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带诏事件后,刘备叛逃,曹操没有撤销他的豫州牧和左将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当时之所以没有马上罢免刘备的官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保留刘备的官职,比罢免他的官职,意义更大。 公元200年,汉献帝刘协不满曹操的跋扈,于是便以鲜血书写下诏书,藏在衣带里,秘密交给了国舅董承,希望董承可以帮他诛杀曹操。 此后,董承联系了刘备、种辑、吴硕等人,秘密准备刺杀计划。然而这个计划还没开始,便已经泄露了出去。最终,曹操率先发动,诛杀了董承等人。唯有刘备侥幸逃过一劫,最后逃往北方,投靠了袁绍。 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是汉朝末年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此之后,汉献帝彻底成了曹操手里的傀儡,再无任何实权。而且,北方的袁绍,也因此决定和曹操开战,最后导致了那场著名的官渡之战的发生。 但是这次事件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让大家出乎意料:刘备叛逃之后,曹操并没有马上借天子的名义,罢免他的官职。而是等到五年之后,才罢免了刘备的豫州牧;八年之后,才罢免了刘备的左将军之职。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往前推一下,从刘备当初获得这两个官职说起。 公元194年,也就是衣带诏事件发生的六年之前。当时的徐州牧陶谦,为了维护徐州的安定,邀请刘备入徐。此时的刘备,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之后,麾下有数千军队,但是没有地盘。所以对于陶谦的邀请,刘备没有拒绝,而是欣然前往。 到了徐州之后,经过近一年的战斗,刘备帮陶谦稳住了徐州的局势。作为回报,陶谦向中央朝廷上表,请求册封刘备为豫州刺史。但实际上,这个豫州刺史只是一个虚名。因为当时的豫州,正处于分裂状态。陶谦所能控制的,只有小沛地区一带。至于豫州的其他部分,此时都被其他军阀分割占领。 不过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这其实已经足够了。刘备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块根据地,以及一个可以扩张的名头。有了豫州刺史这个官职,他就可以合法地去讨伐豫州的其他军阀。这对刘备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两个意外的发生,彻底打乱了刘备的计划。就在刘备得到豫州刺史的同时,陶谦死了。与此同时,曹操奔袭洛阳,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 陶谦死后,深知自己的下属后代,无法稳住徐州,于是便想要让刘备接手徐州。但刘备也不傻,知道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根本无法掌控整个徐州,反倒是会成为其他强大势力眼里的肥肉。所以,陶谦死后,刘备虽然短暂接管了徐州,但并没有对徐州形成有效的控制。不久之后,刘备邀请另一位强大军阀吕布,前来徐州,和他一起控制徐州。 然而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吕布这个人,野心太大。吕布到了徐州之后,很快反客为主,占据了徐州,而刘备则是依然只拥有小沛这一块地盘。此后的两年里,双方围绕着徐州的控制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与此同时,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之后,开始以汉献帝的名义,对其他军阀授予官职,笼络人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期间,曹操便上表汉献帝,请求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刘备获封之后,对曹操也是心怀感激,双方的来往开始逐渐频繁,渐渐进入了蜜月期。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备在和吕布的争斗当中,已经彻底落了下风,麾下军队也被吕布打散。此时的刘备,已是别无选择,只能前往许昌,去投奔汉献帝。 当然,名义上刘备是投奔汉献帝,但实际上刘备投奔的,还是曹操。 得知刘备前来投奔之后,曹操其实是大喜过望的。因为的曹操,情况其实也不算特别好。虽然已经掌握了汉献帝这张王牌,但比他强大的军阀,还是有好几个,随时都有可能灭了他。至于刘备,虽然被吕布打败,但他却拥有很高的声望,更是法理上的豫州刺史。 