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是什么派诗人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以独特的才情和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色添彩。在这些璀璨的文化巨星中,有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高远的艺术境界脱颖而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本文将以王维的状元之路和艺术之魂为主线,探讨他的一生及其诗歌创作。 一、状元之路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对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据史书记载,王维年轻时便以才华横溢著称,曾连续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获得状元的荣誉。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足以见其学识渊博和才情出众。 二、艺术之魂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高远的艺术境界著称于世。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享受。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田园、花鸟等自然景观都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成为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独特载体。 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倡导“诗中有画”的艺术理念,强调诗歌与绘画的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他的笔下,山水田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了富有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象征。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王维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奠基人。 三、传世之作 王维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鹿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诗句、清新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四、结语 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状元之路和艺术之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在今天这个快节奏、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去品味王维的诗歌,从中汲取心灵的滋养,感受那份宁静、恬淡和超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维,唐朝的著名诗人和画家,被誉为“诗佛”,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其中,《鹿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鹿柴》是王维在田园生活中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诗人以鹿为引子,通过对鹿的行为和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鹿的观察,引发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在《鹿柴》中,王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敬畏和热爱。他以鹿为代表,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和谐宁静。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不仅体现在他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上,更体现在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上。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同时,王维在《鹿柴》中也表达了他的禅意思想。他认为,人生就像鹿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一样,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他反对过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物质追求,主张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禅意思想,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王维的《鹿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以鹿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度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维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现了他的禅意思想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使至塞上》的主要内容是描绘了诗人在边疆使节的任上,看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到的边疆生活。诗人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壮丽和荒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边疆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在诗中,王维以“单车欲问边”开篇,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即作为使节,他独自一人驾车前往边疆。接着,他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荒凉。然后,他又描绘了边疆的生活:“归雁洛阳边”,“胡马依北风”,展现了边疆的艰辛和孤独。 在描绘边疆景色的同时,王维也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他在诗中写道:“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孤独,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深忧虑。同时,他在诗中写道:“萧关逢候早,繁华丧我离。”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也表达了他对离开繁华都市的无奈和惋惜。 总的来说,王维的《使至塞上》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疆的美丽和艰辛,也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深沉的思考,是唐代边塞诗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王维与孟浩然被誉为“诗坛双璧”,他们的诗歌作品各具特色,影响深远。那么,王维与孟浩然合称什么?他们的关系好吗?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两位诗人的故事。 一、王维与孟浩然合称“诗坛双璧”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王维的诗歌以山水画般的意境著称,被誉为“诗佛”;而孟浩然的诗歌则以豪放奔放、气韵生动见长,被誉为“诗狂”。两人在诗歌创作上各有千秋,因此被后人并称为“诗坛双璧”。 二、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 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常好,他们是同时代的诗人,也是好友。据史书记载,两人曾共同游历江南,欣赏美景,吟咏诗篇。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互相切磋诗词技艺,共同进步。王维曾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三、王维与孟浩然的友谊影响 王维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互相学习、借鉴,使得他们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他们的友谊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学习的榜样,许多诗人都以他们为楷模,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艺术境界。 总结:王维与孟浩然被誉为“诗坛双璧”,他们的诗歌作品各具特色,影响深远。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是同时代的好友。他们的友谊对彼此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本是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产生遗憾之情。 