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时期,有宫女四万人,这些宫女的来源都有哪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古代后宫制度源远流长,后宫妇女人数众多,汉魏时期已然。到了唐朝,宫女人数也不少,太宗时期,据李百药《请放宫人封事》,“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这仅仅是长安宫廷的人数,还不包括洛阳宫殿内的宫女。到了玄宗时期,宫女就更多了,《新唐书》称:“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数量之多,实属惊人。那么这么多的宫女,她们是如何进入宫廷的呢? 采选 采选是唐代宫女的基本来源。采选对象主要是民间容貌秀丽、素质上乘的“良家女”。这种制度形成于东汉时期。据《后汉书·皇后纪》,每年农历八月,朝廷会派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带领精通相术之人,一起到洛阳乡间,选择姿色秀丽,相貌端庄,且年龄在13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孩,“载还后宫”,然后再从中择优进荐给帝王。由于八月初是朝廷征收算赋(一种人头税)的日子,所以也叫“八月筭人”。这一制度为后世继承。 不过在唐初,却并非如此。贞观十三年(639)二月十五日,尚书省经过讨论,认为近代以来,后宫宫女的来源,要么是“微贱之族”,或是“刑戮之家”,她们“怨愤充积”,入侍宫闱极不合适,建议选取有才行的“良家”女充任。太宗采纳这一建议,贞观十七年(643)冬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并说:“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 从此之后,唐朝便沿用此制度。到了唐玄宗时期,因天下太平无事,皇帝渐趋于奢侈享乐,每年都会派宦官到各地采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称为“花鸟使”。 “花鸟使”因为是替皇帝办事,可以随意出入士民百姓之家,闺闱女眷不许回避,看见漂亮的女孩,便直接纳入宫廷。所以采选对于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被选中的女孩无不哭天喊地,呼爹唤娘,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骨肉分离几无再见之日。虽然有机会得到皇帝宠幸,不过这种可能却是微乎其微,绝大多数被选入宫中的女孩,一辈子都是使唤婢女。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 所以,皇室每次采选,都会引起民怨沸腾。《新唐书·李绛传》: 教坊使称密诏阅良家子及别宅妇人内禁中,京师嚣然。 籍没 所谓籍没,是指犯了重罪或死罪的人,家属子女受到株连,被收入后宫充当奴婢的一种制度。罪犯家眷配没于掖庭,早在《周礼》中便已经有了记载,唐代沿袭前朝的做法,也实行籍没制度。 最有名例子当属上官婉儿。他爷爷因建议高宗废掉皇后武则天,结果事情泄露,被武则天杀死,并“籍没其家”,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一起被收入后宫。婉儿成人之后才学出众,明习吏事参与政令,深为武后、中宗所器重,显赫两朝,中宗拜为昭容。 再如肃宗的皇后吴氏,也是因父罪没入宫廷。肃宗还是忠王的时候,玄宗见他身边没有侍女,遂听从高力士的建议,“取掖廷衣冠子”三人,赐给肃宗,吴氏就是其一。后来吴氏生下李豫,也就是代宗皇帝。 在很多人的常识中,古代造反要被诛九族,其实在唐代,很多造反者的妻女并不会被杀,而是实行籍没制度。比如德宗兴元元年(784),讨灭叛臣朱泚,妻徐氏没入掖庭。宪宗时,李师道叛乱遭诛,妻魏氏没入掖庭;李师古妻裴氏、女宜娘和李宗奭妻韦氏,“坐李师道族人籍没”。 唐代籍没制度非常严厉,就算是皇族宗室的姬妾,都不能幸免。唐太宗时,庐江王李瑗造反,他本是太宗的叔父,兵败被杀后,姬妾同样被收入后宫。宪宗朝李锜叛乱被平后,家眷被没入宫中,内中便有其爱妾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文宗朝,宰相李训策划“甘露之变”,欲诛杀宦官,结果行动失败。李训的帮手李孝本,出身皇族,一样被杀,两个女儿也被“没入掖廷”。不过这应当属于特殊情况,因为当时已经是宦官掌权了。 进献 所谓进献,是一些人出于某些利益考虑,将女子作为礼物,献给皇帝的一种做法。 唐朝国势强盛,周边小国为取得唐王朝庇佑,常常进献贡品,其中就有女孩。太宗贞观五年(631),新罗“遣使献女乐二人,皆鬒发美色”。玄宗开元中,新罗“献二女”。天宝末年,康居国献“胡旋女”。此类记载还有很多,此不赘述。 唐代公主也爱进献女孩。这种风气大抵是由太平公主带起来的。《通典》说:“往缘太平公主,辄进人入宫,时以事须顺从,未能拒抑。”后来,肃宗女升平公主曾“进女口十五人。”宪宗女太和公主“进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可能由于公主进献女孩较为普遍,因此唐敬宗还曾特别下诏,“诏公主、郡主并不得进女口”。 此外,唐代一些臣子也爱进献女子,姑举三例。元和元年(806),韩全义的儿子“进女乐八人”。