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检测肝功能时正常的谷丙转氨酶正常值为小于40国际单位/升,如果患者抽血化验,谷丙转氨酶数值超过40国际单位/升,就认为肝功能异常需要治疗,反之就认为肝功能正常,可以暂不治疗。但是肝功能仅以谷丙转氨酶水平高低加以判断显然有误,谷丙转氨酶水平高低对于判断肝炎病情严重程度虽然很重要,但不足以判断哪些患者是治疗对象,原因是:谷丙转氨酶不一定是反映肝组织有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的敏感指标,多数亚洲乙肝和丙肝患者谷丙转氨酶始终正常,但经过肝穿组织学检查发现1/3为慢性乙肝患者,最近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3项研究表明,12%~43%谷丙转氨酶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肝组织学检查有2级以上肝纤维化,这就意味着肝功能正常状态下,肝脏组织的纤维化进程也在暗中进行。对95.533名男性和47 522名女性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谷丙转氨酶数值处于正常高限时,肝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较高;与谷丙转氨酶水平低于20国际单位/升者比较,谷丙转氨酶水平为20~29国际单位/升者的肝病死亡相对危险性高29倍;谷丙转氨酶水平为30~39国际单位/升者的肝病死亡相对危险性高9.5倍。这就意味着谷丙转氨酶在正常值范围内,病情的变化依然显著发生,并且与谷丙转氨酶的高低成正比关系。还有2项重要的国际研究表明,年龄大于40~45岁是预测肝明显组织学改变的独立因素,这些人群正好处于事业的成熟期,他们工作努力,身体自我感觉无明显不适,化验肝功正常,但是肝脏内部的变化却在暗渡陈仓,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约30%的人员有2期以上肝纤维化,有一些已经达到了肝硬化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携带者不能轻易判断为“健康携带”而忽视了必要的诊疗,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大于40~50岁的中年患者应该尽快进行肝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肝纤维化程度以及肝组织内乙肝病毒分布和数量情况,以采取及时果断的治疗。
在使用拉米夫定、干扰素或是其他药物治疗乙肝过程中,有时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即病毒复制指标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病情再次反复,病毒指标又转阳,肝功能指标又出现波动,个别患者甚至出现病情恶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很可能是由于乙肝病毒发生变异带来的结果。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变异病毒。病毒变异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所谓变异就是生物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外来打击,自身发生的外观和结构改变,目的是更好地隐蔽伪装自己,逃避打击。这就像同为青蛙,生活在树上的叫树蛙,外观和树皮一样;生活在水田中的青蛙叫田鸡,外观颜色同稻田一样;生物体总在变化,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乙肝病毒变异可以在慢性持续感染过程中随时发生,又可能是自然变异;也可以是受人体免疫应答活疫苗接种,使病毒受到免疫压力引起变异;也可以发生于各种抗病毒治疗后,由于使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药物而诱发病毒变异。乙肝病毒的4个开发读框区:前S/S区、前C/C区、X区和P区均可以发生变异,并呈多样性。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变异株。前C区最常见的变异为G1896A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TAG),不表达乙肝病毒e抗原,表现为乙肝“小三阳”。BCP区最常见的变异是A1762T/G1764A联合点突变,选择性地抑制前C mRNA的转录,降低乙肝病毒e抗原合成。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最常见的是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即由YMDD变异为YIDD(rtM204I)或YVDD(rtM204V),并常伴有rtL180M变异,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优势株。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表现为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仍可有乙肝病毒低水平复制。 目前使用药物导致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以及干扰素身上。 1使用拉米夫定诱发病毒变异的处理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从而限制其长期应用。部分病例在发生病毒耐药变异后会出现病情加重,少数甚至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另外,部分患者在停用本药后,会出现乙肝病毒DNA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个别患者甚至可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发生耐药突变后的治疗: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可发生耐药突变,出现“反弹”,建议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类似物(例如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并重叠用药1~3个月;也可使用α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建议重叠用药1~3个月)。