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孩子们的爸爸出差了几天回来,我忽然惊奇地发现,大宝的个子已经和他爸爸一样高了。明明出差之前还有一些差距的,不过几天的功夫,就这样长起来了? 我是蛮开心的,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情啊!而且对于孩子来讲,千万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春天,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为孩子的身高打CALL的时节。 图片源自网络孩子的身高增长是有规律的 孩子的身高增长有一定的规律。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说父母的个子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高,这个是遗传的因素。遗传的确有影响,但是遗传之外,还是会有一些后天的规律。 比如刚出生的宝宝平均身高为50厘米,出生后的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大约一年会长25厘米左右。到了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大约长10厘米左右。两岁以后到青春期,每年身高平均增长5-7厘米。 当然,每个孩子的身高还会受到胎龄、性别、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图片源自网络骨骼发育是影响孩子身高的关键因素 宝宝的身高其实是受到骨骼发育的优劣来决定的,而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颅骨、脊柱骨和下肢长骨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是等比例的,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后第一年,头部的颅骨生长最快,脊柱骨次之;而到了青春期,下肢骨增长则最快。 图片源自网络 颅骨的发育 颅骨是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与头围的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的时间等标准来衡量。而其中,囟门的大小变化最关键。 不过,颅骨的发育与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关,因为只有健康有保障,身高变化才有保障。 图片源自网络 脊柱的发育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是快于四肢的。脊柱承受人体全身的重量,在坐下和行走的时候,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脊柱会自然呈现3个弯曲。 新生宝宝的脊柱很柔软,每个脊柱弯曲形成的时期,都是宝宝成长发育的黄金期。第1个弯曲: 从出生到第3个月,宝宝开始出现抬头等动作,使肌肉得到强化,脊柱也开始形成第1个弯曲——颈椎前凸。 因此,抱3月龄大小的宝宝时,一定要为他做好完全的支撑,以免发生意外。 图片源自网络第2个弯曲: 宝宝6个月龄时,脊柱将形成第2个弯曲——胸椎后凸。此时,宝宝可以不用任何支撑就单独坐着。 但是在宝宝6月龄前,如果没有很好的支撑,就不要让宝宝单独坐。胸椎没有完全强化,很容易形成弯曲,导致宝宝形成前倾的习惯,日后还可能造成驼背,影响仪态和身高。 图片源自网络第3个弯曲: 宝宝1岁前后,开始学习走路,脊柱形成第3个弯曲——腰椎前凸。 这时一定要遵循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必要督促孩子过早学习走路,下肢、腰背部的骨骼、肌肉都没有发育完善,无法有效支撑身体重量,形成X型腿、O型腿,岂不难堪?同样也会影响宝宝的身高哦! 虽然宝宝1岁以内会出现这3次弯曲,但一直到六七岁,宝宝的脊柱弯曲才会彻底固定下来。父母一定要结合宝宝身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为其安排合适的运动,欲速则不达,不能拔苗助长。 图片源自网络 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为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整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的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图片源自网络 据世卫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儿童的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并不相同。平均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相对比较慢的是十月份。因此每年的四五月份,也就是草长莺飞的春季,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因此在这个时节,还要关注宝宝的营养,营养充足,才能满足骨骼生长的需要,才能够长得快。 图片源自网络 关注宝宝的睡眠,因为生长受到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影响,而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是在睡眠时达到最高。 关注宝宝的运动,运动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改善骨骼营养,加速骨骼生长,骨质致密,从而促进身体长高。 对于身体健康的宝宝来讲,食补、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就足以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且最为安全、有效。只有体弱多病的宝宝,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进行合理的药补。,
其实如何长高根本没有确定的办法吊单杠能长高吗,目前的科学研究也没有能力做这个实验,条件太复杂,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你问这个问题,估计在同龄人中比较矮,去医院检查一下,排除激素、骨龄提早闭合等问题,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那么身高也就只能看自己的基因了。多参加体育运动总是好的,如果养成了经常运动的习惯,对你提高以后的生活质量还是很有好处的。就算不能达到你理想的身高,其实也没有什么。我读书的时候也为身高忧虑过,看见打篮球的人那么高,高中就疯狂的打篮球,现在身高也是偏矮,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幸福感。 有没有骨骼线接近闭合长高的? 有没听说过“乔丹增高法”,就是吊单杆。 吊单杠增高的正确方法 1.吊单杠前先要活动身体,做好拉筋放松的准备运动,等到身体活动开了再开始进行吊单杠。 2吊单杠可以双手抓住单杠让身体自然下垂,保持静止的动作不要晃动,利用自身的体重来拉伸骨骼。 3.吊单杠可以在有人保护的情况下,双脚勾住单杠倒挂悬垂,可以拉伸脚骨生长,而且更多的血液涌向头部,能够促进大脑思维。 4.吊单杠还可以是脊椎放松拉长,使身姿看起来更挺拔,拉伸后身高会比正常状态要高1-2厘米。 5.单纯的吊在单杠上还有余力时,可以同时做提腿动作,将膝盖提升到胸口部位,锻炼效果更佳。
