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果蒂绿色的、果壳有弹性的、蒂瓣多的山竹。山竹一般指莽吉柿,莽吉柿俗称山竹、山竺、山竹子、倒捻子,果成熟时紫红色,间有黄褐色光滑斑块,可生食或制果脯,原产于马鲁古,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山竹怎么挑选 山竹的主要品种有油竹果、花竹果和沙竹果,繁殖方法有扦插法、嫁接法、压条法、分株法。 山竹一般生长在山地丛林中,适宜在通风良好、空气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土壤要求富含有机物。 山竹中含有膳食纤维、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镁、钙、磷、钾等营养成分。
盐水泡法,用温水泡腐竹,往水里添加少量盐,这样容易泡发腐竹,并且软硬均匀。醋泡法,用温水泡腐竹,添加少量白醋即可。微波炉泡法,将腐竹浸泡在带盖的容器中,放入微波炉中,高火加热3-5分钟左右即可。此外,掰断腐竹再泡,可缩短浸泡时间。 腐竹怎么泡最快最松软 腐竹是一种汉族传统豆制食品,是将豆浆加热煮沸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挑出后下垂成枝条状,再经干燥而成,具有浓郁的豆香味。 腐竹色泽黄白、油光透亮、营养价值高、易于保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腐竹用凉水泡,可使腐竹整洁美观。用热水泡,会使发好的腐竹易碎并发烂。
鲜竹荪的吃法很多,可以炒、炖、烩等,比较常见的吃法是搭配鸡肉、鸭肉、排骨、银耳等食材,比如做成荪响螺汤、竹荪扒风燕、竹荪烩鸡片等,味道都十分鲜美。 鲜竹荪怎么吃 竹荪在食用前一定要处理干净,比较难清洗的地方可以用干净的牙刷刷洗。 竹荪,又叫竹笙、竹参,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菌帽为深绿色,菌柄为雪白色,菌托为粉红色,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等。 比较常见并可以食用的竹荪有4种,分别是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
方法一:可以使用浸泡的方式防虫防霉。将竹制品浸泡在竹制品防霉剂与水比例为1:20的溶液中,使竹制品增重17%以上,然后晾干即可。方法二:可以使用油漆的方式防虫防霉。直接在油漆里面添加油性涂料防霉剂即可。 竹制品 竹制品是指以竹子为加工原料制造的产品,多为日用品,如竹篮、竹筛、竹笊篱、筲箕、竹蒸笼、炊帚、竹畚箕、竹畚斗、竹耙、箩筐等。 竹制品具有自动调节及保持温度,其自身不生凉放热,冬暖夏凉特性。竹制品本身具有吸音、隔音、降低音压,缩短残音时间功能。 竹制品在通过高温蒸煮、漂白、碳化后,除去竹纤维内所有营养物质,完全破坏蛀虫和细菌的生存条件,不易发霉。
4a山竹指的是果型为中型大小的山竹。水果的等级是产地表示水果品质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2a是指小果,4a是指中果,6a是指大果,不过通常没有固定标准,不同水果、不同地区的表示方法可能不一样。 4a山竹是什么意思 山竹是一种热带水果,几a是产地划分山竹品质等级的衡量标准,一般是按照山竹的大小、重量来划分的,数字越大,表示山竹的个头越大,品质越好。 6a山竹是山竹中品质比较高的一种,一斤6a级的山竹可能只有4至5个左右,多为进口山竹。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2a或4a级的山竹,4a级的山竹个头大小相当于学前儿童的拳头大小,价格相对比较低。
山竹吃起来酸酸的可能是有些变质腐坏了。山竹的果壳看起来坚实,其实质地比较松散,果壳上还分布着孔隙,这就容易导致果肉的水分蒸发的同时外部微生物进入,因此采摘后放置过久的山竹有可能会变质。 山竹吃起来酸酸的是对的吗 山竹吃起来酸酸的也有可能是没有熟透,山竹果肉本身是有些有机酸的,没熟透的山竹糖分分泌不足,无法掩盖有机酸,吃起来可能会有一点涩酸。 挑选山竹的时候,建议主要观察果皮,果皮呈现出紫红色并且捏起来微微有些弹性的,一般里面的果肉水分充足,成色比较好。
竹荪蛋加工制作较为方便,可炒、可烧、可煲也可凉拌,但在加工过程中清洗干净较为重要。洗时蛋核需去掉铁锈色泥样竹荪胞子,不然菜品泥腥味很重,会影响菜品风味。 竹荪蛋怎么吃 竹荪蛋即竹荪胚体,由梦荪、孢子、菌盖、外包被四部分构成,梦荪又叫竹荪菇,是未出完的竹荪胚,呈乳白色,蘑菇状,入口清香嫩脆。 竹荪蛋富含24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5%,还含有B2等多种维生素、多糖及锌、铁、磷、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因而被称为“真菌皇后”。 处于胚胎期间的竹荪蛋,营养价值更为丰富。竹荪蛋收割后当地人会以特制竹水浸泡保存,并收入瓶中,在加工前必须用姜葱水蒸泡20分钟并用清水冲净。
邱竹贤(1921.5.19-2006.7.28)江苏省海门市人。冶金学家,中国铝冶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挪威技术科学院国外院士,挪威科学院国外院士。1943年8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先后在四川电化冶炼厂、台湾高雄铝厂、抚顺铝厂任工程师12年。1955年5月调东北大学(当时称东北工学院)任教至逝世。先后承担轻金属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工作,已有上千名大学生毕业,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生32名。先后出访了奥地利、挪威、丹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大学、铝厂和研究所,参加科研合作,并担任了挪威工业大学、新西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3年。邱竹贤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总结了节省电能的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和发展中国铝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铝材之父”。