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复发者的治疗:如停药前无拉米夫定耐药,停药后出现病毒指标再次转阳,这时可再用拉米夫定治疗,或其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如无禁忌证,亦可用α干扰素治疗。 2使用干扰素诱发病毒变异的处理对普通α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再用普通α干扰素治疗仍可获得疗效,亦可换用其他普通干扰素α亚型、或长效干扰素(PegIFNα2a)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经过规范的普通α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患者,再次应用普通α干扰素治疗的疗效很低,可改用长效干扰素(PegIFNα2a)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慢性乙肝是指感染乙肝病毒半年以上,病毒没有得到彻底清除,体内乙肝病毒潜伏或引起肝炎发病。慢性肝炎可由明确的急性乙肝演变而来:半年前有过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发作病史,治疗或自愈不彻底,留下“祸根”潜伏下来,半年后,或多年后,再次发病。也可能从小就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是一直不知道,到了中青年时,才开始发病,首次发病很像是急性肝炎,有的首次发病就已经是肝硬化了。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现有乙肝病例,绝大多数都是慢性乙肝,这主要由于现有的乙肝患者,几乎都是自小(母体宫内、分娩时、哺乳时、学龄前感染等)感染乙肝病毒,当时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和完善,病毒长驱直入,潜伏于肝脏,经过长期的免疫耐受期的沉寂后,大约到了青壮年时期,便开始发病(有的一辈子也可不发病,有的发病年龄稍早一点)。后天感染,尤其是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一般很少形成慢性化,要么引起一次急性乙肝发作,很快会自愈,乙肝病毒被彻底清除;要么感染乙肝病毒后,体内会自然动用正常的免疫防卫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将乙肝病毒彻底清除。 辨别是否为慢性乙肝,如下临床特点和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和诊断价值: (1)特征性的体征:面色晦暗,皮肤(颜面部明显)有毛细血管扩张,手掌可见朱砂一样的密集红斑,以大小鱼际处最明显,称为肝掌。面、颈、胸、手背等部位可见血管痣。脾脏呈渐进性增大。 (2)肝功能检查异常:转氨酶、胆红素反复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降低,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3)乙肝病毒主要指标阳性,包括: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4)B超可见肝内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门静脉或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 (5)肝组织学检查异常:肝小叶内有不同程度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炎症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主要病变为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不少乙肝患者都曾经进行过抗病毒治疗,例如使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病毒变异、耐药性产生以及治疗用药不规范等原因,抗病毒治疗没有取得圆满疗效,对于这部分患者应该区别情况,积极应对。 (1)有的患者曾经使用过普通α干扰素(运德素、安达芬、安福隆、因特芬、等等)治疗无应答,首先看看使用干扰素治疗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干扰素使用适应证,是否符合完整的疗程,剂量是否合适等,如果治疗非常正规,使用普通α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患者,如果再次应用普通α干扰治疗的疗效很低,硬性使用意义不大,此时可选择使用长效干扰素(PegIFNα2a)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2)联合治疗:乙肝患者如果单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使用联合和序贯治疗,即干扰素联合胸腺素,先用拉米夫定治疗2个月,再联合使用干扰素治疗等;或在治疗初始阶段每日应用普通α干扰素,强化治疗2~3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的治疗。 (3)不少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等)发生耐药突变,病毒指标重新转阳,肝功能再次异常,病情出现“反弹”,此时建议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等,并重叠使用1~3个月或根据乙肝病毒DNA检测阴性后撤换拉米夫定;也可使用α干扰素(建议重叠用药1~3个月)。 (4)不少患者擅自或过早停用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等)后,病情复发,表现为肝功能和病毒指标返回到治疗前的异常水平,甚至是病情加重,这就需要了解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时是否已经发生了耐药现象,如果化验检查乙肝病毒变异指标,没有发生变异,可再用拉米夫定治疗,或改用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治疗。如无禁忌证,亦可用α干扰素治疗。 (5)乙肝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需要认真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例如详细检查肝功、血常规、乙肝病毒指标、B超等,全面评估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可行性,一定要选准药物,制定好方案,避免草率行事,半途而废。
