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宋名臣包拯是一个清官,他廉洁公正,并且坚持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所以深得皇帝的信任。同时欧阳修也是才华横溢,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按道理,这二人应该是知己好友才是,但是欧阳修却非常讨厌包拯,甚至还给宋仁宗上书,说包拯是小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1059年3月,是包拯官运亨通的一年,拜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主管监察部门。宋仁宗还嫌不够,准备提拔包拯当三司使。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三司使的官职是什么呢?其实北宋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政府机构中最高的职位和权力就是中书门、枢密院和三司。三司掌管全国的出纳和财务收支,即所谓的“计相”。 所以说,三司地位和权力都很高。就在包拯准备赴任的时候,时任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的欧阳修站了出来,上书反对任命,同时向仁宗皇帝抨击包拯。欧阳修在奏章中批评包拯“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伏望陛下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置之京师”,可以说言辞非常激烈了。 欧阳修毕竟是大文学家,说话水平很高,不用脏话骂人。奏折中的“蹊田夺牛”,出自《左传》,意思是农民把牛占为己有,因为别人的牛践踏了自己的田。现实中,这种人的行为无疑是小人。欧阳修说包拯“蹊田夺牛”,明显是在皇帝面前贬低包拯。 那么真实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要知道就在几年前,推荐包拯的人就是欧阳修!1055年,包拯因错荐官员获罪,被贬为兵部尚书兼知池州。第二年,欧阳修上书宋仁宗,举荐包拯,说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按理说他们关系很好,但为什么几年后欧阳修要指责包拯呢?包拯是否做了让欧阳修寒心的事情? 原来本来担任三司使的人,是欧阳修的故交好友,张方平和宋祁。但是这两位都被包拯给弹劾下去了,所以欧阳修就觉得,是包拯为了抢夺三司使之位,故意而为之,人品低下,他的行为就是“蹊田夺牛”,事关“廉耻之节”。 但是对于欧阳修的陈诉,宋仁宗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包拯却因为这件事情迟迟不敢上任,一直到仁宗催促,他才在第二年正式接任三司使之职位。至于包拯到底是因为铁面无私弹劾别人还是为了权利弹劾别人,这就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夏,在汴京的官场和民间,都开始讨论一首词,词名为《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朝文学大家、时任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案察使的欧阳修。 汴京的老百姓们讨论这首词,不是因为词做得非常好,让大家惊叹,而是欧阳修的政敌,以这首词作为证据,揭发他跟外甥女张氏通奸。 因此,著名才子欧阳修和外甥女张氏情浓意浓时所作的词,以及两人之间是否有私情,就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大瓜。 这对于欧阳修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虽然并不违法,可在道德层面上备受指责(十多年后,宋仁宗把女儿嫁给表弟,却没人指责了)。 事情的起因是,已经被欧阳修做主嫁给了族侄欧阳晟的张氏,在家中和下人行苟且之事,然后被抓到官府。 审理此案的开封府官员杨日严正好跟欧阳修不对付,于是引诱张氏诬告欧阳修,然后,谏官钱明逸上书弹劾,《续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七》中记载: 初,修有妹适张龟正,卒而无子,有女实前妻所生,甫四岁,无所归,其母携养于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会张氏在晟所与奴奸,事下开封府。权知府事杨日严前守益州,修尝论其贪恣,因使狱吏附致其言以及修。谏官钱明逸遂劾修私于张氏,且欺其财。 