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是什么主义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诗才,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诗篇。然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首被誉为“最难超越”的诗,那就是《静夜思》。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文只有四句,却道出了人们深夜独处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首诗的内容简洁明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首句“床前明月光”,以月光为引子,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接着,“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夜晚的寒冷和寂静。然后,“举头望明月”,诗人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孤独。最后,“低头思故乡”,诗人低头沉思,深深地思念着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它以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深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同时,它也展示了李白的诗才和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最难超越”的一首诗。 总的来说,李白的《静夜思》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李白的诗才和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这首诗不仅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最难超越”的一首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令人惊艳的瞬间,让我们不禁驻足回望。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一段关于孔巢父与李白的佳话,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两位文人墨客的风采。 一、孔巢父:江南才子的风华绝代 孔巢父,字子嵩,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江南才子”。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任官至太子舍人,但因遭权臣陷害而被贬谪到江东。在这段困顿的岁月里,孔巢父并未消沉,而是以谢病之名,游历江东,寻找诗酒之趣。 二、谢病归游江东:诗意的人生 孔巢父的谢病归游,并非真正的因病致仕,而是一种心境的抒发。他在江东游历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白居易、元稹等,共同吟咏山水,畅谈人生。这段时间的经历,为孔巢父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三、李白:诗仙的际遇相逢 在江东游历的过程中,孔巢父有幸与李白相遇。李白,字太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豪放奔放,意境高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两位才子相知相识,一见如故,共同谱写了一段佳话。 四、共度佳日:诗酒飘香的欢愉时光 孔巢父与李白在江东的日子里,常常把酒言欢,共度佳日。他们互相切磋诗词技艺,互相鼓励创作,共同追求文学的至高境界。这段时光里,他们的友谊日渐深厚,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传世之作:孔巢父与李白的诗文传世 孔巢父与李白在江东的那段时光,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后来,孔巢父回到长安,继续投身于文学创作;而李白则继续游历四方,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他们的诗文作品,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结语】: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两位文人墨客的风采与才情。他们在江东的那段时光,充满了诗意与欢乐,成为了历史上一段难以忘怀的佳话。让我们怀着敬意,一同缅怀这段历史,感受那曾经的风华绝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裴旻,唐代著名剑客,以剑术高超著称。那么,李白是否真拜过裴旻为师呢?本文将带您探寻这段传奇的师徒情缘。 一、李白与裴旻的相识 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在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游历过程中,李白结识了裴旻。当时裴旻已经年过六旬,但仍然精神矍铄,剑术高超。李白对裴旻的剑术非常敬佩,因此向他请教剑法。 二、李白拜裴旻为师 李白在向裴旻请教剑法的过程中,发现裴旻不仅剑术高超,而且为人正直,深受百姓敬仰。李白对裴旻的品德和才能非常钦佩,因此决定拜他为师。从此,李白开始跟随裴旻学习剑法,同时也向裴旻请教文学知识。 三、李白与裴旻的师徒情谊 在李白向裴旻请教剑法的过程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李白在裴旻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高超的剑法,还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裴旻也对李白的才华和品行非常欣赏,认为他是自己的得意门生。 四、李白传世之作 在成为裴旻的弟子后,李白的文学创作得到了更高的提升。他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许多诗篇都是在向裴旻请教剑法的过程中创作的。这些作品成为了李白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也使得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五、李白与裴旻的历史传承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李白真的拜过裴旻为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段传奇的师徒情缘没有发生过。