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春
安济桥,赵州桥是鲁班修的还是李春修的?

安济桥,赵州桥是鲁班修的还是李春修的?

赵州桥是李春修的安济桥。 1、赵州桥(Zhaozhou Bridge),又称安济桥,俗称大石桥,是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境内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2、赵州桥始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隋大业元年(公元595年—605年)。 3、安济桥桥身为单拱,由二十八道独立石拱纵向构成,两侧各建两个敞肩拱。 4、赵州桥(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公元595-605年(隋开皇后期至大业元年。赵州桥是一座巨型单孔坦孤敞肩石拱桥,主拱由28道拱卷纵向并列砌筑,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桥身座落在天然地基上)。

资讯百科 2022-06-07
李春芳简介

李春芳简介

李春芳(1511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名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因善写青词而得明世宗赏识,历官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隆庆二年(1568年),升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不为阁臣高拱、张居正等所容,故而屡疏请辞,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万历十二年(1584年),李春芳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太师,谥号“文定”。李春芳为人恭谨平恕,被时人比作世宗朝名臣李时。史称其“当分宜(严嵩)专恣之后,一以忠诚镇静剂之”,能“上成君德,中协寮友,下辑庶司,寅恭匪懈,默赞升平之治”,被称为太平宰相。又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人物争议9史料记载10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李春芳别名:李文定、李石麓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出生日期:1511年1月14日逝世日期:1584年4月18日主要作品:《贻安堂集》主要成就:状元及第,内阁首辅字号:字子实官职: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追赠:太师谥号:文定称号:青词宰相祖籍:句容 人物生平2 李春芳生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1年1月14日)。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李春芳中举人。他中举后勤学不倦,先后拜欧阳德、湛若水等大儒为师,又“请益”于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受学于丁养晦。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与张居正同科。状元及第后,李春芳任翰林院修撰,被挑选入西苑,为明世宗撰写青词,甚得世宗赏识。此后与翰林侍读严讷一同被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旋即升为太常少卿,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仍到西苑值班。后来佐理礼部事务,升任礼部左侍郎,转任吏部侍郎。又接替严讷出任礼部尚书,后加官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李春芳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理事,与严讷一同参预机密大事的处理。世宗很宠爱身边值勤的大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特旨任命。李春芳自任学士到执政,共六次升迁,未有一次是由大臣推举的。李春芳入阁时,内阁首辅为深得世宗倚重的徐阶。李春芳遇 主要影响3 李春芳为人恭敬、谨慎,从不气势凌人。在政府任职,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嘉靖时期的名臣李时;他的才能不及李时,但廉洁则过之。又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 历史评价4 王锡爵:予以史官事太师者五年,观其凝立微睇,于智勇争胜之中,唱而后应,其卒以功名终始。夫水决捩石,山静出云,大人之道,则元气乘之顾,岂在声色问哉?(《太师李文定公传》)张惟贤:春芳为人醇谨,阔大有声,词林典礼,佐铨建树,表表其入纶扉也。当分宜(严嵩)专恣之后,一以忠诚镇静剂之,而事先帝五年。代华亭(徐阶)秉政,同事为新郑(高拱)、江陵(张居正),而能上成君德,中恊寮友,下辑庶司,寅恭匪懈,默赞升平之治,称太平宰相云。(《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张廷玉:顾鼎臣等(顾鼎臣、严讷、袁炜、李春芳等)雍容庙堂,可谓极遭逢之盛。(《明史》) 主要作品5 李春芳曾著书严格规定有关宗室吉凶大礼及逢年过节的赏赐,获明世宗赐名为《宗藩条例》。今存《贻安堂集》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行于世。《皇明经世文编》辑录有《李石麓文集》1卷,录其疏、序、记共9篇。 轶事典故6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撰写了《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一、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二、交友论道。“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欢续旧游”。李春芳的《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贻安堂集》以及《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 亲属成员7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亲李镗——子辈儿子李茂才——孙辈孙子李思诚官至礼部尚书。李春芳的后代繁衍成兴化望族,“子孙曾玄五世,男女数十百人,官至尚书、卿寺以及知府、知县者十数人,而布衣、诸生以诗文名于世者数人”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8 近代学者胡适、鲁迅曾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淮安人吴承恩。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沈承庆遗作《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李春芳,史学界对此尚有争议。李春芳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号“华阳洞主人”。《西游记》第95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承庆认为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相一致。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年间成书的《淮安府志》。沈承庆考证后得出结论:吴承恩所写的是《西湖记》,而非《西游记》。 史料记载9 《太师李文定公传》《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五》《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影视形象10 2000年电视剧《海瑞罢官》:葛辉饰演李春芳;2010年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金阳饰演李春芳。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春来简介

