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广州的园林景点有哪些?下文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绍。园林不仅仅只有苏州有,在广州具有不好,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已经公布了,是建成50年以上,有历史文化价值,有特殊纪念意义,也能体现传统造园技艺的园林。1、药洲遗址隐匿在北京路的南汉御花园在北京路附近,有一处藏在闹市中的宁静绿洲——药洲遗址。这里不仅是南汉时期的御花园,也是广州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迹。药洲遗址又名九曜园,得名于园内湖中瑰奇的九块怪石,园内怪石嶙峋,树林舞影婆娑,清雅幽静,别有洞天。置身于其中,看乔木葱郁茂盛、小桥流水、池水微澜、草木摇曳,闻虫鸣鸟叫,沉浸在这诗意的岭南园林意境中。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86号(南方剧院北侧)交通:地铁1/2号线公园前站门票:免费2、兰圃越秀山下的翡翠庭院刚踏进兰圃园门,就感到一阵舒爽凉意,燥热被隔绝于门外。兰圃是越秀山下的翡翠庭院,到处可见奇花异草,给人步移景换、置身仙境之感,被誉为广州版“苏州园林”。兰圃的造景布局,属江南园林风格,但建筑细部装饰,又处处显现岭南园林的风格。芳华园仿佛将兰圃最美的景致都浓缩于一处。雨天的芳华园,会另有一种意境吧?也许可以坐在芳华园的方亭,听雨打芭蕉声,看锦鲤在波影间嬉戏。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01号交通: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B2出口门票:全票8元(学生票4元)3、余荫山房清代广东四大古典私家园林之一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区南村镇,是清代广东四大古典私家园林之一。这里建成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以其“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建筑特色,被誉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余荫山房内布局十分巧妙,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等建筑相映成趣;亭台楼阁、桥廊堤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典型的岭南园林风格在一砖一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交通:地铁7号线至员岗站B出口,转乘番30路(余荫山房总站下)门票:全票18元4、南海神庙跨越千年的海丝传奇两千多年来,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也一直是世界闻名的商业都市。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的南海神庙,自创建到清末,一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海神祭祀的皇家庙坛。目前,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跨越千年时光,今日的南海神庙依然雕梁画栋,宫阙巍峨。万里海上丝路,“扶胥浴日”的盛景已成过去,但“海不扬波”的祈盼却延续至今。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旭日街22号交通:公交:乘B1、B1快、B26、B28、B29、B30、B31等到南海神庙站下车,下车后沿电厂西路步行约300米到南海神庙(西门)地铁:乘地铁13号线至南海神庙站C2出口,沿电厂西路步行300米至南海神庙景区西门门票:全票10元5、越秀公园无数老广心目中的“白月光”越秀公园,是广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自元代以来,就被纳为羊城八景之一。约69万㎡的越秀公园,一直是无数老广日常闲逛、散步健身的首选,已然成为了许多广州人心中的“白月光”。这里有广州保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有一条由498级石阶砌成的百步梯,它是通往越秀山顶的中山纪念碑的登山之道。还有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的镇海楼。在越秀公园里散发的气息是放松、自由的,林荫过道上还能听见爷爷奶奶们聊着家常,这些都是在越秀公园里觅得的广式幸福。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88号交通: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B1出口门票:免费
导读:广富林遗址公园门票价格多少钱+优惠政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广富林遗址公园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这里拥有最原始的人和自然相处和谐的环境,给人一种宁和安详的氛围,大家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激情和刺激。门票价格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成人30元/人、学生15元/人、儿童/长者15元/人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成人30元/人、学生15元/人、儿童/长者15元/人富林密码·水下迷城:周六单人399元/人画舫游船:80元/人购票入口【官方预约购票入口】预约指南点击入口后扫码,关注广富林文化遗址服务号,点击右下角菜单栏【预定服务】,然后点击【入园预约】即可免费预约广富林文化遗址上午场/下午场营业时间入园时间:09:00-16:30,使用日期当天23:59前未消费可申请退款,退款不收手续费。逾期不可退。入园地址:景区入口处,每单最多预约3张注意事项该免费预约不包含以下场馆门票:·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成人票:30元/学生票:15元/儿童、长者票:15元·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成人票:30元/学生票:15元/儿童、长者票:15元·富林密码水下谜城周六单人票399元购票入口:【广富林文化遗址官网】优惠政策半价优惠票1、身高1.3米(不含1.3米)-1.4米(含1.4米)的儿童(需家长陪同入园)2、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本人有效证件)3、全日制在校学生
义马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倾斜度大,属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地带。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度地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义马市景点有哪些。1、清风山:位于义马市河口村北8公里处,清风寺位于清风山麓,清风湖畔始建于隋炀帝年间,重建于公元2002年。2、鸿庆寺石窟: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明嘉靖年间及后代重修之碑。3、义马慈禧行宫:后宫原有上房9间,东西各有厢房两间,皆出前檐。前后院中间有影壁墙,两侧各有月亮门一个。4、秦新安故城遗址:历为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之一。5、楚坑遗址:位于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俗称万人坑。本知识点介绍到这里,上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义马市景点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点,请继续关注趣百科。