事实上,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李白与裴旻的故事为原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这段传奇的师徒情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总结: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李白是否真的拜过裴旻为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段传奇师徒情缘的传颂。李白与裴旻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传承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裴旻,唐代著名剑客,以剑术高超著称。那么,李白是否真拜过裴旻为师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者们。本文将带您探寻这段传奇的师徒情缘。 一、李白与裴旻的相识 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在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游历过程中,李白结识了裴旻。当时裴旻已经年过六旬,但仍然精神矍铄,剑术高超。李白对裴旻的剑术非常敬佩,因此向他请教剑法。 二、李白拜裴旻为师的可能性李白的诗歌创作受到裴旻的影响 李白在向裴旻请教剑法的过程中,发现裴旻不仅剑术高超,而且为人正直,深受百姓敬仰。李白对裴旻的品德和才能非常钦佩,因此决定拜他为师。从此,李白开始跟随裴旻学习剑法,同时也向裴旻请教文学知识。 2. 李白的诗歌作品中的剑术元素 李白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许多诗篇都是在向裴旻请教剑法的过程中创作的。这些作品展现了李白对剑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裴旻的敬仰之情。 三、李白是否真拜过裴旻为师的争议 虽然有上述证据表明李白可能曾拜裴旻为师,但由于史料记载有限,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认为,李白与裴旻的关系可能并非师徒关系,而是朋友或知己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李白向裴旻请教剑法,更多的是出于对裴旻的敬仰和学习,而非真正的师徒关系。 四、结论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李白是否真的拜过裴旻为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段传奇师徒情缘的传颂。李白与裴旻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传承文化。而这段传奇的师徒情缘,也成为了历史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适和李白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然而,他们的交往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一些恩怨纷争。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高适和李白之间的恩怨情仇。 一、《高适和李白的相识》 高适和李白的相识可以追溯到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年至804年)。当时,高适正在担任安西节度使的职位,而李白则是一位游历四方的诗人。据说,高适在一次宴会上邀请了李白作为客人,两人因此结识。 二、《高适和李白的交往》 高适和李白的交往非常密切,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诗歌创作和人生感悟。然而,由于两人性格迥异,也曾发生过一些矛盾和纷争。据史书记载,有一次高适因为不满意李白的诗歌风格,曾经公开批评他的作品。这让李白非常不满,认为高适是在嫉妒他的才华。 三、《高适和李白的恩怨情仇》 尽管高适和李白之间曾有过一些矛盾和纷争,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破裂。事实上,他们的交往反而更加密切,互相欣赏和尊重对方的作品。同时,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常常相互借鉴、影响和启发。 四、《高适和李白的影响》 高适和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时,他们的交往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高适和李白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虽然有过一些恩怨情仇,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态度。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的交往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适与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恩怨情仇。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高适与李白的恩怨。 一、《将进酒》事件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颂,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这首诗中,李白曾经引用了高适的一句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话引起了高适的不满,两人之间的恩怨也由此开始。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事件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颂,成为了高适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这首诗中,高适曾经引用了李白的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引起了李白的不满,两人之间的恩怨也由此加深。 三、《赠汪伦》事件 《赠汪伦》是李白的另一首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之一。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颂,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这首诗中,李白曾经引用了高适的一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引起了高适的不满,两人之间的恩怨也由此加深。 四、友情破裂的原因 高适与李白之间的恩怨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嫉妒。两人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然而,由于两人之间的竞争和嫉妒,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友情破裂。 