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他对留下来的嫂子跟侄子怎么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三弟赵光义。据正史记载,赵光义的继位合法性来源于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生母)主持的"金匮之盟",按照这份协议,赵匡胤去世后,传位于三弟赵光义,赵光义百年之后,再传位于四弟赵廷美,最后再传回到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自周代以来,中国就开始奉行"嫡长制", 金匮之盟描述的"兄终弟及",则是更早的商代才有的传统。虽说商宋一体(周代诸侯宋国国君为商王后羿),但毕竟时隔久远,赵家兄弟怎么会如此复古,重拾起两千多年前的传统呢?这里面当然是有猫腻的。 金匮之盟还是烛影斧声?赵光义的上位颇为可疑 赵匡胤一共生有四子,但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皆早夭。不过即便如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存世的儿子也有两位,分别是次子赵德昭(时年25岁)以及幼子赵德芳(时年17岁)。 如果说赵德芳尚未成年,不能轻易传位的话,那么已经25岁的赵德昭,怎么也不能传了呢?自古以来,哪有皇帝放着成年儿子不传位而传给弟弟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皇帝是个傀儡,被弟弟控制了;二是皇帝死得太突然,来不及拟定遗诏。 回到赵匡胤身上,第一种可能显然是不存在的,他的庙号可是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又没有像唐高祖那样被逼得当太上皇,大权肯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但第二种可能,就非常符合现实了,因为赵匡胤还真是暴毙的,而根据宋代文莹《续湘山野录》里的记载,赵匡胤死得就更离奇了,这便是著名的"烛影斧声"的典故。 虽然文莹没有直接把赵匡胤的死归罪于赵光义,但透过他的文字,却可以察觉到赵光义既有动机,也有能力,更有时间杀掉兄长。 所以虽然有"金匮之盟"的美好传说,但更符合人性的,则是"烛影斧声",这一点,甚至还能从赵光义继位后对待兄长一家的态度上看出来。 得了便宜却不卖乖,赵光义对嫂嫂薄情以待 赵匡胤一共立过三位皇后,去世时仍活着的只有孝章皇后(宋皇后),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赵匡胤的纳妃情况,所以姑且认为当时只有这一位配偶在世。 那赵光义是怎么对待这位嫂嫂的呢?可谓薄情之极。赵匡胤死后没多久,赵光义就命令宋皇后移居西宫,后来又命其移居东宫。 宋皇后死后,赵光义拒绝为这位嫂嫂服丧,更下令群臣皆不得前往,以至于宋皇后的葬礼寒酸之极,远没有达到皇后应该享有的等级。 当时有个叫王禹偁的大臣看不下去了,私下里为宋皇后鸣不平,结果被赵光义贬到滁州。一直到几百年后的明朝,都有史学家李贽等人批评赵光义对嫂薄情,并由此上升到他的继位合法性。 无论是当时人的吐槽,还是后人的评价,都可以看出赵光义对嫂嫂确实算不上优待,作为一个从兄长手上接过皇位,得了巨大便宜的帝王,这样做真可以说是忘恩负义了。 这也足可看出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兄弟情也是塑料感十足,兄长生前或许还会做做戏,兄长一死,便是演都不愿意演了。 两个侄子的先后早逝,赵光义也脱离不了干系 如果说对待嫂嫂是薄情的话,那赵光义对待赵匡胤留下的两个儿子,就更是无情无义之至了。次子赵德昭,一直对叔叔赵光义特别亲近,甚至有观点认为,赵匡胤之所以不立赵德昭为储君,就是因为他和赵光义走得太近。 结果赵匡胤死后第三年,赵德昭就自刎而亡,原因是受到了赵光义的训斥。能够用语言逼死侄子,可想而知,当时赵光义的态度有多恶劣,说出来的话有多伤人。 至于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下场可能就更惨了,他哥哥赵德昭的死好歹还能说出个原因,赵德芳却死得不明不白了,史书只记载是突然病死的。可是22岁的他正当青壮,连孩子都有五个,怎么就突然病死了呢? 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肯定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毕竟只要他一死,赵匡胤的所有儿子就都死绝了,也就没有人能威胁到赵光义的皇位了。 帝王之家谈感情,那是相当奢侈的。因为权力实在太过诱人,别说是兄弟叔侄,就算是亲父子,互相残杀的例子也是有的。相比之下,赵光义只是对嫂薄情,两个侄子也不是他明面上杀的,好像也不算什么事了,同样是"太宗",李世民可是直接把两个兄弟灭了满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赵光义继位之后,为何对皇嫂和两个侄子如此冷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太宗即位之事本就迷雾重重,自古以来争议极多,真相已经无从得知。那么赵光义继位之后为何对兄嫂和两位侄子如此冷淡呢?赵光义继位之后,兄嫂宋皇后被冷落于东宫,八年后郁郁而终。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因病去世,赵德昭则是自尽而死。至于赵光义对兄嫂和侄子的态度如何,这还要从赵光义继位的正统性来说起。 宋太宗赵光义 按照目前资料记载来看,赵光义弑兄可能性极小 赵光义弑兄之事最早出自于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之后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导致此种说法广为流传。