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字伯雅,号白谷,他是明朝末年大臣。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场大雨,一个郏县,让本该成为明末救星的孙传庭败亡在李自成的手里。 所谓两场大雨,乃是崇祯十五年以及崇祯十六年发生在郏县的两场大雨,这两场大雨,直接改写了孙传庭和李自成彼此的命运,更巧合的是,大雨和李自成反败为胜的发生,都是在郏县,这个小小的郏县,似乎是孙传庭命里过不去的一个坎。 孙传庭祖上本是军户,假如孙传庭是“直系血脉”,那么因为军户的身份反而还考不了科举,而孙传庭的六世祖孙凤因为“家道中落”便立下了孙家子孙要“读书出头”的家训,这个家训到了孙传庭这一代时,终于发扬光大。 万历四十七年,孙传庭中进士,与他同科进士的还有后来同为大明“支柱”的袁崇焕,这一年的进士,也相当给力。 孙传庭也好,袁崇焕也好,他们都是以文政转武略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大明最后一批文人抑武策略下最有成就者,崇祯八年,孙传庭便组织家丁击退了金兵,于是在崇祯九年,已经“无人可用”的崇祯帝立即任命孙传庭为陕西巡抚,让孙传庭剿灭西北的农民军起义。 这是孙传庭崛起的开始,但可笑的是,孙传庭被“委以重任”乃是被吏部尚书谢升暗算导致的,虽然孙传庭并不反感去剿匪,可除了孙传庭以外的文人,被谢升如此暗算,大概率是凶多吉少。 朝廷内斗严重,天下内忧外患,这就是崇祯时代的大明现状。 到了陕西后,孙传庭仅拿着崇祯给予的六万两银饷起家,六万两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孙传庭要完成募兵、练兵、武装、剿匪等一系列工作,要说崇祯有思路,确实没错,但崇祯就是个混功劳的皇帝,大局观不错,小细节惨不忍睹。 可地狱般的开局又如何,孙传庭是读过书的,而且是读书人里的佼佼者,一般的文人风花雪月,出众的文人忧国忧民,顶级的文人文武双全,孙传庭属于最后一档,面对这些走投无路的农民军,孙传庭简直是“降维打击”。 不久后,孙传庭得三千精兵,将商洛地区的农民军势力张显消灭了,这一战算是祭旗,而孙传庭的目光放在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闯王”身上,注意,这个闯王还不是李自成,而是李自成的上司高迎祥。 崇祯九年七月,受命担任陕西巡抚才三个月时间的孙传庭就配合着卢象升拿下了高迎祥,高迎祥栽在孙传庭的手里,这是众人没想到的,而孙传庭也因为俘获高迎祥被崇祯大力褒奖。 拿下了高迎祥后,孙传庭已然成为了大明的一颗新星,而起义军方面,因为“闯王”的陨落,很多农民军首领看不到未来,于是乎便被孙传庭各个击破,大多数都是归降了,而倔强的“闯将”李自成则是和孙传庭死磕到底,一次次被围剿,一次次逃生,就是不投降。 张献忠投降了,罗汝才也投降了,可李自成信念坚定,他最落魄的时候,就是被孙传庭杀得仅剩下十八骑,最终不得不钻进商洛山藏匿,而孙传庭没准备放过李自成,正准备进山围剿的时候,一个改变命运的事件发生了: 大清第五次入塞。 相比狼狈的李自成,崇祯九年时的大清让崇祯畏惧,特别是大清的皇帝皇太极,这是一个心机和智慧都远超自己的人,所以当清军入塞,崇祯立即发出勤王令,围剿李自成的孙传庭和卢象升只能赶回北京保护皇帝。 也是这一次清军入侵,让卢象升在巨鹿战死,卢象升死后,大明朝野震动,因为卢象升被视为大明的顶梁柱,所以在他殉国后,同样和清军作战且连连取胜的孙传庭被推举接任卢象神的重任,担任总督之职。 卢象升的位置就像是烫手山芋,因为卢象升在数次失败后,核心部队早就打光了,崇祯美其名曰让孙传庭“总督兵马”,其实孙传庭就跟光杆司令差不多,所以要想当好总督,孙传庭还是要自己练兵然后再带兵杀敌。 孙传庭用很短的时间恢复了一大部分军事力量,可当孙传庭底蕴开始“变厚”的时候,大明朝廷就有人攻击孙传庭了,以内阁首辅刘宇亮为首的文人们弹劾孙传庭,指责孙传庭拥兵自重,始终不出兵讨伐清军,可事实上,孙传庭还在加紧准备着,这些指责都是无稽之谈。 但刚好孙传庭又得罪了高起潜的将领祖宽,于是孙传庭承受了来自于高起潜、刘宇亮的攻击,后来兵部尚书杨嗣昌也加入了对孙传庭的弹劾,孙传庭一看双拳难敌六手,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便趁着生病暂时性失聪向崇祯“请假”,理由就是自己聋了。 本来崇祯还不信,还派人去查看,但回来得到的结果都是孙传庭真的聋了,崇祯无奈只能答应孙传庭的请求,可不久之后,高起潜和杨嗣昌等人咬定孙传庭是装的,就连崇祯派去查明真相的御史的报告都否定了,可爱的崇祯皇帝一听有人骗他,便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下令逮捕孙传庭。 就这样,孙传庭蹲了三年大牢。 孙传庭不知道的是,就这么三年,足以让他和世界脱节。 三年牢灾,孙传庭的悲哀。 在孙传庭蹲大牢的时候,商洛山有一伙子人钻了出来,他们不再是衣衫破旧的单骑,而是人头攒动,远远看去乌泱泱一片的大型农民军,至于拉拢并且打造他们的人,就是数年前那个狼狈的李自成。 李自成虽然差点被孙传庭绝杀,但李自成却活在了一个“好时代”,大明此时内部烂得不能再烂,天下的土地,宗室亲王占据了七成,而军户和军队屯田占据了两成,老百姓们仅靠一成土地吃饭,可想而知,哪个百姓能吃饱? 