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旅游南宁好玩。可以去青秀山风景区。青秀山群峰起伏、林木青翠、岩幽壁峭、泉清石奇,以南亚热带植物景观为特色,常年云雾环绕,具有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形成一个独特的天然休闲氧吧,素有“城市绿肺”、“绿城翡翠,壮乡凤凰”的美誉,是南宁市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寻百年古道、访千年古寺、游万亩森林、赏亿年苏铁,“山青水秀、花美林奇、山旷谷幽、物欢人乐”、“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推荐理由:在这,你都会忍不住多吸几口空气,芬芳充满胸腔,想把这美好都攒着带走。或者到环山秀坪,高山望月,月色显得更加清澈明朗,青山绿水间赏月更有一番风情。2、人民公园。这里有36株树龄为30多年的美丽异木棉,异木棉与增种的红花羊蹄甲、小花紫薇、鸡蛋花、三角梅等植物形成高、中、低3种层次感的绿化景观,多彩多样。旁边的观景台不仅可以观赏眼前怡人的园林风光,还可以远眺老城区的旧貌新颜,领略城市的变化发展。推荐理由:人民公园面积50多万平方米,园内约7万平方米的白龙湖湖水澄碧,在白龙湖边,不仅可以赏月,还可以赏湖景。人民公园望仙坡,又名“望仙怀古”,自古以来都是清明踏青、重九登高的首选。中秋月圆之夜,望仙坡是欣赏南宁夜景的理想观景台。
1、在鼓浪屿上的皓月园赏月,除了有海浪相伴,还有远处的双子塔与演武大桥,在安静的小岛上享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2、中秋之夜,来三亚四大湾赏月是不错的选择。按距离市区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是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它们也是由热闹到安静的一个过渡,同时沙滩的沙质也是越来越好。3、愚园路卧在中山公园和静安寺之间,旧式洋房和新式里弄是这条路上的主流建筑。马路不宽阔,但也不短,全长约2.7公里。
孩子的一日三餐怎么来搭配?这可是有学问的,如果搭配不好,孩子不仅身体长不好,食欲也不佳。具体怎么搭配呢?接着往下看。四四二比例。早餐比较重要,将比例放到百分之四十;中餐也放到百分之四十;晚餐大家都知道吃太多不容易消化,另外吃太多睡觉的话,有些消化就会转换成糖,就会造成肥胖,所以比例为百分之二十。
1、现在交通方便,自从潮州高铁开通之后,人们来往得更频繁了。潮州旅游必打卡景点:潮州古城。2、潮州古城面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分布了大约60多条巷子,每条巷子都隐藏了许多宝藏。诸如美食、诸如古迹。3、开元寺位于潮州古城内,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也是潮州人民极为认可的一座古寺,不仅香火旺盛,里面更是分布着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文物,堪称宝藏寺庙。
1、甘肃省博物馆坐落于兰州市,来到了这里,你可以通过馆内的游览,看遍兰州的历史。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旅游的标志,也称“马踏飞燕”,为东汉时期的铸铜艺术品,现寓意一日千里,马到成功。甘肃省博物馆因有着35万余件收藏品而备受瞩目,更因为“马踏飞燕”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目前甘肃省博物馆分为“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2、中山桥虽让是外国人修建的,但确确实实是兰州历史最老的古桥,更是黄河上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大桥。中山桥于1907年桥梁所有的建材都为德国原产,至今有百余年历史。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站在桥上可远眺白塔入云,母亲河奔腾流过。中山桥以西2km就是黄河母亲雕像,以东3km处是著名的《读者》杂志社。3、白塔山公园的名字是因为山峰有一座白塔寺才会是这个名字,登上塔顶,除了可以看到奔流的黄河,也可以看遍整个兰州。白塔山坐落在黄河北岸,过中山桥即到。相传该寺是为纪念元代一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河对岸有缆车可以乘坐,到山顶再走20分钟左右即到白塔。天气好时可以在山顶找家茶铺,吹着微风喝茶聊天,很是惬意。
1、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2、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3、汉桓侯祠。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5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唐时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 桓侯祠。4、凌云山。凌云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因山高入云而得名,是高明四大名山之一,有“珠三角的九寨沟”的美称。凌云山南倚皂幕,北耸凌云,中立鹿洞。高明的四大名山,皆有不同形状与风韵。5、天宫院。天宫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南20里处的天宫乡,因阆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中定居,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也葬于这里,天宫院正是为纪念他们而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八泉峡。有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国家5A景区等多个称号,这里可以看到细水流长的泉水叮咚,也可以看到一泻千里的飞流瀑布,八泉峡将北方山川的壮观和江南秀水完美融合,而且峡谷水流会变色,一会蓝一会绿,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2、平遥古城。距今2700多年的古城是什么样子?平遥古城就会告诉你,这个华夏第一古城,是晋商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保存最完成的四大古城之一。走进城门,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晋商盛行的年代,真的很值得一去。3、云冈石窟。千年石窟看云冈,这座美轮美奂的东方艺术瑰宝,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第20窟的露天大佛。一尊尊石窟佛像,雕刻的不仅是能工巧匠的毕生技艺,更是世界文化交融的历史足迹。4、王莽岭。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壮观的还是观云海日出景象,与泰山极顶相比,毫不逊色。除此之外,在王莽岭还可以看到神奇的云海和难得一见的佛光,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真切感受到王莽岭的巍峨挺拔和雄伟壮阔。5、悬空寺。世界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整座寺庙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以如临深渊仙境而著称,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6、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站在壶口,才能体会到李白千古绝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万丈豪情。7、绵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风景区内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当然也有风景宜人的自然景观,山水相依,也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8、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尘世繁华后的一方净土。除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和雄伟壮观的寺庙建筑,还有一年四季都不一样的美景。
1、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景区内有雁南飞神石、游客中心和茶情阁等景点。2、叶剑英纪念园: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建设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3、梅州樱花谷: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占地300多亩里面植有八重瓣、菲寒、吉野等十多个品种10万多株樱花苗木。,每年从1月下旬到4月中旬,各色樱花陆续绽放。景区有欧式小木屋,屋内有台湾咖啡、台湾香草、台湾小吃等,游客可以体验到台湾风情。4、长潭旅游区:属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蕉岭县东北部。属山水风光、客家民俗旅游风景区。区面积40平方公里,有宽阔的水域,水质清澈,有“山似巫峡,景似漓江”之称。5、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座落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是梅州地区又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主要景点有百果飘香,凤凰长风,百年菩提等。广东梅州五个必须去的景点介绍完了。呢么的景点是不是有一种冲动的念头,就等着假期的到来,朋友圈搜索“番禺出发”让你走进梅州的五大景点。深深的感受吧!
