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政权中,除了荀彧外谁会是第一功臣?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也是第一功臣,荀彧给曹操制定了很多战略蓝图,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发展壮大,跟荀彧密不可分,没有荀彧,曹操也许走不了这么远,或许,要花更多的时间。 因此,荀彧对于曹操,非常重要,少了谁,都不能少了荀彧,曹操为了重视与荀彧的关系,与荀彧结成了儿女亲家。 只可惜,后来曹操要称魏公,野心越来越大,威胁到了汉献帝的地位,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因此,曹操便与荀彧有了隔阂,也容不下荀彧,导致荀彧忧愤而死。 一说是荀彧收到曹操送来的食盒,是空的,于是,服毒自尽了。 荀彧之死,是非常沉重的,也是令人遗憾的,为曹操做了那么多,最后,就这么凄凉地走了。 抛开这些不说,假如曹操没有荀彧,谁能替代荀彧首席谋士和第一功臣的位置呢? 算无遗策的郭嘉,行吗?以毒辣计谋著称的贾诩,行吗? 其实,无论是郭嘉,还是贾诩,都没有资格替代荀彧的位置,也就是说,根本轮不到郭嘉和贾诩,以他们的能力和对曹操集团的贡献,远远不够。 那么,谁能替代荀彧呢? 有人说,程昱可以吧?程昱死后,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和夏侯惇、曹仁一起,第一批进入曹操庙庭,配享太庙,这难道还不可以替代荀彧的位置吗? 完全不可以,程昱对曹操的贡献和作用,和荀彧差得很远。 司马懿、蒋济、董昭、陈群、王朗和满宠可以替代荀彧吗? 他们都不行,司马懿等人,都要靠边站。 能替代荀彧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荀彧的侄子,大荀彧六岁的荀攸。 荀彧对曹操的贡献太大了,曹操擒吕布、斩颜良和文丑,献计让曹操烧毁袁绍的粮草,一击致命,这都是荀攸的计谋。 可以说,荀攸出的计谋无计不中,而且,都是釜底抽薪的那种,快、准、狠。 曹操之所以能擒住天下骁勇的吕布,就是荀攸献计,灌水淹没了下邳城,让吕布无路可逃,曹操来个瓮中捉鳖。 而斩袁绍手下第一猛将颜良和文丑,是荀攸献计,声东击西,轻袭白马,杀得颜良和文丑措手不及,因此,两位猛将相继被斩,相当于断了袁绍的左膀右臂。 而献计烧毁袁绍的粮草,更是一剑封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荀攸献计,让曹操派徐晃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的士兵没有吃的,还怎么打仗?不败才怪。 荀攸对于曹操的作用,就连史书都有定论,荀攸是曹操的谋主。 曹操是怎么评价荀攸的呢?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论功行赏,公开说,辅佐我安定内外,荀彧第一,荀攸仅次于荀彧。 也就是说,荀彧第一,荀攸第二,其他人都靠后边。 因此,能替代荀彧位置的,只有荀攸。 史书记载,荀攸去世之后,曹操每次提到荀攸都痛哭流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荀彧心中想匡扶汉室,为何去辅佐了奸雄曹操,而不选择皇叔刘备,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关于曹操,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乱世之奸雄”,就连我们的国粹京剧中都是白脸的曹操,可想这奸雄的形象有多么的深入人心,而说到刘备,更多的则是想到他的“仁德”,并且刘备一生都高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那么心中一直想匡扶汉室的荀彧,为何去辅佐了奸雄曹操,而不选择皇叔刘备呢? 荀彧作为三国顶级谋士之一,有着“王佐之才”的称号,最早也曾在袁绍手下打过一段工,但是袁绍华而不实,荀彧断定其难成大事,因此,荀彧弃袁绍跳槽到了曹操阵营。 当时实力孱弱的曹操听闻荀彧来投,高兴地直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啊!”这一年,荀彧29岁。 荀彧也不辜负曹操的信任,不管是军事谋略还是政治见解,荀彧都有着自己犀利的看法,并且多数时候,他看得都十分准确,比如预言权倾朝野的董卓不会有何作为;为曹操守住大本营助其击败吕布;劝曹操奉迎天子;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荀攸,陈群等人,可以说每一个都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官渡之战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激励曹操,最终助曹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荀彧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魏的政权,但是荀彧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因为他虽然初心不改,但曹操变了。