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晋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什么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什么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谁的代表作:《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代表作,他组织一批文人共同编写的。《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育儿知识 2024-02-23
魏晋南北朝灭佛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几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灭佛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几个方面?

  段落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受到严重的打压和迫害,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魏晋南北朝灭佛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史料。  段落二:据历史资料显示,魏晋南北朝灭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给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感。其次,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也成为了一些人攻击佛教的理由。最后,佛教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寺庙的建设和僧侣的供养等,也成为了一些人攻击佛教的原因之一。  段落三:魏晋南北朝灭佛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佛教的传播受到了限制和打压,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佛教的信仰者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段落四:总之,魏晋南北朝灭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灭佛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13
夏侯玄:开创魏晋玄学先河,最后却被夷三族-趣历史网

夏侯玄:开创魏晋玄学先河,最后却被夷三族-趣历史网

  历史上的三国是个暗潮涌动、豪雄猛将不断涌现的时代,其中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很无奈的,夏侯玄就是如此。  夏侯玄,字太初,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之表弟,他不仅是曹魏大臣,还是思想家、文学家,博学多识,精通玄学,与何宴等人开创魏晋玄学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人物。  黄初六年(225年),夏侯尚去世,夏侯玄承袭其爵位昌陵乡侯。夏侯玄幼年时便有名声,且一表人才,《世说新语》称之为“玉树”,《晋书》则称其“朗朗如明月入怀”,就连惜墨如金的陈寿,也叹服其“格量弘济”,盛赞其名士之风。  夏侯玄弱冠时,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后因与毛皇后的弟弟毛曾同坐时面露不悦,被魏明帝记恨,贬其为羽林监。景初三年(239年),曹芳即位,曹爽担任辅政大臣,夏侯玄作为曹爽的表弟得以升迁。夏侯玄担任中护军时,选用的武官将卒,都是一时俊杰,后来大多官位显达。当时太傅司马懿很喜欢与他畅聊时事,在此过程中,夏侯玄提出“限制中正官权力”、“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都被司马懿赞同,但司马懿与曹爽处于对立阵营,以时机不成熟等原因并未实施这些建议。  正始五年(244年),曹爽为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威望,与夏侯玄共同策划骆谷之役。此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资,但并未取得成果,撤退途中还险些被蜀汉重臣费祎截击,被当时的人们所嘲笑。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被严厉打压,夏侯玄也被剥夺兵权,入朝担任大鸿胪,不久改任太常。自从被征召回朝后,夏侯玄被司马氏所抑制,郁郁不得志,为避免被猜忌,他不结党营私,也未蓄养美姬,过得十分谨慎小心。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侍中许允认为夏侯玄可以不再担忧,夏侯玄却知道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果不其然,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与光禄大夫张缉因不满司马师专权,密谋杀害将其杀害,让夏侯玄代替他担任大将军。事败后,司马师将参与者全都逮捕,尽管夏侯玄不是主谋,但也被判夷三族。据史籍记载,夏侯玄被逮捕后,司马昭曾多次落泪请司马师赦免他,但司马师不为所动。同年三月,夏侯玄在东市被处斩,时年46岁。临斩时,仍然神色不变,举动自若,展现了名士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30
长孙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趣历史网