荸荠具有清肺热、化痰利肠、消痈解毒、凉血化湿、消食除胀的功效。可用于热病消渴、黄疸、目赤、咽喉肿痛、外感风热、小便赤热短少等病症的辅助治疗。荸荠中磷的含量是根茎类蔬菜中较高的,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同时,它还可促进人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下面介绍两款美味荸荠汤。 荸荠芥菜汤 原料:荸荠、芥菜各200克,水发香菇100克。 调料:香油、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 1.荸荠去皮,洗净,切丁; 2.芥菜洗净,切段; 3.香菇洗净,切丁; 4.往锅内倒入香油烧热,放入荸荠、香菇翻炒片刻,加适量水煮沸; 5.放入芥菜煮熟,加盐、味精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化痰明目、消积食。适用于咽喉肿痛、高血压、口腔炎、黄疸、肺热咳嗽等症。 海蜇荸荠汤 原料:荸荠250克,海蜇皮60克。 调料:盐、味精适量。 做法: 1.荸荠去皮,切成薄片; // 2.将海蜇皮放入清水内,浸泡并换水,以便除去咸味及沙子,然后切成丝; 3.将荸荠、海蜇皮同入锅内,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炖至海蜇皮熟透,调入盐、味精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消积、开胃健脾。
很多人会对动物内脏退避三舍。其实牛杂等动物内脏具有鲜为人知的营养价值,适当食用有益健康。英国《每日邮报》近日载文,刊出“牛杂的营养及其吃法”。 1.牛肝。牛肝含铁量比牛肉还高。1份(150~200克)牛肝或鸡肝可满足女性每日铁推荐量的75%。吃牛肝的另一大好处是补铜,铜对大脑发育、强壮骨骼和增强免疫力十分重要。体虚的人和老年人可常吃牛肝。英国营养专家罗伊·克莱文建议,肝脏可与洋葱等蔬菜一起炒着吃。 2.牛肾。1份牛肾(牛腰子)蛋白质含量与牛排相同,还可满足女性铁的一日需求量。牛肾脂肪含量仅为4%,比牛排更低,同时它还是硒的最佳食物来源之一,而硒有助保护甲状腺功能,并预防人体组织受损。牛肾吃法随意,通常炸、烧、烤等都可以。 3.牛心。牛心蛋白质含量比牛肾更高。牛心是全瘦肉,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一份牛心可满足男性一天所需的铁(女性为一半),和1/3的锌需求量。牛心适宜炖、炒、焖等多种吃法。 4.牛肚。牛肚是很好的减肥食品,因为其脂肪和能量都相对较低。1份牛肚仅含49卡路里的热量。牛肚的钙含量很高,100克中含钙52毫克。牛肚炖着吃最好。 // 5.牛舌。吃1份牛舌可满足女性每日铁摄入量的1/3。牛舌中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是火腿的7倍和6倍。牛舌卤、酱、爆、焖、煎都适宜。 6.牛尾。1小份牛尾含锌15毫克,几乎可满足人体一天的锌需求。研究发现,锌对免疫系统极为关键,还能缩短感冒期,缓解感冒症状。牛尾汤缓解感冒的作用相当于鸡汤。 最后要注意,孕妇要少吃牛杂。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摄入过量易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
最新研究发现,妇女绝经之后适度饮酒有助于保持骨骼强度。而相比之下,滴酒不沾则会导致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增加。 国际酒精饮料研究科技论坛的专家分析了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涉及40名平均年龄56岁的健康绝经妇女。研究发现,参试妇女每天摄入19克酒精(大约两小杯葡萄酒)可以使骨质流失大大减少,新旧骨质平衡得到改善,能更好地保持骨质强度。而当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女性停止饮酒的时候,其新旧骨质交替失衡,骨质流失加重。但是就在她们重新开始饮酒的第二天,其骨骼强度就恢复好转。这一结果表明,适度饮酒对女性骨骼的保护作用与双磷酸盐类药物相当。 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营养学研究小组教授乔纳森·鲍威尔和莱文加戈·道辛格博士表示,最新研究充分证明,适度饮酒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 // 科学家表示,去年国际酒精饮料研究科技论坛上公布的一项研究称,男性和绝经妇女适度饮酒(特别是啤酒和葡萄酒)有助于改善骨质强度。近期芬兰一项研究也表明,女性每周饮酒至少3次,其骨密度明显高于滴酒不沾妇女。 英国全国骨质疏松症协会专家莎拉·利兰德警告说,这项新研究并不鼓励女性为了保护骨骼而过量饮酒。她表示,适度饮酒有益骨骼健康,而过量摄入酒精则会增加中老年妇女摔跌和骨折危险。(责任编辑:徐晓宇)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啤酒中以可溶原硅酸(OSA)形式存在的硅,一半可被身体吸收。硅对骨骼及结缔组织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症危险。《骨骼与矿物质研究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在男性和年轻女性中,较大量硅的摄入,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而在西方人的饮食中,喝啤酒是摄入硅的主要方式。尽管目前还没有硅摄入量的推荐标准,但研究人员表示,即使少量饮用啤酒,也有益关节健康。比如,每天喝20—25毫升啤酒。 此外,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一项涉及1700名平均年龄为48岁女性的研究发现,常喝啤酒的女性骨骼会变强壮,从而降低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研究结果显示,少量饮用啤酒也能保持骨骼健康。而且,啤酒中还富含有助于保持骨骼健康的植物雌激素。 // (责任编辑:徐晓宇)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指出,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人们为了贪图方便,选择超市里的廉价茶包,而不是传统工艺茶叶的话,可能会引发长远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在英国著名的乐购超市、阿斯达超市和森百利超市出售的茶包,都会导致饮用者每天摄入的氟化物超标,从而导致他们面临骨骼和牙科疾病的高风险。 研究者采集了38种茶叶产品,检测其含氟化物水平,得到的数据经由英国德比大学(University of Derby)博士生劳拉·陈(Laura Chan)、阿拉哈纳·梅赫拉教授(Prof. Aradhana Mehra)和保罗·林奇教授(Prof. Paul Lynch)比对。他们使用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分析,这项技术可以分析液体中的氟化物等微量元素。科学家分析了干茶叶和用沸腾的水冲泡两分钟后的茶水,并计算出一天喝4杯茶或者一天喝1升茶水的氟化物摄入量。 研究者发现,超市茶包无论是红茶抑或绿茶,与专业茶叶品牌产品的氟化物含量都有显著区别。其中,廉价的配制绿茶的氟化物含量最高,平均达到6毫克/升。专业的茶叶,氟化物含量则是最低水平,平均0.7毫克/升。 然而,根据相关国际指引,成年人日均摄入的氟化物不应超过3~4毫克。因此,大量经济型茶包的氟化物含量达到了每日摄取上限的75%~120%。 摄入氟化物过多可能引发大量健康问题。而且,日常饮食中不仅茶水可能含有氟化物,海产、牙膏、甚至某些国家某些地区的饮用水中也有氟化物,一些加工食品也可能用含氟化物的水处理过。 摄入过量氟化物的最低损害,可能是出现氟斑牙,即牙釉质上出现白色和褐色斑点,最后牙齿会变得颜色斑驳、非常难看。这可能是氟化物毒害身体的第一个迹象。 稍微严重的情况是氟骨症,这是一种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症状包括骨头和关节疼痛,肌肉无力以及肠胃疾病。日均摄入氟化物总量在10~20毫克、持续10到20年的人,或者每天平均摄入氟化物2.5~5毫克持续40年的人,都可能出现这种病症。