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不知道: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的百年之战,结果谁赢了?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初期,魏国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通过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的“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前中期的霸主,在整体实力上超越了韩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在此基础上,魏国朝着多个方向展开扩张。其中,就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就被魏国攻占了。围绕着河西之地,魏国和秦国展开了接近百年的长期较量。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秦国和魏国之间的河西之战,最后谁赢了呢? 第一次河西之战 首先,河西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在第一次河西之战爆发时,魏国不仅经济实力因为变法而明显增强,而且吴起已经为训练了一批精锐的魏武卒。与此相对应的是,战国初期的秦国,则因为内部斗争等因素,在整体国力上落后于魏国等山东六国。所以,第一次河西之战的结果,无疑是魏国击败了秦国。此战发生于公元前419年前后,魏国有效地完成了进攻河西之地的作战,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 第二次河西之战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以顽强和坚韧著称。所以,在失去河西之地后,秦国并没有放弃反击。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秦军在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93年,公元前390年多次向魏军发起反击。不过。因为实力上的差距,秦军依然无法夺回河西要地。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中,魏国吴起以5万大军击退了秦国的50万军,打出了自己人生中最经典的一战。 第三次河西之战 在第三次河西之战时,秦国因为秦献公即位后的一系列变革,所以在整体国力上得到了增强。面对魏国占据的河西郡,秦军在公元前366年、公元364年、公元前362年继续发起了冲锋。因为魏国主力此时在中原战场争霸,所以秦军的进攻获得了胜利。不过,等到魏国大将庞涓率领主力回来进攻秦国后,秦国又遭到了失败,甚至还将都城迁回泾阳,以此缓解魏军带来的威胁。 第四次河西之战 在第四次河西之战时,秦国已经开展了商鞅变法。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中原战场被齐国击败。但是,此时的魏国依然具有雄厚的实力。在调集军队后,魏国于公元前350年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对此,秦国只能选择和魏国修好,而且归还了之前夺走了魏国土地。 第五次河西之战 最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前,魏国在中原战场又一次败给了齐国。特别是在马陵之战,魏国精锐的10万大军被全部歼灭,这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公元前340年,秦国大军乘机进攻河西之地,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在这之后的十年中,秦国不断蚕食河西之地。公元前330年,秦国消灭河西之地的数万魏军,迫使魏国将河西郡归还给了秦国。在此基础上,战国初期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战,秦国已经全部重新夺回了。总的来说,对于魏国来说,河西之战的由胜转败,和自己两线作战存在直接的关系。对于秦国来说,想要东进中原,必须要夺回河西之地。在夺回河西之地后,秦国没有停止来,而是继续攻占魏国、韩国等中原诸侯国的疆域,以此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国在战国早期非常强大,在整个战国有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有一百多年魏国都是第一强国。即便秦国出现了秦孝公,当时秦国的实力也被魏国碾压。由于魏国继承了春秋霸主晋国的很大一部分,魏国在很多领域都非常繁荣,因此,魏国也出现了很多人才,如商鞅、张仪、范睢等魏人,然而这些人最后都没有留着魏国,而是跑去为他国卖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魏国的强大有很多原因,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的雄心让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初时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依法治国,让魏国成了战国最早的霸主。并且周显王三十五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然而魏国的强势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在魏惠王后,魏国的君王无能导致了臣子之间互相倾轧,增加内耗。