导语:唐玄宗,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他的晚年,他却因为一系列的错误决策而备受争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一天之内杀害了自己的三个儿子。那么,唐玄宗在杀了这三个儿子之后,是否后悔呢?本文将基于真实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 第一段:唐玄宗的背景介绍 唐玄宗,原名李隆基,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被誉为“开元盛世”。然而,在他的晚年,他却因为一系列的错误决策而备受争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一天之内杀害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第二段:唐玄宗杀子的原因 唐玄宗杀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对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争权斗利感到不满。另一方面,他对第三个儿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的才华和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在一天之内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子。 第三段:唐玄宗是否后悔 关于唐玄宗是否后悔杀子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他在后来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此事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在杀子之后,对李建成和李世民采取了宽容的政策,试图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对李亨则表现出了强烈的猜忌和不信任。 第四段: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在杀子之后的态度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他是否后悔,但是从他在后来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此事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这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和矛盾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杀儿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这事其实并不是传言,而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唐玄宗之所以会杀自己的儿子,主要是因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陷害三位皇子,让唐玄宗误以为这三位皇子要谋反,所以才将他们全部赐死。 不过这件事的背后,其实隐藏了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特殊的政治原因。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李隆基本人说起。 话说当年李隆基出生的时候,唐朝正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状态当中。就在李隆基出生两年之前,他的爷爷,唐高宗李治,刚刚去世。李治去世后,李隆基的三大爷,也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旦即位,史称唐中宗。但唐中宗即位后,还没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发动政变废黜。 李显被废之后,武则天改立自己的四,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皇帝。当然,李旦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所以李旦即位之后,被武则天彻底软禁在皇宫里,全家都不得外出,也不得与外人接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隆基出生了。 孩童时代的李隆基,或许还不懂那些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但是却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长大。此后的几年里,武则天抓紧时间摄取权力,终于在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90年,正式废黜李旦,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登基之后,李旦虽然不再是皇帝,但还是受到武则天的紧密监视。而且,失去了皇帝之位以后,李旦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不但需要小心武则天的猜疑,还需要防备其他政敌的。 而且,在这几年当中,有一次,武则天身边的一个婢女,诬告李旦一家,说李旦的两个妃子,诅咒武则天。之前李旦做皇帝的时候,这两个女子,一个是皇后,另一个是贵妃。而这位贵妃,就是李隆基他妈。但就是这样两个特殊身份的女子,依然没能逃过此劫。当时恰好正值年关,两位妃子入宫去给武则天拜年。入宫之后,这两名可怜的女子,便被武则天活活打死,最后连尸首都不知葬于何处。 母亲被杀的这一年,李隆基仅仅只有九岁而已。 直到公元698年,随着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立老三李显为太子。此后,李旦被废黜了太子之位,同时也变得稍微自由了一些。直到这个时候,李隆基才终于摆脱了软禁的生活,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这一年,李隆基已经十四岁了。 十四岁的李隆基,其实已经深谙政治斗争的残酷。从小被软禁的生活,更是让他对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感触极深。但是,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唐朝高层发生的一连串的乱象,更是让李隆基再次刷新了三观。 此后的七年时间里,李隆基逐渐成年,开始在朝中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在此期间,李隆基还娶了一个王姓女子,作为自己的结发妻子。同样也是在这几年里,京城内再次发生了一系列的斗争。虽然主角由李旦变成了李显,但作为皇族宗亲的李隆基,还是能深刻感受到这其中的残酷性。 然后,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此后,宰相张柬之带兵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还政给李显,这场政变后世史称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同年,武则天去世。 李显即位后,京城内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被彻底解决。而且,李显的皇后韦氏,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妄图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韦氏开始疯狂夺取权力。韦后先是联手武三思,迫害神龙政变的几大功臣,而后又暗中操作,逼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了武三思,自己再挟持李显,干掉李重俊。等到这一系列的事情做完之后,韦氏已经是大权独揽,在朝中说一不二。公元710年,韦后干脆毒死了李显,而后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帝,自己独掌大权,打算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 不过,在这几年当中,已经成年的李隆基,却做了很多事情,在京城内结交了一批好友。甚至在羽林军中,也有很多帮手。所以,就在韦氏刚刚毒死李显后不久,李隆基就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再次发动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而后拥立李旦为皇帝。 李旦登基之后,矛盾依然没有彻底结束。因为之前那位和李隆基一起发动政变的太平公主,同样野心勃勃。