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病毒
意外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意外感染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接触乙肝患者或乙肝患者用过的东西,比如陪护乙肝患者时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小心被乙肝患者用过的针头或针灸针刺中,与乙肝患者发生性接触、接吻,使用了乙肝患者用过的医疗器具、生活用具等。因为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汗液、尿液、唾液和精液等)中都含有乙肝病毒,如果意外接触到这些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和体液,有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此时,没有打过乙肝疫苗或未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人,就有可能罹患乙肝。   意外接触到了乙肝病毒,大可不必惊慌,我们还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两大武器来保护自己。按照个人接种乙肝疫苗的情况不同,我们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   (1)如果接触者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一旦发现意外接触了乙肝病毒,应在接触后24小时以内,及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效价滴度大于200国际单位)。2天后,在不同的注射部位(最好是上臂三角肌)接种1次乙肝疫苗,过1个月后和6个月后,分别再各接种1次乙肝疫苗。目前我们使用的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每支5微克,1次1支即可。   (2)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未按要求进行全程免疫,应在注射免疫球蛋白之后,重新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3)对于已经按要求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接触者,如果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始终存在,而且抗体滴度较高,说明机体处于免疫应答状态,即使有乙肝病毒的侵入,也不会造成感染发病。如果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以加强注射1支乙肝疫苗。而对于始终没有产生抗体的接触者,需要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支。

乙肝 2021-08-02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

1963年Blumberq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的抗体,它能与一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起沉淀反应。直到1967年才明确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HBV的形态,1986年将其列入嗜肝DNA病毒科。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或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BV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1.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   (1)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   (2)管状颗粒,长100~700nm,宽约22nm。   (3)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紫外线照射,加热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灭活,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加热60℃持续10小时,煮沸(100℃)20分钟,高压蒸汽122℃10分钟或过氧乙酸(0.5%)7.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黑猩猩及恒河猴是对HBV易感的实验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   2.HBV的抗原复杂,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前S抗原及前S抗体:前S1及前S2蛋白具有与HBsAg不同的抗原性。完整的HBV颗粒含有S1蛋白及前S2蛋白,而缺陷病毒颗粒则无前S2蛋白。血清中出现前S1、前S2抗原是HBV活动性复制的标志。前S2蛋白具有较S1蛋白更强的免疫原性,含有前S2蛋白的HBsAg诱生的抗-HBs,其滴度明显高于不含前S2蛋白的HBsAg所诱生者。前S2蛋白具有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的功能,能使HBV与聚合人血清蛋白结合,以致免疫系统不易识别,且可通过肝细胞膜上的PHSAR而吸附于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   (3)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放到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抗-HBc在HBsAg出现后2~5周,临床症状未出现即可由血内测到。早期出现者主要是抗-HBcIgM,以19S五聚体IgM抗-HBc为主,其滴度迅速上升并保持高滴度,至HBsAg消失后,抗-HBcIgM滴度即迅速降低。抗-HBcIgM一般在血内维持6~8个月,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但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血中亦可测到,主要是7-8S单体IgM抗-HBc。抗-HBcIgG出现较迟,但可长期存在。抗-HBc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血清中抗-HBcIgM阳性表明体内有HBV复制,且有肝细胞损害;若抗-HBcIgG阳性且滴度高,伴以抗-HBs阳性,则为乙型肝炎恢复期;若抗-HBcIgG呈低滴度,抗-HBcIgM阴性,而抗-HBs阳性,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4)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高。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则易于转为持续感染。   抗-HBe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即在血中出现,其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传染性降低。但抗-HBe阳性者的血清中仍可查到少数Dane颗粒,且在患者肝细胞核内可检出整合的HBV-DNA片断。抗-HBe在临床恢复后尚可持续存在1~2年。

