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来说,鸿钧老祖比燃灯古佛要厉害一些道法无边。 鸿钧老祖是元始天尊的师父。元始天尊继承并弘扬了鸿钧道人的道教学说,手下的弟子无数,从元始天尊就可以反映出鸿钧道人十分厉害。除了元始天尊之外,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鸿钧老祖道法无边,就连玉皇大帝见到了鸿钧老祖,估计都得行礼。 燃灯古佛是释迦摩尼的师父,而释迦牟尼的前身就是通天教主的大弟子多宝道人。因此,多宝道人的法力远远不及师父通天教主和师祖鸿钧老祖,而且佛教自古以慈悲为怀,佛教中各类人士不善斗争,就连万佛之祖的燃灯古佛战斗力都不及如来佛祖。所以如果鸿钧老祖和燃灯古佛比拼实力,鸿钧老祖可以一展实力开启斗争,然而燃灯古佛必须要借助他佛之力,才能勉强保全性命。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这既是老子对于人的评价,更是老子对于水的评价。 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上善之人,其性如水。”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的人格,如同水的性质。那么,水到底有哪些让人敬重的性质呢? 老子认为,水最大的优点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水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水的这个无私奉献的精神,决定了水的性格的伟大,决定了水的品质的崇高。 水的这种崇高品质,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停留在别人厌恶的地方,而从不表现出报怨、烦恼、忧愁,反而竭尽所能,满足万物的需要,以自己微薄之力,奉献他人,满足社会,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上善之人,如水之德。那么,上善之人,就是像水一样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他不为平凡而抱怨,不为低贱而伤感,非但不如此,在这种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平和,执著前行,用自己的奋斗和汗水,为其他人铺就平坦之路,为他人甘心作嫁衣。 所以,上善之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上善之人,居于善于选择之地,内心保持平静,待人真诚而友爱,说话算数,信守承诺,为政则善于化繁为简,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而行动,则善于把握时机。 从来不与人相争,所以从不怨天尤人。在奋斗中快乐,在快乐中奋斗,简单而不复杂,简要而不罗嗦,勤奋而不表功,奉献却很快乐。 无私奉献,但很快乐,这是水的特性,上善之人,就符合这种特性,这种特性,最符合道,所以,老子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晚年都去研究神学?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爱因斯坦,在死前烧毁了自己的手稿?我们用一生去追寻,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手段研究了几十年却发现,宗教圣人们早已经站在山头等了我们几千年!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家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一切都是“道”!道法自然!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对道法自然的一个诠释。顺其自然,行不逾矩,则内心无惑,对应了道家“无”的思想! 首先,道这个字,在老子之前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个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即使有,也是其他含义。 另一种,专门为描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创造出来的。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一切规律的总称,包括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最终的结局,这一切的一切,强名为“道”。简单概括“一切都是道,道就是一切” 那么,道法自然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其一:道,法自然。 人或事物的发展,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向自然,宇宙去学习,去探索,以宇宙万物为师。使自身的发展顺应自然,和谐发展,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肉体和灵魂强度。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以看出,以自然为师则能人人如龙,这是道法自然的普遍见解。 其二:道法,自然。 后世,道家的修炼都是为了长生不老 ,或呼风唤雨。 此为小道,肉体上的修炼。是第一层意思的一个分支。追求不同,所以选择的方式不同。