元和十四年(819),韩弘进“女乐十人”。咸通七年(866),沙州节度使张义潮进“吐蕃女子二人”。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讨皇帝喜欢,以求加官进爵。 征召 征召指皇帝特别下诏,召某女子入宫,这类女子往往具备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比如大名鼎鼎的宋氏五姐妹(宋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这五姐妹出身儒学世家,皆聪慧有才学,有“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的志向。贞元四年(788),德宗召入宫中。历德、顺、宪、穆、敬、文六朝,备受宠信。若莘、若昭及若宪还担任过宫官之任,若昭拜尚宫,宪宗、穆宗、敬宗呼之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若莘卒赠河南郡君,若昭受封梁国夫人。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称她们有谢道韫和班婕妤的才学。 代宗时的张红红,本来是一个卖唱的乞丐,后来被将军韦青纳为妾。因为她歌唱的好,名声都传到皇帝耳朵里去了,皇帝于是下诏,“召入宜春院”,宠泽隆异,在宫中被称为“记曲娘子”。 总的来说,唐朝宫女的来源,采选是最主要的方式,而籍没入宫者次之。但不论哪种方式,入宫的女孩大多情非得已,因为入宫基本等于与亲人、与整个社会隔绝,而得到帝王眷顾的机会少之又少,正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云: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何独宠杨贵妃一个人? 关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这段爱情故事,那么多年以来民间一直津津乐道。羡慕者有之,厌恶者亦有之。羡慕的人羡慕他们的爱情,厌恶的人认为他们的结合有悖人伦。今天我们不再探讨这个问题,就说说杨玉环为什么能得到唐玄宗的宠爱。 第一,肤白貌美,气质出众 人都是感官动物,皇帝也不例外。最初杨贵妃就是凭借她过人的外貌才被唐玄宗一眼相中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这样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四句话,就说明了唐玄宗选中杨贵妃确实是因为她长得美,姿态妖娆,有过人的魅惑力。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俗,看人怎么能凭借外貌长相呢?可是人家皇帝娶媳妇儿还就讲究外貌,要是长相丑陋,别说皇帝看不上,就连说人家俗的人都看不上。所以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咱们都是看颜的嘛。 第二,兴趣相投,有共同语言 大多数嫁入宫中的女子,其实都是不幸的。有的和皇帝岁数相差过大,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相较于这些人,其实杨贵妃是幸运的。因为她和唐玄宗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俩人都喜欢音乐舞蹈。据说唐玄宗还为杨贵妃谱下了一曲《霓裳羽衣曲》,俩人经常演奏此曲,惊为天人。 《长恨歌》写道:“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与唐玄宗一人奏乐,一人伴舞,才子佳人演绎各自的音乐才华,一起绘制了一幅动人的书画。 有了相同的兴趣爱好,俩人自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帝王之家,皇帝常伴一人左右,这是多么的难得。俩人的感情也因此与日俱增。 第三,唐玄宗重情 在两人的感情中,唐玄宗身为皇帝,自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唐玄宗本人还是又是一个重情且专情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唐玄宗早年独宠王皇后,王皇后死后他又独宠武惠妃,武惠妃死后他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到了杨贵妃身上。 从这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他最爱的只有一人,所以身为皇帝他确实专情。也正因为这样,当他发现杨贵妃就是自己深爱的人以后,他再会愈发的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倾注在她的身上,愈发的宠爱她。正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总结 所以说,杨贵妃之所以能够得到唐玄宗的独宠,基本盘是因为她足够的美,加分项是因为她懂音律,能跳舞,和唐玄宗建立了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而决定性因素是因为唐玄宗本人专情的性格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杨贵妃和唐玄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贵妃嫁给唐玄宗11年,为什么没能生育子嗣? 