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病毒
乙肝患者为何会终身携带病毒

乙肝患者为何会终身携带病毒

绝大多数的慢性乙肝患者携带病毒将会是终身性的,无论病情轻重,无论是乙肝“小三阳”还是乙肝“大三阳”,无论血液化验检查表现出怎样的结果,肝组织里的乙肝病毒始终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1)乙肝病毒一旦侵入机体,往往以肝脏为“大本营”,病毒感染肝细胞核,形成共价键闭环DNA(cccDNA),这种超螺旋结构是病毒复制的模板,由于其结构稳定,并潜藏于肝细胞内,要想将它清除掉,非常困难,目前使用的种种抗病毒药物,使用得当,有可能将游离在血液中的病毒清除,但是不可能清除肝细胞内的整合状态的病毒,只要一停药,肝细胞内的病毒模板又会不断复制出新的病毒,释放到血液中,因此病毒“巢穴”难以捣毁,病毒会长期潜伏,定期检查可以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和变异情况。      (2)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问世,最好的抗病毒药物,例如长效干扰素、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也只能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病毒复制只得到有效的抑制,病情相对稳定,但是治疗停止后不久,病毒复制又可能死灰复燃,病情再次活动起来。      (3)乙肝病毒多处存在:乙肝病毒为泛嗜性病毒,可在肝脏、胆管上皮细胞、胰腺、淋巴细胞等组织和细胞中存在和复制。抗病毒药物较易清除血中乙肝病毒,而组织细胞中的乙脏病毒不易被清除或清除较难,成为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4)病毒基因类型和准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乙肝患者的基因类型主要为B型、C型和BC混合型,这些类型容易慢性化,并且易向肝硬化演变,同时对于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难起应答。每一个乙肝患者本身病毒还存在不同的准种,使得每一个患者携带的病毒基因测序,都会有所不同,想要发明一种药物,同时解决所有的病毒准种,几乎成为泡影。我国乙肝患者表面抗原有着不同亚型,主要为adw、adr,这些亚型不同于欧美国家乙肝表面抗原亚型,这可能是抗病毒药物对于我国乙肝患者难以奏效的又一原因。      (5)免疫耐受:家族性的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与婴幼儿水平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染发病和肆虐的主要原因。机体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的发育阶段,一旦感染乙肝病毒,无法识别或清除,乙肝病毒长驱直入,到肝脏安营扎寨,待机体发育成熟后误将乙肝病毒当作自身成分而难以发挥排斥或清除作用。这是我国慢性乙肝难治性原因之一。      (6)基因整合:早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免疫耐受常无异常表现,至偶然查体被发现而开始治疗时,中间往往间隔数年甚至于数十年,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早已发生多处基因整合,病毒不仅根深蒂固,而且非常顽固,潜藏得很深、整合得很牢固。此时治疗即使血清中乙肝病毒多项指标(如“两对半”等)下降或消失,化验结果喜人,但是过不了多久,细胞内整合的病毒基因又可在停药后复制、表达,造成反跳、复发,这是我国乙肝难治的又一重要原因。      (7)基因变异:乙肝病毒很狡猾,当受到打击后,会发生各种变异,也就是说会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变个样,让你造成错觉,基因变异是一切生物体适应环境、改造自己必备的本领。传统认为乙肝“大三阳”转换为“小三阳”是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的标志,最新研究表明虽然变为乙肝“小三阳”,只要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阳性,说明乙肝病情并未好转,这类患者95%以上存在前C区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感染特点为:      ①虽为乙肝“小三阳”,但病毒仍活跃复制、仍有传染性;      ②病毒不易被清除,易致慢性化,易致肝炎重症化演变:      ③这种基因变异对干扰素和多种抗病毒药物治疗不敏感,表现为复发率高,远期疗效不佳。目前最新研究显示,许多乙肝患者经治疗,乙肝病毒e抗原和表面抗原都已转阴,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这在以前绝对会被认定为最理想的效果,但是这种情况同样有可能也是病毒变异的产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乙肝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概率越来越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乙肝病毒标记物不易产生,乙肝病毒更易发生变异。变异株的出现,会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出率减低。所以乙肝患者万不可被几项病毒指标的转阴所迷惑,不论检查血液中的病毒指标怎样变化,都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肝脏内部的情况更加复杂,而一般患者又不可能经常去做肝穿检查,所以平常时候定期到医院复查和随访十分关键。      (8)有研究应用遗传度计算表明,乙肝病毒携带与遗传有关,特别是乙肝病毒在孪生子家庭中分布也有聚集趋向,孪生子双感染家庭成员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远远高于单感染和非感染者,且双亲对子女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以母亲乙肝病毒阳性更重要。国内报道对23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慢性携带家系375人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有血缘关系亲属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高于无血缘关系者(P<0.01);且一、二、三级亲属间随血缘关系疏远携带率递减(P<0.01),经叉生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也证明血缘关系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二、三级亲属加权平均遗传度为88.8%,经过遗传方式分析,证实乙肝病毒传播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      以上8种原因就是乙肝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乙肝病毒可能携带终身,并不意味着乙肝不可战胜,目前战胜乙肝的最佳策略并非一味要求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而在于最大限度地防、治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或减轻肝组织的炎症改变,阻断肝硬化发展过程。治疗得当,预防有节,检测及时,乙肝的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是否需要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是否需要治疗?

