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侂胄是南宋权相、爱国大臣,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平民化的先行朝代,在宋朝之前的朝代基本上都属于贵族政治时期,宋朝的头两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因为各自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都不遗余力的推广全新的、更加公平的科举制度,新的科举制度和赵宋皇族在政治上的需要造就出来了一个新的庞大的阶层,以士大夫为骨干的文官集团。 宋朝的文官集团是真正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的存在,为了维护这个团体的执政权力和利益,文官集团怼天怼地怼皇帝,整个两宋也就是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寥寥几位在皇位上时能勉强压制住文官集团,其它的在以前各个朝代权力场上翻云覆雨的武将集团、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宗室集团、勋贵集团等等都被宋朝文官集团压制得死死的。 两宋武将集团被弱化的标志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后期的主要事件还有文官集团逼死狄青,宋高宗联合秦桧冤杀岳飞等,武将集团在整个宋朝都一直被压制,从没有机会出头。而宦官集团也只是短暂的在宋徽宗时期跳出来过,那也是文官集团内部因为党争导致的分裂给了宋徽宗利用宦官集团揽权的机会。宗室集团就更不用说了,宋朝的亲王是要向宰相行礼的。 至于外戚集团,宋朝的驸马做官如果是有实权的,基本上四品就到头了,后宫皇后和嫔妃的直系家属绝大部分都只能担任虚职,只有极少部分可以归纳为武将的外戚和勋贵允许适当的通过战功给自己增加爵位和虚职,功劳捞到手后必须马上回京城待着,可以让你通过非法手段挣钱,但绝不可以揽权。 宋朝特别是北宋时期,文官集团在清除上述几大政治势力上面极度团结,基本上是出头一个敲死一个,即便在文官集团内部,权臣也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宰相担任到一定年限,一定会有人出来弹劾或指责,然后把他搞下去,而且这也是和赵宋皇族达成的默契,可以说,宋朝的文官集团把所有的可以从内部瓦解政权的威胁全部都给屏蔽了。 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内部先乱起来而后亡,只有宋朝是完全亡于外,这就是宋朝的文官集团努力后形成的特色。不过到了南宋时期,因为外部金、蒙的威胁和压力,以及宋太祖一脉被压制了近两百年之后权力基因上的懦弱,南宋是频繁出现权臣,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都曾权倾一时,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是韩侂胄。 韩侂胄身上有好几个标签,他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的宰相韩琦的曾孙,是顶级官宦之后,他的祖母是宋神宗的女儿,母亲是宋高宗皇后的妹妹,老婆是宋高宗皇后的侄女,也就是说,韩侂胄还是个顶级外戚,他是以恩荫的方式进入仕途,也不是传统的士大夫,这样一个集勋贵、外戚、非科举入仕于一身的人,在北宋是绝对只能混吃等死的,他却经过三步走,逐步成为权臣。 第一步:“绍熙内禅”,韩侂胄通过宫廷政变获得拥立之功,成为新皇帝信任的臣子 韩侂胄是通过宫廷政变走上前台的,这也是一个北宋时期不可能出现的例外,他推翻的是宋光宗,宋光宗是宋孝宗的儿子,大概有些精神上疾病,而且和父亲宋孝宗的关系很紧张,登基后多年不去后宫探望禅位的宋孝宗,被文官集团视为不肖。另外最主要的是宋光宗惧内,他的老婆李氏又权力欲望很强,经常干涉政事,宋光宗的这些事让文官集团对宋光宗极度失望。 为了不让宋光宗的老婆有参与朝政的机会,韩侂胄联合以赵汝愚为首的群臣和后宫的吴太皇太后(宋高宗皇后,韩侂胄的姨母)废掉了宋光宗,拥立他的儿子宋宁宗继位。在这次被史书上称为“绍熙内禅”的宫廷政变中,宗室大臣赵汝愚是群臣的首脑,政变后因功成为宰相,韩侂胄起到的作用就是联络吴太皇太后,他不是士大夫,所以被文官们有意无意的排斥,虽然有拥立之功,但并没有获得他想得到的执掌朝堂的机会。 第二步:和文官集团不和睦,搞掉留正和赵汝愚两大宰相 “绍熙内禅”后,没能获得所想的权柄让韩侂胄无法忍受,因此在宁宗登基后,韩侂胄的目标开始转向赵汝愚和留正这两位文臣之首。宋宁宗登基后因拥立之功将韩侂胄升为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院都承旨,但他对这个官位不满意,于是找赵汝愚要求能成为节度使,还希望给他加“节钺”,寄望于赵汝愚看在同为拥立大臣的份上让他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赵汝愚当然不会干,文官集团也不会干,赵汝愚虽然是宗室,但好歹也是中过科举状元,所以他这个宗室能得到文官集团的认可,韩侂胄这样的外戚却是他们共同警惕的威胁,怎么会给予韩侂胄这么大的权力?