乙肝 2021-08-02
乙肝病毒标记五项的意义

乙肝病毒标记五项的意义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的外壳部分,由蛋白质所组成。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2~6个月,谷丙转氨酶升高前2~4周出现。急性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慢性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慢性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是病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以后,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保护性抗体),可持续数年。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乙型肝炎、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以及注射乙型肝炎疫苗、HBsAg免疫球蛋白后等。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是乙型病毒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为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之一,代表着传染性高低,阳性则说明传染性较强。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急性持续时间小于10周,慢性持续时间大于10周。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此外,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有80%~100%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乙型肝炎e抗体(HBeAb)      出现于HBeAg阴转后,代表传染性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表明病程较长。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此外,HBeAb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中可有2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5.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      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刺激肝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乙肝病毒抗体系统中出现较早的抗体,常继HBsAg、HBeAg之后出现,非保护性抗体,传染性强,持续于急、慢性感染期。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有既往感染史者。   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可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相应的抗原、抗体。主要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由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在血清中不易检出,故临床除核心抗原以外合称“乙型肝炎两对半”,其结果应综合判断。

乙肝 2021-08-02
涩柿能有效对抗诺如病毒

涩柿能有效对抗诺如病毒

  日本广岛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圈科学研究科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和东京一家公司联合证实了涩柿具有强抗诺如病毒的作用。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传染性极强,感染人类后在小肠内繁殖,能引发急性胃肠炎。患者通常有剧烈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虽然病重致死情况罕见,但除了补充水分和静养之外尚无有效疗法。预防诺如病毒常用次氯酸钠等氯系漂白剂、碘剂等消毒,但这些消毒剂对人体有一定副作用,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抗病毒物质。 //   由于此前没有为研究诺如病毒增殖而培育的模型动物或培养细胞系,人们研发针对这种病毒的消毒剂时,只能借助和其亲缘关系相近的猫杯状病毒等。此次,日本研究人员从胃肠炎患者体内提取诺如病毒,并借助能测定病毒基因组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病毒基因组的消失为指标来衡量抗病毒物质的效果。结果表明,涩柿能有效消灭超过99%的诺如病毒基因。  涩柿是不能自然脱涩、采收后须人工脱涩才可食用的柿子,自古以来在中医和日本民间医学中都可入药,有望从中提取抗诺如病毒的有效成分。

健康饮食 2021-08-02
何谓“乙肝病毒DNA”

何谓“乙肝病毒DNA”