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社会任职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邱竹贤外文名:Zhuxian Qi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出生日期:1921职业: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挪威技术科学院国外院士毕业院校: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主要成就:“中国铝材之父” 人物生平2 1921年4月12日,邱竹贤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幼年随父学习中医,14岁时父亲病故后,他入海门中学高中半工半读,在图书馆协助图书出纳工作。1938年,17岁时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享受公费待遇,但是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暨南大学要搬迁。1939年8月,重新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学习,同年冬转赴贵州平越县(现福泉县)读书。1941年,在全国矿冶科学生竞试中,获得第一名。1943年8月,从唐山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资源委员会所属的电化冶炼厂(在四川綦江),在炼锌和炼铜车间任技术员。1945年,参加炼铝试验工作。1946年10月,奉调到台湾铝厂(在台湾高雄市),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台湾铝厂铝电解车间工程师。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邱竹贤返回大陆,临时在浙江省立台州中学任英语教师。1950年1月,受聘于抚顺铝厂(至1955年5月),从事修复铝厂 主要成就3 科研综述邱竹贤研究成功多项炼铝节电、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冶金工业中耗电量,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系统研究了低温度铝电解、惰性电极材料、大型电解槽及融盐应用技术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融盐湿润、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四种界面现象,均有新的创建。邱竹贤在熔盐电化学理论和铝冶金生产技术方面有精深的研究。他在研究往铝电解质中添加氟化镁,经实验室试验和铝厂工业性试验之后,被证实确实是有效的。并且,在改善铝电解质组成,提高电流效应,节省电能和原料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这种技术被一直应用在铝厂中。而且他在研究气体分析法和加铜盘存法测定铝电解电流效率时获得了成功。他提出了气体成分与电流效率之间的半经验公式,并推导出了铝液铜浓度递减律,在铝电解槽的能量平衡计算中提出了“热损失系数”的新概念,在加宽铝电解槽母线以节省电能方面做出了倡导性的研究工作。学术论著根据2024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邱竹贤单 社会任职4 邱竹贤先后担任了挪威工业大学、新西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3年。
梅竹芬,京剧青衣。出生于1872年,逝世于1898年。是梅兰芳的父亲。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生平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梅竹芬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72年逝世日期:1898年职业:京剧演员 简介2 梅竹芬(1872-1898)别名梅肖芬,字凌云,小字二锁。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父亲,亦为旦角演员,他的相貌、身材极像梅巧玲,又喜欢唱梅巧玲的拿手戏,很得观众喜爱,惟早年即逝!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记载:景和二主人梅凌云肖芬,广陵人。名优梅慧仙巧玲之子年十四,明慧白哲,工写兰,有板桥道人风致。言词温宛,雅度恂恂,使晋人见之,亦当叹支公之神骏矣。肖芬在歌场中,为小生,善昆曲,近岁昆山曲子,几如广陵散,不能无望于肖芬也。 生平3 梅竹芬是梅巧玲的二公子。出生于1872年。他沿着父亲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他先学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后改唱青衣、花旦,他的昆曲、皮黄都是向梅巧玲学的,凡是梅巧玲唱过的戏,他都会唱。而且唱得极似。他长相又酷似父亲,因而又名“梅肖芬”。梅巧玲去世后,他上台唱《雁门关》、《富贵全》等戏的时候,好像是梅巧玲再生了。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性情温和,当时搭京城颇有名气的迟家的“福寿班”,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主总是请他代唱。唱的又都是梅巧玲的唱工本戏,加上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1898年)患时疫医治无效,几天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当时梅兰芳年仅四岁。