大部分重症患者的脊柱,都会变得完全僵硬。 // 氟化物过量摄入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另外,在饮用水含有过量氟化物的地区,人们出现肾结石的几率更高。研究者甚至认为骨骼过多接触氟化物,会导致年轻人患骨癌。早在1992年,一项研究发现,在饮用水氟化物超标的地区,骨肉瘤的发生率是正常地区的3~7倍。 陈博士表示:“茶树和野茶树都是氟化物的‘蓄电池’,尤其是叶子中积聚了大部分的氟化物。当茶叶被采集之后,老叶子通常会被用来生产低质量茶产品,像是廉价茶包;嫩芽和枝顶的新叶则用在高品质或者特色茶叶制品中。虽然氟化物被认为是人类健康必需的基本微量元素,可以防止蛀牙和促进骨骼健康生长,但日常饮食中过量的氟化物会导致损害。氟斑牙、氟骨症、骨骼和关节疼痛和钙化损伤,都可能发生。人们可能正在饮用含氟化物过多的茶水,而且每天还通过饮食摄入其他含有氟化物的食品,却不清楚其中的危害。在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喝太多廉价茶包的人,氟骨症的发病率都高于常人。所有茶产品都可以被认为是饮食中主要的氟化物来源,我们应该敦促超市和厂家在外包装的营养信息标签里标明氟化物浓度。” 因此,专家呼吁要求超市和茶叶生产商考虑在外包装上添加氟化物浓度之类的标签,作为营养信息公开的一部分。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研究人员对325名3.8~7.8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了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种类与热量、钙质摄取情况、身高、体重、活动力与看电视的时间。结果显示,多吃深绿色与深黄色的蔬菜,最能帮孩子减少体内脂肪、增加骨密度。研究人员分析认为,可能是这些蔬菜里高含量的碱化矿物质(比如钾离子)可以帮助骨骼发育。研究人员并不建议吃太多精致的肉食,主要是其中的钠离子过高,脂肪含量也过高,虽然可增加骨密度,却也增加了脂肪。 研究人员建议多给孩子吃以下促进骨骼生长的食物:花椰菜、菠菜、胡萝卜、甜薯、西红柿,以及全麦面包、禽类(非油炸)、花生、种子类食物。 //
钙是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影响人们的身高,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钙能促进身体某些酶的活动,调节酶的活性,并且参与肌肉、神经以及神经递质释放,调节激素的分泌。 一般儿童和老年人吸收和利用率差,会通过吃钙片的方式来补钙,而吃钙片的时间推荐在晚上睡觉之前,这到底是为什么? “补钙时辰”为何选择在睡前? 晚上睡觉前是补钙的黄金时期。 因为血液中的钙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白天能从食物中获取钙元素,同时钙会从尿液中排泄出去。 但晚上睡着之后身体不再进食,若半夜起来上厕所,跟随尿液排出去的钙,其实是从骨骼中游离出来的钙。 晨尿中的钙,同样也是骨骼中游离到血液中的钙。 血钙水平晚上低、白天高,这样会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加快骨骼中结合型钙的分解。 晚上睡觉前吃一次钙片,能增加血液中钙含量,提升血钙水平,这样就不用动用骨骼中的钙离子。 值得提醒的是,在购买钙片时,要看一看其中是否含有维生素D。 没有维生素D,不管补充多少钙剂都没有任何用,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钙在骨骼中沉积,加快身体对钙质吸收。 补钙其实很简单 这些食物可考虑 坚果 坚果中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和钙,炒熟的100克坚果中含钙量高达100~200毫克。 同时,坚果也含有丰富维生素E,有利于心血管健康,但不能一次性吃太多,每天吃一小把即可。 鱼虾贝类海产品 鱼虾贝类等海产品是补钙的好食物,每100克鱼类中含钙量在50~150毫克,每100克贝类中含钙量在200毫克以上。 水产品也不能吃太多,每天吃40~50克即可。 芝麻酱 芝麻酱中含有的钙远远超过人们所想象的,每100克芝麻酱中含钙量居然高达1170毫克。 不过,芝麻酱热量高,不能吃太多,平时吃火锅或面条时可以加入适量芝麻酱。 某些豆制品 豆类和豆制品中含有丰富钙,特别是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因为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石膏和卤水,能增加钙含量。 绿叶蔬菜 绿叶蔬菜是补钙的好食材,几乎每一种新绿色蔬菜中都含有丰富的钙,如西兰花、油麦菜菠菜和韭菜等。 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C、镁和钾以及维生素K等都能提高身体对钙质吸收和利用率。 奶制品 各种奶制品如牛奶、奶酪和酸奶是补钙食物第1名。 200毫升牛奶中的钙含量超过200毫克,只要每天喝一杯牛奶,再加上一杯酸奶,就能满足身体一天中对钙50%的需求。 // 温馨提示: 平时要多参加体育运动,因为运动能使得肌肉互相牵拉,强烈刺激骨骼,加快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少体内钙质流失,同时也能促进身体对钙质吸收。多晒晒太阳,因为太阳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利于钙质吸收。
南非发现新人种骨骼化石,改变人类物种认知 两年前,科学家根据洞穴探险喜好者的指引,在南非启星洞(RisingStarCave)深处,通过石灰岩壁上的缝隙隐约瞥见了大量古老的骨头。狭窄洞口内的泥土表面上铺满了骨骸。 科学家经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巨大、漆黑的洞穴里面放着的遗体,来自一种属于早期人类谱系的物种——“纳勒迪人”(Homonaledi)。 伯杰在约翰内斯堡的金山大学任人类演化学教授,他带领的这个团队由60多名科学家组成。新物种的命名取自那个让骨骸得以安然保留至今的洞穴,在塞索托语(Sesotho)里,“纳勒迪”的意思是“星星”。 在两篇本周刊登于开放阅读期刊《eLife》的文章里,研究人员说,该发现记录了超过1500件化石,是非洲单个考古地点中发现人亚族样本最多的一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居于前列。 科学家们还指出,洞穴中可能还有大量化石有待发掘,目前发现的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纳勒迪人身体上的几乎所有骨头都出现过很多次,事实上他们已经是我们这一谱系中了解最多的化石成员,”伯杰说。 除了引出一个前人类家族的新成员,该发现还表明,一些早期人亚族动物会故意把死者遗体存放在一个偏僻且很难进入的洞穴里,这是一种以前被认为只限于现代人的行为。 一些科学家把这种做法归为对遗体的一种仪式性活动,但科学家们说,在“仪式”这个词上,他们是指故意和反复的活动,而不必然是一种宗教仪式。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演化研究权威伊安·泰特萨说:“这非常令人着迷。毫无疑问这里至少有一个新的物种,但是否归入人属(Homo)可能存有争论,该物种和我们之前见过的任何物种都很不一样。”他没有参加该研究。 泰特萨在博物馆的同事、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学院教授埃里克·戴尔森也对这项研究十分赞赏,称这是“伯杰再次出手”。 戴尔森所指的上一次出手是伯杰在2010年公布的另一项轰动发现,其中也涉及到位于约翰内斯堡西北30英里(约合48公里)处的“人类摇篮”内的洞穴。 当时,伯杰找到的化石比这次少得多,但也足以得出找到了新物种的结论,他把该新物种命名为南方古猿源泉种(Australopithecussediba)。地质学家说,该物种在178万至195万年前生活在地球上,古猿和人属早期物种存在于同一时期。 伯杰研究团队成员、英格兰肯特大学的翠西·凯威尔说,让她十分惊讶的是,纳勒迪人“有极度弯曲的手指,比任何早期人亚族物种都要弯,这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攀爬能力”。 纽约城市大学李曼学院的威廉·哈考特-史密斯亦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负责对该新物种的脚展开研究。他说他们的脚“与现代人的双脚基本上没别离”,结合他们的长腿,他认为纳勒迪人完全适合长时间直立行走。 在期刊随附的一篇评论中,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发现,新物种大致上与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境内的德马尼西(Dmanisi)发现的化石近似,后者能追溯到约180万年前。格鲁吉亚标本通常被归类为早期直立人(Homoerectus)的一个变种。