但根据《宋史纪事本末》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来看,赵光义的继位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千古疑案“烛影斧声” 至于说赵光义弑兄可能性较小,我认为至少有三点依据: 1、记载的真实性。从两种说法的记载源头来看,《宋史纪事本末》和《涑水纪闻》显然是要比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和野史小说《宋史通俗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要可信的多,而且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说法,也得到了南宋学者李焘的认可,将之写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 2、赵光义比侄子更像皇储。自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便一直是“亲王+京尹”,而赵光义从开宝六年(973年)开始,便一直是“开封府尹+晋王”,而且赵匡胤在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之前,便将一只反对赵光义继位的宰相赵普给罢免了。可以说,赵光义的身份是完全符合皇储的,且一直大权在握,长期参与朝中事务。反观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均已成年,但全都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来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赵光义 3、赵光义没有作案时间。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按照宋代宫廷制度,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宫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续湘山野录》中说的赵光义夜宿皇宫是不对的,那么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便不在宫中,自然就没有了作案时间。 综上所述,我认为赵光义弑兄继位的可能性较小。那么他如此冷对宋皇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显然另有原因,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皇后曾想让赵德芳继位,赵德昭乃是惊惧之下自尽 按照司马光《涑水纪闻》中所载,四鼓时分,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得知之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前往开封府衙门将消息告诉了赵光义,并请赵光义速速入宫,在赵光义犹豫不决时,王继恩催促道“事久,将为他人有”。于是赵光义随之入宫,宋皇后见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宋皇后顿时“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宋皇后 如果这段记载为真,那么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后,想要立与自己更亲近的赵德芳为帝,而且应该是违背赵匡胤遗愿的要立赵德芳为帝。 这足以说明很多问题,由于宋皇后乃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他比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还要小两岁,且赵德昭长大之后很早便离开了皇宫,两人相处时间极短,因此两人只是名义上的母子,感情上自然不深。而赵匡胤的四子则比较小,几乎是宋皇后一手抚养长大的,两人之间关系自然更为亲近,因此宋皇后选择赵德芳而不选择赵德昭也就顺理成章了。 赵匡胤和宋皇后 而赵匡胤显然是没有打算立赵德芳为继承人的,一是赵德芳此时不过十八岁,且从来没有处理过朝政。二是这并不符合“立嫡立长”的立储原则。三是宋皇后为何独召赵德芳入宫,而没有任何的顾命大臣? 王继恩在催促赵光义时,曾说出了“将为他人有”这句话,“他人”指的是谁,显然就是赵德芳。同时,宋皇后在得知赵光义入宫,而赵德芳并未入宫之后,立即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要知道“官家”在宋朝是特指皇帝的,此时的赵光义并未继位,宋皇后如此称呼,难道不是心虚的表现?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赵光义继位之后,对宋皇后和赵德芳“敬而远之”,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也是完全说的通的,毕竟宋皇后这种做法太过自私了。 赵德昭最终惊惧自刎 至于赵德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但却遭遇战败,当时军中极为混乱,于是便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为皇帝。