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确
蔡确,泉州有什么著名的历史人物?

蔡确,泉州有什么著名的历史人物?

你不知道的历史,福建泉州也出过皇帝!刘隐(873年―911年),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封州刺史刘谦长子,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岭南藩镇,南汉政权奠基人蔡确。 刘谦死后代任封州刺史。天佑元年(904年),授任清海节度使,据有田林(今广西田林)、彬县(今湖南彬县)至濒南海大片地区。刘隐好贤士,当时天下已乱,中原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流放岭南者之后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乱不得归中原者都客居岭南,得此三类人士辅佐,使岭南地区得以稍安。乾化元年(911年),进封其为南海王,同年刘隐病逝,时年三十八岁,其弟刘?继任其位。贞明三年(917年),刘?称帝,建立大越(南汉)政权,追谥刘隐为襄皇帝。 刘隐的原籍并不在福建,但是他早在父辈之前就迁居福建泉州,按照籍贯的区分,刘隐已经是地道的福建泉州人,相信很多人对这位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南汉国的创立者没有太多的认知吧。 刘隐祖籍上蔡(今河南上蔡),刘隐的祖父刘安仁是名商人,后到南海经商,便在此安家。刘隐的父亲刘谦素有才识,因打击群盗有功,授任广州牙将。后以军功官拜封州刺史、贺水镇遏使,很有声望。 刘隐担任清海节度使后,据有田林(今广西田林)、彬县(今湖南彬县)至濒南海大片地区。刘隐好贤士,当时天下已乱,中原士人多来避乱,唐朝时大臣因罪流放岭南者之后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乱不得归中原者都客居岭南,刘隐得此三类人士辅佐,使岭南地区得以稍安。 乾化元年(911年),后梁进封刘隐为南海王。同年三月,刘隐病情紧急,上表朝廷委任其弟节度副使刘?暂时主持留后事务。三月初三日,刘隐病逝,时年三十八岁,刘?继任其位。 贞明三年(917年),刘?称帝,建立大越政权(后改国号汉,史称南汉),追谥刘隐为襄皇帝。

资讯百科 2022-05-14
蔡确,为什么没听说过宋朝有文字狱?

蔡确,为什么没听说过宋朝有文字狱?

说起文字狱蔡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明清两代。细究起来,讨论一个朝代有无文字狱,这得先讨论什么是文字狱。我们认为,文字狱应该是指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人因为舞文弄墨而获罪的事件。由此说来,其实宋朝也是有文字狱的,如北宋苏轼的乌台诗案,南宋的江湖诗案等。之所以有些人没听说,是因为宋朝的文字狱数量少,属于个别性、偶然性,处理也相对较轻。细说如下: 1、宋朝文字狱总的来说,数量不多,呈现个别性、偶然性。宋朝由于宋太祖是由武将黄袍加身夺得政权,对武将心怀忌惮,因而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化相对发达。有宋一朝,文字狱数量较少,多与政府内部的党争有关,呈点式、偶然性、个别性,没有发展成一种普遍现象。 2、宋朝的文字狱处理相对较轻,没有出现明清时期动辄杀头的惨剧。以苏轼的乌台诗案为例,苏轼仅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3、 还有一个原因,是比较的原因。宋朝的文字狱,数量少,密度小,整个宋朝,文字狱就有限的一些,没有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较大的冲击。而明清时期,不但总体数量大,密度也大,非常频繁,比如乾隆时期,数量非常庞大,在当时人及后人的心理上留下了非常大的阴影,有一种无以言说的心理恐慌。 没听说过宋代有文字狱,主要原因是,宋代文字狱数量少,处理轻,没有产生浓厚的恐怖氛围。 宋哲宗是一个什么样皇帝? 苏轼曾说过:古时候所称颂的豪杰人物,都是有超过众人的节制力,能忍受一般人情不能忍受的境遇。北宋皇帝宋哲宗就是个能忍耐的皇帝。 宋哲宗原名赵佣,继位后改名赵煦,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宋神宗病死,年仅九岁的赵煦登基为帝。赵煦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并继位为帝,得益于赵煦少年老成,行为举止得体,很受神宗喜欢和诸大臣的称赞,同时因年龄幼小,容易控制,也深得太皇太后高氏欢心。赵煦即位后,改年号元祐,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虽口中说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实出无奈,但丝毫不放松手中权力,军国大事都由她和几个大臣处理,赵煦只是摆设,没有什么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皇帝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在朝堂上,赵煦的座位与高太后相对,大臣们都是背对着赵煦向高太后奏事,以致赵煦亲政后谈及高太后垂帘听政时,说他只能看到朝中官员的背部和屁股。到了赵煦十七岁时,本该还政的高太后仍然垂帘听政,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言,也没人劝太后撤帘,让赵煦心里很是记恨。在垂帘听政时,高太后与众大臣不顾及赵煦的感受,在对赵煦的教育上,选择保守派的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做皇帝的侍读大臣,让赵煦仰慕学习宋仁宗,而不让其效法锐意进取的宋神宗,这让从幼小都崇拜父亲神宗的赵煦很不是滋味。高太后还严禁赵煦沉于女色,特选派二十个年长色衰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赵煦晚上住在自己榻前阁楼中,以限制他的自由活动。但就是这样看管,赵煦十三岁那年,民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和范祖禹上奏高太后,怀疑皇帝沉溺声色,言词激烈。高太后明着在朝堂遮掩,私下却把赵煦身边宫女一一唤去审问,让赵煦和宫女们吓得够呛。高太后不仅严管哲宗的起居,还严苛对待赵煦的生母朱氏。朱氏出身寒微,以侍女入侍神宗,生二子一女后才被封德妃,对高太后和向皇后一向是毕恭毕敬。后来赵煦继位,本该享受太后待遇的朱氏,在高太后压制下,只给予了皇太妃名位,没有给予相应的待遇,直到高太后死后,赵煦亲政,朱氏才享有了与向皇太后相等的待遇。高太后对赵煦母子的做法,无形中让赵煦感到窒息,也增强了他逆反的心理,负面影响很大。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重用司马光等保守派,打压变法派,将朝中变法派几乎都贬黜到外地,施政自然也都是保守派的做法。宋哲宗亲政后,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打压保守派,追贬死去的司马光,贬谪发配保守派,大力起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在施政措施上,又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使国势有了起色,但土地兼并更严重了。在对西夏的态度上,一改保守派妥协退让的做法,停止了与西夏的谈判,利用吐蕃内部分裂,发动河湟之役,收取了青唐地区(哲宗死后又失去)。又相继发动了对西夏的洪德城战役和两次平西夏之战,恢复了不少土地,迫使西夏向宋庭乞和。但宋哲宗起用革新派章惇等奸滑之人,打击旧派,排斥异己正士,让朝政更趋腐败;同时哲宗放情女色,纵欲过度,年仅二十四岁,就因性生理疾病而死,在位15年,亲政七年,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统治时代。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宋哲宗忍气吞声,隐忍苟活,做得确实不错。要知道高太后与保守派当时是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废帝另立的,虽高太后后期对赵煦逆反心理有所察觉,但帝位已久,未见大恶,为时已晚,已难更换。赵煦亲政后,去旧招新,遍改旧政,大快己志,然放纵自己,耽于美色,终致早夭,是不是有点兴奋过头了?