曾竹韶(1908-2012 ),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国留学,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内艺术院学习雕塑,还自修音乐,历时10年之久。1942年归国,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并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生平4培养人才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曾竹韶别名:曾朝明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生地:福建省厦门杏林区出生日期:1908年7月逝世日期:2012年3月12日职业:雕刻艺术家毕业院校:杭州西湖艺术院主要成就: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者之一代表作品:《陶铸全身坐像》、《竺可桢半身像》、《周恩来头像》 个人经历2 曾竹韶早年在国外学习期间,曾经去埃及、希腊、意大利、英国、德国考察雕塑艺术,对西方雕塑传统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当他到英国伦敦参观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展览时,惊叹祖国艺术传统的悠久与杰出,萌发回国学习民族传统雕刻艺术的念头,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回到祖国。20世纪50年代初,他为考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足迹遍及全国。在教学的同时,致力于中国古代雕刻研究和罗丹雕塑研究,著有《中国古代雕刻风格演变》、《中国雕刻史》,并发表有关罗丹与宋陵石刻研究的文章。1952年创作的《老边》头像,是中央美院专业模特老边的肖像,形体清晰,神态逼真,极尽人物造型的丰富性和微妙变化,曾被该院作为训练学生素描和雕塑的教具。后来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是他尝试运用民族传统技法创作新题材雕刻作品的开端,以后不断有新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曾创作《李四光》、《何叔衡烈士》肖像、《蒲松龄》半身像、《蔡元培》半生像、《孙中山》全身铜 生平3 曾竹韶,男,曾用名,曾朝明。190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杏林区的一个渔村。儿时生活在鼓浪屿,1919年为了躲避战乱,随父母离开家乡,举家移居到缅甸仰光。中学就读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1924年从缅甸回国,在集美学校攻读商业专科。由于他是家中的长子,中学毕业后回到缅甸仰光与家人共同经营运输公司,收益不匪。但经商并不是曾竹韶所追求的理想。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大激励了曾竹韶的爱国热情,在国内胜利频传全国即将统一,国力即将富强的精神感召下,1927年他毅然回到了祖国,准备投身于革命建设之中。不料到达广州还不到一个月,便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经历了4月15日的广州大屠杀。这使曾竹韶陷入极度悲愤和失望之中。同年5月曾竹韶到达上海,得知杭州创办了国立艺术院并于年底招生的消息,便转赴杭州备考,于1928年初考取了杭州艺专,学习绘画和雕塑,从此跨入艺术之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对曾竹韶影响最深的老 培养人才4 曾竹韶在中央美院从教数十年,大力提倡发扬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上加强对中国传统雕塑和民间雕塑的研究学习。几十年来他把自己多年的雕塑实践经验以及雕塑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历届学生们。在教学上他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掘并肯定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对不同学生存在的艺术问题,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曾竹韶先生为人谦和,学识渊博。在他的眼中,学生们就像他的子女,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使他感到欣慰和骄傲。在学生们的眼中曾先生不仅是导师更是他们的长者和益友。这种师生情谊是岁月流逝所不能冲淡的。
李竹如,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城区庄科村,1942年11月2日牺牲时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他先在家乡读完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四中读初中。这时,王烬美、邓恩铭等共产主义分子在山东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李竹如在这里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生平3主要事迹4人物评价5个人贡献6社会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竹如别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省利津县城区庄科村出生日期:1905年1月5日逝世日期:1942年11月2日职业:新闻工作者毕业院校:中央大学法学院信仰:中国共产党性别:男牺牲时职务: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 个人生平2 童年在家乡上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第四中学读初中。这时的惠民已有了党的活动,李竹如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年春节,他在门上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1925年夏季以后,李竹如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上高中。 主要事迹3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济南正谊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和一些进步青年,集资办了一个名为《竞进》的周报,宣传革命思想。