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阿图(1632一1700),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五女。其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及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同母。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阿图简介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阿图别称:固伦和顺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巴林公主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盛京出生时间:1632年去世时间:1700年主要成就:册封为固伦公主父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母亲: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弟弟: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姐姐:固伦雍穆长公主夫君:索尔哈,色布腾 爱新觉罗·阿图简介2 爱新觉罗·阿图(1632一1700),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五女。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九子福临、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及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同母。她是孝庄皇后的次女,身份尊贵。与其额驸郎才女貌,天造地设一对夫妻。他们长相厮守,相濡以沫,她的晚年是幸福安度的。
荣妃(?-1727年4月26日)满洲正黄旗人,马佳氏,员外郎盖山女,康熙四年(1665年)经八旗选秀进宫。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为荣妃。荣妃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这段期间,应该是非常受宠的,尤其是康熙十二至十六年,每年都诞育皇子皇女,康熙前十个皇子中有五个都是马佳氏所出,其地位可见一斑。但自康熙二十年以后,在荣妃有生之年未曾再晋封。雍正年间,奉养于诚亲王府内,荣妃于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闰三月初六日薨,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目录 1基本资料 2出生背景3人物生平4子女5后宫排序6神位排序7史籍记载8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马佳氏别名:荣妃国籍:中国民族:满族逝世日期: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闰三月初六职业:康熙帝妃嫔主要成就:康熙朝生育最多儿女的妃嫔之一信仰:萨满教丈夫:康熙帝儿子:承瑞、赛音察浑、长华、长生、胤祉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封号:庶妃→荣嫔→荣妃寝宫:钟粹宫旗籍:满洲正黄旗 出生背景2 雍正八年五月的《雍正朝起居注》记载:“马尔赛乃勋旧之后,国家柱石之臣,又系允祉母党之亲。”马尔赛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三等公图海之孙。马尔赛曾任康熙末年领侍卫内大臣,掌侍卫处,负责皇帝禁卫。马尔赛是允祉母系亲属,由此可知荣妃和图海为同族人,具体亲戚关系待考。 人物生平3 马佳氏进宫时间不详,很有可能在康熙帝与仁孝皇后大婚前便已入宫。荣妃马佳氏是最早为康熙帝生育子女的妃嫔,也是生育最多儿女的妃嫔。马佳氏共育有五子一女,分别为:皇子承瑞(康熙6年),皇子赛音察浑(康熙10年),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12年),皇子长华(康熙13年),皇子长生(康熙14年),皇三子诚隐郡王胤祉(康熙16年)。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二十,马佳氏生下了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承瑞,当时康熙帝虚岁十四。三年后,即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二十四,承瑞病死。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二十五,马佳氏生下康熙帝的第四子赛音察浑。康熙十二年(1673年)五月初六,马佳氏生下康熙帝第三女,即固伦荣宪公主。第二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二十九,年仅四岁的赛音察浑病死。同年四月初六,马佳氏生下康熙帝第六子长华,婴儿当天便夭折。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二十一日,马佳氏生康熙帝第八子长生。 子女4 康熙六年九月二十日(康熙帝当时十三岁),生皇长子承瑞。幼殇。时年4岁。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皇子赛音察浑。幼殇。时年4岁。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生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56岁。康熙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生皇子长华。幼殇。只活了一天。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生皇子长生。幼殇。时年3岁。康熙十六年二月二十生皇三子多罗诚郡王胤祉。诚隐亲王。其中皇三女的封号“固伦”本应该是皇后之女才可获封的,可见当时康熙十分宠爱此女。 后宫排序5 根据官方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二的后妃排位顺序记载:温僖贵妃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 神位排序6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乾隆二年奉旨:景妃园寝飨殿两次间增造寝室牀龕,并定诸妃神位次序:奉安温僖贵妃神位于中龕内居左,慧妃神位居右,惠妃神位次左,宜妃神位次右。奉安荣妃神位于西龕内居首,次平妃神位,良妃神位,宣妃神位。乾隆六年,奉安成妃神位于东龕内居首,九年奉安顺懿密妃神位在成妃神位之次,十九年奉安纯裕勤妃神位在顺懿密妃神位之次,二十二年奉安定妃神位在纯裕勤妃之次。 史籍记载7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荣妃,马佳氏。子五:承瑞,为圣祖长子,四岁殇;赛音察浑,长华,长生皆殇;允祉。女一,下嫁乌尔衮。康熙帝册封荣嫔为荣妃册文:命侍郎杨正中、持节进封荣嫔马佳氏、为荣妃。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荣嫔马佳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荣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 影视形象8 1987年电视剧《满清十三皇朝》尹丽玉饰荣妃2001年电视剧《康熙王朝》李建群饰演容妃(原型为荣妃,女儿为蓝齐儿,去世后追封为孝慈仁皇后)2000年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3》马玉仁饰容妃2003年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4》陈晶晶饰荣妃2017年网络剧《花落宫廷错流年》赵昕彤饰荣妃
