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道
黄道周简介

黄道周简介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汉族,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享年62岁。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端”。与刘宗周并称“二周”。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后世纪念9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黄道周别名:石斋先生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出生日期:1585年3月9日逝世日期:1646年4月20日主要作品:《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主要成就:抗清死节,书法哲文字号:字幼玄,又字幼平、幼元、螭若、螭平官职: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追封:文明伯谥号:忠烈(明朝)、忠端(清朝)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莆田山牌村) 人物生平2 黄道周祖籍莆田,生于福建铜山,年少家贫,自幼聪颖好学。万历十八年(1590年),5岁的黄道周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几年后就善于写文章。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14岁的黄道周游学广东,获得“闽海才子”的赞誉。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18岁的黄道周住在铜山海中塔屿攻读《易》。万里三十三年(1605年),20岁时,黄道周开始与灵通山结缘。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23岁的黄道周开始致力于讲学著作。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25岁的黄道周携母迁居漳浦县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黄道周28岁后在县城东郊的东皋隐居,潜心撰书。天启二年(1622年),38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赏识,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以写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气”。袁可立是明万历年间的言 主要影响3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不久,凤阳总督马士英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偏安江左。黄道周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他报国心切,上任后立即陈述自己收复失地的七条办法,矢志力挽狂澜。在这民族危亡时刻,黄道周看到昏庸无能为汉奸所摆布的统治者,南明朝野一片残破局面。于是他上疏给浙江的潞王,请召刘宗周、姜曰广诸人,以收拾人心,并要求唐王朱聿键准他领兵北上抗清,以期收复疆土,实现自己的素志。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7月21日,黄道周在福州校场举行誓师,揭出抗清义旗。八闽父老纷纷送子弟前来参加义军。誓师后,黄道周率门生蔡春容、赖继谨、赵士超等和子弟兵约1000人,向信州进发。他一路招募志士,筹措粮饷。由于抗清事业深得民心,他在延平募得志士陈雄飞、应士鍈等人,至建宁募得志士高万荣、应天祥等人。漳州张天维、莆田林尧佐等人,也先后带领所招募的士兵赶来参加。沿途许多农民听到黄道周出师抗清 历史评价4 《明史》: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四库全书·黄道周儒行集传》序:以直节清德,见重一时。《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黄道周硕学清操,孤忠亮节,克全儒行,无愧贞臣,今谥忠端。正面评价乾隆帝:不愧一代完人。徐霞客: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宋荦: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漫堂书画跋》)李光地:①石斋虽当时用之,恐无益于乱亡,救乱须有体有用之人。②明代士大夫如石斋辈,炼出一股不怕死风气,名节果厉。第其批鳞捋须,九死不迥者,都不能将所争之事,于君国果否有益,盘算个明白。大都是意见意气上相竞耳,行有余而知不足,其病却大。(《榕村语录》)蔡世远: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闽南日报》:黄道周不但是明末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名抗清爱国志士。他一生与明 主要作品5 黄道周著作甚丰。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根据王文径先生的统计,黄道周的著述存有《易》类十三种、《尚书》类四种、《诗经》类五种、《周礼》类一种、《礼记》类九种、《孝经》类七种、问业类五种、史学类十一种、制艺类六种、时论类四种、奏疏类二种、诗赋类十三种、书法理论类九种、尺牍类二种、类别待考类三种,共约一百四十余万字。黄道周楷书代表作有:《定本孝经册》《张溥墓志铭》《致祖台札》《后死吟等三十首》《致郑牧仲札》《己卯初冬和戴伯闇诗翰卷》等。黄道周行草代表作有:《舟次吴江诗册》《为倪元璐母寿作诗册》《致仲球、叔宝札》《赠无涯答诸友诗卷》《双溪口惠政碑卷》《榕颂卷》《日从云间诸友札》等。厦门大学侯真平先生《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记载,黄道周绘画作品有《群松图》《十八 轶事典故6 黄道周是灵通七贤之首,被后世尊为“灵通之神”。灵通山,前称大峰山,直至黄道周为大峰岩题下“灵应感通”四个字后,人们始称大峰岩为灵通岩,把大峰山称之为灵通山。黄道周一生与灵通山有不解之缘,他青少年时代曾经在灵通山上读书,灵通山下教书。“洞霞讲舍荒初业,空属流云寄扫坛。”成名后又多次邀请徐霞客、林轩、陈天定、陈杨美等友人游览灵通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和辞章。