同床睡→斜颈 坏习惯:小婴儿就是有这个牛本事,即使闭着眼睛也能用嘴找到妈妈要奶吃。 过去我们总提倡婴儿和妈妈分床睡,是为了避免大人捂着宝宝了,其实这样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孩子和家长同床睡时孩子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妈的一边入睡。 可能后果:斜颈 专家点拨: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种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支一招:宝宝能独睡最好,或者妈妈勤换着点方向。 牵手走→肘脱臼 坏习惯:宝宝开始学走路了,听说学步车对身体发育不好,还不安全,那就家长亲自弯腰牵着宝宝走吧。可是如果总是牵一侧的手,或者太过用力,也会有问题哦。 可能后果:桡骨小头半脱位 专家点拨:婴幼儿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尤其两岁以下孩子刚学会走路,家长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走,孩子重心易发生偏移,这对骨骼发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也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果领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还可能会脱臼。 支一招:左右手交换、轻轻领着孩子小手。 早走路→O型腿 坏习惯:别家宝宝都能自己走路了,咱也抓紧练吧。有些父母把婴儿能够独立行走看成是可喜的开端,在宝宝还没有准备好时就早早地锻炼他站立、行走。 可能后果:O型腿和X型腿 专家点拨:过早地站立与行走会对婴儿的骨骼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儿童出生时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 支一招:放松心态,孩子想走时拦都拦不住。 小提示:坐时背部凸小包很正常 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因为这个来就诊的家长可真不少,以为脊柱上长了东西,其实这是正常的椎骨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 一周岁以内的幼儿,刚刚学会坐着,背部肌肉还不发达,所以坐起时很容易出现含胸、驼背,弯腰时后背会有一节一节的脊椎棘突隆起,这都是骨骼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
孩子骨骼发育关键的时期 1、头颅骨发育:根据头围大孝前、后囟及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在出生时约1.5—2cm,6个月变小,1—1.5岁时闭合。 后囟: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至迟于生后6—8周闭合。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 囟门和骨缝的闭合反应颅骨骨化过程。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并克汀病;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极度消瘦小儿。 2、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长较下肢快,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的增长。3个月会抬头,脊柱形成第一个弯曲(颈前凸);6个月会坐,脊柱形成第二个弯曲(胸后凸);1岁会走,脊柱形成第三个弯曲(腰前凸)。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固定。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骨化中心的发育: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腕部骨化中心情况以了解骨骼发育情况:正常婴儿在出生4—6个月出现2个骨化中心(头骨及钩骨),3岁时出现4个骨化中心(三角骨、下桡骨骺);6岁时7个(月骨、大、小多角骨);8岁时9个(舟骨,下尺骨骺);10岁时出齐10个(豆状骨)。所以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患呆小并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等时骨龄明显落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枢性性早熟时骨骼发育过快,出现早熟。 骨骼发育不良的原因 1、牵手走导致肘脱臼:宝宝开始学走路了,如果爸妈总是牵一侧的手,或者太过用力,可能会导致孩子桡骨小头半脱位。 婴幼儿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尤其两岁以下孩子刚学会走路,爸妈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走,孩子重心易发生偏移,这对骨骼发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也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果领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还可能会脱臼。爸妈领着孩子走的时候,最好左右手交换、轻轻领着孩子的小手。 2、同床睡会导致斜颈:孩子和妈妈同床睡时,孩子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妈的一边入睡,这样可能会导致宝宝斜颈。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 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种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3、坐时背部凸小包很正常: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这是正常的椎骨的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一周岁以内的幼儿,刚刚学会坐着,背部肌肉还不发达,所以坐起时很容易出现含胸、驼背,弯腰时后背会有一节一节的脊椎棘突隆起,这都是骨骼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爸妈不用担心。 