虽然之后证明赵光义并没有什么大碍,但赵光义得知此事之后却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之后,宋太宗因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论功行赏,赵德昭于是便跟宋太宗讨论此时,赵光义大怒之下说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光义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大了,赵德昭身为赵匡胤的嫡长子,在叔叔继位为帝后自己的身份本就很尴尬,如今赵光义怀疑自己有不臣之心,如何能让他不惊惧。于是退朝之后,赵德昭便自刎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的地位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宋太祖赵匡胤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其中老大和老三早夭。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太祖一夜暴毙,次日太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主持大事,于十月二十一即皇帝位。虽然此时赵德昭已经成年,但空有太祖之子的身份,没有继位的资格。 《宋史》记载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来自于金匮之盟,这是杜太后临终前与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商量好的有关皇位继承的盟约,由宰相赵普记录,藏于金匮之中。杜太后在病榻上告诉赵匡胤:“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可见杜太后也认为大宋江山是赵匡胤欺负后周孤儿寡母得来的,国赖长君,只有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才不会重蹈后周覆辙。 金匮之盟不仅约定了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还约定了赵光义百年之后要传位给弟弟赵廷美,等到赵廷美百年之后才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若完全按照这个约定来传承皇位,那对宋太祖赵匡胤来说也算公平,自己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由自己儿子坐,可谁知赵光义继位后没多久,金匮之盟约定的几个皇位继承人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都离奇去世。赵光义976年继位,赵廷美984年去世、赵德昭979年去世、赵德芳981年去世,如此一来赵光义就能名正言顺的将皇位传给自己一脉了。那么太祖后人丢失皇位后,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呢? 赵德昭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正、赵惟吉、赵惟固、赵惟忠、赵惟和。赵德芳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赵惟叙、赵惟宪、赵惟能。这八位太祖直系孙辈贯穿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都得到了不错的待遇。 赵惟正生前,累封简州团练使、左千牛位大将军、齐州防御使、亳州观察使等职。赐爵乐平郡公。死后追赠南阳郡王。 赵惟吉生前,累封左监门卫将军、羽林军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阆中观察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赐爵安定郡公。死后享受辍朝五日待遇,追赠南阳郡王。 赵惟固生前担任左千牛卫将军等职。 赵惟忠生前,累任左千牛卫大将军、彰化军节度、鄂州观察使等职。死后赠舒国公。 赵惟和生前,累任汝州防御使、永清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清源郡公。 赵惟叙生前,累任怀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高平郡公。 赵惟宪生前,累任安德、昭信二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赠英国公。 赵惟能生前,累任蔡州防御使、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南康郡公。 虽然看着这八个太祖直系孙辈爵位不高,可这是宋朝制度使然,宋朝对宗室的封爵不如前代优厚,赵光义自己的直系后代爵位也不过如此,拿太宗的三个直系孙辈赵允升、赵允言、赵允成举例。 赵允升生前,累任建雄军、安国军节度使等职务,封延安郡公。死后追赠平阳郡王。 赵允言生前,累任黄州刺史、右千牛卫将军等职务。死后追赠密国公。 赵允成生前,累任濮州防御使、右神武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郇国公。 可见太祖之孙与太宗之孙的待遇差不多,也都是皇族身份。不过等到宋神宗上台后,太祖后代的待遇就远不如太宗后代了。 宋神宗是宋朝第六位皇帝,此时已经是北宋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宋神宗急需改变现状,他便将王安石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核心就是“理财”,要开源节流。为了节省开支,宋神宗将目光投向了远支宗室,他以国家财政无力抚养庞大的外支宗室为由,下令改组现有宗室,将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全部剔除出福利体系,不再将他们列入玉牒。 