崇祯五年(1632年),黄道周因上《小人勿用》疏,获罪,削籍归漳海,舟行至留都,便作五十日游,历经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诸胜境,遂归石养山。他独爱二山萧然屹立于人世之外,不求人知,犹如古代的君子,避杨离居而开所惆怅,有感而写下《梁峰二山赋》。在序言中,他详细地介绍了天峰(即大峰)山,他说:天峰山在临漳西边九十余里,很多景物都与黄山上的相似,相比之下,甚至有些超过了黄山的景色。接着遗憾地说:但是因为天峰山在边远荒僻的地方,所以交通受到 亲属成员7 黄道周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为唐朝桂州刺史莆田黄岸三十世孙、北宋枢密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南宋潭州知府黄丰的十八世孙,其曾祖才从莆田迁徙至漳州。黄道周家族世系如下:黄启裕(五世祖,由莆田迁居铜山)——黄廷尧(高祖)——黄宗德(曾祖,配林氏)——黄世懋(祖父,配翁氏,生四子)——黄季春(父,字嘉卿,配陈氏,生二子)——黄道周(原配林氏,继娶蔡氏,生四子一女)。妻子林氏,今东山前楼镇岱南村人,生一女黄子本,婿朱垣,亲家朱节庵。续弦蔡玉卿(1612-1694),名润石,字玉卿,漳州龙海人。理学家蔡烈的女儿,晚明书画家、诗人。长子黄中(?-1653),字仁表。任锦衣卫指挥使。永历八年(1654年)死于兵。二子黄成(?-1654),字神表。任千户。永历八年(1654年)死于兵。三子黄和。任尚宝丞。四子黄平。任中书舍人。 后世纪念8 黄道周纪念馆面对旗鼓山,占地1.7亩,是典型的明代闽南古民居建筑。馆内以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展示黄道周一生的贡献和生平事迹。馆中存有他制作的天地盘,由两层石板重叠构成,正方形,盘面刻有16384个方格和八个直径不等的同心圆,相互交错,谓之“天圆地方,方圆相削,凡十八变而返于原”。天地盘石案是他释天论地、研究和讲授易学数理的仪器,是罕见的科技史信物。黄道周纪念馆和位于县城北郊的黄道周墓均为省级重点文物。黄道周馆建于明代崇文书院原址之上(崇文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元年,为东山历史上三大书院之一,黄道周童年曾就读于此,清康熙初年实行“迁界”政策,书院遂废),与宝智寺、关帝庙相毗邻。该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千平方米,属泥石结构仿古建筑,红墙绿瓦。黄道周就义后,邑人在其出生地铜山深井村旧居设神牌祭祀,在其执教的明诚堂设馆纪念。相传在他就义后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里,看见一个黄衫朱履的老者策 史料记载9 《明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人物百科 2021-11-06
黄道简介

黄道简介

黄道(1900年4月25日~1939年5月23日),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弋横起义领导人,原名黄端章,别名一鸣,1900年5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9月,黄道考入南昌第二中学,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袁玉冰等人发起组织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杂志,针砭时弊、议论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秋,黄道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学习期间,他聆听李大钊的教诲,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社会活动。同年,他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不仅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不久即成为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和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时,黄道都积极参加与组织北京学生的罢课斗争和游行请愿。因而,黄道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在党组织的安排下,1926年5月18日,黄道回到江西参加新的战斗。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生平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黄道别名:一鸣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出生日期:1900年4月25日逝世日期:1939年5月23日 人物简介2 黄道回到江西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战争,他出任国民党横峰县党部筹建人,同时秘密成立中共横峰县支部,并深入姚家垅、青板桥、楼底蓝家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黄道作为江西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了起义的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工人、学生成立担架队、宣传队,有力地支援了起义。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后,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潜回赣东北,任横峰区委书记,秘密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准备暴动。“八七”会议后,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领导了1928年春的弋(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当时他任弋阳县委书记兼弋阳暴动总指挥。此后,他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及红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0年,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形成,并建立了红十军,黄道任赣东北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赣东北特区委常委、组织部长。