4、早走路导致O型腿:有些爸妈把婴儿能够独立行走看成是可喜的开端,在宝宝还没有准备好时就早早地锻炼他站立、行走,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O型腿和X型腿。 过早地站立与行走会对婴儿的骨骼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儿童出生时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爸妈要放松心态,孩子想走时拦都拦不住呢,所以不要心急。 骨骼发育护理要点 1、注意饮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A、C、D和矿物质钙、铁、磷等是促进幼儿长高的重要成分。牛奶、蛋类、豆类、鱼类、瘦肉等食品中含量丰富。 2、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钙质最容易吸收,因此吃母奶的孩子骨骼发育较好。而好的容貌与骨骼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骨骼的发育决定脸形及体形。哺育高品质母乳6—9个月以上的婴儿,双臂的力量会更强,双颊丰润,鼻梁直挺。 3、多运动、多晒太阳: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给骨骼组织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使骨骼生长加速,骨质致密。 4、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爸妈要在平时注意幼儿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桌椅、床铺等等设施都要适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否则易导致幼儿出现驼背、佝偻等疾玻 5、骑童车有助于宝宝骨骼健康发育:骑童车,是幼儿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适当、科学的锻炼,可促进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但由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完善,爸妈需特别注意别让孩子在骑车中受伤。 6、宝宝爬坐交替:爬坐交替可满足宝宝不愿安静坐的习惯,又锻炼了胸腹腰背及四肢的肌肉,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为以后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爬坐交替是一项激烈的活动,消耗能量多,有助于食得多、睡眠好,从而促进身体良好的发育。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骨质疏松其实很难治疗好,但是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饮食来缓解,那么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看看吧。 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 1、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之海米 海米之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富含有蛋白质,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是非常丰富的。专家告诉我们,海米和其他的海产品之中所含有的钙质是非常丰富的,经常吃能够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症。 2、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之菜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菜油之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是蔬菜之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其中所含有的钙元素以及铁元素更是非常的丰富。日常如果能够多吃一些菜油,那么就能够起到很好的强健骨骼以及清血降压的作用。 3、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之黑芝麻 黑芝麻是一种非常好的补钙食物,其中所含有的钙元素是白芝麻之中的数倍,多吃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除了服用黑芝麻之外,芝麻酱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4、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之鱼 鱼肉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促进人体蛋白质、酶、激素的合成,构成机体活动和调节的物质基础;鱼还含有磷、硒、钙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可延缓衰老,防止骨质疏松症发生。 5、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之菌类 菌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维生素D能帮助人体吸收钙,有益于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此外,菌类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成分同肉、奶、蛋的蛋白质成分十分相似,可以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 6、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之大豆 大豆含优质蛋白这40%以上,并且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精氨酸及赖氨酸为多,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大豆中的磷可补充脑的需要,铁、钙含是丰富,可防止贫血和骨质蔬松。 骨质疏松的禁忌 1、避免含草酸多的食物和高钙食物一起食用,因为草酸和钙结合后会形成草酸钙,从而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像菠菜、苋菜、莴笋等食物要避免和鱼汤、豆腐汤等高钙食物同食。 2、忌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品。吃盐过多,是会增加钙的流失的,从而会使骨质疏松症症状加重。而多吃糖等甜类食物,也是能影响钙质的吸收,从而间接地导致骨质疏松症。 3、尽量少食油腻煎炸食物,还有一些辛辣、过咸、过甜类食物,都是骨质疏松者不宜食用的。 4、忌烟酒,最好都不沾。吸烟可影响骨峰的夹合成,而饮酒过量的话,则会影响骨骼的新陈代谢。 5、不能长期饮浓茶、咖啡。这些食物也会增加钙的流失,从而加重骨质疏松症状。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哪些 1、运动减少。骨骼系统的功能是负重和运动,活动越多,肌肉越发达,骨骼吸收钙也越多,变得坚强。我们知道,宇航员在太空吃的“太空食品”,营养丰富而均衡,当然不会缺少钙质和维生素D。但在“失重”状态下生活几个月,其骨质损失相当惊人。因此,他们在太空必须设法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肌肉收缩,使骨骼受力,以预防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由此可见,运动对保持骨密度是多么重要。现代人生活越来越舒适,体力劳动更多的被机械所代替,如不注意锻炼,骨质疏松便难以避免。 2、饮食不科学。比如经常喝一些碳酸饮料,喝可乐会使人体的骨骼变的更脆弱,这是因为可乐中含有磷酸,可造成人体内骨钙的丢失。 3、接受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作用是帮助人体吸收钙质。没有它,食物中钙质再多也吸收不了。维生素D的来源不太广泛,但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人体可以利用吸收的原料自行转化制造。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因为工作性质(如长年夜班、井下工作),或整天工作、生活在高楼大厦,出门以车代步,接受阳光照射机会太少,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