作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之一,三星堆遗址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那么,三星堆遗址究竟值得一看吗?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揭示这个千年文明的神秘宝库。 一、三星堆遗址的历史价值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史前遗址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蜀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星堆遗址的文化价值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器、玉器和金器。这些文物的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展现了古蜀人民高超的技艺水平。此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神秘的面具、神树等宗教用品,反映了古蜀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我们研究古代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三、三星堆遗址的科学价值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采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文明的科学信息。例如,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地层、遗迹、遗物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蜀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信息。此外,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巴蜀地区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珍贵数据。 四、三星堆遗址的旅游价值 三星堆遗址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文物,感受到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同时,三星堆遗址周边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景点,如广汉市区的古城墙、广汉博物馆等,游客们可以在游览三星堆遗址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广汉市的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三星堆遗址无疑是一个值得一看的景点。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且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古代文明魅力的机会。如果您对中国史前文化感兴趣,那么三星堆遗址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目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鸣条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领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鸣条之战的具体位置已经变得模糊不清。那么,鸣条之战遗址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鸣条之战的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境内。这个地方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是古代人类生活和繁衍的理想之地。在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和楚国的交界地带,也是两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鸣条之战的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的痕迹,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英勇和坚韧。同时,这里也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鸣条之战的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境内。这个地方不仅是鸣条之战的发生地,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这个地方绝对值得一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房宫,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宫殿,如今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它见证了秦朝的兴衰,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那么,阿房宫现在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遗址,探寻那段遥远的历史。 一、阿房宫遗址的现状 阿房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占地约500万平方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阿房宫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了一片废墟。然而,这片废墟却依然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二、阿房宫遗址的保护与修复 为了保护和传承阿房宫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目前,阿房宫遗址已经成为了一个集考古、研究、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在阿房宫遗址内,游客可以看到一些修复后的古建筑,如烽火台、城墙等,它们虽然规模较小,但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此外,遗址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相关文物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阿房宫的历史文化。 三、阿房宫遗址的意义 阿房宫遗址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秦朝的辉煌,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技艺和文化传承。通过对阿房宫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总结:阿房宫遗址虽然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它依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珍惜这一历史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守护这段宝贵的历史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馆娃宫是哪里的遗址?唐朝诗人黄滔的《馆娃宫赋》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原文】: 吴王殁地兮吴国芜城,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门外已飞其玉弩,座中才委其金觥。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 想夫桂殿中横,兰房内创,丹楹刻桷之殊制,釦砌文轩之诡状。