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巴嫩
黎巴嫩人口,以色列为什么没有吞并黎巴嫩?

黎巴嫩人口,以色列为什么没有吞并黎巴嫩?

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曾经出动10万大军占领了包括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内的整个黎巴嫩南部地区。这次战争的借口是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被杀黎巴嫩人口,目的是为了消灭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解除以色列北部地区的安全威胁。 (以军越过黎以边境) 后来以军与叙军在黎巴嫩境内进行对峙,在国际社会的调节之下,以军逐步撤出了大部分区域,仅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类似戈兰高地一样的缓冲地带。以色列在这一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军事据点,在2000年彻底撤出了黎巴嫩南部。但是,由于黎巴嫩什叶派珍珠党(见谅)武装的壮大,长期向以色列北部海法等地发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边境哨兵和军警,最终迫使以色列在2006年发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一举荡平了黎巴嫩南部地区的珍珠党武装的阵地。 (以色列占领区) 以色列之所以没有占领和吞并黎巴嫩,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这违反国际法,会给以色列造成很大的国际压力,不利于以色列国际声誉和交往。黎巴嫩跟巴勒斯坦不同,其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主权国家,并且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侵占和破坏黎巴嫩的领土和主权完成会使得以色列丧失外交的主动权和国际生存空间,甚至美国方面也并不会赞同以色列这么做。本身这次战争中,由于以色列方面的纵容和怂恿,造成大批巴勒斯坦难民被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的长枪党民兵所杀,这引起了国家社会的一片声讨,舆论已经不在以色列一方了。 (以色列与联合国) 第二点,这不利于以色列自身的国家发展。黎巴嫩地区并不是上帝耶和华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以色列无意去违背上帝的旨意。即便从实际利益角度考虑,黎巴嫩对于以色列基本上等于负资产。本身黎巴嫩境内就有大批仇视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难民和黎巴嫩的阿拉伯穆斯林群体,他们的安置问题是以色列根本无法解决的。强行安置纳入以色列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社会负担,并且改变了以色列犹太民族国家的人口结构,驱离又会引来一片声讨。 (耶路撒冷) 结语由于历史上苦难和不公正,这使得犹太人对于民族国家和土地有着异乎其他民族的执着。但是他们也是有原则的,并不是什么土地都去染指,都去侵占。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对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因为以色列过于狭小,在没有纵深和强敌环伺的状态下,他们解决自身安全的方式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尽量不把战火烧到以色列本土。所以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当中侵占的戈兰高地、西奈半岛,还有黎巴嫩战争中侵占的黎巴嫩南部地区,其实都是战略缓冲地带。其主权仍然归其相关国家所有,但是在没有和平条约和互相承认的前提下,以色列是不可能归还的,就像今天的戈兰高地那样。叙利亚的长期敌视只会让戈兰高地问题一拖再拖,而且已经让以色列右翼对于格兰高地的主权产生了兴趣。 (戈兰高地执勤的以色列坦克)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资讯百科 2022-05-29
beirut,黎巴嫩在中东是怎样的存在?

beirut,黎巴嫩在中东是怎样的存在?

黎巴嫩在中东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beirut。 从地理位置来说,黎巴嫩是中东国家,但由于曾遭英法占领,黎巴嫩在生活方式上又是最西化的国家。 从人种和宗教来说,黎巴嫩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属于阿拉伯国家,但由于国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相当,不算是纯粹的伊斯兰国家。 从国内政治来说,黎巴嫩的三大政治要职三派并立,总统属基督教马龙派,总理属逊尼派,议长属什叶派。 从外交来说,黎巴嫩奉行中立立场和不卷入政策,但由于北部和东部相邻叙利亚,南部相邻以色列,黎巴嫩又往往会卷入地区冲突。目前黎巴嫩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总理哈里里领导的未来阵线为主的亲西方和沙特阵营。另一个是黎巴嫩真主党为首的亲伊朗和叙利亚阵营。 在黎巴嫩南部,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势力很大,经常与以色列发生冲突。真主党还同伊朗一起支持叙利亚政府。而属于逊尼派的总理哈里里与沙特关系特殊,进而与黎巴嫩真主党产生分歧。去年哈里里闹出的辞职风波,就是由于对真主党不满。

资讯百科 2022-04-26
嫩巴黎,如何看待黎巴嫩这一次的爆炸?