所以,接下来的两年里,李隆基又开始和自己的姑姑斗争。在此期间,李旦觉得这么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干脆直接禅位给李隆基,希望能够以此消泯姑侄二人的冲突。然而李旦的退让,却并没有解决问题。 此后,太平公主准备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李隆基则是抢先下手,先干掉了太平公主。直到这个时候,李隆基才算是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这场持续三十年之久的权力游戏。 李隆基掌权之后,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名相姚崇和宋璟,帮他打理朝政,整顿吏治。经过李隆基和一众大臣们的努力之后,唐朝终于恢复了繁荣的景象,出现了历史著名的开元盛世。 故事到这儿,其实已经算是相当的完满。但问题是,李隆基的故事,还在继续。 之前的这些乱象,看似已经在李隆基的手上,彻底终结。但是,这三十年的经历,却依然留下了一些小小的尾巴。 首先,这三十年的乱象,对李隆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让李隆基潜意识里认为,皇宫并不是太过安全的地方,反倒是随时有可能发生政变。 其次,随着李隆基登基为帝,他的那位原配王氏,开始渐渐跟不上李隆基的脚步了。王氏并非出身豪阀,以她的见识能力,并不足以做一位优秀的皇后。最重要的是,王皇后本人不能生育,这就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古代的中国人,一直将子嗣视作头等大事。既然王氏不能生育,李隆基自然要娶其他女人,让其他女人为他生孩子。公元706年,李隆基的长子李琮出生。此后的几年里,一直到李隆基独掌大权之前,李隆基又陆续生了好几个儿子,也算是多子多福了。 另外,就在李隆基独掌大权后不久,李隆基又纳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出身武家,从辈分上来说,算是武则天的堂孙女。因为她的父亲早早去世,后来被收养在宫里。所以唐玄宗少年时代,就认识这个表妹。等到唐玄宗掌权之后,武氏已经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让李隆基一见倾心,而后便纳为妃子。 矛盾就此种下。 李隆基登基之后,自然要立太子。因为皇后没有儿子,而且貌似以后也生不出孩子,所以李隆基就只能从自己的庶子当中,挑选一个做太子。照理来说,按照长幼有序的规则,李隆基应该立自己的长子李琮为太子。不过,李琮在一次打猎的过程当中,面部受伤毁容了,做太子不太合适。所以后来,李隆基便立自己的庶李瑛为太子。 李瑛被立为太子之后,最开始的时候,矛盾其实还不是特别多。但是此后的二十年里,因为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最后导致了那个悲剧出现。 首先,是王皇后那条线。 王皇后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再加上本人才能有限,所以便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废黜。开元十二年,王皇后因为求子心切,便开始寻求巫蛊之法。但是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事被揭发了出来,李隆基顿时大怒。因为巫蛊之术,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大罪。当年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以及李治的原配皇后王氏,都是因为这事被除掉的。所以,事发之后,李隆基也没法念及多年的情分,只能废黜了王皇后。 而王皇后被废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就瞬间出现了。既然王皇后已经被废,那么,接下来谁做皇后呢? 由谁来做皇后,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一旦某个妃子被封为皇后,那这个妃子的儿子,就成了嫡子。如果有嫡子存在的话,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是要立嫡子为太子的。但问题是,此时的太子李瑛,又是个很贤明的太子,根本没有犯错。就因为这事废黜,似乎也不太妥当。 而从唐玄宗自身的角度来说,唐玄宗其实更想立那位武氏做皇后。不得不说,那位武氏真的继承了当年武则天的宫斗天赋,入宫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所以,王皇后被废之后,唐玄宗最想立的,就是这位武氏。 但是,当唐玄宗表现出这个意思之后,几乎满朝文武所有官员,都一致表示反对。 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姓武。 此时的唐朝,对于武氏这个姓氏,极为敏感。之前武氏只是做一个妃子,倒也无关大局。但要是做皇后的话,那大家就不能接受了。而且,一旦武氏做了皇后,这个剧本简直跟当年武则天那会儿一模一样。出于对国家的考虑,当时的满朝文武,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表示了反对。 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李隆基此时也不好强行立武氏为皇后。而且,李隆基本人对这事其实也很警惕,他虽然很宠爱武氏,但也怕当年武则天的旧事重演。所以接下来,李隆基就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干脆再也不立皇后,同时封武氏为惠妃,给她皇后的所有待遇,但不给她皇后的名分。 这样一来,问题看似也就暂时解决了。武惠妃既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宠爱,同时大臣们也能接受,而且唐玄宗也不用再为太子的事情伤脑筋,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恰恰是这个和稀泥的办法,搞砸了一切。 没能当上皇后的武惠妃,对此自然耿耿于怀,不肯就此善罢甘休。但是,武惠妃想要除掉所有敌人,自己做皇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似乎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毕竟,当时满朝文武都站在武惠妃的对面,根本没人帮她。而且她的儿子李瑁,此时年龄也比较小,根本没有争储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的武惠妃,只能暂时认输了。但同时,武惠妃却一直没有真的放弃,始终有更进一步的念头。 此后的几年里,武惠妃的儿子,逐渐长大。唐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之下,也越发强盛。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八年之后,一个突发事件的出现,再次改变了这一切。 开元二十年,一代名相宋璟,因为过于年老,自己申请退休了。 宋璟是唐朝四大名相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三人并列。宋璟是一个‘魏征’式的直臣,经常会直言进谏,让李隆基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可以说,开元年间的盛况,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姚崇和宋璟这两位名相的原因。 宋璟做宰相的时候,李隆基对他十分信任,其他文官也没人能威胁宋璟的宰相之位。而且,宋璟对武惠妃这个人极为不喜,也算是反对武惠妃为后的坚定人选之一。 但是,随着宋璟退休,朝堂上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宋璟退休之后,接下来,该由谁来接班呢? 此时的唐朝高层当中,有才能的文官其实并不在少数。但像宋璟这样,众望所归,没人会质疑他宰相之位的猛人,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所以,宋璟退休之后,很多有望当上宰相的文官,开始各自发力,都开始朝着宰相之位冲刺。 这其中,有一个人,叫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皇族偏支,为了能够身居高位,早就已经搭上了武惠妃这条线。正是因为武惠妃在宫中,多次替他说好话,所以李林甫才能步步高升,逐渐接近宰相之位。后来,宋璟退休之后,武惠妃也开始加大力度吹枕头风。终于在三年之后,帮李林甫正式当上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之后,自然要稳固自己的宰相之位。如此一来,帮武惠妃成为皇后,甚至帮武惠妃的儿子成为太子,这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武惠妃这边,之前一直因为朝中没有大官帮忙,无法更进一步。如今李林甫做了宰相,朝中有了可靠的帮手,自然也就可以继续实施当年的计划了。 不久之后,一个阴毒的计策,被他们制定了出来:只要除掉太子,除掉几个优秀的皇子。