公元745年,在大唐帝国的国都长安城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在那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将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为妃。在这件事结束仅仅两个月后,曾是李瑁妃子的杨玉环便嫁给了唐玄宗,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时只有二十六岁,比唐玄宗的年龄小了整整三十四岁。 影视作品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从被册封为贵妃到马嵬坡兵变身亡,杨贵妃在与唐玄宗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可谓是受到了唐玄宗万般宠爱于一身。正如唐朝的大诗人杜牧诗歌中的描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这段诗文中的背后故事就能看出唐玄宗对杨贵妃有多么宠爱,直到今日,世人仍然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唐玄宗如此宠爱杨贵妃,两个人在婚后也是形影不离,而杨贵妃为何没有给唐玄宗生下一儿半女呢?常言道母凭子贵,尤其是在这样的帝王之家,如果杨贵妃能够为唐玄宗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她的命运极可能会被改写,而来老来得子的唐玄宗也会对杨贵妃更加喜爱。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读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唐玄宗的年龄,因为杨玉环在成为唐玄宗的妃子之时,唐玄宗的年龄已经有六十岁,可能早已丧失了生育能力。不过也有研究唐朝历史的学者曾指出, 关于杨贵妃未能给唐玄宗生育子嗣问题,可能很多人一直错怪了唐玄宗,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杨贵妃自身的问题。 众所周知,唐玄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之中是出了名的子女众多,根据史书的记载,唐玄宗一共有三十个儿子,女儿的数量也接近三十个。在唐玄宗去世之前,他的子女已经超过了六十个,而除了这六十多个史书明确记载过的子女外,唐玄宗还有很多早夭和没有留下姓名的子女未被史书记载。 而唐玄宗的幼子汴哀王李璥出生时,唐玄宗的年龄已经接近五十岁,而五十岁之后的唐玄宗可能也和其他妃子生育过子女。而且唐玄宗是一位非常高寿的皇帝,据说在六十岁的时候身体仍然很好,因此并不排除唐玄宗在和杨贵妃结婚后仍然存在生育能力,而两人未能生育子嗣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杨贵妃的问题。 杨玉环在未成为唐玄宗的贵妃之前,曾嫁给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在与李瑁的四年婚姻生活中,杨玉环也未能给李瑁生下一儿半女。 而寿王李瑁的子女也非常多,仅仅有记载的儿子就有五个,但都不是杨玉环所生。 关于杨贵妃无法生育的原因,也存在许多说法。有学者认为杨玉环早年练习舞蹈时因为过度劳累而损伤了身体,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无法生育和身体肥胖以及过度酗酒有关。甚至还有阴谋论的说法认为杨贵妃原本是可以生育的, 但是嫁给寿王李瑁后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到了其他妃子的嫉妒,于是便给杨贵妃下了药,导致她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而在古代的帝王之家,一直存在母凭子贵的现象,不过杨贵妃虽然未能给唐玄宗生下子嗣,但是唐玄宗仍然对她无比宠爱,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真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毛仲最早是李隆基家奴,后来因立有功劳,助李隆基称帝,所以被封为大将军,此后更是一路高升。可以说,王毛仲和李隆基关系非常好,但他的结局却让人唏嘘,最后是被李隆基下令赐死,那王毛仲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表面看是因为王毛仲不满玄宗将他儿子封为五品官,实际上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段历史了解的朋友并不多,如果你好奇的话,一定不要错过。