如最初的中医,化学,生物学,物理,养生等等都来自炼丹士,练气士的探索。现代的科技,西医,人工智能,都是改造自身,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仍然是在向自然学习,向我们周围的一切,动物、植物、地球、宇宙,以及我们自身,学习已经存在无穷岁月的“道法”。 目的是提高我们生存的质量和长度。 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本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最终会走向寂灭,这是物理学的熵增定律。而我们人类是由无机世界进化来的神奇生命体,我们以“负熵为食”变无序为有序。 我相信,最终我们人类一定会一飞冲天,再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盘古开天不是梦。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评论,与您共同进步,谢谢您的帮助和支持。
肯定不是鸿钧老祖,按照封神演义和上古神话传说来判断,鸿钧老祖和盘古大帝应该是同盟者的关系。 身为这方宇宙混沌一团时,孕育的三千魔神之二,因为证道成神的方式不同,三千魔神分成了三个阵营,第一大阵营,是以始祖魔神罗睺,杀道派,以杀证道,杀尽所有魔神。 第二大阵营,是以鸿钧老祖为首的,证道派,以斩去三尸(痴,贪,嗔),证得大道。三尸,即使是三千魔神,要想斩却,也比登天还难。 第三大阵营,是以盘古大帝为首的,力道派,立志要开天劈地,力量比天道还可怕,那自然就证道成神了。 而杀道派强大,又多行袭杀,盘古和鸿钧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罗睺。 再往后,盘古和力道派开天劈天而死,罗睺被证道派围攻而死,三千魔神在开天劈地当中,基本死绝,其精魂纷纷化为二代魔神,而三千魔神,硕果仅存鸿钧老祖一人,而侥幸不死的,也实力大减,完全无法跟鸿钧老祖相比,不得不隐退。 鸿钧老祖跟盘古有什么关系? 盘古,众所周知,开天辟地第一大神。但是鸿钧老祖是谁呢?估计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他乃是封神演义中第一流的上古大仙,掌管三教,即阐教、截教、人道,也就是儒道释三教也。座下三大弟子分别为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 那么正如题主所说,鸿钧老祖和盘古是什么关系呢?自古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先有鸿钧后有天”,也就是从侧面说明鸿钧老祖即盘古的师父。其中一说鸿钧老祖座下大弟子元始天尊即为盘古化身。 鸿钧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说是天地为分之时,西昆仑之中有一灵物,某一日得一玉蝶,借此修炼为太乙真仙,取名鸿钧。 此时混沌初开,天地不分,周遭皆处黑暗之中,鸿钧四外游历,收下几个弟子,其中一个便是盘古。 师徒在混沌之中游历良久,不知经历多少年。某一日鸿钧怒脑黑暗,于是命弟子盘古去将天地分开。盘古领师父法令,手持巨斧开天辟地,天地自此分开。盘古头顶天脚踩地,将天托起,最后自己的身躯腐烂化为日月星辰,山河湖泊。 这次开天辟地,鸿钧老祖给了盘古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虽然这个徒弟死了,但是留下了人人皆知的名声。而后盘古收元始天尊为徒,这便是盘古化身。 所以若说起鸿钧老祖和盘古的关系,就是师徒关系。 鸿钧老祖和菩提老祖是什么关系? 在古老的道教起源,盘古开天的道教,鸿钧老祖是元始天尊的师父,菩提老祖应该和元始天尊一个辈分。而如来,完全是舶来品,佛教的,没有可比性。非要比一下的话,佛教起源晚于道教,根据西游记,菩提老祖晚于如来的辈分。根据封神榜,佛教晚于道教所以,盘古、鸿钧老祖、如来/元始天尊、菩提老祖。第一代,盘古、创始元灵。第二代、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陆压、接引道人、准提道人。第三代,如来、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等。
鸿钧道人这个神唯独见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当中道教创始于,除此之外,在别的文献中尚找不到有关他的记载,不知道是作者许仲琳(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其实有争议,这里暂用许仲琳)凭空捏造出来的,还是从哪里得来的。当然,他也不存在于道教当中。 道教的最高领袖是三清,依照地位从高到底的顺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其中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虽然他是三清中地位最低的,确实最早出现的道教神灵,其原型为老子。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汉代张道陵创五斗米教的时候将老子奉为祖师,老子由此成为道教神灵。“太上”二字表明他原本是道教最高神灵。“道德天尊”这个名号显然来自老子所撰的《道德经》书名。 【老子】 元始天尊,最早见于东晋道士葛洪的《枕中书》,叫做“元始天王”,实际上就是盘古。我们都知道盘古是传说中的第一个神灵,开辟了天帝,死后化生出世间万物,所以获此尊称。他原本不是道教神灵,和老子一样是被硬拉进去的。而且元始天尊既有人格化的一面就是盘古,同时又作为道教最高哲学概念“道”。在南北朝的《真灵位业图》中元始天尊已经位列太上老君之上,成为最高主神了。 