王府有者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明神宗实录》 崇祯有心挽救大明,但弄半天连宗室吸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大明的乱,既是崇祯帝无奈的根,也同样是他政治路线错误的苦果。 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失去土地的百姓够多,饿肚子的百姓够多,李自成的势力就会不断扩大,随着李自成采用李岩“均田免赋”的旗号后,农民起义军暴涨,李自成也开始了用人海战术堆经验的疯狂“练级”模式。 大明朝廷或许一战打死农民军五千人,但李自成第二天又能拉来一万人,这种不减反增的局面让负责剿贼的熊文灿、杨嗣昌等人想吐,而攻打一个不会倒下的敌人,对士气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大明军队后来渐渐就压制不住李自成了,当李自成活蹦乱跳的时候,崇祯想起了孙传庭。 这也是崇祯最大的毛病,他明知道一些人才有用,但就是非要耍耍军威,所幸孙传庭还是很忠心的,当即表示让他出山,李自成还得被打进山里。 其实孙传庭没有吹牛,只是他不知道,今时不比往日了。 首先,李自成的人数暴涨,连续吞并了各大起义军势力,再加上毫无人性的纳新,李自成声称大军人数高达“百万”,这数虽然有些虚,但也相差不多了。 其次,孙传庭没有了像卢象升一样的好队友了,几年前把高迎祥俘虏,也是全靠卢象升把高迎祥的生路堵住了,失去了得力的队友,仗是非常难打的。 崇祯十五年,孙传庭被崇祯帝赦免出狱,立下军令状以五千精兵拿下李自成。 此时的李自成刚好在围攻河南的开封,而李自成在围攻开封之前,已经攻陷了洛阳,就连万历帝最宠爱的儿子朱常洵,都被李自成杀掉并且用一口大锅煮掉了,李自成吃了一个亲王的事迹一出,对大明官军的威慑力直线上升,孙传庭对这一切才后知后觉。 虽然李自成数次围攻开封都没有拿下,但是李自成却打下了襄城,并且继前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之后,又杀掉了新的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这就等于李自成两度除掉了朝廷针对他的所设的最高军事长官,所以当孙传庭被崇祯任命为新的陕西三边总督时,孙传庭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他向崇祯提出需要新练兵两万,并且要朝廷拨饷银百万,而崇祯看到孙传庭“变卦”感到非常不满,他也没有考虑过孙传庭当时称用五千精兵就能拿下李自成的可行性,所以当孙传庭再度加码时,崇祯又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 一个月必须出潼关剿匪! 帝省章大怒曰:“卿面奏云何,而前后不雠?努力练所发兵,足饷一月即卷甲出关,毋得逗挠取咎也”!——《绥寇纪略》 在崇祯的眼里,孙传庭就是来“勒索”他的,只不过崇祯帝只能被勒索,因此他也提出了他的要求,你孙传庭拿了我这一百万饷银,也必须在一个月内练好两万兵马并且出兵对付李自成,崇祯丝毫不知道,他的这个想法,直接造成了孙传庭的一系列悲剧。 到了崇祯十五年六月份,崇祯帝数次通过监军苏京催促李自成出潼关缴费,而孙传庭多次禀报崇祯,新兵尚未成熟,难以出战,可崇祯就以为这是孙传庭“吃空饷”的借口,便逼着孙传庭立即出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数百年前,大唐名将哥舒翰镇守潼关防御叛军安禄山,可唐玄宗却始终不相信哥舒翰的“坚守战略”,逼着哥舒翰出兵潼关,最终导致哥舒翰在潼关被安禄山击败,长安因此失守,唐玄宗只能逃亡四川。 崇祯的短视带来的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孙传庭出兵后,率领大军达到郏县,并且让手下的将领左勷、郑嘉栋、高杰率领三军并设下埋伏,另一个前军将领牛成虎以诱敌深入之计将李自成的大军引入埋伏中,最先在郏县挫败李自成,这一战包围了李自成主力,让李自成陷入了困境,如果战果就维持在这一刻,那么孙传庭是可以因此战封神的。 可孙传庭的兵法给力,新兵的素质却跟不上。 兵除了讲究战斗力:需要勇猛以外,同时还需要严格的“军纪”来约束,而孙传庭所带的新兵,大多数都是没饭吃、为了饷银而来的,说白了,他们穿上官军的军服就是明军,穿上义军的军服就是匪军,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李自成是匪中之王,自然懂这个道理,恰好在两军交战的时候,郏县下起了大雨,这一场大雨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李自成趁着道路破损且战且退,在退的时候,李自成让手下的士兵将大量的财报、银两撒在地上,孙传庭在追杀李自成的大军顿时眼里冒光,便不管李自成军,忙着捡钱了。 这一景象让孙传庭勃然大怒,但孙传庭的阻止根本没用,没人听孙传庭的话,另一方面,正在逃跑的李自成眼看明军如此愚蠢,便杀了个回马枪,一下子把明军打得大败。 此战,最终还是以明军“反胜为败”告终,注意,是反胜为败,这也是改变孙传庭命运的第一场大雨,发生在郏县。 经过郏县之败后,孙传庭避开了李自成的锋芒,选择恢复实力而不是和李自成死磕到底。 