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唯一被尊称为“威震华夏”的武将——岳飞

《二十四史》中唯一被尊称为“威震华夏”的武将——岳飞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善战的武将,他们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二十四史》这部浩瀚的历史巨著中,唯一被尊称为“威震华夏”的武将,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  一、岳飞的家世与成长  岳飞,字鹏举,生于北宋末年,祖籍河南汤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立志报国。据《宋史》记载,岳飞少年时期便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的父亲岳云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军官,对岳飞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父亲的教导下,岳飞刻苦学习武艺,逐渐成为一名勇猛的战士。  二、岳飞的抗金事迹  南宋时期,金国势力逐渐壮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岳飞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部队抵抗金军的进攻。他先后参加了多次战役,屡次大破敌军,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有黄州之战、郾城之战等。在这些战役中,岳飞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三、岳飞的忠诚与悲剧  岳飞一生忠诚于国家,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然而,他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认可。在金兵南侵的压力下,南宋朝廷内部出现了投降派。这些投降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甚至陷害忠良。最终,在一场政治阴谋中,岳飞被诬陷谋反,被南宋皇帝赵构赐死。  四、岳飞精神的传承  尽管岳飞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忠诚、勇敢、智慧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都受到了岳飞的影响,如文天祥、林则徐等。他们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斗争的楷模。  总结:岳飞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被尊称为“威震华夏”的武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忠诚、勇敢、智慧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05
“二十四史”由不同朝代的史学家编撰,为何唐朝的数量最多?-趣历史网

“二十四史”由不同朝代的史学家编撰,为何唐朝的数量最多?-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唐朝贞观时期编撰的史书在“二十四史”中数量最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史料在世界各大文明中最为丰富与真实,这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务实精神密不可分。而在中国古代史料中,纪传体史书是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几乎记载了整个华夏五千年的“二十四史”。  不过有意思的是,“二十四史”虽然是由不同朝代的史学家分别编撰的,但其中唐朝贞观时期编撰的史书多达八部(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在“二十四史”中数量最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中国古代的惯例是以后的朝代为前朝修撰史书。而唐朝之前正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和短命朝代隋朝,稳定维持较长时间的朝代就不下七八个,唐朝编撰的史书自然数量就多了。  其次,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以唐太宗为代表的贞观君臣对于历史是何等的重视。  正因如此,以李世民为首的贞观君臣对于编撰史书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完全以国家力量编撰史书的传统就起始于唐朝贞观时期,而以宰相级别的重臣领衔编撰史书的传统也起始于唐朝贞观时期。  最后,贞观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和重视文治的政策也为编撰史书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寿父子私人编撰的,而唐太宗对这种公开抢朝廷“生意”的事没有任何不满,还为李延寿提供支持。  综合来讲,唐朝贞观时期编撰的史书在“二十四史”中数量最多一方面是唐太宗正处在大变革之后的总结时代,另一方面则是贞观君臣的历史责任感。而这种历史责任感也正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21
王充求学,是谁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王充求学,是谁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的作者是杜甫王充求学。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诗引用如下: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代: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解释 “读书破万卷”当何解?”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先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不论取“破”字的何种含义,“读书破万卷”都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有本”。 三十岁开始读二十四史来得及吗? 只要开始前行,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之多,一个人的成就并不由年龄来定义。况且,学习也不是只有青少年或者学生才需要做的事,应当说:不管任何时候,都得保持学习的能力。 拿我自己来说吧,大学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但并不喜欢古文,觉得生涩。毕业后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尝试,最后进入文博行业时也已经接近三十岁,那时候才开始接触和学习历史,经过十年的打磨,对中国史和地方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也出版了相应的多部专著,写作了诸多课题和论文,获得了若干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一二三等奖,并致力于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历史,也获奖无数。作为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人,个人有一些经验想要分享给你: 一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只要有十年或者一万个小时的经验和努力,就可能成为某方面专家! 这个定律也许经不起推敲,但是它鼓舞了很多人,并且经过刻意的训练和努力,就算不是专家,至少绝对不是某个领域的小白了。 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我认为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度学习,提高专注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同时,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历史是很值得深挖的学科,可以大范围地泛读史料,如《二十四史》,也可以选取历史上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者一个方面,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上层的历史,有时也会发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也可以结合文献、考古等学科领域,来帮助分析、理解和还原历史。后世的研究论文可以帮助你尽快获得自多的干货和知识点,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为文献的残缺、考古的空白等等,一些论文中的观点很容易在后来被推翻,也有一些论文存在带节奏的感觉。

资讯百科 2022-05-09
不属于24史,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秦朝?

不属于24史,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秦朝?

“二十四史”里边确实没有《秦史》不属于24史,但是一部《史记》就已经囊括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中就有《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另外单独给魏冉、白起王翦、范雎蔡泽、李斯、蒙恬等等秦国或秦朝历史人物作了传记。除此之外,《史记》还记载了秦汉之间楚汉争霸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可以说,秦朝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已经记载得比较周祥了。 而秦朝焚烧了六国史书,并且本国也不再设置史官,这的确让秦朝及先秦很多历史出现了断裂,但也幸亏汉朝初年就出现了司马迁这样伟大的史学家,也真算是继绝学了。 另外,“二十四史”指的也并不是二十四个朝代,比如刚才说的《史记》,还有《南史》《北史》《三国志》《五代史》等,另外《新唐书》和《旧唐书》,《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都属于“二十四史”。 不属于二十四史书是什么书? 不属于二十四史书:《新元史》和《清史稿》。《新元史》《清史稿》二十四史合为“二十六史”。 除了以下所列书籍外均不属于二十四史书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资讯百科 2022-04-08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哪些史记?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哪些史记?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记有:《尚书》,《春秋》,《左传》,《新元史》,《清史稿》。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什么书 《史通》不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元史》和《清史稿》不属于二十四史,《新元史》《清史稿》二十四史合为“二十六史。 不属于二十四史指的是什么书 二十四史书为以下内容,反之除了以下所列书籍外均不属于二十四史书。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二十四史”有哪些史书组成?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24部史书的总称,记载了上起传 说中的黄帝、下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 1644年)的重要历史,共计3213卷, 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纪传体编写。24部史书依次为: I。 《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撰 2•《汉书》(100卷),东汉班固撰 3•《后汉书》(12〇卷),南朝宋范晔撰 4。  《三国志》(65卷),西晋陈寿撰 5•《晋书》(13〇卷),唐朝房玄龄等撰 6。 《宋书》(100卷),南朝梁沈约撰 7。 《南齐书》(59卷),南朝梁萧子显撰 8。 《梁书》(56卷),唐朝姚思廉撰 9。 《陈书》(36卷),唐朝姚思廉撰 10。   《魏书》(114卷),北齐魏收撰 II。 《北齐书》(50卷),唐朝李百药撰 12。 《周书》(50卷),唐朝令狐德棻等撰 13。 《隋书》(85卷),唐朝魏征等撰 14。 《南史》(80卷),唐朝李延寿撰 15。 《北史》(100卷),唐朝李延寿撰 16。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昀等撰 17。 《新唐书》(225卷),北宋欧阳修、宋祁撰 18。 《旧五代史》(150卷),北宋薛居正等撰 19。 《新五代史》(74卷),北宋欧阳修撰 20。《宋史》(4%卷),元朝脱脱等撰 21。  《辽史》(116卷),元朝脱脱等撰 22。《金史》(135卷),元朝脱脱等撰 23。《元史》(210卷),明朝宋濂等撰 24。《明史》(332卷),清朝张廷玉等 。

资讯百科 2022-01-2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