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名,王通圣(玄武派),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十堰市政协副主席、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副区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 目录 1基本资料 2历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德外文名:Wang Guangde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省丹江口出生日期:1947逝世日期:2001职业: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信仰:道教主要成就:为武当道教发扬光大鞠躬尽瘁 历程2 1981年王光德道长怀着对道教的热爱毅然出家于武当山,潜心研究道教义理。同年考入中国道教协会知识专修班学习深造。1983年回到武当山紫霄宫主持教务。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他呕心沥血,开创新时期武当道教的盛事,主持了武当山紫霄宫重光大典和多次的大型法事活动。进入九十年代,武当道教在他的领导下,修庙观、定教规、培养道教人才、开发武当传统武术、养生、音乐、道教医学、周易等道文化。他培养了如游玄德道长,李光富道长等集武当功夫、道教音乐、宫观管理为一身的全面人才高道,并开创了武当武术、武当音乐出国访问的先河。武当道教在新时期开始崛起,他利用各种机会,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武当文化宝藏的魅力。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等亚欧国家和地区的邀请信纷而来,尤其是大多数的台湾道教团体纷纷回到武当山敬祖归宗。加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联系,为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
王光华,新中国开国少将、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原副部长(正兵团职待遇)。生于山东省沂水县。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入伍,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全国五届政协委员,第一届河北省人大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所获荣誉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华别名:王鸿宾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省沂水县出生日期:1909年11月逝世日期:2005年职业:军人毕业院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信仰:共产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军衔:少将 人物生平2 1932年春,在山东沂水县任小学教员的王光华参加了共产党,并用自己的全部薪水开展革命工作,创建了沂水县共产党组织。1933年,他在担任中共山东省沂水县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期间,积极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了党的基层组织力量。当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叛变革命,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王光华单身一人在沂水县城内将大肆抓捕共产党员的国民党警察局长击毙,保护了党的组织和众多党员的生命。同年夏,组织领导了莒县、沂水县数万人参加的抗税抗捐斗争,摧毁了这两个县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基层组织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斗争。后来,县委失去了与上级党的联系。根据县委的决定,王光华外出寻找党的组织,几经挫折和磨难,于1935年在上海找到了党,恢复了组织关系,在中央保卫局战斗科从事侦察和情报工作。1935年7月,调往天津,在党的北方局下属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工作。同年10月,王光华受党的委派,以军事领导人的身份到 所获荣誉3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光荣,1946年生于四川泸县,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夏天死于癌症。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社会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荣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泸县出生日期:1946年逝世日期:1989年职业:石油工人 人物生平2 1971年转业到石油战线工作,1986年参加塔里木石油勘探。生前为新疆塔里木油田第一勘探公司7015钻井队泥浆工。1989年12月26日病逝。1990年6月塔指临时党委追认王光荣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王光荣事迹被收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王光荣是新疆塔里木油田第一勘探公司7015钻井队大班泥浆工。这是一项单调而平凡的工作,无论严冬酷暑,他坚守在泥浆池旁。泥浆中的各种化学药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可是王光荣为了仔细观察泥浆的变化情况,经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他填写的十几口井的泥浆工作记录,每个数据都写得整整齐齐,每项工作都记得清清楚楚。石油行业对外合作开始,一家国际泥浆有限公司承包了轮南1井的泥浆工程,王光荣被选为这一井队的泥浆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王光荣全盯在井场。在完成外国公司工作指令的过程中,他注意学习和研究外国公司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认真学习外语,在较短 社会评价3 王光荣同志18年如一日,在钻井泥浆池边默默地奉献着人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凝聚成了闪烁工人阶级先进思想的中国石油精神和石油风格;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燃亮了一个普通劳动者人生的长明灯,铸造了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王光荣匆匆走完了43年的生命旅程,给我们留下了一串光辉的足迹,一座人生的路碑。
王光宇(1911-1938),原名王兴。满族,吉林德惠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副军长。1938年5月,率第四军主力西征,转成于苇河县境内,同年秋进入珠河一面坡地活动。同年12月,部队陷入日伪军包围受到严重挫折,不久他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同伪军激战时英勇牺牲。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宇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地:吉林德惠出生日期:1911年逝世日期:1938年职业:军人毕业院校:哈尔滨省立第一中学 人物生平2 王光宇早年就读于县立中学,后转入哈尔滨省立第一中学,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加入当地反日义勇军,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员会成立,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任中共第五军党委委员。同年9月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 主要事迹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加入当地反日义勇军,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被派赴哈尔滨,入共青团满洲省委训练班受训三个月。此后被派到宁安抗日工农义勇队做政治工作。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一师一团政治委员,同年底改任该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部队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任第二师师长,率部转战于牡丹江东侧,在依兰、勃利、林口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员会成立,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任中共第五军党委委员。随后参与组织攻打依兰县城,任第二纵队总指挥,击溃敌增援部队。同年9月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以加强该军领导,他参与领导整顿缩编四军部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巩固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同年12月指挥四军与五军八军各一部攻克伪桦川聚宝山警察署,缴枪150余支。他斗争坚定,有勇有谋,