慢性乙肝患者虽多,但预后各不相同,决定慢性乙肝的结局主要取决于患者的遗传基因、病毒复制及变异情况和宿主的免疫状态,这些因素并非十分容易掌握,为了更好、更加容易了解慢性乙肝的预后,现可根据乙肝病变活动程度来判断预后,临床上把慢性乙肝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两种。活动性慢性乙肝的病变是在进展中的病变,有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高危性;非活动性病变是相对稳定的,即使迁延,或已有纤维化和小叶改建,只要炎症吸收,预后仍然较好。 活动性慢性乙肝主要包括:一部分轻度慢性肝炎(炎症侵入肝实质)、破坏界板(界面性炎症);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出现融合性坏死,可连接汇管区与终末小静脉,也称桥接坏死);重度慢性肝炎(融合坏死、间隔形成);活动性肝硬化(结节周围界面性炎症)。非活动性肝炎包括:病毒携带者中肝组织学表现为灶性炎症或反应性炎症;轻度慢性肝炎(汇管区炎症);非活动性肝硬化。 目前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种种参数来判断活动性或非活动性,尚不够准确,因为它们都是非特异性的,肝穿组织学检查虽然是慢性肝炎诊断的“金指标”,但有时由于病变分布不均匀,仍有可能误诊。因此目前最好的鉴别活动性与非活动性慢性肝炎的方法是将症状、体征、化验指标和肝穿结果三者相结合,综合进行判断:患者症状明显(疲乏、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出现黄疸,肝脾大,转氨酶持续高值,肝穿结果显示明显的界面性炎症伴桥接坏死,就可以确诊为活动性肝炎;另外,还有几个主要的参考指标,也是确诊的辅助指标:出现肝外表现(肝源性肾病、糖尿病等),或自身免疫肝炎并发(化验自身免疫抗体呈阳性),血清白蛋白偏低,球蛋白偏高,血象中一种或数种血细胞降低,虽然乙肝病毒e抗体为阳性(乙肝“小三阳”),病情仍在活动之中。非活动性肝炎的确诊条件是:肝穿结果显示汇管区炎症、界板完整;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病情平稳。主要的辅助指标是:症状轻微,长期稳定,肝功系列指标正常,没有肝外表现;没有血象降低;没有蛋白系列的改变。 对于慢性乙肝结局的判断可根据是否为活动性肝炎,最主要的判断因素是肝组织学检查有无融合性坏死或桥接坏死,肝组织无桥接坏死的病例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或肝衰竭。
乙肝病毒cccDNA的全称是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合成模板,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发动机”,虽然其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5~50个拷贝/毫升,但对于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乙肝病毒cccDNA是乙肝病毒复制最特异的指标,其灵敏性和准确性都要超过目前常用的乙肝病毒DNA检测,要想真正了解乙肝病毒复制情况、传染性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最为权威的指标应该是乙肝病毒cccDNA,乙肝治疗的目标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目前通过抽血化验检测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乙肝病毒cccDNA,这样可以避免以往使用的肝穿等侵袭性检查带来的危险和不便,cccDNA检测是目前诊断乙肝病情和判断疗效最有潜力和价值的指标。检测乙肝病毒cccDNA的意义有: 第一,cccDNA可作为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新指标。目前临床上评价干扰素、核苷类似物这些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主要依靠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水平高低、肝功能变化情况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等,这些指标对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病情而言非常重要和实用,也是临床医师选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依据。然而面对于乙肝治疗是否取得实质性成果,乙肝病毒是否真正得到抑制,尚缺乏可靠的指标;对于乙肝患者何时停用抗病毒药物、停用抗病毒药物后乙肝病毒是否会重新复制活跃,导致乙肝复发,则缺乏客观而有效的指标。开展外周血及肝细胞内乙肝病毒cccDNA的动态定量监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治疗前后肝细胞内乙肝病毒cccDNA含量的变化应该纳入到抗乙肝病毒药物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来,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能够彻底清除乙肝病毒cccDNA的药物,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第二,检测乙肝病毒cccDNA可作为评价抗乙肝病毒是否能感染肝外组织的客观指标之一。乙肝病毒不仅仅是一种嗜肝病毒,它也有一定的泛嗜性,一些肝外组织中也可检测到乙肝病毒DNA,如肾脏、胰腺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等,通过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cccDNA的检测可以了解到肝外组织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第三,检测乙肝病毒cccDNA可评价乙肝患者病情和传染性大小。临床研究发现70%以上中度至重度乙肝患者血清cccDNA都呈阳性,这说明乙肝患者病情轻重和乙肝病毒复制的强弱有一定联系。从理论上推测,当肝脏组织处于炎症活动阶段时,存在于肝细胞胞质和线粒体中的转氨酶等酶类在肝细胞被破坏时能释放到血液中,那么存在于肝细胞核内的cccDNA分子在肝细胞变性、坏死时应该也可以释放到血液中,而且病情越严重、变性坏死的细胞越多,对于同一例患者而言,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血液中的cccDNA水平应该也相应地越高,对判断病情有意义。目前通过肝活检来监测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的cccDNA水平变化存在着一定困难,因而监测血液中cccDNA的动态变化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