比如临死前才举荐商鞅的公叔痤,迫害孙膑的庞涓,迫害范雎的魏齐,很多人才都在这场内耗中流失了。不仅如此,魏国虽然率先变法,但是不够彻底,魏国总体上还是贵族阶级统治。 反观秦国,商鞅变法中大量贵族被清理,权利集中在秦王手中,法令和改革措施都能保证施行,不会遇到其他贵族的阻力。 当然魏国之所以内斗多,侧面也反应了其人才多,也就是所谓的“内卷”,只不过内卷的过程中,真正有才华的一批人被卷走了,留下的一批人反而是擅长权利斗争、勾心斗角的一批政治家,这让魏国的国内环境越发的恶劣。 随着其他几国的强势崛起,魏国却开始走下坡路。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才能的人看到魏国这样的境况后,纷纷失去了信心,于是选择了离开。而且魏国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四通八达,但凡知道哪个国家的招贤令或者哪个国君招贤纳士,往往会前去投奔。相比于后世不识才魏国的国君,秦国因为自身偏僻,起步较晚,人才稀少,因此对人才格外重视。这些都是为何很多人才会投奔秦国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共5位皇帝魏国皇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魏文帝曹丕(220-226) ,在位6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226-238),在位12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政治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238-254),在位16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260-265),在位5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你知道曹魏共几任皇帝吗? 曹魏如果只算在称帝在位的,那么是五位。 曹丕魏文帝,曹丕,曹操与卞夫人之子,在位时间为220-226。 曹睿魏明帝,曹睿,曹丕与甄姬之子,在位时间为226-239。 曹芳齐王,曹芳,曹睿的养子,也有说是曹彰(曹丕的弟弟)的孙子,在位时间为239-254,被司马师所废。 曹髦高贵乡公,曹髦,曹丕的孙子,带领宫内部队进攻司马昭,被司马昭的手下贾充指使成济所弑杀。在位时间254-260。 曹奂陈留王,元皇帝,曹奂,曹操之孙,在位时间260-265年,最后禅让给晋司马炎。 如果算那些加封的。那么还有三个。 高皇帝-曹腾(曹操养祖父),太皇帝-曹嵩(曹操之父),武皇帝-曹操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魏国皇帝,晋国政权名存实亡,国内颇具实力的几位士大夫之间争权夺利,最后,韩,赵,魏三家诸侯从中脱颖而出,建立国家,取代晋国。中国历史历经春秋时期,迈进战国七雄阶段。 齐,楚,燕,韩,赵,魏,秦构成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全部诸侯力量。就当时的军事实力来说,魏国在七雄中还是比较强大的。 公园前445年,魏,赵,韩取代春秋时期的晋国。从此,魏国在第一代领导人魏文侯的带领下,拉开了魏国百年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大幕。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解决一切分歧的唯一手段就是动用武力一决高下。因此拥有一只强大的军事武装,成为了当时统治阶级面临的重中之重。魏国建立之初,君主魏文侯凭借国家盐业的高收入,亲自创建了一只战斗力非常彪悍的国家军事武装。并给与士兵各种优厚待遇,解决士兵的后顾之忧等等政策,对保持军队战斗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魏文侯) 强大的军事实力必须依靠繁荣的国家经济做后盾。魏文侯执政期间,大量任用各种能人贤士。备受魏文侯重用的李悝是一位农业方面的专家,经过李悝多方面的农业改革,魏国的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社会趋于稳定。百姓能够衣食无忧生活。 魏文侯统治时期,不仅国家的军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且对国内的文化教育还颇有建树,他尊敬儒家,广泛笼络知识分子。子夏作为当时儒家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在魏文侯时期,被邀请到魏国进行讲学,交流儒家思想的。 魏国在君主魏文侯执政的几十年里,不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魏国的综合实力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中,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魏文侯时代的魏国最为强大。 曹操到底有没有成立魏国? 213年曹操统帅40万大军,南征孙权,摧毁东吴江西大营,抓获江西都督公孙阳。与江南孙权对恃数月后,因江水泛滥无法用兵,撒退回到邺城。他下令回复天下九州,回复周制的公,伯,侯,子,男五爵制度。 本来曹操说,建设五等爵位制度,是圣人。不是大臣所为。我如何担当起啊。荀彧也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蒋济,司马懿,荀攸都不说什么同意反对,但繁累周制礼仪制度回复,还是让人想起如同王莽夺权一样,有违臣子的德行的,当曹操和荀彧南征前商量此事荀彧反对,曹操很不高兴,在南征孙权时,让荀彧到谯城劳军,荀彧到达后,曹操让他留在军中,想把荀彧封为未来魏国的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成为曹操的家奴。曹操南征孙权去了。