王光,1930年4月生,湖北武汉人。1948年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学习、1949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华中团校学习,195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3月3日凌晨3时30分逝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履历3人物逝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武汉出生日期:1930年4月逝世日期:2016年3月3日 人物履历2 曾担任共青团郑州铁路局工作委员会干事,郑州铁路局政治部青年部副科长、科长。1956年后,任郑州铁路分局团委书记、郑州铁路局党委秘书、铁道部政治部办公室工作人员、1964年后任三线铁路建设指挥部处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冲击,下放劳动。1970年后,在铁道部政工组工作,曾任铁道部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快运部部长秘书、秘书室主任。1979年后,任铁道部计划局副局长。1982年10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1984年7月任北京市委常委;(1984年12月——1986年3月兼任北京市委研究室主任)1989年10月任北京市委副书记;(1990年2月——1992年12月兼任北京市委党校校长)1992年12月至1997年9月任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中共十四届中央纪委委员、常委。 人物逝世3 2016年3月3日凌晨3时30分逝世。
王光祈 (1891—1936)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人物生平4社会活动家5留学德国6改行音乐7主要作品8社会贡献9社会影响10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祈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温江出生日期:1892年8月15日逝世日期:1936年1月12日职业:音乐家,社会家毕业院校:北京中国大学主要成就:《中国古代之歌剧》 《德国人的音乐生活》 《中西音乐之异同》 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代表作品:《中国古代之歌剧》、《东西乐制之研究》等 个人经历2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08年,进四川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1915年秋天,王光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专门部学习法律。当时,他寓居北池子一间狭小简陋的小屋,过着半工半读的艰苦生活,课余兼任成都《群报》(后改名为《川报》)的驻京记者。也正是借着这个机缘,王光祈结识了李大钊,当时李大钊正主编《晨钟报》副刊,他们一见如故。李大钊对王光祈非常欣赏:“光祈是一个能想、能行的青年,极有志气。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同年底, 人物生平3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王光祈在童年时代就会吹箫奏笛,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读中学时又醉心于川剧。这为他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早年读私塾,15岁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丙班,与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等人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与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并为至交。一次他们一起到成都东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仿“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此地(后来王在德国逝世,李劼人果然设法将其骨灰运回安葬于该处)。1912年春毕业于成都府中(现石室中学),清贫之中刻苦功读诗书。1914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8-7月以优异成绩(第二名)毕业。在京求学期间,还担任了几家报社的记者、编辑等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其主办的《每周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社论,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宣统三 社会活动家4 “五四”运动时期,王光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8年,他曾在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和成都《四川群报》上发表若干篇文章与通讯,抨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后日本侵略中国山东的罪行。同年,他与《京华日报》编辑周太玄一同提议建立“少年中国学会”,得到了李大钊的热情支持。王光祈负责筹备期间的主要事务。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向李劼人主编的《川报》发送50余篇通讯,为四川的民主思想的增长和成都的国学生运动的开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劼人曾在《追忆王光祈》一文中说:“北京(五四)运动之所以及时传到成都,青年们得以及时看到光明,就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了。”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王光祈主持了会议。这个学会的宗旨是:“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后来,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提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 留学德国5 王光祈认为,与旧中国社会“隔绝”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出国去留学或作工。他在《旅欧杂感》中说:“我不是说外国社会都是好的--真实坏处亦不少--亦不希望永久离开中国社会,不过我是希望在短期内应该设法到外国去换一换空气……一到外国。看见外国社会的好处,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坏处;看见他国社会的堕落,便联想到中国社会的特长,看见他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共同弱点,便想到人类的全体改造,总之外国的学术生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他还说:“别人出国的宗旨多系求学,我出国宗旨则兼求学与修养两种。”1920年4月1日,他同魏时珍、陈宝锷、涂九衢乘法国船离开上海。涂九衢赴南洋,王和陈赴德国。6月25日,会员张梦九也离开上海前往德国留学。王光祈原来打算去美国,因患眼疾未获许可,当此之时又受上海《申报》驻德记者之聘,于是改变主意去德国考察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情况。王光祈到德国法兰克福后,一方面学习德文和攻读政治经济学,一方 改行音乐6 由于离开了热热轰轰的国内社团生活,“悄然自悲,若有所失,终日独向”窗外一望平芜的自然美,逐渐爱好起音乐来。他从小喜欢弄笛吹箫,哼川戏昆曲;于是利用工读之余重操旧日之好,跟德国私人音乐教师学习小提琴,放弃了经济学的研究。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音乐理论。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自认改学音乐以来,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并且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虽然“半路出家”,独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顾一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学习成绩和著述成就都日渐增长,为国内音乐界注目,为老友们惊讶。1934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博士学位。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 主要作品7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贡献8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五四新思潮及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社会改造思想。面对末世的老大中国,王光祈主张建立一个适合于二十世纪的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并且把少年中国视为理想的少年世界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以后走上了音乐救国的道路。