很多人都知道“乙肝两对半”检查,但对HBV-DNA知之不多。简单地说,HBV-DNA就是使乙肝病毒能复制出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简称乙肝病毒基因。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依靠自身的DNA来复制自己的后代,以求制造出相似于自身的生物,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因子。乙肝病毒也一样。   乙肝“大(小)三阳”和HBV-DNA又是什么关系呢?乙肝“大(小)三阳”中的抗原或抗体都是蛋白质成分。抗原是病毒本身的组成成分,抗体则是患者本身产生的能中和病毒抗原的蛋白质。举个形象的例子,乙肝病毒犹如一只橘子,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即病毒的外衣)是橘子皮,HBeAg和HB-cAg (病毒的核心成分)是橘子的瓤,HBV-DNA好比橘子的核(含有能长出橘树的DNA)。因此,HBV-DNA就是乙肝病毒的“种子”。因为种下无核蜜橘是不会长出橘树来的。同样,如果乙肝病毒只有抗原而没有HBV-DNA,是不会传染别人的,因为它没有复制病毒的能力,病人也就彻底痊愈了。   医生在衡量乙肝患者的病情时,需要测血液中是否含有HBV-DNA(定性,即阳性还是阴性),确定是否有感染性;而且还要测一下带有病毒的数量(病毒载量),就是判定感染性的高低,通常是以每毫升含有多少病毒的拷贝数(拷贝/毫升)表示患者血液中病毒载量(病毒载量所表示的意义见下表)。      HBV-DNA的定性和定量对医生的诊断和用药非常重要,如果是阳性而且病毒载量很高,建议到专科医院诊治,否则病情会发生变化。有的人因病情反复,可引起肝硬化;有的则因乙肝病毒的DNA和人肝细胞的DNA发生整合,而促使癌变。   在抗病毒用药中,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是两大类可供选择的药物。两者都要求在转氨酶升高时治疗,前者对乙肝病毒标记物血清转换优于后者,后者对HBV-DNA抑制效果优于前者。因此,进行HBV-DNA的监测就成为选择药物和判断用药时机的依据之一。   至于选择干扰素还是核苷类似物,则受综合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纯说哪种更合适,可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不过核苷类似物中,2006年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博路定(恩替卡韦片)。核苷类似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博路定是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对初治患者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为零。临床实验还显示,博路定能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对发生YMDD乙肝病毒变异者,将博路定剂量提高一倍能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博路定的批准上市,使乙肝患者在治疗时多了一种选择。但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对病毒复制时期的载量高低要求不同,因此,乙肝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HBV-DNA复测随访,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生物体,病毒并不通过生长和分裂等方式繁殖自身,而是像我们铸造机器零件一样,按照一定的模具拷贝出来的。病毒DNA中包含有一些程序,指导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其他一些结构蛋白组分增殖。另外,病毒DNA中还包含有一些信息,使得单一组分能够在细胞因子的帮助下,自发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在医学上,病毒的繁殖被称之为“复制”,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催化剂,另一个是模板。没有这两个因素,乙肝病毒就不能复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催化剂”就是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的复制就会停止。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DNA)是由两条螺旋的DNA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条长度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就会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乙肝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我们把这种DNA称作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可以把它看成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后,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和正链。最后再装配在一起形成新的乙肝病毒DNA颗粒。      这种cccDNA是乙肝病毒复制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一旦它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可长期存在于肝细胞内,不但起着刚才所说的“模板”作用,而且还像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的野草一样很难完全清除。不论用什么抗病毒药物,不论细胞内的DNA受到多大的抑制,也不论用药的时间有多久,都很难清除这种cccDNA。只要肝细胞内有很少量的cccDNA,当停药后,核内的cccDNA又可以再次成为病毒复制的“模型”,继续复制乙肝病毒的DNA,这也是乙肝很难根治的原因。   “乙肝两对半”检测的其实并非乙肝病毒的传染物质和致病物(换句话说,不是活的乙肝病毒),所以检查“乙肝两对半”只能反映一个人是否感染过乙肝,却不能直接深入地揭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和致病情况,也就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制订治疗方案。为了寻找到一个正确合理的病毒量化指标,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乙肝病毒DNA定量试验。这种试验可以反映患者血中活的病毒量,有助于了解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消长。乙肝病毒DNA是含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它是复制子代乙肝病毒的基础。因此了解了乙肝病毒DNA在患者体内的消长情况,就间接地弄清了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

乙肝 2021-08-02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家庭内传播的主要因素,凡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感染,其中35%~60%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家庭聚集现象,很大原因是母婴传播造成的。      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包括4种途径:   (1)妊娠期: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宫内感染。   (2)分娩期: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而被感染。   (3)产褥期:婴儿在喂养的过程中被感染。   (4)日常生活中:因为与母亲接触频繁,受到母亲的唾液、血液以及其他体液的感染。   在4种途径中,以第一种为主要途径。所以女性在怀孕前,应做全面体检,确认自身健康,健康的母亲最好接种乙肝疫苗。已经怀孕的女性若已经受到感染,孕妇可从怀孕7个月起,每月打1支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如果是临近生产的孕妇发现得了乙肝,在发现时可立即打1支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胎儿出生后,24小时内立即打1支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同时打第一支乙肝疫苗,以后婴儿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进行乙肝疫苗的加强注射。

乙肝 2021-08-02
为什么说HBV-DNA是判断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的“金指标”?

为什么说HBV-DNA是判断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的“金指标”?