血清中检测到HBsAg,表示体内感染了HBV,因而是一种特异性标志。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或急性期。②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③无症状携带者。 临床已确诊乙肝病人中HBsAg检出率介于50%~98%。若乙肝患者HBsAg阳性持续2个月以上者,约1/3病例可向慢性转化。HBsAg阳性者,可见于慢性HBsAg携带者、急性乙肝潜伏期和急性期、慢迁期与慢活肝、肝硬化者。 HBsAg滴度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临床上已见肝功能正常,HBsAg滴度虽低,但肝脏也有严重病变,如某些肝硬化及肝癌者。反之,也见有HBsAg滴度相同,但可为HBsAg携带者(ASC)或为慢活肝。提示HBsAg滴度与肝脏病损程度无恒定关系,也不表示预后情况。 血中HBsAg滴度变化机制:肝细胞内HBsAg分布于周边,呈弥散状者,血中的HBsAg滴度较高;呈包涵体状者HBsAg滴度较低,但与病情变化尚无肯定一致的关系。因此,把HBsAg滴度的升降作为病情轻重或药物疗效评价指标不理想。 HBsAg滴度与传染强度:判断HBV传染强度,主要依据HBV的复制指标,包括HBsAg、HBVDNA、DNAP活性以及抗HBcIgM。人和黑猩猩感染实验表明,HBsAg和HBeAg阳性血液稀释至107时仍有传染性,因此,不论HBsAg滴度高低,凡同时HBsAg阳性的血液,都含有足以引起传染的感染剂量。
不少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总想用一些包括西洋参在内的补药,可是有的患者吃了西洋参等补品,感觉并不好,有时还会加重病情,促使肝功异常加剧,这是怎么回事?乙肝患者到底能不能使用西洋参等补品?这要因人而异,视情况而定,有些患者适合使用,有些患者不宜使用。补品本身无过,进食补品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是使用不当所致。乙肝患者体质不同,表现出的具体证候也不相同,每位患者都有虚实寒热不同,实证患者使用西洋参等补品都属不当。西洋参与人参同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有着相同作用,同有补气固脱,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的功效,有良好的抗缺氧、抗疲劳、抗过敏,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协同产生干扰素和白介素2。人参多糖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毋庸置疑,人参多糖治疗慢性乙肝的实例非常多,但是人参或西洋参也决不能滥用。中医认为西洋参性味甘、微苦,偏凉,适合于热病伤阴,咽干口渴;肺阴不足,虚热喘咳,咯血者,如果乙肝患者属于气阴两虚,出现乏力、咽干口渴、虚热喘咳者,使用西洋参比较对路。但是西洋参使用不当,例如不少乙肝患者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时,中医辨证多属肝胆湿热,此时加用西洋参,肯定不妥,人参或西洋参使用不当可以产生所谓的“人参滥用综合征”,表现为兴奋、神经质、失眠、皮疹、晨间腹泻、腹胀、水肿、高血压,或有鼻衄、便秘、头胀、头痛等不适。可见进补西洋参很有讲究,乙肝患者如想要服用该药,需要先咨询有经验的中医,为其辨证一下,看看究竟能否使用,万不可自作主张,坏了大事。
河南驻马店地区的小学教师王某,单位体检时,做乙肝“二对半”检查,发现有几项指标为阳性,有人说这就是乙肝,王某惊慌失措,开始四处求医,治起了乙肝,治疗半年后,去医院一查,还是阳性,王某转辗来到我院,当他拿出化验单时,我愣住了,他的所有化验单上明明白白印着乙肝“二对半”中就是三项抗体(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呈阳性,肝功和B超检查都是正常,从这些结果看,王某怎么也算不上是乙肝病人,他只是过去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而现在完全是一个正常人,怎么会被当作乙肝治疗半年之久,白白花去一大笔冤枉钱。其实诸如王某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许多正常人只是由于乙肝病毒检查,出现了抗体阳性,就被错误定性为乙肝,开始了治疗。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判别某人得的到底是不是乙肝呢?这一定要取决于乙肝病毒的系统检查。 1如果抽血化验检查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为现症乙肝病毒感染,即所谓的乙肝。①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②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阳性。③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④血清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⑤肝穿肝组织活检发现HBcAg阳性和(或)HBsAg阳性,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AN)阳性。确定乙肝诊断后还需明确是急性还是慢性乙肝,有时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二种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两者鉴别诊断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具有其中一项即可诊断为急性乙肝。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超过半年(或其他乙肝病毒抗原指标呈阳性大于半年),且B超等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即可诊断为慢性乙肝。慢性HBsAg携带者:凡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2仅靠上述指标,尚不能断定就是乙肝病人,在乙肝人群中还需进一步搞清谁是真正的乙肝病人,谁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这类人群不能划归为乙肝病人,既然不能算做病人,自然也就谈不上特殊治疗,不必花大量的冤枉钱去乱治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本身没有明显不适,肝功能系列检查完全正常,只是乙肝病毒指标(表面抗原等)呈阳性,虽然相当一部分病毒携带者肝脏内部有一定程度的炎症改变,但是依然不主张轻易用药去治疗,一是因为病变本身可能自限;二是目前没有公认的特效药物,现行各种药物可能会加重这种病变,与其盲目乱治,不如认真调养为好。