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毛遂最后的下场。毛遂在功成名就之后,倒也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最终却是死在了荒郊野岭。 在秦军撤退之后,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的国力大损,于是就开始攻打赵国。此时,赵国的一些名将不是领兵在外,难以调派,就是生病了,不能出征。一时之间,赵孝成王竟无人可派。 此时,有人提议,当初秦军包围邯郸的时候,平原君门下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一张利嘴胜过百万雄狮,立下不世奇功。现在燕国来犯,如果就让毛遂挂帅,一定可以马到成功。赵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叫人去叫毛遂。 此时,毛遂已被赵王封为大夫。当他听说赵王要拜自己为大将军,挂帅出征时,不由得大惊失色,心想,我哪儿会带兵呀!于是,急忙入宫,向赵王请辞。 可是,无论毛遂如何请求,赵王就是不答应。于是,毛遂只能率军出征。这个毛遂还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但他毕竟是个文人,就算他再怎么身先士卒,殚精竭虑,最后这支赵军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 兵败之后,毛遂自觉没脸再回到邯郸,于是就避开众人,在一个山林里拔剑自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责任?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责任在赵王。赵王是个糊涂虫,不知人善任。当初改换廉颇,起用赵括,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四十万精锐之师,全部被秦将白起所坑。之后,仰仗平原君才侥幸逃过了一劫。现在燕国军队来犯,又犯糊涂,竟让一个文人领军出战,岂能不败?其实,当时赵国还是有名将的,比如被贬的廉颇,还有守边的李牧等人。可是赵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让他们来挂帅。而毛遂呢,你让他去和楚王辩论,他可以慷慨激昂,动人心魄。他可以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外交家,但却决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而且毛遂自己也已经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可是赵王就是听不进去呀。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毛遂自己也有错。 当赵王询问毛遂的时候,他所列举的那些理由,为什么没能说服赵王呢?你毛遂不是口才好吗?那你怎么就说服不了赵王呢?而且,毛遂在推辞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自己军事才能如何不足,而只是说自己不擅长舞刀弄剑。但在赵王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成,他是在谦虚,是在说自己是一介文人,武艺不行。可是,一个统帅,一个优秀的将领,并不需要自己亲自上阵去杀敌,只需要排兵布阵,安排好将领就行了。如汉初的名将韩信,那也是一个武艺平平的人,但并不妨碍他去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天下。 还有,当初毛遂的“锥子”理论,也害了毛遂。毛遂说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关注呢?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被放在口袋里。那么,赵王也可以理解为,毛遂不是没有当将军的才能,而只是没有当将军的机会。 那么,毛遂为何会拒绝得如此不清不楚呢?还是因为他贪功自傲。回想当年,在楚国签订盟约之后,他是何等的骄傲,讽刺其他十九人,不过是因人成事者,一点不知道谦虚低调。因此,是赵王的偏执和毛遂的骄傲,共同造成了这个巨大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电视剧《大秦颂》中,当年锋芒毕露的毛遂现在却被公子赵偃挟持,为帮助自己上位做事,毛遂内心不情愿,却无奈有把柄握在对方手上张敞。 赵孝成王赵丹有两个儿子,公子佾和公子偃。赵佾年长,因此早早被立为太子。赵偃和身边的佞臣郭开却在计划废掉太子自己上位,但两个人苦无良策。 这时郭开突然想起了毛遂,他认为除了毛遂之外,其他人都无能为力。但毛遂曾经是平原君的门客,平原君临死以前曾经托付过他要尽力帮助赵国对抗秦国。 赵佾是一个比较贤明的公子,赵偃则是一个花花公子恣意胡为,难成大器。因此毛遂不愿意帮助赵偃成为赵王,这就让赵偃和郭开非常失望。 作为小人,郭开非常懂人性,擅长抓住人性的弱点来做文章。郭开认为毛遂的弱点就在于喜欢喝酒,因此让赵偃拿好酒来招待毛遂,然后再拉他下水。 赵偃认为此计可行,拿出了临淄城的佳酿,好酒的毛遂果然中招了。在郭开的安排下,毛穗明显喝的有点大,但酒后干了一些什么荒唐事儿就不明白了。 随后赵偃就说:如果毛大人不帮助我,我就把你晚年作出的这些荒唐事儿公之于众,看你以后如何在赵国呆得下去。 毛遂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和官位,果然联合秦国的吕不韦计划把太子赵佾送到秦国当人质。赵孝成王身体不好,命不久矣。赵偃就有机会在国内运作,自己上位。 经过几番波折,这个计划最终得以实现。太子赵佾到了秦国,被太后赵姬发配到骊山去复苦役。这个消息被赵国的探子知道了,李牧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急火攻心就死去了。 太子赵佾被秦王嬴政扣压在秦国,原本就是为了让赵偃上位,这样对秦国统一六国就有莫大的好处。赵孝成王死后,赵偃就上位了,正式当上了赵王。 毛遂到底有什么把柄掌握在赵偃的手中呢?电视剧中并没有明说,但酒后最容易乱性,当时喝酒的地点又在赵偃的宫中,很可能与宫中的宫女有关。也就是说毛遂酒后很可能和赵偃身边的女人发生了关系,当然就也是赵偃和郭开的局。 张家口为什么又叫做张垣? 