1928年“五·三”惨案后,李竹如一度回到家乡利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后遭国民党当局搜捕,他越城出走,再次到南京,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竹如担任了中央大学中共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和南京各学校以及外地到南京请愿的学生联合,先后冲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南京卫戍司令部,并捣毁污蔑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央日报》馆,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勒令中央大学提前放假。翌年春节,李竹如返回山东过春节,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受破坏,他无法返回南京,便先后到设在济南的一乡师和设在平原县的五乡师任教,并改名李一凡。在五乡师,他与在该校任教的共产党员马霄鹏,用公开和秘密的方式传播 人物评价4 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烈士2012年11月2日,是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烈士,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同志壮烈牺牲70周年纪念日。1942年,在对崮峪突围中李竹如同志壮烈牺牲,他也是大众日报社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建议请毛主席题词1939年夏天,李竹如同志在山东抗战形势十分艰苦之时,随八路军第一纵队来到沂蒙山区。这年初冬,他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庆祝苏联革命二十二周年的纪念文章,是为他在山东开展新闻工作的开始。1939年底,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毛主席发来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和指示。请毛主席题词,正是时任 个人贡献5 李竹如到山东后不久就担任了中共山东分局的宣传部长。对党的理论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亲自兼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和报纸宣传工作,并亲自动手为《大众日报》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署名文章。1942年秋末冬初,日寇对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李竹如随省级机关由滨海向鲁中区转移,11月2日在对崮峪遭到8000余敌人的包围。天黑后,李竹如在突围中被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7岁。 社会评价6 正当风华正茂的李竹如为山东人民的解放事业大展鸿图的时候,在1942年11月2日的对崮峪反“扫荡”战斗中,他被日军罪恶的子弹夺去了生命。李竹如的牺牲,令山东军民十分悲痛。1943年5月4日,山东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大众日报》头版以半版篇幅发表了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纪念李竹如同志,开展山东民主文化工作》的悼文。延安《解放日报》也在头版刊载了追悼大会的消息。李竹如故乡父老,为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而悲痛。为了缅怀他,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人民政府为李竹如烈士建立了墓碑,雕制了塑像。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专门为墓碑书写了碑名,并题词赞颂“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钟竹筠(1903—1929),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生于广东省遂溪县;1921年秋,她考入北海贞德女子学校,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在农讲所,她得到了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阮啸仙等共产党人的教导和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湛江地区最早的女党员;1926年10月,钟竹筠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防城县组建了县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坚持地下斗争;1927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钟竹筠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对她的威胁利诱和酷刑折磨,她始终坚贞不屈;1929年7月,钟竹筠在北海炮台英勇就义,年仅26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后世纪念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钟竹筠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省遂溪县出生日期:1903逝世日期:1929职业:革命信仰:共产党 人物生平2 1903年生于广东省遂溪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秋,考入北海贞德女子学校,接触进步书刊,受到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5月,她被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袖人物之一、南路农民领袖黄学增推荐到广州,参加第四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农讲所学习中,她得到了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阮啸仙等共产党人的教导和影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南路地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同年,钟竹筠与中共党员韩盈结为伴侣。