杨日严跟欧阳修有旧怨,钱明逸同样有,他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王族钱氏的后人,欧阳修主修《五代史》时,在书中写钱氏统治吴越国时对民残暴,因此,得罪了钱家。 于是,当杨日严引诱张氏牵连欧阳修时,钱明逸马上站出来向欧阳修发起攻击,让欧阳修名誉扫地。 看起来,是两个以往的仇家在搞欧阳修,可是,他们只是马前卒,真正要搞欧阳修的,是遍布朝野的勋贵家族和保守派大臣。 早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发起变法,是为“庆历新政”。 欧阳修就是支持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变法一派的主力干将,他被变法派委任为谏官,帮助变法派弹劾政敌。 庆历五年初,在保守派势力的顽强抵抗和反扑下,变法失败,宋仁宗妥协,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主导变法的头目陆续被贬斥出汴京。 其时,欧阳修也已经出外担任河北都转运案察使,他是变法支持者和骨干,但并非主要头目,如果老老实实在外做官,不再谈变法,估计就混过去了。 可欧阳修是个嘴炮,又年轻气盛(庆历五年时38岁),在变法派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悍然向宋仁宗上书,为范仲淹、富弼、韩琦等抱屈。 在上书中,欧阳修最后表态:“陛下于千官中选得此数人,一旦罢去,使群邪相贺,此臣所以为陛下惜也!” 欧阳修的这份上书彻底激怒了“群邪”,于是“指修为朋党者益恶焉”。 保守派看到欧阳修人都出了汴京,还在为变法唱赞歌,实实在在是个顽固分子,因此,决定找机会打击他。 也因此,这才有了欧阳修的外甥女因跟下人通奸被抓后,被人引诱往欧阳修身上牵扯的通奸案。 这事当然是诬告,但保守派集体发力,在汴京民间大肆宣扬,却毁掉了欧阳修的名声,就跟如今的网络暴力一样,有些事即使是假,很多人也都当真了。 事情发生后,宋仁宗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只好将欧阳修贬官,把他身上挂着的京官职位全部免除,将其贬知滁州。 而对于欧阳修来说,这次被人诬告和亲眷苟且并非结束,十多年后,他会再次栽倒在类似风闻中。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当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后面是宋神宗执政)初,又一首欧阳修所写的《临江仙》词开始广为流传,并为朝野谈论: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虽然这个时候的欧阳修已经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可大家谈论这首词绝非为了拍欧阳相公的马屁,而是这首词又是被宣扬为欧阳修和某位亲眷通奸的证据。 这次的女主角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妻子吴春燕(时任盐铁副使吴充之女,吴充后来在宋神宗熙宁年间还当过宰相)。 《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中记载: 先是监察御史刘庠劾参知政事欧阳修入临福宁殿,衰服下衣紫衣,帝寝其奏,遣使谕修,令易之。朝论以濮王追崇事疾修者众,欲击去之,其事无由。有薛良孺者,修妻之从弟也,坐举官被劾,冀会赦免,而修乃言不可以臣故徼幸,乞特不原,良孺怨修切齿。修长子发娶盐铁副使吴充女,良孺因谤修帷薄,事连吴氏。集贤校理刘瑾,与修亦仇家,亟腾其谤......但其首建濮议,违典礼以犯众怒,不宜更在政府。帝乃以之奇、思永所奏付枢密院。修上章自辨。帝初欲诛修,以手诏密问天章阁待制孙思恭,思恭极力救解。 很显然,这次又是一起因试图扳倒欧阳修的政治斗争,而引发出来了污蔑式的告发欧阳修和儿媳苟且的案件。 而这次事件爆发后,就连当政的宋神宗都不同情欧阳修了,甚至于“帝初欲诛修”。 宋神宗当然不会因为是欧阳修真有跟儿媳苟且的丑事想杀他,即使这事是真的,也轮不上死罪,何况,后来证明还是诬告。 欧阳修这次被包括皇帝在内的朝野上下喊打,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欧阳修已经担任参知政事快六年了(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任职)。 北宋时的宰相基本上担任个三到四年就会有人弹劾,让他下台,或者宰相主动求外放,这是惯例,给后来想当宰相的官员腾位置。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宰相在位时间太长而专权(南宋时这个规则就被秦桧打破了)。 