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文镜
田文镜作为雍正的宠臣之一 死后墓地为何被乾隆推平

田文镜作为雍正的宠臣之一 死后墓地为何被乾隆推平

  对乾隆推平田文镜墓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的三大宠臣,但是到了乾隆朝,田文镜和李卫的结局都不是很好,田文镜墓地被夷为平地,李卫在杭州的神像被烧毁,只有鄂尔泰凭借满人身份得以善终。  田文镜是镶蓝旗汉军旗人,虽然汉军在八旗中的地位不高,但终究也是旗人,通过旗人的特权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入仕。  (田文镜画像)  康熙二十二年。年仅22岁的田文镜初入仕途,被朝廷委任为福建长乐县县丞。  康熙三十一年,田文镜被调任任山西宁乡县知县。  康熙四十四年,田文镜升任直隶易州知州。  康熙四十五年,田文镜被调入京,担任吏部员外郎。  康熙四十八年,迁任刑部郎中。  康熙五十一年改授监察御史。  纵观田文镜在康熙朝的履历,基本上都是在外地做官,直到康熙四十五年才回京任职,而田文镜在康熙朝的官职都不大。  不过田文镜做事雷厉风行的态度引起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皇帝的注意,等到雍正帝继位之后,田文镜开始受到重用。  雍正元年,也就是雍正继位的第二年,田文镜被任命署理山西布政使。 他在山西执政期间,山西的吏治和财政都得到极大的好转,故此得到雍正的赏识。  (雍正皇帝上台后,田文镜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此后田文镜相继出任河南巡抚和河东总督,负责清查地方亏空和黄河河道治理,并且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要求士绅一起缴纳赋税,引发了朝野的巨大争论,对此雍正帝始终站在田文镜这边,支持田文镜在河南的政策。  其实田文镜在河南的所作所为本质上就是雍正的想法,田文镜只不过是充当雍正的开路先锋而已。  由于田文镜的新政非常符合雍正的心意,雍正还回复给他一条网红批示: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原本田文镜可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由于在雍正上台时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到雍正十年时他便申请退休,当年就去世。  为了表达田文镜的功绩,雍正帝赐谥号端肃,赐葬泰陵附近,在河南为他立祠,并入祀河南贤良祠。  到此为止,田文镜的一生就算是盖棺定论了。但偏偏不巧,在他去世后不久雍正帝也去世了,而新皇帝乾隆对他很是不屑。  (乾隆皇帝无比自恋)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本来就很自恋,一直宣扬本朝无能臣,特别讨厌田文镜这样爱抢风头的大臣。。  再者,田文镜虽是汉军旗人,但终究是个汉人,乾隆皇帝向来首崇满洲,对汉臣比较鄙夷和轻视,打压田文镜也不意外。  试想连配享太庙的张廷玉都被乾隆搞得郁郁而终,整田文镜更是不在话下。  于是乾隆皇帝一上台就对田文镜进行批判: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后来乾隆借口田文镜的墓地侵占了御道,授意将其墓夷为平地,只保留了两座石碑。  当然,在乾隆死后,嘉庆也不喜欢他的宠臣和珅,很快便将和珅抄家赐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2
乾隆登基之后为何要清算田文镜?发生了什么-趣历史网