如从渤澥,徙蓬阙于人间;若自瑶池,落蕊宫于地上。绣柱云楣,飞蛟伏螭。基扁郁律,钩楯参差。碧树之珍禽夏语,绿窗之瑞景冬曦。吴王乃波伍相,辇西施。珠翠簇来,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拥出,登绮席以逶迤。触物穷奢,含情愈惑。欲移楚峡于云际,拟凿殷池于槛侧。花颜缥缈,欺树里之春光;银焰荧煌,却城头之曙色。 殊不知敌国来攻,攒戈耀空。虎怒而拿平雉堞,雷訇(hōng)而击碎帘栊。甲马万蹄,卷飞尘而灭没。琼楼百尺,爆红烬之冥濛。悉由修袖舞殃,朱唇唱隙。瑶阶而便作泉壤,玉础而旋成藓石。恨留山鸟。啼百卉之春红;愁寄陇云,锁四天之暮碧。 悲夫!往日层构,兹辰古壕。香径而同归寂寂,稽山而杳自高高。遗堵尘空,几践群游之鹿。沧洲月在,宁销怒触之涛?已而西日忽忽,东波浩浩。松楸而骈作荒隧,车马而辗通长道。彼雕墙峻宇之君,宜鉴邱墟于茂草。 【译文】: 吴王夫差死后,吴国都城就成了一座荒芜的城市,没法细打听原来馆娃宫的地址,那里曾发生的事情也难以说明。当年宫门外已经飞来用玉饰的大弓射的箭,宫内座席上才刚刚安放金属制的酒器。跳舞所用的广榭,唱歌所用的高台,早晨还是宫中建筑,晚上就变成了沼泽地;英雄的风采,霸主的业绩,全被吴王夫差这样的古人丧失掉了,只给今人留下惊叹。 想那桂子飘香的殿堂,当年在宫中东西横向座落,兰馨氤氲的精舍在宫内刚刚创建,朱漆的庭柱,雕绘的屋椽,都不合诸侯礼制,以金玉镶嵌的台阶,用艳彩绘饰的栏干走廊,呈现出奇异的形状。好像从渤海中把神仙居住的蓬莱宫阙移到了人间;又好像从天上的瑶池里把蕊宫迁到了地上。立柱与横梁都绘有五彩花纹,中有腾飞的蛟龙与潜伏的无角龙的图象。宫门深邃,官署错乱排列。夏天,珍奇的飞禽在碧绿的树上叽叽鸣叫,冬天,太阳照着绿纱窗前祥瑞的景致。吴王于是杀死直言相谏的伍子胥,并抛尸于江任其漂流,用帝王、皇后坐的车子载着西施一同回到此宫。戴着珠玉、翡翠的美女簇拥而来,住在这气象幽深的玉石制成的殿堂中,吹奏着笙簧的乐人前呼后拥出来,登踩在绵延相连的绮丽地毯上。吴王由外物触动更加穷尽奢侈,怀着情欲神志愈加迷乱。妄想移动有神女的楚国巫峡到云边,打算在栏杆旁凿出商纣王宫中那样的酒池。美人花容隐约,秀丽压倒林中的春色,烛光闪闪明亮赶走了城楼上黎明时的天色。 实在不知道敌国会来进攻,越国聚集的戈矛在空中闪闪发亮。他们如虎勇猛的士兵发起怒来就夺取了城堞,吼声如雷震碎了馆娃宫的竹帘和窗栊。披着甲衣的万匹战马,在飞扬的尘土中时隐时现。馆娃宫的百尺高玉饰楼阁,燃起迷濛的红色火焰。这全是由于吴王沉溺于长袖漫舞带来的祸殃,口上抹着红胭脂的歌女整日吟唱,给越国灭吴提供了机会。美玉砌成的台阶于是沉没于地下,用玉凿成的柱子基石很快成了长满苔藓的石头。亡国之恨留给山鸟,在春季百花盛开时悲啼;把灭种之愁寄托于山冈的云朵。笼罩住了日暮时青绿色的天空。 可悲呵!往日层层叠叠的建筑,都成了现今时代的古壕沟。往日那香花遮掩的小路,同样冷清寂静,高高的会稽山徒自空远峻峭。遗留的残壁尘土不扬,久无人迹,来这里踩踏的几乎全是一群群漫游的麋鹿。水滨之上皓月当空,难道能平息因亡国怒恨相感应而涌起的波涛?此后但见西边落日匆匆而去,东海波涛浩浩渺渺。松树、楸树排排相对,树荫下构成荒芜的隧道,车碾马踩引出一条长长的路来。那些住在雕绘的墙院里与高峻的屋宇内的君子,应该从深埋在这茂密荒草下的馆娃宫废墟中得到借鉴。 【评介】: 春秋战国之交,吴越争战激烈,越王勾践欲报战败之辱,曾卧薪尝胆,长期休养生息,终于转劣为优。在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十四年、越王勾践十五年)乘吴王与晋定公、鲁哀公、周卿士单平公会于黄池,勾践派兵攻入吴都,在此以后的七、八年内,越又多次围吴,逼迫吴王夫差自杀,吴都也因几经兵燹,变得一派荒芜,尤其是吴王夫差寻欢作乐的地方——馆娃宫,更是残破不堪。后来的文人墨客每临馆娃宫的遗址,无不触景伤感,抚今追昔,发出各自的古今兴亡感慨,唐末文学家黄滔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滔的《馆娃宫赋》撇去许多史实不说,只从昔日馆娃宫的繁华到后来的毁坏着笔,以此来反映吴国的兴衰变化,从而引出重要的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也是为先人与后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一条普遍真理: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是这篇赋的讽喻意义之所在。作者要以馆娃宫的盛衰变化,来揭示历史变迁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这就决定了作者要采用对比、衬托来作为赋的主要表现手法,并以此来安排赋的布局结构,使盛衰的情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赋的讽喻意义。 全赋分四个段落,开头一段揭示题意,唤起全篇。作者以“古人失而今人惊”作为段落的精策。古人,指吴王夫差,他失掉的是繁华的吴都、堂皇的馆娃宫、英雄的风采、霸主的业绩,隐约点示出丧失的缘故:越军已兵临城下,吴王还沉溺于酒色之中,这能不失国亡身吗?今人,指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世人。作者目睹吴国荒城,感慨万千,怅痛无极,尽管遗迹无几,“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但昔日越国由弱变强、由奴变为主和吴国由强变弱、由主转为奴的过程,全可由馆娃宫的成毁体现出来,这种历史巨变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第二段以“想”贯通全段。开头的“想”字紧承上段末尾的“惊”字。因“惊”而欲“问”欲“名”,然而“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作者只好遥想当年的“故宫”与“故事”,馆娃宫画栋雕梁、金栏玉砌,吴王夫差得意忘形、骄奢淫逸,物态人情刻划得细切生动,并用海中蓬莱仙阙、天上瑶池蕊宫来衬托馆娃宫的金碧辉煌,以“春光”与“花颜”,“曙色”与“银焰”作比较,表现馆娃宫内妙龄女郎花枝招展,吴王在灯红酒绿中通宵狂欢无度。西施、乐妓用来衬托对比,那只是虚写,写他们实际是补足吴王的穷奢极侈。作者用巫山之梦、酒池肉林二典事,以楚王与纣王来衬托吴王。作者所想到的便是当年馆娃宫豪奢的外壳裹着一具吴王醉生梦死的躯体,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腐败的气息。 第三段以“殊不知”来领起,突转笔锋,好似作者把叙述的角度让给当年的“古人”,实际上脉络直贯,继续述说“故宫”、“故事”的发展。第二段叙述的“骄奢”是事理之因,此段便是叙述其果——衰亡,逻辑条理是很清晰的。写衰亡还是多用对比衬托,用越国的攒戈、甲马与吴国的修袖、朱唇对比,表现越军气吞山河的气势与吴国危如累卵的局势;以泉壤与瑶阶、藓石与玉础相衬托,写出馆娃宫前后的悬殊变化,作者只选择了几个最为传神的小镜头,便概括了吴国灭亡的本质。“故宫”成了一片废墟,“故事”早已结束,留下的却是永远难消的亡国愁恨。作者不言愁恨留于人心,而言“恨留山鸟”、“愁寄陇云”,连无情的鸟儿、云朵也深解亡国愁恨,更显得情致缠绵宛转,依依不尽。 昔日之淫乐与今日之衰败,互相映衬,加倍写足了“古人失”,最后一段重点放在了“今人惊”,而“失”与“惊”之间紧紧用馆娃宫遗迹来衔结。作者惊叹往日“层构”今日变成“古壕”,往日花径今日香消寂寥,往日美女如云的地方,今日只有麋鹿出没,往日美轮美奂的宫殿已深埋在荒草之下,今日在其上可行车走马,因昔思今,借古察今,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作者告戒那住华屋的达官贵人,当年馆娃宫富丽皇堂无比,但现在不过是茂草丛中的瓦砾,谁能保证这些华屋的明天不会是像馆娃宫的今天呢?所以对着往日馆娃宫的废墟,应该好好深思,“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卒章显志,加重说明本赋主旨,与开篇相呼应,一气贯注,全赋写得绮丽而悲慨,给人留下无限的思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归根结底是文字造成的争议不断三星堆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又无法解决,所以人们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这些说法又无法解读这些文物。 按照全球的遗址来讲,几乎每个遗址都有文字记述,最起码能说明是什么文化范畴。而三星堆从发现到现在,九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文字,这是一个很反常的情况,按说商末应该有文字了,但是三星堆就是没有,最少是没有发现,到目前为止一星半点都没有,哪怕是没有见过的文字都可以,但是没有,所以各种争议纷纷而来。 