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年
适合小年夜很亲昵的情头好看 超阳光的暖心情头

适合小年夜很亲昵的情头好看 超阳光的暖心情头

这么阳光又这么暖心的情侣卡通头像怎么能错过了,精致感慢慢的情侣高清头像不要错过收藏啦。这么阳光又这么暖心的情侣卡通头像怎么能错过了,精致感慢慢的情侣高清头像不要错过收藏啦。

微信头像 适合小年夜用的很亲昵的又很阳光的情侣好看的头像来啦,很温柔又很阳光的情侣头像真的好爱呢。
2024年小年是哪一天,什么是小年,小年是怎么来的?

2024年小年是哪一天,什么是小年,小年是怎么来的?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2024年小年是哪一天,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 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其实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后来,受官气影响比较重的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祭祀灶王爷的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农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无论哪一天,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过了“小年”,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节奏啦!

资讯百科 2022-04-05
灶王爷,过去过年为什么要供灶王爷?

灶王爷,过去过年为什么要供灶王爷?

过去,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里都要贴灶王爷的像灶王爷。白天把屋子打扫干净,糊上新的窗户纸,傍晚时分把灶王爷像贴在锅台侧面的墙上。 记得那时的灶王爷像并不漂亮,是用一块刻有灶王爷的木板上涂上墨水,然后把一张白纸覆盖在上面,揭下来后反面贴在墙上,底下的盘子上放两块粘糕。我们这些小孩子对灶王爷像不感兴趣,惦记的是盘子上的粘糕。 每当要伸手拿粘糕都被母亲制止,告诉说必需要等到送走灶王爷后才能吃,灶王爷吃不到粘糕,上天就不会给咱们说好话。 还记得灶王爷像干净不了多少天,一个月左右就变得黑糊糊的了,因为用柴锅做饭,烟熏火燎了,很容易熏黄了,然后变黑了,有时还被灶王爷像吓一跳。 实际上,供灶王爷没几年,后来破四旧就不供了,所以这已是50多年前的事了。 我国民间供灶王爷有很早的历史,过去人家多数祭灶神,俗话就是“送灶王爷”、“送灶”。还记得很多家都贴灶王爷,有钱的人家贴的灶王爷像是买来的,花花绿绿的比较好看。 为什么要供灶王爷,大人们挂着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民间传说,岁末时,灶神老爷都要上天禀报,自己所在的这一家,一年都做过什么善事,干了哪些恶事,他的心理有一本账,要拿给玉皇大帝去看,玉皇大帝根据这家人的善恶情况,决定对这家赐福或者给予灾难的惩罚。 所以,人们供灶的目的上讨好灶王爷,用粘糕、糖瓜粘住他的嘴,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告状和打小报告了。 到除夕时,各家又把灶王爷接回来,在摆上饺子和一杯酒,一家人高高兴兴,一年都平平安安。 祭灶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带有幽默色彩。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的《祭灶词》,对祭灶的习俗写得很详细: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看得出,范成大下的本要比我们大多了,大方的没法比。 宋朝时,还有一种把祭灶与邻居分享的习俗。陆游有一首《祭灶与邻曲散福》的诗: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还有一首《农事稍间有作》: 架犁架犁唤春农,布谷布谷督岁功。 黄云压檐风日美,绿针插水雾雨蒙。 年丰远近笑语乐,浦涨纵横舟楫通。 东家筑室窗户绿,西舍迎妇花扇红。 我方祭灶彻豚酒,盘箸亦复呼邻翁。 客归我起何所作,孝经论语教儿童。 教儿童,莫匆匆,愿汝日夜勤磨砻, 乌巾白紵待至公。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宋朝时人们通过供灶神,增强与邻里的和睦,教育孩子懂得孝道等做人的道理。 过小年,为什么要祭灶王爷? 灶神是中国民间最普遍信仰的神祗之一,其祭祀习俗,自先秦而起。 灶神也有“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别称,顾名思义,是古代神话中专管饮食方面的神灵,晋代后,灶神便被添加入了些的别的元素,可以督察人间善恶,渐渐成为司命之神。 灶这种东西,自人类掌握用火的技术术,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灶神的崇拜由此而兴,甚至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毕竟道教至高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或者佛家的佛祖,乃至于后来居上的玉皇大帝,都离人们的生活太远。 关于灶神的源起,说法较多,莫衷一是,在此列举几个。 一说灶神乃上古帝王或其后裔,如《事物原会》称黄帝创造了灶,死后被委以灶神之位,《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由此可见,在上古帝王说中,火神祝融是灶神的“呼声”最高,祝融是谁?“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除上古帝王外,有鬼神、精怪演变说,如《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文献通考•郊社一九》“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西晋司马彪说,“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所谓的“髻”,即灶中的鬼,《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又有《白泽图》等“火之精曰宋无忌”。有的人相信灶神是一对夫妇,所谓“灶公灶母”便来源于此,据《荆楚岁时记》载“灶神名苏吉利”,又有《玉烛宝典》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也有人死后成神之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中提到灶神名叫张单,乃一陈世美的另一版本,因羞见于休妻,钻入灶内,身死而成灶神;也有说是一贪官以馋著声名,累穷百姓,一仙家以法制其于灶台,使之只能看着百姓吃。 灶神来源远不止这三种说法,我们就讨论到这里,现在看看灶神的职能。 灶神虽受人们的奉祀,实际上却是类似于锦衣卫之流的小报告“专家”,每年都要上天一趟报告主人家的善恶,以便来年的奖赏、惩治,这其实包含了人们对仙家惩恶扬善的向往,实质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心理。不过,基于其“锦衣卫”的职能,人们还是会在这一天好吃好喝地供着灶神,希望它到了天上能美言几句,甚至有人摆上美酒,意图将其灌醉,使之少打几个小报告等。