太祖之弟赵廷美一脉就被宋神宗无情地开除了宗籍,终宋一朝都没能翻身。至于太祖一脉,虽然也已经出了五服,但毕竟是开国皇帝的后裔,还是不能一刀切的。于是宋神宗要求在太祖的后裔中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一人,册立为郡王,并且可以世袭。不过谁来承袭爵位得皇帝说了算。宋神宗最初封族叔赵从式(太祖曾孙)为安定郡王,赵从式去世后爵位没由儿子继承,而是被宋神宗传给了赵德芳的曾孙赵世准。赵世准去世后爵位也没传给他儿子,而是被宋哲宗传给了赵德昭的另一个曾孙赵世开。这近似随机的爵位继承制度,导致太祖后裔混的好的非常好,混的差的非常差。 宋神宗驾崩后,子哲宗即位,新法被废,远支宗室的皇族身份也被恢复了,可此时很多远支宗室早就破产,其中就包括了太祖后裔。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改革了官制,很多荣誉官衔变成了实职,拥有实权的官职自然不能再封给躺平的宗室了,这就导致太祖后裔中很多人无官可封,生活水平下降。到了北宋灭亡前夕,太祖后裔与平民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被金国一窝端了,反倒是不在京城的远支宗室逃过了此劫。南宋建立后,很多太祖后裔也随之南迁,但待遇没什么变化,还是与一般平民无异。可历史就是那么的巧,宋高宗赵构绝嗣了,太宗一脉的宗室又被金国掳走了,赵构思来想去决定将皇位还给太祖一脉。这就出现了北宋九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其余八帝都是太宗一脉;南宋九帝除了开国皇帝赵构,其余八帝都是太祖一脉的现象。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被立为皇子,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高宗禅位,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就这样,大宋皇位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50岁赵匡胤去世,24岁宋皇后为啥不扶持儿子登基,却拥护小叔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赵匡胤在部下的帮助下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因此被认为是历代开国皇帝当中相对较为容易。不过他能终结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就足以证明他依旧还是有着非凡的能力。但是在赵匡胤去世以后,为何他的皇后并没有扶持他的儿子登基,反而拥护了作为小叔子的赵光义让他成为了皇帝? 0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因为赵匡胤的父亲是一位武将出身,因此他在小时候就对弓马十分的娴熟。不过由于身处于乱世当中,成年之后的赵匡胤一直找不到可以安生立命的地方,因此打算独自一人在外闯。虽然因为年轻使得他四处碰壁,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希望绝定到边军看能不能有什么机会。 而在战争年代加入军队自然会更加简单一些,因此他成功的加入郭威的手下当兵。而且更是因为赵匡胤家里有从事军事方面的背景,更是使得郭威对他十分的重视,将他作为亲信培养。 而在郭威去世以后,赵匡胤已经坐上了禁军统领的位置。而且在北周抗击契丹的战争中赵匡胤成功的阻挡了敌军,让他再次成为了北周皇帝身边的最重要的大臣,每一次对外作战都会把他带到身边。而因为连续不断的战争使得北周皇帝柴荣很快就因为伤病而去世了,同时赵匡胤也因为是托孤大臣成功的获得了掌管北周军队的权利。 而此时恰逢契丹再次南下入侵北周,作为三军之首的赵匡胤自然要领兵出征,击退敌军的重任再次的落到了他的身上。不过赵匡胤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此次出征迎来了他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改变。 赵匡胤带领军队在陈桥地区暂时休整的时候军中突然发生了动乱,很多士兵和将领觉得现在的皇帝年幼无能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国家,战争只有依靠赵匡胤这个大臣来指挥,皇帝当时还不如直接将位置让给他。而且乱世天下本就应该是能者居之,既然赵匡胤有能力带领着军队走向胜利,那不如就拥立赵匡胤为帝。 而且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还一直在军中散步大量的谣言,因此没过几天这支军队就脱离的北周的掌控。拥立赵匡胤为帝这个想法在军中也广泛传播,让很多人都有了反叛北周小皇帝的心思。同时赵光义也早已经在暗中准备好了一切,看到现在拥立赵匡胤称帝已经成为了定局,因此在一天早晨他当着三军将士的面拿出了一件黄袍给给赵匡胤披上了。 而在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哪怕他自己不发动兵变也会受到朝廷中人的弹劾。或许因为自己手握重兵皇帝会暂时放过自己,但是等日后小皇帝长大掌控的权利自己也是难逃一死。因此在将士呼声当中,他正式决定发动兵变。 02杯酒释兵权 而下定决心的赵匡胤立马改变了行军路线,领着军队想要先去拿下北周皇室。面对掌控大军的赵匡胤小皇帝自然是无力抵抗,为了保命最终只好将皇位给让了出来。而随着北周的灭亡,宋朝正式的建立了。 不过宋朝建立之初江山并没有完全统一,依旧还处在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北方除了少数民族控制地区以外基本上已经落入赵匡胤的掌控,因此宋朝便开始向南方推进。