长孙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趣历史网

  长孙姓是中国多民族、多源流的复姓群体,不管在过去或现代,都是相当罕见的中国姓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孙氏最旺盛,最有名的时代,就是唐初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及凌烟阁首席长孙无忌。  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提到了这支长孙氏的出处。  “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  “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  后魏就是北魏。  北魏献文帝兄弟,则是在“宦官王”宗爱之乱的胜利者,拓跋浚的儿子。  《旧唐书》的意思是,长孙氏原本是拓跋氏,为拓跋皇室效力,功高官也高。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其实就是“宗室”。  那当时北方包括赫连匈奴在内,都进行了“皇室正名运动”。  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就是曹操的儿子才能姓曹,属于正皇室。  而其他就得改姓夏侯。  曹魏并没有这样的政令记录,只是举例。  但也可以看出,北方会流行皇室与宗室“异姓”,其来有自。  那一开始,其实是改成“跋氏”。  这个部分,可以跟南朝史做一个对应。  北魏最初的宰相,即为长孙嵩。  但在南朝《宋书》,写作“托跋嵩”。  《晋书》,则称其为“拔拔嵩”。  拔拔嵩,代地鲜卑人,十四岁出道,统领部族。  《魏书》汉化,写成“代父统军”,看起来跟三国凌统有87%像。  十九岁时,鲜卑代国被前秦苻坚消灭,拔拔嵩一族就纳入了东鲜卑之主刘库仁管理。  二十六岁,前秦因淝水战败开始崩溃,鲜卑人也是骚乱不安。  鲜卑各部这时候的普遍共识,是脱离前秦。  所以他们希望推举“非前秦指派”的新共主。  最佳人选,莫过于之前的代国王室:拓跋氏。  除了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当时还有一个他堂哥。  拔拔嵩原本首选不是拓跋珪,算是半被强迫加入了阿珪阵营。  “嵩”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拓跋珪赐给他的。  当时拔拔嵩一族,有七百多家的势力,按中国统计估算,大概也就三千多人吧。  但对于五穷六绝的拓跋珪来说,已经是地狱里的菩萨了。  从这里开始,拔拔嵩就是北魏的头号人物。  他的部族,也成为维系北魏共主最主要的力量。  基本上,在北魏太宗拓跋嗣(珪子)组织“天子武力”之前,真正在“打天下”的,就是拔拔嵩一族。  当然,太宗拓跋嗣转移了武力,也要给拔拔嵩等老班底相对的封赏。  时称“八公”。  过去汉朝的最高级官员,除了丞相时期,多半使用所谓的“三公制”。  不熟的话,想成三权分立就好。  那三权其实不太够用啦,所以三公常会因为时局变动,由不同的官职来担任。  八公制则始自西晋,基本就是把可以当三公的官都一起拉出来并列。  当时是: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以及大将军。  但是北魏是比较接近“部落民主”的国家。  喔,意思跟原始中国一样,这些“卿大夫”的本质是部族长。  拓跋嗣想要往“汉制”转移,以政权来换取他们的兵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以,北魏八公一开始其实是“八国”。  后面再用郡县制来分弱八国的实际力量,把过去汉朝花了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作,在几十年内做完。  这边应该就看得出来,北魏八公其实就都是宗室了。  所谓的分弱,实际上如何应用呢?  这样说,拔拔一族原本有七百家,仅拔拔嵩一人领爵,那这一族会越来越壮大。  汉武帝教我们的,就是“推恩令”。  怎么会只有拔拔嵩可以领爵呢?其他人也有功劳啊,也该列土封侯。  你去山东他去山西,你去河南他去河北。  每人带个几百家,拔拔族就分崩离析了。  若遇事,老大拔拔嵩反对天子,河北拔拔跟山东拔拔反而会挺天子。  策略能行,第一是以利益诱之,第二以威胁迫之,最后才是以武力强之。  最厉害的渣男不是打你要你去赚钱,而是我好爱你请你去卖身养我。  跟拔拔嵩同并一传,北魏第二大“拔拔”,就是长孙无忌的七世祖:道生。  这边注意一下,中国传统的“X世祖”是“以我为中心”往前推。  父亲是一世祖,祖父是二世祖,曾祖三世,高祖四世。  往后推就是“X代孙”。  另一套比方富二代称二世祖,或是族谱上第一个写一世祖的,基本上说是秦始皇“万世”那一套。  好啦我们接下来还是写长孙吧。  从无忌家谱就可以看到,道生并不是长孙嵩的儿子,属同族而已。  一开始,道生本是拓跋珪身边的机要秘书。  反过来看:道生是长孙部族负责监控拓跋珪的使者。  当时共有四使。  而太宗拓跋嗣则让长孙道生出镇冀州刺史,独领一军。  事实上,拓跋嗣本来也是地方将军,政变上位,所以反而比父亲多了一些跟族长们斡旋的空间。  那光是这些部分,我们也能看出拓跋嗣的手段非凡。  除了让宗族支脉分隔独立出来,四使变八公,把既得利益族群变大了一倍,自然也会产生互相制衡的效用。  拓跋嗣的时候,长孙道生曾经强取民女来进贡,遭到责骂。  不过当然拓跋嗣也没有正式的降罪。  等到第三代世祖拓跋焘继位,在国师崔浩的协助下,又把这个权力游戏推高了一层。  长孙道生进爵为“公”,长孙嵩则进王。  但实际上却应用各种征战议题,来打压长孙嵩。  同时带着长孙道生去打仗。  道生系越来越茁壮,嵩系则渐渐名存实亡。  等到拓跋焘皇权越来越牢固,长孙氏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  道生整个就扮演起廉洁大师,以霍去病为偶像,不灭柔然誓不还……没有啦,就是不要铺张浪费。  拓跋焘更曾夸奖:“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就不知道“道生”这个名字,跟北方天师教有什么样的关联了。  说到底,长孙一族,岂止两系。  道生想要长保富贵安稳,怎能不用点心?  跟道生大约同期的,还有长孙翰。  他的父亲长孙肥,其实是太祖拓跋珪的少年好兄弟。  少时流离失所的拓跋珪,全赖这个“大肥哥”保护呢。  阿肥虽能为大将,但权势究竟是不及长孙嵩。  你要是用刘关张模型来看,还觉得拓跋珪狼心狗肺。  但照传统政争而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啊……  阿肥真的是出生入死打上去,最后却被莫名降爵。  长孙翰则颇有父风,冲锋陷阵没在怕,在拓跋焘领导下,很快就追上了长孙道生的司空,被任为司徒。  透过长孙氏兴衰,拓跋三祖孙的皇权流动,那是看得更清楚了。  基本上,世祖拓跋焘之后,最开枝散叶的长孙氏,其实也是阿肥这一脉。  道生系则是精兵政策这样。  说得详细一点,长孙道生是经历过分化期的,所以他会告诫子孙要紧紧团结。  但长孙翰本来就是“勤皇派”出身,等于是没看见长孙嵩如何败亡,走上同一条路的宗室。  但你说真的不好吗?  北魏皇权已成,在走到改朝换代以前,阿肥阿翰家,反而最是繁盛吧。  嗯,反而。  道生系的第四世“长孙稚”,走上了权力的顶端,主导了北魏的分裂。  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28
魏晋南北朝的博戏赌博为什么能迅速发展?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其中-趣历史网

