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我们要聊聊的人是古今第一渣男陈世美 陈世美这个人物出自包公案三峡五义,三侠五义是清朝石玉坤写的今儿我们要聊聊的人是古今第一渣男陈世美 陈世美这个人物出自包公案三峡五义,三侠五义是清朝石玉坤写的一本小说,是古典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故事内容是有个叫陈世美家境贫寒,跟媳妇相依为命。这媳妇儿叫秦香莲生下一儿一女一叫东哥一叫春妹。后来陈世美高中状元,皇上把他招为驸马。此时陈世美的家乡闹饥荒,秦香莲带着一儿一女进京寻夫。陈世美不但不认还派韩琦去杀人灭口,韩琦于心不忍于是自刎而死。结果秦香莲就被诬陷是凶手。陈世美买通官府判了秦香莲充军发配边疆,在途中派人截杀秦香莲。 结果遇上了南侠展昭展雄辉,展昭路见不平救下秦香莲,展昭带着秦香莲告到开封府堂下。包大人经过一番审理后真相大白判了驸马死罪。千百年来陈世美就被当成一个负心人的典型。 其实陈世美的原型叫陈熟美,湖广荆州人,顺治八年考中了进士,外放做了知县最后官至布政史。丹江口有个碑文记载陈淑美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传说他跟管家说除非我告诉你明天有谁要来拜访我,来了之后呢你放他进来。其他人一律不见。结果第二天一个同窗好友来拜访他。管家看他没有提前预约,就没有让他进去。 于是心生怨恨,在回去的路上遇见一个戏班子在唱《琵琶记》这戏是一个的悲剧。说的是书生蔡伯喈辞别了父母妻子进京赶考最后得中状元,然后丞相把他招为了女婿。蔡伯喈贪图荣华富贵把媳妇儿父母全忘了。后来家乡大旱,父母双亡,妻子一路乞讨要饭来找蔡伯喈,蔡伯喈忘恩负义想要杀人灭口。 胡梦蝶为了发泄私愤,把这个蔡伯喈改成了陈世美。改编了一出戏取名《赛琵琶》又叫《秦香莲抱琵琶》改编之后大受欢迎。就这样张冠李戴,蔡伯喈变成了陈世美。 陈家第十代孙在武汉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提到过当年有剧团来演这个戏,结果打了演员。从此当地在也没有剧团来过。,是古典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故事内容是有个叫陈世美的读书人,家境贫寒唯爱读书。跟媳妇相依为命,后来生下一儿一女取名东哥春妹。后来陈世美高中状元,皇上把他招为驸马。 此时陈世美的家乡闹饥荒,秦香莲抱着琵琶带着儿女一路要饭进京寻夫。陈世美不但不认还派韩琦去杀人灭口,韩琦于心不忍于是自刎而死,结果秦香莲就被诬陷成凶手。陈世美买通官府判了秦香莲充军发配边疆,在途中派人截杀秦香莲。 结果遇上了南侠展昭展雄辉,展昭路见不平救下秦香莲,展昭带着秦香莲告到开封府堂下。包大人经过一番审理后真相大白判了驸马死罪。千百年来陈世美就被当成一个负心人的典型。 其实陈世美的原型叫陈熟美,湖广荆州人,顺治八年考中了进士,外放做了知县最后官至布政史。丹江口有个碑文记载陈淑美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传说他跟管家特别交代,家里来什么人我都会提前告诉你,其他人一律不见。结果第二天一个同窗好友胡梦蝶长途跋涉前来拜访他。管家一看大人交代的没有这个人,就没有让他进去。 于是胡梦蝶心生怨恨,在回去的路上遇见一个戏班子在唱《琵琶记》。说的是书生蔡伯喈辞别了父母妻子进京赶考最后得中状元,然后丞相把他招为了女婿。蔡伯喈贪图荣华富贵把媳妇儿父母全忘了。后来家乡大旱,父母双亡,妻子一路乞讨要饭来找蔡伯喈,蔡伯喈忘恩负义想要杀人灭口。 胡梦蝶为了发泄私愤,把这个蔡伯喈改成了陈世美。改编了一出戏取名《赛琵琶》又叫《秦香莲抱琵琶》改编之后大受欢迎。就这样张冠李戴,蔡伯喈变成了陈世美。 陈家第十代孙在武汉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提到过当年有剧团来演这个戏,结果打了演员。从此当地在也没有剧团来过。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史上有名的大才子,而皇帝想要提拔他的时候,一向爱才的宰相韩琦却阻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苏轼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欧阳修喜欢,为了避嫌,将苏轼的文章点为第二,紧接着,苏轼通过礼部复试、皇帝主持的殿试,如愿进士及第。 高中的喜悦还没结束,老家却传来了噩耗,苏轼母亲于四月初病故,于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匆忙返乡。嘉祐四年,苏轼守孝期满后再次赶赴京城,被朝廷任命为福昌县主簿。苏轼并未上任,他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中的直言极谏科考试,作六篇策论,对朝政进行抨击,然而由于发自肺腑、看问题透彻、为王朝考虑等特点,却深得仁宗喜欢。考试取得好成绩,苏轼成功升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 在凤翔的四个年头里,苏轼常常与百姓接触,为此他给皇帝和宰相多次上书,希望能够减轻百姓的生活压力。此时,仁宗已经去世两年多,新皇帝是仁宗与曹皇后的养子赵曙,即宋英宗。