资讯百科 2022-03-21
小年的习俗,在农村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小年的习俗,在农村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在安徽安庆市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的日子,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是祭祖的日子,安庆农村有“接祖”的习俗,傍晚时分,家家在门前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迎接祖宗回家过年,在供奉祖宗牌位的香台上,摆放“三牲”供品,酌上三杯酒,三杯茶,三碗饭,点燃香烛,依辈分向祖宗敬香叩头,过去祭祖还要斋戒三日,如今,已经是没人沐浴斋戒了小年的习俗。 祭祖仪式完毕,一家人才能吃小年夜饭,围坐在堂轩八仙桌上吃饭,当然,没有除夕之夜“团圆饭”丰盛和隆重,吃完饭还要带上孩子,到家族中长辈那里去坐坐,谈谈一年的收成,工作成绩,以及新年的打算,请长辈赐教。一般没有“守岁”的规矩,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只有少数人打扑克、麻将娱乐一下。 北方人把腊月二十三当“小年”过,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农村“祭灶王爷”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熬制米糖,炒零食,将糖稀涂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或将切好的芝麻糖、冻米糖、花生糖及炒货供奉在灶庙前,然后,焚香,燃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传说,祭灶王爷能保六畜兴旺,所以,过去农村人很重视“祭灶”仪式。现在农村开始“禁养”了,农村人也没有人家饲养六畜了,年轻人也就不懂和不重视“祭灶王爷”了! 农村小年是哪一天?有什么习俗?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跟城市不同,农村里现在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风俗和禁忌,在过年前后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农村里的禁忌也有很多,我们就来看看小年时,农村里有什么禁忌吧。 1.忌送花馍,在北方一些农村,逢年过节都要蒸花馍,花馍是种面食,会被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既好看又好吃。不过在小年蒸的花馍,按照传统是用来祭灶的,不能送给别人。 2.忌吃多灶糖,灶糖是农村人家在小年必备的美食,它是麦芽糖做成的,吃起来香脆又粘牙,以前农村里孩子们没啥零食吃,灶糖就是他们喜爱的美味。不过小年吃灶糖,却不能吃太多。 3.忌宰杀,年前不少农村都要杀猪杀羊,准备过年,不过在湖北一些农村里,小年通常是不进行宰杀的。 除了这些禁忌外,小年里农村还有很多习俗,比如说贴春联、扫尘、贴窗花等。 谁知道过小年风俗是怎么来的? 小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叫灶王节,在不同的地方,小年的日期也不同,有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五三个日期。传说古代官家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小年是腊月二十五。在北方地区,南宋之前都是政治中心,所以受官气的影响,因此,北方小年多是腊月二十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南方小年多为腊月二十四。而在鄱阳湖等沿湖居民,保留了船家传统,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五。 小年又叫灶王节,传说灶王原本是平民张生,娶妻后天天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破败家产,直至沦落到乞讨,有一天,他乞讨到前妻郭氏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皇大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既然死到锅底,把他封为灶王,每天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工作,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一定要巴结好灶王,因为他要升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 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资讯百科 2022-03-12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为何会差一天?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为何会差一天?