欧阳修能连续当上六年参知政事,是因为刚好遭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更迭,所以待在这个位置上的时间久了一些(当时的首相韩琦类同)。 按照官场规矩,欧阳修也应该要下台了,但欧阳修并没有主动让位的心思,所以,想上位的官员要把他搞下台。 其次是欧阳修深度参与进了“濮仪之争”,帮助了宋英宗,让宋仁宗旧臣不耻其为人,所以有“但其首建濮议,违典礼以犯众怒”之说。 备注:“濮仪之争”大致内容是,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儿子的名义当上的皇帝,应该称宋仁宗为皇考(亡父的尊称),称生父为皇伯,但宋英宗登基后,坚持要称生父为皇考,如此一来,宋仁宗岂不是要绝嗣? 欧阳修当时支持了宋英宗,这不但背叛了欣赏和提拔他的宋仁宗,更得罪了宋仁宗朝留下来的满朝朝臣。 宋仁宗恩泽万民,至治平四年时,也才过世不到四年,满朝大部分官员和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还记着宋仁宗的好,欧阳修因此名声变得很差,很多人想把他搞下台。 此前,有宋英宗一直保着欧阳修,但现在宋英宗死了,所以,大家一拥而上倒欧阳修,连宋神宗都差点扛不住压力要杀欧阳修(宋神宗和宋英宗不同,他很感激宋仁宗把皇位给了自己这一家)。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刚刚登基的宋神宗不想欧阳修继续待在宰相位置上。 因为宋神宗想起用王安石变法,想提拔王安石当宰相,并且,新皇帝上任,肯定想让更多的自己人当宰相,先皇的老人,还是离开得好。 所以,有皇帝支持,想搞欧阳修的官员更加大胆,不但指责欧阳修在“濮仪之争”中违规,为了毁掉欧阳修的名声,又来了一出揭发他跟儿媳妇苟且的荒唐案件。 欧阳修因此备受天下人的指责,承担不起压力的他只能求退:“修以风节自持,既连被污蔑,年六十,即乞谢事。” 其实,如果欧阳修在宋英宗死后,马上就求退,估计就不会有人拿他的儿媳妇说事,还是他贪恋相位,不想走,才有人拿这种破事搞他。 欧阳修的好战友,连续担任十年首相的韩琦(也在“濮仪之争”中支持了宋英宗),就比欧阳修聪明得多,他在为宋英宗修好陵墓后,马上就坚决辞去了相位。 欧阳修显然没能看透,因此,又一次被搞得狼狈无比,晚节不保。 欧阳修一生两次被人污蔑和亲眷有苟且之事,大概和他平生自诩风流有关,这是很多宋代士大夫的通病,平时没啥事,要是遇到政治斗争,难免被人利用。 一代文坛领袖,总是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破事牵扯,以至于名声受损,实在是很可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欧阳修的《大匠诲人以规矩赋》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此赋与作者的《藏珠于渊赋》都属文赋,但比较起来更有近体赋的特点,如基本不用典故,不重铺排和藻饰,句式参差不齐等,由大匠诲人以规矩到各种工艺,到学者的诲人,从中悟出道理来。 【原文】: 工善其事,器无不良。用准绳而相诲,由规矩以为常。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载考前文,爰稽哲匠。伊作器于祖善,必诲人而攸尚。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责任材而必当。 诚以人于道也,非学而弗至。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既谆谆而诲尔,俾拳拳而服之。默受以全,曲则轮而直则轸,动皆有法,梡(huán)为鞠而断为棋。然则道不可以弗知,人不可以无诲。苟审材之义失,则教人之理昧。规矩有取,为圭为璧以异宜;制度可询,象地象天以是配。 匠之心也,本乎大巧;工之事也,作于圣人。因从绳而取喻,彰治材而有伦。学在其中,辨盖舆之异状;艺成而下,明凿枘之殊陈。义不徒云,道皆有以,将博我而斯在:宁小巧而专美。殊玉工之作器,惟求磨琢之精;异扁人之斫轮,但述苦甘之旨。是知直在其中者谓之矩,曲尽其妙者本乎规。 然工艺以斯下,俾后来之可师。道或相营,引圆生方生而作喻;言如未达,譬周旋折旋而可知。是何扑斫为工,剞(sī)劂(jué)斯主?玩其役而虽未,听乃言而可取。故孟子谓学者之诲人,亦必由于规矩。 【译文】: 工匠要做好他的活儿,工具没有不精良的。使用标准的绳子相牵导,使用规矩这种工具来校正方圆作为常法。顺着木料形状计算长短,使木材不背离弯曲和笔直;按着尺码标准挥动刀斧,一定要先符合圆形或方形。于是考核前代的文献,稽察有才艺的工匠。他制作的是祖上长于的器具,必然能注重长期教导别人。有模型、有规范,使跟他学习的人能够精细;合方形、合圆形,要求使用木材必须适当。 如果把人放在这样的方法技艺上,不学习就不能掌握。工匠的本领,是能长时间耐心地制作器具。既然不厌倦地教导你,就使你诚恳地服从他。