本来一个遗址的文物形态,一般情况下都是会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三星堆遗址地处中国境内,文物形状却完全异于华夏文化,又没有文字,没有争议是不可能的。 但愿三星堆遗址能发现文字。 三星堆遗址的来历是什么? 距离四川广汉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由此得名。1929年 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了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 幕。1986年,于三星堆发现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 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三星堆文明的来源是一个谜。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像不归属于已知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十分奇特。出土的“三星堆 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Q在三星堆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 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 这些祭祀用 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 非常接近。同时,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世界最早的金杖,价值连城。在坑中出土了 5000多枚海 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还有60多根象牙,引起了学者们关于“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 议。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三星堆遗址证明, 古代巴蜀地区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 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 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三星堆遗址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三星堆遗址能以真面目示人也得益于一个机缘,就在燕氏父子出卖那些玉石器的时候,也带了一些送给当地驻军旅长陶宗凯。此人乃一介武夫,对古董一无所知,但他找到了当时在华西大学地质系任教的葛维汉先生,请他帮助鉴别。葛维汉先生来自美国,对古董有所研究,他看到这些玉石器后,眼前为之一亮,没想到如此精美的玉石器也会出现在西南地区,他初步认定了这些玉器是周代礼器,是稀世珍宝。 就在1933年秋,葛维汉先生与同是华西大学教授的林铬钧先生、戴谦和先生等人组成了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队。考古队在发掘中,发现了许多陶器、石器、玉珠、玉圭等稀世珍宝。1936 年,考古队将发掘所获加以整理分析,在《华西边疆学刊》上发表了《汉州初步发掘报告》的文章。 在报告中,有关遗址文物被称为“广汉文化”。不幸的是,第一次发掘工作仅仅持续了 4年,就被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阻断了。第二次正式的发掘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配合宝成铁路的建设,考古学家们又一次来到了月亮湾进行考古调查,继续十余年前对遗址的勘探。 他们采集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标本,根据初步考证,他们确定该遗址可能是西周时期的古遗址。1963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发掘,是由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教授冯汉骥带领他的学生进行的。他们来到月亮湾的高地上,极目远眺,顿感这是一个不凡之地。冯先生深有感慨,他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古代蜀人的“都城”。 后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个人认为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同属于两河流域文明金莎个人资料,因为她们有高度的楔合性,当时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在北半球的辐射可以用四面八方来形容,因为她们在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发达呈度己经超过了古埃及,就目前现有资料来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图藤,以天地万物之图象,山川鸟兽之形迹最终演化成文。可这时期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文明呈度最高,也随着波斯帝国不断的扩张,他们的文化不但夸越了天山,而且向西穿越了亚平宁半岛入驻欧州。而三星堆文明与中土文明和古彝族人的文明目前没有直接的物证来证明他们有联系,况且这个从天而降,格格不入的文化目前只能用异城文化来解释,且同时期有高度文明的只有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只有他们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就己经成熟的应用冶炼和黄金应用技术。故由此及彼分析,三星堆文明与金沙遗址非古彝族人的文明,属于外来两河流域的文明更合适,个人妄言微议,望众友友斧正虽评。(小龙写于城固西关)
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良渚玉器。至于为何能申遗成功,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证依据是: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一一我们暂称“良渚古国“。 考古学家考证约5000多年就存在,以种植水稻为主,会用麻和丝编织衣裳,用黑陶做生活器皿,用玉饰装扮自已,美化生活,绘画技艺出神入化,及至我们现代穿的的鞋子也非常类似,这都是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的重大发现。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小窍门?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小窍门 曾面纹玉琮 中国人历来喜欢玉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发现的一对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国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中间还有河姆渡文化、罗家角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都有玉器的发现,而且琢玉逐渐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喜爱从来没有中断过。 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由于在浙江余杭的良渚镇发现,所以叫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玉器(仰韶文化则以丰富的陶器而著名),良渚玉器数量众多,雕刻非常繁密细致,工整和谐。尤其在良渚玉器上的细细的阴刻线,其精细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是五千年前的人类所做。 