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魏公、加封九锡,一众臣子应声附和,唯独荀彧以“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反对,这让曹操很是不爽,虽然这一次曹操放弃了进位魏公,但是对荀彧也产生了杀心,同年,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赐了一个空的食盒给他,在古代君主赐给臣子空的食盒,就意味着“禄尽命绝”,也就是说曹操挑明了,我已经不需要你了,你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荀彧在忧愤之下,只得无奈服毒自尽,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荀彧如此悲惨的结局,不禁有人要问,既然荀彧心中是想要匡扶汉室,为何要选奸臣曹操,而不选皇叔刘备呢?萌叔认为有三点原因。 1、曹操最初也是想要匡扶汉室 其实,荀彧一生都想着匡扶汉室,作为汉朝的臣子,他不忍看天子落难,百姓流离,需要有人来拯救苍生,在众多候选人中,荀彧放弃了看似有着绝对优势的袁绍,转投到了曹操手下。 虽然曹操被后世称为奸雄,但是萌叔不得不说句公道话,曹操早期还真是一心匡扶汉室的,他与董卓斗、与袁绍斗、与袁术斗,斗来斗去统一了北方,三分了天下。正如他写的《述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有魄力、有胆识、有谋略,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乱世之奸雄”,殊不知他也是“治世之能臣”,因此,荀彧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曹操,在当时也确实是一个最佳选择。 2、曹操起兵早,名声大 荀彧见董卓入朝的所作所为,便弃官回家,而后来曹操联合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荀彧正好在袁绍帐下,而看了二人在这次会战中的表现之后,虽然曹操实力弱,但是却具有王者之气,远比外强中干,华而不实的袁绍要强上许多。 而此时的刘备自己还在颠沛流离之中,混在公孙瓒的庇护之下,因此,荀彧出山的时候怎么也不会选择到刘备。 3、刘备并不代表汉室 刘备作为中山靖王的后代,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早已家道中落,而且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有一百二十余人之多,传到刘备这一代属实也不算什么稀有品种。 说到汉室宗亲,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那都是汉室宗亲,也确实都是无能之辈,刘备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虽然被曹操认可,但是他自己一直都没有根据地,也不能代表汉室。 反观曹操,汉朝天子一直都在他手中,这个计划又是荀彧一手促成的,或许荀彧当时是想走一个曲线救国的路线,辅佐曹操平定天下,最终让他还政于汉朝天子,因此,荀彧断然不会想到去辅佐一个实力弱小,汉室旁系的刘备。 只可惜,荀彧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人是会变得,曹操最终还是活成了他曾经讨厌的样子,或者说曹操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但不管怎么说,荀彧为其理想奋斗一生,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也实属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荀彧心中想匡扶汉室,为何去辅佐了奸雄曹操,而不选择皇叔刘备,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关于曹操,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乱世之奸雄”,就连我们的国粹京剧中都是白脸的曹操,可想这奸雄的形象有多么的深入人心,而说到刘备,更多的则是想到他的“仁德”,并且刘备一生都高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那么心中一直想匡扶汉室的荀彧,为何去辅佐了奸雄曹操,而不选择皇叔刘备呢? 荀彧作为三国顶级谋士之一,有着“王佐之才”的称号,最早也曾在袁绍手下打过一段工,但是袁绍华而不实,荀彧断定其难成大事,因此,荀彧弃袁绍跳槽到了曹操阵营。 当时实力孱弱的曹操听闻荀彧来投,高兴地直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啊!”这一年,荀彧29岁。 荀彧也不辜负曹操的信任,不管是军事谋略还是政治见解,荀彧都有着自己犀利的看法,并且多数时候,他看得都十分准确,比如预言权倾朝野的董卓不会有何作为;为曹操守住大本营助其击败吕布;劝曹操奉迎天子;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荀攸,陈群等人,可以说每一个都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官渡之战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激励曹操,最终助曹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荀彧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魏的政权,但是荀彧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因为他虽然初心不改,但曹操变了。