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年是指阳历没有闰日或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普通闰年指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且不是100的倍数,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是世纪闰年。平年闰年顺口溜年号除以四,没余是闰年。天数三六六,二月二九天。年号除以四,有余一二三。平年三六五,二月二八天。二零零零年,特殊不好算。除数是四百,没余是闰年。在公历中只分闰年和平年,平年有365天,而闰年有366天,平年中也可能有闰月,如2017年是平年,农历有闰月,闰6月。
什么是闰年 在我们所用的阳历之中什么是闰年,有闰日的年份叫做闰年,它是为了弥补历法与地球公转周期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 为什么每个四年就有一个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被称为一个回归年。而在我们的历法之中规定一年只有36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短了0.2422天。那怎么办呢?人们就每四年再二月里加上一天,这被称为闰月。 写在最后 现行历法还规定:当年分数是整百数的时候,只有年份是400的倍数的时候,这一年才会是闰年;当该年份数不是400点倍数之时,这一年则为平年(是4的倍数也不行,必须是400的倍数)。 民间将它总结成了一句话: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闰年和平年的区别和含义是什么? 一、区别 (1)看年份的末两位,如果末两位数能整除4,那么就是闰年,反之,就是平年。 (2)遇到末两位数都是0的年份,看年份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能整除4,那么就是闰年,反之,就不是。 (3)如遇到2004年末两位是04的,可以直接把它看做1位数,如果这个数能整除4,那么就是闰年,反之,就不是。 二、含义 闰年是公历中的名词。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 普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且不是100的倍数,为普通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 世纪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世纪闰年(如1900年不是世纪闰年,2000年是世纪闰年); 平年:阳历没有闰日或农历没有闰月的年份叫作平年。非整百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不能整除的即为平年。平年二月有28天,而闰年二月有29天。阳历平年365天,农历平年354天或355天,极少数为353天。 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平年:指阳历没有闰日或农历没有闰zhi月的年份。 闰年:闰年是公历中的名词版。凡阳历中有权闰日的年,闰余(。 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闰年共有366天。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不是闰年的年份就是平年。 闰年的判断方法: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 普通闰年: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为普通闰年。 世纪闰年:能被400整除的为世纪闰年。 扩展资料闰年 于公历闰年是这样规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叫做一回归年,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
我们知道闰年的定义,多数时候2月是28天,称为平年。有时候2月有29天,称为闰年。那么为什么要设立平年和闰年呢?为什么闰日要设置在2月呢?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 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公历的演化过程。 回归年人们设定历法,是为了描述季节的变化。在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平面(黄道面)不垂直,所以有时候太阳会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温度高是夏季;有时候太阳会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温度低是冬季。中国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将一年设置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了一种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而这种位置关系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温度和生物变化,对农业耕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其中有一个节气:春分。表示的是太阳光直射点从南向北扫过赤道。从这一刻开始,到下一次春分,地球环绕太阳一圈,称为一个回归年。天文学家测量得到,一个回归年的平均周期是365.2422天,也就是 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一年的长短,所以很多国家都把一年定为365天或者366天。只不过,由于每年的天数不是整数,所以需要通过置闰的方法来调节。 儒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古罗马沿用希腊历法,平年与闰年天数不同,平年355天,闰年377或378天。但是闰年的设定规则比较复杂,普通群众有时候并不清楚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造成日期的混乱。 到了古罗马共和国独裁执政官、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儒略·凯撒(或称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时期,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他决定改变之前混乱的局面。 凯撒时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回归年的周期,大约是365又1/4天。于是可以把每年设置成365天,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为366天,从而适应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凯撒按照天文学家的建议,把一年分为12个月,单数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为大月,每个月31天,双数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十二月为小月,每个月30天。 