  乙肝携带者跟乙肝病人不同,携带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肝脏没有损伤,肝功能正常,只是体内携带了乙肝病毒,但是对身体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转没有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乙肝患者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而乙肝携带者是不需要治疗的,只要做好定期检查,如果不发病一直保持携带者状态的话,跟健康人是一样的。完全不影响学习、工作、生活。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乙肝病毒携带者平时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在医院检查的时候才能得到确认,因此平时并不会引起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两种情况,下面肝宝宝就请专家根据两种不同情况说明一下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这个问题。   (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传染性较强,代表免疫清除期之前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无法清除病毒,造成与病毒和平共处的情况,如果肝脏细胞的伤害比较轻微,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肝脏穿刺作组织学检查也没有明显的改变。   但是这类人群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历的进展,当肝脏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可以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所以这类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应严密的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就要把握时机积极治疗。   (2)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会传染吗      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弱,代表免疫清除期之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此类乙肝病毒携带者机体已经通过免疫清除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作用),清除掉了血液中的病毒,肝脏的炎症病变已恢复,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而且没有明显的肝脏纤维化改变。   此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或e抗体转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因此此类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小或无传染性。但是患者肝细胞核中仍可以有乙肝病毒存在,只是停止复制,不再向血液中释放病毒,也就是病毒和病变都不活动而已。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建议乙肝战友的家人最好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一定要做好定期检查,及时监测病情的变化。

乙肝 2021-07-27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真的像生活中人们想的那样,是慢性乙肝患者吗?乙肝病毒携带者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呢?对我们正常人有威胁吗?下面小编将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很好的认识这一问题。   专家指出,把乙肝病毒携带者误以为是慢性乙肝病人,害怕乙肝病毒的传染,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母婴和性,而握手、同桌就餐等都属于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此外,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不诊断为肝炎病人,也不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因此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是不正确的。   当然,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可能会将其病毒传染给他人。但是,在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多数人处于与病毒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传染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比如有些夫妻,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另一方并没有被传染,所以,乙肝患者的同事或朋友大可不必害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体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少部分人表现为急性乙肝,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如食欲不振、小便发黄、乏力、眼睛发黄等。大部分感染者并不出现症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机体免疫机制正常,凭借自身抵抗能力,会逐渐清除乙肝病毒;还有少部分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或不正常,没有办法彻底清除病毒,致使病毒遗留下来。      若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面盆、茶杯等生活用具,最好分开单独使用。新浪中医专家建议,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子女及密切接触者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一面病毒感染。   现在大家应该了解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了吧,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等传播的,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是不具有传播性的,只要在生活中稍加注意,一般还是没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确诊为慢性肝炎患者,他们几乎没有乙肝的任何体征,因此大家可以放心,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免病毒发生病变。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防肝癌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防肝癌吗?

