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房玄龄
房玄龄之子房遗直的一生,最后是怎么死的?

房玄龄之子房遗直的一生,最后是怎么死的?

  房遗直,字伯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房玄龄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人生经历和死亡原因都引起了历史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房遗直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的父亲房玄龄是唐朝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尚书左仆射,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房遗直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智慧,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在唐高宗时期曾任太子舍人,但因为得罪了权臣,被贬为庶人。此后,他一直在地方上任职,虽然没有再回到中央,但他的政绩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房遗直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他在学术上却有着卓越的成就。他是唐朝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研究涵盖了唐朝的各个时期,包括唐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他的历史研究为我们了解唐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于房遗直的死因,历史记载并不明确。有一种说法是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去世,享年七十岁。另一种说法是他在家中病逝,具体死因不详。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肯定的是,房遗直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房遗直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却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致力于历史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20
宣武门政变前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威胁,到底是什么意思?

宣武门政变前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威胁,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而李世民则是这个伟大王朝的建立者之一。然而,在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前,他曾经面临过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宣武门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为何要威胁房玄龄和杜如晦呢?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身份。房玄龄是唐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等职务;杜如晦则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将领,曾任右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等职务。他们都是李世民的亲信,对于李世民夺取皇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在宣武门政变前,房玄龄和杜如晦却成为了李世民的威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政治立场不同: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都是李世民的亲信,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李世民并不完全一致。房玄龄主张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而杜如晦则主张改革政治制度。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宣武门政变时,可能会选择站在不同的阵营。  2. 个人野心: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有野心的人,他们都渴望在政治上取得更高的地位。在宣武门政变前,他们可能已经察觉到了李世民的意图,因此开始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这种个人野心使得他们成为了李世民的威胁。  3. 势力斗争:在唐朝初年,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亲信,他们的势力也受到了其他势力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选择与其他势力结盟,共同对抗李世民。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宣武门政变前威胁房玄龄和杜如晦,主要是出于对他们政治立场、个人野心和势力斗争的担忧。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李世民不得不采取这种手段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然而,正是这种威胁使得房玄龄和杜如晦更加坚定地支持李世民,最终帮助他成功夺取了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1-07
房玄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