总之,高适与李白之间的恩怨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嫉妒。两人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但由于竞争和嫉妒,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友情破裂。尽管如此,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适和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高适和李白的关系。 一、友情的开始 高适和李白在长安时期相识,两人都是当时的文学青年,对诗歌有着共同的兴趣。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诗歌创作,互相启发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二、《将进酒》事件的影响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颂,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这首诗中,李白曾经引用了高适的一句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话引起了高适的不满,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事件的影响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颂,成为了高适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这首诗中,高适曾经引用了李白的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引起了李白的不满,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四、友情的破裂 尽管高适和李白之间曾经有过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竞争和嫉妒等原因,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他们的友情破裂了。不过,尽管如此,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总之,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起伏和波折,但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尽管他们之间的友情最终破裂了,但他们的作品仍然被后人所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千金买壁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其中的爱情故事更是令人感叹不已。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杨贵妃。 据传说,李白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了杨贵妃,深深地被她的美貌和才华所吸引。他为了能够接近她,不惜花费千金买下了一堵墙,将它送给了杨贵妃作为礼物。杨贵妃感激不尽,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这段美好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后来,唐玄宗发现了李白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和挑战。于是,他下令将李白流放,并将他的所有诗作烧毁。杨贵妃也被迫自杀,结束了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尽管这段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它仍然被后人传颂不衰。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杨贵妃的赞美和怀念,而杨贵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女性之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但也需要适时的放弃和珍惜当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李白才华横溢,一首《蜀道难》就让他誉满京华,后来被称为诗仙,天宝元年八月,唐玄宗下令招李白入京。那么唐玄宗后期为什么要驱赶这么有才华的李白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话说当年,李白接到命令,以为从此可以事业有成,他本身就是对仕途经济感兴趣的人,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出发前往长安。到达长安后不久,他在金殿受到了玄宗的接见。玄宗心里清楚李白并无政治才华,但是善于写诗,所以没有给李白安排任何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这种临时候补的身份,给了李白接近玄宗和杨贵妃的机会。 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入朝后,确实是一位优秀的“供奉翰林”。当年十月,唐玄宗带杨贵妃到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行,并写下《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 天宝二年初春,宫中欢腾,玄宗亲自作曲。他想在音乐中加入新的词,所以他急切地召唤李白。当时李白在客栈喝得酩酊大醉,但被抬入宫泼凉水后,瞬间写下十余首诗,这份真才实学是不容置疑的,其中八首保存至今。玄宗也非常高兴,对李白赞不绝口。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写出了著名的《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这便是李白对于李隆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写诗不过是为了歌颂他和杨贵妃。到了晚春,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看牡丹。他们心血来潮,命令李白创造新词。李白沉醉其中,一口气写了三首诗,歌颂杨贵妃的美丽,马屁拍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非常敬业了。这组名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修辞丰富,词句优美,每首都堪称名作。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更是古今歌咏杨贵妃美貌的最佳代表。 夏天,玄宗去白莲池划船,李白奉命写《白莲花开序》。李白最受宠的时候,玄宗频繁征召并命其写诗,可见他对李白的诗歌才华是十分满意的。