陶博吾(1900年--1996年)男,原名陶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中国诗、书、画艺术大家,尤其他的书法,被列入20世纪100年间最杰出的20位中国书法家之一。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生性谈泊名利,不求闻达。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至深。 目录 1基本资料 2艺术风格3个人生平4成就及荣誉5写作特点6个人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陶博吾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九江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6年职业:书法家毕业院校: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代表作品:《石鼓文集联》、《习篆一径》、《陶博吾书画集》 艺术风格2 诗、书、画造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著述颇丰,主要有《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集联》、《博吾诗存》、《博吾词存》、《博吾联存》、《题画诗抄》、《博吾随笔》等。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然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行书,全然不顾技巧、章法,凭感觉直书,随意而为,特别到晚年,更是纯真自然,无拘无束,使笔下作品有一种不假雕饰、稚拙天真的古典原始味道,读后令人既感陌生,又觉新鲜。篆书,主要集中在散氏盘和石鼓文方面,最初受吴昌硕影响较深,但由于先生个性使然,凭自己的功底和胆识,对吴昌硕有取有舍,终于自成面目。 个人生平3 陶博吾(1900—1996),号国顺,别署简朴斋、白湖散人等。以字行。当代著名书画家,于诗亦卓然大家。7岁入私塾,9岁习诗,以能诗名乡里,15岁入六雅堂诗社,与里中元老唱和。26岁入南京美专,书画大进。30岁入上海昌明艺专,师从黄宾虹,潘天寿、王一亭、贺天健、曹拙巢等。抗战时逃亡江西,后任教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解放后,居江西南昌,一度为中学教员(葆灵女子中学,现为南昌十中)。文革蒙祸,1980年平反。晚年创作丰收。著有《石鼓文集联》、《习篆一径》、《陶博吾书画集》等。有《田园诗存》、《逃亡诗存》、《浩劫诗存》未出版。 成就及荣誉4 陶博吾绝不仅仅是位书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1995年陶博吾先生在上海举办个展,引起了上海学术界、文学界、美术界的极大震动。著名批评家蒋孔阳、作家白桦以及戴厚英等纷纷撰文介绍陶博吾先生,称他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诗人。无论是在书、画还是诗上,他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从翰墨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中遍历苦难的老人,和他那执著深沉的灵魂。作为一介布衣,他默默承受着历史的忧患,仅仅用一支笔来写出胸中的磊落之气。这真正是一个传统文人的表达方式——隐忍、感受,并在笔墨中宣泄。郑板桥有一首《沁园春》写道:“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陶博吾的经历和情感世界无疑是异常丰富的,这从他的诗文联句中尤其能看出来。如果试图更好地理解陶博吾的书画,必然离不开谈他的诗。 写作特点5 陶博吾题画写字,一向不写前人旧句,必独出心杼。他的诗句虽然语词浅易,却不俚俗,更不油滑。没有字斟句酌的精致,却充满浑朴的冲击力。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小学诗,十四五岁就能与本县“六雅堂诗社”老先生唱和,对旧体诗体裁掌握纯熟,更是因为他已经把诗化为自己的生命形式,字字从生活中流出,所以令人读起来倍加亲切。像他的《鳜鱼图》题画诗:“不读诗书不种田,一竿来往大江边。鳜鱼钓得二三尾,又有残春买酒钱。”浅白如话,却诗味盎然。 个人作品6 题钟声塔影图1971寺前碧粼粼,寺后树阴森。但愿长居此,终身不见人。题松阴联句田1983昨与友人约,同来幽深处。爱此万壑松,日暮不归去。题水阁话旧图1983(癸寅)暮春桥上无人过,桥下有水流。十年不相见,相看两白头。题山上有古松图1991山上有古松,山下有柏竹。终日无车马,尘俗何由入。题空山青松图1992空山旷无尘,青松多古意。莫话前朝事,转眼成尘迹。题梅竹双清图1943郁勃梅花瘦,萧疏竹影横。沧桑谁不老?千古只双清。题秋雨疏林图1993秋雨暮潺潺,疏林叶未残。创新不可得,依旧米家山。题松阴踏月图1980秋晚山光寂,疏林落叶稀。新诗无处觅,松月照人归。待醒吾不至明月高高出,孤鹜拍拍飞。待君久不至,霜露湿人衣。题秋山暮雨图1992山色空自蒙,阴雨夜淅沥。何处有人家,屋在烟云里。后记:山色空蒙,阴雨连绵,此种奇景,多为人所陶醉。然而社会必须清晰明亮,苟如此图,岂非国家之大不幸耶?辛未立秋前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