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魏公、加封九锡,一众臣子应声附和,唯独荀彧以“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反对,这让曹操很是不爽,虽然这一次曹操放弃了进位魏公,但是对荀彧也产生了杀心,同年,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赐了一个空的食盒给他,在古代君主赐给臣子空的食盒,就意味着“禄尽命绝”,也就是说曹操挑明了,我已经不需要你了,你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荀彧在忧愤之下,只得无奈服毒自尽,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荀彧如此悲惨的结局,不禁有人要问,既然荀彧心中是想要匡扶汉室,为何要选奸臣曹操,而不选皇叔刘备呢?萌叔认为有三点原因。 1、曹操最初也是想要匡扶汉室 其实,荀彧一生都想着匡扶汉室,作为汉朝的臣子,他不忍看天子落难,百姓流离,需要有人来拯救苍生,在众多候选人中,荀彧放弃了看似有着绝对优势的袁绍,转投到了曹操手下。 虽然曹操被后世称为奸雄,但是萌叔不得不说句公道话,曹操早期还真是一心匡扶汉室的,他与董卓斗、与袁绍斗、与袁术斗,斗来斗去统一了北方,三分了天下。正如他写的《述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有魄力、有胆识、有谋略,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乱世之奸雄”,殊不知他也是“治世之能臣”,因此,荀彧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曹操,在当时也确实是一个最佳选择。 2、曹操起兵早,名声大 荀彧见董卓入朝的所作所为,便弃官回家,而后来曹操联合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荀彧正好在袁绍帐下,而看了二人在这次会战中的表现之后,虽然曹操实力弱,但是却具有王者之气,远比外强中干,华而不实的袁绍要强上许多。 而此时的刘备自己还在颠沛流离之中,混在公孙瓒的庇护之下,因此,荀彧出山的时候怎么也不会选择到刘备。 3、刘备并不代表汉室 刘备作为中山靖王的后代,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早已家道中落,而且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有一百二十余人之多,传到刘备这一代属实也不算什么稀有品种。 说到汉室宗亲,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那都是汉室宗亲,也确实都是无能之辈,刘备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虽然被曹操认可,但是他自己一直都没有根据地,也不能代表汉室。 反观曹操,汉朝天子一直都在他手中,这个计划又是荀彧一手促成的,或许荀彧当时是想走一个曲线救国的路线,辅佐曹操平定天下,最终让他还政于汉朝天子,因此,荀彧断然不会想到去辅佐一个实力弱小,汉室旁系的刘备。 只可惜,荀彧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人是会变得,曹操最终还是活成了他曾经讨厌的样子,或者说曹操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但不管怎么说,荀彧为其理想奋斗一生,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也实属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曹操杀荀彧后果有多严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这个波澜不惊的时代,英雄豪杰倍出,有勇有谋之士层出不穷,都在寻求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带领国家走向统一,走向光明。 三国乱世中有一个大人物饱受争议,那就是曹操。曹操在历史的形象都是奸诈、奸佞、乱臣贼子的形象,但曹操也是有一个求贤若渴、广纳人才的军事家。 曹操求贤若渴的心吸引了很多忠于他的谋士,同时他也是一位珍惜贤人的人。郭嘉死后曾痛哭流涕,可是有一位谋士被他所杀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位谋士是谁?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呢? 荀彧尽力辅佐曹操 曹操的军营中不乏有很多能人贤才,荀彧在里面并不是特别突出,不过他却一直效忠于曹操。