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前无征兆或者征兆不明显,慢性乙肝中有1%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癌,感染乙肝病毒是诱发肝癌的因素之一。   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便是肝功正常也要定期复查。特别是中老年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仅要查肝功还要查血清肝癌标志物,即甲胎球蛋白(AFP),一般是3-6个月检查1次,以防发展为肝癌。   尽管发病几率不大,乙肝病毒携带者也要定期去查肝功、乙肝病毒标志物,如果发现乙肝病毒还在复制感染,并且转移酶升高,应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   为防乙肝病毒携带者转为肝癌:①要戒酒。酒精在体内主要代谢产物是乙醛,会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和致癌作用,长期饮酒会增加肝癌的发生率。②不要乱用药。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彻底治疗乙肝病毒,而滥用“转阴药”可能引起肝损害。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对策略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对策略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本条件是抽血化验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并且持续半年以上时间,但是定期检测肝功能全项,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患者自己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可以正常从事各种工作和学习。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主要的条件是功能持续处于正常状态,而不是间断性或间歇性正常,具备这样条件需要患者长期定期监测肝功,每3个月或半年监测1次,只有始终正常,才能算作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携带者,另一类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性的携带者。所谓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携带者是指乙肝病毒DNA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大三阳”)患者。所谓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性的携带者是指乙肝病毒DNA阴性、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小三阳”)患者,目前将这部分患者称为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判别和区分这两类患者非常主要,因为这两类患者的处理原则和策略完全不同,只有首先判别患者属于哪一类,之后方能产生应对措施。      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性的携带者(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对较好,这部分人群无需用药治疗,可以从事各种工作,但是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定期检测肝功及乙肝病毒指标,注意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始终都是一样,可以放心工作和学习;如果中途出现变化,肝功或病毒指标发生变化,应该及时排查,看看是否病情发生了转变,该治疗就治疗。      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携带者,需要先在有条件的大医院做一次肝穿刺检查,来决定是否需要用药治疗,如果肝穿病理检查提示肝炎活动指数>4分或炎症活动程度或肝纤维化程度超过2级,应该给予抗病毒以及抗肝纤维化治疗。如果肝穿病理检查提示肝炎活动指数<4分或炎症活动程度或肝纤维化程度<2级,可以暂时不予治疗,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肝穿对丁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携带者非常重要,尤其是中青年病毒携带者,因为不少资料显示,这些人群中不少患者肝组织学检查潜藏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虽然肝功长期正常,但是肝组织内部可能有轻重不等炎症变化,有个别的患者甚至于达到了肝硬化程度,如果仅仅凭肝功能检测结果或患者的自我感觉,就错误地认为是“健康携带者”,那就要误了大事。      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上述医学监测外,还需要注意好以下策略:      1调节好心态良好的心情是疾病康复的保障,是战胜肝病的重要因素。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也可以干出出色的业绩,刘德华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放弃人生和生活,一定要争做生命的强者,事业的成功者。      2健康生活眼下国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夜生活泛滥,饮食结构不合理,起居失常,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巨大,娱乐享受习惯越来越重,体育锻炼机会越来越少,干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健康人群不利,对于广大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不良的生活方式更是折寿的罪魁祸首。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素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赶时髦,不要贪钱、贪色、贪利,一定要清心寡欲,起居有常,正常生活。      3加强身体锻炼乙肝病毒携带者,切忌成天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这不利于疾病康复。要劳逸结合,适当活动,但不能过度劳累,适度的锻炼非常重要。同时生活要有规律性,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保护隐私,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情况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了避免遭遇各种各样的社会歧视,需要保护个人隐私,不要轻易对人讲述自己的病情,应该尽量控制知情范围,做好保密工作。      5理智和巧妙对待人生大事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生中会遇到升学、招工、结婚等重要的人生大事,处理好这些人生大事至关重要,从国家法律角度讲。乙肝患者在这些大事面前,和其他健康人群没有两样,但是实际环境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障碍,这需要广大携带者能够理智和巧妙的处理,不能蛮干。      6不可轻信广告个别单位和宣传以及所作所为多是为了赚钱,乙肝患者只能成为其掠夺钱财的猎物,在这些地方看好病的可能性等于零。      7.合理的饮食营养这一点对肝病的康复十分重要。可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和饮食习惯调整膳食。

乙肝 2021-07-27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HBV)感染后的携带者,是人体感染HBV后的结局之一。携带有HBV的这类人群统称为携带者。      根据《防治指南》提示及本书所知,携带者可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两类性质不同的携带者。      1.慢性HBV携带者《防治指南》提出:这类携带者的主要指征是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乙肝e抗原(HBeAg)或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对HBVDNA阳性者,应做肝穿刺活体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防治指南》提出:慢性HBV感染后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主要是指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用PCR法检测不到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检查病变轻微者,称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去曾有被称为“HBsAg健康携带者”的说法欠妥。后来又有人称之为“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事实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其肝功能却并非一直正常,常有ALT升高,甚至出现肝脾大和蜘蛛痣等。HBVDNA和乙肝病毒基因聚合酶(HBVDNAP)及HBeAg可持续阳性,表明HBV在体内复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单以“无症状”来限定也不够准确。《防治指南》将携带者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纠正了过去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携带者混为一谈的片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实质上是无乙肝病史、无临床症状及体征,无肝功能异常,肝组织活体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而血清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者;而慢性HBV携带者是指HBV5项指标(即“两对半”)检查为“大三阳”、“小三阳”,无肝病相关症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HBVDNA检查为阳性。表明虽然人体内有HBV复制,但尚未引起肝脏的炎症,此类患者多数处于免疫耐受阶段,人体和HBV“和平共处”。