魏晋南北朝的博戏赌博为什么能迅速发展?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其中-趣历史网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博戏继承了前代以六博为代表的博戏内容,从形式上来说较为丰富,出现了一些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的博戏形式。  然而伴随着博戏的繁荣,人们参与博戏进行赌博的情况也日趋严重,甚至为了方便赌博而将博戏进行简化。  例如樗蒲在创制之初是一项非常繁琐的行棋类掷骰子博戏,而为了加快游戏速度,以方便赌博,很多人直接通过掷骰子比大小进行赌博,这也导致后世六面骰子的诞生。  本节当中笔者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情况进行概述。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及博戏赌博活动影响的问题,文章认为博戏活动传播了思想文化,维护了儒家传统伦理观、丰富了业余生活内容、开发了游戏者智力。  从博戏赌博的角度来审视,则使人更容易堕落、助长社会奢靡风气、加速了政府腐化。  一、赌博概述  1.平民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概貌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博戏是一项休闲娱乐的好运动,但很多人禁不起赌博这条“快速致富之路”的诱惑,往往也会利用博戏从事赌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博戏成瘾的风气影响下,更多的平民参与到博戏当中,并进行赌博活动。  《魏书·列传第七十九·术艺》记载有:“高祖时,有范宁儿者善围棋。曾与李彪使萧赜,赜令江南上品王抗与宁儿。制胜而还。又有浮阳高光宗善樗蒲。赵国李幼序、洛阳丘何奴并工握槊。”这段文字记载了当时很多人喜爱博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中原博戏盛行,且博戏的赌风日盛,甚至这股赌风已经影响到了周围的少数民族。  《北史·突厥传》中记载:“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饮马酪取醉,歌呼相对。”就是一个印证。  2.官僚及士族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概貌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官僚、贵族对于博戏都相当喜爱,《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记载有当时的官僚参与博戏的状况,文中记载齐国出色的外交家淳于髡向齐威王讲述自己参加聚会喝酒的情景,而到了西汉年间,有人则因为善于博戏而得到了升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这一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这一时期的文臣武将、士人贵族很多都喜爱参与博戏并进行赌博。  当时的士族阶层参与博戏进行赌博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据《晋书·袁耽传》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袁耽的樗蒲高手。  据说他朋友桓温年轻时喜爱樗蒲,而且还经常以此赌博,多年下来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欠下了别人的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就像袁耽求助,袁耽答应桓温的请求。  在桓温的斡旋下,袁耽与桓温的债主进行了一场樗蒲比赛。  正因为帝王本身喜爱博戏,才使得官僚及士大夫参与博戏并利用进行赌博的风气日盛,此外,在《册府元龟·卷八百六十九·总录部·博奕》中,还有很多此类记载。  3.帝王阶层参与博戏赌博概貌  不仅仅是当时的平民和官僚对利用博戏进行赌博非常感兴趣,甚至连皇帝也非常喜欢利用博戏进行赌博。  “上不欲威权在下,前后领选者唯奉行文书,师伯专情独断,奏无不可。”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能够看出颜师伯之所以陪宋孝武帝刘骏进行樗蒲,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通过赌博故意输钱,讨皇帝的欢心,以此谋取更大的利益,这与现代人通过赌博行贿受贿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宋武帝刘裕也是一个喜欢用博戏进行赌博的皇帝,在他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曾与刘毅一起玩过樗蒲,后来刘裕与刘毅关系恶化的原因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从上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博戏两人玩得并不开心。  博戏本身并没有问题,不过一旦融入了赌博的元素在里面,危害就是巨大的,而君王如果喜欢借助博戏的手段进行赌博,甚至会影响到下属的价值判断。  二、魏晋南北朝博戏赌博现象泛滥的原因  1.玄学中“适性”、“逍遥”对人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的兴盛,特别是博戏的赌博化现象,与传统儒家经学的式微和儒家礼教的松动,人们开始受玄学中“适性”、“逍遥”思想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中,儒家的“礼”被统治者当作社会道德和行为过程当中的准则与核心,无论是君臣还是百姓,都需要遵从这一规则。  “礼”的观念,可以说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在诸如“射礼”等博戏里,也有关于“礼”的规定。  在东汉的中后期,士族的势力扩大,中央王权被消弱,国家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从思想层面上来说汉末和三国初期,儒家经学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而经学衰落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儒学地位的下降,和它的社会作用的削弱。  魏晋时期,很多名士都受“适性”、“逍遥”的思想影响,不自觉地放松了自己对过去严格的儒家礼法的遵守。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大背景,这一时期博戏赌博较为泛滥也就不难理解了。  2.士大夫的炫富心理  士大夫炫富心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严重的,奢侈、炫富被作为了身份的重要象征。  《世说新语》中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具体的内容将在下文当中详述,这里不进行过多的叙述。  炫富心理也是世风的一种反应,正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将炫富当作一种夸耀的资本,才使得博戏最终会沦为士大夫们赌博炫富的手段。  3.帝王喜爱博戏赌博  很多帝王本身喜欢博戏,并喜欢以博戏作为赌博的重要手段。例如刘宋时期宋孝武帝刘骏喜爱用樗蒲进行赌博,其下属为了讨好他,就会对此进行练习。  帝王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官僚及士大夫乃至平民对博戏的认识。不论是《南史·颜师伯传》中记载颜师伯利用博戏故意输钱给皇帝,以便溜须拍马,还是“赌郡”事件,如果没有帝王的推动,世风也不会变成如此腐败。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活动的影响  1.传播了思想文化  在儒家的伦理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对于伦理的教育历来非常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设立有“庠”、“序”等贵族的学校,而汉代以后则专门设有了“太学”、“国子监”等大学。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注重在文化领域中讲“教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博戏,也就成为的教化的重要手段,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博戏也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  2.丰富业余的生活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较孔子的年代,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也让人们有玩博戏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国家陷入战乱与动荡当中,人们生活较为无望,而博戏则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的手段,大大的丰富了日常的生活内容。  3.开发游戏者智力  首先,我们从博戏的创制来说,很多博戏在创制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特别是古代的棋类博戏更是如此。  就像上文所提及的《儒棋》依据的就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灵感的来源。  其实,在博戏的创制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象数逻辑思维在其中的表现。  对于魏晋南北朝博戏赌博现象泛滥的原因,笔者认为玄学对社会思潮的冲击、金钱对人的诱惑、帝王喜爱用博戏进行赌博、士大夫的炫富心理是其中主要的几点。  而在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赌博泛滥的原因与世风有脱不开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2
魏晋时期的开国皇帝是如何对待前朝的?-趣历史网