不过与其说荀彧效忠的是曹操,不如说他效忠的是汉室。 荀彧是一个致力于匡扶汉室的人,即使是处于纷乱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心。他效忠于曹操,就是因为他认为曹操一直是为汉室卖力的大臣。 荀彧投靠曹操除了有自己的想法外,跟家族利益也脱不了关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大家族必须有自己拥护的人才能保住家族的荣耀。可是国家未定,谁输谁赢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家族也讲究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荀彧的哥哥荀湛当时投靠于袁绍一党,鉴于对家族未来的考虑,荀彧投靠了曹操。这样以后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称霸中原,家族都是有功劳的,不至于受到牵连。 除了为家族未来考虑之外,荀彧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荀彧的哥哥很早就投靠袁绍了,袁绍能够占领冀州就因为他的出谋划策。哥哥已经受到重用,若荀彧再投靠袁绍,能力很难得到施展。 其实荀彧不投靠袁绍的重要原因还是因为袁绍的狼子野心表现的太过明显,袁绍想要夺取天下,自己称帝。这种想法和荀彧背道而驰,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自然要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曹操在这一方面就伪装的很好,给人的形象都是维护大汉室铲除乱臣贼子,誓死为汉室效犬马之劳。荀彧看到曹操为了铲除董卓做出的努力,以为他就是那个志同道合之人,所以毫不犹豫就投靠了曹操。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身边的头号谋士和功臣,曹操的大业既成离不开荀彧的辅佐。可惜荀彧没有想到,自己尽心辅佐的人居然要了自己的命。 曹操怒杀荀彧 荀彧陪在曹操身边二十载,出谋划策为曹操渡过一次次险境,还为曹操举荐了陈群、郭嘉等人才,曹操在众人面前直接夸赞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对曹操的贡献这么大,为何换来了曹操的杀机呢? 前面我们提到了,荀彧对曹操的忠心是建立在同等目标之下的,两人一开始都是为了安定天下,重建大汉室的辉煌。早期曹操虽有野心却不曾表露,毕竟实力还不是太强。 可是等到羽翼丰满之后,曹操的野心就逐渐膨胀,打算谋朝篡位,挟天子令诸侯,自称为王。最初荀彧发现曹操的野心是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始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开始的。 曹操不仅对汉献帝吆五喝六还杀害了忠于汉室的孔融,这让荀彧意识到曹操不安好心。后来曹操打败马超后,就想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要知道非刘姓不可为王,曹操明摆着要建立一个小国家啊! 荀彧和曹操目标不同,但是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荀彧已经无法抽身了。曹操旁敲侧击的想让荀彧称他为魏王,荀彧在朝中颇有威望,要是他带头叩拜,必然会安抚人心。 荀彧岂是这种趋炎附势之徒,曹操看到荀彧的态度便下了杀心。曹操利用权利将荀彧从官场调到了军队,远离汉献帝,担任一个闲职。荀彧从离开官场的那一刻就猜到了曹操的想法。 荀彧达到军队不久收到了曹操寄来的一个礼物,打开一看是一个空盒子。荀彧不禁仰天大笑,服药自尽了。送空盒子就是送棺材,荀彧这么聪明怎么会不明白呢! 荀彧对曾尽心辅佐曹操,曹操杀害荀彧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他从未后悔这个决定,毕竟两人政治立场不同,留着荀彧就是一大祸害。不过曹操没想到荀彧的后人辅佐司马昭,推翻了曹魏。 荀彧后人为其报仇 汉献帝禅让皇位,曹丕登基为帝。荀彧死后虽然带来了曹操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却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要知道曹操身边不少能人异士都是由荀彧介绍来的,包括司马懿。 可是曹操居然杀了荀彧,这引起了太多士族的不满。曹丕深知荀彧的影响,竭尽全力去弥补这一过失,却无济于事。司马懿家族就是在这时顺利扩大势力的,荀彧家族直接站在司马后面支持他。 荀彧的儿子对曹操杀害自己父亲的行为充满了愤怒,想尽办法让曹操后人不得安宁。曹丕也不含糊,一直在打压荀家。不过司马懿后来掌握了朝中大权就重用荀彧的儿子荀顗。 荀顗可不是简单的人物,和他老爹有一拼。荀顗加入司马懿阵营就是为了推翻曹魏。曹髦登基后荀顗提醒司马师不得不防,利用计谋铲除了朝堂中有异心之心。曹髦就是一个傀儡皇帝,连朝堂众人也都是顺从司马一家的。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执掌大权,对荀顗更加重用。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司马昭篡权夺位,杀害皇帝曹髦,这其中必定有荀顗的推波助澜。 