虽然在郏县大败,但孙传庭并不是没有收获的,他洞悉了李自成的弱点,于是继续招兵买马,甚至是出钱创新新武器,就在这一次备战的时候,孙传庭发明了一种装载着火炮的战车,这种战车既能发射火炮,又能装载士兵,而且还储放着大量的军服和粮食,当时称之为“火车”,这种车多达两万辆,组成了火车营。 火车营,是孙传庭克敌的杀手锏,就在孙传庭紧密准备这些兵器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 当时为了练兵炼器,孙传庭手头上的钱已经花完了,而向朝廷要钱,崇祯也没有钱可以给,于是孙传庭只能当“军匪”,频频向陕西当地的地主出手,事实上这些地主赚的都是剥削百姓得来的不义之财,所以孙传庭拿得也理直气壮。 也是孙传庭的索要行为,让陕西的豪族们感到极度的不安,因此豪族们的“保护伞们”纷纷向崇祯施压,逼着孙传庭出战,甚至还有人说孙传庭“养寇自重”,而崇祯听了还信了,于是又故技重施,逼着孙传庭出战,孙传庭迫于崇祯的施压,只能答应朝廷,失势出兵。 而在出兵前,孙传庭自己都坦白了,其实心里根本没底,但已经被逼到这个份上了,只能搏一把: “雅不欲速战,见上意及朝论趣之急,不得已誓师” 这一战,孙传庭带着十万大军决战李自成,而孙传庭来势汹汹,李自成也严肃应战,与此同时,李自成也知道孙传庭备战仓促,根本没有充足的军粮跟进,于是李自成坚壁清野,包括留在“唐县”的起义军家属都只是李自成留下的诱饵。 而李自成的目的,就是将明军引入郏县,希望在郏县再次击败孙传庭。 当明军和李自成军在郏县会战后,明军率先取得连胜,李自成的精锐虽强,但终究敌不过孙传庭所练出来的兵,而李自成这一次也差点被明军擒获,可李自成不慌,他知道要击败孙传庭,需要的是拖垮毫无准备的明军。 果不其然,在几次连续的小胜之后,明军的补给就跟不上了,此前在唐县大开杀戒的明军根本没有获得任何补给,就在明军危难之际,郏县,又下起了大雨。 大雨来得很不是时候,但对于李自成来说,却正是时候,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不堪,孙传庭的补给线变得绵长且缓慢,正是这个时候,李自成派出刘宗敏带着一万骑兵切段孙传庭的粮道,在前线作战的孙传庭深知追击李自成无望,便只能带着大军回去先阻击刘宗敏,因此他留下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郏县军营,自己率领主力返回。 而此时的陈永福和一众留守的明军却以为孙传庭要抛弃他们,忽然发生兵变,不顾孙传庭的命令,一起跟着后撤,当李自成看到明军居然“无缘无故”溃败时,顿时大喜,立即派出大军追杀明军,这一次追杀就是一边倒的屠杀,最终在汝州绝杀明军,斩掉了明军四万人之多。 这一次的大雨和郏县,再次给孙传庭带来深深的挫败,经此一战,孙传庭知道,他再也不能战胜李自成了,带着仅仅不到四万的明军,孙传庭坚守明知道已经守不住的潼关,最终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六日被李自成攻陷潼关,孙传庭以身殉国。 孙传庭失败后,大明很快也吞掉了北京,而孙传庭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甚至与他个人无关,完完全全是这个时代、大明环境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传庭,字伯雅孙耀庭,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他生于明神宗万历21年,卒于庄烈帝崇祯16年,年约51岁。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天启中,由商丘知县入为吏部主事,因魏忠贤乱政,乞归。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擒斩流贼,累建大功。忤杨嗣昌下狱。十五年,起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明年,加尚书,督师征流寇,没于柿园之战。 明末复社诗人吴伟业为孙传庭的阵亡,写了一首哀歌《雁门尚书行》对这位出生于雁门的(即代州)的兵部尚书叱咤风云的一生称颂备至:“雁门尚书受专征,登坛盼顾三军惊.身长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叱风云生.”用昔日的光辉,来衬托悲剧的下场。 孙传庭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至崇侦十六年(1643年)兵败身亡的25年间,由永城知县,逐步升至兵部尚书,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镇压活动,深得明廷赏识。 不论是在“四正六隅”的联合围剿中,还是在“汛守要隘”的单独行动中,他都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使农民起义军多次处境艰险,成为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 总而言之,明末多良将。 孙传庭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标志性人物,对于已经奄奄一息的明朝有着巨大的功劳。 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 当一个王朝已经进入到穷途末路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足以挽回。 