房玄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

  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唐朝宰相,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中国语言当中,‘醋坛子’这个词,往往指代在男女关系当中,嫉妒心较强的人。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醋坛子这个词,其实是有典故的。  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宰相房玄龄和自己的夫人感情极好,但同时又很怕自己的夫人。虽然房玄龄在朝堂上,权势很大,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但在家里,几乎所有家事,都是房夫人一手料理的。而且房夫人向来推崇一夫一妻制,所以房玄龄虽然官做得很大,但却始终没有纳妾。  某次,房玄龄参加宫廷晚宴,期间喝醉了酒,便和同僚吹牛,说自己并不怕夫人。李世民听到这话之后,也起了开玩笑的心思,于是当场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女。  等到房玄龄醒酒之后,才发现自己吹大了。皇帝赐下的美女,自然不能拒绝。但问题是,如果房玄龄带两个美女回家的话,房夫人肯定不愿意。房玄龄思来想去之后,觉得还是违抗圣旨的罪过更大一些,便将两个美女带回了家。然而就在房玄龄刚刚回家之后,得到消息的房夫人,便直接将这两个美女给打了出来。房玄龄也没了办法,只能将两个美女送回宫中。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再次起了玩笑之心,便想捉弄一下房玄龄一家。于是,李世民当即下令,召房玄龄夫妇入宫。然后,李世民给了房夫人两个选择,要么接受两个美女,要么将一坛毒药喝光自尽。  房夫人见李世民如此坚决,想到自己已经年老色衰,一旦这两个美女入府,极有可能会让自己彻底失宠。于是,房夫人干脆直接抓过那坛毒药,一饮而尽,而且动作极快,连李世民都没有反应过来阻止。  不过,房夫人喝完那坛‘毒药’才发现,这竟是一坛子醋。李世民也随即哈哈大笑,念在房夫人深爱着自己丈夫的份上,也就不再追究房玄龄抗旨的罪过,将那两名美女收了回来。  从这以后,吃醋和醋坛子这两个字,就流传开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并未记载于正史当中。对于其准确性,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但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房玄龄的名气,显然是极大的。  在唐朝历史上,房玄龄一直被誉为是唐代宰相之首,后世更是有着‘房谋杜断’的说法。在整个贞观年间,房玄龄一直是李世民最依仗的文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信赖。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房玄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房玄龄,本名房乔,字玄龄。房玄龄生于清河房家,祖上世代做官,曾祖房翼官至北魏镇远将军,祖父房熊官至北魏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官至隋朝泾阳县令,而且是当时有名的大儒。  生长于这样一个家族,房玄龄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八岁的时候,房玄龄便被举为隋朝进士,开始入朝做官。后来隋朝天下大乱,李渊攻入长安的时候,房玄龄恰好身在长安周围,于是便投靠了李世民,进入李世民麾下任职。  自打进入李世民麾下的第一天开始,房玄龄便被委以重用,任秦王府记室参军,负责出谋划策,典管书记。  房玄龄之所以一开始就被李世民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李家刚刚起兵,麾下以武将居多,文臣则相对较少。有能力的文官,那就更少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房玄龄确实有本事,年纪轻轻就成了隋朝进士,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文官,自然会被李世民重用。  这一年,房玄龄39岁。  此后的几年里,房玄龄一直追随李世民,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可以说,房玄龄就是李世民身边最核心的智囊团成员,就如同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曹操身边的荀彧郭嘉。只不过因为李世民本人实在是太过优秀,很多事情都是麾下智囊团出主意,李世民拍板下定论,所以才显得李世民身边的智囊团,似乎不是那么重要。  但实际上,房玄龄就是李世民的卧龙凤雏,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甘心做陪衬李世民英明神武的那朵绿叶。除此之外,房玄龄更是一个‘萧何’式的人才。每次李世民打败了敌人之后,房玄龄都会在第一时间,帮李世民收拢敌军内部的人才。当时李世民还没有独自开府募集官员的能力,所以房玄龄便以私人身份,先和这些人交朋友,然后再以私人身份将其介绍给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能够横扫天下,房玄龄是有很大功劳的。只不过房玄龄所做的这些,往往都是幕后操作,所以更加不容易察觉。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不如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多了。  但是,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龄到底有多重要。  房玄龄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后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竞争当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最激烈的时候,李建成曾向李渊谏言,希望能驱逐几位天策府官员,剪除李世民的羽翼。而李建成针对的这几人当中,为首的便是房玄龄。李建成想要驱逐的这几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武将,几乎都是这类智囊型的角色。这也足以证明,在李建成看来,一个房玄龄,远比其他武将要重要得多。  在李建成的恶意中伤之下,房玄龄最终还是被李渊下令,调出了天策府,外派做官。然而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还是将其秘密请回来,策划了玄武门事变。这就足以证明,在李世民看来,如果没有房玄龄的策划,玄武门事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进行的。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在事后的论功行赏当中,房玄龄被评为首功,并且被李世民任命为唐朝的几位宰相之一,开始协助李世民处理大唐的政务。房玄龄做宰相的这段岁月,史书上依然对其政绩记载不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整个贞观时代,李世民的很多政绩,其实背后都是房玄龄在推动的。  后来唐朝历代宰相,都是以房玄龄作为自己的榜样,言必称房相。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也是让房玄龄坐镇京城,处理政务。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临终之前,房玄龄最后所做的一件事,便是上书给李世民,希望李世民不要再强攻高句丽,不要因此拖垮唐朝。一代名相,临终之前,也是在考虑国事,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家事,如此气魄,实在是让后人佩服。房玄龄去世后,李世民更是为之落泪,并为其辍朝三日,追谥太尉,陪葬昭陵。  房玄龄去世几年之后,房家因为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参与谋反,所以家道中落。但房家后来却一直开枝散叶,绵延至今天。比如今天在影视界鼎鼎大名的成龙大哥,就是房玄龄的后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28
房玄龄为什么要先下手为强,将杜淹招进秦王府?-趣历史网