1926年2月至3月,遂溪全县在开展农民运动的同时,还进行反天主教和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原由教会办的遂城“乐道明民”学校被改为遂溪女子初级小学,由钟竹筠任校长。4月10日,国民党遂溪县党部在韩盈、陈光礼、薛经辉、钟竹筠、陈荣位、刘坚等中共党员的协助下进行改组。陈光礼、邓成球、钟竹筠、刘坚等中共党员被选为县党部执行委员。6月1日,县党部在黄学增、韩盈的指导下召开执委监察第三次会议 后世纪念3 为了纪念钟竹筠烈士,家乡人民将她的出生地杨柑镇忐忑塘村,改为杨柑镇祝君(竹筠别名)村,并修缮了钟竹筠烈士故居。 人物评价4 “钟竹筠为了人民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她舍生取义的崇高品德和革命气节,激励着一代代年轻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行动践行着对党与人民的忠诚。”中共遂溪县委党史办主任程哲鸣
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诊疗工作中,独具匠心,尤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历3生平概况4伤寒之学5文献医史6针药并用7中医教学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黄竹斋国籍:中国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出生日期:1886年7月逝世日期:1960年5月职业: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主要成就: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集注》 《针灸经穴图考》 人物简历2 1886年7月 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03年 功习文化、攻读中医书籍。1911年 参加辛亥革命,襄办军需。1933年 10月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兼编审委员。1954年 任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 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0年5月 病逝于北京。 生平概况3 黄竹斋,名谦,又名维翰,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祖籍陕西临潼,1886年7月13日生于长安(今西安市),在贫困中度过童年。因无力入学,14岁即随父以打铁为生。冶炼之暇刻苦自学,苦读经史、数理知识,尤喜中医。他聪颖过人,肯下苦功,弱冠时即能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1907年就写出《三阳三阴提纲》,对仲景学说提出自己的见解。25岁时在陕参加辛亥革命,师从临潼王敬如襄办军需。其后随同王敬如等创办“日新学社”,编印《日新丛刊》;并问学于著名学者张果斋、牛兆濂等,研读中国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且探讨西方卢梭、柏拉图、达尔文等之学说。对中医学术更矢志钻研,尊崇仲景学说,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任陕西红十字会附设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河南国民二军胡景翼部医官、陕西省天文馆馆长、陕西省国学讲习馆副馆长等。他“壮岁虽有志学问”,但“迫于生计,作工养亲”,直到“ 伤寒之学4 黄竹斋一生潜心研究伤寒之学。他的契友赵玉玺说他“其精神专注,最有志趣者,厥维医道;其于医道探讨无厌者,厥维仲景之书”。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成绩卓著。黄竹斋年轻时正值西洋医学大量传入,中西医汇通思想方兴未艾。他在精读中医典籍的同时,还博涉合信氏等西医著作及唐容川等主张中西医汇通的著作,开阔了眼界。他虽为仲景著作所倾倒,但怀疑各家注解有误,指出:《伤寒杂病论》,“自晋迄今注者无虑百十家”,然“余自弱冠读《伤寒论》,观诸家所注,即疑其不是仲景本意。迨后见西哲生理学术,以人身器质功用分为三系统,于是恍然觉悟。乃撰《三阳三阴提纲》六篇”。此后他将这一研究工作继续深入。“民国三年,尝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合为一帙,摭近世西哲生理学说,……撰成《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嗣后又撰成《伤寒杂病论集注》;见桂林古本后,发现该本内容较宋本多三分之一,且纠正民国以来所发现的其他版本错讹之处甚多,于是不遗余力,又 文献医史5 黄竹斋是一位中医文献学家,文献学功力深厚。擅长于考证集注,深谙版本、目录、音韵、校勘、注疏之学。做学问非常认真,著作《伤寒杂病论集注》曾“稿经四易,时历八年”,首刊于1925年。在印行两次《孙思邈传》后,经大量增补,1936年又刊印第三版。该书获得颇高评价,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作序说“能自出心裁,发前人所未发”。谢利恒更谓该书“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诚医林之鸿宝也”。《针灸经穴图考》是他的另一力作。作者取《内经》、《难经》、《甲乙经》为主,参考唐宋以降诸家有关针灸论述,撷精删芜,正讹补缺,“成书八卷,都凡正经十四,气穴三百六十有五,奇穴拾遗若干附焉”。经穴图谱以正常人体点穴摄影,制为铜版刊印。不但对每个穴位进行考证,而且在每穴之后列其主治证候及医案,冠以针灸要法,从而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本书亦以考据精实,广征博引而获广泛称 针药并用6 黄竹斋还是一位中医临床实践家和针灸专家。他诊病细心,辨证精当。遣方用药既用经方,也博采时方和民间土单验方。善于针药并用,治疗疑难杂症,尤以治疗中风偏瘫为长,救治了许多危重患者,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赞誉。