孙传庭也一样,虽然他有能力,有魄力,但是遇到了流民四起,边关动乱的大环境,他也是无力的。 更何况,他还遇到了一个素来以猜疑见称的崇祯皇帝,因此他的悲剧命运也就已经注定了。 在这一点行,孙传庭倒和之后自嘲为补锅匠的李鸿章有些类似。 都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为他们一直忠于的末代王朝身死陨灭。 孙过庭除了书谱还有其他作品吗? 孙过庭除了巜书谱》外,还有草书《千字文》,草书《景福殿赋》,草书《佛遗教经》等作品。 《佛遗教经》为拓本。又叫《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全经二千五百字左右。姚奈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著。草书。落款为孙过庭。无书写年代。风格与《书谱》相同。 《景福殿赋》,作者为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所作。从作品中缺笔的字来看,此卷作品当是南宋人的临作。与《书谱》风格迥异。用笔多虚尖浮华。《千字文》,草书,有款识。书于垂拱二年。也就是他写《书谱》的前一年。风格飘逸婀娜,一气贯注。类似于怀素大草《千字文》。说不定怀素就是临写孙过庭的《千字文》。 孙过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工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米芾说:“唐代学习二王书法的人,无人能出其右”。《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全面阐述书法的著作。在他之前的书法理论中,不是虚诞无实,便是言简深奥。在巜书谱》中,孙过庭精辟的见解,是研究学习书法必读的文献。
孙传庭(1593~1643年),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名将。一表人才,多有谋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及第,授永城县令。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崇祯帝即位后,起为吏部验封郎中,迁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崇祯十一年(1638年),与洪承畴配合,于潼关南原大破李自成部,李自成仅率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之后与兵部尚书杨嗣昌政见不合,遭崇祯帝下狱。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新起用,接任汪乔年的陕西三边总督职务,不久即加督河南、湖广、四川、江南等地七省军务,挂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宝剑。崇祯帝强令其率军出潼关解开封之围。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孙传庭仓促出关。十月,与李自成主力决战于汝州,明军大败,死伤四万余。孙传庭随即率残部退还潼关。李自成一日夜狂追四百里,并用孙传庭的帅旗骗开潼关城门,城破。孙传庭当场战死,事后连尸首都无从寻觅。然崇祯帝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追谥为“忠靖”。同年。李自成攻破西安。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年仅八岁的幺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五个月后,明朝灭亡。《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著有《白谷集》六卷、《鉴劳录》一卷。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人物评价5主要作品6人际关系7后世纪念8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孙传庭字:字伯雅,又字白谷所处时代:明末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出生日期: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逝世日期: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主要作品:《白谷集》、《鉴劳录》主要成就:击败高迎祥、李自成,斩陈可新、谢君友历经战役:黑水峪之战、柿园之役、汝州之战谥号:忠靖(清廷谥) 人物生平2 根据代县孙氏《代州孙氏家乘》记载孙传庭始祖是明朝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生子:孙顺)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省汝宁府光山县孤树里村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孙传庭一表人才,多有谋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永城知县。