房玄龄为什么要先下手为强,将杜淹招进秦王府?-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此人差点被李世民杀掉,房玄龄为什么却要让他进入秦王府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中,房玄龄无疑是影响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有“房谋杜断”的美誉。但鲜为人知的是,谋略与做事只是房玄龄的部分才能而已,房玄龄最厉害的地方是发现与推荐人才,这对李世民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与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的杜如晦曾经差点离开秦王府,正是得到了房玄龄向李世民的及时推荐,杜如晦才得以留在秦王府中并最终成为唐朝的一代名相。而且房玄龄识人的眼光非常独到,甚至可以说是毒辣,杜淹就是著名的代表。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不过跟侄子的关系很差。杜淹以前是王世充的吏部尚书,死心塌地地为王世充效力。杜淹曾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也因为杜淹的谗言而被王世充关进了监狱,差点被饿死。  因此在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决定处死杜淹。杜如晦本不想救这个无情的叔叔,但是架不住弟弟杜楚客的哭求,还是请求李世民留杜淹一命。李世民对杜如晦是非常尊重与信任的,便看在杜如晦的面上免掉了杜淹的死罪,将其贬为平民。  没想到过了不久,房玄龄突然听说太子李建成准备召杜淹入东宫。房玄龄知道杜淹虽然人品有争议,但非常擅长搞阴谋诡计,如果他加入太子李建成阵营,这对秦王府可是非常大的威胁。于是房玄龄便先下手为强,将杜淹招进了秦王府。  武德七年(624年),秦王府策划了“杨文干谋反”事件,杜淹便是整个事件的制定者和操盘手。“杨文干谋反”事件也是李世民通过合法手段距离太子之位最近的一次机会。唐太宗登基之后,杜淹成为贞观宰相之一。贞观二年(628年),杜淹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2
房玄龄跟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为什么李世民还要杀他们?-趣历史网

房玄龄跟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为什么李世民还要杀他们?-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房玄龄跟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那么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想要杀掉他们俩个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  隋末,李渊从晋阳起兵,在自己儿子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打下长安,建立了大唐。按照长子继承制,李渊封他的长子,也就是李建成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将来继承大唐皇帝位置的将会是李建成。  可是事情巧就巧在李建成有个更加能干的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由于他不是长子,皇位始终与他无缘。另外,李渊为了补偿李世民,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力,这进一步滋生了李世民谋反篡位的野心。李建成作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自然是不能容忍弟弟对皇位有想法,哪怕这个人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由此,围绕皇位,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明争暗斗不断。  李建成深知,李世民是难以打倒的,但是李世民的秦王府人才济济,除掉这些人才倒是很容易。于是,为了分化李世民的阵营,李建成就想办法解决李世民的手下。房玄龄跟杜如晦便是首当其冲的两个人,李建成跟李元吉多次在李渊面前诬陷这两个人,最终李渊将他们二人逐出秦王府。  房玄龄跟杜如晦被赶走之后,秦王府上下人心惶惶。把李世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李世民就派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把房玄龄跟杜如晦请到秦王府商量如何对付李建成。然而,房和杜考虑到他们目前的处境,婉拒了去秦王府的提议。  李世民苦等许久,居然没有等到房玄龄跟杜如晦,只等到了长孙无忌。一问才知道房玄龄跟杜如晦不愿过来帮助自己,顿时大怒。于是摘下佩刀交给尉迟恭,命令尉迟恭火速把房玄龄跟杜如晦接到秦王府,如果他们不来,就杀了他们。  尉迟恭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接到命令后,就跟长孙无忌再次请房、杜二人回秦王府,帮助秦王夺取皇位。于是他们乔装成道士,潜入王府。当他们来到王府,就献上计策准备对太子李建成下手。  随后李世民发动政变,有了大家所熟知的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跟李元吉,也逼迫李渊退位。后来在李世民称帝后,房玄龄跟杜如晦辅佐李世民,携手创造了一个盛世。  其实房玄龄跟杜如晦之所以第一次拒绝回秦王府,主要是为了坚定李世民谋反的心,毕竟对手是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李世民一个台阶,示意是大臣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而非李世民自己想谋反,维护住李世民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29
房玄龄说了什么?暴露出李世民不甘心当一个普通亲王-趣历史网