如果化验检查肝功能系列指标,出现明显异常,自我感觉不好,说明乙肝已是显性发病,需积极治疗,但也不能乱用药物,一般使用二三种价廉物美的有效药物即可,肝功能恢复正常并长期保持稳定最好,不可一味追求病毒指标转阴。 3乙肝病毒系统检查出现以下抗体指标阳性的情况,如果肝功能系、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B超检查都没问题,不能算作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可能只是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并未留下隐患),可视为正常人。①单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②单项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③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④乙肝病毒e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⑤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三项同时阳性。 4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要格外注意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时的乙肝。目前发现有少部分患者化验检查肝功能长时间不正常,B超检查也见肝损害情况,检查乙肝病毒“二对半”仅为抗体指标阳性,按照过去惯例,不再算其为乙肝,但是现在依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检查,发现其为阳性,或做肝穿检查,发现肝组织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e抗原为阳性,这些患者的最终诊断依然是乙肝。血液检查乙肝病毒指标只是间接反映肝脏内部情况的一种方式,游离在血中的乙肝病毒,变化万端,其数量、其结构变化较大,尤其是病毒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会发生各种变异,改变以前的结构,而保持着以前的破坏本性,变异后的乙肝病毒,往往再也看不到“大三阳”,有时连“澳抗”(表面抗原)都呈阴性,给人一种好转或痊愈的假象,但是肝脏内部炎症不断、纤维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可以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诊断和排除乙肝并非一件易事,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认真、科学地逐一进行。
不少人以为乙肝不能早期发现,其实,不是如此。 (1)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很多人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或感染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许多人都是在单位体检中发现感染乙肝病毒的。因此,要早期发现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年定期体检,检查肝功和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 比起一般人,乙肝的高危人群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对于这部分人,更要定期检查。哪些是乙肝的高危人群呢?这就需要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与甲肝的粪-口传播途径不同,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非一次性注射器、内窥镜等)、性传播和日常生活的接触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或伤口与伤口的接触,归根结底也是通过血液传播)。 因此,如果近半个月至六个月内有过以下情况,就要警惕感染乙肝病毒:曾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输过血、注射过血浆、白蛋白或胎盘球蛋白等;有过不洁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文身、拔牙和手术等。 据统计,乙肝约80%是通过家族性的垂直传播而感染,另有15%左右是通过血液、医疗等媒介感染。所以,对于乙肝患者的亲属,一定要高度重视,反复检查,不仅要查“两对半”,还应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如果都是阴性应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加以预防;如果是阳性,则需及时予以治疗。 另外提醒一下,一些小的医院并不具备检查乙肝的条件,故要尽量去大医院检查,不要图便宜、图快。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骗钱的诊所和医院,常常利用检验作假,让您的检验指标每一次看上去都在好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2)常见症状,尚需警惕 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活跃,肝功能受损,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有:全身疲乏无力、头昏、口干、口苦、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右上腹不适、隐隐作痛、腹泻。患者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眼睛发黄等)。 有些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病种中,常常被当成其他疾病而延误病情。故在出现有关症状时,要及时做肝功能和病原学检查,不要轻易认为疲乏、发热都是因感冒而引起的;食欲减退、上腹不适都是由胃病而引起的,或认为是神经衰弱、胃肠炎等。