1959年6月8日,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患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黄竹斋应邀两次会诊,给予针刺治疗,并根据严重失眠等合并症状,先后配用柴平汤、百合汤等,至7月22日,患者左腿可徒手步行,经神经科检查,偏瘫治愈,回国时再三致谢。1957年4月20日,82岁的德国人东布罗斯金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西医诊断为脑血管意外。黄竹斋为其针刺风府、风池等穴,给服苏合香丸和《古今录验》续命汤等。经治8天,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这一消息,当时在民主德国报刊披载,受到极大赞扬。陈某患真中风偏瘫,二便失禁,黄竹斋为他治疗。以炒盐末填脐,上覆姜片,艾灸神厥14壮,使其大小便复常。针刺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 中医教学7 民国时期经过抗争,中医教育的合法权利有所改善。但如何开办中医学校,专业设置以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学术整理、统一病名、师资、教材等问题,远未提上中央国医馆的议事日程。黄竹斋对此非常关注,提出许多深有见地的主张。1934年1月他提出《审查统一病名草案意见书》和《审查病理学意见书》,主要内容是:反对一味依傍西医病名,认为应以中医病名为主,反映中医特点;认为有关草案所列内科疾病,未列证候,且所列者牵强之处甚多;病理学所列病名及证论,全系抄袭西医学说,对中医固有理论毫无阐发。这些意见在今天也是相当正确的。1935年,国难方殷,侵华日军己逼近华北。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医的振兴绝不应是中西医门户之争,而是与民族存亡密切相关的大事。黄竹斋即慷慨陈词:“吾国医药学术之兴废,与民族之存亡国计之盈绌实有重大密切的关系”。他同时主张吸取西方现代医学之长,指出:“溯自清道光鸦片战后,海禁大开,欧风东渐,西洋医学传入中华,其
谭竹青(1931.5 - 2005.12.3),吉林省长春市人,汉族,1931年5月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7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2月3日因病逝世。谭竹青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48年,用近半个世纪的行动谱写了勤勉为民的感人篇章。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工作简历4个人事迹5主要荣誉6外界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谭竹青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吉林 长春出生日期:1931年5月逝世日期:2005年12月3日职业:社区工作者主要成就: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 人物经历2 谭竹青同志是吉林省长春市人,自1956年以来,一直担任东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员会主任,1979年起兼任党组织书记。2005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她被群众誉为“小巷总理”,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最高奖项“孺子牛”奖。共产党员谭竹青是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居委会主任。在社区这个基层岗位上,她连续工作了50年,凭着一种责任感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社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被社区居民称为“小巷总理”。“上有国务院,下有社区办”、“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这些话不仅常挂在谭竹青的嘴边,也落实在她的工作中。上任之初,东站十委只有三条胡同一条街,由于社区环境差被人形容为“都市里的村庄”。谭竹青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挖沙子、捡砖头,从一家小吃部开始,艰苦创业,居委会拥有鞋厂、服装厂等17家企业,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有了钱,居委会办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还为社区内部 工作简历3 1948年8月至1956年8月历任原长春市郊区大屯镇妇女主任,西新乡副乡长、妇女主任;1956年9月至1957年9月任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第二居民委员会主任;1957年10月至1979年2月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员会主任;1979年2月至2000年2月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2000年3月起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谭竹青同志曾兼任中华全国民事调解协会副会长。 个人事迹4 谭竹青从事居委会工作50多年,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时时处处心系群众,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努力发展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先后创办了鞋厂、商店、印刷厂等十几个企业,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服务场所,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组织开发建设居民住宅楼,拆除棚户区,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积极协调有关方面把委内街、巷、胡同全部修成了柏油路,方便了居民出行,使东站十委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上世纪80年代初,她拿出自己的微薄积蓄创办社区服务网点。