固伦荣宪公主(1673年6月20日-1728年5月29日),康熙帝第三女,序齿为二公主,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六月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时年十九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五十六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额驸生平3墓4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固伦荣宪公主别名:和硕荣宪公主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日期:1673年五月初六逝世日期:1728年四月二十一主要成就:封为固伦公主父亲:康熙帝母亲:荣妃马佳氏夫君:博尔济吉特乌尔衮 额驸生平2 乌尔衮(1670-1721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巴林部人,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次子,固伦淑慧长公主孙,皇太极曾外孙。康熙三十年(1691年)6月,娶康熙帝女和硕荣宪公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袭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五十八年(1719年)跟随康熙帝出征,六十年(1721年)逝世于军中。 墓3 固伦荣宪公主墓(巴彦尔灯苏木固伦荣宪公主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墓地的建筑规模宏伟,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45米、南北长105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周围有砖砌围墙,其布局格式与喀喇沁旗锦山镇境内的灵悦寺、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境内的庆宁寺、巴林右旗大板镇境内的荟福寺等现存的清朝建筑大体相同。据相关人员介绍:荣宪公主的遗体保存极好,1972年出土时,虽埋葬240多年,皮肤仍有弹性,宛如生人一般,躺在棺内的荣宪公主尸体面部朝上,头南脚北,头戴金制凤冠,腕套金镯指戴戒指,足蹬大红缎满帮绣花靴子,身穿多层服饰,最外面的是一件光彩夺目的珍珠团龙袍。后经测量,荣宪公主身长156厘米,发辫漆黑,辫子长75厘米,两股大辫垂至臀部,辫梢似有扎缠。棺木南侧及东侧均放有一个骨灰罐,分别盛放着额附乌尔衮及公主之子琳布的骨灰。公主墓南墙正中有一大门,与北门相对处曾经有一个方形碑亭。碑亭两侧为东、西配殿,宽15米, 影视形象4 2001电视剧《康熙王朝》胡天鸽饰蓝齐儿(原型为固伦荣宪公主)2017网络剧《花落宫廷错流年》汪晴饰固伦荣宪公主
富察·衮代(?—1620年),女真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福晋(第二任大福晋)。衮代于1585年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继福晋,后生下两子一女,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衮代去世,死因成谜。衮代曾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合葬于福陵,但在顺治元年,多尔衮以衮代曾得罪太祖,将棺椁移出福陵,现已不知所葬何处。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家世简介4家庭成员5史料记载6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富察·衮代别名:太祖继妃,继妃所处时代:明朝末年民族族群:女真族出生地:建州部逝世日期:1620年主要成就:努尔哈赤的贤内助,为后金的发展壮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人物生平2 衮代,富察氏,沙济部落人,建州右卫名酋莽色督珠乎的小女儿。生于女真建州部(当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四部、东海女真三大支)。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衮代的丈夫戚准病逝,并且前不久努尔哈赤的妻子哈哈纳扎青也病逝了,当时女真社会有兄死弟妻的风俗,所以衮代带着孩子改嫁努尔哈赤为继福晋。衮代作为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长达三十余年,此期间她生养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两位皇子,还生有一位公主莽古济,曾一度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与信任,后金之初努尔哈赤家里的大事小情、后宫内务、乃至财政收支无不经由衮代之手处置料理。1593年海西四部纠合东蒙古及其他部落组成九部联军共同征讨建州,陪伴努尔哈赤身边的正是衮代。事时努尔哈赤驻守古勒城静待九部联军,深夜探马归报联军野驻营火之众漫如星瀚,当时努尔哈赤正在熟睡身边臣仆无一人敢去惊动,只有衮代能够唤醒努尔哈赤,其夫妻关系可见一斑。衮代作为后金建国后第一任汗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成为努尔 家世简介3 “沙济”又作“萨齐”,是满语地名,原址在今天吉林省珲春市境内富尔哈河南岸。明朝永乐初年明廷在牡丹江上游与兴凯湖一带册立毛怜、建州等卫所,萨济城便是当时建州女真所领有的重要据点之一。大约在明朝中期建州女真各部累遭朝鲜李朝的侵略,与临近部族又发生仇杀,生存受到威胁,于是自明朝成化年间起建州各部陆续南迁最后定居在今天辽宁省东部山区。当时原住于萨济城的富察家族先祖也加入到南迁的行列,他们分成数支分别由酋长纳苏莫尔根和檀都兄弟二人的率领下几经展转终在明朝嘉靖年间落脚于今天辽宁省新宾县苏子河流域并逐渐强大起来。明万历初年由酋长檀都的曾孙莽色督珠乎(莽色德宜诸乎/莽色督珠估/莽色多活罗)在苏子河畔建城设柱成为一方领主,其所建的城堡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镇以西四公里,起初以莽色督珠乎之名命名为莽思寨。莽色(莽思)译为汉语即绿林好汉。莽色督珠乎生有五子。长子阿古巴颜是建州右卫最后一任督指挥汉名即王杲,他早年 家庭成员4 高祖:富察·哈礼(檀都子)。曾祖:富察·果臣噶哈善(哈礼长子)。祖父:富察·莽色都珠瑚(呼)。父:富察·阿哈章京。(阿格巴彦弟弟)兄:富察·果克讬(国初来归)第一任丈夫:戚准第二任丈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儿子:昂阿拉;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德格类女儿:爱新觉罗·莽古济 史料记载5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继妃,富察氏。归太祖亦在孝慈皇后前。岁癸巳,叶赫诸部来侵,上夜驻军,寝甚酣,妃呼上觉曰:“尔方寸乱耶,惧耶?九国兵来攻,岂酣寝时耶?”上曰:“我果惧,安能酣寝?我闻叶赫来侵,以其无期,时以为念。既至,我心安矣。我若负叶赫,天必厌之,安得不惧?今我顺天命,安疆土,彼纠九国以虐无咎之人,天不佑也!”安寝如故。及旦,遂破敌。天命五年,妃得罪,死。子二:莽古尔泰、德格类。女一,名莽古济,下嫁锁诺木杜棱。 影视形象6 2017年《独步天下》许榕真饰富察·衮代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奕訢人物生平3爱新觉罗·奕訢主要成就4爱新觉罗·奕訢人物评价5爱新觉罗·奕訢亲属成员6爱新觉罗·奕訢墓址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奕䜣号:乐道堂主人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33年1月11日((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逝世日期:1898年5月29日((光绪二十年四月初十))主要成就: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办理外交事务爵位:和硕恭亲王谥号:忠旗籍:满洲镶蓝旗 爱新觉罗·奕訢人物生平2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奕䜣出生,与咸丰帝(奕詝)属异母兄弟。但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早死,是奕䜣的生母静贵妃受皇后托孤遗命抚育皇四子奕詝。奕䜣与奕詝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无异于亲兄弟。道光十七年(1837年),入上书房读书,奕䜣从小受到极为严格而又特殊的封建教育。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拜翁心存为师。逾年,翁心存以母老乞养,告假归里,奕䜣乃师事贾桢。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䜣之间犹豫不决。但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䜣奉道光帝命,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这往往被认为是道光属意恭王之举,而实际上,这个指婚发生在道光下定决心写下遗诏之后,最多只能视为对恭王的补偿。奕䜣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钟爱这个儿子。