接下来武惠妃的儿子李瑁,自然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太子。一旦李瑁当上太子,武惠妃被立为皇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于是,武惠妃将目光投向了太子李瑛,以及另外两位最优秀的皇子,李瑶和李琚。 公元737年,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这一年,武惠妃忽然派人去请这三位皇子,说皇宫里进了贼人,让他们赶紧去救驾。三位皇子也没有多想,当即带兵入宫。在这三位皇子入宫的同时,武惠妃则是马上去请唐玄宗,说这三位皇子打算谋反。 等到李隆基看到这三位皇子,穿着甲胄带着士兵,闯入皇宫的时候,这下子,三位皇子的谋反行径,就算是坐实了。 武惠妃的这个局,其实并不难解,只要稍微对峙一下就行。但问题就在于,武惠妃太了解唐玄宗了,知道早年的那些经历,对唐玄宗影响有多大。 三位皇子可以喊冤,说是武惠妃让他们来的。但只要武惠妃做事干净一些,让人找不到证据,三位皇子就百口莫辩了。因为自身地位受到威胁,皇子入宫杀皇后,这个剧本和当年李显时代,太子李重俊入宫杀韦后,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李隆基出于习惯,一定会往这个方向去想。 而后,李隆基自然要找大臣们来商量。而被召来的人,恰恰是李林甫。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林甫在用言语稍加引导,李隆基内心深处的猜疑之心,马上就会被激发出来。不管三位皇子如何辩驳,李隆基都不会相信。 最重要的是,武惠妃了解李隆基,算准了李隆基手段够狠。一旦他认准了三位皇子,有政变谋反的意图后,绝对会第一时间杀了三位皇子,以绝后患。一旦三位皇子被杀,那就真的是死无对证了。 果不其然,正如武惠妃所料的一样,接下来,李隆基先是招来了李林甫,询问对策。而后,李隆基直接将三位皇子,全部贬为庶人,抓了起来,最终直接下令,将三位皇子全部处死! 这就是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全部过程。 说到底,这个局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武惠妃太了解李隆基的性格,利用了李隆基性格的弱点,所以才会如此顺利。 不过,阴谋成功的武惠妃,最后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杀了三位皇子之后,李隆基大概是察觉到了一些问题,最后依然没立李瑁做太子,反倒是立老三李亨做了太子。在这件事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一年,武惠妃便病死了。史书记载是因为惊吓过度,因为武惠妃经常梦到三位皇子,所以才会吓死。但很多史学家们却认为,是李隆基后来察觉到了问题,所以才悄悄处理了武惠妃。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很多人说,后来李隆基为了报复武惠妃,不但没有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反倒是抢了儿子的正妻,也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杨玉环。这事到底原因如何,肯定不好说,但后来,李隆基确实是抢了自己的儿媳妇,这是肯定无疑的。 纵观整个事件经过,我们不难发现:李隆基的这个选择,说到底,其实还是前辈恩怨的一个延续。如果李隆基心里能少一些猜疑,自然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生在帝王之家,看似荣华富贵仅在咫尺,但有的时候,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好吃的食物我们会叫它“料理”,但是更多的日常则是“恰饭”。外出旅游,有各种点评解决“今天吃什么”的烦恼,但是一天天平淡的日常,思考三餐吃点啥,成了很多人的老大难,要想吃的健康又营养,难上加难。 敲黑板啦: 1、让上班族变身营养达人的秘笈 2、啥是7大营养素? 3、每天吃什么,吃多少? 4、营养健康饮食黄金法则 想想看你每天琢磨吃啥的时候,是不是更多是在想:是吃麻辣香锅,还是小炒菜呢,是盖浇饭呢,还是拉面呢? 很少会这样去想:每餐我要肉、蔬菜、米饭、水果都来一点儿; 中午忘记吃蔬菜了,晚餐要多来点素。 下面这套最基本的食物营养搭配公式如果你get了,琢磨每顿吃啥就像玩手机消消乐——5种蔬菜吃够了,消掉; 3种蛋白质吃够了,消掉,食物种类到位、数量到位就妥了。 营养素巧搭配,吃饭就像排排队 食物搭配公式,从7大营养素开始。想健康营养,离不开它们的加持。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我们身体能量的头把交椅,就像身体的1号发电机。我们的身体和脑袋要运转起来,离不开能量,而葡萄糖是大脑唯一指定的能量供应商。所以这也是早上不吃早饭就工作,容易提不起精神的原因。 1号发电机——碳水化合物 如果没有吃进去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个2号发电机就会上场。 2号发电机——脂肪 当1号和2号发电机都罢工的时候,身体就会动用蛋白质这个3号备用发电机,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比如鸡鸭鱼肉。 3号发电机——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虽然需要量不多,但不可缺少,主要是在蔬果里面。 还有2个就是水和纤维! 夸人皮肤好,我们都会说对方嫩的能掐出水,不过可以提前恭喜你的是,不管啥性别,我们的身体超过一半都是水。想维持健康,又想漂漂亮亮?每天喝够水和牛奶很有必要~ 纤维是身体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帮助清除肠道废物。如果几天拉不出便便,很可能就是膳食纤维吃得太少了。 7大营养素了解了,下面的关键一步就是它们都在哪些食物里?我每天吃多少才合适? 含有7大营养素的食物这么搭,绝了! (1)碳水化合物主要在主食里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吃主食不能低于3两。粗细搭配,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碳水化合物就在馒头、米饭、面条、土豆、红薯、山药、红豆、芸豆、豌豆里。 不过像是红薯、土豆、山药、芋头、莲藕等,虽然披着蔬菜的外衣,但其实淀粉含量可不少,做主食也可以,大约2~3两这种淀粉类蔬菜 = 半两主食。 以早餐主食举例子: 面包店里的全麦面包片也可以作为备选,不过要注意看配料表,加了50%以上的全麦粉算是比较合格的全谷物食物。 吃不惯杂粮,觉得口感不好,可以把杂豆、蔬菜、玉米粒和米饭一起煮,既加了纤维又可以替代部分主食。而且还能获得更多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哦。 (2)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在果蔬里 蔬菜每天可以吃1~1.5斤。 选蔬菜的时候,记住“3:2:1原则”,也就是每天吃的一斤蔬菜里,叶子蔬菜:瓜类蔬菜:菌藻类=3:2:1。 一些蔬菜和菌菇比如油菜、生菜、木耳、香菇等,可以前一晚洗干净、切好,沸水焯个七分熟后捞出来,立刻放密封盒子里,冷藏起来。第二天早上或者中午午餐用微波炉叮一下,撒一点盐或者酱油、醋。配上刚才讲的主食,一餐的维生素C、B、钙和维生素K、膳食纤维就齐活儿了。 水果:每天吃200~350克,差不多1~2个普通苹果那么重,尽量选择水分大的。 一般早餐吃得仓促,营养比例不好,可以来一点水果,或者带去上班吃,工作间隙如上午10:00下午15:00左右加个餐。 像是黄瓜、西红柿等就姑且算作水果吧,蔬菜的量不要因为吃了它们而少吃哦。 (3)蛋白质主要是在肉和大豆里面 其实吃肉也很有讲究,比如最近聚餐想去吃烤肉、烧烤、火锅、烤全羊,最好约在中午,而且不要觉得肉少吃自己亏本,吃多了才是对身体健康不利,吃够1~3两瘦肉就差不多了。 早餐建议选吃瘦肉,比如可以放一些鸡丝在早餐粥里,增鲜又营养。早餐和午餐吃一些优质蛋白,可以让白天精神满满,因为蛋白质消化慢、饱腹感强,如果放在晚上吃太多,睡前都会觉得胃里堵得慌。 每天可以喝一盒250ml的纯牛奶,或者下午饿的时候来个下午茶——1盒酸奶。早上买了加奶的咖啡想提神,那今天可以减少到喝200ml纯牛奶。或者喝奶粉(25克奶粉≈180ml奶)。 如果你不是脑力搬砖,而是体力搬砖,可以再多喝一点牛奶,女性可以喝300~400ml,男性500ml。想限制脂肪或者减肥,选择低脂或脱脂奶就行。一般人选择普通纯牛奶就好。 奶类摄入充足,既能保证优质蛋白,还达到了每日钙摄入量800mg的要求。 (4)大豆是优质蛋白质的另一个来源 豆制品:不建议吃太多油炸豆制品,比如炸响铃。 大豆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喝豆浆、吃豆制品,比如豆腐干、凉拌豆腐、豆腐皮等都可以。晚餐想吃肉的话,不妨用大豆和大豆制品替代过多肉肉吧。 这种豆腐不补钙,加入购物车前要看一看 (5)其他 如果今天的餐吃得比较油腻,烹调油超过25g,那么即使坚果有益健康,这一天也不建议再吃了,否则热量会超。 总结一下,一日三餐营养健康黄金法则 1、按照食物颜色来搭配的话,记住“彩虹法则”就好:每天吃够一道彩虹,一天至少4种颜色的食物,如果今天没吃够,保证这周吃够就行。 