网络配图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赏析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是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名家点评 宋末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元初圆至《碛砂唐诗》: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悟感 读了王维老先生的诗我也不禁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 网络通讯日益新, 相隔千里若比邻。 王维当年忆兄弟, 空叹登高少一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4、《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6、《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7、《北风行》【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8、《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9、《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0、《冬夕》【唐】岑参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词句注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⑴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⑹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著”。⑼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⑽惨淡:昏暗无光。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⒁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掣:拉,扯。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3、《逢雪宿芙蓉山》又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4、原文及注释【内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注释】:宿芙蓉山主人:在芙蓉山主人家过夜。 (1)芙蓉山:地名。(2)日暮:傍晚。(3)苍山:青山。(4)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5)柴门:农舍人家用柴木做成的门。(6)犬吠:狗叫。(7)夜归人:指诗人自己。5、诗文解释夜幕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 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6、《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7、词句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8、《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9、字词注释(1)绝:无,没有。(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3)人踪:人的脚印。(4)孤:孤零零。(5)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6)独:独自。9、《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10、词句注释⑴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⑵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⑶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⑷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11、《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12、注释译文⑴凌寒:冒着严寒。⑵遥:远远地。知:知道。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13、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14、《北风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诗。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全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它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来刻划思妇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妇“恨难裁”的愤怒心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也历来被人们称为诗歌中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15、词句注释⑴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⑵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⑶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⑷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⑸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⑹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⑺鞞靫(bǐngchá):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⑻”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⑼”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⑽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16、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17、诗歌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2)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3)知己:知心朋友。 (4)识:赏识。(5)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18、诗歌译文千里的云似乎变成了黄色,阳光也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王维的代表作10首古诗!一望无边的昏黄阴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连太阳也显得昏黄暗淡,失去了光芒。 只有一群群叫声凄婉的大雁,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呢?19、《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 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20、词句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⑷天兵:指汉朝军队。⑸衔恩:受恩。甚:多。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⑺高枕:高枕无忧。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⑼天骄:指匈奴。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⒄殊:远。嗟:感叹。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21、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22、译文(1)大风夹杂着霜雪猛烈地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火井可能是炭炉)旁边也了无生气。 (2)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得伸展(或者是,河海像龙蛇一样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退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红豆是相思红豆树的果实红豆王维,很多人误以为是红豆杉的果实,其实这两种树的果实是截然不同的。 红豆树,属豆科、红豆属。又名:何氏红豆、 鄂西红豆、 江阴红豆。因种子皮色鲜红而得名,是常绿或落叶乔木。红豆树果实红豆可以制成多种美味的食品,有很高营养价值。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相思。 红豆为什么代表最相思?相思红豆的由来: 相传战国时期,宋康王霸占了韩凭之妻,恩爱至深的韩凭夫妇因此双双殉情。康王大怒,命人将二人分葬。十日后两个坟头各长出一棵大树,树枝相拥,树根相缠,树上还结出一种红色果实。