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变的发生,让司马懿成功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众的势力。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利。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2月5日),曹魏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兄弟三人,一同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叡。 此时,蛰伏多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与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京师洛阳突然发动政变,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关闭城门。 随后,司马懿率兵进入永宁宫,找到曹叡的皇后,也就是郭太后,然后借郭太后的名义,废曹爽兄弟。 《三国志 曹爽传》记载: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 有了郭太后的旨意,司马懿发动政变,就变得有理有据,名正言顺了,否则,司马懿就是谋反。 如果郭太后不帮司马懿,司马懿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很有可能会失败,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支持司马懿造反,甚至会讨伐司马懿,司马懿仅靠私养的三千死士,胜算并不大。 可惜的是,郭太后却胳膊肘向外,帮了司马懿一个大忙。 问题来了,郭太后为什么要帮司马懿这个大忙呢? 因为郭太后和曹爽有仇,郭太后恨曹爽,巴不得曹爽倒台、死掉。 这话要从头说起。 郭太后原本出身于凉州大族西平郭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西平郡反叛朝廷,曹魏平叛,郭氏遂被没收入宫。 曹叡继位之后,很喜欢郭氏,封她为夫人,到了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时,立郭氏为皇宫。 次年,曹叡病死,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郭氏被尊为皇太后。 曹叡死前,托孤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专权,司马懿称病不出。 曹爽没了司马懿制衡,为了更好地专权,便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当时,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两人痛哭一场。 《晋书·卷二十九·志第十九》记载: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曹爽软禁郭太后,肯定郭太后痛恨曹爽。 此后,曹爽便彻底了没有任何忌惮,控制朝政,胡作非为,大肆收敛珍奇古玩,曹爽的车马、饮食、衣服都与皇帝一样,甚至将魏明帝曹叡的妃嫔、才人据为己有,秽乱宫廷。甚至将先帝的很多才人,充当歌伎。 《三国志 曹爽传》记载: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 曹爽还擅取太乐乐器,命令禁军为其服务,与一帮党羽饮酒作乐,作威作福,不仅郭太后痛恨曹爽,也引起一部分文武大臣的不满,同时,也失去了民心。 所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进入永宁宫,请求废掉曹爽的时候,郭太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记载: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但是,郭太后可能没有想到,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曹魏的大权,就彻底被司马氏攫取了,再也无力回天。 最终,曹魏的江山,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西晋取代了曹魏。 郭太后为司马家族做了嫁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郭太(128~169),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出身贫贱。博学有才,擅长论议,为士人所仰慕。与李膺等友善,是名士“八顾”之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轶事典故4史料记载5历史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郭太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西介休出生日期:128年逝世日期:169年 人物生平2 出身郭太家世贫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度日。身高八尺,容貌魁伟。母亲想让他到县廷做事,但他认为“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于是向亲友借钱,长途跋涉到河南成皋屈伯彦处求学。求学期间,他虽常陷入衣衫褴褛,两日一餐的窘况,但经过3年刻苦学习,终于博通《三坟》、《五典》等古籍,并“善谈论,美音制。”郭太学成后,游学于京师洛阳。最初,众人对他都不甚了解。他后来名噪京师,主要借助于符融、牵膺。符融初见郭太,就为他的仪表、学识所折服。当即把他介绍给学者李膺。李膺对郭太亦大表惊叹,认为他是少见的聪明、高雅、博学之人。年轻的郭太能受到李膺的如此青睐,众儒生自然对他刮目相视。郭太一时间名震京师。然郭太无意迹入仕途,后来还是向李膺辞行还乡。当时,黄河边上送行的车马竟有好几千辆。郭太曾在河南陈、梁间闲走遇雨,头巾被淋湿,一角下垂。人们见他戴的头巾两角高低不一,也争相效仿,一时竞被誉为“林宗巾”。 汉和帝建和(147 轶事典故3 认清时事东汉从和帝时开始,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借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势力打了下去。此后,宦官集团操纵朝廷大权达三十年之久。他们在搜刮百姓、霸占土地方面的贪残横暴,较之外戚更加厉害。这种状况引起了人民和一批官僚和士人的不满。官僚、士人和太学生们结成了广泛的士人集团,以宦官“虐偏天下,民不堪命”为理由,向宦官集团猛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有着三万太学生的首都洛阳太学,是一块重要的阵地。郭太就是这块阵地上的首领人物之一。郭太对东汉政治的日趋黑暗、国家的日趋衰弱体察得非常深刻。他认为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所以一直拒绝做官。司空黄琼等人屡次征召,他都没有答应。名士范滂评价郭太的为人时,说他“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郭太自己也总是对那些劝他仕进的人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示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尽管如此,他还是风尘仆仆地周游郡国,把自己的精力全花在 史料记载4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乃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建宁元年,太傅 历史评价5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③’耳。”——《后汉书·郭太列传》鲁迅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毫无疑问,东汉著名党人,“八顾”之首的太学生领袖郭太就是这样一个“真的猛士”。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交替把持朝政,东汉王朝原有的统治秩序与国家机器在这两大集团“杀伐”与“滥赏”的血腥循环政治游戏下,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与破坏。这非但加深了下层民众的苦难,使得更多的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而且还极大地伤害了原东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士族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宦官集团把持朝政,他们疯狂地卖官鬻爵,堵死了许多士族子弟正常的做官与升迁的途径。所以无论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还是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考虑,士大夫阶层都不得不与宦官集团殊死斗争。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