嫩巴黎,如何看待黎巴嫩这一次的爆炸?

这次黎巴嫩爆炸相当于一次小型战术核弹的爆炸规模 据媒体报道,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8月4日傍晚发生剧烈爆炸,多处建筑损毁,现场升起巨大的蘑菇云嫩巴黎。按照黎巴嫩官方说法是由于港口存放的2700吨硝酸铵爆炸的缘故。高中上过化学课的应该都知道硝酸铵(NH4NO3),俗称氨水。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溶解时吸收大量热。受猛烈撞击或受热爆炸性分解,遇碱分解。硝酸铵有多种用途,最常用的就是农业肥料和炸药。这是一种易燃、遇火易爆炸的化学品,会释放氮氧化物以及氨气等有毒气体。 可见2700吨硝酸铵一旦爆炸,那威力是相当大的,应该相当于小型战术核弹规模。因为2001年9月21日,法国图卢兹市AZF化工厂20~120吨硝酸铵发生爆炸,TNT当量为20~40 t。所以如果按照类似的换算的话,可能在1000吨左右。当然这样简单类比并不专业,只能作个参考。 另外,最新消息,事故已导致至少135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黎巴嫩内阁已经同意贝鲁特进入紧急状态。 以色列跟黎巴嫩的关系是怎么样? 以色列和黎巴嫩:因为历史的积怨;以色列是犹太人,黎巴嫩是什叶派穆斯林。黎巴嫩真主党诞生于1982年,当时的黎巴嫩内战已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亦大举入侵,导致近60万什叶派穆斯林难民涌入黎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和工作,他们期望拥有自己的组织,渴望返回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尼梅尼的支持下,真主党在贝鲁特南郊诞生了。它是穆斯林什叶派政党,打出开展武装斗争,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的旗号。以色列跟叙利亚:叙利亚与以色列在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中首次发生正面冲突.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973年”十月战争”中,叙利亚和埃及并肩作战,一度重创以色列军队,夺回部分戈兰高地,可很快便得而复失.此后,叙利亚为收回戈兰高地与以色列进行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谈判,虽然取得一些进展,却未能达成书面协议.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叙、以两国领导人相继表达复谈的愿望,然而双方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尽管叙、以和谈的道路坎坷而漫长,但却是改善两国关系、缓和地区形势的正确途径.

资讯百科 2022-02-06
嫩巴黎,黎巴嫩在中东是怎样的存在?

