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得曹叡对司马懿的警惕逐渐放松。 二、曹叡临终前的无奈之举 曹叡临终前,东魏国势已经岌岌可危。北方的蜀汉和东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都让曹叡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曹叡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对手。他发现,虽然司马懿曾是自己的敌人,但他的才能和忠诚却是无人能及的。因此,曹叡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希望他能够稳定国家局势。 三、司马懿的忠诚与才能 司马懿在曹叡临终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并非偶然。他的忠诚和才能早已得到了曹叡的认可。在曹叡生前,司马懿曾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如平定辽东、击败蜀汉等。这些功绩使得司马懿在东魏国中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而他对国家的忠诚,也让曹叡对他刮目相看。 四、曹叡的智慧之举 曹叡临终前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是他一生中最为明智的决定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才使得东魏国在司马懿的领导下,成功稳住了局势,抵御了外敌的侵略。而司马懿也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了东魏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是他在临终前的无奈之举,也是他智慧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才使得东魏国在司马懿的领导下,成功稳住了局势,抵御了外敌的侵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魏是三国时期的割据政权,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强大的国家。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作为曹魏的两代帝王,曹丕和曹叡这对父子,在三国时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曹操是曹魏真正的奠基人,那么曹丕和曹叡父子,则是在曹操的基础上,将魏国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守成之君。 这两位魏国皇帝,各有所长,很难说得上是谁更强。 曹丕在位七年,在位期间,逼迫汉献帝让位,正式称帝。曹丕称帝之后,除了抵御南方的蜀国和吴国进犯之外,更推行了九品中正制,整顿官制,平定青州、徐州的地方割据势力,彻底统一北方。在文化发展上,曹丕亦是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仅仅七年时间,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情,实在是殊为不易。 这样的曹丕,显然能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相比曹丕,曹叡即位之时,根基尚浅,不得不依赖曹丕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但曹叡即位之后,能够迅速掌握朝局,压制老臣。对外多次抵挡蜀吴两国的进攻,平辽东,定鲜卑。对内改革法制,整顿刑诉,平衡宗室和士族集团的关系。 美中不足的是,曹叡在位后期,开始大兴土木,而且私生活有点问题,所以在后世名声一般。但如果只论执政能力的话,其实不输给他父亲曹丕。 魏国自曹操奠基之后,先后经历了这样两代帝王的发展,自然更加强大,可以说是魏国的幸运。但遗憾的是,曹叡去世比较早,留下了幼子即位,这才给了后来司马家篡权的机会。如果曹叡能够多活些年的话,相信三国时代最终的历史走向,将会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曹叡和曹丕虽然是父子,但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却有些微妙。之所以说微妙,其实和曹叡的身世有关。 曹叡的母亲甄宓,最初并不是曹丕的妻子,而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媳妇。官渡之战后,袁绍战败,曹操一路杀入河北。后来,袁熙败亡,逃走之前,没有带走甄宓。曹军入城之后,发现了甄宓。曹丕见到甄宓之后,见甄宓貌美,便暗生情愫。 后来,在曹操的安排下,甄宓嫁给了曹丕。一年之后,生下了曹叡。 对于曹丕来说,儿子降生自然是好事。而且曹丕之前并无子嗣,曹叡就是他的嫡长子。不过问题在于,曹叡出生的这个时间,有点问题,恰好在甄宓嫁给曹叡不到一年的时候。 如此一来,曹丕其实也说不准,这个孩子到底是他的,还是袁熙的。三国那会儿有没有验DNA的技术,所以这个问题,不光后世不知道答案,就连几个当事人,恐怕也不知道。 最初的几年里,曹丕倒也没对曹叡有什么别的看法。但后来,曹丕随曹操外出征战期间,留守后方的甄宓,和曹丕的弟弟曹植,产生了一些绯闻。这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身为长子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曹丕即位后,又纳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妃子,对其颇为宠爱。