啤酒是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水为主要原料,加啤酒花(包括酒花制品),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的发酵酒。啤酒是我们经常饮用的酒类饮料,它口味清爽,具有麦芽的浓香,酒精浓度又不是很强,深受广大朋友的欢迎和喜爱。购买时,发现其种类不只一种,也不清楚其中区别,今天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啤酒的种类。 ◆ 纯生啤酒采用特殊的酿造工艺,严格控制微生物指标,使用包括 0.45 微米微孔过滤的三级过滤,不进行热杀菌让啤酒保持较高的生物、非生物、风味稳定性。这种啤酒非常新鲜、可口,保质期达半年以上。 ◆ 干啤酒 该啤酒的发酵度高,残糖低,二氧化碳含量高。故具有口味干爽、杀口力强的特点。由于糖的含量低,属于低热量啤酒。 ◆ 全麦芽啤酒 酿造中遵循德国的纯酿法,原料全部采用麦芽,不添加任何辅料(请参见啤酒的原料)。生产出的啤酒成本较高,但麦芽香味突出。 ◆ 头道麦汁啤酒 即利用过滤所得的麦汁直接进行发酵,而不掺入冲洗残糖的二道麦汁。具有口味醇爽、后味干净的特点。 ◆黑啤酒 麦芽原料中加入部分焦香麦芽酿制成的啤酒。具有色泽深、苦味重、泡沫好、酒精含量高的特点,并具有焦糖香味。 ◆ 低(无)醇啤酒 基于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减少酒精的摄入量所推出的新品种。其生产方法与普通啤酒的生产方法一样,但最后经过脱醇方法,将酒精分离。无醇啤酒的酒精含量少于应为 0.5% ( v/v )。 ◆ 冰啤酒 将啤酒冷却至冰点,使啤酒出现微小冰晶,然后经过过滤,将大冰晶过滤掉。解决了啤酒冷浑浊和氧化浑浊问题。冰啤色泽特别清亮,酒精含量较一般啤酒高,口味柔和、醇厚、爽口,尤其适合年轻人饮用。 ◆ 果味啤酒 发 酵中加入果汁提取物,酒精度低。本品即有啤酒特有的清爽口感,又有水果的香甜味道,适于妇女、老年人饮用。 ◆ 小麦啤酒 以添加小麦芽生产的啤酒,生产工艺要求较高,酒液清亮透明,酒的储藏期较短。此种酒的特点为色泽较浅,口感淡爽,苦味轻。 ◆ 淡色啤酒 色度在 5-14EBC 之间。淡色啤酒为啤酒类中产量最大的一种。浅色啤酒又分为浅黄色啤酒、金黄色啤酒。浅黄色啤酒口味淡爽,酒花香味突出。金黄色啤酒口味清爽而醇和,酒花香味也突出。 ◆ 浓色啤酒 色泽呈红棕色或红褐色,色度在 14-40EBC 之间。浓色啤酒麦芽香味突出、口味醇厚、酒花口味较轻。 ◆ 黑色啤酒 色泽呈深红褐色乃至黑褐色。黑色啤酒麦芽香味突出、口味浓醇、泡沫细腻,苦味根据产品类型而有较大差异。 ◆ 鲜啤酒 啤酒包装后,不经巴氏热灭菌的啤酒。这种啤酒味道鲜美,但容易变质,保质期 7 天左右。 ◆ 熟啤酒 经过巴氏热灭菌的啤酒。可以存放较长时间,可用于外地销售,优级啤酒保质期为 120 天。 ◆ 浑浊啤酒(turbid beer)在成品中含有一定量的酵母菌或显示特殊风味的胶体物质,浊度大于等于2.0 EBC的啤酒。除特征性外,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应类型啤酒的规定。 ◆果蔬汁型啤酒(beer with fruit and vegetable flavor)添加一定量的果蔬汁,具有其特征性理化指标和风味,并保持啤酒基本口味。除特征性外,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应啤酒的规定。 ◆果蔬味型啤酒(taste of fruit and vegetable beer)在保持啤酒基本口味的基础上,添加少量食用香精,具有相应的果蔬风味。除特征性外,其他应要求符合相应啤酒的规定。 ◆ 上面发酵啤酒 采用上面酵母。发酵过程中,酵母随CO2 浮到发酵面上,发酵温度 15-20℃ 。啤酒的香味突出。 ◆ 下面发酵啤酒 采用下面酵母。发酵完毕,酵母凝聚沉淀到发酵容器底部,发酵温度 5-10℃ 。啤酒的香味柔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采用下面发酵啤酒。 啤酒的营养 1、啤酒是以发芽大麦为主要原料酿造的一类饮料。含酒精度最低,营养价值高,成分有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二氧化碳、维生素及钙、磷等物质。有"液体面包"之称,经常饮用有消暑解热、帮助消化、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等功能。 2、啤酒是由发醇的谷物制成的,因此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其他招牌营养素,并具有一定的热量,"液体面包"之称虽有些过,但确实有类似之处。 3、啤酒特别是黑啤酒可使动脉硬化和白内障的发病率降低50%,并对心脏病有抵抗作用。 4、男性以及年轻女性经常饮用啤酒,可以减少年老时得骨质疏松症的几率。骨质的密度和硅的摄取量有密切关系,而啤酒中因为含有大量的硅,经常饮用有助于保持人体骨骼强健。
知道自己或许缺钙的人很多,经常服用补钙品的人也很多。可是,在膳食中该如何促进钙吸收,却不一定是每个人知道的。稍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当中,选择了错误的食品,结果妨碍了钙的吸收。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以为吃牛肉有利于骨骼 不少人多相信欧美人骨骼强壮是因为爱吃牛肉。事实上,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相当严重的人。这是因为牛肉本身含钙极低——所有的肉都是这样。同时,肉里面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是磷、硫和氯。它们让血液趋向酸性,身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所以,缺钙的中老年人应当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不论是红肉还是白肉。 以为吃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 不少人在热爱动物食品的同时,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以为蔬菜里面只有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呢。绿叶蔬菜大多是钙的中等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蓝、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是骨钙素的形成要素,而骨钙素对钙沉积入骨骼当中是必需的。 以为菠菜对补钙毫无益处 许多人都知道,菠菜不可与豆腐一起吃,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会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沉淀。