掌握了刘备,曹操便有了插手豫州和徐州的机会,并且拥有一个优秀的向导。对于这样一个人,曹操自然是要竭力拉拢的。 所以,刘备投靠曹操之后,曹操不但给了刘备粮草,让刘备重新收拢之前溃败的军队。同时还再次上表汉献帝,请求改封刘备为豫州牧。 刘备豫州牧的官职,就是这么来的。 获封豫州牧之后,刘备带着曹操给的粮草,回到了小沛,收拢残兵,重整旗鼓。不过,此时的刘备,依然没有抵抗吕布的能力。所以当吕布再度来袭之后,小沛也被攻破,就连刘备的妻子,都成了吕布的俘虏。 不过,就在刘备刚刚被打败的时候,曹操已经率兵来援。此后,经过一场大战,曹操和刘备合力击败了吕布,控制了整个徐州。当然,以曹操的性子,自然不会为他人做嫁衣。所以,打下徐州之后,曹操让自己麾下的将军车胄,做了徐州刺史。至于刘备,依然是豫州牧,并且仅仅只能控制小沛地区。 面对这样的分配方式,刘备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办法。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谁让曹操这会儿实力强呢?不过对于刘备来说,能够重新占领小沛,拥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至少,自己以后还能以小沛为基础,去攻占整个豫州,这个结果也算是不错。 但是,这场仗打完之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曹操其实不愿意放虎归山,就连小沛这块地盘,曹操其实也不愿意给刘备。但刘备既然是法理上的豫州牧,曹操也没法直接撕破脸。所以,曹操接下来就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直接将刘备带回许昌,让刘备没机会在小沛发展。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小沛自然也就归曹操所有了。 在曹操的要求下,刘备也没有选择,只能暂时前往许昌,去朝见汉献帝。但是,请注意,此时的小沛,乃至整个豫州,从法理上来说,其实都是刘备的管辖范围。 回到许昌之后,刘备既然打败了吕布,自然要再次加官进爵。接下来,曹操再次上表,请求封刘备为左将军。 于是,此时的刘备,便有了豫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这三个官方身份。而这三个身份,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是刘备行走江湖的招牌。 这三个身份,绝对算是相当高的了。汉朝一共就只有十三个州,刘备做了豫州牧,相当于是其中一个州的老大。类比现在的话,等同于省长或者省委书记。而左将军这个官职,也不是什么杂牌将军,而是汉朝八个正牌大将军之一。类比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是上将级别。 此时的刘备,显然是汉献帝最佳的求救对象。他是刘氏宗亲,和曹操有利益冲突,身份和位置还够高。最重要的是,刘备在外边有军队,可以作为呼应。所以当衣带诏传出来之后,身为国舅的董承,自然会去找刘备。而刘备为了自己能够拿回豫州,乃至更大的野心,自然也愿意参与这场刺杀曹操的行动。 但是恰在此时,另一位强大军阀袁术,又有了新的军事行动,想要从小沛附近经过。曹操很清楚,只有刘备亲自前往小沛,才能镇住场子,阻击袁术,于是便让刘备回到了小沛。而重掌军队的刘备,如同猛虎归山,也开始按照先前的谋划,行动了起来。 按照刘备的想法,他首先要做的,是刺杀那位徐州刺史车胄。杀了车胄之后,他就能重新控制徐州,可以和曹操争锋了。但遗憾的是,就在刘备行动同时,许昌那边便事情败露,董承等人全部被杀。刘备身在小沛,身边有军队保护,暂时逃过一劫。但在这之后,曹操自然率大军来袭,刘备根本抵挡不住。 最后,刘备只能选择存人失地,率领逃离小沛,逃往北方去投靠袁绍。 这就是刘备叛逃的全部经过。 刘备叛逃之后,对于曹操来说,固然可以直接取消刘备的所有官职。毕竟,此时的汉献帝,已经成了他手里的一个傀儡。但问题是,取消刘备的官职,有什么意义吗? 显然,完全没有意义。 刘备本来就没占据豫州,就算解除了他豫州牧的职位,也没什么意义。剥夺刘备左将军的职位,也无法剥夺他手下的军队。至于爵位,那就更没意义了。 而且,如果罢免了刘备的职位,那接下来的这些职位给谁,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曹操不可能允许其他人去实际控制豫州,更不可能让其他人独立控制一支军队。贸然剥夺刘备的官职,非但对刘备没有任何影响,反倒会影响舆论,让大家觉得曹操过于跋扈,已经完全挟持了天子。 此时的曹操,马上就要和袁绍决战。这种时候,曹操是万万都不敢因为这种小事,而失去舆论的支持。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与其剥夺,不如选择暂且保留。这样一来,既能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也能将这张牌留到以后的关键时刻,再打出去,起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刘备投奔袁绍,不久之后,曹操和袁绍彻底撕破脸。