良渚玉钺 考古工作者比较系统地对良渚文化进行了考古发掘,因此良渚玉器的特点总结也比较系统全面。不存在太多的争论(有很多人为了搅浑水,经常在在各种媒体病毒式地宣传很多错误的鉴别口诀和知识,好令人上当。不光是在古董市场上,像医学知识,尤其在中医领域和癌症领域尤甚,在占卜风水领域也是,大量的杜撰的信息令人防不胜防)。 良渚玉曾文面纹镯式琮 良渚玉器的特点分析: 一、种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饰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镯三种单体玉器外,绝大多数是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术比较成熟,造型规整对称,厚薄均匀,线条端正,轮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体型较大(红山玉器的体型较小),上面常见浅浮雕,刻线技艺几乎空前绝后,是良渚玉器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逻辑的,主要用了浙江一带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江苏溧阳的梅岭玉),质地不纯,以青色为主,少部分是黄色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还有附近地区产的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石料。这种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钢制刻刀的硬度要大,不能用这种刻刀雕刻。仿制品一般用岫岩玉仿制。 良渚玉鳖 五、一些文献说良渚玉器使用了软玉法雕刻。因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较高的玉料,在远古时期没有高碳的合金工具,无法使用金属刻刀进行雕刻。在清代叶尔宽的《摹印传灯卷》中记载了软玉法:玉石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又法取虾蟆肥者,煎膏涂之,则柔软可刻。经过软玉法处理的玉石,玉器表面的硬度会降低一到两个摩氏硬度,就可以用金属刻刀(锟铻刀)雕刻,但是软玉法使玉器软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纹不深。在金庸写的《神雕侠侣》中王重阳和林朝英打赌,看谁能用手指在石碑上写字,林朝英就用了软玉的药。 古墓派祖师林朝英 常见的雕刻方式有三种:直接式、全遮盖式,半遮盖式。直接式是直接把玉器全部用软玉法处理,然后在上面雕刻。全遮盖式是类似染布,整个玉器用不透水的材料保护起来,然后雕刻去除较软的保护层,再用软玉法处理玉器,将软化的部分去除。半遮盖式,就是用画上的保护层保护不要雕刻的地方,要雕去的地方不保护,再进行软玉处理,如同蜡染的技艺一样。 关于软玉法的存在问题:2000年吴京山先生用“氟化钙和多种酸碱溶剂调配的试剂”对玉料进行直接式、全遮盖式、半遮盖式软玉法处理,仿制了良渚玉器的雕刻效果,并发表了《试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之谜》的文章。但是由于强酸试剂在古代得到的可能性比较小,并且受腐蚀的仿制品的性状与实际良渚玉器的形状有差别,吴京山的这篇文章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其实上面说的是不对的,哈哈哈哈哈。良渚玉器的阴刻线是反复蹭刻做出来的,金属的刻刀硬度不够,但是有很多石质刀具的硬度比透闪石高啊,具体的方式下面我们会讨论。但是就像我上面说这么多,有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就会信以为真,这种说法一旦出现就会被反复引用,以至于现在在网上搜索的还会找到很多。这种信息的铺垫实际为作伪来做准备的。 由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完全的保护,从良渚文化被发现开始到现在,有很多盗掘现象,就有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私人藏家之手,甚至海外藏家,其中有很多精品玉器。但是市场上更多的良渚玉器是仿制品,因为藏家对于良渚玉器的追捧,造就了利润可观的市场,有利润的地方就一定有仿制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余杭瓶窑镇就有众多的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大部分销往香港和日本(所以日本假货特多) 这个金阁就是个假古董,复制品,真的烧掉了 辨别这些良渚玉器的真伪,了解良渚文化,以及这些玉器的来历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一、玉料: 上面我们讲了,良渚玉器的玉料主要使用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一类是未沁色时是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变成鸡骨白的玉料(同一块玉器上更好比较),这种玉料主要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物、冠状饰物等。 另一类是未受沁色是暗绿色,受沁后变成五色斑驳的颜色,并且在玉石表面可以看到绢云母状交叉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主要被用来制作较大的玉璧,从良渚早期一直使用到晚期。到良渚晚期,这种暗绿色的玉料也被用来制作高节玉琮。但早期玉琮一般用第一种玉料制作,但是早期没有这种高节玉琮。这是玉器储量发生变化的规律和玉器形制由简到繁的演变规律。 现在作伪的技术是提高了,但是玉料与以前不同了,这是一个大破绽。因为作伪必然是用便宜的东西和便宜的方式,去博取高价的东西。像那种花二十万做十万的假货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 岫岩玉料 作伪的比较便宜和易得的材料就是现在辽宁还在大量出产的岫岩玉。岫岩玉的硬度是4.8-5.5度,良渚玉器的硬度在6·6.5度,更硬一些,颜色和做工可以近似,但是硬度无法模仿。 其他玉料作伪也有用硬度和颜色相似的独山玉、地方杂玉,1982年在江苏溧阳地区发现的小梅岭玉也被用来仿造。这些是新玉,成器后,还要进行染色和仿沁,这些工序的不同也成为我们进行判断的依据。 独山玉 二、沁色 良渚玉器多鸡骨白,鸡骨白是玉质受沁后失色的一种状态,实际的颜色有黄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黄色等颜色,根据玉质本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鸡骨白的玉器的沁色深入肌骨,是不透明的,不能透光。由于玉石是多种矿物质的集合体,同一块玉石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钙化程度也不会一致,鸡骨白玉器表面会有一些较为稳定的物质没有受沁,就会在玉器表面保留大小不一的晶点(小如芝麻,大如豆瓣),这种晶点通常是红褐色的,用手电贴在玉器表面观察,这些晶点是透光的。由于仿制鸡骨白是用火烧或腐蚀的办法,均匀变白,这种晶点是不容易造成的,几乎在仿品上是看不到的。 用硬度较高的独山玉仿制的鸡骨白,由于硬度大,玉器表面是呈现鸡骨白的样子,但是未透入玉质,用强光照射,依然是透光的。 上面我们谈到,良渚玉器中有一种暗绿色玉质,受沁后呈现五色斑驳的沁色,这种仿制较难,太容易露馅,少见仿品。 良渚鸡骨白 三、宝光 良渚玉器,特别是在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会有一种薄薄的致密的玻璃状的光膜。使玉器呈现一种我们传统所说的:宝光,这种宝光是强烈而柔和的光泽。这是仿制品用打磨抛光上蜡所无法体现的,仿制品的玻璃光往往看起来有些刺眼。独山玉仿制良渚玉器一般不会抛光,因为独山玉表面结构不均匀,一旦抛光,表面往往不平整。 十二层玉琮高40cm直径8cm,体量就很大了,但是依然一个人可以拿动。 四、琢痕 良渚玉器的切割使用的方法是:线切割法、锯切割法,也发现用砣切割痕迹,在玉石的表面会发现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 良渚玉器的纹饰用燧石、石英、玛瑙等石质的刀具加解玉砂与水反复琢磨而成,阴刻线条挺拔有力。钻孔采用实心钻、管钻方法,中孔多由两面对钻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纹,伪品常常打磨光滑。