房玄龄说了什么?暴露出李世民不甘心当一个普通亲王-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房玄龄对杜如晦的夸奖为什么暴露了秦王李世民的野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这种暴力政变的方式获得皇位的。而引发“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原因是秦王李世民势力的发展与皇帝李渊之间产生了激烈矛盾。  其实早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在房玄龄夸奖杜如晦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就已经暴漏了自己想要平治天下的雄心,决定要夺取皇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武德元年(618年), 傀儡皇帝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改国号为唐,辉煌的大唐皇朝正式建立,是为唐高祖。李渊登基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根据隋唐的法律,亲王可以招募自己的僚属,特别是李世民这种参政亲王。早在太原起兵时期,李世民便建立了自己最早的班底,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不仅本人才华出众,而且特别擅长发现和延揽人才。在房玄龄的辅佐下,李世民集团很快发展成为唐朝政坛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也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忌惮和防范。  按照唐朝的律法,在其他地方任职的官员不许与亲王往来。因此李渊登基后便将一些秦王府的官员调到其他地方,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实力。而“房谋杜断”的杜如晦也要离开秦王府。  房玄龄得知后非常着急地跟李世民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让李世民想办法留下了杜如晦。  房玄龄这里主要是夸奖杜如晦是经营四方的无双国士,但同时也暴露出李世民志在四方而非甘心当一个普通的亲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5
李世民是如何打消对房玄龄的怀疑的呢?-趣历史网

李世民是如何打消对房玄龄的怀疑的呢?-趣历史网

  我们都知道房玄龄是贞观时期有名的宰相,成语“房谋杜断”的“房”就是指的房玄龄,他和唐太宗之间留下很多明君贤相的佳话。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唐玄宗也曾经两度怀疑房玄龄,甚至差点杀死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房玄龄是太原起兵后才加入秦王府的,尽管他和李世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他积极为李世民的将来做准备,在人们的意识中,他还算不上秦王集团的嫡系。这种观念在玄武门之变前夕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升级。李建成为了打压李世民,奏请李渊把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调离京城,同时还下令,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回京。当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自然需要房玄龄这样的文臣谋划。于是,李世民暗中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找到房玄龄,希望他回京。  不过,房玄龄性格谨慎,没有皇帝的命令不敢回去,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也是无奈,只好回去如实禀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房玄龄的态度后,非常的生气,认为房玄龄要临阵倒戈。于是,他解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让他再去找房玄龄,同时嘱咐尉迟敬德,这次如果房玄龄拒绝回京,就直接杀了他。  这次房玄龄乖乖回来了,同时积极谋划玄武门之变。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论功行赏时,以房玄龄的功劳为首,这让战功赫赫的李神通很不服气,毕竟自己从太原起兵到现在一直是李世民的追随者。李世民则说:别人打了胜仗忙着抢金银珠宝,房玄龄则先去搜集当地的文书、户籍。听了这些,李神通无话可说。  虽然玄武门之变打消了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一些怀疑,但李世民对房玄龄还是有一些不信任,直到有一次房玄龄遭到李世民谴责,下令让他回家面壁思过。此时,长孙皇后也到人生的最后时刻,她临终前嘱咐唐太宗:房玄龄屡出奇谋秘计,又在您身边这么久,一直小心谨慎,不该说的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如果不犯大错,请不要抛弃他。  经过这件事,李世民再也没有怀疑过房玄龄,甚至有一次有人告房玄龄谋反,李世民立刻让人砍了告密的人,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房玄龄的绝对信任,这两人也成了后世有名的贤君良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7
太子之争时,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何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趣历史网

太子之争时,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何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要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计划利用东突厥扰边的机会将秦王李世民的精兵强将一网打尽,彻底摧毁李世民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在如此危急的环境之下,李世民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  为了保证政变圆满成功,李世民命令在长安的部下全部赶到秦王府设定计划并接受任务。作为跟随李世民多年的顶级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制定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武装政变计划。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满朝皆知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李世民最重要的谋士。然而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房玄龄和杜如晦却一度拒绝前往秦王府,后来还专门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李世民的实力发展到了足以威胁皇帝李渊的程度,更不说太子李建成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李建成的应对方法是削弱秦王集团的政治势力。首先采取的办法拉拢秦王府的臣属。  但李建成的拉拢基本没用,秦王集团直到“玄武门之变”时都没人反水倒戈,李世民甚至借此在太子集团内安插卧底。李建成随后还对秦王府臣属进行政治迫害,但因为李渊不想背罪名,所以依然收效甚微。  不过李建成发现唐朝的官制律法可以利用。原来唐朝律法严格限制朝廷官员与亲王往来,一旦发现就施以重刑。如果秦王府的臣属出任朝廷的官职,那他们与李世民之间的人脉关系和政治联系都将被切断。  李建成便推荐房玄龄和杜如晦出任无关紧要的朝廷中层官员,而这也符合李渊削弱李世民集团的想法。于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几个月,房玄龄和杜如晦被任命为部司郎中(厅局级),从而被调出了秦王府。  正因如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在“玄武门之变”前无法公开进入秦王府,只得扮成道士潜入。为了保证潜入成功,秦王李世民还特别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赶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5
房玄龄作为被李世民智囊团中的一员,他到底有多厉害?-趣历史网