二月比较特殊,古罗马人认为二月是不好的月份,有种说法是二月是用来处决犯人的。所以凯撒规定二月在平年只有29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日,二月为30天。 这样一来,平年共有365天,闰年共有366天。这个规则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实行,成为“儒略历”。由于凯撒是在七月出生的,所以元老院决定将七月改名为儒略月(Julius)。 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他的甥孙(姐妹的孙子),同时也是他的养子屋大维击败其他竞争者,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 屋大维作为一位独裁者统治罗马长达43年,并且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争,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的一段和平与繁荣的时期。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封他为“奥古斯都Augustus”,意思是“神圣与至尊的”。同时,元老院将八月改名为“奥古斯都Augustus”。关于什么把八月命名为奥古斯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是在八月,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奥古斯都是在八月份去世,为了纪念他所致。 不过,按照儒略历,八月只有30天,是小月,这与伟大的奥古斯都的称号不相称。于是元老院从二月中再拿出一天,放在八月,这样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而八月就变成了大月,有31天。同时,从奥古斯都之后,大月和小月发生了交换,八月、十月、十二月是大月,九月、十一月变成了小月。 这样,儒略历的大小月就与现代公历完全一致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基督教兴起后,人们喜欢把各种活动都与宗教相联系。公元525年,一位基督教僧侣狄奥尼西建议将耶稣诞辰的那一年规定为纪元元年,就形成了公元的概念。在耶稣出生之前的年份称为公元前(B.C.),在耶稣出生之后的年份称为公元(A.D.)如果纪年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不能被4整除,这一年就是平年。不过,据后人考证,耶稣并不是出生在公元元年,而是出生在公元前4-7年。 结合儒略历的月日设置和闰年规则,这种历法在西方延续了一千五百年。 格里历但是,每4年设置一个闰日的方法也不能严格复合地球的回归年。因为每个回归年实际上是365.2422天,比365又1/4天少了0.0078天。在1500多年的时间里,儒略历与实际的回归周期已经相差了十来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马大公教会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布新的历法:如果纪年数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这一年才是闰年。也就是说,类似于1900年这样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设置成闰年。 同时,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这种历法成为格里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沿用的公历。 由于格里历是教皇颁布的,因此最初只有有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使用,而英国等新教国家普遍抵制。直到十八世纪,大英帝国以及它广大的殖民地才开始使用格里历,将1752年 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过了11日,比之前多删除了一天,原因是儒略历在这段时间内又比格里历多出了一个闰年。 由于这种日期的变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是同步进行,所以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俄罗斯在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但是为什么叫十月革命呢?这是因为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使用儒略历,按旧历革命发生在1917年10月25日。 再比如,科学家伽利略公历在1642年1月8日去世,而牛顿在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是有人说:伽利略的去世与牛顿的出生是在同一年。但是实际上,伽利略所处的意大利已经改为了格里历,但是牛顿出生时的英国依然沿用了儒略历。也就是说,如果统一按照格里历,牛顿实际出生在1643年1月4日,与伽利略去世并不在一年。 格里历的合理性为什么格里历的设置更加合理呢?我们通过集合的概念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在全部的年份中,能被4整除的年份包含了能被100整除的年份,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又包含了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图中马赛克的部分才是闰年。 如果我们设能被4整除的年有A个,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有B个,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有C个,那么闰年的个数是S=A-B+C。 比如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00年,能被4整除的年份有A=2500个,能被100整除的年份B=100个,能被400整除的C有25个,这样一来,闰年有A-B+C=2425个。在10000年中增加2425个闰日,加上平年的365天,平均每年就是365.2425天, 这与回归年的365.2422天相差很少,每一万年也只会多出3天。还有人提出,要把年份能整除3200的年也设置为平年,这样就能更好的符合回归周期了。一千多年以后的事,还是留给后人去争论吧!
