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英,1925年6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区,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山西分会副主席,太原市新新晋剧团副团长,省晋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等。9岁时,牛桂英投身梨园。1944年,与丁果仙首次合演《清风亭》、《八件农》等戏;1952年,牛桂英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二等奖;1984年,牛桂英回剧院聘任为名誉院长;1989年,牛桂英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演出,并获得表演荣誉奖;2013年6月18日,牛桂英不幸去世,享年89岁。牛桂英的代表剧目为《算粮》、《断桥》、《教子》、《祭江》、《狐狸缘》、《赠剑》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作品4艺术特色5场外活动6个人成就7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牛桂英别称:晋剧“牛派”创始人所处时代:近代出生地:山西省榆次区小张义村出生时间:1925年6月19日去世时间:2013年6月18日主要作品:《断桥》、《教子》、《祭江》、《狐狸缘》、《赠剑》等主要成就:创造了晋剧“牛派”艺术原名:月英职业:晋剧演员 人物生平2 6岁时,牛桂英做了童养媳。9岁时,牛桂英拜李庭柱(艺名二牛旦)为师学艺,后入祁县娃娃班,先学须生、后改青衣。1940年起,牛桂英随戏班在张家口、包头、绥远一带演戏。1944年,牛桂英与丁果仙在张家口首次合演了《清风亭》、《八件农》、《九件衣》、《四进士》、《芦花》等戏。1950年,牛桂英应邀赴晋与丁果仙第二次合作,在大中剧院献演了《坐楼杀惜》、《走雪山》、《桑园会》、《四郎探母》、《女中孝》、《蝴蝶杯》等戏。1947年至1951年,牛桂英随戏班在北京演出。1952年,牛桂英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二等奖。1954年,牛桂英赴长春拍摄戏曲舞台艺术片《打金枝》。1955年,牛桂英担任晋剧《打金枝》主演之一。1957年,牛桂英获得山西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个人奖。1959年,与丁果仙一起调山西省晋剧院任剧院艺委会主任。1961年至1962年,牛桂英与丁果仙合演的《走雪山》随青年团排演的 主要作品3 (以上信息来源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4 (一)发声牛桂英的嗓音并不高亢,而以深沉厚实、婉转缠绵见胜。每逢遇到高腔她总是三回六转、抑扬相参,处理得刚柔相济、舒展自如,别具一番韵味儿。北京的同行曾有人把她的嗓音比作“云遮月”,初听不甚清亮,越听越觉得字字有情,声声入耳,清亮之感便油然而生。(二)咬字牛桂英的咬字“喷口”很有功力,在发声收韵上非常讲究。每演一出戏,凡是拿不准音调的字,都要认真地查字典读拼音,反复练习。她不仅按每个字拼音发声,而且要根据晋剧板式、音域反复切磋如何把字音远送。因此,她的演唱具有字字坚定,字音远达、清晰易懂的效果。创造了既保持山西口音特点,又能为省内外广大观众接受的发声、咬字、行腔方法。(三)行腔在行腔方面,牛桂英不拘于老腔老调,而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特殊要求去改革创新。她曾创造性地吸收过京剧、川剧、豫剧、蒲剧、河北梆子、评剧、碗碗腔等兄弟剧种的声腔,借以丰富自己声腔的艺术表现力。她十分善于运用“颤音”、“升降音 场外活动5 牛桂英曾与丁果仙、张宝魁等人发起、资助,创办了太原市第一所新型的戏剧学校,培养了建国以来山西省首批晋剧传人。 个人成就6 创立牛派唱腔牛桂英根据其自身天赋,取长补短,以她的姓氏命名了一个派别—牛派。牛派唱腔有独特风貌,一方面,晋剧用中“哪咦呀哈咳”做尾音的传统被牛桂英改变。为了更好的完成拖腔,她依字行腔,巧用装饰音,使得每句话更加自然流畅、悦耳动听,进一步规范了晋剧唱腔;另一方面,传统晋剧中通常以高亢为赞,牛桂英改变了这一传统,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婆娑朦胧的演唱风格。规范晋剧念白牛桂英在张家口演出时开始进行对晋剧念白的改革时,在张家口聚集了很多名角,只要一有机会牛桂英就跟人家请教、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汉语拼音,在纠正了许多发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了在不改变晋剧神韵的同时还能让全国观众听得懂,牛桂英将山西方言中的“五声字调”同标准的汉语拼音结合起来,然后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将这个字念出来。牛桂英在规范晋剧念白,推动晋剧走向全国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人物评价7 牛桂英有“晋剧皇后”之称,被人们视为晋剧历史上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牛桂英擅长青衣、小旦两个行当,从艺八十多年,在舞台上,她演出剧目共120多个,塑造人物150多个,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惟妙惟肖。牛桂英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带领晋剧从山西走向全国,并且为晋剧艺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使晋剧艺术后继有人。她是所有艺术人的榜样和楷模,当之无愧的大师。(中国晋剧艺术网评)牛桂英在五十余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艰苦磨砺,苦心钻研,广闻博采,融于一身,在继承晋剧艺术的同时,从表演、唱腔、道白、服装、化妆等方面,对古老的晋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成功的示范,取得了众所公认的艺术成就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的哥剧表演艺术家,在晋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山西文史资料全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