另一方面,李白也完全有资格拜翰林之职。 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天宝三年春,李白的宠爱就消失了,他不得不离开朝廷和长安,此时距离他当上翰林供奉的时候,也不过一年半的光景。 关于李白离开的缘由,后人也只能猜测,根据《新唐书》的说法,是李白自己乞求离开朝廷,回到家乡,这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讨厌李白了,不可能容忍他和皇帝待在一起,待在朝廷里,李白自己也意识到留在朝廷没有意义。换句话说,李白得罪了李隆基周围的人,根据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确实是有这个可能的。 据李白自述,他被迫离开朝廷和长安是因为朝廷权贵的倒台。换句话说,是朝中权贵把李白挤出了朝廷。但这个说法很是站不住脚,因为李白在翰林任期内没有看到任何政治企图或行动。他本质就是个写诗的,根本不足以挑战权贵,也不可能妨碍任何政治家的利益。另外,从李白前后的言行来看,他是不可能主动要走的。他绝对是不得已才离开朝廷的。 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不再宠爱他,还要把他驱逐出朝廷和长安呢?其实很有可能是因为李白长期酗酒,耽误了唐玄宗的事。具体来说,喜欢喝酒的李白透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正是此意。 唐玄宗召李白入宫,纯粹是为了让李白写诗歌颂自己的。没想到,李白是个饕餮直言的主儿,这当然让玄宗失望和不满。李白本来打算模仿汉代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不可能像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诗《玉壶吟》中写道“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揭示了李白承认自己弄巧成拙是因为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自己真实内心和戏弄皇帝的本领。 李白的自尊心很强,言语之间有一种犀利的锋芒,这种性格势必不能容于官场,他经常喝醉,所以很难守口如瓶。他不满足于只扮演“俳优”,想要走正常的仕途,可惜又没有这方面的才能。他矛盾,一方面歌颂皇帝一方面又批判现实。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开除的真正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白是唐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唐代的一些诗歌里明里暗里含有李白并不迷恋官爵的意思,比如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本人写的《梦游天姥吟离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一生有个特点,就是爱结交名士。分析其结交的动机,笔者管见,除了结交诗友外,还想求得引荐,从而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个大缘由耶。看来他并不是不想做官进爵吧?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度过自己孩提时代的。24岁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结交名士,开始自己的“求仕历程”。 ——第一站:终南山 为啥李白首先到终南山呢?唐代的李氏皇族尊老子为祖先,促进道教在唐代得到大发展。终南山简称南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很多名士喜欢在那里隐居,因此那里成了隐居圣地。 据说朝廷曾在此地择优录用过一些隐居的名士,或由隐居的名士引荐其他人当官。 李白看来未遇机会,住了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朝廷派人来。空度时日浪费青春时光不划算哟,李白在朋友隐士斛斯山人那里喝了告别酒后离开。此事有李白本人写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为证: ...... 两个朋友举杯喝得欢快陶然, 使我忘记了寻求时机的打算。 ——第二站:山东孔巢父处 孔巢父字弱翁,是孔子的三十六世孙,与李白、杜甫,皇甫冉等结为“竹溪六逸”,常常聚在一起谈诗论赋。但李白去时孔巢父刚好第一次辞官归来不久,可能有了心灰意懒之感吧?只是一心向往着田园生活。据说孔巢父还劝过李白不要出仕,大家一起吟诗作赋岂不逍遥快活? 李白当年到孔巢父那里,当然有结交诗友的考虑,但笔者认为更有看重其深厚的政治基础且喜好辞令的特长,力图开辟入仕之路的谋划。看到孔巢父如此这般青睐田园生活,李白待了一些时日,无可奈何地离开了。 ——第三站:浙江吴筠处 唐玄宗李隆基当时迷恋黄老之术,吴筠是那个年代很有名的道士。唐玄听闻他的大名后,曾经召见过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哦,这次算找对了人,吴筠把李白带到京师,引见给了自己的同乡贺之章, 贺之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当时任太子右庶子,还担任唐玄宗李隆基的侍读。两人相识后,贺之章很欣赏李白的才气,两人常和一班诗朋酒友聚会,与李适之等称为称为“饮中八仙”,与孟浩然等称为“仙中十友”......小老弟杜甫推波助澜,写出了“饮中八仙歌”,使李白的诗仙酒仙之名流传百世。 凭借贺之章的引见,他顺利进入仕途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八月,唐玄宗诏令李白做了侍诏翰林,虽然这只是一个候补官职,但有了接近皇上的机会。李白就是凭借这个身份,多次跟随唐玄宗和杨贵妃出游,以吟诗助兴,写出了《侍泉游宿温泉宫作》、《宫中行乐词十首》等一大摞诗词,李白的才华让唐玄宗刮目相看,给予了优厚的礼遇。随之也出现了杨贵妃亲自给李白调羹吃东西和双手捧起砚台供李白挥毫蘸墨,高力士跪着给李白脱靴子等龙门阵。那时的李白真格儿潇洒哦。 但正史中没记载。 可叹的是,李白的官儿没当多久,就被唐玄宗开销,逐出了长安,这是史料载明的不争事实。 ——第四站:误上黑道搭错车 公元755年,史称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离开京城逃往外地避难,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招兵买马,挥师东下,明说是为了靖难,实际上是想趁机扩大地盘,自己来当皇帝吧?无巧不成书,有书才有故事。 永王李璘率领部队过九江时,碰见被罢官后四处游逛的李白。李白的诗名李璘早有所闻,政治人物利用公众人物来为自己站台有百利而无一害。便征召李白为幕僚。还怀有仕途余梦的李白认为是天赐良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写出了“永王东巡歌”以壮行色。 随着诗名传播出去的同时,这一下子把自己的罪名也搞定了。 唐玄宗第三子、太子李亨在陕西凤翔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以国家的名义恢复社会秩序,永王李璘不久兵败被杀。李白的仕途梦最终破灭,以附逆罪被逮捕。原本要处以极刑。幸亏以前他搭救过、而今是朝廷重臣的郭子仪和众大臣在唐肃宗面前为李白说好话,他的宗夫人出面全力搭救夫君,才改判为流放,保住了一条老命。 《新唐书.