李春来简介

李春来(1855~1925),京剧武生演员,字起山,河北高碑店人。与孙菊仙、黄月山同台合演。一度返京,后复南归,并久居上海。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简介3艺术特色4艺术传人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春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出生日期:1855年逝世日期:1925职业:京剧演员 个人简介2 李春来(1855~1925),京剧武生演员,字起山,河北高碑店人。早年在北京丰台喜春台梆子科班坐科,出科后在京津一带演出。北京天和馆等地曾留下他的足迹。20岁以后漂泊至上海,与孙菊仙、黄月山同台合演。一度返京,后复南归,并久居上海。 艺术特色3 李春来身材魁梧,武技精湛,动作迅捷、边式,开打干净、利索,以短打戏见长,且多独到之处。短打戏《花蝴蝶》、《白水滩》、《狮子楼》等戏集中体现了上述特点。长靠戏《伐子都》则以善于通过繁难高超的武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而别具一格。因此,李春来被尊为南派武生宗师。与俞菊笙、黄月山并称为京剧武生三大流派,而他表演时的翻扑跃打,尤较俞、黄火爆,炽烈。 艺术传人4 李春来传人有盖叫天、张德俊、高福安等。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春荣简介

李春荣简介

李春荣(1906-1928) 字华堂,化名赵秋华,山东益都县(今青州)十字村人,早期中共党员,曾任中共鲁北特委书记,在1928年一次暴动中牺牲。 目录 1基本资料 2早期经历3事迹4牺牲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春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益都县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28 早期经历2 1923年考入省立第十中学。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益都东益火柴公司开展工运工作。同年2月,接受省委指示去青岛。3月,当选为大康纱厂工会负责人。工会组织很快发展到800余人,引起日本厂主注意。4月19日,警察秘密逮捕3名工会干部,激起工人愤慨。工会发动群众包围工厂人事系(科),迫使厂方当夜将3名干部释放。随后青岛党组织召开大康纱厂工会负责人会议,决定全厂罢工,并成立罢工执行委员会,李春荣等被选为谈判代表团成员。 事迹3 同年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调集军舰,勾结胶澳督办派兵,突然包围大康、内外棉、隆兴3纱厂及工会办事处,武力驱赶工人出厂,绑架工会干部,造成“五二九”惨案。同时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李春荣等在济南组织援沪反帝斗争,率群众游行示威。不久,省委再派他回青岛,参加“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惨案后援会”,支持纱厂罢工。同年,军阀张宗昌命其后方司令任锡吾率兵至四方机厂,封闭“后援会”,捣毁机厂及各纱厂工会,搜查工人住所,殴打、逮捕工人和学生。张宗昌下令通缉李春荣、邓恩铭等100余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党组织通知李春荣等离开青岛,往济南等地做地下工作,曾先后去济南铁路大厂和淄川煤矿领导工人运动。 牺牲4 1927年10月,他当选为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8年2月,奉省委指示去高唐一带领导农民运动。中共鲁北特委成立,他任书记。经常来往于济南、禹城、平原、清平等地,发展党员,组织农民协会,壮大农民自卫团。根据省委指示,鲁北特委决定于5月4日举行暴动。由于计划泄露,高唐县警备队和豪绅武装近千人,于5月4日黎明突然包围谷官屯,袭击了农民自卫团总部。他带领部分自卫团员奋勇抵抗。因头部、腰部重伤数处,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春廷简介

李春廷简介

李春廷,正军,少将。男,汉族,1931年11月出生,河北省昌黎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1947年入伍,1988年授少将军衔。2016年8月2日,正军职离休干部李春廷在济南因病医治无效,享年8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履历3艺术经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春廷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省昌黎县出生日期:1931年10月逝世日期:2016年8月2日职业:画家,书法家主要成就:中华世纪“龙”大奖赛获优秀奖 世界华人艺术精品评选获国际银奖 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 人物履历2 曾任20集团军政委、第54集团军政委,山东省军区政委、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国际美协顾问、中国书画家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副主席、济南军区老战士书画研究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将军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研究会特级会员,世界奇绝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等职。1988年9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艺术经历3 1995年8月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在深圳举办13国书画精品大展,8件作品荣获最高荣誉奖。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老龄委主办的全国老干部书画展览“虎”字被收藏。1995年9月深圳市“龙华艺术馆”特聘其为“荣誉馆长”。1996年5月郑州举办当代名家书画精品展,其书法“龙”字被“河南省博物馆”永久珍藏。1996年6月在河南举办个人书法展。1996年11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集团军政治部同时对其进行专访、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放。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应邀参加了全国名人书法家百米长卷“龙”字的书写,一九九七个龙字中有其一个。199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老龄委主办的全国老干部书画展,将其书法“虎”字收藏,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应邀参加全国个人书法百米长卷“龙”字(1977人)的书写。1997年5月14日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了“李春廷将军书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春涛简介