2、按照食物种类来搭配的话,记住“我要爱爱我”法则:每天吃5大类食物,一天吃够12种,一周吃够25种。 3、按照视觉来分配的话,记住“圆形餐盘”法则:一个盘子里,一半是蔬菜,1/4是主食,1/4是蛋白质; 另外加水果、牛奶、坚果就好。 4、没有一种食物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营养需求,7大营养素只有果蔬、主食、肉蛋奶、坚果、大豆都吃才能吃够。 记住这4个法则,平日吃不错,过年也不长胖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开始物资所限,人们的餐食就跟《黄帝内经》所述一样:“饥则求食,饱则弃余”,没有固定的时间,后来社会发展起来后,相应的用餐礼仪和时间都出现了。古人最早一天只吃两餐,那么后来是如何发展到“一日三餐”的? 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演变 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下,人们没有意识也没有那个精力讲究什么一日几餐。一日几餐是随着农耕文化发展,农耕技术进步,土地得到较多开垦,粮食产量增加,食物有了比较固定的供给后才逐渐讲究起来的。 商周时代,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各种礼法制度开始制定,逐渐出现定时定点吃饭的做法,慢慢发展,到了战国到先秦这段时间,一日两餐的习惯逐渐奠定基础。这个时候人们大多数在一早一晚进食。 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朝曰饔,夕曰飧”,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更普遍地把早餐叫“朝食”,晚餐叫“餔食”。都是一日两餐。 进食的时间跟着日出日落时间而定,一般日出后吃早餐,所以早上7点到9点吃的饭都可以说是朝食;日落前吃晚餐,安排在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什么时候进食都看一家人当日白天的劳作、学习怎么安排。 另外,晚餐也就是“餔食”,一般都是早餐的剩饭热一热,也可能不热,直接吃冷的,总之不会再做新的饭。吃完饭,不需要多久就要休息了,也就不用再吃一餐了。 到了两汉时期,一日三餐的说法逐渐出现,但仅仅在小范围实行,真正习惯这样做的都是权贵。他们有钱有闲,自己不需要大量时间去劳作,还有数量不少的奴仆为他们工作,自然有更多的精力去摆弄三餐。 一般是早上5点~7点吃一顿,中午12点~2点吃一顿,晚上5点~7点吃一顿。权贵们即使犯了罪要被处罚,也会请求保有一日三餐,这就说明三餐还是两餐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区分,并不仅仅在饥饱之分上。 普通人大多数还做不到一日三餐。不过,普通人的生活中出现了“寒具”这种东西,指的是点心,也就是在两餐之间饿了可以吃到一些点心。所以汉朝的时候一日三餐的习惯在王公贵族中已经普遍建立,在普通百姓中也已有雏形。 但是特殊情况总是存在的,比如贵为皇帝的就特别阔气了,一日可吃四餐。《白虎通·礼乐》中有记载,皇帝的饮食一日之间有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这很明显就是一日四餐了。 不过,如果遇到大的天灾,粮食减产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皇帝也会主动减少餐食来表示对自己的惩罚。不过皇帝对自己的惩罚相比百姓的困苦还是轻了许多。 战乱年间或者遇到饥荒,普通百姓别说一日三餐,一日两餐,能保证每天一顿不饿死就已经需要很多的努力了。 有的家庭如果孩子众多,在孩子还没有成长为成年劳力的时候,粮食消耗远不及收入,餐食也会受影响,可能一天也仅有一顿,能吃到两顿饱饭的都算家境非常好的了。 总体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漫长的秦汉文明中都并没有很大的、实质的提升。饮食越来越奢华、越来越精美的是达官显贵。而把达官显贵养得如此奢靡富裕的也正是不能一日饱餐三顿却要终日劳作的普通老百姓。 进入唐宋后,我国古代进入了经济非常繁荣的一个盛世,物质条件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百姓生活富足,而且许多蔬菜、粮食、水果被引起种植,这促进了一日三餐在民间也得以推进。 到了宋朝,更是如此。而且宋朝出现了一个制度上的变化,就是取消宵禁,这也就把人们夜间休息的时间延后了。 取消宵禁后的宋朝夜市文化非常繁荣,有玩的,有吃的,有喝的。那时候的汴梁晚上往往灯火通明,达官显贵、豪门富户很多都会出门玩,自然免不了吃吃喝喝。 普通老百姓逛得晚了,也会饿,饿了就会在夜市上再吃一顿。这一顿就是我们现在的宵夜,但对当时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是第三餐。 但这个时候一日两餐仍然是主流,三餐仍然只是存在于达官显贵、豪门富户中间,普通老百姓日日三餐的还是很少。 在明朝,江南鱼米之乡,东南部比较发达富饶的地区,一日三餐真正开始普及,佃农或者城市里的工匠都可以一日三餐了。 但在北方,大多数普通百姓仍然是一日两餐。全国百姓都有了一日应该三餐的概念是清朝末期甚至是民国的事了。这时候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们劳动时间也明显延长了。 皇帝仍然是特例,在清朝早期,皇帝的饮食是两餐的,因为他们在入关做主之前的生活以渔猎为主,生活物资没有那么丰富,习惯一日两餐,入关做了皇帝之后也坚持了这样的规则。 只是有记载说清朝皇帝是“明二暗四”,除了正式地两餐,还有早点、晚点什么的。所以两餐只是表面上的,毕竟是皇帝,实力摆在那里,不会苦了自己的。我们在电视剧里也可以看到各路嫔妃们经常会给皇帝送点心讨好,那加起来就是一日多餐了。 一日几餐最终由经济基础决定 一日几餐的演变梳理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由某个人决定,即使皇帝下令了以后每天一日三餐,百姓吃不起也还是执行不了。 二餐到三餐的演变最内在原因还是经济基础,除此之外以生产为生活重心、照明条件不具备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也决定了餐饮文化。从没概念到一日两餐再到一日三餐的餐食演变史我们可以看出,一日几餐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得好,那么一日三餐的人就更多;时代越先进,经济越发展,能提供的物质越丰富,人们的需求也会跟着上涨,要比先人多享受一些。 南方较北方更早普及一日三餐也只是因为南方更加富庶,百姓手里的粮食、口袋里的钱财更多而已。由大及小,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好,那么一日三餐的几率就更高。 同一时代下,有的人家一天一餐,有的人家一天两餐,有的人家可以吃到“寒具”,达到三餐,自然看的也是自家经济条件怎么样了。 到了现代,在北方有些农村还需要种地的有些人家,三餐还是两餐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农忙还是农闲来定。 农忙时间一般都是三餐,早上六七点简单吃一点,趁着天气凉快下地干活,到十一点左右天气转热,日晒强烈的时候就回家歇晌,这时候吃午餐,下午三四点天气逐渐凉快下去再次下地干活,到晚上七八点天逐渐转黑,蚊虫开始肆虐的时候回家吃晚餐。 到了冬天农闲了,除了上学的孩子,其他人早起也没什么事做,所以一般都睡到八九点起床,十点左右吃一顿饭,下午四五点再吃一顿,省时省力,非常合理。 古代也一样,百姓的生活主要以种田为重心做安排。但他们农忙时却仍然没有安排午餐这重要的可以补充能量的一餐,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晚上照明是个大问题。 在古代照明是个大问题。现代农忙时间中午可以休息可以吃饭,晚上可以晚一些回家,并不影响什么。 古代农民是不行的,因为白天的时间就那么多,如果把时间用在休息、吃饭上了,农活就要落下,晚上又不能干活,因为没有灯,可能也买不起灯油、蜡烛,所以最重要的劳作就要乘着天亮的时候加紧进行,不敢浪费时间。 著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古代的很多人在夜里基本上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如果有人在白天浪费时间,还会被鄙夷,比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就被孔子讥讽“朽木不可雕”。 这样,在天亮后吃一顿,吃完去劳作,天黑前吃一顿,吃完去休息就是很合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人们无法对抗自然规律而做出的顺其自然的选择。 总结 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抛开科技就单从饮食上说都是天壤之别。 古代人恐怕也无法想象现代人有这么多折腾减肥的,为了减肥有的人把一日三餐又减为两餐甚至一餐。