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玉器表面的抛光面有粗细不均较顺畅的细凹线。 用石质刀具加解玉砂的方式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石质刀具的硬度其实比玉料的硬度大不了太多,不能一次性画出很长的线条,要现在玉料上画出要雕刻的内容,再用石刀一点点沿着之前画好的图案蹭划,这样同一条线条的深浅也会不一样。直线基本可以保持平滑,而曲线就比较容易偏离原来计划的图案,在转角处就会出现跑位的痕迹。 用放大镜观察,良渚玉器上的阴线会呈断断续续的游丝状,线条边缘有崩齿痕,腐蚀而成的玉器不可能有崩齿痕。同一条线的粗细也有细微变化,变化的距离一般在4cm之内。仿制品一方面玉料硬度稍低,一方面为了快速大量制造仿品,造假者会用硬度更高的钻石刀具(一只割玻璃刀很容易获得),刻出的线痕绝对不能模仿出真品的痕迹。虽然现在很多仿品也会刻意模仿仿佛蹭划的刻线,但是由于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做出的东西认真比较,分出真伪并不难。 由于雕刻时使用的石质工具也会磨损,工具本身的刃部不会太尖锐,用放大镜观察,弦纹底部的痕迹是比较圆润的,仿品用金刚石刻刀,刻纹底部是比较尖锐的。 五、形制 良渚玉器都是手工单件制作,每件都不一样,不会成对出现。 因为《良渚文化玉器》图录大家都比较容易看到,仿制品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形制,只是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仿制者往往会挑选有精美纹饰的琮、镯三叉形饰等来仿制,而且为了增加其美观度,会做很多画蛇添足的做法。例如现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中,没有浅浮雕和阴划线相结合的神人兽面纹饰,仿制者问追求华丽,就凑在一起,反而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追求高大,以致璧、钺、带钩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场上三节以上神人、兽面组合的柱状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钺、镯、带钩、三叉形器、半圆形器和琮形管均为仿品,并产量大。 良渚玉琮 这件玉琮的尺寸是高5厘米,射径7.1至7.4厘米,实际是很小的,可以托在手里,太重的玉琮就失去实用性了。
属于吴城文化1973年江西发现什么遗址,二期。 首先给大家介绍下吴城文化。吴城遗址是在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位于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这里经过六次发掘,发现2000平方米,七个考古地层,三期文化:商代中期、晚期以及商末周初三个时期。这里还出土了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 玉器、牙雕等900余件。出土的文物既有中原的影响,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新干大洋洲墓,这是发现于1990年,江西省博物馆公布了新干大洋洲发现商代大墓的消息,然后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考古学家李学勤曾与妇好墓进行过比较。就发现,两墓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是相当的,而妇好墓的玉器较多。而大洋洲的椁室较大,且大洋洲的陶器远多于妇好墓,多达300多件。统属于吴城二期。也就是商代晚期。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考古学家就发现,大洋洲的陶器不但在形制和质地上与吴城遗址相类似,连陶文也是一致的。比如在大洋洲和吴城二期遗址,都出现了相同的“戈”字。 还有就是大洋洲出土了好多件鼎,这与樟树市锄狮脑出土的扁足铜鼎相类似,而锄狮脑的鼎正好是二期的。 综合以上,当然也结合对碳14标本数据的测定,大洋洲墓属于商代后期早段的吴城二期。当然也就是吴城文化圈了。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哪里?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曾经发现过众多的古人类化石,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类化石就包括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图注:北京人的生活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当然远不止上面提到的三处,仅仅是超过10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就有48处,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5处,可见我们在古人类遗址上的丰富程度! 图注:世界范围内年代超过100万年的部分古人类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比较熟悉的较为古老的古人类化石是著名的元谋人牙齿化石,其发现于云南,时代则是距今约170万年前,其次就是2014年确定年代的蓝田直立人化石,距今160万年前。 2004年,科研人员开始在蓝田县上城村周边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个新的古人类遗址。在编号为L28的黄土层中,人们找到了三块刮削器,以及石片、尖状器、尖状器碎片各一块。使用磁性地层学的方法测定年代之后,确定该地层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210万至220万年前,相当于更新世早期。 图注:上陈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上陈遗址所在层位,图片来自网络 距今年代可以追溯到210万年前的上陈遗址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超过了之前个格鲁吉亚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这个遗址的发现也意味着直立人走出埃及进入欧亚大陆的时间远早于之前我们的预测。 目前,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上陈遗址,其发现地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的上城村,它同时也是亚洲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Zhu, Z. Y. et al. 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s ago, Nature (2018) 2.Ferring, R. et al.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s at Dmanisi (Georgian Caucasus) dated to 1.85–1.78 M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0432–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哪里。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看下打卡流程: 遗址内文物和水里系统都保存验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游玩交通指引: 公交: 市民乘坐杭州公交时需主动出示健康码。上车时,司机将一一查验。持有绿码方可乘车。此举是为了在相对密闭、人流集中的车厢内,保证乘客健康、安全,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加强复产复工后公共交通的防疫安全。 可乘坐313路;348路;348路快线;430路;764路;787路;b支8路到“良渚遗址公园南”公交站下车后步行抵达。 地铁: 为了进一步加强复工复产后公共交通的防疫安全,杭州地铁将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为了您的乘车安全,请您在乘坐地铁时,主动戴好口罩,配合测温,出示“健康码”。 