按清朝传统,皇位传给诸 爱新觉罗·奕訢主要成就3 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奕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奕䜣藏书颇富,恭王府有藏书楼多处,主要有“多福轩”、“乐道堂”、“正谊书屋”、“庆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如宋板《文苑英华》《文章正宗》《柳柳州全集》《春秋左氏传》《韩昌黎集》《柳河东集》《艺文类聚》《翰墨大全》《王临川全集》《东都事略》《文选》等有39部,其中,宋板《文选》《埤雅》各有两部。有《多福轩书目》2册,著录藏书近2000种;《乐道堂书目》1 爱新觉罗·奕訢人物评价4 光绪: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杨约翰: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何天爵: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 爱新觉罗·奕訢亲属成员5 长兄: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次兄: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三兄: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兄: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五兄:爱新觉罗·奕誴,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七弟: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八弟: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九弟: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1819),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皇次女: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为祥嫔钮祜禄氏,无封。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1835),母孝全成皇后,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葬陈家门园寝。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一1860),母为孝全成皇后,封寿安固伦公主。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856 爱新觉罗·奕訢墓址纪念6 恭亲王墓地占地1000多亩,规模宏大。石狮、石坊、华表、神桥、赑屃石碑、碑楼、享殿、宝顶一样都不少,只可惜恭亲王墓在民国时期(1932年),被大辛峰土匪侯显文所盗,后来阳宅被拆掉变卖。解放前地上建筑无存,后来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给恭亲王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将坟地内的石料全部拉走修建水库去了,并将一对石狮子也运到水库大坝北头的纪念碑公园下。当时来了两个吊车,想把石牌坊也吊走,由于吊不动,就没有再吊,今天仅剩下这座精美绝伦的三门四柱三楼的石牌坊。
吴应熊(1634年-1674年),辽东都司广宁前屯卫(今辽宁绥中)人,吴三桂之子。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1653年,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由于清廷对吴三桂存有戒心,因此通过政治婚姻,使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为朝廷人质。1654年,授吴应熊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1668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北京,吴应熊被捕入狱,纳兰明珠建议将吴应熊和吴世琳处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但在被幽禁后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云南平定后仍被一并处死。吴应熊被绞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建宁公主,吴应熊“为叛寇所累”。吴世璠即位吴周皇帝,追谥其为孝恭皇帝。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亲属成员 基本资料1 本名:吴应熊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辽东都司宁远卫(今辽宁兴城)出生日期:1634年逝世日期:1674年谥号:孝恭皇帝 人物生平2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平西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破李自成大顺军。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由于清廷对吴三桂乃用其所长,但始终存有戒心;因此透过政治婚姻使吴三桂的世子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际为朝廷的人质。顺治十年(1654年)授吴应熊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三藩之变,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北京,吴应熊被捕入狱;纳兰明珠建议,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及吴世霖被绞死,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清史列传·吴三桂传》),但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云南平定后仍被一并处死。。吴应熊被绞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为叛寇所累”。1678年,吴应熊之子吴世璠继位,追谥吴应熊为孝恭皇帝。 亲属成员3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父祖父亲吴三桂即周太祖,吴周第1位皇帝。母亲张氏即张皇后,昭武元年(1678年)册封为皇后。平辈姐妹——嫁胡国柱。——嫁夏国相。——嫁郭壮图。——嫁卫朴。——嫁王永宁。——嫁苏克萨哈之子。——妻子爱新觉罗·阿吉格即和硕恪纯长公主,清太宗皇太极之女。子辈长子吴世霖——次子吴世璠即周少帝,吴周第2位皇帝。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人物生平3爱新觉罗·主要实绩4爱新觉罗·人物评价5爱新觉罗·亲属成员6爱新觉罗·后世纪念7爱新觉罗·轶事典故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阿济格别名:八王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满洲人出生地:赫图阿拉出生日期:1605年8月28日逝世日期:1651年11月28日主要成就:屡胜明军、平定中原、平息姜瓖起事旗籍:满洲正白旗封爵:和硕英亲王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母亲:大妃阿巴亥 爱新觉罗·人物生平2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济格出生,其名字的满语意思为“小”。他长大后“身长丈余,腰腹甚大”,骁勇善战,被授为台吉。天命十年(1625年),跟从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追至农安塔,林丹汗遁走。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偕同台吉硕托讨伐喀尔喀巴林部。十月,跟从大贝勒代善讨伐扎鲁特部,活捉巴克父子三人及拉什希布岱青、多尔济桑阿尔斋等十四贝勒,斩鄂尔寨图贝勒,这两场战役都有战功,因功封为贝勒。颇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宠爱。皇太极的第二任正妻继妃乌拉那拉氏,曾因为见阿济格不肯下轿,即被公爹努尔哈赤下令休离。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他偕同二贝勒阿敏攻打朝鲜,连克五城。五月,跟从皇太极讨伐明朝,偕同莽古尔泰守卫塔山的粮运,击败明军两万。军队会师于锦州,逼近宁远,明军有一千余人在此扎营并挖掘战壕,在前面摆列火器,但是被阿济格全部歼灭。明朝总兵满桂出城列阵,皇太极想要进击,各位贝勒以为 爱新觉罗·主要实绩3 曾随皇太极攻入长城,占领了遵化等河北重地,并率大军直逼北京城。