很难实现三餐的古代人知道了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当然,这也是我们现在生活得还不错的明证,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不要随便浪费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这事并非传言,而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这件事就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唐玄宗之所以会杀自己的儿子,主要是因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陷害三位皇子,让唐玄宗误以为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要谋反,所以才将他们全部赐死。 不过这件事的背后,其实隐藏了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特殊的政治原因。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李隆基本人说起。 话说当年李隆基出生的时候,唐朝正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状态当中。就在李隆基出生两年之前,他的爷爷,唐高宗李治,刚刚去世。李治去世后,李隆基的三大爷,也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旦即位,史称唐中宗。但唐中宗即位后,还没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发动政变废黜。 李显被废之后,武则天改立自己的四,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皇帝。当然,李旦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所以李旦即位之后,被武则天彻底软禁在皇宫里,全家都不得外出,也不得与外人接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隆基出生了。 孩童时代的李隆基,或许还不懂那些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但是却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长大。此后的几年里,武则天抓紧时间摄取权力,终于在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90年,正式废黜李旦,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登基之后,李旦虽然不再是皇帝,但还是受到武则天的紧密监视。而且,失去了皇帝之位以后,李旦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不但需要小心武则天的猜疑,还需要防备其他政敌的。 而且,在这几年当中,有一次,武则天身边的一个婢女,诬告李旦一家,说李旦的两个妃子,诅咒武则天。之前李旦做皇帝的时候,这两个女子,一个是皇后,另一个是贵妃。而这位贵妃,就是李隆基他妈。但就是这样两个特殊身份的女子,依然没能逃过此劫。当时恰好正值年关,两位妃子入宫去给武则天拜年。入宫之后,这两名可怜的女子,便被武则天活活打死,最后连尸首都不知葬于何处。 母亲被杀的这一年,李隆基仅仅只有九岁而已。 直到公元698年,随着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立老三李显为太子。此后,李旦被废黜了太子之位,同时也变得稍微自由了一些。直到这个时候,李隆基才终于摆脱了软禁的生活,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这一年,李隆基已经十四岁了。 十四岁的李隆基,其实已经深谙政治斗争的残酷。从小被软禁的生活,更是让他对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感触极深。但是,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唐朝高层发生的一连串的乱象,更是让李隆基再次刷新了三观。 此后的七年时间里,李隆基逐渐成年,开始在朝中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在此期间,李隆基还娶了一个王姓女子,作为自己的结发妻子。同样也是在这几年里,京城内再次发生了一系列的斗争。虽然主角由李旦变成了李显,但作为皇族宗亲的李隆基,还是能深刻感受到这其中的残酷性。 然后,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此后,宰相张柬之带兵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还政给李显,这场政变后世史称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同年,武则天去世。 李显即位后,京城内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被彻底解决。而且,李显的皇后韦氏,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妄图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韦氏开始疯狂夺取权力。韦后先是联手武三思,迫害神龙政变的几大功臣,而后又暗中操作,逼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了武三思,自己再挟持李显,干掉李重俊。等到这一系列的事情做完之后,韦氏已经是大权独揽,在朝中说一不二。公元710年,韦后干脆毒死了李显,而后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帝,自己独掌大权,打算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 不过,在这几年当中,已经成年的李隆基,却做了很多事情,在京城内结交了一批好友。甚至在羽林军中,也有很多帮手。所以,就在韦氏刚刚毒死李显后不久,李隆基就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再次发动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而后拥立李旦为皇帝。 李旦登基之后,矛盾依然没有彻底结束。因为之前那位和李隆基一起发动政变的太平公主,同样野心勃勃。所以,接下来的两年里,李隆基又开始和自己的姑姑斗争。在此期间,李旦觉得这么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干脆直接禅位给李隆基,希望能够以此消泯姑侄二人的冲突。然而李旦的退让,却并没有解决问题。 此后,太平公主准备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李隆基则是抢先下手,先干掉了太平公主。直到这个时候,李隆基才算是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这场持续三十年之久的权力游戏。 李隆基掌权之后,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名相姚崇和宋璟,帮他打理朝政,整顿吏治。经过李隆基和一众大臣们的努力之后,唐朝终于恢复了繁荣的景象,出现了历史著名的开元盛世。 故事到这儿,其实已经算是相当的完满。但问题是,李隆基的故事,还在继续。 之前的这些乱象,看似已经在李隆基的手上,彻底终结。但是,这三十年的经历,却依然留下了一些小小的尾巴。 首先,这三十年的乱象,对李隆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让李隆基潜意识里认为,皇宫并不是太过安全的地方,反倒是随时有可能发生政变。 其次,随着李隆基登基为帝,他的那位原配王氏,开始渐渐跟不上李隆基的脚步了。王氏并非出身豪阀,以她的见识能力,并不足以做一位优秀的皇后。最重要的是,王皇后本人不能生育,这就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古代的中国人,一直将子嗣视作头等大事。既然王氏不能生育,李隆基自然要娶其他女人,让其他女人为他生孩子。公元706年,李隆基的长子李琮出生。此后的几年里,一直到李隆基独掌大权之前,李隆基又陆续生了好几个儿子,也算是多子多福了。 另外,就在李隆基独掌大权后不久,李隆基又纳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出身武家,从辈分上来说,算是武则天的堂孙女。因为她的父亲早早去世,后来被收养在宫里。所以唐玄宗少年时代,就认识这个表妹。等到唐玄宗掌权之后,武氏已经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让李隆基一见倾心,而后便纳为妃子。 矛盾就此种下。 李隆基登基之后,自然要立太子。因为皇后没有儿子,而且貌似以后也生不出孩子,所以李隆基就只能从自己的庶子当中,挑选一个做太子。照理来说,按照长幼有序的规则,李隆基应该立自己的长子李琮为太子。不过,李琮在一次打猎的过程当中,面部受伤毁容了,做太子不太合适。所以后来,李隆基便立自己的庶李瑛为太子。 李瑛被立为太子之后,最开始的时候,矛盾其实还不是特别多。