打算没了后顾之忧以后,再来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较高下。 而赵匡胤也的确十分的有能力,很快就拿下了南方成功的统一了天下。而历代开国皇帝在完成的江山的一统之后,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臣子自然也有不少会被清理掉。而更是因为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当上的皇帝,对于控制兵权的将领自然会更加的防范。 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之上提出了当年黄袍加身的事件,说此事一直在他的心中是一个心结。不过自己不是一个弑杀的皇帝,今天我们在共尽一杯酒大家就好聚好散。而赵匡胤虽然完成了“杯酒释兵权”,但是他忘记了当年给他披上黄袍可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而最后夺取了宋朝胜利成果的也同样是他。 03让位赵光义 在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成功的继承了皇位,而主张把位子让给他的便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宋皇后。但是宋朝当时的情况与北周可是有区别的,因为赵匡胤死的时候已经50岁了,他的儿子当时已经有25岁的年纪,完全有掌控权利的资格。那么为何她会选择拥立自己的小叔子,而不是让儿子继位? 其实宋皇后也是不愿意让位给赵光义的,但是因为打天下的时候他也立下了不少的功绩因此在后来也获得不小的权利。而因为他是皇帝的弟弟,当年他的兵权也没有被削弱。面对势力强大的赵光义宋皇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将皇位让给了他。 而且更重要的是赵匡胤的这几个儿子都不是她亲生的,所以对于她来说拥立谁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宋皇后是在赵匡胤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政治原因才嫁给了他,所有两人有着二十多岁的年龄差距,赵匡胤次子比她都还要大了一岁。而且赵匡胤没过几年就去世了所有两人并没有孩子,因此宋皇后其实在宫中没有积攒太多的实力,根本无法与赵光义对抗。 宋皇后原本以为主动让出了皇位可以保全性命,因为当年赵匡胤就不是一个弑杀之人。赵匡胤当年发动兵变击败其他诸侯自然少不了俘虏一些其他政权的皇室之人,但是最后都没有赶尽杀绝。 而在宋皇后看来赵光义是他的弟弟自然也应该与他有同样的特点,放过赵匡胤的几个儿子。不过赵光义是一个十分阴险狡诈之人,上位之后没几年就逼死李后主,而且就连宋皇后几人他也没打算放过。 不过几年的时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和宋皇后都相继去世,而且在历史上的死亡原因也是十分的离奇,并没有什么疾病和意外就突然去世了。因此很多人推断赵光义对皇位其实早已想法。当年黄袍加身的本就是他提出的,更何况赵匡胤以及他的后代死的也过于的突然,就好像一切都有人在背后推动一般。 04结语 虽然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没有明确说过是赵光义促成了当时的局面,但是从他当上皇帝之后的行为也能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君王。作为一个皇帝羞辱前朝的妃子和逼死了先皇的儿子,在人品上一定是有问题的。 更何况正是因为在位时对外问题上的弱势,使得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从未成功。一系列的政策也造成了大宋在后来军队毫无战斗力,也难怪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导读从目前披露出来的史料看,赵光义在古代所有皇帝里,私德算是不错的了。当然,他逼死了自己的侄子赵徳昭、逼死了自己弟弟赵廷美,但是在事关皇位的争夺上,赵光义做的还算是克制。毕竟他没有像李世民那样,亲自挽强弓射杀自己同母兄长以及同母弟,也没有亲自软禁自己的父亲,斩杀自己侄儿。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病逝,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他也没有像汉文帝一样,为了当皇帝杀死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所生的三个儿子(汉文帝第一任代王妃是吕氏女,周勃和陈平肯定不允许吕氏女的血脉当上汉文帝的太子)。 他更没有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放火烧死自己的侄子,大家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我说的是朱标第五子朱允熙,因为他长得太像朱标,所以永乐四年,年仅16岁的朱允熙就被烧死在自己府邸里了。 而只要不涉及直接皇位争夺,赵光义一般情况下还是相当克制。 比如大家都知道赵匡胤的最后一任皇后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第一时间让宦官去通知赵匡胤的庶子赵德芳,结果宦官直接通知了法定继承人赵光义。 宋皇后想做的事情,其实在封建社会非常犯忌讳,等于是赤裸裸表示她想让和她关系好的,赵匡胤年幼的庶子继位,甚至让人怀疑她是不是想做武则天。 宋皇后这样的举动,如果遇到汉文帝、唐太宗、明成祖这样的“雄主”,早就暴毙了。 而赵光义却能让宋皇后寿终正寝,等宋皇后死后才在谥号、祭祀规模上报复。 