张家口在民国时期一度称为张垣,1928年,国民政府击败北洋军阀后改张家口为张垣,1947年,张家口曾更名为张垣,解放后恢复张家口。为什么叫张垣,有一种说法,垣在字典上解释一是指城墙,二是指城,省垣,一般在古代指省行政机关所在地。张家口市当时为察哈尔省首府,所以张家口也被称为张垣。 那为什么叫张家口呢,也有以下的来历。 据《畿辅通志》记载:“东高山在张家口堡东北七里,西高山在张家口堡西北七里。两山皆在边口,相去数十步,对峙如门,张家口之名以此。”由此可知,张家口的“口”最初是指东、西高山(今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元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这一带及坝上蒙古高原都属于元帝国的版图,因此,这个山口在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到了明朝,情况就不同了。明统治者虽然几次北征,却无力征服蒙古,蒙古贵族反而常常向隙南侵,对明朝形成严重威胁,这一带遂成为抵御蒙古入侵的边防重地,于是这个山口便具有了重要的军事价值。开始时,这里被称做“隘口”,并设有“隘口关”。以上是对“张家口”名称中的通称部分,即自然实体名称“口”的分析。那么,其专称部分,即社会人文名称一“张家”二字,又是如何同“口”字结合在一起的呢? 这与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所见史志中,对于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明初只称“隘口”或“隘口关”,直到明宣德四年(1429年),方有关于“张家口”的文字记载。从明初到宣德四年这六十年中,能够使地名发生变化的因素莫过于洪武移民。据《宣府镇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一带因“民户不足,调山西诸处余丁充之”。其中有张姓人家迁来在隘口附近定居(这一点可以从《宣府镇志》关于此处有“张家庄”记载中得到印证),这就使“口”与,“张家”发生了联系,而赋之以新的社会人文内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们冠以张姓,称做“张家隘口”后来又简化为“张家口”。宣德四年,张文修筑城堡,以“张家口”做为堡之专称,命名为“张家口堡”。据此,可以认定,张家口的得名当在洪武末年到永乐年间,而宣德四年则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张家口”名称的内涵也发生了几次大的演变。当“张家口”一名被移植为城堡的专称之后,它便由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向社会聚落名称转化。及至清朝辟大境门,人们对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山口的称谓渐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张家口”也就彻底完成了其做为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历史使命。经过几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张家口堡为中心,不断向周围广阔地区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区和村落,“张家口”又被人们用来泛指这一带地区,而张家口堡的称谓则被“堡子里”所代替。“张家口”名称内涵的延伸、扩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进一步演变为区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伪设置张家口特别市,“张家口”又开始成为行政市的名称。1945年8月,张家口首次解放,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诞生。从此,虽然张家口市名称的内涵随着其管辖范围及隶属关系的变更而有所变化,但是,它做为行政市的名称则一直稳定下来。 清朝,张家口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张库商道日渐兴盛时,汉族商人牵着驼队,赶着老倌车浩浩荡荡北去,蒙古族商人赶着马、牛、骆驼汇集到大境门下,从那时起,大境门就已经成为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而蒙古商人从草原到长城脚下的张家口,首先看到的是大境门,对张家口的最直接的认识就是从大境门开始的,他们把大境门视为张家口的标志,因为蒙语中“很大的门”发音为”卡拉干”(Kalagan,卡拉根),他们就直观形象地直呼张家口为卡拉干,一直传到了俄罗斯和西方,直到现在,在一些国际航空和俄罗斯及东欧的一些地区仍在使用。
谢谢提问!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毛遂是地地道道的邯郸人毛遂自荐的意思。毛遂自荐这句成语典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意思是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是一句非常正能量的成语。下面就介绍一下成语的主人公毛遂先生。 毛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就是我们的邯郸老乡。公元前258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秦国进攻邯郸。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去向楚国求助,赵胜准备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块去。找了十九个人时感觉没有理想的人选了,这时毛遂就自己推荐自己,愿意前往。赵胜说:“贤士处世,譬若锥处囊中,期末立现……先生请留”。毛遂说:“今日请处囊中,使遂早得脱颖而出。”赵胜终于应允。到了楚国,人家未置可否,就是不表态,同去的人一筹莫展。这时候毛遂挺身而出,按剑而上,一面以“十步之内王命即可悬之于遂手”相威逼,一面又以严正的言辞剖析道理,终于使楚王答应为盟,从而完成这次使命。赵胜认为“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回到赵国以后,就把毛遂拜为上客。后来“毛遂自荐”传为美谈。而毛遂墓就在邯郸广府古城的西南方向,成为如今的一处旅游景点。