如果延误治疗,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总之,注意以上方面,早期发现乙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许多人查出乙肝的患者竟然不知道什么是“两对半”(乙肝病毒血清免疫标记物,实际上这个名字是不准确的)。 正确观点:“两对半”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也称为抗HBs),表面抗体(HBsAb,也称为抗HBs),e抗原(HbeAg,e抗原),e抗体(HBeAb,也称为抗HBe)及核心抗体(HBcAb,也称为抗HBc)的通俗称谓。 “两对半”只能反映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病毒复制情况及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状态,但是它不能反映肝脏的功能情况与肝功能检查所反映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 有不少患者认为查乙肝就是查乙肝两对半。其实这是错误的。 正确观点:应该检查三样东西:即肝功能、乙肝全套、做B超。乙肝两对半的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B超检查,主要是查看肝脏是否有形态学的改变;肝功能主要是看肝脏有无炎症,肝脏炎症是治疗乙肝的首要看点,然后再结合B超的形态学结果来断定如何治疗。 大家熟知的“二对半”是体检初筛乙肝的必检指标。但仅凭该项检查,无法对乙肝做出正确诊断和分型,也无法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和判断治疗效果。《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将慢性乙肝分为7种类型,要求查“二对半”的基础上还要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有条件还应做“二对半”定量、甲胎蛋白、超声波和组织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病毒基因型和基因变异检测,才能确诊和分型,才能确定体内乙肝病毒数量,病毒复制活动情况,有无传染性和肝功能破坏情况,有无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癌,才能制定出最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后复查上述指标,才能得知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无下降,下降的幅度,疗效如何及有无耐药情况。医生才能根据这些检查结果调整用药,以达到最佳疗效。所以乙肝患者仅查“二对半”是远远不够的。
乙肝病毒指标多达20多种(包括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等),肝纤维化指标5项以上,肝功系列10余项,反映免疫功能指标10余项,蛋白电泳,血常规,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住院患者入院时还需要常规检查艾滋病、性病等指标,以防某些疾病发生了院外感染。如果要把这些项目都做一遍的话需要几千元。其实,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需要将这些指标作一遍的,也不是患者每次复诊都要重新检查一遍,而是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必须进行的检查。遗憾的是,现实临床实践中,确有不少患者长年累月接受着一些额外的、不必经常化验检查的负担。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没有进行特殊的抗病毒治疗,就没有必要频繁检查乙肝病毒指标和病毒变异指标。 正确观点:严格按《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规范乙肝检查与治疗是避免过度、盲目治疗的最有效的办法。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将上述指标进行检查,也不是患者每次复诊都要重新检查一遍,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必须进行的检查。
DNA为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即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简单地说,乙肝病毒-DNA就是使乙肝病毒能复制出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简称乙肝病毒基因。 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只能说明游离在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多少、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乙肝病情严重程度必须通过检测肝功系列指标确定,这些指标包括:转移酶、胆碱酯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转肽酶、蛋白电泳等等,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胆碱酯酶数值越低,说明病情越严重。病毒定量数值高低与病情无直接关系。相反,绝大多数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少年儿童患者,乙肝病毒-DNA检测都为阳性,乙肝病毒处于高复制状态,而他们的病情十分轻微,肝穿结果显示,他们的肝组织仅为轻度的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而大多数肝硬化或肝癌患者的乙肝病毒-DNA检测多为阴性,而病情却十分严重。乙肝病毒本身不引起肝细胞病变,感染的肝细胞仍然是长寿的,半衰期6-12个月或更长。乙肝病情轻重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患者的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病毒的变异等,病毒数量多少不是病情演变的决定因素。 正确观点:乙肝病毒-DNA检查只是病毒复制的参考,乙肝病毒-DNA高,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不是病情很严重的代表,有的肝硬化患者由于长期的病变,病毒已不复制,就能说他(她)的乙肝不严重吗。因此,乙肝病毒-DNA定量不能说明病情轻重。
