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在山西发现了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物包括石、骨、蚌、陶等类,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中国考古学者主持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李济简介 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受之,后改济之,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现代考古学家。 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李济致力于研究殷墟陶器、青铜器,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等,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 目录 1基本资料 2概况3人物简介4贡献5梦想6往事7著作专书8论文9译述10书评与介绍11故宅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码头街新堤村出生日期:1896(丙申年).6.2逝世日期:1979.8.1职业:考古学家毕业院校:麻州克拉克大学代表作品:《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 概况2 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市人,中国台湾人类学家。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就读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受民族学家罗兰·狄克森(RolandDixon)与体质人类学家恩斯特·虎顿(EarnestHooton)指导,于1923年完成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从而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返回中国。 人物简介3 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 贡献4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 梦想5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22岁,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1945年,担任中央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并于隔年创立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55年,接任董作宾的遗缺,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直到1972年为止。19 往事6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感叹道。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 著作专书7 1.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研究院丛书,1928。2.TheFormationoftheChinesePeopl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28.3.城子崖,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合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1,1934。4.小屯第三本‧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2,1956。5.TheBeginningsofChineseCivilization:ThreeLecturesIllustratedwithFindsatAnyang.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1957.6.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1964。7.殷虚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论文8 1.幽兰,《清华学报》2.2,1925。2.TheBonesofSincheng,《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31,1926。3.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1,1929,页1-2。4.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1,1929,页37-48。5.殷商陶器初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1,1929页49-58。6.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虚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1,1930,页219-252。7.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1,1930,页337-348。8.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附载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1,1930,页405-410。9.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 译述9 1.甘肃史前人种说略(DavidsonBlack:NotesonthePhysicalCharactersofthePrehistoricKansuRace,MemoirsoftheGeologicalSurveyofChina,SeriesA,No.5),1925。2.奉天沙锅屯及河南仰韶村之古代人骨与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DavidsonBlack:TheHumanSkeletalRemainesfromtheShaKuoT'unCaveDepositinComparisonwiththosefromYangShaoTs'unandwithRecentNorthChinaSkeletalRemains,PalaeontologiaSinica,SeriesD.Vol.1),1925.3.周口店储积中一荷谟形的下臼齿(DavidsonBlack:TheLowerMolarHo 书评与介绍10 1.历史圈外(介绍一本有关先史学的小人书)(BeyondtheBoundsofHistory,byHenryBreuil,EnglishTranslationbyMaryE.Boyle;P.R.GawthornLtd.,London,1949),《大陆杂志》1.8(1950):4-6。2.猎熊(介绍一本有关先史学的小人书)(BeyondtheBoundsofHistory,byHenryBreuil,EnglishTranslationbyMaryE.Boyle;P.R.GawthernLtd.,London,1949),《大陆杂志》1.11,1953。3.“AsiaandNorthAmericaTranspacificContacts,”AssembledbyMartinW.Smith,AmericanAntiquity,Vol.XVIII.No.3,Part2,Jan.1953,TheS 故宅11 李济的故宅所在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双眼井。李济曾取派名李顺井,抑或与此有关。现在这里是钟祥旧城居民聚集区,充满着浓厚的古城韵味。
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济琛。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家庭成员4历史评价5人物故居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济深别名:李任潮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出生日期:1885年(乙酉年)11月6日逝世日期:1959年10月9日职业: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毕业院校:北京陆军大学军衔:陆军上将籍贯:广西苍梧 人物生平2 1885年,出生。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1920年,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兼任第一师代理师长。1923年,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1924年,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1926年,在国家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1933年,被蒋介石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937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 家庭成员3 妻子:周月卿、双秀清、梁秀莲儿子:李沛文、李沛金、李沛钰、李沛琼、李沛瑶、李沛钤女儿:李筱薇、李筱莲、李筱桐、李筱菊、李筱松北京西总布胡同家中合影。照片前排左起李莜莲(七姐)、周月卿(李夫人)、李莜桐、李济深、李莜薇(十姐)中排左起李莜菊(八姐)、李沛钤(九哥)、李沛琼(七哥)、李莜桃(堂姐)、李莜杏(堂姐)后排左起李沛钰(六哥)、李沛瑶(八哥) 历史评价4 杨尚昆:李济深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可敬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一位老朋友。他为民主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李济深是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为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进程: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爱国革命坚定不移,虽经历坎坷,但面对时代的挑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气。祖国统一是最牵动晚年李济深心弦的一件大事,他曾多次发表讲话和文章,敦促台湾国民党当局和在台的旧部故交,不要忘记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以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及早走上正确的道路。在他逝世的前四天,写下“十年国庆万年红,衡麓光辉永照中;我与全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李沛金(李济深先生之子):“父亲不但深信三民主义,平等对待所有的 人物故居5 李济深故居位于梧州市苍梧县料神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先生1885年诞生于此。故居1925年建,庄园式砖木结构建筑,四周筑围墙和四角炮楼,内为四合院式厢房和楼房,天面回廊过道与炮楼通,兼具中西建筑艺术。占地3040平方米。后山有苍翠古铁树林,风景幽雅。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1929年,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汤山获释后居于此,1936年在这里召开过民族革命同盟会。抗日时期联络国共两党及文化界人士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朱蕴山、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等人商讨敌后抗日事宜。1944年接受周恩来建议回旧居组织民众武装,并与董必武派遣的一批爱国文化人士在这里组织了“南区抗日委员会”,开展敌后抗日并且与延安保持电讯联系。大门口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着胡耀邦亲笔题写的“李济深故居”5个大字。顺着扶梯登上二楼,四周回廊上西式栏杆别致,门窗上雕的花草图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色彩。二楼是李济深的卧室和会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