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是一个很复杂的疾病过程,少量的急性乙肝未能彻底治愈可以转变为慢性,但是绝大多数的慢性乙肝还是来自于先天和婴幼儿期的感染。其特点是“潜移默化,暗度陈仓”,疾病往往在“静默”中发展,不定在何时突然发病。有的干脆就不发病,患者“平安”度过一生。但是不论是发病者,还是“潜伏”者,都有可能把乙肝病毒“遗传”给后代。这样乙肝代代相传,病例数量才越来越多。慢性乙肝按病情轻重,可分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轻度发病状态、中度发病状态、重度发病状态以及肝硬化状态,极少数患者最终达到肝癌状态。乙肝病例的绝大多数(75%-8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少部分(20%-25%)为发病状态的乙肝患者。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一直稳定在此阶段上,相安无事;少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演变为发病状态。 慢性肝炎中,发病状态的轻度肝炎的预后较好,一般不演变为肝硬化,可迁延不愈很长时间,甚至一二十年,最后仍有可能痊愈。少部分患者也可能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中度甚至重度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有10%-20%可发展到肝硬化。部分患者发展到肝硬化时病情反而稳定。还有一部分则继续恶化,对于这种患者应警惕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须定期检查甲胎蛋白、转肽酶、B型超声波等。必须强调的是,即使是活动性肝硬化也仅仅只有一小部分(10%以上)会发展到肝癌。 乙肝的危害在于: (1)感染率高。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人群感染率达60%左右,其中约1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全国大约有7亿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1.3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2)预后较差。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25%的人最终将转化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性肝炎患者约1000余万例,每年死亡约30余万例,其中一半是因肝癌而死亡。 (3)无特效药物。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特效药物消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一旦发病只能对症治疗。我国每年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直接费用超过1000亿元。 (4)影响正常生活。一个人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干扰了正常生活,影响了升学、就业、入伍、婚嫁,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人患乙肝后,是否会顺利康复或者变成慢性或者重型肝炎,主要与感染的肝炎病毒类型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人体免疫反应正常,可以清除入侵病毒,使身体顺利康复。如果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肝细胞受到持久的损伤,则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当机体处于超敏状态,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并激活补体系统,以及在细胞因子、内毒素的参与下,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可导致病人死亡。
急性乙型肝炎也可以是自限性的就是说不经过治疗也可以自动痊愈。成人患了急性乙型肝炎后90%可在6个月内痊愈,仅10%左右转化为慢性肝炎。而婴幼儿患者90%将演变为慢性肝炎或慢性HBV携带者。若母亲为HBeAg阳性,其新生儿约90%会感染HBV,患儿中98%发展成慢性。这可能与新生儿免疫机能尚不健全,不能清除病毒有关。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恢复期时还可能有以下情况: (1)肝炎后综合征 少数患者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自感乏力或食欲不振或肝区不适,其原因常常来自对肝炎的恐惧心理及思想负担过重。这部分患者宜加强心理治疗和护理,同时要密切观察,长期随访,注意慢性化倾向。 (2)残留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急性乙肝在病后3~4个月内可临床痊愈,但肝组织病理要完全恢复则需在半年到一年以上。因此,在恢复期肝组织仍可看到轻微的炎症浸润,纤维化等。这种残留的表现与轻型慢性肝炎或HBV携带者很难分辨,应该定期观察。 (3)血清HBV-DNA阳性 以往认为,在急性乙肝病程中,只有清除病毒,产生抗体,疾病才可称痊愈。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利发展很快,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或外周血单个细胞(PMHC)可发现HBV-DNA的存在。但是这时期病毒含量和复制水平都很低,对整个疾病的经过和最终痊愈没有大的影响。 (4)复发性肝炎 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约有2%~5%的患者会有ALT再次升高,肝组织有轻微炎症,这样的情况被认为是复发。复发的患者中多数人病情轻,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ALT可多次反复升高,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5)转化为慢性肝炎 从病程上判断急性乙型肝炎是否向慢性转化,临床常以6个月为判定期限,超过6个月时即考虑为慢肝炎。但部分患者病程即使超过6个月,临床症状仍逐渐在改善,肝功能继续好转,这些患者最终可以完全康复。
