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1912-2006),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人。1912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武进。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个人贡献4著述5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徐复别名: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省武进县出生日期:1912年1月8日逝世日期:2006年7月24日职业:大学教授毕业院校:金陵大学主要成就:致力语言文字领域,尤在传统小学。代表作品:《〈訄书〉详注》《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 人物简介2 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2006年7月24日21时55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6岁。徐复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七十馀年默默地耕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和古典文献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徐复先生为黄侃和章太炎的嫡传弟子,成为国学界章黄学派的传人。建国后,徐复名列当时赫赫有名的南师中文系八大教授之列。徐复先生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在学术界教育界享有极 个人贡献3 徐复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撰写、出版了许多重要学术论著。徐复是章黄学派的传人。他对章太炎、黄季刚两位先师崇敬有加,呕心沥血地研究、阐释他们的著作。章太炎大师的《訄书》集哲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于一体,中西合璧,博大精深,文字古奥,阅读维艰。徐复从1975年初开始注释,至1999年四易其稿,费时20余年,在茫茫书海中抉奥发微,求证务实,矢志不渝,独领风骚,终于完成了80万字的《〈訄书〉详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他一生勤劬治学的总结,也是对章太炎研究乃至近代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一大贡献。徐老这种筚路蓝缕、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亦是当代学人的楷模。不仅如此,令人惊叹和钦佩的是,在极其繁重的脑力劳动中,他还兼顾其它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完成一项巨大的文化学 著述4 徐复将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撰写成许多重要著述。在蒙藏语文与汉语对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说》(《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22期)、《阏氏读音考》(《东方杂志》1945年第41卷第5期)、《守温字母与藏文字母之渊源》(《音韵学》讲稿中的一章,1946年)、《“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等。在训诂学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学术月刊》上海1958年第2期)、《韩昌黎诗拾诂》(《中华文史论丛》1964年第5辑)等。在校勘学研究方面,他著有《后读书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在典章制度方面,他著有《秦会要订补(修订本)》(中华书局,1959年)。在词语研究方面,著有《敦煌变文词语研究》(《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国语文》1961年第10、11期)、《读〈义 人物评价5 徐复诞生于辛亥革命枪炮声中,他名复,字士复,号汉生,皆取光复之义。青年时代,他师从黄侃(季刚)先生攻读传统语言学,尤究心于文字、声韵、训诂诸科。不幸季刚先生以知命之年早逝,徐复师出游姑苏,入章氏国学讲习会,直接问道于太炎先生。季刚先生是太炎先生的高第弟子,因而徐复师在章门有双重身份,即先为再传弟子,后为及门弟子。几十年来,徐复老师不仅以太炎先生为学问北斗,更崇仰其革命精神及伟大人格。他牢记师恩,以得列章氏门墙为荣,以承传章黄血脉为己任。文革后期,有人想利用章学为“评法批儒”服务,硬拉老师参加所谓研究《訄书》的“三结合”班子,老师唯恐太炎先生被歪曲,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焚膏继晷,苦读《訄书》,并且决定独立完成校注工作,以存太老师本真面目。了解了这段历史渊源,我们就可知道《訄书详注》在徐复师晚年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分量。这不是一般的古籍考证之作,而是一个宏愿的实施,一个承诺的兑现,一种历史使命的完成。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8年赴日留学,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先入明治大学,后就学于日本士官军校。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激于民族义愤,提前返国。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战,亲身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1943年,任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数月后返回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擢升少将。1944年谒熊十力先生于重庆北碚勉仁书院,并拜入其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1949年,徐复观迁台,定居台中,并历任省立农学院、私立东海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1958年元旦,徐复观与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9年赴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继任教席。1982年4月,徐复观因胃癌在台湾逝世,享年80岁。