最近不少电视、报刊等媒体有关肝病广告中,频繁出现“乙肝病毒基因检测”一说,广大观众心存疑惑,这个基因检测到底是咋回事? 所谓的乙肝病毒基因检测指的是通过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检测方法),检测出存在于体内极其微量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的新的检验方法。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成分,是病毒复制的发动机,通常乙肝病毒基因组只有3.000左右核苷酸(nt)、32拷贝大小,分子量为(16~20)×106。使用一般的生化和免疫技术,根本无法检测到这样微量的物质,只有通过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对核酸分子进行扩增,扩增倍数可以达到109,从而检测出极微量的病毒。这种检测方法如果使用得当、技术过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如果患者抽血化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为阳性,这是乙肝病毒感染并复制的直接证据,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不仅能够定性,也可以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到定量PCR技术,检测出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具体数量,分析患者血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数量的多少,可以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同时也能评价和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大小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滴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滴度越高,传染性越强。不少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往往首先通过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滴度反映出来,如果治疗前滴度较高,治疗后,滴度逐渐下降,甚至转阴,说明治疗有效。 另外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乙肝阳性患者的漏诊,已往献血或体检筛选乙肝患者,通常只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一般就可以排外乙肝诊断,现在研究发现,许多表面抗原阴性的异型乙肝并不少见,不少乙肝患者虽然只表现为乙肝抗体(如核心抗体、e抗体等)为阳性,但是肝功能反复异常,这些人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往往为阳性,这些人也是乙肝现症感染者。 过去习惯认为,乙肝“小三阳”预示着病毒复制减轻,传染性较小,是一种好现象,现在发现,一部分“小三阳”患者,病情反而越重,这些病例往往出现在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甚至于肝癌患者身上,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乙肝病毒的变异,乙肝病毒变异造成的反常,使得乙肝病毒指标出现许多不规律改变,如表面抗原阴性和e抗原阴性的乙肝不断出现,现在随着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的开展,这些异型乙肝诊断变得较为容易,各种变化的乙肝病例,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基本都是阳性。 自PCR检测应用于检测乙肝病毒感染后,发现仅靠两对半诊断乙肝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有些病人的血内未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但实际病人的体内仍携带有乙肝病毒,相当数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炎病人仍是乙肝病毒所致;还发现血液检查中出现了表面抗体,PCR检测显示这类人仍有部分携带少量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单用乙肝病毒e抗原作为乙肝病毒繁殖和传染性指标不可靠,因在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的慢活肝病人血液中,乙肝病毒繁殖仍有可能活跃,甚至演变到肝硬化阶段,血中出现e抗体时,乙肝病毒仍在进行繁殖。因此,PCR技术应用于检测乙肝病人后,已经打破了过去采用“两对半”检验结果作为乙肝病人是否患病或是否具有传染标准的认识。科学地判断病人的情况应以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结合PCR结果综合判定,PCR阳性即提示体内有乙肝病毒繁殖,具有传染性,但是与病人接触者是否会被感染发病,就要取决于接触者的自身免疫抵抗力和感染毒株的质和量等诸多因素。 PCR技术固然先进,但开展应用仍受实验环境、试剂质量、实验用器材诸多因素限制,如操作中一旦标本被污染就出现复制的不真实性,而发生的假阳性、假阴性、使临床医生困惑,因此操作过程必须非常严格,并设立阳性对照试验。现在一些地方尚不具备进行PCR检测的试验条件,质量控制标准不稳定,仓促上马,开展检测,结果往往不准,PCR检测方法最好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以保证其准确性。