而甄宓作为正室,自然对此颇有微词。于是,甄宓和曹叡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最终,一年之后,曹丕下令,直接将甄宓赐死。 关于甄宓的死亡,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甄氏并非正常死亡。而曹叡也因为母亲甄氏的原因,被曹丕废为平原候。 不过,曹叡也是一个十分有心机的人,在甄宓被赐死之后,曹叡开始小心生活,并且注意讨父亲的欢心,终于再次得到了曹丕的喜欢。又过了一年之后,曹叡被曹丕立为平原王。在被立为平原王的同时,他还被曹丕过继给了郭皇后为子,就此进一步确立了他嫡长子的地位。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临终之前,将曹叡立为太子,同时任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人辅政。 曹叡登基之后,虽然初掌朝政,但手段却十分凌厉。先后以抵御吴蜀两国的名义,将曹真、曹休、司马懿外派到边境去打仗,中枢这边只剩下了一个陈群,而陈群又是个纯粹的文官。就这样,曹叡上位之后,很快就抓稳了大权。 此后的十几年里,曹叡派人多次挡住了吴蜀两国的进攻。三国演义当中,著名的诸葛亮北伐,就是发生在曹叡在位期间。能够挡住诸葛亮的进攻,让诸葛亮多次进攻却又无功而返,这样的曹叡,自然不可能是什么昏君。 另外,曹叡在位期间,还平定了鲜卑,任用司马懿击败了公孙渊,将辽东地区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些,都是曹叡所作出的贡献。 但同时,对于父亲昔日的所作所为,曹叡一直心生抵触。野史传闻,曹叡即位之后,亲手逼死了那位郭太后,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另外,因为早年的这些经历,曹叡的性格十分偏执,而且性取向有点问题,私生活有些混乱。在个人生活方面,曹叡就要逊色他爹许多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曹丕和曹叡,都算是难得的明君。只可惜父子两代,寿命都不算长。尤其是曹叡,因为个人生活混乱,几个子嗣都先后夭折。导致曹叡临死之前,不得不过继了两个小孩子到膝下,继承魏国的皇帝之位。 如果这对父子能够活得更长一些的话,三国最后的结局,肯定会截然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曹丕和曹叡谁更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作为曹魏的两代帝王,曹丕和曹叡这对父子,在三国时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曹操是曹魏真正的奠基人,那么曹丕和曹叡父子,则是在曹操的基础上,将魏国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守成之君。 这两位魏国皇帝,各有所长,很难说得上是谁更强。 曹丕在位七年,在位期间,逼迫汉献帝让位,正式称帝。曹丕称帝之后,除了抵御南方的蜀国和吴国进犯之外,更推行了九品中正制,整顿官制,平定青州、徐州的地方割据势力,彻底统一北方。在文化发展上,曹丕亦是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仅仅七年时间,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情,实在是殊为不易。 这样的曹丕,显然能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相比曹丕,曹叡即位之时,根基尚浅,不得不依赖曹丕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但曹叡即位之后,能够迅速掌握朝局,压制老臣。对外多次抵挡蜀吴两国的进攻,平辽东,定鲜卑。对内改革法制,整顿刑诉,平衡宗室和士族集团的关系。 美中不足的是,曹叡在位后期,开始大兴土木,而且私生活有点问题,所以在后世名声一般。但如果只论执政能力的话,其实不输给他父亲曹丕。 魏国自曹操奠基之后,先后经历了这样两代帝王的发展,自然更加强大,可以说是魏国的幸运。但遗憾的是,曹叡去世比较早,留下了幼子即位,这才给了后来司马家篡权的机会。如果曹叡能够多活些年的话,相信三国时代最终的历史走向,将会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曹叡和曹丕虽然是父子,但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却有些微妙。之所以说微妙,其实和曹叡的身世有关。 曹叡的母亲甄宓,最初并不是曹丕的妻子,而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媳妇。官渡之战后,袁绍战败,曹操一路杀入河北。后来,袁熙败亡,逃走之前,没有带走甄宓。曹军入城之后,发现了甄宓。曹丕见到甄宓之后,见甄宓貌美,便暗生情愫。 后来,在曹操的安排下,甄宓嫁给了曹丕。一年之后,生下了曹叡。 对于曹丕来说,儿子降生自然是好事。而且曹丕之前并无子嗣,曹叡就是他的嫡长子。不过问题在于,曹叡出生的这个时间,有点问题,恰好在甄宓嫁给曹叡不到一年的时候。 如此一来,曹丕其实也说不准,这个孩子到底是他的,还是袁熙的。三国那会儿有没有验DNA的技术,所以这个问题,不光后世不知道答案,就连几个当事人,恐怕也不知道。 最初的几年里,曹丕倒也没对曹叡有什么别的看法。但后来,曹丕随曹操外出征战期间,留守后方的甄宓,和曹丕的弟弟曹植,产生了一些绯闻。