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个人作品4外界评价5人物研究6日本观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徐复观别名:徐秉常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省浠水县出生日期:1903年1月31日逝世日期:1982年4月1日职业:学者毕业院校: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主要成就:新儒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艺术精神》等 人物生平2 1903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场凤形湾。12岁就读于县城高等学堂。旋入省立第一师范。1926年入湖北省国学馆。1928年东渡日本留学,不久,考入陆军士官学校,涉猎政治、经济、哲学诸书,视野大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秘密从事抗日活动被遣送回国。先后在国民党政府军队任团长、军参谋长、师管区司令。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国民党参与指挥湖北阳新半壁山、山西娘子关等战斗。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受命任驻延安高级联络、参谋,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有所交往。6个月后返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并被授予少将,是蒋介石十四位核心幕僚之一,参与机要。1944年往勉仁书院谒师熊十力,悟熊氏“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之言,乃潜心于中国文化典籍。到台湾后,从政治圈转向学术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与唐君毅、牟宗三等海外学者一起推动儒学现代化研究,被称为第二代“新儒家”领军人物。1949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政治学 个人作品3 徐复观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这些论著,思想深邃,立论卓特,文风雄健,涵盖中国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其间一以贯之的主线,即通过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阐扬蕴含其中的中国人文精神。徐复观的学术著作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涉猎的范围广,从思想史到经学史、政治史、逻辑学说史,从文学到艺术,均有建树;二是著作水准高,徐先生的著作条分缕析,结构整严,随机感悟,透辟见底,言词恳切,真诚感人。《政治与学术之间》、《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集续编》等。参考文献:颜炳罡著:《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1版。李维武编:《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 外界评价4 徐先生乃斯世之英豪,他已尽了其鸣时代之艰难与民生之疾苦之责任。——牟宗三我想在现代学术史上,徐先生扮演的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他的学术经验和政治经验一样,可以说都不是正统的,但是其价值正在这种地方,他在价值上并不追攀主流或当权派,学术上也表示出伟大的异端的精神。——余英时徐复观先生的人格风范,就像东海一样的辽阔,像大度山一样的永恒。——杜维明徐复观与牟宗三、唐君毅同列为“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对现代新儒学在20世纪下半叶的兴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58年,他与牟宗三、张君劢、唐君毅联合署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成为新儒学思潮在港台地区崛起的重要标志。在学术上,他接受熊十力“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加上他独有的政治与军事生涯,使他更关注现实生活,无意致力于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做思辨型、书斋型的学者,而是以思想史论、时政杂文在历史与现实 人物研究5 徐复观这个中国内地读者颇为生疏的名字在文化学术界凸现出来,他有关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道德精神等领域的新鲜的见解、观点和学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研究文章萧萐父:徐复观学思成就的时代意义杜维明:徐复观的儒家精神——以“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为例蔡仁厚:徐复观的学术通识与专家研究李维武:国族无穷无极,江山辽阔多时——徐复观的文化哲学与人文世界黄克剑:心灵真切处的忧患——徐复观先生文化思想论要李翔海:徐复观中西文化观述评陈进国:从忧患意识到和乐境界——徐复观先生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开掘与反省王煜:徐复观与深圳市民的忧患意识周炽成:徐复观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一员罗义俊:儒家批判传统的重建——论徐复观先生的时代贡献黄俊杰:当代历史变局下的儒家诠释学——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解释姜国柱:徐复观的心性论杨胜良:论论徐复观对儒家“成己”思想的诠释肖滨:徐复观重构儒家政治文化的三个曾面 日本观6 从徐复观的系列《东京旅游通讯》来看,其日本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日本知识分子的译与创。徐复观说“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介绍,真是又多又快,这是使我非常羡慕、感激的一种事。”“日本对新鲜事物感受之快,对世界出版物翻译之快,介绍之快,恐怕在世界上是少可比拟的。”应该说,这种概括是符合日本社会发展事实的。日本之所以从一个古代的后进国发展到今天的先进国,善于迅速地译介先进的外国文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在古代,日本知识分子全面译介和大力吸收了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大大加速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缩小了与中国的差距。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分子又全面地译介西方的哲学、文学、经济、政治、法律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先进文化,通过日本民族的上下努力,迅速地实现了近代化。甚至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也不得不通过日文译本来大量介绍西学。直到今天,日本知识分子这一大优点仍在继续发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