然而,这些人没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菠菜当中也含有大量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包括丰富的钾和镁,还有维生素K。菠菜是公认的维生素K的宝库,含量在各种生鲜食品中位居第一。维生素K不怕热,而且和胡萝卜素一样需要油脂帮助吸收,因而吃凉拌菠菜的时候一定要放些香油。 以为吃水果代餐有利于骨骼健康 很多减肥女性认为只要吃水果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经常用水果代替一餐饭。实际上,水果是一种有益酸碱平衡的食品,却不是钙的好来源,而且严重缺乏蛋白质。骨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钙,也需要胶原蛋白作为钙沉积的骨架。如果用水果代替三餐,则蛋白质和钙摄入量都严重不足,只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以为喝饮料与补钙无关 为了改善口感,饮料中大多含有磷酸盐,而磷酸盐会严重地妨碍钙的吸收,促进钙的流失。可乐是其中害处最大者——因为其中含有磷酸。把人的牙齿和骨头泡在可乐当中,它们就会慢慢地溶化!其中的精制糖也不利于钙吸收。所以,凡是需要补钙的人,都要严格控制甜饮料的数量。茶水含有丰富的钾离子,其中含磷量低,还有促进骨骼牙齿坚固的氟元素,因而喝茶对骨骼健康是有益无害的。但要小心所谓的“茶饮料”,它们的颜色可能是焦糖色素染成的,并不能提供茶的好处。 相信喝了骨头汤就不会再缺钙 骨头里面的钙绝不会轻易溶出来。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要想用骨头汤补钙,只有一个方法: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一定不要用高压锅,最好用砂锅来炖,避免在骨头汤中溶出过多的铝。 相信喝牛奶对补钙没有帮助 虽然有人到处宣称,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会让体质偏酸而促进钙的流失,但这话并不正确。实际上,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3%而已,水分含量却高达87%。每250克牛奶中含有250毫克以上的钙,有丰富的钾和镁,还含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乳糖和必需氨基酸。牛奶与肉不同,并非成酸性食品,而是弱成碱性食品。所以,牛奶并不会让人体液偏酸,也就不会促进钙的流失。综合评价,牛奶仍是最佳的补钙食品。 相信豆浆是高钙食品 营养学家经常劝告,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喝豆浆作为替代。的确,在很多方面,豆浆都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食品,但从钙含量上来说,它却远远比不上牛奶,差的不是一倍两倍。这是因为,大豆钙含量虽然不算太低,但加10杯水磨成豆浆之后,含量就稀释得很低了。喝一杯豆浆,不过是吃几十粒豆子而已,其中的钙很少。豆浆对骨骼的真正好处,在于它可以提供植物雌激素,减少更年期妇女的钙流失。 相信海带可以补钙 不少媒体文章都告诉你,海带里面的钙很多——但只限于干海带。可是干海带谁能大量吃呢?一旦吸了水,钙含量就不算多了。而且,海带里面的海藻胶等可溶性膳食纤维会妨碍钙的吸收,因为它们可以和钙形成牢固的复合物,裹挟着钙一起“穿肠而过”。但海带也不是毫无裨益,它是典型的成碱性食品,经常食用,对减少体内钙的流失有一定帮助。 用内酯豆腐来补钙 很多人都知道,豆腐是植物食品中最好的补钙食品。大豆本身含有不少钙,凝固豆腐的时候还要加入含钙的凝固剂,所以不喝牛奶的人大都会有意识地多吃豆腐。然而,内酯豆腐却不是钙的好来源,因为其中没有添加含钙凝固剂,而是使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的。同时,内酯豆腐水分太多,蛋白质和钙含量都很低。除了内酯豆腐,“日本豆腐”也不可用于补钙。
维生素D(vitamin D )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 目前认为维生素D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家族成员中最重要的成员是VD2(麦角钙化醇)和VD3(胆钙化醇)。维生素D均为不同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照射后的衍生物。植物不含维生素D,但维生素D原在动、植物体内都存在。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五种化合物,对健康关系较密切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它们有以下三点特性:它存在于部分天然食物中;人体皮下储存有从胆固醇生成的7-脱氢胆固醇,受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3。适当的日光浴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下面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看看吧。 维生素D的作用不可低估: 心脏病:维生素D可降低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而胰岛素耐受性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肺病:肺部组织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修复和"改造",由于维生素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它可能对肺的修复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癌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据认为,维生素D对调节细胞繁殖起到关键作用-癌症患者体内则缺乏这种调控机制。因此,通过防止细胞过度繁殖,维生素D就能预防某些癌症。 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会杀灭人体自身的细胞。科学家认为,维生素D可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他们认为,它也许能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维生素D可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高血压:维生素D为颈部甲状腺上的副甲状腺所利用。这些腺体分泌出一种调节体内钙水平的激素,钙则帮助调节血压,但科学家尚未完全理解这一过程。 精神分裂症: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大概与出生前几个月的日照情况有关。缺乏日照可能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科学家认为,这会改变胎儿大脑的发育。 多发性硬化:缺乏维生素D会限制人体产生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这是维生素D3的一种激素形式,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它的缺乏可能提高患上多发性硬化的风险。 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可坚固骨骼,预防儿童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症。 美国科学家评估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每篇讨论维生素D与癌症两者关系的论文后说,要保持身体健康,每天需服用1000国际单位(25微克)的维生素D。