春申君结局最惨毛遂怎么死的。 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四公子都是礼贤下士的人,养着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地位,对外与敌国斗争,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国公子,魏国国君魏安釐王的弟弟,封地在信陵,所以被称为“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而且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门客最多时达到三千人。因为信陵君的名声,诸侯国十多年不敢攻打魏国。 信陵君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窃符救赵。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白起杀四十万赵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老婆是魏无忌的姐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兵十万去救助。秦王威胁魏王敢派兵救助,灭了赵国就攻打魏国。魏王一听害怕了,命令领军大将晋鄙在邺城驻扎观望。 平原君派人去责备魏无忌不能急人所难,魏无忌也很着急,又劝说不了魏王出兵,就打算带着宾客去攻打秦军,同赵国一起死。魏无忌告诉了门客侯嬴自己的想法,侯嬴显然是不同意的,给魏无忌出了个对策就是替魏王的宠姬如姬报杀父之仇,然后让她帮忙盗取兵符。盗取兵符后,侯嬴有让魏无忌带上朱亥,晋鄙遵从兵符调遣一切好说,不服从直接让朱亥击杀他。魏无忌一听就哭了,晋鄙是老将不可能只认一个兵符的。果然晋鄙验证了兵符,还是认为魏无忌一个人来这件事太蹊跷,正要拒绝就被朱亥击杀了。 晋鄙死后,魏无忌接管了军队,让父子兄弟都在军中的回去一人,独生子的回去,带领八万大军进攻秦军。结果就是秦军撤退,赵国保住了。 魏无忌因为盗取兵符救赵,不敢回去魏国,一直待在赵国。魏无忌在赵国也非常礼贤下士,与混在赌徒、酒店中的毛公、薛公结交,却被平原君轻视。魏公子知道后说了一番话让平原君无地自容,平原君的门客一半都来投到魏公子门下。 十几年后,秦国攻打魏国,魏无忌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返回魏国。魏公子回去后被魏王任为统帅,魏无忌合纵抗秦,率五国兵力大败秦军。不过,随后秦王派人离间魏王和魏无忌的关系,魏王派人取代魏无忌的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 魏无忌失去兵权后,也意冷心灰,不再问朝事,沉迷酒色,不久去世。随着魏无忌去世,魏国也没有可依靠的人,最后被秦国攻灭。 平原君赵胜 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胜是个礼贤下士的人,门下食客有数千人。 关于赵胜的故事就是毛遂自荐。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王派赵胜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赵胜亲自带门客去楚国,要选二十人,选了十九个最后一个却找不到了,这时毛遂自己推荐自己跟随去了楚国。在楚国,赵胜劝说了楚王一上午都没有结果,关键时刻毛遂跑上来,凭一张利嘴说动楚王同意合纵结盟。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随后赵胜又派人去找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 在楚魏援军未到的时候,赵胜听从李同的建议把府上夫人以下的人都安排去守城,家里的财物全部赏赐给士兵,组成三千人的敢死队出城与秦军交战,击退秦军三十里,最后时刻楚魏大军赶到,邯郸得以保存下来。 平原君赵胜这人识人不明,让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致使长平大败,又不能发现毛遂这样的贤士,选了十九个自认为有用的人才。魏无忌在魏国都听说毛公、薛公的名声,在赵国结交时,赵胜还嘲笑魏公子无知。 赵胜应该是正常去世,子孙也承袭了他的封爵,一直到赵国灭亡。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是四公子中唯一一个不是王室的人,黄歇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凭着自己的能力被封为春申君,后来更是成为楚相,权倾朝野。 黄歇年轻时奉命出使秦国,阻止了秦国攻打楚国,促成秦楚两国联盟,不过,黄歇和太子熊完作为人质也被扣留在秦国十年。等到楚顷襄王病重时,黄歇策划让太子返回楚国即位为王,就是楚考烈王,后来黄歇也秦国被放回,被楚王封为春申君,后来成为楚国宰相,招揽天下贤士,门客最多时有3000人,一起辅佐楚王。长平之战后,春申君领兵援助赵国,后又灭掉鲁国,春申君的名声威震天下,楚国也强大起来。 秦国灭东周后,六国再一次合纵对抗秦国,楚国为六国盟约的老大,而春申君又被楚王任命为主事的。这一战六国联军一直攻到函谷关,秦军全部出动大败联军,这一次失利楚王怪罪春申君,对他开始冷落了。 楚王一直没有儿子,春申君进献了很多美女也一直没有儿子。春申君的门客李园把妹妹献给春申君,有了身孕之后,又让春申君献给了楚王。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李园也很被器重。不过李园担心这个秘密泄露,就暗中策划刺杀春申君,当时春申君的门客劝谏他提防李园,他却不听。等到楚王去世,李园就派人刺杀了春申君,头被砍下扔到一边,随后还派人将春申君满门抄斩。 春申君这样的人,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在楚国就是楚王,可惜最后不听门客劝告,落了个悲惨下场。 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宣王的侄子,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和爵位。