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先
薛刚反唐第70回:张先锋被伤阵亡,四好汉路遇救星-趣历史网

薛刚反唐第70回:张先锋被伤阵亡,四好汉路遇救星-趣历史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第70回 张先锋被伤阵亡 四好汉路遇救星  却说薛刚天明不见南建、北齐,正要查问,忽见军士报说:“南北二位将军往周营讨战,被张天辉飞刀擒去。”薛刚闻报大怒,喝声:“备马!我不把周兵杀一个人仰马翻,救回四人,不为好汉!”徐美祖道:“双孝王,你今做了一山之主,大小三军尽看你的约束,倘有差池,如何是好?”薛刚那里肯听,即时披挂。郑宝道:“待我同三哥去。”薛刚提槍上马,郑宝步随,大开三关,冲下山来。  张天辉一见,喝道:“来的可是薛刚么?”薛刚道:“然也。你这厮可是张天辉么?”天辉道:“正是。”薛刚大怒,挺槍便刺,天辉举棒相迎。战无几回,天辉招架不住,回身便走,薛刚拍马追赶。郑宝见张天辉把头一低,伸手在背后扯了一口飞刀,才待转身,早被郑宝一弹弓打中山根,叫声“呵唷”,手中一慢,被薛刚分心一槍,刺于马下。周兵呐喊退走入营,薛刚一马竟杀入周营。败兵飞报入营,说:“元帅,不好了!先锋被薛刚一槍刺死,如今薛刚杀入营来了!”  武三思闻报,急令众将一齐上马。一声令下,各营众将人如山倒,马似潮来,把薛刚团 团 围住。薛刚怒声如雷,把一条槍直冲横撞。郑宝山下望见周营喊杀大震,急急跑上山来。众将齐问:“三哥呢?”郑宝道:“张天辉被我一弹打中山根,三哥把他一槍刺死。三哥他又单身独骑杀入周营,要想救他四人回来,目今在周营内正杀哩!众位快去助他一助。”  徐美祖道:“不妨,他不过是一时气发,伤他些人马,等他杀得气竭,自然回来。”那薛刚杀到下午,也有些力乏,挺槍跃马,冲开一条血路,踹出重围,遂一马回山。  众将接着,迎入大寨,齐叫:“双孝王,你的身体非同小可,一门三百八十余口之灵,皆含泪九泉,望你伸冤;庐陵王望你保他中兴,岂可不自爱身体?今后断断不可轻身出战。”薛刚道:“这吴奇等四人,皆是结义兄弟,岂可坐视不救,所以轻身杀入周营,只望救回四人,那知周兵甚众,无处找寻。”徐美祖道:“他四人不妨。我算定等丧门、铁石二星一至,包管四人回山,那时方可破武三思矣。”薛刚闻言,半信半疑,分付紧守三关。  再说周营武三思查点人马,折了三千余人,又丧了张天辉,心中大恼,即忙修本一道,叫五营总管周黑煞带三千人马,押解吴奇、马赞、南建、北齐四人,上长安见则天皇帝,请旨发落,再差几员大将,来征九焰山。周黑煞领令,把四人上了囚车,即领兵起行。  行不上百里,前边来了救星。你道是谁,就是湖广房州黑龙村纪鸾英。闻知丈夫在九焰山起兵,称为双孝王,便收拾庄丁三百余人,带薛蛟、薛葵起身,望九焰山而来。到此路上,正与周黑煞人马相遇,看见旗号却是武三思的,薛蛟叫道:“婶娘,这武三思贼子,他杀我一门家口,乃不世之仇,今日狭路相逢,岂可轻轻放过!我去拿他来,先祭祭我这槍。”薛葵道:“哥哥,让我先发利市,祭祭我这锤。”拍开坐下乌麒麟,手提两柄斗大的乌金锤,迎上前来,大喝道:“武三思,出来受死!”  前队报入中军队内,周黑煞分付三军住行,押管囚车,把马跑上来一看,见是一个黑脸小孩子,便问道:“你这孩子,是什么人?”薛葵道:“我是两辽王之孙,双孝王之子,名叫薛葵。你是武三思么?”周黑煞道:“非也,吾乃忠州武三思麾下都总管周黑煞是也,奉忠州王之令,押解九焰山反贼上长安去。”薛葵道:“你好好把九焰山的好汉放了,饶你狗命;若说半个(不’字,叫你死在目前!”周黑煞大怒,把刀斫去,薛葵举锤打来,正中刀上,那刀折为两段、周黑煞双手的虎口尽裂,大叫一声:“呵晴!”又一锤打中前胸,死于马下。薛蛟一马赶来,兄弟两个把三千周兵乱杀,如斩瓜切菜一般,周兵丢下囚车,四散逃走。囚车内吴奇、马赞看见薛蛟、薛葵,喜得大叫:“二位贤侄,杀得妙,妙,妙!”薛蛟、薛葵翻身下马,打开囚车,放出吴奇、马赞、南建、北齐。  纪鸾英赶到,叫声:“叔叔们,为何被他拿住?”吴奇四人见了礼,就把被擒缘故说明。纪鸾英道:“我闻知九焰山立旗起手,故此收拾庄丁,前来相会,不料这里救了四位叔叔。请问,我丈夫在西凉借了多少兵来?”吴奇二人道:“借了西兵二十万。只有一说,三哥在西凉又娶了披霞公主,现在九焰山。”鸾英道:“这也怪不得他。自卧龙山分散,至今十三年,他不知我存亡,应该再娶。”四人俱道:“好贤德的嫂嫂!如今武三思人马尚在九焰山下,嫂嫂与二位贤侄火速前去,正好共破周兵。”薛蛟道:“速速赶去,好杀他一个热闹!”未知如何,再看下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8
如盈阁,如何评价北宋著名词人张先?