HBV-DNA的全称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核酸是病毒的核心部分,病毒的基因都在这里。没有核酸,病毒就不能复制。因此,检测HBV-DNA是判断乙肝病毒有无复制的“金指标”。同样HBV-DNA检测在判断传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断乙肝的转归,以及用药前后的疗效的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HBV-DNA阳性也是重要的用药指征之一。现在这种基因的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了。

乙肝 2021-07-31
乙肝病毒多就意味着肝脏损害严重吗?

乙肝病毒多就意味着肝脏损害严重吗?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体内的乙肝病毒越多,肝脏损害就越严重。就像庄稼地里的害虫一样,害虫越多,庄稼受的损害就越严重。事实上乙肝病毒并不直接造成肝细胞的破坏。感染的肝细胞仍然是长寿的,半衰期6~12个月或更长。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并不存在这种数量关系。   免疫系统对受感染肝细胞的攻击才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外来的抗原十分敏感,少量的病毒抗原就足以调动起全身的免疫反应,所以病毒数量的增减与免疫反应的强弱关系并不大。其实免疫反应的强弱更多的是受自身的调节。   当自身的免疫反应过激时,乙肝造成的肝脏损伤最大。而人的免疫系统反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时,对肝脏几乎没有损害。在临床上,观察到很多患者体内携带有大量的乙肝病毒,HBV-DNA强阳性,HBeAg阳性,HBsAg滴度也非常高,但肝功能却长期正常,肝组织学也没有明显纤维化的迹象。而很多肝硬化患者常常表现为HBeAg阴性,HBV-DNA阴性,病毒数量很少,但肝脏病变却已达晚期。这些不争的事实也说明了病毒数量的多少与肝损害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并非病毒多了,肝损害就一定很严重。

乙肝 2021-07-31
乙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乙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13亿人中有6亿~8亿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4亿多人感染后身体内产生抵抗力,还有1.2亿人为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   (1)血液途径传播:只要注入含有极微量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在手术、注射、针灸、采血、输血、文身、穿耳环孔等过程中,如果被感染的针头刺伤或接触被感染的血液,或使用公用牙刷、刮须刀片理发刮脸,或在口腔科操作过程中沾染带有微量血液的飞沫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唾液、汗液、鼻咽分泌物与初乳中,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创口进入机体造成感染,尤其是唾液传播。这种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必须煮沸(100℃)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才能灭活。当含乙型肝炎病毒的唾液污染了食具、用具、手及指甲后,很容易引起传播。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有家庭聚集现象,往往一家人中有数个感染者。此外,饮食业的食具未经消毒处理,也极易引起传播。   (3)母婴传播:孕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占5%~10%,母婴传播率为22%~50%。妊娠后期患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为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90%以上被感染,并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约有40%来自母婴传播。   (4)昆虫叮咬传播:热带、亚热带的蚊虫,各种吸血昆虫。   (5)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存在于患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及经血之中,故性接触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人们也把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

