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立峰
马立峰简介

马立峰简介

马立峰,原名泽祥,号一山,福建福安人。清宣统元年(1909)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幼时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马三弟抚养,伯父见他聪明伶俐,克勤克俭送他上学。在小学时,他就胸怀大志,品学兼优,赢得师长们的喜爱,校长黄某还借“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为他改名为马立峰。后参与中国革命,1935年2月8日,马立峰带警卫人员转移到柘洋下坪凤落洋(风阳贝),因叛徒出卖被敌军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之后,在马立峰所在的村为了纪念马立峰,改名为立峰村。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人物纪念4电视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马立峰别名:泽祥国籍:中国出生地:福建福安出生日期:1909年逝世日期:1935年2月8日职业:革命者信仰:共产党 生平经历2 1909年1月24日生于贫苦农家。1925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1927民国15至16年(1926~1927),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他同福安一批回乡进步青年接触,阅读了《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种集会。大革命失败后,他避居福州,17年春,加入革命互济会和反帝大同盟,8月,考进福州理工学校公路专修班。在互济会的共产党员影响下,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与陈铁民等四人在福州成立福安党小组,暑假期间,回福安宣传革命,开展工作。同年秋,马立峰毕业,留校工作,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年1月,因革命传单和刊物被发现而被校方解雇,回到福安。同年秋,中共福安县委成立,陈铁民任书记,马立峰任委员兼南区区委书记,积极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捐,抗债斗争,并建立贫农团组织。从1919年2月至1920年9月,县委领导贫农团先后三次举行暴动,向反动民团和警察队发起进攻,但 人物纪念3 在闽东革命的首府柏柱洋的入口处,有一个小村落,村口耸立着一块青石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马立峰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青石碑后侧有一方碧波荡漾的清水池,池中央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阁,上面题着原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副部长曾志的题词———“马立峰纪念亭”。这个小村落就是闽东革命先驱、闽东党组织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的马立峰的家乡———马厝,为了纪念这位闽东人民的骄子,当地人民和政府把马厝改名为立峰村。年仅26岁的马立峰就这样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以全国500名著名烈士之一的英名彪炳史册,他的革命历程是闽东革命斗争的缩影和写照。1984年,国家为纪念马立峰烈士,在马厝月半池畔竖立了马立峰烈士纪念碑,由马立峰烈士生前的亲密战友叶飞题词。纪念碑的后方还修建了马立峰烈士纪念亭,曾志为纪念亭题匾名 电视作品4 200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詹如柏和马立峰为原型拍摄了反映闽东苏区革命争史为题材的20集电视剧《生死相随》。反映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闽革命斗争的历史片段。在福安、霞浦、福鼎、福州等地进行拍摄。导演:谢家良主演:牛青峰/徐洪浩/侯长荣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