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又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随后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于次年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明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八,皇太极无疾而崩,清政权内部围绕着皇位的继承问题,开展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犹豫未决。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率阿济格等往边外围猎,年底,多尔衮病危,自知不起,独自召阿济格秘密议论后事。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欲当摄政王,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劳亲,令其多率 爱新觉罗·人物评价4 阿济格可谓杀敌英勇、战绩显赫,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摄政王多尔衮病重时,阿济格因参与密谋欲承袭摄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阿济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牵连获罪,不少人被处死、抄家或是鞭责、革职,并由此兴起一场大狱之灾。阿济格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这也是阿济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后人评价英亲王阿济格“剽悍少谋”。顺治帝:“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运筹决胜,懋着勋庸。”日本商人国田兵右卫门等:“称作哈图鲁王子(即巴图鲁王子,“英亲王”之满语称呼)的是九王子的哥哥,他也是君王的叔父。听说是个粗野人,考虑问题粗率,所以从来不过问政务。看来年纪近五十岁,麻脸,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剽悍,在交战时,攻城陷阵,无往不胜,大明和鞑靼交战之际,屡建军功。在攻陷内城时,城中乞求投降,虽然君王已下令宽恕,可是哈图鲁王子仍不答应,而杀掉 爱新觉罗·亲属成员5 嫡妻西林觉罗氏,祜新之女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炳图郡王孔果洛之女妾李氏,李士兴之女妾愉氏,愉春仁之女长子和度次子傅勒赫第三子劳亲第四子伯尔逊第五子门柱第六子楼亲第七子墨尔逊第八子索尔科第九子佟塞第十子瑚礼第十一子鄂拜第十二子班进泰阿济格共有多少女儿已无考。其中一个女儿嫁给纳兰明珠,育有三子,长子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第一代—爱新觉罗·阿济格第二代—爱新觉罗·和度第二代—爱新觉罗·傅勒赫第二代—爱新觉罗·楼亲第三代—爱新觉罗·构孳第三代—爱新觉罗·绰克都第四代—爱新觉罗·讷延第四代—爱新觉罗·素严第四代—爱新觉罗·兴绶第四代—爱新觉罗·普照第四代—爱新觉罗·经照第五代—爱新觉罗·素拜第五代—爱新觉罗·九成第五代—爱新觉罗·亨新第五代—爱新觉罗·璐达第六代—爱新觉罗·谦德第六代—爱新觉罗·顺德第六代—爱新觉罗·麟魁第七代—爱新觉罗·华英第七代—爱新觉罗·华德第八代—爱新觉罗·秀平第九代—爱新 爱新觉罗·后世纪念6 阿济格墓原址位于朝阳区建国门外街道大北窑东侧“八王坟”,占地67000平方米。1925年,其后人将建筑拆毁变卖,后又将树木伐卖。墓地多次被盗。1949年,征地建北京市酿酒总厂,墓地遂毁,只留地名。 爱新觉罗·轶事典故7 皇太极对两白旗与多尔衮三兄弟的政策是以拉为主、以打为辅。因为两白旗实力雄厚但旗主年轻,一旦拉过来可收如臂使指之效。皇太极即立初期在两白旗中主要是对阿济格进行敲打。阿济格在三兄弟中最为年长,且早历战阵,为人雄武、粗犷,不太受约束。所以,皇太极首先拿阿济格开刀。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蒙古扎鲁特部的台吉恩格参出逃,准备投靠阿济格旗下,按照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规矩,特别是像恩格参这样的蒙古贵族,理应受到一定程度的优待,至于出逃以后选择何旗作为归属应该以其人的个人意见为主。但是,皇太极存心要打击阿济格,也就自然顾不得许多,那时候皇太极和德格类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皇太极就做主把恩格参拨给德格类,可恩格参本人还是要投到阿济格的门下。德格类大怒,派人去把恩格参追回,派去的人被鲁莽的阿济格砍伤,皇太极就此问罪阿济格,罚了阿济格1000两白银和七匹马。天聪二年(1628年),阿济格同意多铎迎娶阿布泰的女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清朝名将。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晋和硕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概述图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人物生平3爱新觉罗·主要成就4爱新觉罗·人物评价5爱新觉罗·家族成员6爱新觉罗·墓地7爱新觉罗·轶事典故8爱新觉罗·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多铎别名:额尔克楚虎尔、辅政叔德豫亲王、十王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满洲人出生地:赫图阿拉出生日期:1614年4月2日逝世日期:1649年4月29日主要成就: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败李自成、破扬州、南京,平定江南旗籍:满洲镶白旗封号:和硕豫亲王谥号:通 爱新觉罗·人物生平2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日,多铎出生,其名字的满语意思是“胎儿”。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一,在后金新年元旦的朝贺典礼上,不满10周岁的多铎名列第七,实为第六。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岁时,封贝勒,统正白旗。努尔哈赤病逝,其母阿巴亥又被逼生殉与父汗同柩而殓。天聪二年(1628年),多铎跟从皇太极讨伐多罗特部有功,被赐号为“额尔克楚呼尔”。天聪三年(1629年),跟从皇太极伐明,从龙井关(今河北迁西县)进入明朝边境,偕同莽古尔泰、多尔衮统率偏军队使汉儿庄城(今河北唐山迁西县北)归降。适逢大军攻克遵化,逼近北京。广渠门之战,多铎以幼留后,明溃兵来犯,击败明军。还军队到达蓟州,又击破明军援兵。天聪五年(1631年),跟从皇太极围困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州凌海),多铎为正白旗后应,克近城台堡。明军出锦州,屯于小凌河岸,皇太极率二百骑驰击,明军败退。 爱新觉罗·主要成就3 主词条:洪承畴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回盛京,留多铎攻城。洪承畴突围失败。十月,洪承畴战败,明兵不能回城,多半降清。崇德七年(1642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战败。败兵欲退入城内,但洪承畴见后有追兵,竟下令关闭城门,因而败兵大部被歼,其余的逃往杏山,后遭伏击全被歼灭。洪承畴不敢再战,而朝廷援军也因害怕清军不敢前来。就这样,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三月,多铎破松山城,俘洪承畴。松山失守,锦州明军孤立无援,守将祖大寿举城投降,清军大获全胜。从此,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京城门户失去屏蔽。多铎积极参加了此役的锦州围城、高桥设伏、松山破袭,因战功卓著,复封为豫郡王,逐渐恢复了自己在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军中的影响。清军克复北京后,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军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 爱新觉罗·人物评价4 皇太极:“朕幼弟初专阃,即能制胜,是可嘉也!”乾隆帝:“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赵尔巽:“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萧一山:“①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②盖多铎、多尼以懿亲殊励,封赏有加,既得其死,惟年不永耳。 爱新觉罗·家族成员5 父: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母:大妃阿巴亥。