李春涛简介

李春涛(1897年~1927年4月27日),广东潮州人。国民党左派。曾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读经济科。回国后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任国民党宣传部创办,由毛泽东任主编的《政治周报》编辑。后任国民党左派报纸《岭东民国日报》社社长。1927年4.12 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作品4主要成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春涛别名:曾用名景山、赤鳞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潮州出生日期:1897年逝世日期:1927年4月27日信仰:国民党左派主要成就:彭湃创办《赤心周刊》,任主编,宣传社会主义代表作品:《读书录——江亢虎“洪水集”一文》 人物生平2 李春涛,广东潮州人,曾用名景山、赤鳞。国民党左派。1897年2月25日出生于潮州刘察巷15号。祖父李毓贞,在潮州东平路开设"祥和"糖行,生有两个儿子。其父李秀升是小儿子,民国初年当过短暂的潮安县议员。他虽拥有糖行的股份,但不愿经商,终生以教书为业,在潮州城南小学当过语文老师。母亲王懿德出身于潮州仙街头王氏家族。李春涛是他们的大儿子。其父李秀升与澄海县三才子之一的吴贯因是执友(吴贯因:留日学生,著名的历史学家。19世纪初任北京政府内务部参事兼编译处处长。民国初期,主编中华书局的《中华杂志》。后任东北大学校长等职。)李秀升及其堂兄李南笙和澄海县的吴贯因、李秀才四人相约同赴厦门参加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并在家乡宣传三民主义,带头剪辫子。他们四人常聚到刘察巷15号,讨论国家大事,使年幼的李春涛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决心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精神,遂以"景山&q 主要作品3 《读书录——江亢虎“洪水集”一文》《开放有阶级的学校》《论爱国心之功过》(译文)《读书录--反对一夫多妻》《富的集积之一实例—录近代之竞争》《潮州民族性之一观察》《太平洋会议性质及范围之一研究》《于汕头太平洋会议研究社之提案意见书》《太平洋会议与未来国际战争》《海丰全县农民泣告同胞书》《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现状》《社会问题》《列宁逝世纪念册》《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谁“将实行共产”?》用英、法、日、中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何以“经济发展的后进国—如俄国反先揭共产之旗”?》《殖民政策》《外国人在中国放枪的效果》《田地究竟是谁的呢?》《田地究竟是谁底呢—海丰农民对于土地底观念之正确》《杀尽知识阶级的是谁》《东征纪略》《我们为什么追悼列宁》《本市工友应有的觉悟》《谈本报的内部组织》《党底‘决议’、‘政纲’和东江农代大会》 主要成果4 与彭湃创办《赤心周刊》,任主编,宣传社会主义。不久往北京,经杜国痒介绍在中国大学、平民大学、高等女师等校授课,宣传唯物主义。1923年8月,度假南归,应彭湃的要求起草《海丰全县农民泣告同胞书》,揭露和控诉地主豪绅和县反动当局趁海丰汛灾水祸之机剥削农民,推残农会的罪行,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同情和支援。不久,回北京后,撰写《海丰农民运动及指导者彭湃》一文,在中国大学校刊《晨光》二卷一号发表,介绍彭湃事迹,捍卫海丰农运革命事业,驳斥反动报刊的诬蔑和攻击。1925年4月,辞去教职,南下海丰投身于国民革命,与彭湃就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问题进行调查,写了一篇题为《田地究竟是谁的呢》,在《农工周刊》第二期发表。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他在东征军总指挥部-部工作,写了《东征纪略》。同年底,受国民党中央党部委派接收汕头的反动报《平报》,筹办《岭东民国日报》,任社长。在此期间,他曾提出加入中国共产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春霖简介