魏晋时期的开国皇帝是如何对待前朝的?-趣历史网

  中国古代有很多亡国皇帝,一般来说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中国历史上,但逢王朝更迭之际,亡国皇帝和皇族,除非有比较特别的政治因素(如隋朝待南陈,北宋待后周)外,大多下场凄惨。  唯独有一个历史时期,气氛相当和谐,即曹魏代汉至三分归晋这一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前后有四个国家灭亡,而这四国的亡国皇帝全部获得了优待,也全部得以善终,具体事例如下: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文帝曹丕。  这位曹丕的妹夫加岳父(禅位后,送了两个女儿入宫为妃)禅位后得到了优待,《后汉书·孝献帝本纪》中记载: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汉献帝善终,享年54岁。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主刘禅向曹魏大将邓艾投降。  随后,刘禅被带至洛阳,掌权的司马昭没有杀他,《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  皇帝(魏元帝曹奂)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善终,享年65岁。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给晋武帝司马炎。  曹奂禅位后获得的待遇比汉献帝和蜀后主更好,他的爵位也更高,《晋书·武帝本纪》中记载:  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鄴宫……诏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曹奂善终,享年58岁。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吴末帝孙皓向西晋大将王濬投降。  因为东吴灭亡后,晋朝已经完成了天下一统,所以,他获得的优待次于刘禅,但也得以保留性命和富贵,《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中记载:  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孙皓善终,享年42岁。  从上述汉献帝和魏、蜀、吴三国皇帝在亡国之后获得的优待可以想象得到,之后朝代的亡国皇帝们会多么羡慕他们?  前朝皇室,特别是皇帝,从来都是新王朝的大麻烦,自晋朝对前朝皇帝予以优待之后的各王朝,百分之九十的亡国皇帝都是被新朝迅速的杀掉。  为什么从曹魏代汉到三分归晋这连续的一段时期内,亡国皇帝们能和平的生存下去?  有人说,这是因为魏晋的皇帝都是贵族出身,他们的行为准则要符合贵族之间默认的规矩,不必赶尽杀绝,也要契合儒家仁厚的思想。  但这个说法只能解释魏晋时期,如西楚霸王项羽,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也都是贵族,他们杀前朝皇室杀得比谁都狠,隋唐皇室跟前朝皇室还都是亲戚。  反而是贫农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对待亡国皇帝无比仁厚。  默认徐达缓进元大都,故意放跑元顺帝。明知陈友谅和明玉珍的儿子对新朝不满,也只是把他们送往朝鲜,而不是下死手,都体现了朱元璋对皇族的优容。  所以,新王朝的皇帝是否是贵族出身,并不是需要优待或杀戮亡国皇帝的主要因素。  历来各王朝要干掉亡国皇帝,主要是担心对新王朝的统治不利。  要想让旧王朝的臣民甘心顺服,就不得不拿前朝皇帝、皇室开刀,绝了他们的复国之念。  蛇无头而不行,头都没有了,旧王朝的残余还能干什么大事?  曹魏和西晋的开国皇帝们难道就没有类似的担心?是什么给了他们底气?  答案是,他们还真不用担心。  曹魏和西晋跟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不同,他们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建立起来的王朝。  对于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来讲,他们的部分麻烦,早就被两个王朝的实际开创者曹操、司马懿、司马昭全部搞定了。  曹操从迎接汉献帝到许都,掌握朝廷大权开始,到他去世,中间有足足25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足够曹操把后患全给解决了。  包括伏皇后、董贵人和她们的家族,衣带诏事件中牵连的忠于汉室的大臣,荀彧等在内,所有反对曹氏欲取代汉朝的人,几乎全部被曹操杀掉了。  血腥的事都被曹操干了,等到曹丕代汉时,曹魏内部已经完全没有了反抗力量。  就算汉献帝本人还活着,可他被软禁25年后,也早已失去了雄心,何况支持者全没了,他又能翻起什么浪花?  因此,曹丕可以放心大胆的优待汉献帝,以表示自己的宽仁。在曹丕心里,汉献帝远远比不上曹植、曹熊等同宗兄弟们更有威胁。  司马炎建立晋朝时,也同样如此。  此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从高平陵政变后,就逐步开始了清洗曹魏宗室,以及忠于曹魏的大臣家族的行动。  该杀的全杀了,司马师杀老婆夏侯徽,司马昭杀魏帝曹髦等等。  到司马炎代魏时,司马氏经过16年的经营,也早已清除了所有的威胁。  所以,司马炎也能学习曹丕,放心大胆的优待曹魏亡国皇帝曹奂。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先后下诏,分别解除对前汉朝宗室和曹魏宗室的监视和禁锢,还他们人身自由,允许部分前朝宗室出来做官。  司马炎能如此大度,只是因为,他的祖辈和父辈帮他把该干的事情都干完了。  至于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末帝孙皓,他们的情况略有些不同。  刘禅被优待,是因为当时东吴还存在,需要做出榜样给东吴的皇帝看。  且蜀汉的皇室相对于他们统治的益州地区来说,是地道的外人,本来根基就不怎么牢靠,人只要不在益州了,也就没啥威胁了。  而东吴被消灭后,天下已经重归统一,孙皓本人的一些行为,也让他失去了东吴的民心、士心,杀不杀他都无所谓。  也正因为孙皓的政治价值最低,他获得的待遇是最差的,封爵仅仅只是个侯,不过,好歹躲过了被清算,他也应该欣慰了。  总结,从曹魏代汉到三分归晋,这一时期的亡国皇帝们能获得优待,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  两个朝代的实际创始人们,曹操、司马懿、司马昭,全都是狠人,杀人放火的事其实一件没少干,孤儿寡母的该杀的也照样杀。  但他们提前干完这些事后,却给继任者曹丕、司马炎留下了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  祖辈的作为给了他们底气,让他们在建立新朝后,基本不用担心前朝余孽什么的,自然也就不用过于残暴。  此后的各王朝,除了极少数外,开国之初都没有如曹魏、西晋这样稳定的政治环境。  而且,有了曹氏、司马氏作为榜样,此后各王朝都防着类似人物出现,也很难出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式的开国皇帝和王朝,大多也就没有了优待亡国皇帝的环境和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趣历史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趣历史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将麦磨成面,加上水后和成团,压扁火烤或者蒸熟,称为饼。馒头便是由饼发展而来。  从此,肉、面、米成为中国宫廷中的主食。  经常出现在中国宫廷御食中的汤饼,是一种煮熟的面食,饼是当时面食的通称。  汉代的汤官负责供应御膳中的饼类。  魏明帝时,明帝曹睿曾经怀疑大学者、大玄学家何晏白皙的面色是因为涂粉。  为了验证这一怀疑,明帝召见何晏,特地在宫中赐食汤饼。  何晏诚惶诚恐,汤饼热腾腾,吃得满头是汗。明帝在一旁,小心地用朱衣揩拭何晏的 面孔,汗水擦去,面孔依旧白皙。  何晏惊诧不已,明帝则是笑容可掬的。  至少在南北朝时,中国的宫廷中就已出现了发面饼。  南齐宫室曾用面起饼作为祭品,发面食品在这一时期以及以后,便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美味的御膳的行列。  一生向往贤达的大圣人孔子,从古书上得知,圣哲的周文王喜欢吃菖蒲菹,就是一种有香气的水草制作的酱。控制  孔子一心向贤,也试图对菖蒲菹从心里到味觉都产生兴趣。孔子每天都把菖蒲菹摆上食桌,缩着鼻子吃下去,过了三年以后这才稍稍适应。  孔子是位讲求美食的圣人,尤其是肉食,他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但孔子经过尝试,确实发现,古代先贤的食物、嗜物却并不很美。  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的宫廷饮食上承秦汉,这个时期的食物精是精细,但在美食的色、香、味方面,却远远不能和后世相比。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特殊,社会格局也是五光十色。  当时最为奇特的现象大概要算食在门阀,就是宫廷的膳食远不如门阀贵族的饮食,美味佳肴在门阀而不在宫廷。  晋武帝司马炎有一次到大臣王济家中做客,王济的父亲王浑是晋朝的大将,王济是一代名士兼驸马。  晋武帝在王济家中进食,竟然发现这里的美味佳肴,有些自己是从未尝过,尤其是其中的一样,用琉璃器皿蒸熟的食物,真正是美味无穷。  晋武帝尝过以后,间这道菜如何做法,王济回答说:“用人乳蒸之。”武帝听后,脸上现出不平之色,没有吃完就愤然离去。  宋文帝刘义隆常到大臣谢弘微家进食,谢弘微出身世族,是位天才的理膳能手。  宋文帝每到谢家,谢弘微便忙和家人一同在厨房中烹制,有条不紊,呈上美食,供文帝美滋滋的饱餐一顿。  南齐武帝萧赜是位严明的皇帝,但却常到尚书虞悰家求食扁米粽子。  虞悰奉旨献进扁米粽子和杂肴数十與(器具),宫中太官御厨自愧不如。  齐武帝亲自向虞悰求其饮食秘方,虞悰不肯献出。有一次,齐武帝喝酒大醉,周身不舒服,虞悰仅拿出醒酒鲭鲊一种秘方,齐武帝很高兴,仍没有责怪之意。  宋明帝刘彧以贪杯、嗜食、肥胖著称,他最爱吃的美食之一是逐夷,就是用石首鱼、鲨鱼、鲻鱼的肠肚制成的一种酱。  宋明帝将逐夷用银钵盛蜜浸渍,每餐吃上数钵,非常陶醉。  有一天,宋明帝刘彧召见扬州刺史王景文,对他说:“这是奇味,你有吗?”  王景文摇头,回答说:“臣一直很喜欢吃,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  明帝心中高兴、得意,越发嗜食此物。结果,由于贪吃,明帝五脏难以负荷,胸闷腹 胀,以至无法透过气来,加上大量饮酒,终于饱食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09
在魏晋时期,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有何特点?-趣历史网