这在古代帝王,尤其是开国帝王(他也算协助自己哥哥开国)里算是人品可以的了。 » 宋太祖赵光义怎么死的 宋太宗赵光义的人品怎么样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为政举措4历史评价5轶事典故6家族成员7相关争议8史书记载9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赵光义别称:赵炅、赵匡义字号:字廷宜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出生时间:939年去世时间:997年主要作品:《御制诗文》主要成就:灭北汉,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庙号:太宗陵寝:永熙陵典故:开卷有益在位: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 生平经历2 赵光义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起初,赵光义之母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赵光义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赵光义从小聪颖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光义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即位之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为政举措3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宋太宗朝与北方辽国契丹政权、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宋太宗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效果并不尽理想。赵光义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 历史评价4 《宋史》: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田况:太宗皇帝以亲邸勋望,绍有大统,深惩五代之乱,以刷涤污俗,劝人忠义为本。连辟礼闱,收釆时俊,每临轩试士,中第者不下数百人。虽俊特者相踵而起,然冗滥亦不可胜言, 轶事典故5 宋太宗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太宗实录》和《国史·道释志》记载:宋立国之初,有神降于凤 家族成员6 宋宣祖赵弘殷昭宪太后杜氏曹王赵匡济(早亡)宋太祖赵匡胤魏悼王赵廷美岐王赵光赞(早亡)尹皇后追谥淑德皇后符皇后追谥懿德皇后李皇后原为李德妃,后来成为皇后、皇太后(万安太后),追谥明德皇后李贤妃最初追封为贤妃、皇太后,后来追谥为元德皇后。生楚王赵元佐和宋真宗赵恒王德妃生赵元俨德妃朱氏贵妃孙氏贵妃臧氏贵妃方氏贤妃高氏贤妃邵氏淑仪李氏淑仪吴氏儿子长子赵元佐魏恭宪王次子赵元僖昭成太子三子赵恒宋真宗四子赵元份商恭靖王五子赵元杰越文惠王六子赵元偓镇恭懿王七子赵元偁楚恭惠王八子赵元俨周恭肃王九子赵元亿崇王女儿长女滕国公主,早亡次女徐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九年,封蔡国公主,下嫁左卫将军吴元扆;淳化元年,改魏国公主;逝世,谥英惠。至道三年,追封燕国长公主;景祐三年,进燕国大长公主;元符改徐国大长公主;政和改英惠大长帝姬三女邠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七年为尼,号员明大师;八年卒;至道三年,追封曹国长公主;景祐三年,进曹 相关争议7 主词条:烛影斧声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对这类谜案,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杀,或因急病猝死,故没有留下传位于宋太宗的遗诏;第二,宋太宗即位时没有“任何遗诏”可以宣布,连“编造”的,甚至“事后编造”的太祖遗诏都没有;第三,正因为宋太祖没有留下传位遗诏,而太宗又未来得及或不便编造太祖遗诏,故宋代官修的《实录》、《国史》和《长编》、《宋史》等书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传位遗诏。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反对这一说法的人认为: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 史书记载8 《宋史·太宗本纪》 影视形象9 1983年电视剧《杨家将》:齐卡·库尔班饰演赵光义;1983年电影《封神劫》:赵国饰演赵光义;1985年电视剧《杨家将》:李龙基饰演赵光义;1986年电视剧《绝代双雄》:陈天文饰演赵光义;1986年电视剧《大宋王朝赵匡胤》:王心圣饰演赵光义;1991年电视剧《杨家将》:王光辉、杨素饰演赵光义;1996年电视剧《情剑山河》:倪齐民饰演赵光义;2004年电视剧《杨门虎将》:方舟波饰演赵光义;2005年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吴樾饰演赵光义;2009年电视剧《少年杨家将》:李解饰演赵光义;2012年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邵峰饰演赵光义;2012年电视剧《聪明小空空》:王庆祥饰演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