(1)病毒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变反复活动,或重叠丙肝病毒(HCV)、丁肝病毒(HDV)感染,或病毒发生变异会加快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 (2)机体 ①年龄:成年人感染急性乙型肝炎90%可治愈,仅5%~10%转为慢性,而婴幼儿有90%将转为慢性乙肝。老年慢性肝炎HBV清除率低,而中青年者HBV清除率高,抗病毒药物应答佳,肝组织学容易改善。②性别:抗HBe血清转换率女性>男性,可能是女性激素的作用。③嗜酒:常作为肝炎炎症活动诱发和加重的因素。④免疫功能状态: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利于病毒清除,病程延续。特别是合并一些疾病如肿瘤,白血病等,常可加重肝炎病情。 (3)疾病 ①疾病分型与预后:慢性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可有可无,有症状者症状也可轻可重,组织病理的变化也因人而异。临床根据病情轻重将慢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分型与预后关系很大。 轻型慢性肝炎,病变轻,症状较少,组织病理学多属于A亚型和B亚型。轻型慢性肝炎经过治疗后血清ALT渐正常,HBeAg转换成抗HBe,HBV-DNA复制水平降低,这些患者可能最终清除病毒,不直接发展为肝硬化。但也有少数人可长期自觉有不适症状,如乏力,肝区隐痛。一旦出现ALT升高,病情明显加重,提示病变进展。 中型慢性肝炎组织学改变以桥样坏死为特征,伴有血清ALT异常。这类患者可以隐袭起病,病程缓慢进展,也可以反复发作,病变持续活动,部分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重型慢性肝炎长期存在肝炎症状和体征,血清ALT持续升高,组织病理有桥样坏死和融合性坏死,并且有早期肝硬化表现。这类患者病变反复活动,持续加重,5年病死率为30%~50%。 ②病变的活动性与预后:病变的活动性和非活动性对预后的影响很大。活动性的病变肝组织呈融合坏死和桥样坏死,病程进展迅速,病情多恶化。静止的病变常无此病理表现,也极少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但静止病变有少数发生再活动,导致病变加重,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
重型乙型肝炎病势凶猛,发病10日内快速出现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症状,死亡率远远高于甲型肝炎。国内外对治愈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跟踪观察发现,绝大多数人远期恢复良好,并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自然因素 ①年龄:年龄不是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决定因素,但一般认为年龄大于50岁、低于14岁者预后差。有资料统计显示,年龄在14~25岁之间的患者存活率可达69%。②性别:我国曾对121例患者进行分析,死亡率女性为66.7%,男性为51.1%,认为男性比女性预后好。但多数人认为性别对预后的影响不大。 (2)病原因素 单一乙肝病毒感染和重叠丙肝病毒(HCV)、丁肝病毒(HDV)感染所致急重肝的病死率和肝衰竭后的存活率有所不同。单独乙肝病毒(HBV)感染病死率为38.1%,而重叠HCV或HDV、或HBV、HDV、HCV三重感染则病死率高达80%。乙肝变异病毒感染后更易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3)病期因素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病情处于早期、中期或晚期与预后关系很大。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治疗越晚,死亡率越高。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仅为4.08%;中期患者已合并有肝性脑病和出血倾向,病死率上升至48%;晚期患者已形成难治性并发症,死亡率高达79.4%以上。 (4)肝脏坏死程度 肝脏的重量与体积的变化常能提示肝细胞的坏死、再生和修复。肝脏的重量1000克以下的患者死亡率达80%以上。肝脏体积缩小(肝浊音界叩诊和B超),并且连续观察没有改善者,预后多很差。如果肝脏体积由小渐大,就有恢复的希望。肝组织病理分为坏死型和水肿型。水肿型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坏死型者。对疾病有益的指标如肝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40纳克/毫升。肝容积不低于最小值1098毫升等可作为患者生存的重要参考指标。 (5)并发症 重型肝炎的并发症主要有四个: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它们也是导致重肝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国内有人报告,急性重型肝炎有并发症者死亡率为88%。若存在两种以上并发症者,死亡率在93.1%。而无并发症者,死亡率仅为6.1%。 (6)实验室检查 ①凝血酶原时间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PTA)。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极重要场所。肝功能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消耗增多,PT时间延长,PTA降低,病死率增高。若PT<30%,死亡率高达57.8%;当PTA>60%时,死亡病例明显减少。②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但是患急性重型肝炎时,由于病情发展极快,血清胆红素可能尚未达到很高的水平时患者即已经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了。③血清转氨酶。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ST/ALT)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一般情况下,肝细胞受损时,ALT升高程度大于AST。