司马昭弑君会引起人们的不满,荀顗就是为他清理门户的人。司马昭登基荀顗担任了考核官员的职位,朝中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做到什么样的职位都是荀顗说了算。 荀顗担任这个职位,可见曹魏家族不可能再起来了,朝中无人如何东山再起。曹操绝对想不到,当时啥荀彧的举动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结语 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是成功人最基础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得有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曹操有荀彧这样的人才在身边辅佐他,本会一步登天,走向成功。 没想到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杀害了荀彧,遭到了荀彧后人的报复,最后竟让司马懿坐收渔翁之利。曹魏政权在荀彧后人的帮助下被推翻,曹操知道大概会后悔杀害荀彧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压制士族的曹操早年为什么要依赖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是中国古代士族发展并逐渐成为社会主导的时代,但曹魏、蜀汉、东吴的建立者却都不是士族出身。因此三国的三巨头都实行了一些压制士族的政策,其中就以曹操的表现最为突出。 比如屯田令、唯才是举、尚礼重法等等政策都有压制士族的作用,可以说压制士族是曹操终生的政治目标之一。但曹操早年对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却异常重用和依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士族在汉末三国占据社会主导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像曹操这样的政治强人也无法改变。从东汉中期开始,士族集团基本上垄断了社会的文化教育和舆论,控制大部分土地和官员选拔。 正因如此,汉末三国的军阀必须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得到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稳固的地盘。刘备早年就因为没有士族的支持才颠沛流离的,而曹操则较早地获得了强大的士族集团的大力支持。 这个全力支持曹操的士族集团就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郭嘉、荀攸、陈群、司马懿、钟繇都是颍川士族的成员。而颍川郡也成为曹操早期最稳固的根据地,许昌就位于颍川郡之内。 当时大部分士族集团都瞧不起宦官之孙的曹操,依赖颍川士族是曹操唯一的选择。但在消灭袁绍之后,曹操便开始想办法摆脱对颍川士族的依赖,打压颍川士族的势力,直接导致荀彧抑郁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面对赤壁之战如此重要的战役,荀彧为什么闭口不言?他“失语”后果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一起看看吧。 1.死亡的先例 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犒赏三军,横槊赋诗。期间著名乐理大师“师勖”见曹操诗中有不祥的含义,面露不悦之色,当时曹操见状还直言是说“我向来闻过则喜,你可直言”,结果在师勖之处之后竟然被曹操以败坏诗兴为理由杀了。 大战之前直接见了血,这也好像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警告,所以在后来程昱劝谏曹操时就想起了师勖的事情,才有所顾忌没有再多说,进而导致了赤壁一战的失败。所以手下的荀彧,荀攸等谋士,之所以选择保持沉默,一部分原因就是师勖的前车之鉴。 2.汉朝重臣的顾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本就忠心于大汉朝廷,而并非曹操一人。早在曹操统一中原的时候,荀彧就从袁绍处归顺了曹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荀彧还是将恢复大汉朝纲的希望放在了袁绍身上。 只不过当时的袁绍因为优柔寡断的作战风格让荀彧失望了。之所以选择曹操,是因为早年的曹操也算是一位忠心于大汉的热血青年,当时的他手上没有多少权力,却一心为朝廷着想,这是荀彧选择他的直接原因。 归顺曹操之后的荀彧可以说变成了其智囊团,在曹操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不断出谋划策,建立了不少功勋。尤其是在攻打刘表和讨伐张绣的时候,荀彧是屡献奇谋,让曹操获得全盛,但是在后来曹操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实力的一天天扩大,曹操开始贪恋权力,在征战地方的同时朝中架空天子,大权在握,虽无改朝换代的念头,大汉朝廷却也是名存实亡,这是忠心于汉的的荀彧所不能忍受的,看到了曹操额野心之后,终于是选择失语不言。 3.曹操对出身名门的顾忌 此二人之所以在赤壁之战之前保持沉默,和曹操的怀疑也有一定的原因。