英宗没做皇帝时就常听人提起苏轼,如此大的名气,英宗自然想让苏轼常伴自己左右,于是提出让苏轼入翰林,知制诏。没想到,一向惜才的宰相韩琦却反对:“苏轼是人才,以后肯定会被重用,但是现在他才做官几年,就被破格提拔,其他人会非常有意见,这不利于苏轼以后的仕途。” 于是英宗又提出让苏轼修起居注。韩琦又拒绝了:“皇帝如果真的看重苏轼,就让他参加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给苏轼一个能够经常见到皇帝的馆阁职务。”韩琦两次拒绝英宗给苏轼的官职,直接让英宗十分着急了:考不过就惨了!根本不想让苏轼考试,只想直接给苏轼官做,英宗实在是看重苏轼!不过,韩琦又拒绝了,坚持要苏轼参加官员考试。 苏轼是有才的人,怎会怕考试,在考试中,苏轼取得三等的好成绩,入了直史馆,后来苏轼直到这件事后,苏轼不仅仅心中没有怪韩琦,反而很感激,自己资历不够居高位,肯定会麻烦不断,他十分感激韩琦,韩琦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惜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又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宋人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其文“词气典重”,“有垂绅正笏之风”;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于书法,尤善正书。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像)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后世纪念9史料索引10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韩琦别名:韩魏王、韩忠献字:稚圭号:赣叟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泉州出生日期:1008年8月5日逝世日期:1075年8月8日主要作品:安阳集 谏垣存稿主要成就:抵御西夏,庆历新政,治理蜀地祖籍:相州安阳官职:永兴军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爵位:魏国公→魏郡王(赠)谥号:忠献追赠:尚书令 人物生平2 韩琦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于世宦之家。据韩琦墓志、行状记载,自五世祖以上,韩氏多葬于博野县蠡吾乡(高祖改葬赵州赞皇县),至曾祖韩璆以来,则改葬于相州安阳县(今河南安阳)的丰安村,故而韩琦认为自己是相州安阳人。据《泉州府志》记载:“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为其父韩国华知泉州府时与婢女胡氏连理所生。韩琦四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由几位兄长扶养成人。长大以后,已能自立,有远大的志向。为人“端重寡言”,不喜嬉戏,学问过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并携母胡氏就职。天圣八年(1030年),胡氏逝世,韩琦去职丁忧,至明道元年(1032年)服丧期满,起复为太子中允,改授太常丞、直集贤院。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韩琦被调为开封府推官,获赐五品官服。次年(1035年)十二月 主要影响3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但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步入中年以后,韩琦的思想略显保守,未能推行大的改革。史家认为:“韩琦最终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这是十分可悲的。”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相三朝,立二帝自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起,韩琦开始了十年的宰相生涯。韩琦为相后,首先遇到一个大问题便是立储。当时,仁宗因连失三子(杨王赵昉、雍王赵昕、荆王赵曦),心情沉重,身体一直不好。至和年间又因患病,无法御殿,而皇嗣又一直未立,朝廷内外深为担忧。立储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不少大臣尤其是包 历史评价4 石介: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勃。琦汝副衍,知人予哲。(《庆历圣德诗》)欧阳修:①盖(杜)衍为人清慎而谨守规矩,(范)仲淹则恢廓自信而不疑,琦则纯正而质直,(富)弼则明敏而果锐。四人为性,既各不同,虽皆归于尽忠,而其所见各异,故于议事,多不相从……此四人者,可谓天下至公之贤也。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不私。以此而言,臣见衍等真得汉史所谓忠臣有不和之节,而小人谗为朋党,可谓诬矣。