乾隆登基之后为何要清算田文镜?发生了什么-趣历史网

  田文镜 ,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清朝的雍正皇帝执政时,其麾下曾有三大宠臣,分别是鄂尔泰、李卫、田文镜。  其中,田文镜在雍正还在位时,就病逝了,死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乾隆登基后,已经死去的田文镜被满朝官员狠批,将其描述为“酷吏”,且“百姓至今怨恨”。  攻讦和批评田文镜的主力,是以李绂、史贻直、朱轼(乾隆的老师)等为首的科道出身的官员。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时任河南巡抚雅尔图还给乾隆皇帝上奏,试图将已经死去七年的田文镜从当地的贤良祠中撤出来。  虽然雅尔图的请求遭到乾隆拒绝,但如此清算一个已经死去多年,且被雍正皇帝亲口夸赞“公正廉明”,亲自赐葬在自己陵墓附近,亲自为其设立专祠的前朝重臣,不禁要问:“田文镜怎么了?”  田文镜不是完人,也不是完臣,他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和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两次乞求退休,是因为他在河南山东总督任上时,在两地的赈灾事务上出了差错。  雍正七年到雍正八年(公元1729年到1730年),河南、山东持续出现自然灾害。  雍正本想免除田文镜辖地的部分应上缴税收及钱粮,减轻当地负担,但田文镜拒绝了。  《清史稿·田文镜传》中记载:  是岁山东水灾,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钱粮。文镜奏今年河南被水州县,收成虽不等,实未成灾,士民踊跃输将,特恩蠲免钱粮,请仍照额完兑。部议应如所请,上仍命文镜确察歉收分数,照例蠲免,现兑正粮,作下年正供。  两省有灾情,田文镜却不愿意减轻百姓负担,还向雍正隐瞒灾情的严重性,导致两地部分百姓需要卖儿卖女求生存。  田文镜这么做,大概是想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在有灾情的情况下,既能不扩大灾情,还能给朝廷提供足额的税收和钱粮。  只不过,他没有办到罢了,没能处理好当地的灾情。  实际情况还是被雍正知道了,虽然雍正努力帮助田文镜遮掩,表示这事都是田文镜的下属干的:“文镜年老多病,为属吏欺诳,不能抚绥安集。”  可田文镜无法欺骗那些一直盯着他的御史言官,包括对他执行雍正新政不满的科道官员们,还是只能求退,相当于是引咎辞职。  否则,在雍正十年左右,雍正皇帝就要面对一波弹劾田文镜的狂潮。  被雍正允许辞职时的田文镜,其实当时也70岁了,即使不主动引咎辞职,也干不了多久,一个不小心,算是晚节不保。  雍正没有过于苛责田文镜,这是一位对他来说劳苦功高的宠臣,一时过错不至于让雍正发怒。  但田文镜的这个过错,到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就被特意放大了。  这其实是有一个大的政治背景,就是乾隆登基之初,因为执政理念跟雍正不同,他有意将雍正朝的严苛政治改为宽仁政治。  在这种背景下,秉承上意的大臣们,开始对雍正朝的某些政治行为予以批评。  但雍正毕竟是乾隆的父亲,基于孝道的传统,乾隆即使要改变雍正朝的一些政治行为,也不能允许大臣们去严厉的批评雍正。  于是,在雍正十年辞职,且辞职前有明显过错的田文镜就成为重点攻讦对象。  批田文镜,其实是诸多在雍正朝因反对雍正新政被惩治的大臣们,在借机批雍正。  田文镜在死后还被拉出来狠批,其实是在为重用和宠信他的雍正皇帝背锅。  比如李绂,他曾因跟田文镜的政见不和,差点被雍正杀掉,雍正在临刑时,还跟他有过对话,根据袁枚所著的《小仓山房文集》中的记载,其中有这么两句:  刀置颈间,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公(李绂)奏:“臣愚,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乃宣旨赦还,仍囚狱中。  李绂此后被雍正闲置,乾隆登基后才再次起用他。  一个宁死都不愿意承认田文镜是好官的人,在被重新起用后,当然会借此给自己,给自己坚持的理念翻案。  正好借着批田文镜,实批雍正朝的某些政策,是乾隆皇帝能忍受的。  于是,大家伙一拥而上,开始狠批已经死于的田文镜。  批田文镜的,主要是科道出身的官员,也就是考中进士后为官的清流们,他们对监生出身的田文镜,本就看不惯,有了机会,还不赶紧往死里批?  雍正朝有三大宠臣,除了田文镜,还有鄂尔泰(乾隆十年去世)和李卫(乾隆三年去世)。  这两位也是雍正新政执行的马前卒,但他们在乾隆朝初期为何躲过了像田文镜那样的清算?  鄂尔泰(满人,且中过举人)当时是宰辅,党羽众多,批他会引起巨大的政治波动,这是初登基的乾隆不允许的。  李卫的出身比田文镜还差,田文镜好歹是个监生,李卫最早当官时,他的官身是花钱买的。  但李卫跟科道出身的官员们关系相当好。  如他在浙江总督任上时,雍正曾因某些案件迁怒浙江读书人,终止了浙江的科考,是李卫劝说雍正恢复了当地的科考。  仅此一事,凡是浙江出身的官员,就对李卫无比感激,就要领他的情。  大凡李卫主政过的地方,他都比较重视优待读书人,给他们修书院。  因此,李卫不是科道官员们仇视的对象,或许政见不同,但不会把他往死里整,会留有余地。  田文镜就不同,他是个孤臣,不结党,没有人帮他说话,人也死了,无法站出来辩解,还有明显过错,可以成为批评的突破口。  乾隆要纠正雍正朝的严苛政治,但并不想掀起朝争,只想用最简单的,不伤雍正脸面,不触及大多数朝臣利益的方式达到目的。  因此,允许科道官员们去批已经死去的田文镜,并以此隐晦的批评雍正,是成本最小,也是纷争最小的办法。  当然,乾隆允许批田文镜,只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不是真的想清算田文镜。  毕竟,田文镜即使有过错,他也是为雍正效力的老臣,他的大多数行为,是秉承雍正的意思去做的,从臣子的角度看,田文镜无大错。  所以,当政治目的达到后,乾隆也没有揪着田文镜不放。  乾隆在表示“豫民重受其(田文镜)困”的同时,也驳回了河南巡抚雅尔图于乾隆五年要求将田文镜撤出当地贤良祠的上奏,且明确表态不要再翻案了。  也就是说,田文镜该背的锅背完了,在雍正朝被欺负过的官员们的怨气发泄完了,乾隆的政治目的完成了,田文镜也就不用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4
田文镜简介