把荀彧留在寿春思想荀彧很是不平,忧伤而死。曹操南征回来听说荀彧己死很是悲伤痛苦万分。 司空祭酒董昭却乘机极力推行。劝曹操说,自古以来,大臣辅助天子,没有过如您这样功绩,既有,也没有长久位居于臣子地位,如今您以为德行上还有缺欠,不能尽美而羞愧,为能保住名誉节操,而没有更大贡献责任而不快乐。实际的你德行,早超古人伊尹,周公。达到极善极美。古代英明君主,未必也再能遇到,老百姓又难以教化,处于大臣地位,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实在是需要认真思虑未来事情。您的威德超越前代,深明法度,如果不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代考虑。还是沒有做到家。奠定基础的基本是人和地。要在人和地上面,遂步有所建立,建立自己领域,以便自我保障和卫护。你的忠诚的节操己显露出来。天子威仪在挂在脸上。当年耿弇对刘秀说,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别姓人得到。古人也说,住在非常时代,伺候无希望的主人。怎么不会有意外人话的出现。您却无法听到。′我实在受您恩惠之多才实话讲出。 曹操才改变主意,要求朝廷加封自己为魏公,魏王称号。同年五年汉献帝册封他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划给冀州十一郡之地。有丞相,太尉,大将军,百官设置。过了三年(216年4月)汉献帝又册封他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臣不拜,享有天子礼仪祀天地,出入警跸,儿子皆为王子列侯。他己经名无天子之份,实有天子之威。 这还不行,又让汉献帝授给玉冕十二旒,授给了一辆金银马车,有六马驾驶,还设五辆付车相随。加封曹丕为世子。礼仪规纶早就超过汉献帝的待遇仪式。 董昭把曹操推上魏王宝座。也是东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军阀混战,人心思变的结果。刘协早就成为傀儡,曹操己经从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又兴义兵组成私家武装的首领首倡讨伐董卓。开始入主兖州牧为基础据点,挟持穷途未路皇帝,号令四方,以武力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北方打服南方。夲来不重虚誉他。在董昭吹捧下,争名夺利,当上魏王,占据冀州。开始为子孙着想。把政令皆出于曹氏,要变为名正言顺。要使皇权的拥有者刘协不得不步步后退。最后禅让帝位,给予曹丕。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大梁是哪个朝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题主的问题有很多,接下来我就来一个个分别进行回答,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到大梁,是否可以成为梁国? 答案是肯定的,魏国在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后,魏国也可以称作梁国。在《史记》中是一直以“魏”为魏国的国号,但是在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在魏惠王迁都大梁后就称“魏惠王”为“梁惠王”了。在有关“魏国”改称“梁国”的问题,在《孟子》中有一篇叫做《梁惠王》,在《战国策》中也对称“魏国”为“梁国”,由此可见在当时,时人多以“两国”为“魏国”的别称。 魏豹的西魏国和彭越梁国的问题这里的西魏国和梁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梁国的领土范围同样也是不重叠的。 魏豹的西魏国是在前206年建立的,是为当时项羽分封诸侯的一个诸侯国。西魏国以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为国都,控制了河东、太原、上党三个郡的地盘。这个区域在战国时期是魏国的西部地区。 彭越的梁国是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的,是汉初七国异性诸侯国之一。梁国以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为国都,控制了旧秦国的东郡和砀郡两个郡的地盘。彭越所控制的地方在战国时期为魏国东部地区,自从魏国迁都大梁后,这里也称为梁地,因此彭越以“梁”为国号。 另外最后一个问题答案:是彭越平定的梁地。 彭越从秦末反秦战争到楚汉战争,他的活动范围始终在梁地。汉王二年(前205年)春,彭越正式加入刘邦阵营,刘邦“乃拜彭越为梁相国,擅将其兵,略定两地。”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彭越作为汉军的游击部队始终活跃在梁地袭扰项羽的后勤补给线。汉五年(前203年)秋,随着项羽阵营的全面败退,彭越基本上控制了梁地。 大梁,南燕是中国哪个朝代 南燕(398~410)是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所建,都广固,盛时有今山东及河南的一部分。399年滑台为北魏攻占,德率众向东,攻取青、兖,入据广固。400年,德改称皇帝。405年,德病死,兄子慕容超嗣位。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亡大梁城,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战国七雄之一魏国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城内外西北一带,春秋时期称仪邑,处在卫国南部边境),改称大梁。这是今开封城创立之始,也是开封城定位于此地的开端。
 