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两年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崇祯八年(1635年)秋,孙传庭出任验封郎中,后越级升为顺天府(今北京市)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请缨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孙传庭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军。此时洪承畴正与李自成战于陕北,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后,民军首领闯王高迎祥自湖广复出,来到陕西,欲自汉中进攻西安。孙传庭领秦军镇守,高迎祥无法攻克,遂意图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孙传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激战四天后,高迎祥溃败,后被俘,送往北京处死,而其部下李自 主要影响3 孙传庭在主持陕西军务期间,不断扩充自己的军力和粮饷。西安周围原屯积军队2.4万,田地二万余顷,后来田地都归属于豪门,兵丁只是虚设在花名册上。孙传庭接管这里后,经过治理,得士卒1.1万,年收税计银14.5万两,米麦1.35万石。为尽早彻底剿灭农民起义军,明廷采纳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四正六隅”的全面围剿方略(又称“十面埋伏”),并为完成此计划增兵12万,加派饷银280万两。但孙传庭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因军兵屡战,多经溃乏受挫之苦,况且连年征战,民力疲竭,此举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孙传庭料知他的计划不会被采纳,便着手清点私产,得银两4.8万,并招兵买马,自办围剿所需的人力及资财。当明廷汇集各处上报的招兵募马的数额时,唯独孙传庭的奏疏未送到。素与孙传庭有隙的杨嗣昌于是乘机发难,抱怨朝廷的军法在陕西竟行不通。孙传庭对此上疏申辩道:“让我像其他抚,登记郡县民兵的上,于是对及额,就我先前所报屯兵已满额 人物评价4 《明史》评价孙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流贼蔓延中原,所恃以御贼者独秦兵耳。傅宗龙、孙传庭远近相望,倚以办贼。汪乔年、杨文岳奋力以当贼锋,而终于溃偾。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传庭败死,贼遂入关,势以愈炽。存亡之际,所系岂不重哉。吴伟业《雁门尚书行》雁门尚书受专征,登坛盼顾三军惊。身长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叱风云生。急传使者上都来,夜半星侈马流汗。覆辙宁堪似往年,催军还用松山箭。尚书得诏初呻吟,撅起长刀忽长叹。我今不死非英雄,古来得失由谁算。 主要作品5 孙传庭著有《白谷集》六卷、《鉴劳录》一卷行于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 人际关系6 孙传庭战死潼关后的第五天,西安失陷。继妻张叔人率二妾二女投井,儿子孙世宁跳墙逃入民舍,被一老翁收养。长子孙世瑞奔波来到陕西,从井中找到张氏尸体并葬埋,老翁也把他的弟弟孙世宁交给了他。兄弟二人相扶而还。 后世纪念7 参见:孙传庭墓孙传庭墓址代县阳明堡镇下花庄村东,北屏青山南面绿水,占地7000平米,冢高4米周长约22米。四周红墙环绕,遍植苍松翠柏,有响堂,墓碑等,砖墁甬路修严,旁列石人、石马、石猪、石羊,前建牌坊。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皇上亲自赐剑,孙传庭以兵部尚书及督师衔出征,与李自成义军作战,在陕西潼关兵败身亡,家人葬其衣冠与其妻妾遗体于此,墓毁“文革”现存清刑部员外郎冯去骧撰《大明督师七省兵部尚书白谷孙公冯淑人同葬墓志铭》,镌刻于6块石板之上,共6000余字,详载其生平事迹。孙传庭墓志是在“文革”期间,孙墓被挖掘出土的。志板石六块,共六千余字。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孙传庭祖辈的情况及孙传庭之成长入仕;第二部分是孙参与军旅带兵抗击闯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入侵的清军,直至与农民军战死于潼关;第三部分是总述孙的功绩及社会上对孙的褒贬议论。 影视形象8 电影《大明劫》戴立忍饰孙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