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目录 1基本资料 2李隆基人物生平3李隆基为政举措4李隆基艺术成就5李隆基轶事典故6李隆基人物评价7李隆基诗词作品8李隆基亲属成员 基本资料1 本名:李隆基别称:李三郎、唐明皇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东都洛阳出生时间:685年9月8日去世时间:762年5月3日主要作品:《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主要成就:铲除韦后势力,中兴唐室,开创开元盛世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陵寝:唐泰陵在位时间:712年-756年 李隆基人物生平2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公历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此时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在他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则天与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是为睿宗。睿宗名为大唐国主,年富力强,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许听政。而武则天年逾花甲,仍临朝称制,军国政事由她专断。武则天在镇压徐敬业的扬州叛乱之后,兴告密之风,冤狱迭起,唐宗室及朝臣中的反对派不少人受到迫害。史称“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天授二年(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因为尚方 李隆基为政举措3 人事制度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整饬吏治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他决心选贤任能,量才授职,整饬吏治。首先是严格铨选制度,裁汰冗员。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 李隆基艺术成就4 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 李隆基轶事典故5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官员们乱作一团。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为了稳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 李隆基人物评价6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李隆基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天宝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李隆基统治后期,宠 李隆基诗词作品7 李隆基诗词作品《喜雨赋》《鹡鸰颂(并序)》《答贾曾令》《将行释奠礼令》《受禅制》《襃魏知古进诗手制》《赐魏知古手制》《命张说等与两省侍臣讲读制》《授姚元之兵部尚书同三品制》《封张暐制》《授张说中书令制》《大赦制》《赏定策功臣制》《遣使宣抚诸道制》《加封魏知古陆象先制》《科屠割刑人骨肉者制》《封张说褚无量制》《幸东都制》《封突厥可汗夫人吕氏孙氏制》《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加刘幽求实封制》《加宋王成器开府仪同三司制》《授解琬朔方道后军大总管张知运副大总管制》《举堪充将帅制》《答张说进上党旧宫述圣颂制》《斥李峤制》《授卢怀慎同平章事制》《授陆象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制》《封叶法善越国公制》《授崔璩张毖朝散大夫制》《黜陟内外官制》《授王晙朔方道行军总管制》《封郭虔瓘郭知运制》 李隆基亲属成员8 祖父:唐高宗李治。祖母:武则天。父亲:唐睿宗李旦。母亲:窦德妃。皇后王皇后(结发妻子)武惠妃(初封婕妤,追赠贞顺皇后)杨贵嫔(追赠元献皇后,肃宗李亨生母)嫔妃董贵妃(原为良娣,见于《全唐文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杨淑妃(杨真一,原为良娣,开元中出家,天宝八年去世。)武贤妃(原为良媛,同上。于武惠妃是否为同一人,待考。)杨贵妃赵丽妃刘华妃钱德妃卢贤妃(原为美人)韦顺妃(韦秀)昭仪、婕妤林昭仪皇甫德仪(追封淑妃)武贤仪郭顺仪郭婉仪董芳仪柳婕妤高婕妤(原为才人,追封婕妤)才人刘才人阎才人陈才人郑才人常才人张才人赵才人莫才人钟美人王美人杜美人张美人(张七娘)项氏,生一女郝氏(父郝洽)崔氏(崔湜长女)崔氏(崔湜次女)鸾儿曹野那姬(中亚粟特人)身世存疑:江采萍,封号梅妃⑴部份学者认为是传说人物。开元年间,玄宗将皇后之下的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改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且终唐一朝,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