这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身为长子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曹丕即位后,又纳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妃子,对其颇为宠爱。而甄宓作为正室,自然对此颇有微词。于是,甄宓和曹叡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最终,一年之后,曹丕下令,直接将甄宓赐死。 关于甄宓的死亡,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甄氏并非正常死亡。而曹叡也因为母亲甄氏的原因,被曹丕废为平原候。 不过,曹叡也是一个十分有心机的人,在甄宓被赐死之后,曹叡开始小心生活,并且注意讨父亲的欢心,终于再次得到了曹丕的喜欢。又过了一年之后,曹叡被曹丕立为平原王。在被立为平原王的同时,他还被曹丕过继给了郭皇后为子,就此进一步确立了他嫡长子的地位。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临终之前,将曹叡立为太子,同时任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人辅政。 曹叡登基之后,虽然初掌朝政,但手段却十分凌厉。先后以抵御吴蜀两国的名义,将曹真、曹休、司马懿外派到边境去打仗,中枢这边只剩下了一个陈群,而陈群又是个纯粹的文官。就这样,曹叡上位之后,很快就抓稳了大权。 此后的十几年里,曹叡派人多次挡住了吴蜀两国的进攻。三国演义当中,著名的诸葛亮北伐,就是发生在曹叡在位期间。能够挡住诸葛亮的进攻,让诸葛亮多次进攻却又无功而返,这样的曹叡,自然不可能是什么昏君。 另外,曹叡在位期间,还平定了鲜卑,任用司马懿击败了公孙渊,将辽东地区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些,都是曹叡所作出的贡献。 但同时,对于父亲昔日的所作所为,曹叡一直心生抵触。野史传闻,曹叡即位之后,亲手逼死了那位郭太后,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另外,因为早年的这些经历,曹叡的性格十分偏执,而且性取向有点问题,私生活有些混乱。在个人生活方面,曹叡就要逊色他爹许多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曹丕和曹叡,都算是难得的明君。只可惜父子两代,寿命都不算长。尤其是曹叡,因为个人生活混乱,几个子嗣都先后夭折。导致曹叡临死之前,不得不过继了两个小孩子到膝下,继承魏国的皇帝之位。 如果这对父子能够活得更长一些的话,三国最后的结局,肯定会截然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曹丕有10个儿子,又十分厌恶曹叡,但为何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曹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封建时期,在如何选择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一般有这么3种方法: 第一,根据嫡长子继承制,谁是嫡长子谁就能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第二,唯才是举,谁的能力最强,谁就能成为下一任皇帝; 第三,看现任皇帝最喜欢谁,谁就去当下一任皇帝。 毕竟在封建社会时期采取的是家天下,也就是世袭君主的制度。但也因此,在皇位继承人的这一问题上,是每一位帝王都十分头疼的事情。 就比如魏文帝曹丕,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才最终确定,由曹叡来继承他的基业,成为曹魏政权的皇帝。这既可以说是曹丕的深思熟虑,但又可以说是曹丕的万般无奈。 要知道,曹丕一共有10个儿子,而且他还十分不喜欢,甚至是厌恶曹叡。 这就不禁令人十分疑惑。既然曹丕还有其他的选择,他又十分厌恶曹叡,那为什么他最终还是选择将皇位传给曹叡呢? 第一,虽然曹丕有10个儿子,但是有5人先于曹丕去世。 曹丕去世的时候才40岁,可谓是英年早逝,但谁能想到他有5个儿子竟然会比曹丕先走一步,让曹丕先后5次黑发人送黑发人。 曹丕是公元226年去世的,在这之前,曹丕的次子曹协、四子曹鉴、八子曹贡、九子曹俨、十子曹喈都已经去世,也就是说最终能够继承曹丕皇位的,便是长子曹叡、三子曹蕤、五子曹霖、六子曹礼、七子曹邕。 第二,和其他人相比,曹叡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曹丕去世的时候,曹叡已经22岁,在曹丕诸子中只有曹叡成年。为了避免主少国疑、大权旁落,曹丕也只能把皇位传给曹叡。 即便是曹丕能再多活个一二十年,曹叡也会是他最好的选择。 曹丕在公元226年去世后,公元229年,曹丕的六子曹礼、七子曹邕也先后去世,三子曹蕤也在233年去世。也就是说即便是曹丕能再多活个一二十年,他也只能在曹叡、曹霖这两人当中来进行选择。 在《三国志》中是这么描述曹霖的: 而霖性粗暴,闺门之内,婢妾之间,多所残害。 翻译过来就是,曹霖性情残暴,经常打骂家中的仆人、奴婢,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像这种基本人品都不过关的纨绔子弟,是根本没有资格当上的皇帝的,群臣们也不会接受。在经过这一轮轮的排除后,也只有曹叡,才是继任皇位最好的选择。 第三,曹叡是长子,又深受郭皇后喜爱。 曹叡的生母是甄宓,早年间是深受曹丕的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甄宓也会年老色衰。再加上曹丕的后宫中又有那么多更漂亮、更年轻的小姐姐,久而久之曹丕自然是会移情别恋,从而冷落了甄宓。 失意的甄宓便因此对曹丕有了不满之情,还经常说些怨恨的言语。