【元始天尊】 三清之中只有灵宝天尊既不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也不是以早已存在的神位原型的,是道教完全自创的神灵。出现于隋唐时,叫做“太上道君”,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并列为三清,后来改名为“灵宝天尊”。 根据《封神演义》的描述,鸿钧道人是道教的最高祖师,他将道法传给了三个弟子: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元始天尊创立了阐教、太上老君创立了人教、通天教主创立了截教。可以看到,除了灵宝天尊被改成了通天教主,基本上就是“三清”的组合。 而许仲琳又在元始天尊、老子他们上头强加一个鸿钧道人。鸿钧道人一出场便作偈曰: 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 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 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 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 玄门都领秀,一声化鸿钧。这首诗偈没讲鸿钧道人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提到了盘古,鸿钧和盘古有什么关系呢?无非有两种答案: 一、盘古生在鸿钧道人前。这样一来,盘古就比鸿钧道人伟大,而盘古又是原始天尊,岂不是与鸿钧传道给元始天尊之事自相矛盾了? 【盘古】 二、盘古是鸿钧道人。但这样,鸿钧道人和元始天尊就重叠了,还是矛盾了。 许仲琳要么是对道教神灵体系完全外行,要么是压根不在乎,所以才会搞出这样一团乱麻。还有一个证据是,他在小说第七十七回写道:“老子一气化三清”,表明他认为三清是老子幻化出来的,老子自己都属于三清之列,而三清中的元始天尊比老子地位高,试问老子怎么可能“一气化三清”? 其实《封神演义》始终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关注是情节精不精彩,而不是细节严不严谨,其中许多神话知识都是错乱的,不可尽信。然而现代有很多网游、修仙小说都受到了《封神演义》的影响,把鸿钧道人当成了一个道教神灵。
秦鸿钧(1911—1949) 原名秦相猷。山东沂南县世和庄人。革命烈士。出身贫农。幼年时家境贫困,为地主打短工。少年时期靠伯父资助读了几年私塾。 目录 1基本资料 2投身革命3情报工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秦鸿钧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沂南县世和庄出生日期:1911逝世日期:1949职业:革命者信仰:共产主义性别:男 投身革命2 秦鸿钧(1911—1949.5.7),山东省沂南县人,1926年在家乡和徐湘南、贺百珍等一起组织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沂南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参加了莒县、沂水农民暴动,被国民政府沂水县当局抓捕入狱,转解数县,受尽酷刑。后由家人借贷保释,复投身于革命活动,成为沂水县南乡党的领导人之一。同期,参加家乡的红旗会,通过该会发展革命武装力量。1933年7月,中共沂水县委遭到严重破坏,经县委书记、县委委员等人研究决定,秦鸿钧到青岛、大连等地寻找党组织,后在哈尔滨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前往苏联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1937年回国,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前往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任报务员,搜集情报,负责与第三国际远东局联系。为便于工作,经上海党组织介绍,与韩慧如结婚。 情报工作3 1939年秋,秦鸿钧奉命到哈尔滨参加收发情报工作。途经大连遭日本军警搜查,他机智地摆脱了敌人,保住了电台密码。10月,入哈尔滨党组织为掩护电台工作而开设的“公和成粮店”当“伙计”。晚上同地下交通员贺百珍一起进行无线电通讯工作。1940年5月,秦鸿钧奉命再回上海,负责与第三国际远东局联系。因电台未能与对方接通,于1943年奔赴新四军军部驻地苏北盐城。两个月后,受命返沪建立电台,负责与党中央的通讯联络。在这一时期,秦鸿钧冒着生命危险,三次往返于上海和苏北解放区,接通了两地之间的电台通讯,完成了建立地下电台及输送情报的任务。抗日战争胜利后,电台迁入打浦桥新街新南里315号的阁楼上。为防止夜间透出的灯光和电键声响,秦鸿钧用双层窗帘遮住天窗,用层层厚纸密封木墙缝隙。夏天,小阁楼有时温度高达四十度;冬天寒冷难支,他裹着棉被工作。他患上了关节炎和舌溃烂多种疾病,却总是愉快地对妻子韩慧如说:“只要耳朵不聋就