            导读诸葛亮一死,连刘禅都看不下去,不给他祭祀建庙等,应该算不满意诸葛亮的所作所为。而且接班人一直按住主战派姜维,应该就是不同意诸葛亮以前的方针了。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北伐,内部也没有尖锐矛盾,直到姜维上位后,继续诸葛亮所作所为导致蜀汉内部不再团结,把刘禅劝降了。有没有其他意见? 你说错了,蜀汉真正有机会打败魏国,就是诸葛亮执政时期。 说起来姜维也是挺倒霉的,诸葛亮死后他一接班,曹魏北部边境发生了巨变,蜀汉再也没有机会了。 为什么说诸葛亮时代蜀汉有机会打败曹魏呢? 注意,我说的是有机会,不等于一定可以,但是姜维时代真的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这是因为曹魏虽然占据了整个北方,但是因为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北方的人口急剧减少,农业和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曹操在与吕布争夺兖州过程中竟然需要吃人肉,可见粮食有多紧缺。 到了三国时代,人口甚至成了战略资源。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后,第一时间就迁走了汉中所有人,就是不让刘备得到汉中的人力资源。 一直到前秦符坚迁移了大量人口到关中地区,才使得关中地区慢慢恢复了东汉时的一点风采。 换言之,曹魏时期的关中地区根本供应不了大兵团,养不起。 而曹魏建国时也是四面皆敌,北方有公孙述割据势力,公孙述治下人口和蜀汉一样多;长城以外还有鲜卑人,东边还有东吴。 所以曹魏能用在蜀汉这边的兵力其实是很有限的。 所以,曹魏只是在关隘要地布置了少部分精锐部队,其他边境州郡都是可以放弃给蜀汉的,曹魏应变是用关中少部分精锐依托关隘要地拖住蜀汉军队,然后大将率领机动兵团直接从洛阳赶到关中地区与蜀汉对峙。 也就是说当时曹魏的机动兵团就只有一个,还需要照应北部、西部和东部防线,只是很可惜诸葛亮时代,曹魏没有遇到过北部、西部、东部防线同时遭到敌军入侵的情况,所以曹魏靠着仅有的机动兵团还能勉强支撑。 所以说,诸葛亮时代蜀汉要是能短时间击败曹魏少数精锐,突破到关中平原,那么就有机会打败曹魏手头唯一一支机动兵团,更何况蜀汉要是突破到关中平原,那么东吴和北部的鲜卑都会趁火打劫,那么蜀汉就有机会夺取关中地区。 而夺取了关中地区,又有蜀地的蜀汉就真有可能和曹魏争夺天下了。 所以说,诸葛亮时代蜀汉是有机会的。 反而姜维时代,蜀汉是真没有机会。 因为司马懿很快的解决了公孙述,鲜卑可汗柯比能又突然死了,等于是曹魏北部外敌一下子都消失了,瞬间曹魏就多了差不多十万可以机动的部队。 不算边军,曹魏仅仅机动兵团人数都比蜀汉和东吴加起来还多2倍,这就真的没机会了。 诸葛亮明知打不赢魏国,还要打魏国,这算不算劳民伤财?其实这个问题就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考虑了。 打仗肯定会劳民伤财,这点毋庸置疑,但这要看你劳民伤财的意义是什么?诸葛亮北伐劳命伤财的意义是什么?从三国史书来看,诸葛亮北伐目标是恢复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实现隆中对的规划。 虽然北伐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但就当时诸葛亮的处境以及蜀国的处境,北伐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蜀国一样也不占,更何况军力、国力、君主、人才等,跟魏国比,没有一样有优势,在这样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北伐,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这样的军队必定吃败仗,按照当时的天下形式来说,北伐战略是错误。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北伐战,蜀国采取生养休息战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养休息的战略也是错误的,因为魏蜀两国实力悬殊太大了。魏国曹家三代都是明君,而且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军队逐渐强大,人才辈出,所以生养休息时间越久,两国国力悬殊也就越大,蜀国灭亡也就越快,诸葛亮在世蜀国可存活,但是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必定会快速灭亡,因为蜀国人才太少了,不是蜀国培养人才制度有问题,而是蜀国本地人才就很少,中国自古以来,北方就是人才经济中心,人才辈出,即便是现代,云贵川三省的高端人才总和,也干不过北京、上海任何一座城市,更别说其他省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与否战略都是错误的,而在这种错误的战略中,诸葛亮选择了北伐,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北伐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北伐,向世人证明了其军事才能,让诸葛亮流芳万世,被后人祭奠。 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北伐却常常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按理说诸葛亮北伐必定要打败仗,因为北伐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但北伐结果却领人意外,诸葛亮不但没经常吃败仗,还打了胜仗,这完全是靠诸葛亮的人才优势,克服其他劣势打出来的,这样的人物,不牛逼还有谁牛逼? 有人常说,诸葛亮北伐失败,总是打败仗,这样说的人只不过哗众取宠罢了,诸葛亮北伐确实没有成功,但北伐没有成功,不代表经常打败仗,中国历史上没有完成一统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要把一统强加给诸葛亮呢,曹操那么强大不也没有完成一统么,那是不是曹操就很垃圾了? 