可乘坐杭州地铁2号线到达“良渚站”后转乘公交抵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入口附近。 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渚古城遗址为何能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至于为何能申遗成功,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证依据是: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一一我们暂称“良渚古国“。 考古学家考证约5000多年就存在,以种植水稻为主,会用麻和丝编织衣裳,用黑陶做生活器皿,用玉饰装扮自已,美化生活,绘画技艺出神入化,及至我们现代穿的的鞋子也非常类似,这都是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的重大发现。 良渚古城具体位置在哪里?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 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 扩展资料: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 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墓地均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考古发现 。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为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少林寺在哪、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少林寺是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另外,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天地之中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福清南少林寺的遗址在哪?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南北少林之称。南少林寺建于公元629年,现在已没了踪影。北少林寺建于公元490年,在河南登封市 的嵩山。中国学者于1993年6月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找到了南 少林寺的遗址,并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察发 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及史证,得到科学的验证,全国宗教界、 武术界、学术界、新闻界等一致证实,福清的少林遗址就是世传 的南少林。 福清市政府决定重建南少林寺,保留所有出土的文物。重建 的少林寺,占地100亩,庭院面积5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 平方米。重点建筑采用大式仿宋代结构,其余采用小式仿清代结 构。主要包括: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 。阁)、达摩殿。 其余有:钟楼、禅堂、方丈室、伽蓝殿、地藏 殿、十八罗汉堂、斋堂、知客堂、僧舍、香积厨、回廊、碑廊、 少林史馆、接待保安处、管理室、放生池、照壁、故园亭、双环 亭、复修寺记碑、围墙等。附属建筑有:少林庵、少林古桥、古 桥亭、少林湖、经书流通处、武术学校、少林宾馆、祈年坛、六 角亭、八角亭、演武场、停车场等。
三星堆遗址的最初发现三星堆遗址在什么地方,是非常偶然的。1929年2月的一天,家住广汉市太平镇月亮湾的燕氏父子在浇灌农田的过程中,锄头锄到了一块石板,他们满怀惊奇地撬开石板,竟发现了满坑光彩夺目的玉石器。不懂文物的他们却肯定这是宝物,于是燕氏父子便在深夜偷偷将一共300多件玉石器取出,搬回家中。过了一年,燕氏父子见周围并无异常反应,为了牟利,他们便携带这些玉石器到城市的少城路一以前最大的古董市场去卖。据说这些被他们变卖的玉器至今仍下落不明。如此多的罕见之宝涌人市场,一时间,广汉玉器在古董商和古玩家之间炒得沸沸扬扬。大批所谓的“淘金者”纷纷涌向月亮湾,去寻觅宝物。
大汶口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的汶河两岸大汶口遗址,遗址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为“大汶口遗址”。后来,又在山东境内及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辽东半岛相继发现了与此同类型的遗址,被学术界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1959年6月,在汶河南岸的宁阳县堡头村西首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3次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包括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存,以翔实资料揭示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的全过程。上有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存,下有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遗存。这种土生土长的东夷族系列文化,有力反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而轰动国内外。 遗址内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较多。石制生产工具通体光滑,有角有棱,刀口锋利。 墓葬以男、女分别单葬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女性处于从属地位,预示着母权制的动摇和父权制的产生。随葬品数量悬殊,质量优劣差别大,有的墓空无一物;有的多达180多件,而且品种复杂,制作精致,有珍贵的碧玉铲、玉臂环、玉指环、透雕象牙梳、绿松石镶嵌象牙雕筒、象牙梳、可与现代钢针媲美的骨针等。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有独特的猪形器、鸟形器。 大汶口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历经近20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级社会的萌芽业已出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汶河北岸、京沪铁路旁树立标志碑。 2考古编辑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人追求的“时尚美”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习俗。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发现很大比例的人骨没有门齿或侧门齿。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大汶口人是在成年后拔除门齿,并非死后才被拔掉。对于现在的人来讲,没有门牙是一件很丑的事情,而大汶口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由他们带动的这种风俗甚至持续了很长时间。在《高僧传》中都曾记载北朝时有一个叫“习凿齿”的人,与名僧道安有过“普天释道安,四海习凿齿”的精彩应对,可见“凿齿”之风多么盛行。 除了拔牙,大汶口墓葬中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很多人骨都有头骨枕部人工变形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自然也是墓主人生前很长一段时间有意压迫头部的结果,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由此也能想像大汶口人以“扁脑袋”为美的奇异风尚。 