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爱情,将此树叫做相思树,将其果实叫做相思红豆。相思红豆一半红一半黑,心心相印,代表爱情的忠贞。 红豆不烂、不腐、不散、不变形、不褪色。“相思树上相思叶,相思叶落相思生。”秋天是收获爱情的浪漫季节,红豆在这时候成熟。相思树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两人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仍幻化为雌雄相思鸟常栖树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因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红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唐代诗人王维一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成为千古绝唱。后来人们把这种相思红豆,视之为爱情和友谊的象征及信物,以示寄托。 如何评价王维的《相思》这首诗? 问题:如何评价王维的《相思》这首诗?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前言这首《相思》是唐朝王维的写的一首绝句,作者通过咏物来表达对于友人的相思珍重之意。也是宫廷乐师喜欢歌唱的歌词。 一、几种版本这首五言绝句又名《江上赠李龟年》,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第三句“多”字作“休”。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也有版本中,愿,写作赠: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看来这首诗真的有可能是王维专门写给李龟年的,而且也的确被宫廷乐师们作喜爱。 二、《云溪友议》的记载据晚唐的范摅《云溪友议》记载: 龜年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贈君多綵擷,此物最相思。」又:「清風朗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鴈來時數附書。」此詞皆王右丞所製,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安史之乱以后,“岐王宅里寻常见”的李龟年流离失所, 在湘中采访使宴席上给大家表演时,常常歌唱的就是王维的两首诗。 这篇文章里,愿,写作“赠公”,不知道后来怎么改成了“愿君”。 三、红豆到底是什么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这种红豆又名相思木,生于广东等南方地区。花期在3-6月,大约大约在9-10月结果。 (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有一篇写到海南文木: 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有曰相思木, 亦曰鸡翅木。 花秋开,白色,二三月荚枯子老如珊瑚珠,初黄,久则半红半黑,每树有子数斛。 秦晋间,妇女以为首饰。马食之肥泽,谚曰:”马食相思,一夕ヰ肥。马食红豆,腾骧在厩。”其树多连理枝,故名相思。唐诗:”红豆生南国。”又曰:”此物最相思。”邝露诗:”上林供御多红豆,费尽相思不见君。”唐时常以进御,以藏龙脑,香不消减。 看来屈大均对于名贵的木材很有研究,他介绍,红豆是相思木的果实,相思木是红木的一种,也叫做鸡翅木。 据陈嵘《分类学》,鸡翅木属红豆属(Ormosia),计约四十种。侯宽昭《广州植物志》则称共计在六十种 以上,我国产二十六种。在国家标准《红木》中,收录了3个树种为鸡翅木,其中就包括海南的这种相思木。 结束语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公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能就是“秦晋间,妇女以为首饰”开始,红豆渐渐有了相思的寓意。在唐朝以前,好像没有见到关于红豆的用法,不知道是这些诗遗失了,还是从唐朝才开始有这种寓意。 王维是山水派诗人代表,又常常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想不到随手写下的一首小诗,却成为千百年来被用来吟咏爱情的名篇。 @老街味道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的大诗人。世上也有李白是天才诗圣是指哪位诗人、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这表明这三个大诗人的各自特征。 后人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诗佛一称,主要是对其诗歌成就的高度概括。王维的诗博才多学,佛缘殊胜,躬身修禅,深得禅味。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禅意幽远、恬谈、宁静,且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试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但领略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而且还欣赏到诗人的各种绘画技巧及心灵感受。读王维的诗,着实是一种享受!称王维“诗中之佛”也是名至实归、恰如其分的!
王维纲(1903-1984),河北省磁县辛庄营乡王庄人。生前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是我国司法战线著名的领导人。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大事记3人物轶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维纲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3逝世日期:1984 生平大事记2 1923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活动。192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员、校长等职,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中共磁(县)(临)漳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发展党员,掩护同志,壮大革命力量。1936年7月在被国民党判处死刑并执行的前一天越狱成功。1937年5月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尔后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派赴抗日前线,任中共冀豫特委组织部部长。同年底任八路军独立第三大队大队长,后任八路军先遣支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1939年2月至10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冀豫地委书记。同年9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委员会委员。1939年10月至1941年8月任中共晋冀豫区第四地委书记。1941年9月至1942年秋任中共晋冀豫区第五地委书记,1942年秋至1943年10月任副书记。1942年3月至7月 人物轶事3 1932年5月受中共直南特委派遣,组织和领导磁县的瓷窑工人和小车工人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直南游击队支队长。10月组织领导磁县暴动,同敌军进行激战,在战场上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了敌人的种种诱降手段和残酷折磨。在北平法院看守所组建共产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领导狱中同志和难友进行绝食、砸镣斗争。
王维国,(1919-1993)河北元氏万年人,革命工作者,1938年6月入党。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93年去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生平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维国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元氏万年出生日期:1919年逝世日期:1993年毕业院校:元氏师范学院 简介2 高中文化(元氏师范学院毕业)。1938年4月河北元氏县委机关工作,任元氏县独立营指导员、游击大队主任。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为119师政工队学员。1940年9月任师新编11旅教导队指导员,营教导员。1941年11月任山西昔东独立营副政委,50团副政委兼团长。1946年2月任太行军分区34团政委(1946年10月-1947年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7年8月任中原野战军9纵队73团团长、政委,豫西军区警卫1团政委,警卫2旅4团政委,河南军区警卫1团政委。1950年12月任河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52年7月任空军陆战第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4年6月任空军师副政委,政委。1961年2月免职待分配。1962年2月任空军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7年2月任第2政委,上海市革委会常委。1968年1月兼上海市公检法军管会主任、临时常委、书记。1969年3月 生平事迹3 王维国出生于元氏县万年村一个地主家庭,家中有几百亩良田。考入了石家庄师范学院元氏分院。并直到毕业,参与了革命工作。