孟尝君依靠父亲的资产,招揽天下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人。 孟尝君对门下数千人一律平等,待遇和自己一样,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依附他。后来齐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国任为宰相,但是不久秦王又要杀掉他。孟尝君的门客有个能披狗皮偷盗的夜入秦宫仓库盗出孟尝君献给秦王的狐白裘,重新献给了秦王的宠妾。宠妾向秦王说情,秦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立刻出逃,秦王放了他后又后悔了,派人追捕他,到函谷关靠着一个会学鸡叫的人提前打开城门终于逃出。 孟尝君回到回到齐国后,做了齐国宰相,由于名声太大被齐王逼迫出走魏国,又做了魏国宰相,在魏国联合秦、赵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齐湣王逃跑并死在了外面。等到齐襄王即位,孟尝君保持中立,不属于魏也不属于齐,也没人敢攻打他的封地。等到他去世,儿子抢夺爵位,封地被齐、魏两国攻灭。 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被猜忌抑郁而终,平原君的后代在赵国灭亡时断绝,孟尝君死后全家被斩杀,还是春申君的结局惨一点,被人刺杀,还被满门抄斩。
我小时候就曾经听过“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典故毛遂怎么死的。那时候的毛遂是正义与机智的代名词。在我的印象中,毛遂的形象一直都非常正面。最近《大秦赋》正在热播,电视剧对一些人物的结局也做出了一些“改编”,比如甘罗、毛遂等。 小甘罗在历史上的结局不确定,《大秦赋》中死于秦始皇之首。更出乎意料的是,毛遂这个相对比较正面的形象,在《大秦赋》中竟然被黑化,成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毛遂帮助赵偃夺得了储君之位,害得赵国原太子赵佾为质于秦国。毛遂最后总算良心发现,亲自前往秦国迎接太子赵佾。赵偃和郭开在毛遂前往秦国的路上,将毛遂射杀。毛遂就这样领了盒饭。 《大秦赋》中,毛遂的死法非常窝囊,也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大秦赋》之所以敢这么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毛遂的结局,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历史资料关于毛遂之死的记载也有一定出入。历史上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 先秦史料相对较少,不少历史人物的结局都记载得不是非常详细。一些历史上人物的生卒时间,也不是特别清楚。毛遂的大名非常响亮,但是毛遂的事迹却不多。毛遂最值得称赞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荐”,从成功地说动楚国出兵救赵。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击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毛遂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被视为上客。这是毛遂最高光的时刻,毛遂此后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春秋时期,这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一两次高光之后,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事迹,孙膑等人都是如此。毛遂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所以我们不知道毛遂的结局也非常正常。虽然正式史料没有记载毛遂的死法,但是其他一些资料却有一些关于毛遂死法的记载。这些记载,有些是地方的方志,有些是后人文献记载。 关于毛遂的死法,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抗燕而死,第二种说法是抗秦而亡。 邯郸保卫战第二年,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平原君想到了曾经有过出彩表现的毛遂,推荐毛遂率军抵御燕军。毛遂虽然有一定外交才能,但是军事才能却不足。毛遂在昌都一战中被燕军击败。战败之后,毛遂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在这一种说法中,毛遂之死也不失壮烈。毛遂战败之后,没有选择苟活,也没有选择另投他国,而是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如果毛遂真的是这种死法,也算是死得壮烈。 另一种说法是毛遂死于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国发动了灭赵之战。秦国大军在滏阳河、鸡泽一带遭到了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虽然赵国军民英勇抵抗,给予了秦军沉重打击,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军。毛遂也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并且在战斗中“牺牲”。所以有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的说法。如果毛遂真得死于抗秦之战,也算死得其所,更是死得壮烈。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毛遂都算死得壮烈,也都体现了毛遂的节操。无论毛遂是哪一种死法,都比《大秦赋》中的死法要英雄得多。无论哪一种死法也都是后世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毛遂的死法。至于毛遂真实的死法,也许只有历史才知道。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明确知道毛遂的死法。