一般而言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小年是在除夕和春节前的1周左右。其实,从这天开始,中国民间真正的过年就算是正式启动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人们一般是不下地干活的,只是呆在家里享受和休息着,包括吃吃喝喝、娱乐玩耍、走亲串户等。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在腊月(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在腊月(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即北方比南方早一天。 小年就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了,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小年这天,汉族人民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祭灶、扫尘、擦玻璃、贴春联、挂年画、剪窗花、洗浴、理发、婚嫁等。 最初,小年这天主要还是祭灶节。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认为对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这天,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那里讲坏话了。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其《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汉族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的小年则是腊月二十五。 中国的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江河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过小年比南方人早一天的缘故。

资讯百科 2022-02-15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习俗 过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的起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 节日简介 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传统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腊月二十三的民间习俗 晋东南地区传统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 送灶习俗在中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传统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传统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其他习俗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烧了起来,得了大火烧的烧了个净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于灾难,后来人们总结出为人还需要以诚为本,再不去偷工减料,赚取眛心钱,灶王再会甜言也难摘天蔽日,于是就很少有人过年再贴灶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时,在灶前浇上饺子水,谓之浇奠。 腊月二十三吃的糖叫做什么糖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糖瓜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糖瓜外形圆圆胖胖,由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要祭灶 在“小年”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祭灶节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所以祭灶时,百姓就在位于厨房的灶王爷年画下,用麦芽糖熬成的糖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这样他就只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了。 目前,对于祭灶,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眼里,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仪式。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祭祀了“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它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家庭吉祥如意,这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腊月二十三可以在娘家过吗 按传统的观念,女性嫁人后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更何况是过年期间。不过,现在时代变了,倒不用顾忌这些。 传统观念:小年不能在娘家过 传统的中国家庭组成理解,当女性嫁人后,该女性随即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以前的娘家反而沦为“亲戚”关系。比如,以前姓李的女子嫁给张家,就叫“张李氏”就是这个意思。原来的“李”姓却成了副的。 当女人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后,去“亲戚”家就不可能太随便,更何况小年或大年三十一家团圆的日子。在封建社会里,嫁出去的女子经常回娘家不仅要被公婆骂,就连娘家人也会骂。还要被周遭的人说“吃里扒外”的闲话。 现代观念:小年可适当在娘家过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风气也变了。大工业化时代对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打击很大。人们只要能养活自己,谁也用不着看谁的脸色眼色生活,回娘家过年很正常。特别是城市里生活的人,公婆家、娘家都不住,关键的是人们的思想彻底改变了。 温馨提示: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过年回谁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回谁家的问题上,我们应多和双方父母沟通,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两个家庭都能够理解,和和美美地过个温馨的年。 “孝敬父母,不能只在过年时才表现”,我们应“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多与父母交流,平时的孝道做到位了,不在乎过年这几天,双方的父母也更能够理解,欢欢喜喜的春节才不失团圆的意义。

风俗习惯 2019-01-10 16:07:35  
小年是几月几日?过小年是什么时候?过小年习俗

小年是几月几日?过小年是什么时候?过小年习俗

小年是几月几日?过小年是什么时候?关于过小年的来历和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小年是几月几日?过小年是什么时候?过小年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过小年节日来源一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过小年节日来源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过小年节日习俗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民间祭灶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关于过小年的时间差别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节日大全 2011-08-31 13:27:49  
小年的民间习俗

小年的民间习俗

小年的民间习俗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据说这一天灶王会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虽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 目前,对于祭灶,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眼里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仪式。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祭祀了“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它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家庭吉祥如意,这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风俗习惯 2015-10-27 13:43:26  
过小年吃什么?小年有什么饮食习俗?

过小年吃什么?小年有什么饮食习俗?

过小年吃什么?小年有什么饮食习俗? 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灶糖、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面食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其他的食物 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饮食文化 2016-01-31 20:20:37  
南方过小年吃什么?

南方过小年吃什么?

南方过小年吃什么? 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小年吃灶糖,你知道吗? 过小年要吃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过小年要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过小年要吃灶糖、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过小年要吃的其他的食物 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此外,南方人过小年有吃汤圆的习俗,因小年当日要祭灶王爷,会准备一些斋品供奉灶王爷,以寄来年的风调雨顺。

饮食文化 2016-01-26 21:26:06  
小年吃什么?各地小年食俗盘点

小年吃什么?各地小年食俗盘点

小年吃什么?各地小年食俗盘点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 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吃什么?各地习俗不同: 1、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山东半岛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山东鲁西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关东地区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5、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晋东南地区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8、晋西北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9、广西武宣吃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10、恭城瑶族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11、南宁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12、靖安吃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饮食文化 2016-01-26 21:19:1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