乙肝 2021-07-31
抗病毒防感冒的食疗养生方

抗病毒防感冒的食疗养生方

  想要健康度过秋天,迎接冬天,你需要为身体注入抵抗感冒的“疫苗”。下面8个简单的饮食方,就可以让你远离感冒。   1、冲服蜂蜜  蜂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每日早晚两次冲服,可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感冒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2、服酵母  在制作面包的酵母中,含有一种可防止感冒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繁殖扩散的成分,能治疗普通感冒,但对流行性感冒无效。  3、少吃食盐  实验证明,少吃点含钠的食盐,可提高唾液中溶菌酶的含量,保护口腔、咽喉部粘膜上皮细胞,让其分泌出更多的免疫球蛋白A及干扰素来对付感冒病毒。  因此,每日吃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对防治感冒大有益处。  4、喝鸡汤  喝鸡汤能抑制咽喉及呼吸道炎症,对消除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等症状极为有效。因为鸡肉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能显著增强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  鸡肉中还含有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具有增强咽部血液循环和鼻腔液分泌的作用,这对保护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病毒,加速感冒痊愈有良好的作用。  5、盐水洗鼻  当人体受凉、淋雨等诱发因素使得呼吸道纤毛摆动频率降低,鼻粘液及其吸附的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停留在鼻腔的时间大大增长,从而使得引起感冒的病毒得以大量繁殖并侵入人体,引发感冒。  因而感冒时反复用盐水冲洗鼻腔可将鼻腔中的病毒洗出,防止病毒在鼻腔中大量繁殖并不断侵入人体。此法可在2到4天内治愈感冒,且无副作用。平时早晚盐水洗鼻也可极大降低感冒发生的几率,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6、多吃佐料  生姜、干辣椒有助于人体驱逐感冒病毒,止咳化痰。美国癌症研究院在不久前透露,大蒜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在烹调菜肴时多加点佐料,可使感冒早愈。  7、多吃黑色食品  色食品含丰富矿物质,黑木耳、黑芝麻、黑豆,还有泥鳅和鲫鱼等黑色鱼类,可迅速补充热量,有助防感冒。  8、多食萝卜  实践证明,萝卜中的萝卜素对预防、治疗感冒有独特作用。  具体做法:把甜脆多汁的萝卜切碎,压出半茶杯汁,再把生姜捣碎,榨出少量姜汁,加入萝卜汁中,然后加白糖或蜂蜜,拌匀后冲入开水当饮料喝,每日三次,连服两天,可以清热、解毒、祛寒,防治感冒。  9、糖姜茶合饮  因感冒多为外感风寒之邪,常有头痛、鼻塞、流涕及一身关节酸痛,甚至怕冷、发热等症状。  可用红糖、生姜、红茶各适量,煮汤饮,每日1-2次,不仅暖身去寒,而且有良好的防治感冒功能。  秋防感冒 不妨喝“七饮”  1、葱白饮:大葱白100克,切碎煎汤,趁热饮。  2、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  3、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  4、萝卜饮: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 //   5、三辣饮: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  6、桔皮饮:鲜桔皮50克,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7、菊花饮:菊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疾病调理 2021-07-30
在外面吃饭会被传染乙肝吗?最该担心传染的是这2种病

在外面吃饭会被传染乙肝吗?最该担心传染的是这2种病

据数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目前有7000万例,且让人头疼的是,将近九成的患者都没能得到治疗。不少人担心乙肝作为传染病之一,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吃饭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感染的情况?和乙肝患者共餐,不会被传染!尽管乙肝具有传染性,但这并不代表着跟乙肝患者一起吃饭就会被传染。因为乙肝的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因此,哪怕是跟乙肝患者共用餐具,也不会被传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乙肝患者的口腔出现破损的情况下,一起吃饭的人就很可能被传染到乙肝。比如乙肝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等疾病,乙肝病毒就会通过伤口传染给其他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跟乙肝患者共用餐具,就很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这是因为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患者通过血制品注射进行乙肝的传播,常见于血液透析等方式,即使只有极少量的血液,也会导致乙肝病毒的出现,从而感染乙肝。因此,在打耳洞、纹身、纹眉等过程中,如果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器械时,都可能导致被传染。此外,手术刀等医疗器械也可能成为乙肝传播的“载体”,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做好消毒工作,就可能因此感染乙肝。因此,不论手术大小,最好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性传播:乙肝的传播和艾滋病的传播类似,也会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在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的人身上,更容易接触到乙肝病毒,从而感染乙肝。此外,也有少部分患者是由于配偶患有乙肝,在性接触过程中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而感染的。总之,洁身自好是远离乙肝病毒的重要方式,并且在性接触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母婴传播:一个患有乙肝的女性,怀孕生下的胎儿也很可能是乙肝患者,这是因为乙肝病毒会通过胎盘或产道进行传播,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母婴传播。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母婴阻断技术越来越成熟,母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乙肝的概率不断在降低,再加上新生儿都会注射乙肝疫苗,因此,先天性出现乙肝的人数也不断在减少。其实,乙肝患者和艾滋病患者一样,都不应该受到歧视,而且跟乙肝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都不会被传染,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实际上,在跟别人吃饭的时候,更应该担心被传染这些病。和别人吃饭,该担心传染的是这2种病幽门螺杆菌: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会诱发多种类型的胃病,譬如胃炎、胃溃疡等,而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是59%(7亿以上),在某些地方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90%。之所以这么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正是因为这种病菌可以通过唾液或口腔的分泌物进行传播,平时一起共用餐具、水杯,或者是长辈将食物嚼碎再喂孩子,都可能感染这种病菌。甲肝:与乙肝一样,甲肝也是一种病菌引起的肝炎,前者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后者则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甲肝病毒一般存在患者的粪便中,但如果不小心沾到手上,再接触食物之后,吃了这些食物的人也可能感染甲肝。要想预防这两种传染性疾病,一定要注意这三件事情:第一是吃饭前一定要洗手;第二是定期消毒餐具,可以通过高温、远红外线等方式进行;第三是使用公筷。此外,当家里有人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或甲肝等疾病时,最好将患者的餐具分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拒绝吃野味,目前为止,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都来源于动物,而吃野味是传染这些疾病的主要方式。总之,无论是乙肝也好,甲肝也罢,传染病固然可怕,但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就不需要害怕被传染!互动:乙肝病毒要如何清除?参考资料[1]《这几个实验告诉你,为什么“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常青藤爸爸.2024-05-19 // [2]《吃饭会传染的病,只有这几种!别再说乙肝了》.业百科weixinnc.com.2024-04-21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饮食文化 2021-07-28
一人传染一桌人!经常聚餐的人,当心3种病找上门