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继福晋:名达哲,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达哲福晋为蒙古索诺木郡王和科尔沁大妃之女。她是孝端文皇后、多尔衮嫡福晋巴特玛(义皇后)、蒙古郡王奇塔特的同母姐妹。多尔衮五娶福晋的同父姐妹。其母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清人称之为科尔沁大妃,是孝端文皇后之母,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其第一任丈夫是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贝勒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之生父,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莽古斯去世后,科尔沁大妃复嫁给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追封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册封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三继福晋:那拉氏,参领衍达尔汉之女。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秦之女。子二,第四子察尼;第七子洞鄂。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护军统领阿达海之女。庶福晋,佟佳氏,参领素达塞之女。子一,第八子费扬古。庶福晋,那 爱新觉罗·墓地6 原址位于朝阳区建国门外光华东里。占地约70万平方米。1947年,国民党十三军某部在此拆房、伐树、修碉堡。1951年,墓室被盗。1953年,建人民机器厂。1954年,外墙被拆除。1985年,剩余遗迹被拆毁,建国际贸易中心。 爱新觉罗·轶事典故7 天聪七年(1633年),多铎欲娶科尔沁大妃之女,当时多铎嫌弃她体胖肤黑貌丑,不愿意娶,但是皇太极发话说,娶妻娶德,反正女子婚后生育也会发胖,貌丑有什么关系。这时代善认为多铎少年心性,恐因其性情不稳与大妃之女相处不好,有伤外戚之谊,因而奏请皇太极阻止,但是皇太极反而板起脸来说:“你这是什么话,不能因为外戚的缘故而不考虑幼弟的心愿”,遂令娶。联系到多尔衮也娶了孝端文皇后的另一个堂侄女,这还是一桩政治婚姻,皇太极的目的和撮合小玉儿和多尔衮一样,既要通过联姻来拉拢多尔衮和多铎,同时又起到监视作用。后来,为了进一步笼络幼弟,皇太极又在天聪七八年间给多尔衮和多铎聘娶了继福晋,她们是布木布泰三哥索诺穆的两个女儿,即皇后的侄孙女、庄妃的亲侄女。皇太极与幼弟的骨肉亲情,又加入这许多重的婚姻关系,政治婚姻格局可见一斑。民间对多铎的评价多定位为“荒唐王爷”,这是因为多铎狂放不羁、率性而为的叛逆个性,经常不考虑事件 爱新觉罗·史籍记载8 《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太祖诸子三》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和硕礼烈亲王。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嫡次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1-2]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人物生平3爱新觉罗·轶闻典故4爱新觉罗·人物评价5爱新觉罗·家族成员6爱新觉罗·礼亲王世系7爱新觉罗·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爱新觉罗·代善别名:贵盈哥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583年8月19日逝世日期:1648年11月25日职业:亲王、将领主要成就:斩乌拉贝勒博克多,克叶赫西城 萨尔浒之战大破杜松 先后拥立皇太极、福临登基爵位:和硕礼亲王封号:古英巴图鲁葬处: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正红旗村谥号:烈 爱新觉罗·人物生平2 爱新觉罗·代善人物生平爱新觉罗·代善少年从征爱新觉罗·代善位高权重爱新觉罗·代善灭乌拉部爱新觉罗·代善和硕贝勒爱新觉罗·代善抚顺之战爱新觉罗·代善萨尔浒之战爱新觉罗·代善屡立战功爱新觉罗·代善废除嗣位爱新觉罗·代善进攻明朝爱新觉罗·代善拥立皇太极爱新觉罗·代善参与军政爱新觉罗·代善南征北战爱新觉罗·代善遭受斥责爱新觉罗·代善压抑晚年爱新觉罗·代善拥立顺治爱新觉罗·代善因病去世代善与兄长褚英,均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原配发妻)、第一代大福晋佟佳氏(名哈哈纳札青)所生。代善年轻时即参与了统一女真诸战役,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16岁的代善第一次跟随努尔哈赤从征哈达部、辉发部、叶赫部,论军功封贝勒。代善很早就内佐国政,外统重兵。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代善与长兄褚英奉命随叔父舒尔哈齐,与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等领兵三千,往斐优城(今吉林省珲春市西南),迎接东海女真瓦尔喀部斐优城主策穆特赫 爱新觉罗·轶闻典故3 1620年(天命五年)农历三月,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告发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多尔衮之母)曾两次备饭送给代善吃,代善接过去吃了。而且大妃一日两三次差人至大贝勒家,还曾深夜出院二三次。在审理过程中,诸贝勒大臣又说他们都目睹过大福晋借宴会或议政之时对代善眉目传情。努尔哈赤对此又恨又恼,但终因其有言在先,欲将诸幼子及大福晋交由大阿哥抚养,而且满族历来有父死子妻其庶母的收继婚俗,加上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代善如何不轨,所以努尔哈赤以大福晋窃藏财物的罪名,将阿巴亥休离。代善虽没有因此获罪,但经过此事,代善的威信一落千丈。 爱新觉罗·人物评价4 夏允彝:“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董崇如:“东国部主岁老,其子某雄鸷非常,才略不出曩霄公之下,将来边警尚未已也。”李民寏:“奴酋死之后,则贵盈哥必代其父,胡中皆称其宽柔能得众心云。凡得罪奴酋,临杀,贵盈哥多有救解云。其威暴桀骜之势,必不及于奴酋矣。”康熙帝:“忠冠当时,功昭后世。”爱新觉罗·昭梿:“是二人为明臣仆,乃推尊烈王至此,当时神武英略,洵可知矣。”刘小萌: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勋劳。朱诚如: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爱新觉罗·家族成员5 嫡福晋:李佳氏,达褚祜巴晏之女。继福晋:叶赫纳喇氏,布齐贝勒之女。三继福晋:叶赫纳喇氏,叶赫部阿纳布贝勒之女。与皇太极侧妃叶赫那拉氏是姐妹。侧福晋:哈达纳喇氏,孟格布禄贝勒之女。侧福晋: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寨三贝勒之女。侧福晋:泰松公主(亦称泰松格格),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二妹,称二公主。博尔济吉特氏。前夫是衮楚克台吉,泰松公主在林丹汗死后,在1636年(后金天聪九年)与众福晋一起归附满清,改嫁代善为侧福晋。妾,富察氏。长子:爱新觉罗·岳托,多罗克勤郡王,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母嫡福晋李佳氏。次子:爱新觉罗·硕托,已革固山贝子,黜宗室。母嫡福晋李佳氏。第三子:爱新觉罗·萨哈璘,和硕颖毅亲王。母继福晋叶赫纳喇氏。第四子:爱新觉罗·瓦克达,多罗谦襄郡王。母继福晋叶赫纳喇氏。第五子:爱新觉罗·巴喇玛,母继福晋叶赫纳喇氏。第六子:爱新觉罗·玛占,奉恩辅国公。母侧福晋哈达纳喇氏。第七子:爱新觉罗·满达海 爱新觉罗·礼亲王世系6 第一代:代善,和硕礼烈亲王。第二代:爱新觉罗·满达海,代善第七子,和硕巽简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袭爵,顺治八年(1651年),改号“和硕巽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侵占多尔衮财物等罪被追削爵位,降为贝勒。第三代:爱新觉罗·常阿岱,满达海子,巽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父罪降为贝勒。第四代:爱新觉罗·杰书,代善孙,爱新觉罗·祜塞第三子,和硕康良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袭爵,平定耿精忠叛乱,击败台湾郑经,康熙帝亲迎于卢沟桥。第五代:爱新觉罗·椿泰,爱新觉罗·杰书第五子,和硕康悼亲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袭爵。第六代:爱新觉罗·崇安,爱新觉罗·椿泰长子,和硕康修亲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袭爵。第七代:爱新觉罗·巴尔图,爱新觉罗·椿泰兄,爱新觉罗·杰书第四子,和硕康简亲王。雍正十二年(1734年)袭爵。第八代:爱新觉罗·永恩,爱新觉罗·崇安次子,和硕礼恭亲王 爱新觉罗·后世纪念7 礼亲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是清代王府保护较好的一处。在王府内先后生活过包括代善在内的12位亲王。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礼亲王家族坟位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礼烈亲王代善坟地坐西向东,建有宫门、红墙、碑楼、享殿、月台和宝顶。他的墓碑两面镌文,背面为乾隆赐诗。