李春霖简介

李春霖 ,广东潮州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西路军政治部秘书长,1937年春,于甘肃河西走廊西路军和马匪的最后一仗“红柳园战场”作战中牺牲。1910年出生于潮州市上西平路刘察巷15号,父亲李秀秾,母亲李郭氏(厝)。毕业于城南小学。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生平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春霖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潮州出生日期:1910逝世日期:1937 简介2 李春霖,广东潮州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西路军政治部秘书长,1937年春,于甘肃河西走廊西路军和马匪的最后一仗“红柳园战场”作战中牺牲。1910年出生于潮州市上西平路刘察巷15号,父亲李秀秾,母亲李郭氏(厝)。毕业于城南小学。 生平3 14岁时,到汕头礐光学校求学。受哥哥李春涛、李春蕃(柯柏年)的影响,从小参加革命活动。他经常带着弟弟李春泽到潮州街上去贴标语,弟弟春泽负责望风。从1923--1927年,潮汕地区的“话剧”发展起来,当时领头的人有李春蕃(柯柏年)、蔡楚生等人。李春霖以演员的身份参加话剧演出,他们不时在汕头演出,备受市民欢迎。演出的剧目有:《爱国男儿》、《婉真姑娘》、《闹学》、《黄埔怒潮》、《圆长的道理》。这些剧本是陈澄、杜英三、林星曹、李春蕃(柯柏年)等人所创作。当时澄中青年话剧团主要演员是:王金满、蔡作楷、许一藻、陈澄、邹克英、魏非梁、沈游、余芹初、蔡英士、李春霖,王绍剧作者也负担导演的工作。李春霖演的小丑,像小鸟般伶俐出奇,深入人心。剧团直到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而垮散。1927年“四·一二”,大革命失败,大堂哥李春涛惨遭杀害,其他兄弟为躲避国民党的抓捕,纷纷逃离家乡。春霖在一次被追捕时,走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春昱简介

李春昱简介

李春昱,河南卫辉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个人简历4工作初期5野外考察6新中国时期7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李春昱外文名:Li Chunyu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南卫辉出生日期:1904年5月8日逝世日期:1988年8月6日职业: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地质系主要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代表作品:《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 简介2 李春昱,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长期地质矿产调查,后又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的中山煤矿,后经钻探得到证实。40年代领导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50年代领导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工作。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诸多贡献。70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的板块构造研究,与他人一起于1973年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并见到兰闪石片岩,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还建议并主持参加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编制,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的研究,其成果得到国际好评。 个人简历3 1904年5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霞岛村。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4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1928-1934年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34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1937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8-1942年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1939-1941年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1-1942年兼任中央大学(现今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2-1949年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50年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委员。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 工作初期4 大学毕业后,李春昱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从毕业到30年代前期,就投身于地质调查研究和矿产普查工作,先与赵亚曾、王恒升一起,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北上河北开平盆地,南下浙闽沿海,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特别是1929年秋,与谭锡畴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僻的川西高原,历时25个月,踏遍了甘孜、阿坝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开拓性的地质调查,成为最早进入这一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这一期间他撰写了20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这部专著(附图40幅),全面记述了四川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为四川地质矿产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地质矿产的一部启蒙性著作,至今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扬子江上游河谷之成因”一文中,首次提出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发育史,论证了云南石鼓虎跳涧附近金沙江袭夺红河的重要现象。他根据对二叠纪地层和构造的 野外考察5 1936年春,他开始了野外考察,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自带干粮,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于1936年冬整理野外工作资料,撰写了题为《埃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图林根林区与弗兰肯林区南部前沿地质研究》的博士论文。1937年6月,由柏林大学理学院院长主持,以史蒂勒教授(地质)、克勒勃斯(Krebs)教授(地理)、兰姆多尔(Ramdor)教授(矿物学)为主考人,进行毕业答辩,由于李春昱的论文中提出了重要的新见解,得到了一致的赞赏,结果以最优等成绩通过,获得了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发表于德文版《大地构造学研究》1939年第5期。1937年7月李春昱由柏林前往苏联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参加了会议组织的石油地质旅行,先后到乌拉尔、巴库、第比利斯考察。随即又去比利时、苏格兰等地考察。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爱国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以便担负一些抗战任务。于是取道法国到意大利,经罗马至那不勒 新中国时期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李春昱团结全所爱国员工,冒着风险,采取巧妙的斗争方式,妥善保存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研究人员的安全,等待着解放的到来,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0年代到60年代,李春昱的工作调动十分频繁。1950年他担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队长;1950年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成立,他兼任委员;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1953年任华北地质局总工程师;1956年撤销大区地质局,成立地质部北方、南方两个总局,李春昱担任北方总局总工程师。这一期间,他承担了繁重的矿产普查勘探和区域地质调查的规划部署和技术指导任务,而且还结合管理工作的需要,亲赴东北鞍山地区、川滇地区、渭河流域、浙闽沿海等许多地区进行矿产勘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浙闽中生代火山沉积 人物评价7 李春昱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他发表了“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1975)、“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1979),“槽台论点与板块构造学论”(1986)、“板块构造基本理论与方法”等重要论著。他是在中国倡导板块构造学理论研究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李春昱1972年倡议并参与指导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编辑工作,1976年出版,使中国首次进入了编制国际地质图件的行列。在此图的基础上,他又领导、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