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毛遂自杀?看到这个标题着实吓了一跳。可以肯定,史书中根本没有题干所说的“桥段”,一定又是文学作品惹的祸。毛遂在历史上不是大人物,没有单独的传记,《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完成联楚抗秦的合纵任务后,毛遂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创造了两个成语的毛遂毛遂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的故事竟然创造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兵围邯郸,准备一口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赵孝成王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联合魏、齐、楚等国合纵抗秦。承担联楚的重任,就落在平原君赵胜的头上。 赵胜计划带二十位门客同行,可是挑来挑去,就挑了十九位。就在赵胜很失望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赵胜都不认识毛遂,以为他是新来的门客。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数千,不认识是正常的。 当毛遂自报家门,说已经入府三年时,赵胜充满了失望,一个吃了自己三年饭的人,自己都不认识,一般来说,此人就是平庸之辈!合纵大事,这样的人去了也是公费旅游。 可是毛遂不服气,他说,脱颖而出需要把锥子放进布囊,您以前也没给我这个机会啊,现在请你把我放进囊中,你就会看到我如何脱颖而出。 平原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然你那么有勇气,那么自信,那就试试看吧。不想,毛遂真不是一般战士,在楚国大殿上,挺身按剑,吓得楚考烈王气短三分,赶紧签字画押。一场外交,竟然靠毛遂看似唐突粗鲁的行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由此诞生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 毛遂的身份探秘毛遂何以敢跟楚考烈王“动粗”,其实这跟毛遂的身份有关。毛遂是平原君赵胜三千食客中的一员,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食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服务于食主,同时靠食主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春秋战国的门客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比如义士豫让,助秦变法的商鞅,秦末丞相李斯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历史巨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似过着“乞讨”生活的门客群体,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人物?这就跟西周的宗法制有关。这些门客统称为“士”,“士”就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按照宗法制规定,贵族阶层的政治遗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孙只能逐级降格。王的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儿子当卿,卿的儿子当士大夫,士大夫的儿子就惨了,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爸的政治遗产,剩余的儿子们一无所有,成了平民。 这些贵族后代的平民就是“士”,或者称没落贵族。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附权贵。为了生存的需要,“士族阶层”练就了一身本领,这就是他们寄生的法宝。 毛遂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儿子毛公,按照宗法制,到了毛遂这里,他就成了平民。跟其他的“士”一样,他需要寄生于食主。“士”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士,如商鞅、李斯,一类是武士,如豫让、毛遂等。武士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游侠,如荆轲。据考证说,毛遂的剑术非常高超,能做到十步以内一剑封喉! 难怪楚考烈王一看到按剑而入的毛遂,立刻气短。虽然毛遂拔剑相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个群体的威力,楚王不可能不知道。哪怕为了楚国,楚赵合纵也是必然,楚王无非是讨价还价而已,毛遂的作用就是防止节外生枝,打掉楚王要挟的幻想。 在人家的地盘上,勇于顶着不测的威胁,挺身而出,毛遂没有辱没武士的高贵血统! 伟大的毛氏家族毛遂后人有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还有中华文化史上两位巨人毛亨、毛苌叔侄。 毛遂的五世祖毛公,在随武王伐纣后,被封在巨鹿,建立毛国。后来毛国被晋国所灭,毛氏有一个分支逃往楚国。如今的江苏毛氏和湖南毛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人,包括毛泽东。 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毛亨和毛苌。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著作《诗经》,就是由毛亨和毛苌叔侄俩传承下来的。《诗经》最早由孔子修订成书,由孔子的弟子们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毛亨。 很不幸,毛亨碰上了焚书坑儒,《诗经》在毛亨逃往的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直到西汉建立后,书禁重开,毛亨和侄子毛苌重新整理《诗经》,并授徒传承。