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由此开始。四年之后,随着曹操兵围邺城,袁氏集团的统治核心被摧毁,北方大患就此解除,豫州也成了曹操的实际控制地盘。直到这个时候,曹操才任命王思为豫州刺史。 又过了三年之后,曹操在北方大破乌桓,辽东太守公孙康投降。为了安抚公孙康,曹操这才剥夺了刘备的左将军头衔,然后将这个头衔给了公孙康。 当然,对于曹操的剥夺,刘备肯定是不承认的。此后的十多年里,刘备依然以这两个招牌混江湖。直到刘备攻下四川,自称汉中王之后,才自己摘掉了这块招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 然而,刘备的劫营计划被曹操识破,曹操将计就计,设下八面埋伏,专等刘备和张飞上当。 等张飞和刘备杀进曹操营寨以后,才发现中计了,张飞和刘备被曹军八路人马合围,包了饺子。 这八路人马分别是张辽、许褚、于禁、李典、徐晃、乐进、夏侯惇和夏侯渊。这八个人都是曹操手下顶尖的大将,武力值不低。 但是,张飞在这八员大将的合围之下,依然冲出了包围,全身而退。 《三国演义》二十四回:飞知中计,急出寨外。正东张辽、正西许褚、正南于禁、正北李典、东南徐晃、西南乐进,东北夏侯惇、西北夏侯渊,八处军马杀来。张飞左冲右突,前遮后当;所领军兵原是曹操手下旧军,见事势已急,尽皆投降去了。飞正杀间,逢着徐晃大杀一阵,后面乐进赶到。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 张飞在突围过程中,先后和徐晃、乐进交手了,因为曹军势大,张飞无心恋战,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数十个骑兵突围而走。 危急时刻,张飞也顾不上大哥刘备了,先跑了,不过,刘备除了命大,也算有本事,在曹军包围中,也成功突围。 《三国演义》二十四回:夏侯惇又到。玄德突围而走,夏侯渊又从后赶来。玄德回顾止有三十余骑跟随;急欲奔还小沛,早望见小沛城中火起,只得弃了小沛;欲投徐州、下邳,又见曹军漫山塞野,截住去路。玄德自思无路可归,想:“袁绍有言,‘倘不如意,可来相投’,今不若暂往依栖,别作良图。”遂望青州路而走,正逢李典拦住。玄德匹马落荒望北而逃,李典掳将从骑去了。 刘备先后在夏侯惇、夏侯渊和李典的眼皮底下逃走,要知道,这三个人,随便挑出任何一个人,刘备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曹操的八路人马可谓全是战斗力强悍的猛将,张飞在包围中左冲右突,前遮后当,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成功突围,可以充分肯定张飞的战斗力,要是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束手被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可能有人还不了解衣带诏衣带诏,我先简单的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衣带诏。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里说的天子就是汉献帝刘协,曹操的行为让汉献帝很不满意。汉献帝不想这样长期受制于曹操,就用鲜血写了份抗曹计划诏书并秘密缝在衣带里,之后就把这份诏书给了他妃子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联合刘备、吴硕等人实施。可当时保密工作没做好,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曹操知道了,怀有身孕的董贵人和他父亲董承均被曹操杀害。衣带诏简单解释了一下,下面咱们说刘备为什么参与衣带诏。 刘备一开始是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的,史料上大多记载刘备是在和曹操煮酒论英雄事件之后才参与的衣带诏,如果没有曹操怀疑刘备而试探性的排出这场煮酒论英雄的话,可能没有受此惊吓的刘备,还会继续在曹操这只猛虎下韬光养晦。咱们有部分人认为煮酒论英雄,刘备借一声惊雷蒙混过关,细细揣测的话刘备当时是无法确定是否已取得曹操的信任,但可以肯定的是本性多疑的曹操已经对他很不放心了。 根据以上推测史料上记载刘备在煮酒论英雄后参与衣带诏是有迹可循的,这也是让刘备决定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可谁知事情提前败露,但所幸的是刘备得以成功逃脱。 了解更多精彩历史点击关注吧! 衣带诏事件,刘备为何及时撤退?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衣带诏事件的时间线是这样的。发生在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时的袁术北上准备投靠袁绍,然后曹操派刘备前去抵抗袁术,但是袁术被击败后,刘备杀了车胄,夺取徐州。