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岳斌(1822-1890)晚清湘军水师统帅,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行伍出身。由曾国藩建议改名岳斌,取文武兼备之意。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中法战争中,率湘西苗兵协助左宗棠作战,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生平简历4围攻田家镇5“三擂锤”6进攻安庆7人才观8遗留诗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杨岳斌别名:杨岳斌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南善化(今长沙)出生日期:1822年逝世日期:1890年职业:湘军水师统帅主要成就:累官湖北提督、陕甘总督 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攻克田家镇 攻克天京代表作品:《杨勇悫公遗集》 人物简介2 1853年(清咸丰三年)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杨载福调任右营营官。1854年4-11月,先后在湖南湘潭、岳州(今岳阳)城陵矶、湖北嘉鱼黄盖湖、武汉襄河(即汉水)与太平军水营作战。12月,偕彭玉麟等在田家镇(今湖北武穴西北)砍断太平军横江铁链,毁其船数千号,加总兵衔。每战必露立船首,不事防护,强行进攻,为水师将弁所折服。1855年1月,湘军水师轻便船只在江西湖口被太平军堵截在鄱阳湖内,长江内的大船毁伤几半,败退武汉以上。奉命重招兵勇,修船添械,任湘军外江水师统领,署湖北提督。1856年底配合陆路攻占武昌、汉阳、蕲州(今蕲春西南),围攻江西九江。1857年10月,与彭玉麟内外夹攻湖口,使原被隔于鄱阳湖的内湖水师与外江水师汇合。次年5月,会同李续宾部攻占九江,擢提督。1861年9月,配合陆师攻占安徽安庆。1862年(清同治元年)春,配合陆师沿江东下,直抵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城下,完全控制长江水 生平简历3 杨岳斌少年好骑射。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考补湘汛外委。后升任宜章营千总。1853年(咸丰三年),曾国藩调杨岳斌为右营营官。杨岳斌在征剿太平军的战斗中,攻湘潭,取岳阳,掠武昌,克九江,深得清王朝和曾国藩的赏识。1862年(同治元年),西北爆发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1864年(同治三年)7月,清王朝授杨岳斌为陕甘总督,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加太子少保衔,督办陕甘两省军务,镇压回民起义。1866年(同治五年)4月,兰州发生兵变,布政使林之望奏劾杨岳斌“未能防范”。杨被清廷降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1867年(同治六年)5月,杨岳斌解任回籍。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侵犯我福建沿海各地。10月,清廷复诏“回籍养亲”的原陕甘总督杨岳斌“迅往江南,移孝作忠”,帮办闽浙军务。12月,杨在家乡乾州厅及附近的辰州等地,招募兵勇,经江西入闽。1885年(光绪十一年)1月,杨岳斌驻师泉州一带,密遣亲兵百余名乘 围攻田家镇4 湘军水师东下时,太平军检点陈玉成部将敌前锋阻截于蕲州。半壁山被湘军攻陷后,陈玉成于11月29日令水营突围下驶,于是湘军水师得以顺流而下。12月1日,杨载福与塔齐布等商讨进攻田家镇的计划,鉴于太平军江防坚固,确定将战船分为四队:一队专管斩断铁链;二队专管攻击太平军炮船;三队待铁链破除后直趋下游,焚烧太平军船只;四队守卫老营,防太平军袭击。12月2日,湘军战船出动,塔齐布督同罗泽南等率陆师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师声威。湘军水师傍南岸急桨而下,直至铁链之前,“以洪炉大斧,且熔且椎,须臾锁断”。当太平军炮船前往救护时,湘军水师第二队随即上前发炮轰击,毁太平军炮船二艘。待湘军水师第一队将江中铁链破坏后,其第三队舢板船飞桨下驶,太平军水师阵势遂乱,纷纷败退。湘军舢板船疾驶武穴(今广济)、龙坪一带,从下游纵火焚烧太平军战船。时值东南风大作,太平军上游之船无法下撤,被烧毁不少。12月3日,秦日纲、韦志俊等 “三擂锤”5 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杨岳斌率水师横渡台海,勇猛作战,击败法军,收复了宝岛台湾。捷报传来,满朝文武百官争相庆贺。光绪帝大肆赏赐,恩准岳斌荣归故里乾州厅,省亲养亲。杨岳斌挥鞭策马,晓行夜宿,刚踏上故土,只见十里官路上彩旗翻卷,鼓乐载道,乾州厅大小官员和街坊乡邻夹道相迎。岳斌一看,这哪像话,立刻翻身下马,向众人拱手致歉道:“父老乡亲如看得起我,请大家快快散去,我叩谢了!”此时,乾州名人谢大人随即上前,邀请杨过门品茶赴宴。这谢大人家居乾州八字街,也称得上是名门之后,喜交各界朋友。杨岳斌笑答:“品茶可以,宴就免了。”谈笑间,大家走进谢大人的“风雅居”落座。谢大人令家人端上一盘色泽金黄、鲜嫩香酥的乾州板鸭,还有三碗包谷烧酒,说道:“杨大人一举收复台湾,为国建功,我今日为杨大人庆功洗尘,请诸位开怀畅饮。”岳斌三碗过后,席上一位白须老者辛二爷起身说:“总督大人劳苦功高,荣归故里,望大家即席吟唱,以酒助兴。” 进攻安庆6 安庆自1853年6月为太平军占领后,是仅次于天京(今南京)的政治、军事中心。