具体解释如下闰年是什么意思: 闰年是公历中的名词,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闰年共有366天。闰年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 普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且不是100的倍数,为普通闰年,如2004、2024。 世纪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即400的倍数才是世纪闰年,如2000年是世纪闰年。 闰月特指农历每2至3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2~3年置1闰。如,2024年闰4月,即在农历上,今年有两个4月。 什么是闰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说到闰年,就把日历的简史一并介绍了。 远古的时候,人们对日历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指导农耕活动(狩猎、打鱼是不大需要这么精确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古人们抬头望向天空,自然就会想到用太阳或者月亮的运行轨迹来指导计时。所以,有的文明采用了太阳历,有的文明采用了月亮历,也有的文明采用了日月混合历(中国的农历就是混合历)。 古埃及人采用了太阳历,并规定一年有12个月,共365天。这就当代日历最早的雏形。这套历法,对于当时的古埃及人了解尼罗河的泛滥周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埃及作为四大文明之首的地位。 后来,罗马帝国崛起,势力渗透到了埃及,凯撒大帝在埃及生活的时间甚至超过了罗马,自然也深受埃及文化影响。他发现,埃及历和真正的回归年并不一致,这导致了计时混乱。公元前46年,凯撒大帝宣布了闰年的规定,就是每4年闰一次。题外话,凯撒大帝对修改日历似乎上了瘾,把七月从原来的名字改成了July,就是按他自己的名字Julius命名的。他的继任者Angustus奥古斯都大帝如法炮制,把八月改成August,还改成了大月。 不过,凯撒的“儒略Juius历”和真正的回归年还是不完全一致,过了一千多年后,欧洲的计时又变得混乱不堪。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3世为了梳理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百年不闰,4000年才闰”的规定。这就是格里高利历,也是当今世界还在用的日历。 不过,格里高利历和真正的回归年,每年还差26秒。据预测,到了4909年,我们的日历会比真正的地球位置整整提前一天。不过,还有将近3000年的时间,人类肯定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的。 总结一下,对闰年规定的制定和调整,就是要解决地球自转(一天)和地球公转(一年)不是整数倍数的问题。毕竟,太阳和地球可不是为了让人类的历法简单而产生的,这点麻烦咱们就认了吧。
1c语言判断闰年、打开Visual Studio编辑器,新建一个C语言文件,在最前面引入标准库文件,然后定义一个main主函数。 2、主函数中先定义一个int型的变量,用来存储用户输入的数字,然后yongscanf控制输入,输入的值传递给a变量,接着判断是否为闰年,判断条件为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者是能被400整除的数均为闰年,最后用printf函数将处理的结果输出。 3、运行程序,在控制台中输入一个年份,比如2024年,控制台输出的结果为2024年是闰年。以上就是用c语言编写判断闰年的方法。
将年份除以4,得到整数即为闰年,否则为平年。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为普通闰年。能被400整除的为世纪闰年。闫年有366天,闰年二月29天。平年有365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对于不是整百数的年份,判断闰年方法判断闰年的方法:1、只须看年份的末两位,如果末两位数能整除4,那么就是闰年,最后一个数字是单数,则这个年份一定是平年,因为一个单数年份除以4是肯定有余数的。反之,就是平年。2、遇到末两位数都是0的年份,我们就看年份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能整除4,那么就是闰年。3、如遇到2004年末两位是04的,可以直接把它看做1位数,如果这个数能整除4,那么就是闰年。
闰年数(英文名称闰月几年一次:leap year ),定义:阳历或阴历中有闰日的年,或阴阳历中有闰月的年。闰年一般是每四年一次,也可以说一般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闰年 所属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测量学(二级学科)。一般情况下闰年每隔3年出现一次 阳历闰年共有366天(1-12月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而农历闰年由于比平年(354天)多一个月,所以实际上为383天或者384天(具体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由于地球公转一周为365日5时48分46秒(或365.25日),与一年相差5时48分46秒。这样每过四年就会多一天。因而被四整除的非世纪年是闰年,但这样每过四百年又多出一天。所以后来规定世纪年只有能被四百整除的才是闰年。 2024年以后的闰月怎么排? 2024年以后的闰月按以下排: 2024年 闰四月, 2023年 闰二月 2025年 闰六月, 2028年 闰五月, 2031年 闰三月, 2033年 闰冬月, 2036年 闰六月 2039年 闰五月, 2042年 闰二月, 2044年 闰七月, 2047年 闰五月, 2050年 闰三月 2052年 闰八月, 2055年 闰六月, 2058年 闰四月, 2061年 闰三月, 2063年 闰七月 2066年 闰五月, 2069年 闰四月, 2071年 闰八月, 2074年 闰六月, 2077年 闰四月 2080年 闰三月, 2082年 闰七月, 2085年 闰五月, 2088年 闰四月, 2090年 闰八月 2093年 闰六月, 2096年 闰四月, 2099年 闰二月, 2101年 闰七月, 2104年 闰五月 2107年 闰四月, 2109年 闰九月, 2112年 闰六月, 2115年 闰四月, 2118年 闰三月 2120年 闰七月, 2123年 闰五月, 2126年 闰四月, 2128年 闰冬月, 2131年 闰六月 2134年 闰五月, 2137年 闰二月, 2139年 闰七月, 2142年 闰五月, 2145年 闰四月 2147年 闰冬月, 2150年 闰六月, 2153年 闰五月, 2156年 闰三月, 2158年 闰七月 2161年 闰六月, 2164年 闰四月, 2166年 闰十月, 2169年 闰六月, 2172年 闰五月 2175年 闰三月, 2177年 闰七月, 2180年 闰六月, 2183年 闰四月, 2186年 闰二月 2188年 闰六月, 2191年 闰五月, 2194年 闰三月, 2196年 闰七月, 2199年 闰六月 闰月是怎样算的?多少年一闰? 4年一闰。就是每4年就一次闰年(比如2008,2012等等能被4整除的年份)。而闰月就是闰年中的2月份,闰年中的2月份有29天,而平年(非闰年)中的2月只有28天. 拓展资料: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 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 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 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 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 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