一人传染一桌人!经常聚餐的人,当心3种病找上门

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都是一桌人不用公筷互相夹菜,这样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表达亲近之意。但是很多场合我们需要和不熟的人一起共餐,这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好像乙肝这些病是可以通过一起吃饭来传播的,事实是这样的吗?一起了解下! 乙肝会通过吃饭传播吗?专家表示:乙肝不会通过一起吃饭进行传播,虽说很多疾病都是从口入的。但是乙肝还真不是,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4种,分别是血液及血液制品、母婴、性生活以及皮肤粘膜破损。但需要注意的是乙肝不会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但如果口腔、消化道内有破损,比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不能完全排除有通过血液感染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可能性相对比较小。但下面三种病会通过共餐传染虽说乙肝基本不会通过吃饭进行传播,但是这些疾病会通过共餐传播!1、甲肝甲肝和乙肝一样,都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甲肝是由甲型肝炎引起,乙肝是由乙型肝炎引起的。甲肝病毒大多时候是被“吃”进去的,它大量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如果沾到手上,然后用手去接触食物和水,健康的人误食了这些带有病毒的水和食物,可能会引起交叉感染。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典型的从口入的疾病,它可以通过唾液或口腔分泌物进行传播,并且传染性很强,平常我们普通的吃饭、接触,都可能会发生交叉感染。3、伤寒伤害是一个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而且可以通过共餐进行传播。它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和甲肝的传播方式比较相似。致病菌会随着患者的粪便排出,如若污染了水或食物而被健康人食用的话,健康人会因此而被感染。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病从口入呢?首先在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集体用餐时最好采用分餐制,给人夹菜使用公筷;成人不要用嘴去触碰婴儿的奶瓶、勺子等,更不要嚼碎了食物喂食婴儿;食物要清洗干净病煮熟之后才能食用;对于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要使用专门的碗筷,避免共用。其实这些预防的方法今年大家都了解的很多,就是我们预防新冠肺炎感染的那些内容。吃饭尽可能的避免聚集、不要共用餐具、餐前餐后要洗手、日常尽可能佩戴口罩等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的健康而言却是意义重大的。目前新冠在全球范围内还在肆意横行,建议大家在生活中还是要做好就餐的防护措施!参考资料:[1]向芸.家里有乙肝患者须采取分餐制吗[J].求医问药,2012(3):25. // [2]袁志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餐具传播[J].求医问药,2012(11):19-19.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饮食文化 2021-07-28
为啥各地都在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不用公筷有多可怕?实验告诉你!