乙肝 2021-07-27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区别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区别

(1)临床症状与体征:慢性乙型肝炎可由恶心、乏力、尿黄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肝掌、血管痣等慢性体征,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上述表现。   (2)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LT长期正常。   (3)肝组织学检查:慢性乙型肝炎有肝炎病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无明显异常。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患者吗?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患者吗?

乙肝不可怕,可怕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转干、升学时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诊断为乙肝患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部分属于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比较弱。只有少部分病毒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乙肝疫苗接种之后,乙肝病毒携带者由过去的10%~13%下降为0.8%~1.3%。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达到或低于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乙肝病毒携带者绝大部分没有症状,只有少数人会有疲乏的感觉,经过休息之后即可消失。对没有任何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注意以下四点:①要进行动态观察,每隔3~6个月到医院做检查;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肝脏有害的习惯要改变,如饮酒、吸烟等;③自己心理上不要有压力,应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④患其他疾病就诊时,要向医生通报自己的情况,告诉医生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样,医生在用药时会考虑药物是否对肝脏有损害。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有四种可能。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有四种可能。

1.自然转阴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含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指标自然阴转的情况肯定存在,但并不普遍。我国的权威资料调查显示:HBsAg的年阴转率在2%左右,一般来说母婴垂直传播的携带者一般低于2%,18岁以后的青壮年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阴转率在1.5%~3.4%,但乙肝“大三阳”者更难转阴;HBeAg的年阴转率(即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在6.3%~14%。阴转率的个体差异较大,影响阴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      (1)机体的免疫功能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识别能力低下,无法识别并清除体内的HBV,出现所谓“免疫耐受”状态,乙肝病毒长期占据肝组织,并不断复制病毒。      (2)年龄因素:自幼感染HBV,由于机体免疫防卫功能尚不健全,病毒一旦入侵,往往长驱直入,扎根于肝脏,HBVDNA与感染的肝细胞基因整合,血清中的HBsAg持续阳性,日后多年,病毒已是顽固不化,若再想清除,就十分困难了。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乙肝病程将经历免疫耐受—免疫活动清除—免疫恢复3个阶段,这三个自然阶段可历时数十年,直到最后一个阶段,病毒指标可能出现持续长久的阴转。有关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就极低,8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没有表面抗原阳性者。      (3)遗传基因因素:虽然乙肝病毒感染的遗传基因因素尚无定论,但我国慢性乙肝发生与家族血缘因素密不可分,乙肝的家族聚集性十分突出和明显,乙肝往往呈明显垂直传播倾向,乙肝代代相传与种族和遗传多态性密切相关,遗传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控制点决定了乙肝的易感性和携带病毒的长期性。      (4)乙肝病毒的复制状态因素:如果乙肝病毒处于高复制阶段,一般都为乙肝“大三阳”,HBVDNA呈阳性,在这种状态下,HBV的自然转阴率就极低。      (5)病毒变异因素:HBV是一种变异发生率较高的病毒,为了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逃逸、躲避治疗药物的打击,乙肝病毒就产生基因变异,这种基因变异可能发生在乙肝病毒基因片段的多个部位,变异后的HBV更富有欺骗性和顽固性。乙肝病毒变异往往是病情加重、肝硬化甚至肝癌发生的直接因素。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往往具有一个相同的自然过程,如果想要打破这一自然过程,改变乙肝的发展归宿,提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的种种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对于HB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尚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这就使得乙肝抗病毒治疗只能起到部分有效的结果,根治乙肝尚难以实现。因此,HBV的自然阴转和治疗后阴转的概率都不高,使众多乙肝患者长期携带,乃至终身携带乙肝病毒的情况比较普遍。      2.持续稳定的终身携带有相当一部分HBsAg携带者终身携带HBsAg,但最终死于非肝性疾病。曾有人报道218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有78.2%的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可能这种变化就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在我国这种状况十分普遍。有人称这是人体免疫系统与乙肝低水平病毒的“和平共处”、“长期共存”的现象。      3.急性发作有一部分HBsAg携带者在乙肝病毒携带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生急性肝炎。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e抗原(HBeAg)持续阳性者易发展成慢性乙肝。还有少数人与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个别还不能排除其他病毒引起的肝损伤。从目前的乙肝发病情况看,急性发病者(以往没有明确的肝病史,平常身体良好,突然出现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眼黄、小便黄、皮肤黄等症状,去正规医院就诊,经血清化验检查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乙肝病毒指标阳性),绝大多数并非真正的急性乙肝,而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或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其特点是患者早就感染了乙肝病毒,并长期携带,乙肝病毒处于“潜伏”状态,到了一定时期,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或是HBV携带者由于酗酒、劳累、感染其他病毒等诱因,导致急性发病。      (1)判断HBV携带者急性发作的依据:一般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判断:①既往体检曾经发现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②有明确的肝病家族史,其母亲或父亲为乙肝患者;③查体可能发现肝掌或蜘蛛痣等阳性体征;④B超等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⑤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或胆红素急剧升高,肝功能系列中以ALT、AST、球蛋白相对升高明显;⑥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⑦抗HBcIgG滴度明显升高(急性乙肝患者大多数是抗HBcIgM滴度升高,两者可依此而区别)。      (2)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叠加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如甲型、戊型、丙型或丁型肝炎病毒;②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彻夜劳累、纵欲狂欢,乙肝病毒变异等。      (3)慢性HBV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的预后: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大部分患者经过正确(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治疗和适当的休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个别甚至彻底治愈;②极少部分(1%~2%)患者会发生重型乙肝,也称暴发性肝坏死,病情危重,肝细胞广泛坏死,出现昏迷、腹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型肝炎必须争分夺秒救治。在我40多年患乙肝的病友中,目睹发生过这类病例有2例,都是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肝细胞广泛坏死而丧命,从发病至死亡都在3~5天;③多数患者经过正规治疗,适当休息,病情恢复平稳,再次回到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4.慢性化恶变个别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可演变为慢性轻、中、重度肝炎及重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已发生肝硬化的患者中的9.9%~16.6%有发生肝癌的危险。研究表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比非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概率大。演变为肝癌的关键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HBVDNA的基因序列是否已经整合到该携带者的肝细胞核中。