1931年7月,黄道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后,致力于重建红军,成立了闽北独立团 人物生平3 黄道,原名黄端章,号一鸣,1900年5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一户农民家庭。自小聪颖好学,19岁考入南昌二中,立下改造江西,拯救中国的爱国志向,与袁玉冰等创建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季刊,传播新文化,继而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次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师大党支部书记。1926年3月16日,与时任北师大学生会主席的邵式平等北京市学联负责人,共同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反帝爱国运动,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的残酷镇压,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黄道在惨案发生期间即遭反动执政府的通缉,奉党组织决定,他与邵式平一起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夕,身为中共江西省委领导层的一员,代表省委与以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代表刘伯承秘密联络,商讨有关武装起义问题。8月1日,直接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南昌起义。中共在武汉召开的“八七” 人物评价4 黄道同志思想境界高尚,犹如他正气凛然的诗章:踏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东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各一方。叹息斯民犹困顿,驰驱战马未玄黄。烽火稍憩农夫舍,索得浓茶作胆尝。临终前,他嘱咐身边的亲人和战友,要“革命到底,抗战到底”。陈毅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人物百科 2021-11-06
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3故事4衍生民谣5学技之谜6纪念7后人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黄道婆(黄氏)别名:黄婆、黄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出生日期:1245年逝世日期:1330年职业:纺织女工信仰:道教主要成就:教人制棉 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 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 生平2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 故事3 上海县港口镇北喜泰路西,有一所三间两进的黄母祠,它的第二进屋子当中,供着一尊手里拿着棉花、头上扎着布巾的农村妇女塑像。塑像额前皱纹累累,脸上一派慈祥沉毅,既显出被供俸者黄道婆苍老之年,又标示着她心地善良、性格坚强,使人瞻望起来十分亲切、敬意衷生,不知不觉地便沉入对她的历史追忆与慕念之中……大约在南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一二四五年),黄道婆生于上海乌泥泾镇(现在的徐汇区华泾镇)的一个穷苦人家。当时,正是宋元更替、兵荒马乱之际。蒙古军队锋芒直指临安,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君庸臣腐,出卖民族利益,朝野富人都是披金挂玉,依然吃得脑满肠肥,置民族存亡于不顾。可是,包括黄道婆一家在内的江南劳苦大众,不仅受汉族地主阶级的盘剥压榨,又遭到蒙古贵族铁蹄蹂躏威胁,还连年为天灾所袭击,使富庶的江南地区,竟成了“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的败落景象。然而,在兵匪共袭的烽烟血火里,承继着祖先勤劳勇敢光荣传统的劳动人民,依然是 衍生民谣4 清朝人秦荣光一首竹枝词咏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民间还流传歌颂黄道婆的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学技之谜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敏认为,棉纺织家黄道婆是向临高人而非黎族人学习纺织技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梁敏发现,其一,黎族人的“织机”非常简陋,几乎只有一些绦带和木片片、竹棍之类的东西,很难称为“纺织机”。这与黄道婆学技后回到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龙华镇),为当地妇女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的故事很难吻合。其二,早在汉武帝时临高人的先民就织出了贡品广幅布,深受汉皇赏识。从汉至宋元,临高人纺织技术理应更高一筹。其三,地方史志上发生过把临高人(熟黎)当成真正黎族的错误,误以为海南岛除了汉人,就是黎人,没有区分黎汉之外还有临高人的存在。  此外,认为黄道婆是向闽南人学习纺织技术的说法缺乏证据支持。闽南人带来了商业文明,而非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泉州一度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海上贸易中心,海洋商业的扩张迫使闽南人来海南寻找出路。至于纺织技术,并非其长项。直至明清两朝,闽南仍主要从松江输入棉布。  临高 纪念6 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了《J58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四枚,第4枚就是黄道婆 后人评价7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原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