为啥各地都在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不用公筷有多可怕?实验告诉你!

疫情当前,人们谨记“少出门,少聚集,戴口罩,讲卫生……”,对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自各省纷纷调降省级应急响应级别以来,被“关”在家许久的人们内心早已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和小伙伴们“搓一顿”!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小细节——与人用餐时,准备一副公筷公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提出,“不分餐,在疾病前面,就是裸奔”。简而言之,不分餐、不使用公筷,就是给疾病提供传播的机会。 不论是和家人吃饭还是在外聚餐,你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口水会随着筷子接触到菜品,你一筷,我一筷,就容易产生传播。 “公筷制”、“分餐制”将成为餐桌新风尚? 疫情期间,因聚餐引发感染的新闻屡见不鲜,南京家庭聚餐导致9人感染,4月份哈尔滨也因聚餐导致89人被感染,甚至还有隔桌聚餐也被感染的病例,目前疫情虽然在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松懈。 江苏省泰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并指出公勺公筷应该在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来取、夹菜的勺子和筷子,让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还从筷子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对公筷的制作提出要求。 不仅仅江苏,还有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等都纷纷发出倡议书,建议市民居家或外出就餐使用公勺公筷,养成科学健康的进食习惯,让“公筷制”、“分餐制”成为餐桌上的新风尚。 聚餐时不用公筷,到底有多可怕?实验告诉你! 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11位专家,为此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小组选择了一家餐馆,点了六道菜家常菜,并将每份菜都分成2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还有一道作为空白对照。 工作人员对餐前餐后的菜品采集了19份样本。实验结果得出:“非公筷”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组,甚至还有高出10多倍的。不使用公筷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它隐藏着很多疾病。 图片来源: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 1.幽门螺旋杆菌 一是会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之一,胃癌的发生也与之有关。在节假日期间,市民黄女士和不同的亲朋好友进行聚餐,发现不对劲后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一家三口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2.甲肝、戊肝、带状疱疹等传播 就餐中,不使用公筷,也会让携带甲肝、戊肝的人群,有机会传播到一起用餐的人中。 3.引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人在打喷嚏时,一次可以喷出10万个唾液飞沫,而这些飞沫以每小时145千米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当你就餐时,有人打了喷嚏,可想而知,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几率也会加大。 公筷分离病毒,分不开爱! 最后提倡大家积极使用“公筷公勺”,在保护他人的同时也保护自己。“公筷”将病毒与我们分离,却分不开我们的爱! 虽然刚开始使用公筷会有诸多不适,但是只要养成习惯,将会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健康、多一份文明。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在餐桌上先备一双“公筷”开始吧。 今日互动:你家里会用公筷吗? 参考资料 [1]《聚餐不用公筷有多可怕!?11位疾控专家点了6道菜,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健康时报.2024-05-05 [2]《让使用公筷成为文明风尚》.央视网.2024-04-10 [3]《使用公筷公勺是卫生也是关爱》.光明日报.2024-03-17 [4]《广州启动“公筷公勺行动” 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广州日报.2024-04-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业百科weixinnc.com】公众号,回复您遇到的健康问题,即有专家为您免费解答。 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饮食文化 2021-07-28
食堂吃出高考的感觉!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班后食堂集中用餐该怎样防护?

食堂吃出高考的感觉!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班后食堂集中用餐该怎样防护?