在魏晋时期,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有何特点?-趣历史网

  魏是三国时期的魏朝,晋是晋朝;南北朝是魏晋南北朝的其中九个王朝。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  由于长期的战乱割据,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点。  其中,最突出表现就是以崇尚老子、庄子为主要思潮的新道家“玄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士人也在玄学基础上,接纳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士风。  一:魏晋士风的代表,魏晋风度  “士”的原意是指西周等级社会秩序下的最后一级贵族,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士阶层瓦解,社会身份变得非常复杂。  而士阶层中的许多人,虽然已经不再是贵族,但仍然保留着士的称呼,构成当时社会的主要知识群体。  士在军事上可充任将帅,领兵作战。下马又学得古今知识,可以担任中下级官吏;在文化上,也可凭借文化知识的优势与传承,设帐收徒,传播思想,形成学派。  士阶层中的不少人有毅力、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正因为如此,古代往往把这种知识群体称之为“士”。  士这一阶层发展至魏晋时期,在朝政、军事、宗教、社会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形成了迥异于前代的独特士风。  首先,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的。  士人们虽有匡扶天下之志,但中国历史在东汉末年却进入到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代。  特别是曹魏代汉后,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战乱频仍,分裂割据与军阀混战成为时代的主流。  同时,这也是一个思想活跃、多姿多彩的时代。  新兴的门阀士大夫阶层在朝代兴替的朝政高压和异族入侵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处境极为险恶。  士族阶层的主体人格和思想行为又十分自信,不拘礼节、风流潇洒、不滞于物,更有一些士人,为表达自身的狂放之情,甚至裸袒箕踞,散发垢面,与猪共饮。  士人们多怀才不遇,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其次,自从汉武帝刘彻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作为两汉思想界主流的是儒学化了的經学。  即以“君权神授”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学说”。  至东汉灭亡,“天人感应学说”全面崩溃,旧的思想权威倒塌,必须有新的思想取而代之,以在这个乱世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于是,魏晋的士大夫们便担负起了重新建立精神支柱的历史性任务。  但经过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并引发的社会剧烈动荡,人们的自我意识终被唤醒。  而这一时期,“天人感应”学说的崩溃,又为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开拓和发展解开了束缚,扫清了障碍。  这些社会上的剧烈变化都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士人的价值选择、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基本作风,从而促进了魏晋士风的形成。  此外,魏晋时期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导致门阀的权力色彩浓厚,高门大族把持朝政。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门第的高低成为评定人才等级的最重要依据,寒士即使能够入仕,晋升之途异常艰难。  究其原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名门望族在中央控制力较弱的地方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势力是难免的。  魏晋士族从单个宗族来说,只有少数是出自于东汉的世家大族,多数是魏和西晋时期的新建立起来的宗族组织。  他们在九品中正制的架构中,先依靠政权夺取地方选举中的品评人物之权,进而在政坛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从而使原本强盛的皇权不得不对其加以重视,甚至妥协。这也是魏晋士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骋其志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名士、隐士层出迭现的情况。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则是魏晋之际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晋书·嵇康传》记载:  “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南朝宋刘义庆则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正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在生活上的不拘礼法,常欢聚于竹林之中饮酒高歌,直抒胸臆。  以其为代表的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的隐逸生活让士人们远离世俗、战火,尽管举步维艰,但依然自在逍遥。  而这也恰恰是魏晋名士们所大力推崇的生活方式,亦即“魏晋风度”。  二:乱世与高压朝政下的仕风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乱世期。  从东汉末年发生的“党锢之祸”直到东晋灭亡,两百年间政局混乱,战乱频仍。  而那些有志于匡扶社稷、再造山河的士人,在面对日益恶化的政局和社会环境时,也面临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亦由此形成了魏晋时期独特的仕风。  (一)志于朝政,执着不渝  如曹操之子——曹植。其少有文名,极受曹操看重。曹植自己也曾在《与杨德祖书》中称:  “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从中可见曹植雄伟的抱负和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  但其一生虽文采斐然,名传千古,但却始终无法在朝政上得到曹操的认可,在曹丕登极后,更是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无法实现毕生抱负,困厄至死。  此外,东晋士人祖逖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祖逖出身于西晋的世家大族范阳祖氏,曾在西晋历任中下级官吏,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永嘉之乱后,曾经强盛一时的西晋王朝灭亡,祖逖被迫率族人南迁,避乱于江淮。  在战乱频仍中,却反而被东晋朝廷授为奋威将军、豫州(今河南)刺史。  祖逖为实现自己收复中原的志愿,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  但也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  而此时的祖逖目睹刚刚建立起的东晋王朝,不思进取,朝廷内部明争暗斗,国事日非,最终忧愤而死,北伐功败垂成。  (二)壮志难申,独善归隐  此类仕途境遇的最著者,首推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虽出身士族,但家境没落,迫于“亲老家贫”,曾几次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后又出仕桓玄、刘裕等人,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  然而,陶渊明时代的东晋官场已经十分腐化堕落,官吏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反而是有志于济世安民的正直之士实难立足。陶渊明深感身在仕途,不但不能实现济世安民的仕途抱负,反而要被迫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  这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何等痛苦,又是何等的无奈?  故其在彭泽令任上仅呆了80多天便弃职而去,归隐田园。  (三)矛盾不已、欲隐不得  这类型仕风的文人多处于王朝更迭前后。  如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刘伶、嵇康三人。他们“不为魏死,耻与晋生”。  其中,最著名的嵇康,字叔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兄皆追随曹操为官。  嵇康凭着父兄的地位,更加上“幼有奇才,博览无所不见”,少年得志,得以与曹魏宗室通婚,并借此任中散大夫。  嵇康正好以官為隐,纵酒狂歌、弹琴赋诗、养性服食、谈玄说道。  而此时的曹魏政权,在经历曹丕、曹睿两代皇帝后已经大权旁落,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自立门户的形势日渐明朗。  而曹魏皇室和司马氏集团两个权力中心并列的局面,更是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士大夫无所适从,于是隐逸也就成了若干士人的首选道路。  由于嵇康的卓越才华和特殊身份,在当时的士林名声极大,甚至成为一部分在野势力在思想文化界的代表。  因此,有志于取曹魏而代之的司马集团最初是很注意争取他的,竹林七贤中的老友也多次推荐。  如景元二年(261年),早已入仕司马氏的山涛,被提拔为散骑常侍。  其原任官职,山涛曾举嵇康自代,但被其严词拒绝;景元四年,山涛在未取得嵇康允许的情况下,再一次推荐了他。  而嵇康对此的反应十分激烈《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之句。  而此举也使得司马氏的当家人司马昭对嵇康深恶痛绝、怀恨在心,但因苦无合适罪名,因此一时尚未采取什么行动。  而此前已与嵇康交恶的钟会,却借此机会在司马昭耳边反复攻击嵇康,尤其指出嵇康乃是一个有影响的与司马氏集团对立的人。  他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到司马氏的建国大业,因此必须及时清除掉。加之稍后发生的“吕安事件”。嵇康终于难逃此劫,被牵连入狱。  嵇康被逮捕入狱后,钟会又借机再次大进谗言,把嵇康说成司马氏最大的敌人之一。  而实际上嵇康任性放达,一向不大过问世事,对司马氏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  嵇康下狱后,众多士人更是多方营救。  但这些做法却反而坐实了钟会所言的,嵇康是反对司马氏领袖人物的论断。  司马昭于是悍然下令处死嵇康、吕安。嵇康之死,《广陵散》亦成绝唱。  (四)臣服现实,屈膝投靠  与拒不与司马氏合作和嵇康相比,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则要“软弱”得多。  山涛,字巨源。其出身士族,但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为竹林七贤之一。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彻底消灭了曹魏主政的曹爽集团,进而控制了中央权力。  尽管此时,司马氏政权并不稳固,叛乱和阴谋频发,但司马氏掌控天下已是大局已定。  40岁的山涛也是在此时告别竹林,为司马氏所征召出仕任郡主簿。  司马师掌权时,山涛便已经升迁为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山涛由于个人名望及较早投靠司马氏集团,而仕途通达,平步青云。先升任大鸿胪,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位极人臣。  但其志气之高洁,千古以来,皆以为较嵇康远甚。  三:士风与仕风的异化与趋同  在汉语词汇中,“士”与“仕”这两个字,虽然字形近似,读音相同,但意义却颇为不同。  《现代汉语辞典》对“士”的解释是:“古代介于大夫(封建时代泛指官的阶层)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而“仕”,《现代汉语辞典》则说得很明确:“旧指做官”。  (一)异化,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俗语有云“学得文武艺,货与皇帝家”。作为古代文化知识拥有群体的士阶层,仕进貌似是其理所当然的选择。  但由于社会环境、政局环境乃至文化环境的变化,士与仕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取得一致。  如此一来,士大夫阶层便必然会出现人为地割裂。  与此同时,士阶层所推崇的士风与政局上的仕风便成为一对有趣的矛盾体。  而魏晋时期,恰恰是由于朝代更迭频繁,士阶层在汉代儒化经学崩溃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建构思想文化的核心意识。  加之在九品中正制基础上形成的门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士人提供了一定的参于朝政的空间和经济基础,从而产生了这一时期士风与仕风的异化现象。  (二)趋同,即趋于一致。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脱离尘俗之人。  但细察之,却可以发现他们还是有着许多凡俗之气的,且七贤又各有不同。  但其可贵之处,则在于以执着的探索和苦苦的抗争来试图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  其可悲之处,则在于,如果挣脱失败,甚至会像嵇康一样被从肉体上毁灭掉,那么由此带来的沮丧,或现实压力,将迫使士大夫们“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魏晋时期,在几回合的较量过后,皇权与士人都找到了比较务实的相处方式。  如从陶渊明“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主动归隐,到山涛背离七贤的主动出山,甚至想要“提携”嵇康的行为,都可以视作魏晋士人“士风”与“仕风”的逐渐趋同。  实际上,以“竹林七贤”为主的魏晋士人人生境遇为代表的“士风”与“仕风”的异化与趋同,正是九品中正制向隋唐科举制转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由两汉儒家化经学向宋代理学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表征。  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伦理型仁政观、道德型礼教观、圣贤君子观、理想境界、理想人格境界等的延续和发展完善。  对传统政治模式与政治文化,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3
王浑:曹魏司空王昶之子,“魏晋八君子”之一-趣历史网