爱新觉罗·莽古济(约1590年-1635年)努尔哈赤第三女,母为继妃富察·衮代。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莽古济是被皇太极凌迟处死,其真正的死因无迹可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清代公主中,莽古济是政治斗争中唯一一个被处死的。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历史人物3爱新觉罗·生平事迹4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爱新觉罗·莽古济别名:哈达公主,莽古济,哈达公主莽古济,哈达格格,三公主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日期:约公元1588年-1591年逝世日期:1635年职业:清朝公主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母亲:继妃富察·衮代异父兄弟:昂阿拉同父兄弟:莽古尔泰,德格类原配夫君:纳喇·吴尔古代再配夫君:博尔济吉特·琐诺木杜凌 爱新觉罗·历史人物2 爱新觉罗·莽古济(约1590年-1635年),努尔哈赤第三女,母为继妃富察·衮代。 爱新觉罗·生平事迹3 爱新觉罗·莽古济是努尔哈赤继妃富察氏所生的第三女,大约生于1589—1591年之间。衮代生于女真建州部(当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四部、东海女真、野人女真四大支)。衮代在她嫁过来之前努尔哈赤已经娶妻生子。而衮代本人也有过一段不太长的婚史,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她在第一个丈夫戚准(努尔哈赤三伯祖索长阿的孙子)去世后,带着儿子昂阿拉改嫁过来。衮代在为努尔哈赤生下第五子莽古尔泰的那一年——1588年,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努尔哈赤又先后迎娶了哈达部首领扈尔干的女儿哈达那拉氏及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的妹妹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因其子皇太极后来继承汗位而被追尊为孝慈高皇后。然而,衮代凭借她作为成熟女人所特有的善解人意保住了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尤其当海西四部纠合其他部落组成九部联军向建州宣战(1593)、大军压境的关键时刻,陪伴努尔哈赤运筹帷幄的就是衮代,患难与共的经历愈发巩固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虽然是衮代的 爱新觉罗·家族成员4 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母亲:富察·衮代同母兄弟: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德格类异母兄弟:爱新觉罗·褚英,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多尔衮等
和硕柔嘉公主(1652年—1673年),清顺治帝养女,安郡王岳乐次女,顺治九年五月生,后抚养宫中。康熙二年嫁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聚忠。康熙十二年去世,时年二十二。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家庭成员4葬身何处5影视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氏别名:和硕柔嘉公主,柔嘉公主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北京紫禁城出生日期: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逝世日期:康熙十二年(1673年)父亲:安郡王岳乐养父:顺治帝福临女儿:耿氏,纳兰揆叙之妻夫君: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聚忠母亲:继福晋纳喇氏姨侄女:廉亲王嫡福晋郭络罗氏 人物生平2 为安抚三藩之一的靖南王,出于政治需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柔嘉公主下嫁给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第三子耿聚忠,年仅7岁。耿聚忠被封为三等子和硕额驸。但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二人才完婚,此时和硕柔嘉公主也仅仅12岁而已。政治婚姻毕竟不是自己选择的,又加上年纪太小,公主在结婚后婚姻并不是很幸福,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就去世了,时年仅22岁。耿聚忠系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第三子。康熙七年(1668)封太子太师,十五年(1676)加太子太保.在公主去世的第二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聚忠的大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造反,耿聚忠和兄弟耿昭忠率子请死,在家待命。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康熙皇帝叫其招降耿精忠。康熙十九年(1680年)耿精忠叛乱被平定,耿聚忠去福州处理善后事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耿聚忠去世,同年四月康熙皇帝派礼部尚书伊桑阿代表自己前去祭祀耿聚忠,并赐谥号 家庭成员3 祖父:爱新觉罗·阿巴泰父亲:安郡王岳乐母亲:继福晋纳喇氏养父: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养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女儿:耿氏,纳兰揆叙之妻女婿:纳兰揆叙亲家公:纳兰明珠亲家母: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之女 葬身何处4 和硕柔嘉公主和丈夫耿聚忠死后一起被埋葬在门头沟区龙泉镇,埋葬地被当地人俗称为“公主坟”或“耿王坟”,周边风景秀丽,风水极佳,墓葬规制比同级别的公主坟高。这里曾经有五统碑,分别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册封耿聚忠额驸碑文》。康熙三年(1664年)《和硕柔嘉公主册封碑》。康熙十二年(1673年)《和硕柔嘉公主谕祭碑》。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耿聚忠谕祭碑》。雍正元年(1723年)《和硕柔嘉公主谕祭碑》。现在只有三统碑还屹立如初。墓坐西朝东,南北宽58米,东西长239米。现存一对华表(油库内外各一个),高5米。2001年油库外的华表上顶兽被偷。据说有宝顶,在大概宝顶的位置发现了貌似香炉座的石构件,因为植被太多,又有蛇出没,所以村民制止油油上前去确认是否是宝顶,只能冬天再去了.传说宝顶的三合土在文革期间被毁。此墓地表遗留物在本地区是最完整的。门头沟区政府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5 《少年康熙》刘园园饰演冰月(原型是和硕柔嘉公主)。《宫锁心玉》张彤饰演冰月(原型是和硕柔嘉公主)。