    今天是2月4日,不少单位已经开工了,开工后的如何吃饭的问题也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早晚餐可以在自己家里吃,那么午餐该怎样解决?     这两天,网上流传出几张照片,称“食堂吃出了高考的感觉”,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食堂座椅被拉开了距离,用餐的人都默默用餐,毫无交流,真的有种在高考的感觉。图片来源:网络    上班后人群聚集,我们更应该做好防护工作,日常最好一直戴口罩,但是吃饭的时候我们得摘下口罩啊,特别是在食堂用餐。平常食堂就是非常热闹的地方,人员聚集,大家说说笑笑,一起用餐,但是非常时期,我们就得采取非常措施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食堂集中用餐该怎么防护?    1.分开用餐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尽量避免人群集中,因此分开用餐是可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由食堂做成盒饭或让员工自行准备饭盒,让员工在工位或其他可供员工用餐的地方用餐,避免人群聚集。    2.拉开距离    如果要在食堂用餐,食堂一定要做好餐桌椅及餐具的消毒工作,同时将餐桌间距离拉开1米以上,正如前文所说的“吃出高考的感觉”。    3.错峰吃饭    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错峰吃饭的方式,比如原来大家都集中在12点半吃饭,现在可以从11点半开始,每半个小时一次,让那个员工分批次、分楼层用餐,用用餐人群密度降下来。    4.少交流少讲话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新闻1+1》白岩松采访表示,在食堂吃饭,要少交流、少讲话,专心致志地吃饭。    5.自我隔离    有过湖北或武汉旅行、居住史或有湖北人群接触史的,应做好自我隔离,尽量不要和其他人接触,当然更不能到食堂和其他人一起用餐。 //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用餐做起。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饮食文化 2021-07-28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哺乳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哺乳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生子及哺乳。不过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结婚前对方一定要检测血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有任何一项阳性,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如果表面抗体阳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如果结果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乙肝疫苗三针,等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了。   女方表面抗原阳性结婚后也可以生育,但新生儿出生后必须注射乙肝疫苗,保护效果可达90%,同时也可以哺乳。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保健误区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保健误区

(1)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传染性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只有病毒复制得到持续抑制,病毒载量降到检测限以下,才能降低患者的传染性。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依然具传染性,传染性甚至较肝炎患者更强。      (2)缺乏保健意识   肝活检结果证实,携带者肝组织正常者仅是少数。携带者中有20%发生肝炎,这些炎症活动常十分轻微,无明显肝病表现,易被忽略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变长期积累可向较重的慢性肝病发展。这样的炎症活动通过普查或几次门诊是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康档案,长期动态监测肝脏的病变活动。监测的主要项目是“肝功”检查,我们一般要求血中乙肝病毒检测阳性的携带者每3个月“肝功”等检查一次。若肝功正常即可放下心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若发现有肝炎活动,则应及时治疗。我们把这些做法称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3)听信广告及药品推销商的宣传   广告商、药品推销商利用携带者“转阴”心切以及对乙肝预后的恐惧,一方面夸大乙肝的不良预后,另一方面利用个别自然转阴者“贪天之功为己功”,大肆宣扬其转阴“奇效”,使不少人上当受骗。调查发现有83.1%抱怨使用过多种中成药及偏方,有56.8%抱怨使用过多种中西药,还有19.5%的人诉说因治疗搞得家里一贫如洗。乙肝病毒携带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目前各种抗病毒治疗(或是转阴治疗)对其是无效的,也是多余的。   这种药物滥用,不仅给携带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携带者误导而造成的心身损害。医学心理学认为,人体在某些心理因素作用下,能导致身体上的较持久或较严重的偏离正常状态,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疲劳、焦虑、抑郁、头昏、头痛、厌食、上腹痛、口干、呕吐、消化不良、腰痛、心慌、血压波动等。这些反应称作“心身紊乱”或“精神植物神经症候群”,在“久治不愈”的阴影笼罩下的咨询者普遍存在。      (4)只要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会肝损坏和寿命会缩短   乙肝病毒在体内如果不发作,对肝脏是没有什么损坏,可以携带过一生,它只是容易诱发肝脏发生炎症。   只要肝功能一直保持正常,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会活得多少岁就活多少岁。

乙肝 2021-07-27
<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