李白传》中说,李白被免职逐出长安是遭杨贵妃和高力士的陷害所致。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后心怀不满,曾摘出李白诗中以赵飞燕来影射杨贵妃的句子,来挑拨杨贵妃。杨贵妃大为光火,就在皇上面前放烂药。 仔细分析起来,这种说法使人难以相信。首先是杨、李两人之间没有利害冲突,李白用不着且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来露骨地攻击杨贵妃。其次唐玄宗李隆基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不允许后宫干政。如果说杨贵妃有干政行为,肯定不会只有李白这么一件事的。 唐玄宗也不允许宦官干政,如有违反高力士是知道利害的,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会干这事。此外,后人喜欢把才子佳人放在一起议论,笔者戏言,如果把杨、李二人不是设为相恶,而是设为惺惺相惜来聊聊,相信的人可能还会多一些。 李白是古代中国伟大的诗人之一,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伟大的诗人并不等于就是一个能勤政谋政的好官。再说直白一点,李白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哟。在此仅以李白墓志铭的记载为据:唐玄宗惜才,本来打算正式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但李白太爱喝酒了,很容易喝醉。唐玄宗担心他喝醉酒后稀拉哗拉,把皇宫内不该说的事说出去。思量再三,只好忍痛割爱,免职逐出长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适和李白的关系为什么会走向决裂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盛唐时期,不仅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等,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样一位诗人,他与李白本是挚友,二人曾经把酒言欢,但最终二人渐行渐远、分道扬镳,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结局可以说令人唏嘘不已。他是谁?二人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他就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高适,对于高适,相信诗词爱好者们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小学生都听过他的大名,作为边塞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其边塞诗备受好评,其送别诗的典范《别董大》也是家喻户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知曾打动过多少人。 那么,这样一位诗歌天才跟李白有何关系?为何最终与李白走向决裂? 事情要从公元744年说起,那一年,李白游梁园,先后遇到了两个诗坛巨星,一个是杜甫,一个就是高适,三人见面相谈甚欢,推杯换盏更是不在话下,在梁园,三人醉卧一起,李白还借着酒劲题诗一首,那就是著名的《梁园吟》,后来三人尽兴离去。黄昏,一个端庄的姑娘游园抚琴后打道回府路过这里,透过窗户看见墨迹未干的白壁题诗,不由停下脚步。那造诣深厚、龙飞凤舞的书法深深吸引了她,见房中无人,便走进去观赏。于是,她便被李白的书法和诗歌深深吸引了。她赶忙打听是谁人所写,正在这时,一个和尚准备擦去墨迹,她赶忙制止,并说:“这面墙我买了!”这就是著名的“千金买壁”故事。此事迅速传播,高适、杜甫认为李白要走了桃花运了,便替李白前去说媒,后来二人终成眷属。 可以说,李白、高适的关系不一般,他既是李白的好友,也是李白的媒人,二人此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安史之乱后,二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如今,我们难说二人孰对孰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高适相比诗人这个角色,他更喜欢武将这个身份,众所周知,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止,大唐江山摇摇欲坠,此时,李白带着全家老小逃去南方避难,而高适,由于自己祖上全是带兵的武将,自己也一直立志于成为一名大将军,此时的他决定向最动乱的地方前行。二人的志向选择为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随着安史之乱的进行,高适认准了太子,跟随太子南征北战,渐渐成了太子的心腹,可是这时的李白却跑到了永王手下做起了幕僚,倒霉的是永王后来造反了,这可是大事啊,粉身碎骨的大事。最终,永王叛乱被平息,李白获罪,流放夜郎。接下来的事情,导致了二人最终老死不相往来。 李白获罪后,急忙找好友高适帮忙,而此时高适不但不搭救而且闭门不出,这时的李白彻底怒了,“什么朋友啊,我有难了你竟然不救我,好,从此我们一刀两断,不相往来!”因为这件事二人彻底走向了决裂。有人说高适作为李白的朋友,朋友有难应该出手相救的,也有人说,当时政局混乱,造反又是大罪,一不小心可能引火烧身,甚至原本流放李白变成诛杀李白,没有人救李白,那么李白对朝廷的威胁就小,朝廷就很有可能不会严惩李白。后来印证了高适的想法,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也被无罪释放,只是二者关系已经破裂,最终也没能挽回那段友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谢朓楼”为人饯别,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堪称是这位大才子最好的送别诗之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话翻译: 昨天已经决然地离我而去,想挽留也没有办法挽留。让我心绪烦乱的,是今天出现的更多的烦恼和忧愁。 万里长风,送走了鸿雁,面对夕阳下的美景,我们正好可以畅饮美酒,酣醉于高楼。 从蓬莱秘藏一直聊到建安风骨,先贤们的文采风流三百载,中间才出了一个诗风清新的“小谢”,因此才有了这座楼。 古代诗人在安逸、闲散的状态之下,都同样会怀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有“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与豪情,所以心中的忧愁是避免不了的。 忧愁就像这谢朓楼前的流水一样,你抽刀去想斩断它,它还是会流。你想借酒来消愁吧,喝得越多,越是感到发愁。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能够得遂心愿,那么还不如明早就披散头发,驾着小舟去江海上漂流。 这首诗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隐居在宣城时创作的。从这个背景来看,诗的开头两句,李白是在告诉李云,他最近很心烦,但是并不是因为过去的事。 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想挽回是不可能的。人要向前走,但是人生在世,烦恼怎会少得了呢?