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社会活动4主要作品5个人事迹6艺术特色7改革成就8历史地位9流派传人10录音资料11遥祭先生12培养越剧尹派继承人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尹桂芳别名:尹喜花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新昌七星街道小龙潭村出生日期:1919年12月1日逝世日期:2000年3月1日职业:越剧演员(小生)毕业院校:醒狮剧艺社主要成就:越剧尹派艺术创始人代表作品: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屈原、何文秀、玉蜻蜓、浪荡子等祖籍:浙江嵊州性别:女行当:小生 人物经历2 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贫的家庭。七岁丧父。 1929年进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1935年正式在沈家门登台,这以后,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1938年尹桂芳正式进军大上海,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後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那个时期,正是上海越剧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过渡的时期。1940年 社会活动3 1939年2月6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十八日:尹桂芳首次到沪演出尹桂芳首次到上海,客串演出于由王明珠、张桂莲主演的永乐戏院。1941年1月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举行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施银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商芳臣、李艳芳、邢竹琴等38位演员,参加播音演唱。1941年1月2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沪越国红星十班大会串”举行“全沪越国红星十班大会串”在上海浙东大戏院进行。日夜场演出折子戏。演出剧目有:《借红灯》(尹桂芳,竺水招)《楼台会》(姚水娟,李艳芳)《书房会》(马樟花,傅全香)《大堂会》(商芳臣,林黛英)《盘夫索夫》(竺素娥,邢竹琴)《曾贵嫖嫂》(王水花,王明珠)《化缘认妻》(尹树春,陈素娥)《倪凤扇茶》(筱丹桂,张湘卿)《方玉娘哭塔》(施银花, 主要作品4 尹桂芳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代表作有《屈原》、《江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盘妻索妻》、《沙漠王子》等。代表人物: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 个人事迹5 身残意坚一九七九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这一天,她重新登台,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容纳一万多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以后,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一批批尹派弟子的成长与成熟,是尹桂芳艺术生命的延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尹派味道20世纪80年代,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派小生艺术创始人尹桂芳在电视台录制个人艺术集锦。其中包括尹桂芳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屈原》片段,在这出戏里,尹桂芳一改以往儒雅俊秀的小生形象,以老生应工饰演大诗人屈原。其中的《天问》,尹桂芳运用绍兴大板,白口和唱腔交叉呈现,慷慨激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然而,一位年轻的乐队成员听后竟说:“咦,一点尹派味道都没有嘛。”尹桂芳一愣,继而笑笑说:“小鬼,尹桂芳唱的都还不是尹派啊?” 艺术特色6 尹桂芳表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韵味醇厚,独标一格。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她的音域并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在表演上,尹派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格调清丽高雅,风度翩翩,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靴子功、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绝,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改革成就7 20世纪40年代,她已具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投身越剧改革:尹桂芳努力学习,多次观摩了京剧、话剧的演出,看的电影也不少,眼界逐渐开阔,对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积极进行越剧改革,决心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在演唱艺术上,继承了竺素娥等同行的精华,又向京剧小生名家叶盛兰、姜妙香、俞振飞等取经,借鉴其艺术成果,充实、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准。也从话剧电影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了质朴流畅、醇厚隽永的风格。在上海很快走红,这对越剧小生行当的成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越剧“三花一娟一桂”的时代由此刻开始向“尹桂芳时代”转变,万人空巷的“尹桂芳现象”成为越剧最终确立起以小生为台柱的风格特征的有力佐证,成了上海越剧圈中的代表人物。 历史地位8 在越剧界,她富有创新精神,是继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剧”行列的著名演员,为越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流派传人9 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国家一级演员)宋普南赵志刚(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茅威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大奖得主)萧雅(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君安(福建芳华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张学芬(海宁市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等。 录音资料10 数量年份剧名选段备注011944年盘妻索妻盘妻唱片021944年盘妻索妻索妻唱片031947年山河恋送信唱片041948年浪荡子叹钟点约1948年唱片051948年红楼梦宝玉哭灵约1948年唱片061958年何文秀哭牌算命(1套)唱片071953年白蛇传订盟(1折)室内录音081962年盘妻索妻洞房·盘妻·露真(2种)室内录音091981年沙漠王子算命(1段)室内录音101987年沙漠王子算命(1种)室内录音《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录音资料汇总》 遥祭先生11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许多年前,带着淡淡的哀愁,徐志摩走了。许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离别,不同的哀愁,我们为尹先生送别。那一刻,痛彻肺腑,我们泪眼婆娑,无语凝噎。想起了《江南女巡按》,袁行健也是在这样的哀痛中,绝尘而去,几乎是从心底最深处,吐出了这样一句话:纵有丰碑高万丈,此恨绵绵天地长!谁会想到竟应在了先生身上?!康桥别过,可以再来;先生西去,如何还能“重新来过”?先生无疑以其完美的人格、执着的追求、炉火纯青的技艺树起了一座丰碑。无情的风雨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肉体,却无法动摇一颗高贵、正直、坚强、火热的心;世事沧桑,有形的终有磨蚀消亡的时候,然而那用血泪、用真情凝成的丰碑却是不朽的,先生的精神力量必将是永恒的!当年义演《山河恋》的壮举早已载入史册,在一代代越剧人的心中默默传承;先生扶掖后人、殷殷期盼的眼神透过世事的无常留驻于爱越人的心田。这样的力量,难道不足 培养越剧尹派继承人12 为秉承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理念,日前,由尹桂芳创立的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越剧尹派青年人才培养”培训班学员来沪学习。培训班在沪期间观摩了包括《沙漠王子》、《玉蜻蜓》 在内的多部尹派名剧。而上海越剧院著名作曲家陈钧、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资深演出经纪人许霈霖也从尹派唱腔特色、尹派音乐理论分析与越剧市场运营等不同角度举行讲座。尹桂芳在世时就十分注重“传帮带”,当年即便是在腿脚不便的情况下,每逢王君安演出时,她总是紧紧跟随,只为在谢幕时那几分钟的“亮相”,以自身的人气为爱徒“撑场”,这份恩情让王君安感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