他们可不希望制造出不受节制的军阀出来,于是赵汝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韩侂胄的请求,这让韩侂胄极度失望,更加坚定了要除掉赵汝愚的打算。 除赵汝愚外,另一位宰相留正也和韩侂胄不对路,韩侂胄有参与朝政的意图,因此经常跑到宰相们办公的地方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被留正一句话给怼了回去:“此非知青日往来之地”,意思就是说你韩侂胄没资格来宰相办公的地方。先是求官不得,再加上这明显的抵制,彻底激发了韩侂胄的怒气,于是韩侂胄勾结御史弹劾留正和赵汝愚,留正以当初拥立之功存疑的名义被罢免,赵汝愚就直接以身为宗室有可能篡位的名义流放,并在流放途中将他害死。 第三步:贬低和批判朱熹的学说,制造“庆元党禁”,清除掉所有的不支持者 留正罢官,赵汝愚身死,文官集团的两大掌舵人都被赶出朝堂,但韩侂胄还是有意无意地被文官们抵制,没办法,外戚的身份天生就和文官集团对立,有投靠韩侂胄的文官,但抵制的还是占据大多数,没有文官集团的配合,韩侂胄就无法掌控朝堂,怎么办?韩侂胄很干脆地发动了一场清除所有政敌的运动,即“庆元党禁”。 在清除留正和赵汝愚之前,韩侂胄已经先把他们的支持者,理学大家朱熹赶出了朝堂,现在韩侂胄继续借打压朱熹的名义清洗政敌,韩侂胄和他的支持者从理论上批判朱熹的学说,将之打成异端学说,然后将阻碍他掌控朝堂的危险分子全部拉进朱熹一党,把他们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经过“庆元党禁”的打击,敢公开站出来反对韩侂胄的人就暂时没有了。 在完成上述动作后,韩侂胄成为独一无二的权臣,但他因为不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所以在官位上是不能担任宰相之职的,他只能以太傅加平章军国事的名义行使宰相职权,巅峰时独揽军政大权,把参知政事(文官之首)和枢密院事(军方之首)的职权全给包揽了,权力远远超过前辈秦桧,他也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功立业。 在当时,最大的功业莫过于击败北方的金国,夺回本属于赵宋的江山,夺回赵宋老祖宗们安葬的陵寝之地,因此,韩侂胄在执政后精心准备以举全国之力北伐,这次北伐在史书上被称为“开禧北伐”,北伐之前,韩侂胄做了一系列准备,包括给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王,贬斥秦桧,剥夺了他被追封的王爵,还给他搞了个难听的谥号“谬丑”。 可惜的是,韩侂胄搞了这么多事获得了权柄,也发动了北伐战争,但“开禧北伐”却因四川吴曦的叛变失败了,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陷入了危机,他本来以外戚的身份掌权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文官集团只是在他的大棒下暂时被压制,现在他兵败辱国,文官集团就有理由站出来掀翻他,而且因为韩侂胄文、武大权都一把抓,也让皇室心怀不满。 当时韩侂胄在皇室中的最大依仗吴太皇太后早已病故,宋宁宗的首任皇后,韩侂胄的侄孙女韩氏也病故,韩侂胄在皇宫中的后台全部消亡,于是,皇室和文官集团联手倒韩了。公元1207年,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联合皇室中的杨皇后在韩侂胄上朝的途中将他暗杀,并将韩侂胄的人头送给了金国,宋朝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外戚权臣陨落。 韩侂胄死后,他害死的赵汝愚被平反,追赠太师、沂国公。韩侂胄贬斥的秦桧也被史弥远平反,恢复了曾被追封的王爵。韩侂胄生前为实现自己的功业进行的夺权行动不管多么严酷,也都还是政治斗争中常见的范畴,“开禧北伐”的失败也有奸细叛变的原因,但他打击朱熹学说的举动却给自己的身后带来了麻烦,元朝时修撰《宋史》的史官全是朱熹的徒子徒孙,所以,韩侂胄这位外戚权臣理所当然的被写进《宋史·奸臣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侂胄(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人策划绍熙内禅,拥立宋宁宗赵扩即位,以“翼戴之功”,初封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韩侂胄任内禁绝朱熹理学,贬谪以宗室赵汝愚为代表的大臣,史称“庆元党禁”。他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秦桧官爵,力主“开禧北伐”金国,因将帅乏人而功亏一篑。