但是此后的二十年里,因为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最后导致了那个悲剧出现。 首先,是王皇后那条线。 王皇后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再加上本人才能有限,所以便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废黜。开元十二年,王皇后因为求子心切,便开始寻求巫蛊之法。但是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事被揭发了出来,李隆基顿时大怒。因为巫蛊之术,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大罪。当年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以及李治的原配皇后王氏,都是因为这事被除掉的。所以,事发之后,李隆基也没法念及多年的情分,只能废黜了王皇后。 而王皇后被废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就瞬间出现了。既然王皇后已经被废,那么,接下来谁做皇后呢? 由谁来做皇后,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一旦某个妃子被封为皇后,那这个妃子的儿子,就成了嫡子。如果有嫡子存在的话,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是要立嫡子为太子的。但问题是,此时的太子李瑛,又是个很贤明的太子,根本没有犯错。就因为这事废黜,似乎也不太妥当。 而从唐玄宗自身的角度来说,唐玄宗其实更想立那位武氏做皇后。不得不说,那位武氏真的继承了当年武则天的宫斗天赋,入宫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所以,王皇后被废之后,唐玄宗最想立的,就是这位武氏。 但是,当唐玄宗表现出这个意思之后,几乎满朝文武所有官员,都一致表示反对。 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姓武。 此时的唐朝,对于武氏这个姓氏,极为敏感。之前武氏只是做一个妃子,倒也无关大局。但要是做皇后的话,那大家就不能接受了。而且,一旦武氏做了皇后,这个剧本简直跟当年武则天那会儿一模一样。出于对国家的考虑,当时的满朝文武,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表示了反对。 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李隆基此时也不好强行立武氏为皇后。而且,李隆基本人对这事其实也很警惕,他虽然很宠爱武氏,但也怕当年武则天的旧事重演。所以接下来,李隆基就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干脆再也不立皇后,同时封武氏为惠妃,给她皇后的所有待遇,但不给她皇后的名分。 这样一来,问题看似也就暂时解决了。武惠妃既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宠爱,同时大臣们也能接受,而且唐玄宗也不用再为太子的事情伤脑筋,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恰恰是这个和稀泥的办法,搞砸了一切。 没能当上皇后的武惠妃,对此自然耿耿于怀,不肯就此善罢甘休。但是,武惠妃想要除掉所有敌人,自己做皇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似乎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毕竟,当时满朝文武都站在武惠妃的对面,根本没人帮她。而且她的儿子李瑁,此时年龄也比较小,根本没有争储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的武惠妃,只能暂时认输了。但同时,武惠妃却一直没有真的放弃,始终有更进一步的念头。 此后的几年里,武惠妃的儿子,逐渐长大。唐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之下,也越发强盛。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八年之后,一个突发事件的出现,再次改变了这一切。 开元二十年,一代名相宋璟,因为过于年老,自己申请退休了。 宋璟是唐朝四大名相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三人并列。宋璟是一个‘魏征’式的直臣,经常会直言进谏,让李隆基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可以说,开元年间的盛况,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姚崇和宋璟这两位名相的原因。 宋璟做宰相的时候,李隆基对他十分信任,其他文官也没人能威胁宋璟的宰相之位。而且,宋璟对武惠妃这个人极为不喜,也算是反对武惠妃为后的坚定人选之一。 但是,随着宋璟退休,朝堂上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宋璟退休之后,接下来,该由谁来接班呢? 此时的唐朝高层当中,有才能的文官其实并不在少数。但像宋璟这样,众望所归,没人会质疑他宰相之位的猛人,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所以,宋璟退休之后,很多有望当上宰相的文官,开始各自发力,都开始朝着宰相之位冲刺。 这其中,有一个人,叫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皇族偏支,为了能够身居高位,早就已经搭上了武惠妃这条线。正是因为武惠妃在宫中,多次替他说好话,所以李林甫才能步步高升,逐渐接近宰相之位。后来,宋璟退休之后,武惠妃也开始加大力度吹枕头风。终于在三年之后,帮李林甫正式当上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之后,自然要稳固自己的宰相之位。如此一来,帮武惠妃成为皇后,甚至帮武惠妃的儿子成为太子,这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武惠妃这边,之前一直因为朝中没有大官帮忙,无法更进一步。如今李林甫做了宰相,朝中有了可靠的帮手,自然也就可以继续实施当年的计划了。 不久之后,一个阴毒的计策,被他们制定了出来:只要除掉太子,除掉几个优秀的皇子。接下来武惠妃的儿子李瑁,自然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太子。一旦李瑁当上太子,武惠妃被立为皇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于是,武惠妃将目光投向了太子李瑛,以及另外两位最优秀的皇子,李瑶和李琚。 公元737年,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这一年,武惠妃忽然派人去请这三位皇子,说皇宫里进了贼人,让他们赶紧去救驾。三位皇子也没有多想,当即带兵入宫。在这三位皇子入宫的同时,武惠妃则是马上去请唐玄宗,说这三位皇子打算谋反。 等到李隆基看到这三位皇子,穿着甲胄带着士兵,闯入皇宫的时候,这下子,三位皇子的谋反行径,就算是坐实了。 武惠妃的这个局,其实并不难解,只要稍微对峙一下就行。但问题就在于,武惠妃太了解唐玄宗了,知道早年的那些经历,对唐玄宗影响有多大。 三位皇子可以喊冤,说是武惠妃让他们来的。但只要武惠妃做事干净一些,让人找不到证据,三位皇子就百口莫辩了。因为自身地位受到威胁,皇子入宫杀皇后,这个剧本和当年李显时代,太子李重俊入宫杀韦后,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李隆基出于习惯,一定会往这个方向去想。 而后,李隆基自然要找大臣们来商量。而被召来的人,恰恰是李林甫。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林甫在用言语稍加引导,李隆基内心深处的猜疑之心,马上就会被激发出来。不管三位皇子如何辩驳,李隆基都不会相信。 最重要的是,武惠妃了解李隆基,算准了李隆基手段够狠。一旦他认准了三位皇子,有政变谋反的意图后,绝对会第一时间杀了三位皇子,以绝后患。一旦三位皇子被杀,那就真的是死无对证了。 果不其然,正如武惠妃所料的一样,接下来,李隆基先是招来了李林甫,询问对策。而后,李隆基直接将三位皇子,全部贬为庶人,抓了起来,最终直接下令,将三位皇子全部处死! 这就是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全部过程。 说到底,这个局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武惠妃太了解李隆基的性格,利用了李隆基性格的弱点,所以才会如此顺利。 不过,阴谋成功的武惠妃,最后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杀了三位皇子之后,李隆基大概是察觉到了一些问题,最后依然没立李瑁做太子,反倒是立老三李亨做了太子。在这件事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一年,武惠妃便病死了。史书记载是因为惊吓过度,因为武惠妃经常梦到三位皇子,所以才会吓死。