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五年正月,有人泄密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到汉献帝的密诏意图诛杀曹操,曹操于是杀了董承,王服,种辑等人,同时杀了他们的三族 。 也是说曹操在建安四年的时候并不知道衣带诏的事件,当时出于防止袁术的残军和袁绍联合的目的,于是曹操决定派刘备前去收拾袁术的残军,结果袁术被刘备大败,刘备还趁势夺取徐州。 历史上真的有衣带诏事件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曹操将汉献帝迁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聪明之举。但天子是个宝,全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并非是唯一的聪明之人。 (汉献帝刘协 剧照) 董卓是东汉末年头号大 boss,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汉献帝刘协而言,董卓是他的半个贵人。正是董卓将汉献帝刘协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没有老董,刘协的屁股是沾不到龙椅的。 公元 189 年,大将军、外戚何进邀请董卓进京,诛杀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这种事在东汉很常见,东汉政治的死循环便是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你争我夺,轮流坐庄。 老董姐来了后,分分钟杀了邀请自己进京访问的主人何进及何太后。干了这件事情之后,老董看汉少帝刘辩又越看越不顺眼了。刘协少年时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人称“董侯”,老董觉得 500 年前是一家,便废杀了汉少帝刘辩,推刘协上位,是为汉献帝。 董卓有拥立之功,自封太师,把持朝政。这时袁绍,曹操等人组织关东联军,搞起反董联盟。董卓顿感不妙,大将华雄又被孙坚杀死。没错,历史上华雄死于孙坚之手,跟关二爷没什么关系。于是老董一把火烧了洛阳,一行人呼呼啦啦向西逃到关中长安,当然他没忘了带着汉献帝一起跑路。 从 189 年到 192 年,老董大权在握的日子其实只过了三年。司徒王允使用反间计,董卓被部将吕布所杀。《三国演义》还演绎了一出貂蝉的美人计,事实上史上并无貂蝉其人,当然也更谈不上是王允的女儿一说,其原型可能是董卓身边的一个侍妾。 不管怎么说,董卓最终确实是被吕布所杀,董卓时代结束,东汉朝廷进入短暂的王允和吕布时代。 俗话说“树倒胡孙散”,老董一挂,西凉军团一哄而散。正欲逃亡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谋士贾诩的劝说下,收集西凉残兵败将返身杀回长安,汉献帝刘协又落到了西凉人手中,东汉政局从董卓时代到吕布王允时代,如今进入了李傕郭汜时代。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李傕郭汜二人,刚才还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节奏,不久便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关中长安生灵涂炭。这时又跳出来一个关键人物,此人便是董承。 董承本来也是董卓的西凉集团,是董卓女婿牛辅的手下。趁李傕郭汜不和,带着汉献帝踏上东归洛阳之路,并联络黄巾起义军的余部白波军一同护送。 公元 196 年,汉献帝一行来到洛阳,白波军势大,把持朝政。董承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于是便邀请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入京勤王。 七年前,何进请董卓入京访问,董卓赖着不走。这一次董承请曹操入京做客,曹操来了最终走了,贼不走空,带着汉献帝一行人一起走的,将其带到了自己的大本营许都。连董卓、李傕郭汜这些大老粗都知道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的作用,曹操同志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公元 199 年 12 月,也就是汉献帝一行人到许都三年多时间之后,汉献帝用鲜血秘密写下诏书,藏在衣带之中,交给董承,要其联络力量诛杀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虽然有些人并不认可其存在,但笔者认为确有其事,并且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原因有四。 一是史书记载。