嫩巴黎,黎巴嫩在中东是怎样的存在?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黎巴嫩是一个超级陌生的国家嫩巴黎。提到这个国家,中国人脑子里闪过的就是:黎以战争、真主党民兵、恐怖分子、中国维和工兵营,还有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次炸死了驻黎巴嫩200多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恐怖事件。 这不能怪中国人这样的印象,毕竟持续十多年的黎巴嫩内战不仅给本国民众和社会留下了极深的创伤,也给全世界的民众留下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印象。再者,这个国家实在太小了,在绝大多数的地图上,只能用1.2.3……阿拉伯数字来标出她的位置。因此,黎巴嫩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而错误的。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因为采访叙利亚战争和中东动荡和原因,我先后往返黎巴嫩八次,其中在黎巴嫩逗留最长的时间是一次一个多月,与黎巴嫩国防军、真主党民兵高层、学界、媒体人士和普通民众交往甚多,并且先后在贝鲁特、的黎波里、比卜鲁斯,甚至贝卡谷地长时间调研与采访过。 首先,黎巴嫩是战争与和平并存的国家。你说这个国家不和平嘛,那走在贝鲁特的新区街道与滨海环城大道上,你有一种置身迪拜的感觉:林立的高楼,遍街可见的有品味的咖啡屋,热闹非常的夜店,星罗棋布的意大利餐馆与日本料理店,高端品牌的专卖店……很繁华很安逸的情景;约见黎巴嫩政府高层也不算难事,比如说我临时想采访黎巴嫩议长,直接登门报上姓名,与秘书定好时间次日就可以见到;更神奇的是,离贝鲁特最有名的清真寺边上便是保存完好的基督教的历史遗址,两者相安无事。然而,定下心来,十多年内战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比如说老车站被炮火炸黑的遗址,当年曾经是贝鲁特最繁华的酒店现在却是最大的战争废墟,高层建筑的外立面不时能看到枪眼或者炮眼。更令人担心的是在的黎波里,支持叙利亚政府与反政府的两派武装经常白天正常生活,夜里就相互交火。我在的黎波里酒店住两天没能睡过一场安稳觉,因为窗外不远处就是哒哒的枪声。至于黎以边境小镇,我到当地看到的是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休养生息地与越境攻击的据点。如此违和的国家就这样存在着。 其次,真主党武装在美欧媒体描绘中是“恐怖组织”与恐怖分子。不过,当我在贝卡谷地转悠采访的时候,与真主党民兵高层和普通成员打了许多次的交道。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是黎巴嫩真正的主人,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地位高于黎巴嫩国防军,因为黎以战争爆发时,国防军几乎没什么抵抗就溃逃了,而真主党民兵却让以色列国防军首次并没有真正取得胜利。不过,真主党民兵现在与黎巴嫩政府相安无事,而且在叙利亚战争中与伊朗一起坚定地站到了阿萨德总统这边,成为与叙利亚反政府武装作战的最重要力量。 第三,黎巴嫩国家虽小,但贝鲁特却是中东地区最有名的“信息集散中心”,说白一点就是全球有名的间谍中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美国、欧洲、俄罗斯和其它国家的情报机构在这里猎取形形色色的中东情报,研究构勒改变中东政治格局的各种阴谋。因此,贝鲁特虽说动荡不安,但各种智库、学术机构、外交部门林立。情报人员、信息贩子、军火商充斥期中,让当地的局势格外复杂,而这也让黎巴嫩在中东政局中经常扮演着四两拨千斤的角色。 第四,黎巴嫩商人是中东很有名的。无处不在的中国人在贝鲁特却是新鲜面孔,因为黎巴嫩商人“大小通吃”,让很能吃苦的中国人都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用当地人的话说:“小商小贩都轮不到中国人的。”而黎巴嫩高层一心将贝鲁特打造成中东的“金融中心”。虽说政局风险让这种雄心大打折扣,但贝鲁特的金融地位在当今的中东还是数一数二的。 第五,黎巴嫩其实是一个很包容的国家。尽管身处中东,但在贝鲁特你能感受到各种宗教与文化并存的轻松。而这种轻松甚至吸引大批的沙特富豪们到当地度假。黎巴嫩官方与民众对中国或者东方人还是相当友好的,这个国家是落地签证,即使你第一次到这个国家,海关官员也是很友好地问几个问题,然后就放人过关,也不会索要小费什么的。我从叙利亚每次回到黎巴嫩都被海关官员留下大谈叙利亚的战局。然后就听他们感慨地说:“我们经历了太久的战争,可不希望叙利亚的事在我们这里重演。” 第六,黎巴嫩国家虽说但风景却很美丽。短短一个小时的车程,你可以从高山上的白雪之地抵达地中海之滨。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意大利的传统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感觉,而黎巴嫩的饭店宾馆的服务水平并不亚于国内的五星级。 还是要提醒一点的是,去黎巴嫩还是得谨慎,特别不要轻易去叙黎边境和贝卡谷地。安全还是很重要的。

资讯百科 2022-02-06
嫩巴黎,以色列为什么没有吞并黎巴嫩?

嫩巴黎,以色列为什么没有吞并黎巴嫩?