乙肝 2021-07-27
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教授认为:虽然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可发生脂肪变,但其程度很少能达到病理学和影像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因此通常并不将其归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范畴。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会相当常见,国内一份调查提示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合并脂肪肝者占10.8%。由于二者同为肝病变,且对病程进展和病变又有相互影响作用,因此对病毒性肝炎合并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常见原因有:   (1)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病程中过度营养致患者体重增长过快,出现超重和肥胖有关。   (2)病毒性肝炎治疗过程中,患者过于严格卧床休息,活动减少可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3)感染肝炎病毒之前即有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存在,如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据现有资料显示,肥胖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肝的发生率为30%~10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75%;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为20%~92%。这些原因可能仍是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4)肝炎病毒的感染也可能是诱因,目前对此仍有争议。

脂肪肝 2021-07-27
怎样看待乙肝病毒携带者

怎样看待乙肝病毒携带者

怎样看待乙肝病毒携带者         江苏 主任医师 杨堤林            导 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上虽然存在乙肝病毒,但该病毒对肝脏并不产生损害。所以,有人把乙肝病毒携带者也称为乙肝病毒的“健康携带者”。然而经过长期的研究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其实,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健康。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全国约有1亿多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就是说,在我们的周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呢?怎样看待乙肝病毒携带者呢?      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叫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这是指在患者的身上已经发现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半年以上、但是肝功能正常、并且无肝炎症状和体征。      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在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通过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别人。      研究人员在对大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进行活组织的检查和研究中发现:有9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其中10%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损害,有70%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理改变,有10%携带者的肝脏存在着不典型的病理改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只有10%的人其肝脏未发现有病理改变。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都处于一种潜在的感染状态。他们的身体并不健康。他们是一些肝脏存在轻微病变的慢性肝病病人。因此所谓“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      研究人员对345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和19253例肝脏健康的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345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70例发生了原发性肝癌。而在19253例肝脏健康的人中,只有1例发生了原发性肝癌。这足以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也同样严重地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可是,迄今为止,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办法。临床实践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抗病毒能力,才能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呈阴性。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做好自我保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进行自我保健呢?                  一、要劳逸结合         有专家指出,疲劳是21世纪危害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这可使存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如果做到劳逸结合,就会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到自然的调解,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要营养均衡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做到营养均衡。这有利于携带者体内病损肝细胞的修复。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呢?      1.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每天进食1个鸡蛋、半斤牛奶或奶制品、100~150克肉(以禽类肉和鱼类肉为主,少吃猪肉)。这样,可以保证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天都能够摄入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蛋白质。      2.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主食应包括五谷杂粮,而不应过于单一。      