②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司马光:琦实有忠于国家之心,但好遂非,此其所短也。赵顼:①维公奉仁宗诏,立皇考为皇子,被顾命立英宗为皇帝,立朕以承祖宗之绪,可谓定策元勋之臣矣。或以公安社稷方周勃,致治比姚崇,其言不几乎!②韩琦敢当事,贤于富弼,但木强耳。文彦博:自至和以来,中外之臣献言甚众,臣等虽尝有请,弗 主要作品5 作品摘选韩琦的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0卷、《河北奏议》30卷、《杂奏议》30卷、《安阳集》50卷及《家传集》等,至今多有散佚。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词存五首,见《能改斋漫录》及《青箱杂记》。诗《柳絮二阙》《北塘避暑》词《安阳好》《点绛唇·病起恹恹》表格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6 史料记载,韩琦家聚书1万余卷,都经其亲手点校,丹黄粲然,列屋而藏,在安阳故里筑“万籍堂”藏书楼,与欧阳修的“六一堂”、司马光的“读书堂”同为大臣中藏书最多者之一。其子韩忠彦之后,将藏书规模扩大至7000余卷,号称丛书堂,分为六库。曾有人假造韩琦的信去拜见名臣蔡襄。蔡襄心中虽然怀疑,却觉得此人性格豪爽,于是送了他三千钱,还写了回信,又派四名兵卒护送,同时送了礼物给韩琦。此人到了开封,见到韩琦,当面认罪。韩琦并未怪罪,只是缓缓道:“君谟(蔡襄字)处事谨慎,恐怕无法达成你的心愿。夏太尉(夏竦)在长安,你可以去见他。”又为此人写一封信给夏竦。家人认为不怪罪此人已经够宽容了,不必要再写信。韩琦说:“这个读书人会模仿我的信,又能说动蔡襄,才器必定不凡。”此人一到关中,果然被夏竦授予官职。名儒石介编撰《三朝圣政录》后,准备呈献朝廷。有一天他来请教韩琦的意见,韩琦指出其中有几件事不可上,其中一件是,宋太祖沉 人际关系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八世祖韩朏官至沂州司户参军。七世祖韩洹官至登州录事参军。六世祖韩全不仕,终老于博陆。五世祖韩乂宾唐末官至成德军节度判官、检校太子左庶子兼御史中丞。葬于博野县蠡吾乡。高祖父韩昌辞唐末官至坡城县令。先葬博野县蠡吾乡,后改葬赵州赞皇县。高祖母张氏约于后晋初年逝世,与韩昌辞合葬赞皇。曾祖父韩璆五代时官至广晋府永济县令。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齐国公。葬于相州安阳县。曾祖母史氏追封齐国夫人。祖父韩构北宋初年官至太子中允,知康州。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燕国公。父亲韩国华官至右谏议大夫。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魏国公。葬于相州安阳县。嫡母罗氏魏州人,谏议大夫罗延吉之女,后梁邺王罗绍威之孙,追封魏国太夫人。生母胡氏蜀人胡觉之女,随韩琦在淄州时逝世。追封秦国太夫人。同辈长兄韩球官至湖州德清县尉,早逝。次兄韩瑄荫官将作监主簿,二十七岁时不幸溺亡。三兄韩琚进士及第,官至两浙 后世纪念8 韩琦墓主词条:韩琦墓韩琦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地,该处为韩琦及其家族墓地。韩琦墓形体巨大,由墓道、砖封门、挡土墙、门楼、甬道、墓室、地宫等组成。墓顶有三条木梁;甬道侧壁与墓道壁颜色不一,显示该墓建成后至少开启过一次;石门已被推倒残为几截;墓室平面呈圆形,正中有一石砌地宫,分为南北两室,有四石柱,总深9米。韩琦墓的发掘,为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的墓葬形制、陵园布局以及宋代品官墓形制与其祖籍埋葬习俗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韩王庙韩王庙又名韩忠献公庙,也称魏公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内东南营街路北。庙建于北宋,金代贞佑年间毁于兵火,后人仍于原址建庙设像,明清两代均曾修葺,今大殿仍保持元代大梁顺弯就势的梁架结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返京,路过安阳,分别题匾“器博道宏,适时济物”。该殿为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盖,面宽3间,长10.8米,深9.6米,高7米,山 史料索引9 《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一·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四十八·韩忠献公琦行状》《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史传三编·卷三十·名臣传二十二》 影视形象10 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薛中锐饰演韩琦;2024年电视剧《清平乐》:杨玏饰演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