资讯百科 2022-05-14
蔡确简介

蔡确简介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知府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故事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蔡确别名:蔡持正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泉州晋江出生日期: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逝世日期: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重大事件:车盖亭诗案 人物生平2 蔡确,字持正,是泉州晋江人,父亲蔡黄裳时为陈州录事参军,年逾七十,宰相陈执中出知陈州,发现他无法处理政务,就想让他辞职,蔡黄裳因家中贫苦,要养家糊口而不愿意辞官。陈执中说:“你如果不自己请求辞职,我也一定会向朝廷上疏解除你的职务。”蔡黄裳不得已,只得上表辞官。一家人流落在陈州。生活十分贫苦,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蔡确考中了进士。蔡确十分聪慧,崇尚气节,不拘小节。后中仁宗嘉祐四年科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因受贿被告发。陕西路都转运使薛向巡视陕西时,想治他的罪,见他仪表秀伟,召他谈话,认为他很不寻常,反而更加称赞他。韩绛任陕西宣抚使时巡视地方,蔡确设宴款待,作诗称赞韩绛是:儒苑昔推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韩绛好高兴认为他很有才干,于是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弟弟开封知府韩维,被韩维任命为管干右厢公事,不久韩维因被杨桧弹劾而出知外郡,反对变法的刘庠接任开封知府。旧制新知府上任,衙中属官当行 人物故事3 蔡确少年时曾梦到要做执政。有个人对他说:“等到你父亲考中状元时,你就可以做执政了。”蔡确醒后笑道:“是在和我开玩笑吗?我的父亲已经很老了,且已经辞官归隐了。你却说他要做状元,这是为什么?”后来蔡确果然做了执政。一日在殿上侍驾,听到报进士的名次,状元是黄裳。蔡确大惊失色(蔡确父亲名叫蔡黄裳)。蔡确担任开封府界提举时,有一个人做梦,梦见他到了一个官府大堂,堂宇高邃,上面有四个穿着冕服坐着的人,旁边有人对他说:“这是宋朝的宰相按照顺序所坐的座位。”他抬头一看发现最后一个是蔡确。他睡醒了之后很疑惑。等到蔡确因为“车盖亭诗案”被贬新州之时,他才知道这是宰相贬居岭南的排位,卢多逊、寇准、丁谓和蔡确,正好是四个。蔡确住在陈州时,有一天下大雪,他与街坊邻居黄好谦到一家妓院玩,进去后发现饭菜十分丰盛。当时有个身着青巾白裘的美少年据席而坐。蔡、黄两人刚要离开,少年遣俾女邀请两人同席。酒喝的正开心,少年对蔡确说: 人物评价4 历史作用在王安石罢相,神宗动摇的情况下,新法在元丰年间还能够推行,这同蔡确等变法派坚持变法立场,维护变法成果,敢于斗争是分不开的。虽然“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之政”,元丰之政对大地主、大贵族作了一些妥协,但仍作了一些兴利除弊的变更,这些变更有利生产的发展。因此这个时期曾一度出现社会较为安定的局面。《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七载:元丰六年河北转运使吴雍奏称:“见管人粮、马料总千百七十六万石,奇赢相补,可支六年。河北十七州边防大计,仓廪充实。虽藉丰年,实以吏能干职”。可见元丰间,生产确实得到一定的发展,吏治也较为清明。我们还可以从闲居金陵的王安石诗作,如《歌元丰》、《元丰行示德逢》等,所反映的情况,窥见一斑:“歌元丰……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先生在野固不穷,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