但这些言语被有了新欢的曹丕得知后,曹丕竟然一气之下就赐死了甄宓,曹叡也受到了牵连,从平原王被贬为了平原侯。 相比于甄宓,曹丕显然是更加宠爱郭皇后,如果郭皇后能诞下子嗣,那继承皇位的就将会是郭皇后的儿子。只不过尴尬的是,郭皇后一直都没有子嗣,曹丕的这一想法只能落空。 虽说甄宓的死郭皇后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她却很喜欢曹叡,还让曹丕同意,将曹叡过继给她当儿子,本来就是长子的曹叡也因此成为了嫡长子。 从这一角度上看,曹叡的继位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再加上又有郭皇后的喜爱,曹丕自然会将皇位传给曹叡。 第四,曹叡自身能力很强,口碑也很好。 作为曹操的长孙,曹操也十分喜欢曹叡。 《三国志》中记载: 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 《魏书》中记载: 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 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 从史书中就能得知,曹叡是经历过曹操亲自培养的,曹操更是说道,有了曹叡,曹家的基业至少可以传承三代。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看认识人辨认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曹丕或多或少的也会受到父亲曹操的影响。 在为人处世上曹叡也是受到不少大臣的认可,在处理事务上曹叡是小心谨慎,平日里也都是和品德高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是很不错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来继承曹丕的皇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曹丕能多活个一二十年,或者是曹叡能多活个一二十年,也许曹魏基业就不会被司马家族所窃取。的确,曹叡是曹丕最完美的皇位继承人,但谁又能想到,曹叡在36岁的时候,就因为纵欲过度去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宇(?-278年),字彭祖,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与环夫人之子,邓哀王曹冲同母兄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人物生平 封爵变迁 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改封鲁阳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进为公爵。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为下邳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单父王。 明帝宠信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燕王。魏明帝曹叡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即位后,宠幸曹宇,赐予王位。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征曹宇入朝仕官。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宇回邺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诏回京都。 固辞辅臣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嘱咐后事。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殿中有一只鸡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怕有后患,私下想加以离间。 曹宇性情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让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正是如此吗?”刘放、孙资答道:“燕王实际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所以这样。”曹叡问:“谁可以承担?”当时只有曹爽一人在旁,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召回司马懿参与。”曹叡问:“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叡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见游说曹叡,曹叡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刘放随即上床,把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宫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曹宇等流泪而出。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夏,曹宇回到邺城。 晚年生活 景初、正元、景元中,一直累积增加食邑,一共达五千五百户。其子常道乡公曹奂,在高贵乡公曹髦被弑后入继大宗,是为魏元帝。