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劫持至玉津园杀死,函首送到金国,两国达成议和,卒年五十五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轶事典故5人物评价6家族成员7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韩侂胄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日期:1152年11月6日 逝世日期:1207年11月24日主要成就:南宋抗战派首领,追封岳飞、开禧北伐字号:节夫官职:太师、平章军国事爵位:平原郡王籍贯:相州安阳 人物生平2 韩侂胄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月八日,年轻时以恩荫入仕,历任閤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年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主词条:绍熙内禅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宋光宗与父亲宋孝宗素来不和,以患病为由,拒绝主持丧礼。朝野内外对此议论纷纷。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与韩侂胄、殿帅郭杲等人谋议,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宋光宗退位,拥立皇子赵扩为皇帝。当时,太皇太后吴氏尚在,住在慈福宫中。韩侂胄因是吴太后的外甥,被遣往慈福宫,密告谋议。他通过慈福宫内侍张宗尹、重华宫提举关礼,先后向吴太后进言,终于取得吴太后的支持。赵汝愚又命郭杲率殿前司进驻大内,进行军事布置,控制皇宫。这年七月,吴太后在宋孝宗灵前垂帘,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宣布光宗退位,由太子赵扩继位,史称宋宁宗。韩侂胄本欲借此定策之功,获取节度使之职。但赵汝愚却认为“外戚不可言功”。最终,韩侂胄只升一阶,授为宜州观察使。他大 主要成就3 崇岳贬秦韩侂胄当政时的一件大事,是崇岳飞、贬秦桧。对待南宋初岳飞、秦桧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南宋战和两派官员争论的一个方面。封建朝廷加给死者的谥号和封号,是官方所作的评价,有时也是推行哪种政策的一种标志。孝宗初年,追复岳飞原官。淳熙六年(1179),加谥号武穆。嘉泰四年(1204),宁宗、韩侂胄又追封岳飞为鄂王,给予政治上的极高地位,以支持抗战派将士。秦桧死后,宋高宗加封他申王,谥忠献。孝宗时,揭露秦桧的奸恶,但还没有改变爵谥。开禧二年(1206),宁宗、韩侂胄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荒谬、丑恶。缪音谬miù)。贬秦的制词说:“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一时传诵,大快人心。韩侂胄对秦桧的贬抑,实际上也是对投降、妥协势力的一个沉重的打击。崇岳贬秦,为北上抗战作了舆论准备。 轶事典故4 函首安边韩侂胄被杀后,史弥远在金人的要求下,将他的首级用匣子装盛起来,送往金国,以此为条件签订了《嘉定和议》。这就是所谓的“函首安边”。但南宋朝廷内部对此议论不休,许多大臣都认为此举有失国体。王介提出抗议道:“韩侂胄头不足惜,但国体足惜!”太学生也作诗讽刺说:“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又说:“岁币顿增三百万”,“莫遣当年寇准知”。 人物评价5 罗大经:开禧之举,韩侂胄无谋浪战,固可罪矣。然乃至函其首以乞和,何也?当时太学诸生之诗曰:“晁错既诛终叛汉,于期已入竟亡燕。”此但以利害言耳,盖未尝以名义言也。譬如人家子孙,其祖父为人所杀,其田宅为人所吞,有一狂仆佐之复复仇,谋疏计浅,迄不能遂,乃归罪此仆,送之仇人,使之甘心焉,可乎哉?周密:绍兴秦桧主和,王伦出使,胡忠简抗疏,请斩桧以谢天下,时皆伟之。开禧侂胄主战,伦之子柟复出使,竟函韩首以请和。是和者当斩,而战者亦不免于死,一是一非,果何如哉?余尝以意推之,盖高宗间关兵间,察知东南地势、财力与一时人物,未可与争中原,意欲休养生聚,而后为万全之举。……寿皇雄心远虑,无日不在中原。侂胄习闻其说,且值金人浸微,于是患失之心生,立功之念起矣。殊不知时移事久,人情习故,一旦骚动,怨嗟并起。而茂陵乃守成之君,无意兹事,任情妄动,自取诛谬,宜也。身陨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亦未尽然。李贽:侂胄之得 家族成员6 曾祖:韩琦,官至宰相,追赠魏郡王。祖父:驸马都尉韩嘉彦祖母:唐国长公主,宋神宗第三女。父亲:韩诚,官至宝宁军承宣使。母亲:吴氏,宪圣慈烈皇后之妹。妻子:吴氏,宪圣慈烈皇后侄女。养子:韩㣉,鲁𡬐之子,韩侂胄被杀后削籍流放沙门岛。侄子:韩同卿,官至太尉、庆远军节度使。侄孙女:韩氏,韩同卿之女,嫁宋宁宗,史称恭淑皇后。 史籍记载7 《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