但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研究结果显示,存活者的比值在1.20~2.26之间,平均1.73。④酶胆分离现象。ALT从肝细胞中释放入血流的半衰期极短,大约在出现肝功能衰竭10天时,ALT的绝对值开始从高水平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却持续升高。临床称这种现象为“酶胆分离”。这提示了肝细胞急剧坏死,预后不良。但这种现象仅在部分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可以见到。 (7)治疗用药 随着对重型肝炎治疗研究的广泛和深入,人们在坚持以支持疗法为基本治疗的同时,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药物,使治愈率显著提高。“六五”期间注重综合基础治疗,使病死率降至54.5%。“七五”期间采用早期应用大剂量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疗法,使存活率达50%~57%。近年来,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使存活率升至61.63%。国外近年也采用肝移植术治疗重症肝炎,存活率在50%~70%左右。可见治疗方法的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所致,虽然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有发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潜在危险,但多数研究认为,本病预后良好,即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性极小并且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并且,非酒精性脂肪肝常与肥胖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才是导致肥胖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预后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并存的心脑血管病,而非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本身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可能并不重要,但是其并存的心脑血管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也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预后的因素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未必与肥胖程度、高脂血症、高血糖相关,而可能与导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重症糖尿病、体重骤减、空-回肠短路手术等有关。脂肪肝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其预后与肝炎后肝硬化相同。
脂肪肝的自然转归和预后主要取决于其病因及病理类型。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小泡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常有进行性肝性脑病、肾衰竭和DIC,严重病例在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总的病死率高达60%。但是此类患者罕见发生大块肝组织坏死,因此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病情可望迅速好转,几乎不留任何后遗症。绝大多数慢性大泡性脂肪肝患者肝组织学改变进展缓慢甚至呈静止状态,预后相对良好。部分患者即使已并发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如能得到及时诊治,肝组织学改变仍可逆转,罕见因脂肪囊肿破裂并发脂肪栓塞而死亡。尽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患者肥胖程度和血糖水平的增加,病死率显著升高,预期寿命明显缩短,但死因多非肝源性。因此,影响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相关性脂肪肝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可能并非肝疾病本身,而是同时并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接受空回肠旁路减肥手术以及体重和血糖波动较大的脂肪肝患者,因并发亚急性脂肪性肝炎可很快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最终死于肝功能衰竭、肝癌及其相关并发症。少数慢性NASH患者可缓慢进展为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则其预后与一般门脉性肝硬化相同。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多见于50岁以上的NASH患者,而40岁以下的NASH很少合并肝纤维化,目前已有儿童脂肪肝并发肝硬化的报道,需要特别关注。局灶性脂肪肝常为一可逆性改变,在随访中有的可见到病灶形态改变或消失,故其对患者的健康并不构成危害。肝炎后脂肪肝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毒性肝炎本身的进程,但同时合并的肥胖、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可能有助于促进其肝病进展。酒精性脂肪肝因可直接通过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或合并酒精性肝炎进展为失偿期肝硬化,因此预后相对较非酒精性脂肪肝差,患者多数死于肝病相关并发症,偶尔亦可死于脂肪栓塞、低血糖和重症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