为解决社区居民孩子入托,她无偿把自家住房拆掉一半扩建幼儿园。十几年来,她把政府发给自己的10多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 主要荣誉5 多年来,谭竹青同志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她获得的荣誉称号:国家级15项:1995年5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9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5年11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居委会主任“孺子牛”奖;1997年12月被评为“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1989年3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3年11月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1999年5月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1997年3月被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1989年荣获司法部一等功;1988年荣获公安部三等功;2000年12月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2002年9月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2004年2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省、市级荣誉称号160多项(次)。谭竹青同志是吉林省第六次、七次党代 外界评价6 她,50年情系居民;她,拥有170项荣誉;她,被人民誉为“小巷总理”;“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谭竹青谭竹青是迄今为止全国社区工作领域中唯一荣获“社区工作者楷模”殊荣的优秀干部。谭竹青的一生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诠释了一名基层社区干部对社区工作“既然选择、无怨无悔”的执著追求。谭竹青是吉林省长春市人,1931年生,小学文化程度,生前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谭竹青曾任长春市郊区大屯镇妇女主任,西新乡副乡长、妇女主任,从1956年起,开始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工作。谭竹青在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工作长达48年。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当看到社区居民买早餐排长队的情景时,谭竹青决定发展委办经济。没有资金,谭竹青就把家里仅有的450元积蓄拿出来。为了节约每一分钱,谭竹青带领委里的老干部自己干。他们拉着手推车起早贪黑,走街串巷捡砖头,到河里挖沙子,
郑成竹,男,1959年6月3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市,1983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医疗专业,毕业后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成竹教授从事医学工作30余年,致力于外科学,尤其在微创外科、减重代谢外科方面造诣高深。2017年2月27日,郑成竹教授在上海逝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学术职务3主要贡献4专业特长5生前研究领域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郑成竹国籍:中国出生地:福建省长乐市出生日期:1959年06月03日逝世日期:2017年02月27日职业:主任医师、教授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信仰:中国共产党党员 学术职务2 郑成竹教授生前曾担任亚太地区手术治疗肥胖症外科学会常委、亚太地区(中国)肥胖症诊疗中心主任、亚洲内镜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兼内分泌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微创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外科治疗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等职。EndoscopicSurgery杂志中国地区唯一编委、亚洲内视镜外科学会(elsa)常务理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 主要贡献3 郑成竹教授从事医学工作30余年,致力于外科学,尤其在微创外科、减重代谢外科方面造诣高深。1992年,郑成竹教授开始负责长海医院腹腔镜外科手术临床应用与开发。1993年,完成国内首套国产腹腔镜的开发和研制,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新型手术治疗,拓展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率先对腹腔镜胃肠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进行改进。1999年,郑成竹教授在我国率先报道了两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将微创技术引入我国胃癌治疗领域。