朱鸿钧(1869年—1945年),字小坡,朱自清的父亲,因朱自清《背影》一文,为后人所知。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家教从严4与朱自清5背后轶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朱鸿钧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869年逝世日期:1945年字:小坡 人物简介2 朱鸿钧,字小坡,妻周氏,约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1945年4月9日逝世,终年76岁。 家教从严3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与朱自清4 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产生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结婚也不告诉他,十分气愤,父子从此失和。但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的,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其实,晚年的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 背后轶事5 (一)1917年冬,其母病逝,朱鸿钧与长子朱自清从徐州一道返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丧事,朱自清返校,朱鸿钧去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浦口车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于此。(二)朱鸿钧失去官职,在扬州赋闲时,和江泽民家相距不远,对童年的江泽民多有教导。1998年朱自清百年诞辰时,江泽民专门题诗忆及此事,称“我们两家是三代世交”。此外,1926年出生的江泽民与朱自清次子朱闰生(1925年生)是中学同班同学,经常往来,结下深厚友谊。
俞鸿钧(1898年—1960年),广东省新会县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财经专家。北伐时出任上海市财政局代理局长而迈入政坛,以具备杰出英语能力和财政专长而知名。 目录 1基本资料 2概述3综述 基本资料1 中文名:俞鸿钧外文名:O.K.Yui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新会出生日期:1899逝世日期:1960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主要成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 概述2 俞鸿钧(1899~1960)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1954~1958)。广东新会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任英文《大陆晚报》记者、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的英文秘书、上海市政府英文秘书兼宣传科长、代理市财政局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上海市长、中央信托局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1950年后任台湾“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院长。1960年6月卒于台北。俞鸿钧在上海亦曾担任市府秘书长,抗战初期已担任上海市长,中国政府撤往重庆後调任外交部政务次长,中央信托局局长,财政部长。胜利後接任中央银行总裁,於动员戡乱时受命主持上海央行黄金储备运往台湾。国民政府迁台後复任财政部长兼任央行总裁与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台湾银行董事长。1953年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任台湾後备司令部司令。1954年至1958年升任行政院长,因拒绝监察院约询案遭到弹劾。辞职後复任中央银行 综述3 俞鸿钧少时在上海读书,后毕业于民生中学,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其间担任学校办的《约翰声报》总编辑。1919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后在上海任英文《大陆报》记者。1927年初,广东国民政府迁武汉,俞往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陈友仁的英文秘书。数月后辞职返上海,先后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书兼宣传科科长、《市政周刊》主编、代理财政局局长、参事室参事、上海市政府代理秘书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代理市长、、上海市长、等职。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形势紧张。当时俞任市长,适坠马折断左臂,但仍带伤处理市政。8月上旬,日军制造“虹桥事件”,挑起战端。俞往返多次向日本驻沪总领事及日本驻沪海军头目提出严重抗议,并指斥他们破坏停战协定行为。“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俞又通过新闻媒介,特别是用英文向外国记者发布消息,揭露日本侵华的真相,博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上海沦陷后,奉召至武汉,任中央信托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