如盈阁,如何评价北宋著名词人张先?

谢邀如盈阁。张先,大家认识识他,多半是因为苏东坡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东坡这咋地,流传范围却很广。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张三影。通过这个名字认识的朋友应该属于诗词爱好者,起码是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而这帮朋友里还有一部分喜欢八卦的,喜欢研究他和小尼姑那段蝇营狗苟的事。宋史里不见其传,所以他的事大多是其他一些野史和文学作品记载,以及从自己作品和朋友作品来剖析。今天一诺说点为人知的事,再说点鲜为人知的事。具体评论结尾再说。 首先说,他的朋友圈,欧阳修,晏殊苏东坡,梅尧臣等人都和他关系不错,和当时柳永比肩。但是现在知道柳永的比张先的多,主要是因为柳永有三件比较厉害的事,第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东坡说不减唐人高处。第二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第三,奉旨填词。但是名气不代表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苏舜钦梅尧臣是,当时诗坛领袖人物。 欧阳修晏殊苏轼这三位不必说了大家都清楚,是什么级别人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先也当仁不让。 因为在安陆县待过。被人称为张安陆。《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这是张先的另一个名字。 张三影是自封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张先生平所得意。所以后来人称为张三影。 一诺评,张子野词,不花间娇娆,不部五代后尘,乐府余音当时唯子野一人可得而已。一诺最爱其,入破红腰舞乱旋,之句。 政治没什么大作为,也没什么大过错。 男女的事,从年少风流,到老当益壮,史上罕见以。 这里就不八卦太多了。像什么泡尼姑,取小妾烂大街的事说了也没意思。说个官妓索曲的故事吧。 张先老年在杭州待过一段时间,给很多官妓作词,却把同为官妓的龙靓忽略了。于是龙靓给张先写了一首诗索词:“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写了一首双调《望江南》回赠: “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这个事和苏东坡的李琪的故事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东坡拿老杜说事,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张先比较玩套路,直接夸,这样比东坡来的实在点。反正那时候流行这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欧阳修非常欣赏张子野的词。却没见过,第一次张先去拜竭欧阳修,欧阳修就像曹操迎接许攸那样,来不及穿鞋,趿拉着迎接他。道,莫非是桃杏嫁东风先生?可见其功力。 说到这里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写四句顺口溜作为评论张先的结束语。 东坡莫笑老张先, 本自风流一少年。 我爱君家词更好, 谁言不若柳屯田。

资讯百科 2022-05-01
张先简介

张先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文学创作4人物轶事 基本资料1 本名:张先别称:张三中、张子野、张三影、张安陆字号:字子野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乌程(今浙江湖州)出生时间:990年去世时间:1078年主要作品:《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千秋岁·数声鶗鴂》主要成就:婉约词相关典故:一树梨花压海棠 生平简介2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梅尧臣等名士登山交游,吟唱往还。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文学创作3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 人物轶事4 北宋词人张先,号子野,诗句精工而受人称赞。《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张先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传说张先年轻时,与一小尼姑相好,但庵中老尼十分严厉,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张先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后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张先不胜眷恋,于是写下《一丛花》寄意。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