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降封曹宇为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霖(?—251年),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孙,魏文帝曹丕之子,高贵乡公曹髦生父,母为仇昭仪。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初三年(222年),册立为河东王。六年(225年),降为馆陶县王。魏明帝即位后,格外受到宠爱。太和六年(232年),封为东海王。嘉平二年(251年2月5日),曹霖去世,谥号为定,嫡子曹启嗣位。庶长子高贵乡公曹髦,成为曹魏的第四任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受封 曹霖,是仇(qiú)昭仪与曹丕的儿子,生年不详。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封其子、弟为王,曹霖被立为河东王。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又下诏,要将诸王降为县王。黄初六年(225年),曹霖改封于馆陶县。 爱宠优异 黄初七年(226年),曹霖之父曹丕去世,曹霖之兄曹叡即位。曹叡因为曹丕去世时的遗愿,对曹霖的宠爱超过了其他的曹氏宗亲诸侯。但曹霖性情粗暴,对家中婢女媵妾等多加以残害。 太和五年(231年)八月,曹叡下诏,说自己没有见到各位诸侯王已经十二年,令诸王和宗室的公侯每人带嫡子一人入京觐见;日后若有幼主在位、母后在宫的情况,再按照曹丕的诏令办。曹霖应当在入京觐见之列。 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叡下诏改封诸侯王,各王均以郡为国。曹霖于同年改封东海王。 正始二年(241年),曹霖之子曹髦出生。 身后之事 嘉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51年2月5日),曹霖去世,谥号为“定”,其子曹启继承东海王的爵位。 嘉平五年(254年),曹芳被废,曹丕诸子中只有曹霖还有直系男性后嗣在世,与曹叡的血统最近,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据《魏略》记载为曹霖在世诸子中的长兄)遂被立为皇帝。曹叡曾于太和三年(229年)七月,下诏禁止入继大宗的小宗之子追尊亲生父母为帝后,而曹霖也的确没有获得追尊的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感谢邀请郑源得了什么病!曹丕短命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性格多疑,操劳心力交瘁。曹操刚去世,曹丕面临的形势十分恶劣,内部因曹操突然逝世,曹魏集团失去主心骨,由团结走向分裂。曹彰占着地利之机跑到洛阳想要夺取魏王之位,曹植也虎视眈眈,而曹魏重要地盘青徐二州又不稳;外部有蜀汉及东吴的威胁,长期与父兄权计诡诈的勾心斗角,又生性多疑,性格郁郁寡欢,短命很正常; 2.好色以致纵欲过度。据记载,曹丕不仅有甄妃和郭妃两位皇后,而且对汉献帝刘协的两个女儿和身边的妃子也照纳不误,甚至在父亲死后对曹操的女人也有所染指。曹丕做了魏国开朝皇帝,在原来曹操魏王基础上,在皇后之下,把后宫小妾们分为十等贵嫔。可见曹丕继位后,对女色方面不加节制,以致纵欲过度,掏空了身体。 3.对外武力亲征,旧伤复发病逝。 曹丕一向主张征伐,渴望实现曹操没能实现的一统江山的志向。亲自带兵折冲疆场,三次亲征兴师伐吴。对蜀汉和北方游牧民族也是大力征伐。古代长期行军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三次伐吴皆无功而返,心情自然不顺。最终在第三次伐吴期间染上风寒,而在那时是秋冬交替之时,加上长江冬天时会起雾,再加上曹丕原本就有旧伤,最终在洛阳一病不起去世了。 曹叡比他老爹还短命,曹丕好歹到四十了,曹叡只活了三十六岁。原因以下几点: 1.曹叡比他老爹还好色,后期将民间有姿色的妇女强行充入后宫,荒淫无度以致“气微”,终至身体虚弱崩溃,健康恶化。 2.性格遗传老爹的郁郁寡欢,与宗室勾心斗角,老妈甄姬的死以及赐死毛皇后经常梦见毛皇后索命,而子嗣又早夭,以致找不到继承人,最后只能让养子曹芳继位。 3.大兴土木、连年征战,曹魏国库空虚,大臣们数次上书力陈其弊,导致气火攻心。 诗鬼李贺到底得了什么病? 李长吉门下走狗来也。 关于李贺的疾病,由于资料的缺乏,只能通过关于症状的一些描述来进行猜测。 ① 李贺的外貌,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中曾经记载:“细瘦,通眉,长指爪。” ② 李贺十七岁头发斑白,身体一直虚弱不堪。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自嘲自己不是长寿之相,短暂的官宦生涯(长安任奉礼郎)也因病情加重而回家休养。 ③ 李贺出生于公元890年,死于公元916年,没有活到三十岁就去世了。 南开大学莫道才教授在他的论文《李贺死因初探——李贺死于马凡氏综合征臆说》中指出,李贺极有可能是患马凡氏综合征去世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种病到底是何方神圣。 马凡综合征,为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特征为四肢、手指、脚趾细长不匀称,身高明显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该病同时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颚等。病变发展速度个体差异很大,但总体看预后险恶。