东果格格(1578年—1652年),亦称东果公主,名不详,清太祖努尔哈赤嫡长女,母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崇德元年十月十六日册封为固伦公主,于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卒,享年75岁。葬于辽宁省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村东红宝石山南坡的皇姑坟。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墓园位置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氏别称:东果格格,东果公主,固伦端庄公主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时间:公元1578年去世时间:公元1652年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母亲: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同母弟弟:褚英,代善夫君:何和礼儿子:多积礼、和顾图、都类等六人 人物生平2 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不仅是长女,而且是努尔哈赤诸子女中之最长者。褚英与代善是她的同母弟弟。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年仅11岁就嫁给栋鄂氏何和礼,因此称东果格格,亦称东果公主。何和礼,明人译为好好里,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生,26岁时袭其兄位为栋鄂部长,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投附努尔哈赤,当时已有妻子(侧福晋卓尔),努尔哈赤复以长女嫁之(赐为嫡福晋),可见努尔哈赤对何和礼的重视。何和礼是后金的开国元勋之一,后金政权建立后封为一等大臣,为参决军国大事的五大臣之一。后金天命年间授世职三等总兵官,后称三等子,天命九年(1624年)八月卒,时年64岁,顺治时追谥温顺。何和礼作为清王朝的开国元勋,死后亦受到很高礼遇。清太宗时,追封何和礼为三等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追谥曰温顺,并勒石记功。内有“追述往事,轸念前勋”,称赞何和礼“乃能益励忠诚,封疆攸赖,始终尽瘁克襄王室 墓园位置3 东果格格于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卒,时年75岁。葬于辽宁省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村东红宝石山南坡的皇姑坟,即东阿氏墓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动工,五十五年(1716年)竣工。先建造土山,分内外园。外园用土砖砌墙,并设栅栏圈定园界;内园用砖石砌墙,长33米,宽17米,园内外栽植树木。园内建大衙门、班房、园门、碑亭、玉台、石狮、砖铺甬路等,宏伟壮观。端庄固伦公主碑立于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墓园,俗称皇姑坟。螭首、龟趺座,汉白玉质,碑高4.3米,宽1.21米,碑文撰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汉满两文合刊,右刻汉文7行,满行37字,左刻满文行。额题“敕建”。
爱新觉罗·马喀塔(1625—1663)是清太宗皇太极次女,封固伦温庄长公主。生母为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与三女固伦靖端长公主、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同母。天命十年生。公主卒于康熙二年(1663),年三十九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爱新觉罗·马喀塔别名:固伦永宁长公主、固伦温庄长公主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625年逝世日期:1663年职业:清朝公主出生地:不详父亲:清太宗皇太极母亲: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夫君:额哲、阿布鼐
爱新觉罗·东莪,出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睿忠亲王多尔衮的独生女儿,传说其母为朝鲜宗室李世绪之女,但于史无据。顺治七年,多尔衮殁,清世祖(顺治)纠其罪,下旨将其子女东莪、多尔博(多尔衮无子,过继豫亲王多铎之子)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这是清史中关于东莪唯一记载,此后便不知所终。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记载3爱新觉罗·传说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东莪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日期:崇德三年(1638年)性别:女父亲:睿忠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记载2 文献记载缺乏,但是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种就是说东莪格格不堪欺侮与歧视,流落民间,嫁给了一个汉族读书人云云。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若要追寻东莪的下落,还是要从存在可查的历史资料里找起。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内有一座恪靖公主府(康熙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府邸)。根据《公主府志》的记载,这里曾经有一位据说是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居住过。关于这段文字,虽说是地方记录,所以肯定会存在一些错误,但作为文献来说,还不至于捏造事实,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参考。那么,这个多尔衮的曾外孙女究竟是谁呢,是否是东莪格格的后人。如果说东莪的后人可以嫁进这座府邸,就表明东莪流落民间的说法是误传,她很可能是被嫁到了蒙古。这样说的理由,除了满蒙联姻的普遍性之外,还有一些原因。虽然东莪的父亲获了罪,但东莪并没有被逐出宗室(多尔衮当时被逐出宗室,但并无记载这种责罚祸及子女)。况且东莪是被交给信郡王抚养的,所以就应该不会被贬为平民。既然 爱新觉罗·传说3 第三家情况看来,两者都是科尔沁,但一个是右翼扎萨克亲王,一个是左翼台吉,身份相差很大。不过,鄂齐尔与孝惠皇后是同胞姐弟,多了一份亲情上的关联。所以以此相比,又是不分上下。可是我们也看到,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在此之前的顺治二年已经娶了太宗第八女固伦端贞公主,而顺治十三年时,端贞公主仍然在世,所以这位郡君嫁过去其实是做侧福晋,而这个侧福晋的身份,这倒也合了东莪此时不尴不尬的处境,而且端贞公主与东莪堂姐妹的关系也不存在辈分问题。再看鄂齐尔,那位皇家格格嫁给他应该是正室。但从孝庄的辈分上说鄂齐尔却应该是东莪的晚辈,虽然当时辈分并不被人看重,可那主要针对于清皇室迎娶蒙古王女(比如孝端、孝庄姑侄同嫁一人),至于皇室女子出嫁蒙古,还几乎没有出现过隔辈皇女同时下嫁一人的情况(续弦不算)。由此看来,仿佛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再有就是那个有关多尔衮曾外孙女的问题,刚刚我们提到了,《公主府志》中说这个女子的身份是
和硕恪纯长公主(1641一1703),名阿吉格,清太宗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因其父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据朝鲜燕行录、康熙起居注和清人王沄《漫游纪略》,公主及幼子被幽禁宫中。二十年云南平定,公主所出的两个幼子和额驸其他庶子被全部处死。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年表3家庭成员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和硕恪纯长公主别名:建宁公主民族:满蒙混血出生地:沈阳出生日期:1642年1月7日丑时逝世日期:1703年父亲:皇太极母亲: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 年表2 公元1642年,清崇德六年十二月初七日丑时(1642年1月7日),公主出生,初号和硕公主。(见《清皇室四谱》)注: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8月从龙入关,9月至京。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平西王吴三桂出镇汉中,留长子吴应熊于京。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八月十九日下嫁平西王吴三桂子应熊。(清世祖实录)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二月进和硕长公主,授公主金册。册文曰:典崇鳌降,帝女戒以钦哉,诗美肃雍,王姬咏其秾矣。既娴内治,宜被殊荣,咨尔和硕公主,乃朕之妹,敬慎居 家庭成员3 父:清太宗皇太极母:庶妃察哈尔部奇垒氏,谔勒济涂固英塞桑女夫:少傅兼太子太傅、三等精奇尼哈番吴应熊夫之父:平西亲王吴三桂子:吴世霖、二幼子佚名女:吴佳氏,嫁努尔哈赤之子塔拜曾孙、奉国将军噶尔图女:吴氏。1956年昆明王家营发掘郭宗汾与妻吴氏合葬墓,吴氏棺材一端有墨书:“皇周敕封懿装(庄)长公主郭门吴氏之神柩”,吴氏当为吴世璠姐妹。又据《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五年)”蔡毓荣隐匿吴逆嫡孙女郭壮图之媳,占据为妾”,事败蔡杀人灭口。既为嫡孙女,很可能为生活在云南的吴应熊与公主之女。庶子:吴世璠等庶女:吴氏,恭亲王常宁妾,生子文殊保嫁与额驸吴应熊后,皇十四女和硕公主与额驸吴应熊定居在京城。顺治十年(1653),额驸吴应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皇十四女晋封和硕长公主。同年,吴应熊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从一品)。顺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皇十四女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