所以他现在心烦的事情,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李白没有写明他在烦什么,他只告诉对方,他今天遇到的烦心事,比昨天还要多得多。讲完了这两句以后,李白的思维突然跳跃起来。 此时正是秋天,诗人李白在楼头极目远眺,看到一队鸿雁,正伴着万里长风归去。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李白身边没有“五弦”,只有美酒,因此他向李云提议:在这如画的风景之下,正好学魏晋名士,大家一起痛饮狂歌,醉了就在楼上酣睡一场,于是二人坐下来开始饮酒畅谈。 接下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二句的解释,有一些分歧。 有不少文章认为,这里的“蓬莱”代指朝廷的三省(中书省、秘书省、尚书省),因为李云在三省中的秘书省工作,所以又代指李云。 于是把这两句诗解释为:你(李云)的文章颇有建安风骨,我的文章就像“小谢”一样清新秀发。但是如此一来,就不好解释“中间”是什么意思了。 蓬莱秘藏是指汉代的国家藏书,在这里代指汉以前的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二句的意思是说,李白和李云从汉代以前的文章开始,一直聊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家。 然后在这个“中间”,出现了一个谢眺,即“小谢”。他的诗风清新秀丽,主要以自然风景为描写对象,间或直抒怀抱,风格比较有个人特色。因此人们记住了他,给他盖了这座谢朓楼。 小谢是“永明体”诗歌的创始人,这种诗的写作比较讲究格律,在他所处时代是很超前的,所以李白非常欣赏他,早期创作时,还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借鉴。 李白和李云聊天聊到这里,李白又突发感慨,他说“俱怀逸兴壮思飞”。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认为:包括小谢在内的众多古代文学家们,都曾经有过人生低谷。 但是他们在低谷期时,从未放弃过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他们总是借着诗文来代表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而他本人也和这些前贤们一样。 尽管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给李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虽然他也一直在尝试炼丹、修道,但是他想要跻身朝堂,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始终都还在。 然而,世事难遂人愿,所以他的心里充满了愁情。接下来,他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斩不乱、理还乱的愁怀烦恼。 其一就是“抽刀断水”,其二就是“借酒消愁”。由于这两个比喻太过形象,所以后人一直很喜欢把它们引用到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 因为愁烦实在是太重了,所以李白最后又打算什么都不顾,也都不管了,就自己一个人驾着小舟,去江海上流浪。 李白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前面明明已经提到过,自己不愿在人生的低谷期放弃壮志豪情,但是后面又因为太过烦恼,想要逃避,想要去江海上去流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在诗歌作品中常常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综合手段,给人造成一种豪迈奔放、神奇异彩、飘逸若仙的意境。作为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不仅有大量诗歌传世,还创作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在我国的历史上,李白被称之为是诗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热爱自由,喜欢喝酒,喜欢写诗,交好朋友。 李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几乎整日在外游山玩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就没怎么上过班,当然就没有固定的来源了,但他也需要吃饭生活啊,那没有收入的他是从哪里获取的经费呢?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历史上常常给李白的一种描述就是身骑骏马,腰上挎着宝剑,衣服也十分的华丽,整个人也都是意气风发,明显就是一名有钱的阔少爷。 虽然李白从不主动的去提及自己的身世,但根据后世的历史学家考察,李白很有可能是李建成之后,另外野史也曾记载,李白的父亲是一个贩运盐铁的商人,当时盐铁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所以李白不愁吃喝的第一点原因就是他的出生,出生在名门望族或者是商人之后,按照现在的说法,李白是个富二代。 其次,李白还有个全国最豪的朋友,那就是当时的唐玄宗皇帝,李白的诗天下闻名,享有盛名,他本人也因风流潇洒,浪漫不羁而受到当时的人们的推崇。连帝王都对他另眼相看,时常会召他入宫,在一些宴会,或者是游园作乐之时作诗来助兴。而每次他作出优秀之作,都会得到帝王或是后妃的赏赐,例如金银财宝,古董书画一类值钱的物件自然是十分丰厚的。所以,他的多数钱也来源于皇帝和后妃的赏赐。 最后,李白妻子的家族也是十分有实力的。据说性格洒脱的李白曾有过四段情感史,古人娶亲讲究门当户对,他的三任妻子中有一位国师之女和一位宰相之女,他的每一位妻子家庭背景都不差,甚至有的比李白还要更加的显赫,自然不用他去努力赚钱来维持家用 就算李白自己的家里靠不住了,还可以依靠着妻子家庭的接济来补贴家用。而由于李白的盛名,他的妻族自然也是不会吝啬于给予他钱财上的支持。李白的妻子帮他照顾家庭,而李白自然更有时间与精力去游山玩水了。 所以说,李白只是没有工作收入而已,但他的收入来源却有很多种。但是当我们回顾李白的发展史时,就不难发现:李白的一生其实是坎坷的,也是无奈的。 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用,但朝廷压根不理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办法得到施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谢朓楼”为人饯别,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堪称是这位大才子最好的送别诗之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话翻译: 昨天已经决然地离我而去,想挽留也没有办法挽留。让我心绪烦乱的,是今天出现的更多的烦恼和忧愁。 万里长风,送走了鸿雁,面对夕阳下的美景,我们正好可以畅饮美酒,酣醉于高楼。 从蓬莱秘藏一直聊到建安风骨,先贤们的文采风流三百载,中间才出了一个诗风清新的“小谢”,因此才有了这座楼。 古代诗人在安逸、闲散的状态之下,都同样会怀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有“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与豪情,所以心中的忧愁是避免不了的。 