3保护编辑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遗址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开发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卫驾庄70多岁的老人卢继超联合当地17位村民,筹集资金达64万余元,筹建了一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展馆很小,却填补了遗址开发的空白。他们把从民间收集来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鉴别、整理,重新陈列布展,丰富、充实、完善了博物馆。 1994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处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镇政府又投资60万元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全国。该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年均利税12万元,促进了大汶口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保护大汶口文化遗址,泰安市政府出台了《泰安市大汶口镇总体规划》,将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区分为遗址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三部分。其中重点保护区以保护单位标志碑为基点,总面积约达83万平方米,在重点保护区不准进行其他工程建设及深挖。一般保护区从重点保护区的外缘线外扩170米,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不得拆除、改建或迁移地上文物。如因建设特殊需要,必须按法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建设控制地带从一般保护区的外缘线各外扩100米的范围内,在这一范围内不准修建两层以上的建筑物,不准深挖2米以下。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其设计方案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目前,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保护已经日趋法制化、完善化。 4文化编辑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区是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广大地区。是本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县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邳县刘林、大墩子、诸城县呈子、日照县东海峪和胶县三里河等遗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5特征编辑(1) 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已发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村落遗址所选择的地点,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带的高地上。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2) 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遗址中曾发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东西长4.65米,南北长4.55米,房门朝南。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四个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 6其他编辑其他的大汶口文化典型遗址包括山东省曲阜西夏侯遗址,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遗址,江苏省邳州市刘林遗址和邳州大墩子遗址。
作为一名西安人,曾经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居住了二,三十年的人 ,经历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从无到有,有资格来回复一下这个问题西安大明宫值得去吗。 “长安细雨,沐浴着太平;大明宫景,多少宿命。回首遥望苍穹下,世事浮沉,无常无情;终我一生,难寻太平。 ” ——电视剧《大明宫》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我童年的幸福,青年的记忆 ,中年的回忆。当年曾经就住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童年时就住在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丹凤门,现在在丹凤门前的一幅照片即是我童年居住的院子),后来搬到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东门的对面居住。鉴证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修建全过程。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宫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东北角的禁苑内营建永安宫,为其父太上皇李渊“清暑”,次年,易名大明宫。到了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因染风痹,厌太极宫湫湿,再次大兴土木进行翻修,改名蓬莱宫,并迁入宫中居住和理政,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复称大明宫。 从此,唐代17位皇帝都移住此地听政,大明宫成为唐代国家的政治中心。到了唐末,大军阀朱全忠劫唐昭宗迁都洛阳之时,大明宫遭到了焚毁与破坏。而从其从兴建到被毁,前后经历了270年的历史。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参照历史记载修建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有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清思殿、延英殿、金銮殿、三清殿、翔鸾阁、栖凤阁、太液池等29处遗址,2010年10月对外开放。 来到这里可以观赏唐文化、遗址,领略唐文化之精华。大明宫承载千古帝王的传说,开创大唐盛世,演义大唐雄风。 看到这里,您觉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值不值得游览! 请大家关注我,近期将发大明宫遗址公园视频直播。 大明宫是陕西旅游的胜地吗? 如果你想看到实物的辉煌,估计要失望了! 地面以上基本上没有了遗迹的存留,2000年的岁月沧桑和无数的人为破坏,只留下含元殿和麟德殿等少数遗址,可以看到当年的柱石,想象出大唐盛世的辉煌。 但如果你是带着心和对于盛唐的缅怀,那么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让你心潮澎湃,单单一个名字就足以,玄武门 太液池 中书省 丹凤门 这里的一切有着中国人的梦中荣耀,唐人! 可以和李太白在同一块土上伫立,可以和武则天在太液池边漫步,可以看到玄武门的厮杀,可以看到唐太宗的纳谏,中国诗歌的鼎盛,恩福四方,万国朝拜的气魄。 历史云烟,但千载悠悠,你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气魄,3.5平方公里的面的,相当于4个颐和园,单单一个广场就力压天安门。 大明宫现在是一个公园,一个埋藏了太多历史和荣耀的公园,绿树成荫,花开四季。 你可以骑单车慢慢的行走,不过最好带着心情和对于国人精神家园的崇敬来感受,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