房玄龄作为被李世民智囊团中的一员,他到底有多厉害?-趣历史网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语言当中,‘醋坛子’这个词,往往指代在男女关系当中,嫉妒心较强的人。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醋坛子这个词,其实是有典故的。  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宰相房玄龄和自己的夫人感情极好,但同时又很怕自己的夫人。虽然房玄龄在朝堂上,权势很大,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但在家里,几乎所有家事,都是房夫人一手料理的。而且房夫人向来推崇一夫一妻制,所以房玄龄虽然官做得很大,但却始终没有纳妾。  某次,房玄龄参加宫廷晚宴,期间喝醉了酒,便和同僚吹牛,说自己并不怕夫人。李世民听到这话之后,也起了开玩笑的心思,于是当场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女。  等到房玄龄醒酒之后,才发现自己吹大了。皇帝赐下的美女,自然不能拒绝。但问题是,如果房玄龄带两个美女回家的话,房夫人肯定不愿意。房玄龄思来想去之后,觉得还是违抗圣旨的罪过更大一些,便将两个美女带回了家。然而就在房玄龄刚刚回家之后,得到消息的房夫人,便直接将这两个美女给打了出来。房玄龄也没了办法,只能将两个美女送回宫中。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再次起了玩笑之心,便想捉弄一下房玄龄一家。于是,李世民当即下令,召房玄龄夫妇入宫。然后,李世民给了房夫人两个选择,要么接受两个美女,要么将一坛毒药喝光自尽。  房夫人见李世民如此坚决,想到自己已经年老色衰,一旦这两个美女入府,极有可能会让自己彻底失宠。于是,房夫人干脆直接抓过那坛毒药,一饮而尽,而且动作极快,连李世民都没有反应过来阻止。  不过,房夫人喝完那坛‘毒药’才发现,这竟是一坛子醋。李世民也随即哈哈大笑,念在房夫人深爱着自己丈夫的份上,也就不再追究房玄龄抗旨的罪过,将那两名美女收了回来。  从这以后,吃醋和醋坛子这两个字,就流传开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并未记载于正史当中。对于其准确性,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但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房玄龄的名气,显然是极大的。  在唐朝历史上,房玄龄一直被誉为是唐代宰相之首,后世更是有着‘房谋杜断’的说法。在整个贞观年间,房玄龄一直是李世民最依仗的文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信赖。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房玄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房玄龄,本名房乔,字玄龄。房玄龄生于清河房家,祖上世代做官,曾祖房翼官至北魏镇远将军,祖父房熊官至北魏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官至隋朝泾阳县令,而且是当时有名的大儒。  生长于这样一个家族,房玄龄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八岁的时候,房玄龄便被举为隋朝进士,开始入朝做官。后来隋朝天下大乱,李渊攻入长安的时候,房玄龄恰好身在长安周围,于是便投靠了李世民,进入李世民麾下任职。  自打进入李世民麾下的第一天开始,房玄龄便被委以重用,任秦王府记室参军,负责出谋划策,典管书记。  房玄龄之所以一开始就被李世民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李家刚刚起兵,麾下以武将居多,文臣则相对较少。有能力的文官,那就更少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房玄龄确实有本事,年纪轻轻就成了隋朝进士,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文官,自然会被李世民重用。  这一年,房玄龄39岁。  此后的几年里,房玄龄一直追随李世民,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可以说,房玄龄就是李世民身边最核心的智囊团成员,就如同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曹操身边的荀彧郭嘉。只不过因为李世民本人实在是太过优秀,很多事情都是麾下智囊团出主意,李世民拍板下定论,所以才显得李世民身边的智囊团,似乎不是那么重要。  但实际上,房玄龄就是李世民的卧龙凤雏,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甘心做陪衬李世民英明神武的那朵绿叶。除此之外,房玄龄更是一个‘萧何’式的人才。每次李世民打败了敌人之后,房玄龄都会在第一时间,帮李世民收拢敌军内部的人才。当时李世民还没有独自开府募集官员的能力,所以房玄龄便以私人身份,先和这些人交朋友,然后再以私人身份将其介绍给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能够横扫天下,房玄龄是有很大功劳的。只不过房玄龄所做的这些,往往都是幕后操作,所以更加不容易察觉。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不如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多了。  但是,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龄到底有多重要。  房玄龄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后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竞争当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最激烈的时候,李建成曾向李渊谏言,希望能驱逐几位天策府官员,剪除李世民的羽翼。而李建成针对的这几人当中,为首的便是房玄龄。李建成想要驱逐的这几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武将,几乎都是这类智囊型的角色。这也足以证明,在李建成看来,一个房玄龄,远比其他武将要重要得多。  在李建成的恶意中伤之下,房玄龄最终还是被李渊下令,调出了天策府,外派做官。然而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还是将其秘密请回来,策划了玄武门事变。这就足以证明,在李世民看来,如果没有房玄龄的策划,玄武门事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进行的。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在事后的论功行赏当中,房玄龄被评为首功,并且被李世民任命为唐朝的几位宰相之一,开始协助李世民处理大唐的政务。房玄龄做宰相的这段岁月,史书上依然对其政绩记载不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整个贞观时代,李世民的很多政绩,其实背后都是房玄龄在推动的。  后来唐朝历代宰相,都是以房玄龄作为自己的榜样,言必称房相。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也是让房玄龄坐镇京城,处理政务。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临终之前,房玄龄最后所做的一件事,便是上书给李世民,希望李世民不要再强攻高句丽,不要因此拖垮唐朝。一代名相,临终之前,也是在考虑国事,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家事,如此气魄,实在是让后人佩服。房玄龄去世后,李世民更是为之落泪,并为其辍朝三日,追谥太尉,陪葬昭陵。  房玄龄去世几年之后,房家因为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参与谋反,所以家道中落。但房家后来却一直开枝散叶,绵延至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5
房玄龄奏,唐代历史名人房玄龄是谁?