3.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天应摄入500克左右的新鲜蔬菜。      4.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应将食用菌(如香菇等)纳入膳食结构,以确保机体可摄入足够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      5.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适当地限制糖类、脂肪类及高盐食物的摄入。      6.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忌酒。这是因为,酒可加重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三、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更有意义。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选择不剧烈的运动项目。如广播操、练功十八法、太极拳及气功等运动项目。      2.运动量要适度。冬天,此类患者在运动中应以自觉全身暖和为度,夏天应以微微出汗,而不觉心跳加快为度。      在注意以上两点的同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以便长期保持机体较强的抗病能力,免受肝病的侵扰。                  四、应适当进补         至今,尚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特效药物。故人们不可受虚假广告的误导,而盲目服药。乱服药物,可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损害肝脏。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可选用一些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如人参等。因为长期服用人参,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有利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但乙肝病毒携带者服用人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应从小剂量开始进补。因为部分病人服用人参后,可出现血压升高、鼻出血等不良反应。服用人参的剂量应以没有“上火”的反应为宜。②应长期进补人参。因为短期内进补人参,起不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当然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开具更合适的进补药方。      此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做到尽早治疗。这样,也可改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预后。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如何?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如何?

无症状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一般转归良好。长期病毒携带者中一部分进展为慢性肝炎也可能处于肝硬化形成阶段,有个别携带者可能演变成肝癌。具体地说,其转归有以下四种情况:   (1)自然转阴 随着时间推移,机体免疫状态改善,部分携带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可自行转阴。国内报道,凡是母婴垂直传播的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的自然阴转率很低,一般低于2%;18岁以后的青壮年的自然阴转率在1.25%~3.4%;同时有e抗原阳性者更难转阴。   (2)持续稳定的终身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 有不少患者终身携带乙肝表面抗原,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数十年阳性,但最终死于非肝性疾病。在曾经报道218例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中,有48.2%的肝脏有轻微病理变化,可能这种变化就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在我国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3)一部分人在携带过程中出现肝功异常,发生临床显性肝炎 其中乙肝表面抗原与e抗原持续阳性者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还有少数是与丁型肝炎重叠感染,个别还不能排除其他病毒引起的肝损害。   (4)发生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有人认为发生慢性活动性肝炎者可达1%~3%,少数人可发展为非活动性肝硬化,已发生肝硬化的患者中9.9%~16.6%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个别报告有42.1%可伴发肝细胞癌。研究表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比非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率大200~300倍。演变为肝癌的关键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的基因序列已经整合到该携带者的肝细胞核中。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注意哪些问题?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注意哪些问题?

虽然对于乙肝的治疗,目前我们没有特效的方法。但预防乙肝的传播,成功率还是相当的高。当然,这除了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功劳之外,还依仗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律。   首先,要面对现实,不可一味逃避“体内有病毒”的事实,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不应有悲观、自卑情绪,相信科学,切莫一蹶不振,甚至“破罐子破摔”。当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好。另一方面,不要神经过敏,看到别人在一起说话便认为是议论自己,见别人走开就想到“他们讨厌我”,应当宽容一些,大度一些。即使真的遇到一些“冷淡”“挫折”,也应表示理解,莫产生对立情绪,或采取不理智的过激行为。   其次行为上的自律也很重要。在公共场所或亲朋好友家就餐时,应当主动提出分餐,不借用别人水杯,不近距离咳嗽和打喷嚏。此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牙具、刮脸刀要专用,皮肤出血应到医院消毒处理,不能用棉花或卫生纸随意擦一擦就扔掉。女同志还要处理好月经巾、卫生棉,可以将其烧掉。乙肝病毒携带者还要注意的是:不能去献血;要讲究性道德、性卫生;使用公用工具(如电话、门把手等)最好用手纸垫一下;不要随意吐痰。这些虽然都是“小节”,但如果带毒者都能这样自律,无疑会大大减少感染机会。

乙肝 2021-07-27
对于脂肪肝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临床上怎样区分其临床类型?