在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中,少年中国学会是改造社会的依托力量,工读互助团是他改造社会的最初尝试;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改造的主力,并借助他们来实现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改造与联合。与其他社会改革家不同,王光祈反对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改造社会,冀图以改造民族生活、复兴民族文化、音乐育民和民族革命等手段来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在社会改造的步骤上,王光祈认为在政治改革之前应先下一番“预备”功夫;应走一条先改造个人,再改造团体,进而改造全社会的改造之 社会影响9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向李劼人打听王光祈1936年骨灰运到成都安置的情况。1983年,四川音乐学院将其墓碑迁至该院,并建纪念亭。1984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音乐学院和温江县政协等单位共同在成都召开了“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王光祈音乐学上的贡献》一文中指出:“王光祈是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著作家,卓越的音乐学家。”“将东西方之音律,东方各民族之音律进行比较研究,始创于王光祈,这无疑是中国音乐学上一大贡献。”198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之“王光祈”条目中明确写道:“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者。”1986年,在温江公园内修建了“王光祈纪念馆”。在21世纪初期对温江公园的改建中,园内还新修了以王光祈而命名的“光祈音乐广场”。后人编有《王光祈音乐论著 人物评价10 冼星海以“刻苦耐劳”评王光祈:“我们不能忘记这位音乐理论家王光祈,他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他的刻苦耐劳是我们从事中国新音乐的模范。”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院长、教授卡勒博士以“前驱者”评王氏:“他努力介绍西方音乐的精华到中国去,并且应用西洋的方法去整理那至今还未有人碰过的材料;在这一方面,他可以算是第一个前驱者。”又说:“他在研究院无时不以最大的努力和确定的态度来工作,他是一个静默稳重的人,只有很接近地去细细认识他,方可以了解他的伟大。”日本著名音乐学家岸边成雄以“第一个”评王氏:“把柏林学派的比较音乐学观点第一个介绍到东方来的,是中国人王光祈。”波恩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希德玛博士以“音乐学家”评王氏:“他把握了西欧,特别是德国方面研究音乐的科学方法与途径,由此设法与他的故乡的音乐与戏剧的艺术相接近,这居然给他做到了!他已是一位受有严格教育的音乐学家。”
王光和(1926—2013)女,汉族,祖籍天津。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之妹。曾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6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1,人物简介3家庭情况4荣誉奖项5专业著作6逝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市出生日期:1926年逝世日期:2013年职业:医生主要成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 王光美之妹 1,人物简介2 王光和,女,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1926年出生,天津市人。早年投身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系,1958年在莫斯科口腔医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工作并任主治医师,后调北京医学院口腔医院工作,历任口腔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至1988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口腔医院院长。曾担任口腔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牙病指导组顾问,全国唇腭裂协作组顾问,中华口腔医学等多本杂志编委等职。1991年离休。 家庭情况3 王光和的父亲王治昌,早年留学日本,后进入北洋政府农商部。在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时,王治昌曾任代理农商总长。王治昌曾以公使的身份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一次是1919年举行的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和约的巴黎和会,还有一次是1921年举行的讨论裁减海军和太平洋问题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王光和的大姐王光美,就是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和的六哥王光英,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荣誉奖项4 王光和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部整形的医教研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突出的贡献。于1988年建立全国首家腭裂语音实验室,于1991年成立首家唇腭裂治疗中心。其科研成果“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技术”获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腭裂术后语音效果评价及序列治疗”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唇腭裂患者齿槽嵴裂植骨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专业著作5 王光和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8部。其主编的《唇腭裂序列治疗》一书为国内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对我国全面开展规范化唇腭裂序列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逝世6 我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整形外科专家、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王光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6岁。王光和教授为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她以高超的医疗水平、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光和教授的逝世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及我国口腔医学界的重大损失。 遵王光和教授及其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2013年3月20日,王光和教授亲友、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领导、职工、王教授生前好友及学生参加了在武警总医院告别厅举行的王光和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王光谦,1962年生,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至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习,1985年至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学习,1990-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工作,1994年受聘为教授,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研究:1、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理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2、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3、围绕黄河断流、悬河决口、水土流失三大问题以及长江三峡泥沙问题等,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0),二等奖2项(排名1)。担任科技部“973”项目“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首席科学家,成果应用在四川汶川“5.12”地震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及应急除险中。