携带有乙肝病毒的患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和乙肝患者接触是在所难免的事,任何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只有少数可能发展为肝炎,大多数人可能以亚临床感染或既往感染形式存在。是否成为乙肝患者和每个人感染的乙肝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有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在乙肝病程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 1如果患者机体的免疫调控功能正常,一旦乙肝病毒侵入人体,便会很快被特异性的抗体(表面抗体的抗前S)所中和,那么这个人除在肝细胞遭攻击破坏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外,随着乙肝病毒被清除,感染被中止,随着肝细胞的修复,病情就趋向痊愈。 2上述过程中,如果乙肝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仅部分肝细胞受损,临床可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感染病毒后,产生抗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抗HBs),能够使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3上述过程中如果乙肝病毒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有较多肝细胞受损,则临床表现为黄疸型肝炎。 4如果人体免疫功能较低下,病毒得不到彻底清除,肝细胞不断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则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5如果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体(表面抗体及抗前S抗体)形成不足,不能有效地中和循环中的乙肝病毒,细胞毒T细胞不能消灭和清除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还由于抑制性T细胞功能亦低下,无法阻止乙肝病毒与肝细胞膜结合产生肝细胞膜特异性抗体,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另外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使肝细胞和其他器官脏器亦遭受更严重、持久的损害(如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则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6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失调,初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增强,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和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大量肝细胞坏死。随之细胞免疫功能衰竭,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降低;T、B细胞功能失调,激发免疫复合物反应及ADCC作用;再加上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抑制因子、中分子物质的聚集,内毒素血症和微循环障碍等多因素的交叉协同作用,导致肝脏大块坏死、萎缩,患者表现为出血、昏迷,即发展为重症肝炎。 7.如果人体免疫功能发生耐受和麻痹,虽然肝细胞里有乙肝病毒在复制,而机体却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肝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度损伤,则表现为慢性无症状带毒者。
一般说,肝细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乙肝病毒只是利用肝细胞摄取的养料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病毒复制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原都释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这种在肝细胞膜上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乙肝病毒急性感染后,人体对乙肝病毒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即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等。这些抗体在血清中企图中和乙肝病毒及其相应的抗原;另一方面人体的细胞免疫发生启动,特别是细胞毒T细胞,它会瞄准已经窜入乙肝病毒的肝细胞(靶细胞)进行攻击。乙肝病毒所制造的乙肝核心抗原(还有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或前S抗原等)在肝细胞膜上都采用与肝细胞膜脂蛋白结合的方式。被乙肝病毒致敏的人体细胞毒T细胞识别上述靶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Ⅰ类抗原)。结果在清除这些靶抗原和肝细胞内病毒的同时,肝细胞成了牺牲品。根据肝细胞破坏的多少就相应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期临床征象。 慢性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抗原与肝细胞膜结合要产生新的抗原,叫肝细胞膜特异性抗原(LSP)。人体免疫系统在产生肝细胞膜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会刺激杀伤细胞(K细胞),K细胞通过肝细胞膜上的Fc受体与肝细胞膜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对肝细胞起杀伤作用,同时消灭部分病毒(称为ADCC)。由于慢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反应不足,这种引起ADCC的作用时强时弱,以致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还由于乙肝病毒已与正常肝细胞成分结合,使人体细胞免疫的识别能力减弱。只要乙肝病毒的肝细胞膜特异性抗原伪装不剥除,慢性肝细胞病变就要周而复始地持续存在。另外还发现慢性肝炎的患者产生抗病毒的干扰素量减少,使HLA1类抗原的表达也不足;同时可见血清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种淋巴因子的表达异常,使病毒不能有效被清除,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临床上也发现乙肝病毒在机体免疫机制的压力下,在各种治疗因素的作用下,病毒本身也可产生基因突变或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得以持续存活,待机猖狂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