当时的曹操在开始权力的笼络之后,对于朝中之人多是保持怀疑态度的,他知道自己这样架空皇帝的做法定会引起朝臣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大汉原本的官宦世家。 最典型的就是三代公卿的杨修,杨家可以说是汉朝的名门望族,祖孙三代都是大汉重臣,才华异常凸显,无论是杨修过目不忘的能力,还是对事情的预测能力都是远超常人的,而曹操也正是担心其家族与大汉根深蒂固,不能为自己所用。 杨修跟了曹操这么多年,只当了一个负责记账的主簿,而荀彧等二人也是因为如此,甚至可以说预见到了曹操之后除掉杨修的结局,所以最终选择不开口。 但此二人先见性的眼光并没有让自己的命运有什么改变最终不但因为失语被曹操疏远,甚至还被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与荀彧的决裂仅仅是因为所谓“拥立汉室”的分歧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是士族士人崛起并主导社会的时代,只有争取士族集团的支持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并发展。曹操早年则是得到了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的大力支持,曹操安置汉献帝的大本营许昌就位于颍川郡。 在官渡之战时,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在曹操集团内部可谓一家独大,形成了“曹家天下荀家班”。身为“乱世枭雄”和庶族出身的曹操对此则是越来越别扭,只是袁绍的强大让曹操必须依靠颍川士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突然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到了刚刚攻占的邺城。要知道当时邺城周边还有很多袁家控制的地区,远不如颍川士族的根据地许昌安全,可见曹操对于摆脱颍川士族已经是急不可耐了。 曹操将大本营迁到邺城后,颍川士族在曹操集团内的地位影响都开始下降,颍川士族的首席代表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也开始疏远。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颁布《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 “唯才是举”取消了颍川士族垄断多年的选官权,颍川士族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作为颍川士族的首席代表,荀彧与曹操的关系此时已经不可能恢复如初,曹操制衡打压颍川士族才是两人决裂的根本原因。 正因如此,无论是否在“拥立汉室”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曹操与荀彧都会走向关系恶化乃至决裂。只是“拥立汉室”的分歧加速了两人关系恶化的进程,最终成为导致荀彧个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寒鲲比较熟悉魏晋南北朝史荀彧怎么念,所以就举几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容易读错的历史人名,按照所属政权的时间先后排序: 三国·曹魏曹丕:“丕”字,读pi①,不读pi③或pei②,取义“大” 乐进:“乐”字,读yue④,不读le④、yao④。 荀彧:“彧”字,读yu④,不读huo④,取义“高雅有文”。 贾诩:“诩”字,读xu③,不读yu③,取义“普遍”。 夏侯楙:“楙”字,读mao④,“茂”的通假字 曹髦:“髦”字,读mao②,取义“英俊” 傅嘏:“嘏”字,读gu③,取义“福” 毌丘俭:“毌”字,读guan④,不读wu④(毋),“毋(wu)”字与“毌(guan)”字的区别在于出不出中间的一撇。 三国·季汉秦宓:“宓”字,读mi④,不读bi④,取义“安静”。 刘禅:“禅”字,读shan③,不读chan②,取义“帝王封禅之礼”,从这里亦可以看出刘备早有称帝之心。 刘璿:“璿”字,读xuan②,不读rui③,“璇”的通假字,既是一种天文仪器,也是北斗星之一,所以太子刘璿的表字“文衡”,是与“璿”字互训的。 费祎:“祎”字,读yi①,不读wei③,取义“美好” 吕乂:“乂”字,读yi④,有治理、贤才之义 陈袛:“袛”字,读di③,不读zhi④,取义“短衫”,与祇、祗、衹三个形近字都读zhi不同。 谯周:“谯”字,读qiao②,不读jiao①。 三国·吴阚泽:“阚”字,读kan④ 潘濬:“濬”字,读jun④,不读rui④,是“浚”的通假字,同时也有智慧的意思。 步骘:“骘”字,读zhi④,取义“雄马”。 华覈:“覈”字,读he②,是“核”的通假字。 两晋羊祜:“祜”字,读hu④,不读gu③、ku①,取义“福” 司马遹:“遹”字,读yu④,取义“遵循”,确实是一个很妥帖的嫡长子之名,可惜却是晋惠帝的嫡长子。 荀顗:“顗”字,读yi③,取义“庄重” 荀勖:“勖”字,读xu②,取义“勉励” 冯紞:“紞”字,读dan③,不读shen③,取义一种冠冕上的丝带 刘寔:“寔”字,读shi②,不读shi③,取义“实在” 郗鉴:“郗”字,读chi①或xi①,似乎现在两种读法都行。 十六国段匹磾:“磾”字,读di①,不读bei①,取义某种黑色矿物 慕容廆:“廆”字,读wei③或hui④,不读gui③。