忧愁就像这谢朓楼前的流水一样,你抽刀去想斩断它,它还是会流。你想借酒来消愁吧,喝得越多,越是感到发愁。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能够得遂心愿,那么还不如明早就披散头发,驾着小舟去江海上漂流。 这首诗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隐居在宣城时创作的。从这个背景来看,诗的开头两句,李白是在告诉李云,他最近很心烦,但是并不是因为过去的事。 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想挽回是不可能的。人要向前走,但是人生在世,烦恼怎会少得了呢?所以他现在心烦的事情,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李白没有写明他在烦什么,他只告诉对方,他今天遇到的烦心事,比昨天还要多得多。讲完了这两句以后,李白的思维突然跳跃起来。 此时正是秋天,诗人李白在楼头极目远眺,看到一队鸿雁,正伴着万里长风归去。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李白身边没有“五弦”,只有美酒,因此他向李云提议:在这如画的风景之下,正好学魏晋名士,大家一起痛饮狂歌,醉了就在楼上酣睡一场,于是二人坐下来开始饮酒畅谈。 接下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二句的解释,有一些分歧。 有不少文章认为,这里的“蓬莱”代指朝廷的三省(中书省、秘书省、尚书省),因为李云在三省中的秘书省工作,所以又代指李云。 于是把这两句诗解释为:你(李云)的文章颇有建安风骨,我的文章就像“小谢”一样清新秀发。但是如此一来,就不好解释“中间”是什么意思了。 蓬莱秘藏是指汉代的国家藏书,在这里代指汉以前的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二句的意思是说,李白和李云从汉代以前的文章开始,一直聊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家。 然后在这个“中间”,出现了一个谢眺,即“小谢”。他的诗风清新秀丽,主要以自然风景为描写对象,间或直抒怀抱,风格比较有个人特色。因此人们记住了他,给他盖了这座谢朓楼。 小谢是“永明体”诗歌的创始人,这种诗的写作比较讲究格律,在他所处时代是很超前的,所以李白非常欣赏他,早期创作时,还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借鉴。 李白和李云聊天聊到这里,李白又突发感慨,他说“俱怀逸兴壮思飞”。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认为:包括小谢在内的众多古代文学家们,都曾经有过人生低谷。 但是他们在低谷期时,从未放弃过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他们总是借着诗文来代表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而他本人也和这些前贤们一样。 尽管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给李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虽然他也一直在尝试炼丹、修道,但是他想要跻身朝堂,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始终都还在。 然而,世事难遂人愿,所以他的心里充满了愁情。接下来,他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斩不乱、理还乱的愁怀烦恼。 其一就是“抽刀断水”,其二就是“借酒消愁”。由于这两个比喻太过形象,所以后人一直很喜欢把它们引用到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 因为愁烦实在是太重了,所以李白最后又打算什么都不顾,也都不管了,就自己一个人驾着小舟,去江海上流浪。 李白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前面明明已经提到过,自己不愿在人生的低谷期放弃壮志豪情,但是后面又因为太过烦恼,想要逃避,想要去江海上去流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白的《大鹏赋并序》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怎么翻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原文】: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髻鬣(qí liè)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xiè)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tūn)。燀(chǎn)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yè)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shū)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gòng)闾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xī)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飚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zú),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歘(xū)翳(yì)景以横翥(zhù),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yāng mǎng)之野,入乎汪湟(huáng)之池。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kuí ní)。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鶋(yuán jū)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cún)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luán)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yáng)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译文】: 从前,我在江陵见到过隐居天台山的司马子微,他说我有仙风道骨,可与他神八方之极。于是,我就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扩展了这个意思。这篇赋已在世上流传开了,常常可以看到它。我后悔有这样一篇早年之作,未能穷尽宏伟旷达的意旨,中年时就把它弃置一旁了。等到后来读《晋书》,看到阮宣子的《大鹏赞》,我觉得它写得过于简陋了。于是重新回忆一番整理了出来,与原来流传的本子多有不同。