据Mardoch等调查,有1/3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死于32岁以前,2/3死于50岁左右。1995年SilevermanJL报告平均年龄仅40岁。死亡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是心血管病变造成的。最常见的是主动脉瘤破裂、心包压塞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二尖瓣脱垂而致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缺血。简单总结一下,可见基本符合李贺的状况。首先,“细瘦”“长指爪”都是该病最常见的特点,也是因为这个特征,马凡氏综合征经常被称为“蜘蛛人病”;其次,李贺常常感觉到乏力,生命力衰弱,符合症状;最后,李贺的死亡年龄也高度符合,死于32岁之前,而且之前没有明显征兆,可以推断是心血管病变。莫道才教授还分析了李贺可能眼部也受到该病的影响,从他的诗歌中可以推断出畏光,经常流泪。 所以,莫道才教授的猜测是大概率符合事实的。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病又经常被人们称为“天才病”,患者往往在某一方面具有超越常人的天赋,但过分沉重的礼物也会被早早收回,英年早逝成为这些少年天才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如,2016年去世的前河南女排队长、朱婷的河南队队友、曾入选过中国女排的霍萱,即马凡氏综合征患者。 李贺的英年早逝常常令我遗憾,若他能活得更久一些,不知道这个鬼才能创作出怎样令我们瞠目结舌的艺术奇境。但从另一方面讲,恰恰也是因为死神的如影随形,李贺在与死亡裸裎相见的搏杀中,走到了一般人所罕至的境界去——他突入了死亡世界的内部,借着写神写鬼,成就了他虚荒诞幻的诗歌。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226年至239年在位)。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黄初三年(222年),曹叡被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魏文帝病危,曹叡被立为皇太子,文帝死后曹叡在洛阳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魏明帝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魏国的朝政动荡。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但其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文学成就5人物评价6个人作品7轶事典故8亲属成员9历史争议10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曹叡别称:曹睿字号:字元仲所处时代:三国(魏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204年去世时间:239年1月22日主要作品:《善哉行》、《棹歌行》主要成就:击退吴蜀攻伐,平定鲜卑;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籍贯:沛国谯县在位时间:226年-239年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年号:太和、青龙、景初陵墓:高平陵 人物生平2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年?),母亲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操曾经评价道:“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曹叡好学多识,尤其留意研究律法。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东征孙权,曹叡及妹妹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父亲曹丕一起随征江东。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其父曹丕继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曹丕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亲自诏令时任侍中的笃学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教授他经学,以此明志。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同年八月,其母甄氏因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曹叡因为母亲获罪,废为平原侯。黄 为政举措3 独揽大权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诏令能够有效实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对的决策也能独断专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儿淑夭折,明帝欲亲自送灵,在司空陈群以及诸位大臣的反对与劝谏下,明帝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整理法律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 文学成就4 曹叡还用心制诗度曲。