但很多史学家们却认为,是李隆基后来察觉到了问题,所以才悄悄处理了武惠妃。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很多人说,后来李隆基为了报复武惠妃,不但没有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反倒是抢了儿子的正妻,也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杨玉环。这事到底原因如何,肯定不好说,但后来,李隆基确实是抢了自己的儿媳妇,这是肯定无疑的。 纵观整个事件经过,我们不难发现:李隆基的这个选择,说到底,其实还是前辈恩怨的一个延续。如果李隆基心里能少一些猜疑,自然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生在帝王之家,看似荣华富贵仅在咫尺,但有的时候,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就注定无法安稳得度过自己的一生。历史上为了捍卫或争夺皇位而发生的弑父、弑子、手足相残之类的事件比比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王来说也无法避免。李隆基在位时间长并开创了新时代功绩,他也曾为了皇位而杀了自己的儿子。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的某一天,唐玄宗下诏赐死三个儿子。父杀子本就难以见到,更别说在一天之内连杀三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唐玄宗,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但在杨玉环之前,李隆基还有一位宠妃,那就是——武惠妃。武惠妃性情乖巧,善于揣度人心,深得唐玄宗喜爱。初封婕妤,在李隆基的专宠下,地位逐步提升。她扳倒了王皇后,但因为武则天侄孙女的身份,朝中大臣唯恐武氏复辟,坚决不同意立她为皇后。唐玄宗只得放弃立后打算,赐号“惠妃”。虽然名号上是妃,但宫中上下对武惠妃的礼节等同皇后。 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始终不衰,为了补偿,将后宫全权交由武惠妃管理。武惠妃为李隆基生下四子三女,其中长子与次子早夭,三子李瑁、四子李琦都顺利长大成人。当不成皇后,又有两个儿子在手的武惠妃,有了夺嫡之心。 武惠妃独宠后宫后,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相继失宠,三人所生的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颇有怨言。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善于揣度人心,整日盯着太子李瑛,将他们的行为一一向武惠妃汇报。武惠妃抓住机会就向唐玄宗哭诉太子结党私营,想要谋害她们母子。李隆基震怒,当时就想废黜太子,在宰相张九龄的劝阻下放弃。 不久后,张九龄罢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取而代之。为了巴结武惠妃,李林甫时常对她说寿王李瑁的好话,对太子则是嗤之以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杨洄再次构陷太子三人,说他们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武惠妃心生一计,打算借此机会扳倒太子。 在《新唐书》中描述了三王被构陷的过程。武惠妃先是派人统治三王,说宫中有贼,请三人帮忙抓贼。兄弟三人信以为真,带着人马入宫帮忙。此时武惠妃却告诉唐玄宗太子与二王要谋反。唐玄宗见三王身穿铠甲入宫,便信了武惠妃的话,以为兄弟三人真的要谋反,于是将三王废为庶人,不久后三位庶人皆遇害。 这就是唐玄宗时期的“一日三庶人”事件。在这之后,武惠妃因为陷害了太子等人,患上了疑心病,总觉得自己看到了他们的魂魄,用尽办法也无法彻底消除恐惧,最终被自己吓死。同时,武惠妃死后的李隆基因内心空虚,在别人的引荐下,看上了李瑁的王妃杨玉环,而被抢妻的李瑁更是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远。武惠妃为争宠夺嫡费尽心机,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秦可卿生病期间,为何一天换四五遍衣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可卿是个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却对故事情节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也是带领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关键人物。秦可卿身上,有着非常之多的谜团,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让人感到非常不解,身为孤儿,其身世也是谜团,此外,在秦可卿嫁入贾府之后,她和自己公公的关系更是令人难以描绘。 秦可卿是个孤儿,关于她的身世,故事中没有介绍,人们也无从查起,只知道她是从养生堂抱回来的弃婴,后来被养父秦业收留,悉心教导,这才有了后来加入贾府的故事。 秦可卿嫁入贾府之后,很快便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很多人,她受到了贾母的另眼相待,受到了王熙凤的喜爱,贾宝玉也非常喜欢跟她待在一起。而这样的一个人,定然是相貌过人,才华横溢并且能力突出的人。 然而在《红楼梦》故事没有开始多久,秦可卿便一病不起并最终离世。而在秦可卿重病的过程中,她还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举动,一天为秦可卿换了四五次衣服,令人非常不解。对此,小说中是这样介绍的: 尤氏答道:“……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贾珍说道:“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也就是说,秦可卿重病的时候,有好几个大夫为她看病,而她每次见一个大夫都要换一次衣服,因此有了如此之多的次数。其实对于秦可卿的举动,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身上担着的是蓉大奶奶的身份,无论何时何刻,无论身体是否康健,都不能够乱了仪容、失了礼仪、乱了身份,否则就对不起贾母说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而这样的理念,陪伴了秦可卿后半生,并在她的心中扎根,令她为其疯魔。 当然,或许还有这样的可能,秦可卿一生都是谜团,而她病重之时,也无法忘记自己的人生中的很多际遇,她更不想让自己的隐私为人们所知,因此不断隐瞒,不断掩盖,想要让人们挑不出错处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日三餐吃什么乌鸡鲅鱼是什么梗? 对于不同地域的人来说,每天的饮食肯定不一样,所以南方和北方一日三餐肯定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家庭,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所以说一日三餐吃什么?这个问题就比较个体化。 而对于像我这个山西晋南人,一日三餐主要都是在家里吃,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本人的一日三餐情况: 1.早餐:早餐主要就是馒头稀饭,咸菜或者自己炒点菜,偶尔会有点变化,但是大都会大同小异 2.午餐:午餐一般是面条,有时候偶尔吃吃米饭,山西人以面食为主,当然以面食居多,山西面食花样繁多,可以每天变着花样吃。 家常经典西红柿鸡蛋面 自己做的臊子面 午吃的炒饸烙面 3.晚餐:对于我这样的中年人来说晚餐就吃的少了,有时候来杯奶,吃个水果就可以了。当然不排除朋友来了出去喝杯酒,也是人生一快事。 最后觉得这种问题,也没有多大意思,也许是想了解一下各地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希望能帮助到您! 过年了年夜饭推荐几个菜吧? 根据普通百姓家庭推荐以下几个菜!推荐理由:过年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家吃饭,菜品数量不宜过多,否则导致出菜速度过慢,冬季菜品冷得快会影响口感。但是菜的分量一定要足!(年年有余嘛!) 1.墨鱼党参猪肚乌鸡汤(过年桌上一定要有汤,走菜第一个上,冬季喝汤暖身开胃,猪肚鸡加上少于干墨鱼顿出来的汤韵味十足!赞) 2红烧鱼(鱼就不多说了,年年有余(鱼)红烧红红火火) 3白灼基围虾(过年怎能少得了海鲜?基围虾价格亲民普通家庭都可以日常消费) 4芹菜炒牛肉(平时猪肉吃多了,过年过节都会买些牛肉) 5豆腐顿大块肉(我们这里叫过年肉,猪肉很大一块,拳头般大小,用高压锅跟干油豆腐片一起顿出来,听老人说“以前的时候穷怕了,那时没肉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肉必须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