王浑:曹魏司空王昶之子,“魏晋八君子”之一-趣历史网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  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极筹划伐吴方略。咸宁五年(279年),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吴国,迁征东大将军、左仆射、司徒公,晋爵京陵县公。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加任侍中衔。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有意寻求支持,遭到严词拒绝。楚王司马玮死后,复任司徒、录尚书事。元康七年(297年),王浑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元。《唐会要》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浑曾任大将军曹爽的掾属。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爽,王浑循例遭到罢黜。尔后复出,先后任怀县县令、参安东将军(司马昭)军事、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甘露四年(259年),王浑的父亲王昶去世,王浑承袭其爵位京陵侯。咸熙(264年-265年)年间,改任越骑校尉。  主镇地方  泰始元年十二月(266年2月),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予司马炎,西晋建立,王浑加任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在徐州刺史任内曾开仓赈济饥荒,而深得人民信赖。后来,王浑又转任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并镇守许昌。  王浑后又转征虏将军、改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因豫州与东吴接壤,王浑就在当地宣扬西晋政府的威信,令很多不满孙皓统治的东吴人士前来投靠西晋。后东吴将领薛莹和鲁淑号称领兵十万,分别进攻弋阳和新息;当时正值各州兵马休息的日子,各地都少了一旅的兵力,东吴都不提防晋军会到临。但王浑则率军悄悄渡过淮河,出其不意地攻击东吴军,并将其击破。王浑后来又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并镇守寿春。此时东吴又在皖城大举耕作,意图为进攻储蓄军备。王浑于是派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进攻皖城的田地,不但击破在当地镇守的军队,更烧毁大量谷物、稻苗和船只。王浑自东面边界列兵,观察东吴的地形和城池,准备筹划进攻方略。  平吴一统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决定发动灭吴战争,王浑奉命领兵从横江出击,又派部下进攻东吴各城,将其一一击破,东吴厉武将军陈代和平虏将军朱明见晋军所向披靡,遂前来投降。此时,东吴荆州已大致落入晋军之手,各路军队又攻向建业,孙皓于是派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和副军师诸葛靓等率三万兵抵挡晋军。张悌领兵渡江到牛渚,并围困王浑所派的城阳都尉张乔,王浑派安东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进击,并将吴军击破,张悌、沈莹和孙震等战死,七千八百多人,震惊东吴。  及后,孙皓派使者,分别送降书给晋军三位主将王浑、王濬和琅邪王司马伷,但王浑因按兵不动,而王濬则一路沿长江到建业,并受降后才渡江。王濬当时因从蜀地直攻至建业而威名远播,但王浑却认为他自己率先攻破孙皓中央的军队,功劳应当最大,只因当时按兵不动才令王濬比他更快到建业;故此王浑非常不甘心,后悔没有在击破张悌后立刻进攻建业,更加多次上奏要揭发王濬的罪状,称他不受节度,要求要用槛车押王濬回洛阳,但司马炎都不应允,而王浑此举更被人讥讽。战后,司马炎称许王浑的军功,让他进爵为京陵公,增邑八千户。王浑在此后转任征东大将军,重新镇守寿春。当时王浑不常用刑,处事果断,而且又妥善安抚了当时心中畏惧西晋政权的东吴遗民,令江东安定,民心归附。  位至三公  太康三年(282年),王浑受召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此时,司马炎听从荀勖等人的建议,打算让一直在洛阳任官的弟弟齐王司马攸送返封国。王浑上书谏止,但司马炎不听。  太熙元年(290年)正月,王浑升任司徒。不久,司马炎逝世,太子司马衷继位。司马衷加授王浑为侍中,封国又获赐士官,享受与睢陵郡公王祥同等的殊荣。  闭门拒玮  元康元年(291年),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诛除了辅政的太傅杨骏和他的党羽。铲除杨氏的势力后,司马玮意图杀新任太宰的汝南王司马亮夺权。手下公孙宏劝说司马玮寻找旧臣王浑支持,以稳定众人心志。但王浑却以患病为由回到府第,命府中一千多名家兵闭门抗拒司马玮,司马玮不敢强逼。同年,贾南风诛杀司马玮,总揽朝政,王浑带兵入宫,被授为录尚书事。  王浑早前任官都有非常好的称誉,但自从任司徒后,声望却日渐减退。  元康七年(297年),王浑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元公,后世称其为“京陵元公”[1]。有二子,长子王尚早亡,次子王济嗣爵,但王济也死于王浑之前,于是以庶长孙王卓嗣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6
魏晋贵族斗富到了什么程度?十几个婢女伺候主人上厕所-趣历史网