房玄龄奏,唐代历史名人房玄龄是谁?

   唐太宗朝房玄龄担任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房玄龄奏。 房玄龄(579—648年),唐朝的开国元勋,贞观年间的著名宰相, 同时也是唐朝初年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当他还是少年时,便显露出深远 而独具的政治才华。在李渊父子起兵之后,他凭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毅然 投靠在秦王李世民门下,成为他的一名高参,为李世民一统江山立下了大 功。  在李氏王朝内部为夺权而剑拔弩张的时候,他策划了玄武门事变,并 力谏秦王剪除太子李建成党羽,协助李世民夺得了天下大杈。 在贞观年间,他治国有方,安民有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脊为“唐之萧何”。 从五代至宋代,沿袭唐代后期的制度。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改革 官制,以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都位列宰相。    宋徽宗 时,又将宰相改为太宰、少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复名左右仆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又改名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唐诗中提及“仆射”的如杜甫《新安吏》“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 兄”,白居易《高仆射》“故作仆射诗,书之于大带”,刘禹锡《酬令狐相公 见寄》“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角里访先生”,姚合《送崔中丞赴郑州》“仆 射陂前郡,清髙越四邻”。 房玄龄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 579 – 648)唐朝贞观年间名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投奔秦王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等,封临淄侯,又以本职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加文学馆学士。太宗出征,玄龄皆从,典掌书记,参与谋划。每次打完胜仗,他都要先为李世民网罗人才,与杜如晦等并为世民亲信幕僚。太宗即位,他任中书令,进爵邗国公,贞观三年(629 年),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四年,进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十三年,加太子少师。十六年,进封司空。太宗征高丽时,玄龄留守京师。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终年70 岁。房玄龄治家颇有法度,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训书为屏风以为鉴。与杜如晦同为贞观良相,并称“房杜”。

资讯百科 2022-04-15
房玄龄简介

房玄龄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房玄龄别称:房梁公、房太尉字号:字玄龄所处时代:隋唐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齐州临淄出生时间:579年去世时间:648年8月18日主要作品:《唐律疏议》《大唐新礼》主要成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厘订典制官职: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爵位:梁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典故:房谋杜断 人物生平2 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释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晋阳留守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在击破王世充后,房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 主要成就3 房玄龄在随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人物评价4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李世民:“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自任总庶尹,职重朝端,心力尽於翼亮,劬劳积於岁序,而志在冲退,有怀止足。固陈衰疴,屡上表疏。然则燮揆礼阁,职务实繁;论道槐廷,望实攸属。”王珪:“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柳芳:“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 史书记载5 《旧唐书·房玄龄传》《新唐书·房玄龄传》《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