所以,我们我们把《诗经》的这一支学派,称作《毛诗》学派。 当然,除了《毛诗》外,还有《韩诗》、《鲁诗》等,都是焚书坑儒的产物。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指《毛诗》。 作为毛氏家族的始祖,毛遂如果看到毛氏后人,如此群星璀璨,当在泉下含笑!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毛遂猝后葬于距鸡泽县城西北15公里的永年区境内,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 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平原君赞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将毛遂视为上客。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认定毛遂为毛姓的始祖,毛亨、毛苌为毛遂后人,确认邯郸鸡泽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而邯郸鸡泽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即毛遂故里得到确认。中国毛氏研究会最终认定,毛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世祖。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诗曰:“鸡泽毛遂一荐名,毛亨毛苌传诗经;后人数迁到韶山,孕育伟人毛泽东”。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轶事典故4故里之争5墓地6毛姓始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毛遂国籍:中国民族:华夏族出生地:赵国(今河北鸡泽)人出生日期:公元前285年(丙子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28年(癸酉年)职业:门客主要成就:说楚合纵,脱颖而出典故: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陵墓:山东毛遂墓主人:平原君赵胜所处时代:战国 生平经历2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将毛遂视为上客。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之事,对楚实是 轶事典故3 参见:毛遂自荐 故里之争4 《广韵》:“毛,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钜鹿,避仇荥阳也。”钜鹿,现为巨鹿。“巨鹿”原本为“大麓”,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它记载:“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说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就是在这地方。古时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战国末年,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把“大麓”写作“巨鹿”。五世毛班因跟随穆王东征有功在享有原封地歧山的基础上又加封地巨鹿,从始封巨鹿至现在毛班的后代一直在古巨鹿地(今鸡泽县毛官营一带)附近繁衍生息。古巨鹿城就在今天的鸡泽县毛官营一带,毛官营村现有毛姓800多人。西汉之前,巨鹿一直在今河北邯郸鸡泽县境内。从岐山逃离的毛氏后裔定居封地巨鹿后,生活相当艰辛。他们在西岐的大部分财产,包括世袭权力象征的敦、簋、鼎、毁及其它贵重物品,有的被洪水冲走,有的被泥石流淹没,部分被埋在秘密地方,但他们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回去挖掘属于自己的财富。因为从公元前771年起,歧山 墓地5 毛遂名扬四方,但毛遂的墓地却鲜为人知。据《滕县志》记载“毛遂,薛人也……后卒葬于薛。”古代薛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毛遂墓地就位于官桥镇西南部、京沪铁路西侧约50米处。原址在官桥火车站票房处,位于薛国故城北城墙约350米处。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11月建设津浦铁路时迁往道西50米。1957年首次文物普查见有明代和民国初年碑碣各一通,“文革”中被毁。1991年春,官桥镇人民政府重修此墓,同年秋完成,墓为穹窿顶式,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王学仲所题“毛遂之墓”碑,两侧各有两通侧碑。1992年完成青砖小瓦的围墙和大门建设,1998年夏又在墓前建设一座冒尖碑,高5米。锥形,四面书有大字“毛遂自荐”,台阶高—米。其墓地约0.3公顷,建筑面积30平方米。1977年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和滕州市旅游局公布为“名胜古迹”对外开放旅游景点。《鸡泽文史资料》指出在 毛姓始祖6 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认定毛遂为毛姓的始祖,毛亨、毛苌为毛遂后人,确认邯郸鸡泽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而邯郸鸡泽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即毛遂故里得到确认。中国毛氏研究会最终认定,毛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世祖。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诗曰:“鸡泽毛遂一荐名,毛亨毛苌传诗经;后人数迁到韶山,孕育伟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