取义“高峻绵长” 慕容皝:“皝”字,读huang④,不读guang①或huang②,是慕容皝自己创造的字。 慕容儁:“儁”字,读jun④,通“俊”。 苻坚:“苻”字,读pu②或fu②,不读fu④,通“符”与“蒲”。 南朝·宋宗悫:“悫”字,读que④,不读ke②,取义“诚实厚道” 北朝·北魏元勰:“勰”字,读xie②,取义“和谐”,取义“幽深玄妙” 南朝·齐齐武帝萧赜:“赜”字,读ze②,不读ji④ 宗夬:“夬”字,读guai④,取义“果决”,六十四卦之一 南朝·梁谢朏:“朏”字,读fei③,取义“新月发光” 任昉:“昉”字,读fang③,不读fang②,取义“日出” 柳惔:“惔”字,读dan④,不读tan②或yan②,取义“淡泊” 北朝·东魏北齐斛律金&斛律光:“斛”字,读hu④。 厍狄干:“厍”字,读she④,不读ku④。 崔暹:“暹”字,读xian①,取义“日升” 杨愔:“愔”字,读yin①,取义“安静和悦” 祖珽:“珽”字,读ting③,取义“玉笏” 北朝·西魏北周苏绰:“绰”字,读chuo④,不读zhuo②,取义“宽大舒缓” 北周武帝宇文邕:“邕”字,读yong①,取义“有护城河的都邑” 王罴:“罴”字,读pi②,不读ba④,取义“棕熊” 尉迟迥:“尉”字,读yu④,不读wei④ 南朝·陈文帝陈蒨:“蒨”字,读qian④,是“茜”的同义同音词,取义“茂盛”。 宣帝陈顼:“顼”字,读xu①,取义“头戴玉冠者” 黄法[奭毛]:“奭毛”字,读shi④。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墓址纪念9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荀彧别称:荀令君字号:字文若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颍川颍阴出生时间:163年去世时间:212年主要作品:《迎驾都许议》《报曹公书》主要成就:为曹操规划军事战略方针官职:侍中、光禄大夫爵位:万岁亭侯谥号:敬追赠:太尉容貌:伟美,有仪容典故:荀令留香 人物生平2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 主要成就3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个人作品4 《全后汉文》载有《迎驾都许议》、《散斋得宴乐议》、《田畴让官议》、《报赵俨书》、《报曹公书》等言论。 人物评价5 何颙:①王佐才也。②颍川荀彧,王佐之器。曹操:①吾之子房也。②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③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④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⑤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潘勖: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贵德,动咨事间,匪云予克,然後教以黄中之叡,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 轶事典故6 主词条:荀令留香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亲属成员7 祖父荀淑,字季和,任朗陵令,有高才,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称“八龙”。父辈荀俭荀绲(古音反),荀彧父亲,任济南相。荀靖,有德名,终身隐居,被名士许子将(许劭)评与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内润。”荀焘荀汪荀爽,少时已经十分聪明,后被董卓征召,历任平原相、光禄勋、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荀肃荀旉同辈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以监军校尉守邺,督河北事。荀谌,字友若,荀彧四兄。袁绍部下,与高干一起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官渡之战败后,不知去向。荀悦,字仲豫,荀俭之子。汉末政论家,史学家。献帝时官至秘书监、侍中。曾撰《汉纪》30篇,时人称其“辞约事详,论辨多美”。荀棐,荀爽之子。官至射声校尉。荀采,字女荀,荀爽之女。聪慧敏捷而有才艺。妻子唐氏,东汉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转嫁荀彧。子侄荀恽,荀彧长子,字长倩,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因与曹植有交情,被 墓址纪念8 据清代光绪年间《寿州志》记载,荀彧墓“俗传在州南门外南关坊”。当地文史研究者指出,荀彧墓在今寿县南关大转盘寿霍路以东500米处。这一说法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中也有较为详实的描述。后因建设需要,被夷平。 史料记载9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