今天还放在我的手稿中,怎么敢在名家作者中流传呢?只可将它拿给弟子们看看罢了。赋是这样写的: 南华真人庄子,在漆园显露出天赋的悟性。谈论的都是不同寻常的高明见解,发表无拘无束的奇特言论。从《齐谐》引来极其怪异的故事,谈到北海的那条神奇的鱼。说不知这鱼究竟有几千里,它的名字叫作鲲。鲲又变为大鹏,胚胎浑沌,尚未凝结。在海岛上,大鹏脱去鱼的脊,向天门张开翅羽。用渤海的春水洗浴,承受着朝日的温暖的阳光。大鹏浩大的声势,威震大地,进逼昆仑。它鼓荡翱翔,烟尘朦胧昏暗,三山五岳因之而摇摆,无数江河为之崩奔。 于是,足踏厚地,飞掠天空;绵延云霄,冲击沧海。搅动起三千里的水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鹏的脊背高耸,犹如泰山巍巍;举起双翼,好似长云飞驰。左回右旋,忽阴忽明。飞越无边无际的天宇,纵情自得;不久又落到高高耸立的天门之上。震撼宇宙,扇起雷霆。星斗移位,天体颤动,大山摇晃,海水溢漾。它愤怒起来,简直无处可以抵挡;英雄的气概,没有什么人能够与之抗争。确实可以想象出它的无与伦比的气势,举世无双的体貌。 至于环绕彩虹而飞,双目闪亮如同日月发出光辉。翩然飞翔,无休无止,轻盈迅疾,不见踪影。喷出一口气流,天地四方会出现云朵;洒下几根羽毛,千里云空便雪花飞舞。飞抵遥远的北荒,又要向南国翱翔。展开飘逸的双翅,鼓荡狂风,开始漫长的征程。烛龙衔着火精为它照明,闪电挥动金鞭为它开路。望三山,像在望着一个小土块;观五湖,像在看着一个小水杯。它行动之时,神灵与之呼应,似和天道同在。任公子见到大鹏,就会停止垂钓;有穷国君羿也不再弯弓而射。他们无不放下钓竿和弓箭,仰望大鹏而发出惊叫。 你看它雄姿多么壮美可观,辉映银河,上达苍天,下盖大地。那开天辟地现出的盘古直愣愣地望着大鹏,太阳的母亲羲和依靠着太阳在一边赞叹。腾飞在八方之间,掩映于四海之半。当它的胸部遮蔽着白昼,宇宙好似浑沌未分。忽而腾身飞旋,那天上的云霞四处飘散。此后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一次,直到降临海边。忽然,它掠过日月恣意而飞;一会儿又从高空俯冲下来。在无边的原野上休息,进入低洼的水池之中。它的动作猛烈,激起水流,掀起疾风,使大海翻腾,山峦不安。水神天吴为之惊慌恐惧,海神若也为之动荡不已。巨鳌以首戴山向后跑,大鲸腾跃向海底潜游。鳌缩胫,鲸收须,不敢出来探视。我也没有预测到它如此怪异奇特,大概这就是造化的作为吧! 难道说蓬莱黄鹄的金衣、菊裳值得夸耀,可与大鹏相比吗?大鹏耻于像苍梧山的玄凤那样炫耀自己鲜艳的羽毛、彩色的斑纹。既听命于仙灵的驱遣,又长久困扰在城池,精卫鸟殷勤衔木以填塞东海,鶋鸟面对饮酒而生悲愁,天鸡在桃树上发出报晓的啼鸣,三足乌因太阳照耀而明晰。如果不旷达纵情、逍遥自适,那该多么拘束地墨守常规啊!未曾有过大鹏这等逍遥,没有哪类鸟可以同它相提并论!但是大鹏从不矜夸自己的硕大,采取过于猛烈的行为,常常顺应时运,或行或止。遵行道家宗旨玄理,以求得延年益寿,饮食宇宙元气,以求得无饥无渴。每天在日出之所旸谷游走徘徊,在南海的炎洲恣意俯仰飞行。 不久,一个希有鸟看到大鹏,对它说:“伟大啊大鹏,你的全部追求和快乐就在这里啊!我的右翼遮蔽了西极,左翼掩盖着东荒,跨越九洲大地,飞翔在高远的天宇。将迷离恍惚之境作为居地,把广阔无边的虚无世界当成活动天地。我们呼唤着飞行,一同翱翔吧!”这时,大鹏答应了希有鸟,高兴地随同希有鸟飞翔。这两个大鸟已经飞到了广阔的天空,而渺小的鷃雀之类的鸟,却在篱笆边徒劳讥笑。 【评介】: 李白以诗著名于世,存赋仅八篇,这篇《大鹏赋》是其代表作,表现出雄浑豪放的风格,与他的诗风完全一致。 据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始作《大鹏赋》是在李白25岁的开元十三年(725),而重作《大鹏赋》是在天宝二年(743)。而这段时间正是李白为实现匡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而遍干诸侯的时候。李白在赋序中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由于司马子微是一位曾先后为武皇、睿宗、玄宗所召见的著名道士,所以,李白对他的称许之词极其重视,于是为赋以自广。借司马子微称自己有“仙风道骨”的话题,扩而大之,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怀抱。 为此,李白在赋中精心描写了大鹏的形象。大鹏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是这样描述大鹏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又说:“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在庄子笔下,大鹏的形体硕大无比,扶摇直上九万里,令人惊叹不已。但,庄子描绘的大鹏形象,以简练、生动取胜,而李白所描绘的大鹏形象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性,以铺排、渲染为长,这是适应赋体而必然出现的特点。 李白摄取了庄子的大鹏形象的原始资料,从出世、起飞、图南、歇息等几个层面,展现了大鹏的宏伟气魄和雄姿异采。写大鹏的出世:“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比庄子北冥有鱼后化而为鹏的简单叙述,更加具体,更有气势。写大鹏的起飞:“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簸鸿蒙,扇雷霆”,这对庄子所写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若太山”数句,可谓烘染尽致,尤多动态感,将大鹏之飞撼天动地的声威毕现无遗。写大鹏的图南:“足萦虹霓,目耀日月”,“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神态逼真;神话中英雄人物,“烛龙”为其照路,“列缺”为其“启途”;射过九日的有穷面对大鹏“不敢以弯弧”,钓过“燀赫千里”的大鱼的任公也为之“罢钓”;开天辟地的盘古呆呆相视,驾御日车的羲和也只能“倚日以旁叹”。这一切却是从庄子所引的《齐谐》仅有的一句话鹏之“将徙于南冥”演化出来,足见李白戛戛独造的艺术功力。写大鹏的歇息,庄子只说:“去以六月息者也,”李白则驰骋想像,描述大鹏歇息时,其“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连着冠灵山的巨鳌、腾跳海面的长鲸也要“却走”、“下驰”,把大鹏歇息时“犹能簸却苍溟水”(李白《上李邕》)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通过各个层面的铺叙、描写,大鹏的形象可以说如在眼前,呼之欲出了。大鹏外在的形体、气概、雄姿已是描述得穷形尽态了。为揭示大鹏的内在世界,李白刻画了一组与大鹏相对立的鸟类形象:黄鹄、玄凤、精卫、鶋、天鸡、踆乌,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而大鹏却生活在一个无比广阔的“逍遥”世界里。因为它“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即参悟玄根,与天地同寿,按道家意旨来生活和行动。显然,黄鹄等鸟类形象是那些卑微怯懦、气度狭小的权贵官僚们的生动写照,而大鹏形象则是李白冲破封建枷锁、摆脱现实苦闷、向往自由天地的崇高理想的化身。这个大鹏在偌大世界里只有希有鸟是其知音,它们“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地“登于寥廓”之境,而那些渺小的“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