《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中都有有关“衣带诏”的记载,是有确实材料佐证的,而且不止一种史书。 二是汉献帝有意愿为之。汉献帝生于公元 181 年,董卓入京时年方八岁,李傕郭汜时年纪不过十一二岁,少不更事。即便少年老成,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但到了“衣带诏”事件发生的 199 年,汉献帝已经年满 18。 18 岁的汉献帝理论上到了亲政的年纪,但曹操显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年轻气盛的汉献帝自然也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于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汉献帝也有意愿作出一些改变。 三是朝臣的支持及与曹操的权力争斗。无论是洛阳长安还是许都,汉献帝身边多少还是集结了一批大汉的旧臣。在这些人心目中,他们还是认汉献帝为正主的,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匡复汉室也不是刘备第 1 次提出的。 特别是董承,辛辛苦苦把汉献帝从长安带回洛阳,又从洛阳带到许昌,却最终让曹操捡了个大便宜,心中自然不爽。此时董承任车骑将军,多少有点小权力和小威望,况且董承的女儿为汉献帝的董贵妃,也是个皇亲国戚。无论从皇家还是董承个人出发,他都有意愿与曹操碰一碰。 四是当时曹操的实力状况和天下格局。我们知道,曹操经过一系列的南征北战,最终统一北方,占据中华半壁河山,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 “衣带诏”事件时期,袁绍占据青、幽、冀、并四州,为北方乃至天下霸主。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江东,袁术占据淮南,刘备张绣吕布等也在四处蹦达,曹操还远没到只手遮天的地步。况且此时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正在紧张而激烈的对峙之中,胜负未分。 综上所述,“衣带诏”事件有史书的坚强佐证,有汉献帝董承等人的个人意愿,而面对当时曹操的实力状况,汉献帝等人的这舍命一搏并非没有胜算。董卓不是倒了吗?李傕郭汜不是也倒了吗? 公元 200 年正月,也是官渡之战决战前夕,“衣带诏”事件败露。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老曹自然十分恼火,于是手起刀落,人头滚滚,董承等一干人被杀,董承更是权夷灭全族。 董贵妃因身怀六甲,汉献帝多次请求曹操赦免,均被曹操无情拒绝。老曹做事向来干净利落,斩草除根,也可见汉献帝的卑微和曹操的霸道。 衣带诏的相关人员全被铲除,但主角汉献帝曹操却并没有动。当然这并非曹操的仁慈,而是有其现实的考虑。 一方面局限于曹操目前的实力。前文说过,曹操此时的实力并不强大,没有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对于汉献帝,曹操是有贼心没贼胆,如果真的杀了汉献帝,天下群起而攻之,曹操只能是吃不了兜着走,这个哑巴亏只能先吃着。 二是天子的金字招牌。前文也讲过,虽然此时的天子已然今非昔比,这块金字招牌也早已褪色,而且成色不足,但金字招牌始终还是金字招牌,必然是有实际用处的。 “衣带诏”事件就这样昙花一现,草草收场。但还有两个人物我们需要说明,那就是刘备和伏皇后。 据史书记载,刘备也参与了“衣带诏”事件,但在“衣带诏”事件败露之前,曹操派刘备出去打仗搞事情。事情败露,刘备便一溜烟跑了,躲到了袁绍那里,并和文丑一起参与了官渡之战。只不过此战文丑死于曹操乱军之中,刘备侥幸得脱。 在曹操手挥屠刀之时,汉献帝的伏皇后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要其想办法杀曹救驾。但这位皇后的父亲显然比贵妃的父亲差点意思,不敢有所举动,于公元 209 年去世。 公元 214 年,伏皇后当年的举动泄露,曹操将伏皇后及其两个皇子诛杀并夷其三族。此衣带诏事件,过去了十四年,可见老曹同志绝对是个记仇的主。 1700 年后的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跑到国外。这位南海先生振振有词的说光绪帝曾给自己一诏书,也常以汉献帝时期的“衣带诏”事件自诩。 于是康有为借“衣带诏”为由,大肆薅海外华人的羊毛。与其说康有为先生流亡国外十几年,不如说游玩十几年。足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一妻五妾,儿孙满堂,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的。至于保皇大业嘛,结果大家都知道,压根儿没保出个什么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