田文镜简介

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原隶籍汉军正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帝即位后,深受宠待。雍正元年(1723年),署山西布政使,次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抚。田文镜凭借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以整饬弊政。清查积欠,实行耗羡提解;限制绅衿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但引起一些官员不满,先后受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然而雍正帝以其实心任事,称之为“模范疆吏”,任用如故。雍正五年(1727年),任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1728年),任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兼北河总督。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帝仍予包容。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死,享年七十二岁,谥端肃。田文镜著作有《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曾主持编修《河南通志》。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个人著作6轶事典故7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田文镜字号:字抑光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汉军旗人)出生时间:公元1662年去世时间:公元1732年主要作品:《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主要成就:在河南推行摊丁入地、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旗籍:汉军正黄旗谥号:端肃 人物生平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被授为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任山西宁乡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才内迁为吏部员外郎。至此,田文镜已经历任州县官二十余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基层行政工作经验,而其本人此时也已经四十五岁,步入了中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迁刑部郎中。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授监察御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廷命田文镜去巡视长芦的盐政,田文镜上疏说:“长芦的盐引(盐钞)缺额五万七千余,商人应该恢复原先的赋税,增收到原来应该收的数量。并且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开始实行,在长清等县运行。”朝廷下旨说:“增加征收虽然可以增加赋税收入,但是恐怕伤害了商人啊。”于是将这个建议在九卿之中议论。山东巡抚定议具题,如所请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田文镜就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 主要成就3 康熙末年,黄河几次泛滥,大量农田被毁,加之不法官绅为害,盗贼猖獗,因而河南民不潦生,怨声载道,官府档案管理混乱,各种案件堆积如山。在这种情况下,他于雍正二年(1724年)调任河南布政使,很快升河南巡抚、总督。任内,以凡事“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大刀阔斧,“清理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之一新。”所说积牍,即常年积压,得不到处理的文件、档案;所说宿弊,即官员多年的陋规、科派亏空、州县的逃税、隐匿土地等。由于这两项工作干得出色,所以才出现了“吏治为之一新”的局面。主词条:雍正查亏雍正初年,雍正帝就派田文镜清查亏空,在河南清理积欠时,他采取在山西实行过的"审追之法",把已经查出亏欠钱粮的各官员汇集到开封,逐一严审,查明其在任所和原籍的财产,然后委员前往清查核实,令其变卖赔补。对于已经离任人员的亏空,也要追查到底。田文镜在河南雷厉风行的整顿立见成效,雍正二年(1724年) 人物评价4 田文镜政事干练,以铁腕闻名,结合清官与酷吏于一身。治理地方期间,治盗极严,辖境几乎无盗贼,同时督责诸州县清理赋收,开辟荒田,限期极严。《清史稿》:“(李)卫、文镜受上眷最厚,卫以敏集事,文镜以骄府怨;然当时谓卫、文镜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雍正最欣赏李卫、鄂尔泰、田文镜三人,曾语两江总督尹继善,说当学此三人。尹继善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雍正帝:①“忠诚体国,公正廉明。”②“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田文镜自评:鞠躬尽瘁,愈加奋勉,虽任怨任过,刀具在前有所不避。河南分巡按察使孙兰芬称赞田文镜:(到任河南以后)宣示圣天子德化而开诚布公,殚思竭虑。……为国计酌盈处之剂,为小民谋乐利之方,为属吏树表率…不市恩、不避怨, 个人著作5 著作有《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与李卫之作合为《钦颁州县事宜》),曾主持编修《河南通志》。他的部分奏折收在《朱批谕旨》中。 轶事典故6 雍正五年(1727年),当田文镜在河南发现贡院问题后,河南官员纷纷建言:您来河南六年了,“事无巨细,有未便者即请诸朝”,不知理顺了多少事。贡院是“抡才(选拔人才)重地”,“非择善而迁焉不可”。有了舆论支持,田文镜即着手选择贡院新址。不久,他的目光投向了开封城东北角、铁塔南边的一块空地。田文镜看中开封城东北角,大约有接续前代文脉之意。古代建书院、贡院,都很注重选址,选择具有自然灵性的地方,田文镜也很深信此道,他请术士前来察看,术士们说得玄乎:此地“是为辛亥之龙”,居奎宿和璧宿之间,“紫薇垣在乾,文昌宫在巽,且铁塔正当天禄,而魁阁恰在离明,洵称吉地。”田文镜虽以苛刻闻名,但办事其实很有章法。贡院迁址这样的大事,本来可能有各种阻力,在决意兴建新贡院后,他先赢得舆论支持,再为新址造势。化解各种阻力于无形。那块近两百亩的空地,当时其主人只叫价一百多两银子,田文镜二话不说,“如数许之”。田文镜指派开封府 史籍记载7 《清史稿·列传八十一》《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七十五》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