其后,又紧随国际先进经验将视野投入到肥胖症的手术治疗上,之前的传统观点认为腹腔镜手术技术对于肥胖的患者难以施行,郑成竹教授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率先于2000年完成了我国首例腹腔镜垂直胃绑带式胃减容手术并取得显著疗效,从此开辟了我国肥胖症(减重)外科的新领域,成为业界公认的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人,其后带领手术团队完成了大量的相关领域的各式手术及基础研究工作,为之后我国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积 专业特长4 ☆单纯性重度肥胖症(腹腔镜下胃绑带术、袖状胃切除术、迷你胃旁路术、Roux-en-Y胃旁路术,并非整形科的抽脂治疗)、2型糖尿病的外科治疗☆胃肠外科疾病:胃良恶性肿瘤、胃食管返流病、结直肠肿瘤、小肠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合并穿孔;粘连性肠梗阻;急、慢性阑尾炎等☆肝胆外科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Mirrizi综合征、胆总管结石、巨大肝囊肿等☆腹部疝: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膈疝等☆脾胰外科疾病:血液病需行脾切除者、脾肿瘤,胰腺囊肿等☆其他:手足多汗症、先天性Q-T时程延长心脏病以及腹部疑难杂症等 生前研究领域5 胃肠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腹腔镜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腹腔镜下复杂胆道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
罗竹风(1911.11~1996.11.04),男,山东省平度市蟠桃镇七里河子村人。中共党员,上海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常委。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宗教学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杂文家。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个人履历4个人作品5感言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罗竹风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省平度市蟠桃镇七里河子村出生日期:1911年11月逝世日期:1996年11月4日职业:语言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辞海》常务副主编 《汉语大词典》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主编 《中国人名大词典》副主编 上海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常委代表作品:《杂家与编辑》《行云流水六十年》 人物简介2 罗竹风(1911.11~1996.11.04),男,山东省平度市蟠桃镇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宗教学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杂文家。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原兼职教授。曾任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顾问,上海文学会会长,上海宗教学会会长,上海杂文文学会会长。罗竹风是上海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常委。罗竹风早年曾学习世界语,一直热心世界语事业,支持上海世界语协会开展工作,是世界语之友会成员。 个人履历3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1937年,从青州中学罢教回乡,同乔天华组织起平度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抗战日报》社社长,八路军胶东五支队秘书长、宣传部长,胶东文化联合社编委,胶东文化协会副会长、常务委员。1940年,任平度县县长。1943年,任胶东文化协会研究部部长,胶东公学教务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山东大学军代表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华东、上海市宗教事务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代局长,上海市社联主席,《辞海》常务副主编,《汉语大词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主编,《中国人名大词典》副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主编。主持编著有《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宗教通史简编》、《宗教学概论》等。 个人作品4 著有《杂家与编辑》、《行云流水六十年》。 感言5 杂家——一个编辑同志的想法罗竹风窗外下着毛毛雨,春雨贵似油呀,但这天气却总有点使人腻烦。工作了一天,正应该“逸”一下了,便顺手拿起一本《史记》来,想查清“左袒”这个典故的出处,也算是一种消遣吧?“笃,笃,笃……”有人敲门,却原来是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来访。多日不见,不免寒暄一番。起初,没话找话说,两人都显得吃力。不知怎么一来,话头转到编辑业务方面,于是松动活泼起来了。“人都要有一行,没有一行,就会变成二流子。”编辑同志是这样开头的,“其实,二流子也应该算是一行,不过是‘等外品’而已。但使我迷惑不解的却是‘编辑’究竟算哪一行、哪一家呢?”我认真地想了一下,答道:“社会分工,不能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编辑就是编辑。如果硬要追问属于哪一家,恐怕只能算是属于‘杂家’了。”他哈哈大笑起来,连连说:“好一个杂家!有意思,真有意思!”“三百六十行,缺一不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配搭起来,行当齐全,才显得热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