人物百科 2021-11-06
张先培简介

张先培简介

张先培(1890—1912),字心裁,贵州省麻江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成员,出身官宦家庭,北京陆军贵胄学堂毕业。后在军谘府测地局任职。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暗杀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启用袁世凯,企图扑灭这场革命。袁世凯出山后,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之间大玩两面手法。张先培与杨禹昌、黄芝萌等赴北京,用炸弹暗杀袁世凯,事败被捕。不久,惨遭杀害。而后,革命党人将张先培、黄芝萌、杨禹昌和彭家珍的遗体一同安葬在北京三贝子花园荟芳轩内,竖碑铭志。 目录 1基本资料 2投身革命3刺杀袁贼4壮烈牺牲5后世纪念6人物墓地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先培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贵州省麻江县出生日期:1890年逝世日期:1912年职业:革命党人毕业院校:北京陆军贵胄学堂信仰:三民主义主要成就:刺杀袁世凯 投身革命2 昔日荆轲刺秦王,曾是家喻户晓的美谈。而在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贵州省麻江县也出了一位荆轲式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当年刺杀袁世凯的三英烈之一张先培。张先培,字心裁,祖辈贵州省麻江县,少时思维敏捷,生性刚直,豪爽仗义。在贵阳乐群小学读书时,就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每于言谈间流露舍身尽瘁国事之愿。1910年,张先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陆军贵冉学堂学习测绘。是年农历十月,他离乡北上,在武昌偶遇杨禹昌和黄之萌,三人志同道合,遂结为莫逆之交同上北京。时值革命形势飞速发展,北方革命党人到处联络同志,物色人才,筹组团体。当年,张先培年方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寻觅真理,追求变革和光明之时。1911年(清宣统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势力如燎原之火,遍及全国,北方相继成立的革命团体有光复会、革命急进会、女子暗杀团、共和会、铁学会、北方革命总团等组织。是年十二月初,汪精卫在天津成立同盟会北方支部 刺杀袁贼3 这时,满清政府腐朽无能,危局难支,掌握清政府军政实权、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奸险狡诈,居心叵测,对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极为仇视,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支持,妄图夺取革命胜利果实。后因南方革命党人内部互相矛盾,被袁世凯利用,同盟会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时,同意立宪党主张,不以武力夺取政权,把推翻清王朝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袁世凯一面利用各种手段威逼清帝退位,另一方面耍尽阴谋对付革命党,图谋窃国称帝。北方革命党人对此十分愤慨,议论纷纷,要求倒袁。他们认为:“今日之事,惟有炸袁乃可了耳。”在此种情况下,革命党人彭家珍、赵铁桥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京津同盟会暗杀部,谋划诛锄袁世凯。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等一批热血青年当此危难之时,毅然加入了这一从事暗杀活动之革命秘密组织。1912年1月初,刺袁行动加紧进行。1月15日,革命党人打听到袁世凯上下朝的准确时间后, 壮烈牺牲4 事发时,袁世凯随行卫队立即围击,大批军警亦闻讯赶到,包围现场,搜捕嫌疑人员,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被当场捕获,其他接应诸人趁乱撤离。袁世凯命令营务处陆建章当晚在密室审问被捕人员。陆建章采用电刑对三人进行逼供,要他们招供同伙及指使者。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坚贞不屈,慷慨激昂,斥责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国人恨之,诛炸袁贼是出自爱国热情,要杀便杀,别无他说。陆建章用尽酷刑,三人被打的遍体鳞伤,但始终不能从他们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1912年1月19日,袁世凯命令军政执法处杀害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当晚,陆建章将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以棉花裹身,渗湿煤油,将三人活活烧死。张先培在牺牲前,曾慷慨陈词:吾人不得为共和之国民,亦当为共和之鬼雄,必举天下之障碍共和以为国民公敌者而去之始快,公等努力,慎勿失言。革命党人侦悉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不幸遇难的消息后,当晚悄悄将三人遗体运走,密葬于万牲 后世纪念5 1913年,南北和议告成。中国同盟会领导人黄兴、陈其美北上到京,对张先培等三人的英勇作为和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革命精神十分敬佩,立即恤千金治丧,追认张先培等三人为革命烈士,将遗骸移至北京三贝子花园荟芳轩南面,与炸死良弼而牺牲的彭家珍烈士合冢,称四烈士墓,并立墓碑述其迹,供后人仰止。张先培等三烈士诛锄袁世凯虽未达目的而受害牺牲,但其革命英雄行动却震撼了民贼袁世凯,使之认识到革命的力量真不可侮,人民群众的威力实不可欺。就在刺袁事件发生后的第十天——民国元年1月26日,袁世凯即与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47人联名通电全国,反对君主立宪,确定共和政体,吁请清帝退位,与南京国民政府议和。对此,时人曾评论:“袁世凯幡然为民国,实张先培一击启之,关系良非鲜浅。他日纂次民国开基勋劳,先培谅不居二等也!”张先培等人刺杀袁世凯事件发生后,全国上下和广大革命党人,无不深受鼓舞,对其英雄壮举由衷起敬,当时民国小学的国语教 人物墓地6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褒扬四人的革命业绩,追赠彭家珍为大将军,并为四烈士在西郊农事试验场,俗称万牲园营建墓地,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在墓地建成之前,彭家珍的遗体已由其亲属运回原籍安葬,墓地建成后入葬的是他的衣冠。杨禹昌、黄之萌、张先培三烈士原葬北京北面荒郊,墓地建成后迁入。当时,整个墓地用艾叶青石建成,正中立约8米的纪念碑,碑上刻“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四烈士即安葬于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面的石冢下。文革时期,这里被夷为平地,烈士墓均已无存。1990年8月这里建立了四烈士墓纪念遗址石碑。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