技艺心里全都默记了,使木材弯曲就能做成车轮,取直木材就能做成车后的横木。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方式。刮摩成为球体,截断成为棋子状。既然如此,那么方法技艺就不可不知道,人就不可以没有教诲了。如果观察研究材料的意义失掉了,那么教授人的道理就不明白。校正方圆的规矩这种工具可取,制成的玉圭和玉璧以差异相宜;规定和用法适合学时询问,在地成形在天成像就是用规定和用法来配合的。 工匠的心劲,来源于高度的灵巧;精巧的活儿,由道德智能高尚的人来做。依据按准绳做活儿得到了比方,彰明处置木材的方法得到这类道理。只要能在从艺中学习,就可以辨别车盖和车箱的不同形状;等到手艺成了以后,就可以明了圆凿方枘的不同敷布。这道理并不白说,方法技艺都有可用的,要使我广博的在这里:宁可小巧而要有独具的美。不同的玉工制作器物,只求磨琢雕刻的精致;不同的轮人砍削车轮,也只述说各自对甘苦的理解。由此可知:笔直在那里面的叫做矩;弯曲达到美妙的来源于规。 然而各种工艺都靠这样的道理形成,使后来的人可以从师学习。但方法技艺有的互相萦绕,就可引用圆形的制成方形的制成作出说明。语言如果未能表达,比方为圆转圈折拐弯就可以知道了。为什么这工匠只轻轻敲打砍削就很精巧,用一把刻刀就完成了他承担的活儿呢?欣赏品味他的工作虽然不能了解,听他说的话却有可取的。因此孟子认为学者对人的教导,也必须在规矩上遵从。 【评介】: 赋的开始写“规矩”的重要作用。为了说明“工善其事,器无不良”,作者举出“准绳”、“规矩”两种工具,特别强调、突出了“规矩”的作用:“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顺着木料的形状计算长短,使木材不背离所要求的弯曲和笔直;按着尺码标准挥动刀斧,一定先考虑是符合圆形的还是方形的。规矩本是校正圆形和方形之器的统称,规用来画圆形,矩用来画方形。《孟子·离娄·上》有这样的话:“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和公输子都是古代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以他们的聪明和灵巧,尚且不用规矩这样的工具,也不能制成方的或圆的东西,可见规矩的重要性了。因此,作者说考核了前代一些文献,调查了许多有才艺的工匠,只要是这位工匠制作的是祖上长于的器具,必然能注重长期教导别人,从而达到基本要求:“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责任材而必当”,有模型、有规范,使跟他学习的人能有所遵循而精细;合方形、合圆形,要求使用木材必须恰到好处。 接下来作者先叙述大匠诲人以规矩的具体作法及其效果。写得很具体,很形象:“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既谆谆而诲尔,俾拳拳而服之。默受以全,曲则轮而直则轸;动皆有法,梡为鞠而断为棋”,大匠教诲别人的本领在于:能长时间地、耐心地制作器物,既然不厌倦地教诲你,就使你诚恳地服从他。技艺心里全都默认了,使木材弯曲就能做成车轮,取直木材就能做成车后的横木。每一动作都有一定的方式,刮磨可成为球体,截断能成棋子状。这里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大匠教导人们从艺的具体场面和细节:大匠的循循善诱,学艺者的拳拳服顺,技艺的“曲”法、“直”法、“梡”法、“断”法之高之全,成果中“轮”、“轸”、“鞠”、“棋”之异之丰,都历历在目,读者也好像亲身领受了一场大匠的教诲了。大匠之所以能使人达到这样的程度,完全是以规矩诲人的缘故,人们想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艺,就不能不接受教海,作者评论道:“苟审材之义失,则教人之理昧。规矩有取,为圭为璧以异宜;制度可询,象地象天以是配。”这里已不单纯讲从匠学艺,不单纯讲规矩这种工具了,推而广之,教别人学什么都不能失掉“审材之义”;跟别人学什么也不能忘记按规矩去做;做任何事情也得照“规矩”办,而这规矩则是指标准、法则或习惯了。 作者又从大匠具体诲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在“匠之心也”、“工之事也”中取得比方,触类旁通:“学在其中,辨盖舆之异状;艺成而下,明凿枘之殊陈”,如果你能跟工匠从艺学习,开始可以辨别车盖和车箱的不同形状;等到手艺成了以后,就可以明了圆凿方枘的不同敷布。意思说学习各种技艺,只要按规矩一步一步去做,开始和后来的本领是大不一样的。由此说到作者自己注重的是什么样的方法技艺:“义不徒云,道皆有以,将博我而斯在:宁小巧而专美”,这道理并不白说,方法技艺都有可用的,那么使我广博的方法技艺在这里:那就是宁可小巧并要有独具的美。“宁小巧而专美”是作者从大匠诲人以规矩中引申出来的工艺审美观,并且以玉工作器、扁人斫轮为例证来说明。