1858年5月九江失陷后,又成为天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屏障,一旦有失,湘军便可直窥天京。1860年夏,正当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参见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州、常州之际,湘军统帅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统率湘、鄂军水陆师5万余,自湖北大举入皖,连陷太湖、潜山、石牌(今怀宁),直逼安庆。道员曾国荃率湘军陆师万余人相继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与提督杨载福部湘军水师4000余人担任围城任务;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湘鄂军2万人驻扎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阻击太平军援军。6月20日,杨载福水师攻陷安庆东路要地枞阳镇(今枞阳县),安庆被合围。是年秋,曾国荃督军在安庆城外掘长壕两道,前壕围城,后壕拒援。时安庆由受天安叶芸来、谢天义张朝爵率2万余人驻守。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天王洪秀全等决定俟东征苏、常胜利,即沿长江上取湖北,迫使 人才观7 曾国藩对历史上的权术有深入研究,自身学问修养极高,这为他的正确用人创造了条件。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世上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有人才,才会有事业;国家要振兴、要自强,要就开局办厂、造机器、造军火、造轮船,而这些都要人来做,这些都得有血性有本事的人来做。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左宗堂对此也有“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文正公”。这足以说明曾国藩知人善任,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曾国藩喜欢读《史记·高祖本记》,特别是欣赏刘邦赞称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的一段话,刘邦文武平平,后得天下,全使这三个人,而使三人各尽其才,便于刘邦的才能。杨岳斌以文人身份带兵,深知自己打仗既无才,又无经 遗留诗作8 登岳麓和焦听堂原韵偶从樵访道乡台,千树桃花万点苔。幽径已无尘客到,深山惟有白云来。松间联句僧煎茗,石上陈肴鸟劝杯。醉里不须嗟世乱,座中都是济时才。偕彭雪琴洞庭泛月良宵同泛浩无边,八百平湖浪接天。兰桨划开湘浦月,蒲帆冲破楚江烟。枕戈南望心弥壮,击楫中流志更坚。迅扫妖氛清海宇,征袍抛却好归田。除夕驰驱成底事,望望白云飞。今夕年将尽,他乡客未归。苦寒侵病榻,积雪锁柴扉。把酒不成醉,停杯泪湿衣。枫桥夜泊日暮微风起,菰蒲叶有声。晚烟横古渡,皓月满荒城。渔火前村暗,疏钟远寺鸣。篷窗镫独伴,孤客不胜情。山斋雪夜君恩未报愧无颜,深谷容偷岁月闲。墓道依依云不散,柴门寂寂夜长关。何来夜半如簁雪,流尽天涯似髻山。劝汝始终休改色,要留清白在人间。战罢晚归归咏夕阳天,矶边泊战船。云开千嶂月,风敛一江烟。列阵朝擒贼,谈兵夜扣舷。誓将身许国,何止著鞭先。
杨载(1271—1323年9月15日)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资料3文学创作4明代医家5明初官员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杨载国籍:中国元朝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浦城县出生日期:宋咸淳七年(1271年)逝世日期:元至治三年八月十五(1323年9月15日)职业:诗人、诗论家、古文家主要成就:杨载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 并称为“四大家”代表作品:《题墨竹》《到京师》《宿浚仪公湖亭两首》《古墙行》字:仲弘 人物资料2 杨载(1271—1323)字仲弘。县南琉田村(今大窑)人,后徙蒲城,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1315)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1323)卒,年五十三岁。著有《杨仲弘诗》8卷,文已散失。杨载生子杨遵、杨勲,勲生四子:长子富文,字化元;次子富武,字化成;三子富国,字化行;四子富年,字化永。元英宗至治年末,化永仍归杭州。化元、化成、化行率家众一百一十余口,自徽州婺源迁桐城大宥乡(今枞阳县会宫乡)会宫陈庄,垦田三百余亩。化元生三子:福一、福二、福三。 文学创作3 “初,吴兴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元史·杨载传》)可见其文名倾动当时。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明代医家4 杨载,明医家。字博庵。无为(今属安徽)人。医精伤寒,治有效验,活人甚众,时称“杨家伤寒”。 明初官员5 杨载,明初官员。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此为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