固伦恪靖公主(1679年7月4日-1735年4月4日),康熙帝第六女,序齿为四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五月二十七日寅时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九岁,受封为和硕公主,嫁给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康熙四十五年(1706)28岁时,受封为和硕恪靖公主;雍正二年(1724)46岁时,晋固伦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三月十二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和亲背景5公主府6公主册文7艺术形象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爱新觉罗氏别名:和硕公主,和硕恪靖公主,固伦恪靖公主,海蚌公主国籍:清朝民族:满族出生地:北京紫禁城出生日期:康熙18年(1679)农历五月二十七逝世日期:雍正13年(1735)农历三月主要成就:和亲外蒙古维持边疆稳定 制定外蒙古喀尔喀大法规 改善土地水利造福百姓父亲:清圣祖康熙帝母亲:内蒙古呼和浩特城郊贵人郭络罗氏同母弟弟:爱新觉罗·允礻禹夫君:博尔济吉特·敦多布多尔济品德:恭俭柔顺,不待骄,娴于礼教 人物生平2 康熙皇帝的九个女儿中(长大成人者),先后有七人嫁去了蒙古。她们分别是:固伦纯禧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和硕端静公主、固伦恪靖公主、固伦纯悫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其中,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在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五月二十七日寅时生,其母为贵人郭络罗氏,与十九子允礻禹同母。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受封和硕恪靖公主下嫁敦多布多尔济。雍正元年(1724)二月晋封固伦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三月十二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固伦恪靖公主的夫君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第三代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多罗郡王噶勒丹多尔济之长子。康熙三十一年(1692)袭札萨克多罗郡王,康熙三十九年(1700)晋袭和硕亲王袭土谢图汗。四十一年(1702)降郡王,雍正元年(1723)复封亲王。乾隆八年(1743)闰四月去世。 人物评价3 固伦恪靖公主有一个称号,叫“海蚌公主”。其实,“海蚌(勃)”是满语,汉译为“参谋”、“议事”。当年的固伦恪靖公主权倾漠南、漠北。她的府第就是归化城中的独立王国。不但不受归化将军、督统衙门的管辖,而且将军、督统还得给她跪安问好。并且她还有参政的权力,有皇帝监国的义务。固伦恪靖公主摆脱了家务的范围,真正的加入了政治的决策之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土谢图汗多尔济厄尔德尼阿海时,经公主允准制定了《喀尔喀三旗大法规》。虽然这部法律的制定肯定是得到康熙皇帝同意的,但公主的地位也可见一斑。固伦恪靖公主不但参与政事,而且老百姓相当体恤。《公主府志》说她:“恭俭柔顺,不待皇家之骄,娴于礼教。”在她暂住过的清水河曾有一块功德碑,上边歌颂她“自开垦以来,凡我农人踊跃争趋者.纷纷然不可胜数”,“实公主之盛德所感也”。这里指公主暂住清水河期间,曾圈地4万余亩开垦种地,吸引了杀虎口外大批汉民前来垦殖,连年丰收之 和亲背景4 在清朝统治时期,清政府为了与蒙古保持亲密的关系,“联姻”作为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怀柔政策始终受到统治者所钟爱。清朝满蒙之间的联姻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清朝的联姻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一种强制性的政治制度。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满清十二名皇帝中,除去没有后人的同治、光绪、宣统以外,其余皇帝均有女儿嫁到蒙古,人数最多的皇太极时期,有多达十名皇室公主(有至少和硕公主以上封号的)成为满蒙和亲的实践者。当时的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个部分。漠南蒙古就是内蒙古,也是最早与清政府建立亲密关系的部分;漠西蒙古就是额鲁特蒙古,是噶尔丹所在的蒙古;另外的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也是恪靖公主下嫁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最初是相对独立的蒙古支系,由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和赛因诺颜部组成。部族首领保存了“汗王”的 公主府5 固伦恪靖公主嫁给敦多布多尔济之后,康熙皇帝不放心漠北,于是赐公主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据《公主府志》记载,公主曾经三次迁居。第一次是在清水河县。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100公里。当年,固伦恪靖公主的府邸就在县城里的花园巷。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后,漠北硝烟尚未散尽。归化城同样处于战争前沿,她暂住清水河。第二次是在归化城西的扎达河畔。随着战火的远去,恪靖公主迁居到归化城西的扎达河畔。公主府在离归化城北门2.5公里的扎达河东岸。这座公主府保留在呼和浩特市,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公主府,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蒙古草原上,公主府作为呼和浩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载体之一,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固伦恪靖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六女儿固伦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多布多尔济后所建,是清朝满蒙联姻国策的产物。府 公主册文6 康熙册封和硕恪靖公主的册文:典崇鳌降,帝女戒以钦哉,诗美肃雍,王姬咏其礼矣。既娴内治,宜被殊荣,咨尔和硕公主,乃朕之女,敬慎居心柔嘉维则,母仪克奉,教夙禀于在宫,妇德无违,誉尤彰于筑馆,出银潢之贵派,作配高闳,备玉碟之懿亲,共襄宗国凤古允协,象服攸宜,是用封尔为恪靖公主,锡(赐)之金册,谦以持盈,益笃兴门之枯,贵而能俭,永垂宜室之声,勿替令仪,尚缓厚禄,钦此。雍正元年二月,晋封和硕恪靖公主为恪靖固伦公主的册文:雍正元年岁次癸卯七月戊寅朔越八日乙酉皇帝制曰:弯书申锡,恩必厚于本支,象服增崇,谊每殷于同气,载稽今典,用贲殊荣。咨尔恪靖公主乃圣祖仁皇帝之第六女也,毓秀紫薇,分辉银汉,承深宫之至训,无怠遵循,缅女史之芳规,宜怀龟勉。朕攒承大宝,仰体鸿慈,聿弘锡类之仁,特沛丝纶之命,是用封尔为恪靖固伦公主,锡之金册。谦以持盈,弥砺敬慕之节,贵而能俭,尚昭柔顺之风,克树令仪,永膺多福,钦哉!——《皇朝文 艺术形象7 《甄嬛传》—朝瑰公主,在《甄嬛传》中朝瑰公主是康熙的一位贵人之女,后下嫁蒙古,又从和硕公主晋为固伦公主。在康熙的女儿中只有固伦恪靖公主符合。所以朝瑰公主的原型为固伦恪靖公主。电视剧中本由张佳妮饰演,但因特殊原因全部戏份被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