他征召文士置于崇文观,鼓励其文学创作。曹叡能诗文,善乐府,与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称魏之“三祖”。如此,曹叡则把对文学之士的重视与管理由以前松散的重用和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政策来固定下来,并且成立了固定的机构。汉末鸿都门学的设立旨在选拔政府人才,而非选拔文学人才,更非是文学机构。邺下时期,虽说有曹丕领导下的文学诸子名为邺下文人集团,但彼此只是在宴飨聚会中进行文学唱和与交流而已,王粲、陈琳、阮瑀等人或在丞相府任丞相掾等职,或在曹丕兄弟身边任文学等职务。他们这个文学集团的结构是松散的,是没有政府认可的。而真正地为“善属文者”而设置的官方机构,崇文观当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士组织。这不能不说是在文学走向政治,并且成为政府机构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恐怕也是曹叡对文学的政治作用,对文学家的政治影响所作出的最为积极的响应。就此点而言,曹叡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提及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人物评价5 刘晔: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孙权: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陆逊: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钟会: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魏书》:①帝容止可观,望之俨然。自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②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③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陈寿:①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②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 个人作品6 《短歌行》《善哉行》《善哉行四解》《月重轮行》《步出夏门行》《长歌行》《苦寒行》《棹歌行》《种瓜篇》《燕歌行》《猛虎行》《堂上行》《清调歌》《乐府诗》 轶事典故7 魏明帝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且问随从的人:“这所住宅应该起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曾参、闵子骞。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该用渭阳来做它的名字。”渭阳,是《诗经》中秦康公送别舅舅所做。何晏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请他来吃热汤面。没想到何晏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凌云台修建的非常精巧,虽然高耸险峻,随着风摇动,但是从来不会倒塌。魏明帝登上凌云台,摇摇晃晃的很害怕它垮掉,就命人用木材从四周支撑,没想到凌云台居然倒塌了,大家都说是因为轻重力作用使其偏倒了。许允是吏部郎,手下任用的很多人都是他的乡亲,魏明帝遣虎贲军收治他,许允的妻子说:“皇上是明君,应当以理相告。”明帝核问许允,许允回答说:“我都是了解情况,以才能任命的乡 亲属成员8 祖父:魏武帝曹操祖母:武宣皇后卞氏父亲:魏文帝曹丕母亲:文昭皇后甄氏同母妹:东乡公主据《魏略》记载,魏明帝后宫甚众,嫔嫱共达数万人。《三国志》记载齐王曹芳时期,魏明帝所留嫔妃仅才人尚有至少六十四位。正室虞氏,曹叡元配,平原王妃,于曹叡即位后被遣黜。明悼皇后毛氏(毛皇后),227年封为皇后,237年被曹叡赐死。明元皇后郭氏(郭皇后),238年曹叡病重之际册立为皇后,曹芳即位后尊为皇太后,264年去世。嫔妃张才人,后被张当私自送给曹爽。何才人,后被张当私自送给曹爽。石英,后与另外十名才人一同被张当送给曹爽为伎人。儿子清河王曹冏,早夭。繁阳王曹穆,早夭。安平哀王曹殷,早夭,追封。秦王曹询,曹叡养子,生父不详,早逝。齐王曹芳,曹叡养子,生父不详,疑为任城王曹彰之孙、曹楷之子。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后被废。女儿平原懿公主曹淑,早夭,追谥。齐长公主,先嫁中书令李丰之子李韬、后嫁中书侍郎任恺。 历史争议9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三国会要》中辩说陈寿记载明帝卒年有误,《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诸家都拘泥于“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这句话,因此质疑三国志中记载有误,是不对的。《三国志·文帝纪》中关于延康元年的记载,大多是追述过去的事做背景介绍,而不一定实际发生在延康元年,曹叡封武德侯,应当在延康元年之前。按照《三国志·常林传》中的记载, 史书记载10 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四·魏纪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