人们常说诸葛亮北伐总吃败仗,那我们就来看看历史,诸葛亮北伐打仗如何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违抗军令,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撤退,但诸葛亮收姜维,迁移千余户百姓入汉中,马谡失街亭损失将士两千多人,但另外一面得到姜维等人才,收获要大于损失,但这次北伐,诸葛亮失败同时还吃了败仗,属于败;第二次,诸葛亮攻取陈仓,因为赫昭死守,诸葛亮迟迟攻不下,因粮尽主动退兵,退兵时斩杀大将王双,这局属于平局;第三次北伐,夺取阴武两郡,属于大胜;第四次,曹真主动伐蜀,由于下大雨,曹真前锋部队被困,撤退时,后方部队被击败,曹真战略上部署差诸葛亮太多,不但伐蜀失败,还吃了败仗,回去抑郁死了,诸葛亮取得防蜀之战胜利;第五次,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两人第一次过招,司马懿很小心,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于是诸葛亮击败名将郭淮,割了司马懿麦子,司马懿追击诸葛亮到卤城,两人展开激战,司马懿大败,差点被全歼,诸葛亮粮草不济,加上后方李严搞鬼,没有追击司马懿,撤退,张郃追击,被诸葛亮射杀;第六次北伐,因为起水,诸葛亮孟琰部队被困,司马懿派兵攻击,被诸葛亮击退,从此司马懿知道自己敌不过诸葛亮,于是各种闭门不战,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方式,司马懿就是不战,因为司马懿知道,战必输,不战耗诸葛亮粮草,诸葛亮必退,于是司马懿于将士们开始忍受各种屈辱,被送女人衣服,千里请战,被蜀军辱骂等,直到诸葛亮去世。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怎么可能会错过歼灭蜀军的机会,于是派十万大军追击,被诸葛亮留下的遗计用诸葛亮木像吓退,后来百姓曰活诸葛走活仲达,可见司马懿有多怕诸葛亮。 那么从后世来看,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向后世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让他入选唐朝的武庙十哲,稳居前十,被后人祭奠,后人还为他建立武侯祠,供世人祭奠。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被打是正确的,他没完成当时的一统,但是却谋取了历史美名,司马懿后代虽然完成了一统,在历史上却是骂名。 » 诸葛亮几次出伐魏国 为什么说诸葛亮时代蜀汉有机会打败曹魏呢
 
            魏国运 (1914年5月8日—2017年6月30日)湖北省监利县人。1931年,魏国运到红军被服工厂当工人,同年在工厂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魏国运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2017年6月30日,湖北籍开国少将、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魏国运少将在北京空军总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逝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魏国运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监利县出生日期:1914年5月8日逝世日期:2017年6月30日 人物生平2 1914年5月8日,魏国运在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出生。读了两年私塾,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学过木匠,当过裁缝。1930年,魏国运参加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活动,并配合游击队攻打过国民党国防队。1931年,魏国运到红军被服工厂当工人,同年在工厂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魏国运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1935年,魏国运随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所在团掩护主力渡过金沙江。抗日战争时期,魏国运历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处参谋,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伏击战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魏国运先后担任了中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江汉军区鄂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魏国运任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空军师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并于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人物逝世3 2017年6月30日,魏国运少将在北京空军总医院逝世,享年10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