王维克,人名,同名人士有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江苏金坛人。居里夫人的学生,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名中国学生。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发现华罗庚的才华4逝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维克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金坛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52年职业:学者 翻译 简介2 著名翻译家王维克先生是金坛冯庄村人,他生于1900年,小名兆祥,读中学时改名王和,读大学时才叫王维克。其父亲是前清秀才,当过塾师。王维克从小受到家教。他牢记唐杜荀鹤“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诗句,珍惜时光,读书甚多。1917年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接触了不少进步书刊。他与张闻天、沈泽民等四位同学,由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被学校开除了学籍。之后,转赴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数理,毕业后又入震旦大学专修法语。1925年,他与—批同学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天文,历时三年。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成了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名中国学生。1934年,居里夫人逝世时,他曾在上海—家报纸上发表过《忆我的老师居里夫人》—文,以示悼念。1928年,王维克学成归国,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1929午,王维克回乡结婚,家乡人士盛情挽留他担任 发现华罗庚的才华3 华罗庚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王维克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后,尽心尽力地栽培他。华罗庚成了王维克家的座上客,或向老师借书看,或讨教问题。华罗庚幸遇良师,开始在学习上用功了,钻研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一次,王维克指 逝世4 1952年4月,王维克因患直肠癌在金坛去世。华罗庚闻讯泪如雨下,他立即写信向师母陈涉致哀,并拜托妻弟代表自己前往老师灵前吊唁。在此之后,他还始终如一地照顾王维克的家属。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个人影响5人物评价6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王维别称:王右丞、诗佛字号: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蒲州出生时间:701年,一说699年去世时间:761年主要作品:《王摩诘文集》等主要成就: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官职:尚书右丞 人物生平2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 主要成就3 文学特色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个人影响4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如《竹里馆》、《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 人物评价5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史料记载6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唐才子传·卷二》
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天桢,四川省宣汉县清溪人。川东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护国、护法战争。1920年5月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被批准转入中共。因此,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长期在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军长。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4局局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第一任校长。1946年4月调重庆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49年任解放西南的西路军副司令员,12月29日,随贺龙率部进成都。1950年2月到达重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70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恨辞世。1979年12月29日,党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王维舟同志追悼大会,恢复了王维舟同志的政治名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生平事迹4赤胆忠心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维舟别名:王天桢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宣汉县出生日期:1887年逝世日期:1970年职业:军人信仰:马克思主义 个人经历2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积极投身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在家乡创建四川省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后至1932年在川东组织群众,坚持游击战争,参与发动了著名的“万源固军坝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1933年11月2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军长。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1937年9月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38年任385旅旅长兼政治委员。1939年任陇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兼385旅政治委员。率部冲破敌人对陇东和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实现部队“丰衣足食”。毛泽东于1943年亲笔书赠其“忠心耿耿,为党为国”题辞。1936年10月与中央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生平事迹3 王维舟(1887.6.10——1970.1.10),本名王天桢,1887年6月10日生于四川省宣汉县(原东乡县)清溪场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父曾考取前清“贡生”,在当地颇有些名气,但家境平平。随着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还在读私塾的少年王维舟不得不辍学务农。8岁入私塾,13岁随父种田,16岁到县城一烟土栈当学徒,复进县劝学所作会计管理员。他曾种过地,做过学徒、店员,亲历了旧社会百姓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生活,深重的压迫让他背井离乡到成都打工。中国时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黑暗的年代,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现实很快使王维舟明白,这不只是他个人的命运多舛,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这激发了他一生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后来,他考入成都工兵学校半工半读,其间,他积极投身到四川的“保路运动”中,参加反对清廷出卖川汉铁路主权的保路斗争。清政府血腥镇压了这次运动,他在脱险后,1911 赤胆忠心4 王维舟同志一生对党赤胆忠心,严以律己,关爱部下,从不把个人利害得失放在心上,不以职高权重为家人或亲属谋利。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长征,川陕苏区的很多红军家属跟着红军队伍行进。王维舟同志的亲属及家族大约有20多人也参加了长征,年龄最小的是他的侄女王新兰同志,出发时才10岁,最大的是其夫人马奎宣同志的妈妈,已经年过50了(并且是小脚)。与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样,王维舟和他参加长征的所有亲属,跟着红四方面军长征,一路三过雪山草地,历经千难万险,没有一个人退缩,坚持到达了延安。后由于其岳母年龄大,没有文化,不愿拖累组织,又返回四川老家。解放后,她老人家一直在家乡靠劳动自谋生活,即便是王维舟任西南大区主要领导干部时,也没有要求县里对这位亲人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李中权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九纵政委(九纵后改为46军),司令员是詹才芳同志,王维舟的侄子王波担任该纵队师参谋长,军参谋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