“扁人斫轮”这个典故见于《庄子·天道》,扁人指的就是做车轮的人。相传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位叫扁的做车轮人在堂下砍削车轮,并回答齐桓公提出的斫雕车轮之术,这位“行年七十而老斫轮”的人说:要不徐不疾,得心应手。实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即“苦甘之旨”。作者认为,尽管不同的玉工作器只求各自磨琢之精,不同的轮人砍削车轮,也只述各自的甘苦,但是仍然靠规矩才达到这样精微的地步:“直在其中者谓之矩,曲尽其妙者本乎规。” 赋的最后扩展到各种工艺的形成,点到学者的诲人。各种工艺的形成也是靠用规矩教诲人形成的,没有规矩也就没有各种工艺,所以才说“然工艺以斯下,俾后来之可师。”作者说明了这点以后,又提到工匠“是何扑斫为工,剞劂斯主?玩其役而虽未,听乃言而可取”,为什么这工匠只轻轻敲打、砍削,用一把刻刀就完成了他的工作呢?欣赏他的工作虽然不能了解,听他说的话却是有可取的。他的话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广义的、更具体实用的“规矩”。天下事莫不如此,孟子认为学者的诲人,也必须遵循规矩。学者之诲人,人之受诲于学者怎样,就不言自明了。 欧阳修通过对大匠诲人以规矩的重要作用、具体作法、所得启发的叙述和议论,说明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按一定标准、法则、章程去做,才能取得好成效。这其实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反映:尊重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在当时就有了这样的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此赋写作特点突出的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宏观上要说明的是应遵从客观规律的大道理,却从微观上写工匠如何以规矩这种工具教别人学艺,小题材反映了大主题。另外,作者决不是单纯写大匠诲人,主要目的恐怕还是要落在学者的诲人,但通篇几乎都写大匠诲人,学者诲人这个落脚点只是最后一句点了一下,但事同此理,了解了大匠的诲人也就了解了学者的诲人,这可以叫“悟道法”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提供一张欧阳修的书法你看看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欧阳修曾在《试笔·学书为乐》中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于是,“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可见欧阳修早年的书法只是停留在“写字”层面,甚至不谙“雅玩”之乐;后来受其门生苏轼的启发,方才下得一些苦功,得其三昧。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欧阳修别称:欧阳文忠、欧文忠字号: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绵州出生时间:1007年8月1日去世时间:1072年9月22日主要作品:《欧阳文忠公集》主要成就:参与纂写《新唐书》《新五代史》;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官职: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爵位:乐安郡开国公追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籍贯:吉州永丰 人物生平2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欧阳修十岁时,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 主要成就3 文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此外,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雄文博学,笔力有馀 人物评价4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 史料记载5 《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东都事略·卷七十二·列传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