他们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撰文说,维生素D缺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的人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越来越高。这两种现象合并起来看,意味着维生素D缺乏或许是每年数千患者因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症过早离开人世的原因。这些科学家建议的维生素D摄入量是美国维生素D建议摄入量的2.5倍。英国没有官方的建议摄入标准,但每年从10月到次年3月的短暂白昼和漫长黑夜意味着冬去春来时60%的英国人体内维生素D不足。 由于对维生素D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国都开始修改有关日光浴危害的警告。澳大利亚癌症理事会协会首次承认,晒太阳有利于健康。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癌症专家们在锡德里克?加兰教授的领导下,回顾了1966年-2004年发表的63项讨论维生素D与癌症关系的论文。他们发现,在日照较强的美国东部地区的居民因倾向躲避阳光照射,缺乏维生素D的可能性较大,患癌症的风险也较高。 维生素D可降低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根据新的研究,维生素D可降低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研究者从两项新研究发现,与摄入足够维生素D的妇女相比,没有摄入足够维生素D的妇女在患认知障碍和智力下降方面的风险更大。 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人们主要从富含脂肪的鱼类、黄油、奶酪和强化牛乳中获得。在阳光下,身体自身也能够可以产生维生素D。 第一项研究是由阿波里斯市一所医学中心的Slinin领导,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入量低的女性在认知能力下降方面的风险更大。 Slinin和她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参与整骨骨折研究的6257名女性的维生素水平。这些妇女也参与了被称为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的心理能力测试。 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的妇女每毫升血清中不足10毫克维生素D,这是患有认知障碍的底线,维生素D水平低或低于每毫升20毫微克的妇女,其中有认知障碍的妇女与智力下降的高风险有关。 法国昂热大学附属医院的Annweller博士带领了第二项研究,研究观察了来自流行病学的骨质疏松症的图卢兹序列。 Annweiler和他的团队发现,与没有患神经疾病的妇女相比,患有阿茨海默氏症的妇女维生素D摄入量低。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患有疾病的妇女每星期维生素D的摄入量平均为50.3毫克。研究人员发现,患有其他形式痴呆症的妇女每星期维生素D的摄入量平均为63.6微克,而没有患病的妇女维生素D的摄入量每星期为59毫克。 这两项研究均发表在《老年病学》学报上。研究人员说,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的重要性,不管是通过食物、补充剂还是暴露在太阳下。 预防蛀牙:维生素D可以有效预防蛀牙 美国科学家一项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能提高骨强度,还可以防止蛀牙。 研究回顾了 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有关这个主题的临床试验,涉及大约有3000名来自几个不同国家的年龄在2岁至16岁之间的儿童,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与蛀牙患病率降低有关。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典进行的试验分析研究,孩子们要么被给予富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或其他产品,要么暴露在阳光下。结果发现,维生素D确实降低了蛀牙患病率。 但Hujoel提醒说,对这项研究的回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要小心解释这个系统的回顾信息。这个试验的弱点可能导致结果存有偏见,因为大多数的试验参与者生活在不同于今天的时代"。 维生素一直和许多健康益处相关联,先前的研究表明,摄入较高维生素D的老年人骨折风险降低。其他的研究显示,服用维生素D和钙会延长寿命,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可能会导致东亚抑郁症。维生素D可以维持情绪波动幅度,防止更年期的女性体重增加。 鱼油和维生素AD剂,吃哪种比较好? 鱼油来源于深海鱼的肉,主要含DHA、EPA,几乎不含维生素D。对于需要补充维生素D的宝宝,效果甚微。 维生素AD剂俗称“鱼肝油”,多为人工合成的复方制剂,一般维生素A和D的配比为3:1,也是宝宝最佳吸收的比例。 所以说,对于需要补充维生素D的宝宝,维生素AD可以补,但不推荐鱼油。 什么时候开始吃?怎么吃? 正常足月儿出生后两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 天。 根据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补充维生素D,前3个月800IU~1000IU/天,3个月后改为400~500IU/天,直至2岁。 维生素AD会不会中毒?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儿科学》中给出的维生素AD毒剂量: 一次摄入量超过30万IU维生素A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 每天摄入约5-10万IU,并连续服用超过6个月,才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每日服用2-5万IU的维生素D,连续服用数周或数月可发生中毒。 以伊可新为例的话,相当于一次性吃上百粒伊可新,或者每天几十粒连服半年,才有可能会造成慢性中毒,只要正常喂养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 配方奶中有维生素d还需要额外补充吗? 除了维生素D制剂,配方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需要根据配方奶中所含维生素D的量,对不足部分加以补充。正常足月儿每天的需求量是400IU,配方奶中维生素D的含量是以“μg”为单位,400IU=10μg。妈妈可以看下宝宝吃的奶粉含维生素D的量以及宝宝每天吃奶量,计算下宝宝需要再额外补充多少维生素D。如果自己把握不好,最好寻求专业医生指导。 为什么早产儿生后头3个月要服用加倍剂量维生素D? 正常宝宝从出生到一岁身长要增加25厘米,需要大量的钙,而早产宝宝生长更快,需求更大,钙的来源主要是奶制品。钙的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维生素D,母乳中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均难以满足早产儿追赶生长的需要,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所以宝宝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更要加倍剂量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