魏晋贵族斗富到了什么程度?十几个婢女伺候主人上厕所-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穷人遍地饿死,有钱人争相斗富,那么魏晋贵族斗富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就连上厕所,贵族们都需要专门的婢女伺候。  汉魏以前,无论是穷人还是贵族,家里的厕所都很简陋。汉朝之后,有钱人开始注意装饰厕所。到了两晋时期,有钱人家里厕所的豪华程度更是让人吃惊。  根据《晋 书・刘实传》的记载:刘实官很高,但生活节俭,是不可多得的清官。有一次刘实在财主石崇家里上厕所,看到里面挂着漂亮的纱布。坐具比卧具还豪华,铺着华丽的被褥,两个丫鬟捧着香袋等着客人换衣服。吓得刘实以为他进了卧室,急忙跑出去,石崇却说是厕所。刘实又惊又怒,当下甩了袖子走人。并且大富豪石崇家里伺候主人上厕所的丫鬟就有几十个,主人上一次厕所,就要换一次衣服。其他贵族的厕所当然也和石崇一样,附加设施也是越来越精细:洗手用一种叫做“澡豆”的东西,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小皂粒,为了防止臭味熏到自己,还有一盒干枣塞鼻,至于香炉,脚踏,那都属于基础设施,不值一提。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与舞阳公主成亲之后,有次他上厕所,看见一个盒子里装着干枣,就拿过去吃了。手下婢女见状纷纷偷笑,说他没有用过豪华厕所,不懂规矩。魏晋贵族的心思不放在如何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全在这无用的斗富上。  当时的大富豪石崇,他经常与另一个富有的人,就是国舅老爷王恺斗富。珊瑚在当时极其罕见,所以珊瑚就是很好的炫耀自己有钱的物品。  有一次,皇帝赏给王恺一棵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以为石崇会被吓到。谁知石崇一见,便用铁如意将其敲碎。王锴既恼火又高兴。恼火的是石崇的大胆无礼,喜的是以为自己比石崇有钱。没等王恺说话,石崇就让手下搬出十多棵五六尺高的彩色珊瑚树,让王恺挑选。王恺立刻泄气而去。石崇此举说明他富可敌国,就算是有皇帝撑腰的王恺,也无法与他相比。当时贵族们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争相攀比。有的人用麦芽糖洗锅,用蜡烛当柴火。有的人穿着白色的狐皮,有的人甚至用金子打造马厩,斗富的风气已经完全刹不住了。  魏晋时期土地兼并激烈,贫富差距巨大。贵族们不以残酷的剥削为耻,反而个个都想成为一方首富,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由这样的人统治国家,怪不得晋朝早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19
魏晋风流,为什么有人说魏晋人士多风流呢?

魏晋风流,为什么有人说魏晋人士多风流呢?