对于脂肪肝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临床上怎样区分其临床类型?

  施军平在2009年初发表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诊治对策》中认为:肝脂肪变是慢性丙型肝炎(CH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一个共同病理改变,对于血清HBV/HCV现症感染指标阳性的脂肪肝,首先应准确分清临床类型,根据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两者关系初步分为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以及脂肪肝合并亚临床型慢性嗜肝病毒感染。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患者异常升高的ALT和AST等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还是脂肪肝所致,还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直接决定我们治疗方案的制定。   尽管HBV感染可导致脂肪变,但其程度很少能达到病理学和影像学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因此,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少见,而往往伴随有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对于ALT升高但HBV DNA阴性患者,基本上可以排除HBV感染因素所致,其出现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及组织学改变主要是由脂肪肝所致。而HBV DNA阳性患者同时合并有脂肪肝者,既可以是原来就存在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也可能在HBV感染过程中伴随体重快速增加和肥胖而出现,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生化学指标很难判断何者为其主要因素,目前主要是通过肝活检来协助诊断。依据肝小叶内是否有中性粒细胞以及汇管区是否有淋巴浸润等病理表现来判断,如肝小叶内与汇管区炎症并重,可以认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主要病变在肝小叶或汇管区炎症明显轻于肝小叶内,可以考虑为脂肪肝所致;反之,则考虑为HBV感染因素所致,当然这也非绝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HBV感染所致肝脂肪变性不如丙型肝炎常见,程度也较轻微,一般不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鉴别。然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丙型肝炎有时难以区分,因丙型肝炎在肝细胞变性方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泡性肝脂肪变性和灶性气球样变。但在丙型肝炎方面,上述变性之肝细胞相混杂呈灶性分布,并且凋亡小体、门脉淋巴滤泡、门脉周围纤维化和汇管区炎症明显,常合并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碎屑样坏死伸向小叶内,导致汇管区明显扩大,甚至桥接形成宽大纤维间隔。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易有Mallory小体,窦周纤维化,气球样变和糖原核。   通常认为HCV现症感染(血清HCV RNA)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排除标准,但有研究者将组织学上有典型脂肪性肝炎表现,而不是丙型肝炎所表现的门脉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轻到中度的脂肪变的HCV感染者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事实上,约10%的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当然血清抗HCV和HCV NRNA是否阳性仍非常重要,结合肝组织学改变以汇管区为主,临床表现类似于普通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而患者常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征象,基因分型为3型,我们可以认为是HC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脂肪肝,因为HCV感染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可介导肝脂肪变发生。当然如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征象,同时血清抗HCV和HCV RNA阳性,诊断就显得非常困难,也有可能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HCV基因分型可能有助于诊断,有研究表明在基因3型患者中,仅是4%~5%。相对于HBV而言,脂肪肝合并亚临床型慢性HCV感染者则非常少见。   不仅病毒性肝炎可引起或合并脂肪肝,反过来脂肪肝对病毒性肝炎的进程和预后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加速或加重肝纤维化、肝硬化甚或HCC病情。

脂肪肝 2021-07-27
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区别

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区别

社会上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发现HBsAg(+)就是乙肝。其实它们有很大的区别,真正的乙肝是临床症状、肝功能反复异常半年左右、同时B超光点不均匀、乙肝标志物阳性或乙肝变异株阳性病人。乙肝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乙肝标志物阳性、肝功能、B超等正常半年至1年以上、多年不发作。

乙肝 2021-07-27
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如何处理

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如何处理

  认真做好乙肝病人的血液处理是杜绝乙肝传播的重要环节。这部分人的血液如果污染了地面,应用纸擦拭干净,不可用拖把擦洗,以免扩大污染面,沾有血液的纸应立即焚烧掉。乙肝病毒耐低温,不耐高温,在一定的环境中能生存70年,高温100℃后感染性消失,高压蒸气消毒121℃、15磅,15~30分钟即可杀死病毒,不耐高温高压的物品可用0.2%~0.3%的84消毒液浸泡20分钟。

乙肝 2021-07-27
<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