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履历3社会兼职4主要成就5科研成就6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谦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南阳出生日期:1962年4月职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青海大学校长毕业院校: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清华大学信仰:中国民主同盟主要成就: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家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代表作品:《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技术支承》 人物履历2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9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2年开始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6月至1996年12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教授。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ReginaUniversity访问教授。200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王光谦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2011年8月挂任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2012年12月13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 社会兼职3 国务院学位办水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主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IAHR-APDJHydro-environmentResearch副主编。 主要成就4 从事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研究:1、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理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2、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3、围绕黄河断流、悬河决口、水土流失三大问题以及长江三峡泥沙问题等,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0),二等奖2项(排名1)。担任科技部“973”项目“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首席科学家,成果应用在四川汶川“5.12”地震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及应急除险中。 科研成就5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王光谦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从92年开始直到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 人物评价6 学在清华,献身水利百年清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梅贻琦校长言犹在耳:“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是因为一代代清华人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是因为一批批清华校友们将自己的爱豪无保留的倾注于母校之中,是因为从清华毕业后,他们又回到了清华,担负起培养清华英才的使命。王光谦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学于清华的他如今在这里教书育人,潜心科研。传道授业,桃李天下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王老师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完全潜心学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博士后阶段,才开始更多的与人交流,两年的时间里做了30多场学术报告,使他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未来才会有所成就。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能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专博并重,追
王光美(1921年9月26日——2006年10月13日),女,曾名董朴,祖籍天津,刘少奇之妻。1921年9月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初求学并任教于北平辅仁大学。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家庭成员4人物访谈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光美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21年(辛酉年)9月26日逝世日期:2006年(丙戌年)10月13日职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毕业院校:辅仁大学血型:O 人物生平2 早年经历王光美,中小学读书时数理科特别强,为当时“数学三王”尖子之一,物理界的人公认,王光美实际上是最应该从事物理研究的,如果王光美去读博士,她甚至有可能是杨振宁或李政道的学姐。当时在荷兰的图书馆里有王光美的学习成绩单,上面写着“数学女王”。早在日本投降以前,王光美就和北平地下党组织有联系,还结识了学校工委领导人崔月犁。日本投降后,在辅仁大学任助教,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王光美打算到美国留学,并得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批准。但1946年春节期间,一位客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个25岁的姑娘的生活道路。1946年春节期间,在辅仁大学已任助教的光美正打算到美国留学读博士时,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人交给她一个纸条。纸条上告诉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及美国三方为实施停战协定,调处国共两党军事冲突,将成立北平军调部。请她到那里担任中共方面的翻译。军调部建立后,共产党方面先后调集近500人,有叶剑英、罗瑞卿、李克农、耿飚 家庭成员3 王光美于1921年出生在北京,那正是她父亲王治昌在官场“登峰造极”的时代。王治昌赴美国出席华盛顿九国会议,这时接到家中电报,知道自己终于有一个女儿了,顿觉乐不可支,触景生情,为之取名“光美”。王光美母亲董洁如的娘家在天津,是从事实业的。王治昌夫妇共有十一个儿女,按年龄顺序,王光美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哥哥,下有四个妹妹,她是王氏家族的大女儿。这些兄妹中,有半数以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投身了革命。王光美的三哥王光超我国著名的皮肤病、性病学家。194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至194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皮肤科及该校附属西奈山医院微生物系学习。王光美的四哥王光杰是兄妹中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他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就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他是无线电专家,卢沟桥枪声打响的第二年,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天津,设立秘密电台和延安保持联系。王光杰到解放区后,改名王士光。新中国 人物访谈4 王光美,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有很多身份:大家闺秀、北京中学生中有名的“数学三王”之一、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万人仰慕的第一夫人、十二年的阶下囚,以及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了传奇色彩。王光美生前最后的职务是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扶贫计划“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晚年的王光美将精力贡献给“幸福工程”,为了帮“幸福工程”筹款,王光美曾将母亲传给她的古董公开拍卖。迄今为止,有关她的记载大都处于她的丈夫刘少奇的影子当中。但在不久前,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了王光美,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王光美健康开朗,心境平宁,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当年第一夫人高雅的丰采与高贵的风范。王光美的父亲王槐青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经担任农商部工商司长,母亲董洁如出身天津富商家庭,受教于北洋女子师范大学。在家中,王光美排行第七,前六位都是哥哥,后四位都是妹妹,其中她与哥哥王光英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