早年读过鲁迅的杂文《魏晋风度与酒药之关系》,文中主要强调了名士以风流对抗晋朝的黑暗统治魏晋风流。但如果把名士现象放在东汉至隋唐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上看,我所发现的,却是它自身的黑暗。 表面上看,他们谈玄论道,诗书传家,文人雅士,雅的不得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逐渐演变,最后变成了以雅为包装的大的腐败集团,成为社会黑暗的催化剂。 他们所谓的“寄情于山水”,其实就是置民生于不顾,满嘴的儒释道,其实一肚子的仕途经济,财迷心窍。王谢士族的代表王衍,被大赵天王石勒抓住后,立刻劝其称帝,遭到石勒的唾骂,骂他身居高位,一心为自己盘算的无耻行径。石勒是个不识字的胡人,却是一眼就看穿了这类人的实质。 可惜这个实质,至今一些人也看不到,或者是不愿意看到。 其实文士也好,文盲也好,只要条件成熟,都有可能演变为腐败。可见,标签这种东西是靠不住的,有些人紧紧抓住标签不撒手,是因为标签这种东西还有遮羞的作用,虽然只有窄窄的那么一小条,它就是能遮住一些人的眼睛。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美男辈出? 我觉得这个和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系,所谓魏晋风度,除了气质风度,身材样貌也是一个重要标准。正是因为人们对魏晋风度的推崇,所以使得关于俊美容貌的记载非常普遍,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美男辈出的错觉。至于有的人说这一时期胡汉杂交,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使得出现了很多混血儿,因此出现了很多混血帅哥。我觉得这一说法不是特别准确,在魏晋前期,曹魏和西晋都是强大的汉人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的美男子,与胡人并无关系,例如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貌比潘安”的潘岳,“看杀卫玠”的卫玠等等。随后的五胡乱华,汉人大规模南渡避难,《世说新语》中大量夸张用语描述的美男子,基本都在江左东晋这边,也都是纯种的汉人。至于留在北地的汉人,如果不是冉闵的《杀胡令》甚至都快要灭绝了。北中国有名的美男子,一是燕国的慕容家族,这家族的基因太好了,几乎个顶个美男子,“风华绝代”这一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慕容恪的。再有就是北朝后期,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因为太帅了,上阵杀敌只好带着铜面具,高家祖先是胡化的汉人,倒是很有可能有胡人的基因。

资讯百科 2022-05-25
郁欢,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是怎样的?

郁欢,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是怎样的?

魏晋时代不仅是 文的自觉的时代,也是 人的觉醒时代。作为魏晋文化的开拓者和领导者,魏晋士人深感社会制度的腐朽与政治统治的黑暗,继而转向玄学,醉心于诗酒郁欢、放诞其言行、崇尚个性与自由,最终形成了为后世称颂的 名士风流 。 魏晋士人的人格意识中,潇洒飘逸的姿容气度、不拘礼节、崇尚自然率真的情感追求、浓郁悲凉的生命意识以及自由逍遥的人生理想等四个方面的特质构成了当时士人人格的主要内容。魏晋士人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代并及于后世,如曹植、阮籍、陶渊明等对中国后世文人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嵇康善丹青,唐人张彦远《》载,其时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后已佚失。 他的著作《养生论》斐名天下,文中弘扬“淡泊名利、抱一守真” 就拿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来说吧。 嵇康-广陵散 嵇康:(224-263)字叔夜,是三国时期曹魏士大夫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伟大的音乐家。 嵇康早年家境平寒,但自幼禀赋奇才无师自通,气质超凡脱俗谈吐高雅。被时人称为“龙章凤姿”、“爽朗清举”,位列竹林七贤之首。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于东汉“蔡氏五弄” 合称“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留下的“广陵绝响”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 “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嵇康遵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音乐理论文学名篇《声无哀乐论》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灼见,是中国音乐史上站出来反对儒家音乐与政治相通理论的第一人;他精于笛艺、更擅弹琴,喜欢“抱琴行吟、独钓草野”,“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作为文学家,他常常“琴诗自乐”,诗文多与琴相关。 湖浸帘月,最羡风姿,情怀洒脱,行吟霜雪; 高格香彻,琴心弥绝,云舒淡影,为春着色。 文如流丹绽梅萼,诗如秋水印晚霞。 篇篇濡染魏晋风,字字孤寂郁欢呈。(原创) 《琴赋》序言节选-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集中反应了他对琴乐的理解,《琴赋》被公认是音乐诸赋中的千古绝唱! 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列其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 今有《嵇康集》传世。

资讯百科 2022-05-07
乃不知有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

乃不知有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不知有汉,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扩展资料: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资讯百科 2022-04-26
南朝是哪个朝代,谁能讲讲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南朝是哪个朝代,谁能讲讲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图为南朝是哪个朝代:隋文帝画像) 谢邀回答问题,问:谁能讲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历史。 自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共三百六十余年,在这段时期政权的更替非常频繁,时而更替,时而并存,想讲清楚这段历史难度不小,我也只能讲一下大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政权频繁更換的历史时期。从魏至隋期间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一共有三十余个政权交替出现,请看下表: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大小朝廷交替变換,整个历史舞台非常混乱,真是你方谢幕我登场,总体体现在一个“乱\”字上。 动荡的历史时期,首先使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和分化,而道教却有了勃兴的势头。其它各种文化仿佛有了市场一样,也在不断的涌现出来。 比如玄学,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佛教也从西域传入进来,波斯和希腊的文化也在此时羼入进来,正好也应验在了那个“乱\”字上。 由于这段时期的长年战乱,失去了汉时期对周边民族的控制,北方民族趁机建立起了各自的政权。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时开始,一直到公元439年初,鲜卑族的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域为止,一共经历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由于此期间诸国之间的佊此混战,只有前秦的苻坚曾一度统一过北方,但为时也并不是很长。 直至公元439年北魏朝廷才统一了北方,往北至蒙古,往西至新疆东部,往南至秦岭、准河一带。随后迁都至河南洛阳,与南宋形成对峙之势。 到了公元534年,魏政权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又被北齐所取代,西魏也被北周所取代。 到了公元550年,东魏被大将军高姓夺权并称帝,国号为北齐。建都于邺。公元557年北齐政权又被北周所灭。 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氏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国号为周,历史上称其为北周。 同年,北周灭掉了北齐,从而也统一了北方。再之后又攻取了江北、淮南,将统治区域扩大到了长江北岸。 直至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称帝,这就是有名的隋文帝,立国号为隋。 八年之后隋终于灭掉所有的王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这才结束了长达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动荡时期。 隋朝的统治区域很大,东至沿海边,西到新彊的东部,往北到了蒙古大漠,往南一直到大海边。 至此,隋朝的建立也结束了长达三百六十余年的割据与混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可以说在历史上隋文帝杨坚功不可没。 从此,历史又回到了正轨,再之后唐又灭隋,此为后话不提。 由于时间蒼促,难免出现错误,如发现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感谢您的阅读。

资讯百科 2022-01-2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