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曾经出动10万大军占领了包括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内的整个黎巴嫩南部地区嫩巴黎。这次战争的借口是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被杀,目的是为了消灭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解除以色列北部地区的安全威胁。 (以军越过黎以边境) 后来以军与叙军在黎巴嫩境内进行对峙,在国际社会的调节之下,以军逐步撤出了大部分区域,仅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类似戈兰高地一样的缓冲地带。以色列在这一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军事据点,在2000年彻底撤出了黎巴嫩南部。但是,由于黎巴嫩什叶派珍珠党(见谅)武装的壮大,长期向以色列北部海法等地发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边境哨兵和军警,最终迫使以色列在2006年发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一举荡平了黎巴嫩南部地区的珍珠党武装的阵地。 (以色列占领区) 以色列之所以没有占领和吞并黎巴嫩,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这违反国际法,会给以色列造成很大的国际压力,不利于以色列国际声誉和交往。黎巴嫩跟巴勒斯坦不同,其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主权国家,并且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侵占和破坏黎巴嫩的领土和主权完成会使得以色列丧失外交的主动权和国际生存空间,甚至美国方面也并不会赞同以色列这么做。本身这次战争中,由于以色列方面的纵容和怂恿,造成大批巴勒斯坦难民被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的长枪党民兵所杀,这引起了国家社会的一片声讨,舆论已经不在以色列一方了。 (以色列与联合国) 第二点,这不利于以色列自身的国家发展。黎巴嫩地区并不是上帝耶和华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以色列无意去违背上帝的旨意。即便从实际利益角度考虑,黎巴嫩对于以色列基本上等于负资产。本身黎巴嫩境内就有大批仇视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难民和黎巴嫩的阿拉伯穆斯林群体,他们的安置问题是以色列根本无法解决的。强行安置纳入以色列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社会负担,并且改变了以色列犹太民族国家的人口结构,驱离又会引来一片声讨。 (耶路撒冷) 结语由于历史上苦难和不公正,这使得犹太人对于民族国家和土地有着异乎其他民族的执着。但是他们也是有原则的,并不是什么土地都去染指,都去侵占。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对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因为以色列过于狭小,在没有纵深和强敌环伺的状态下,他们解决自身安全的方式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尽量不把战火烧到以色列本土。所以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当中侵占的戈兰高地、西奈半岛,还有黎巴嫩战争中侵占的黎巴嫩南部地区,其实都是战略缓冲地带。其主权仍然归其相关国家所有,但是在没有和平条约和互相承认的前提下,以色列是不可能归还的,就像今天的戈兰高地那样。叙利亚的长期敌视只会让戈兰高地问题一拖再拖,而且已经让以色列右翼对于格兰高地的主权产生了兴趣。 (戈兰高地执勤的以色列坦克)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为什么黎巴嫩被称为中东瑞士? 曾经的黎巴嫩,的确与欧洲的瑞士非常相似啊。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黎巴嫩金融业与工农业繁荣,人均收入位居中东之首,也是整个中东最富有的国家。 因为法国殖民的影响,其首都贝鲁特被称作“中东巴黎”,甚至后来的迪拜也是按照贝鲁特来建设规划。 就好像瑞士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包围,近代“遗世而独立”一样。地处中东腹地的黎巴嫩,当时风景秀丽而且经济发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混乱不堪的西亚其他地区相比,美丽富庶的黎巴嫩如同是一座安全岛,不同意见与群体都能够和谐共处,这里被冠以“中东瑞士”的美誉。 即便是奢华之都迪拜的海滨,大量的阿拉伯美女也只能全身包裹严严实实。而黎巴嫩,却是个“头纱与比基尼共存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最开放的阿拉伯国家。 比如,黎巴嫩的总统由基督教徒担任,总理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而议会的议长则交给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禁止酒精的伊斯兰世界,黎巴嫩却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每年出产葡萄酒超过500万瓶,40%以上用于出口。 黎巴嫩也是著名的美女之乡,黎巴嫩却又是个例外——嘉宝莉、茱儿等,都是国际著名的美女。世界上几乎所有有名气的阿拉伯美女,大多来自于黎巴嫩。 上世纪70年代,因为战争的影响使得黎巴嫩迅速衰落,而随着战争结束,黎巴嫩又迅速恢复元气——真实的黎巴嫩与印象中的黎巴嫩完全不同。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曾经被《纽约时报》等评为“世界十大必去城市之一”,贝鲁特国际游艇展闻名世界。黎巴嫩面积不大,而山脉南北贯穿全境,这里也拥有非常奇特的旅游景观——山上能够滑雪,山麓是度假的果园,而山脚下的海滩能够欣赏地中海的美景。 如今,这片“中东瑞士”似乎不闻外界喧扰,一心一意恢复自身。

资讯百科 2022-02-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