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禁忌

中元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禁忌

中元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禁忌 中元节的禁忌 在我国古代,相传在“中元节”(鬼节)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会来到人间游荡,因此活着的人在这一天要准备一些祭品拜祭冤魂。而自宋代延续至今,不同地方的中元节已然不再是统一的在农历7月15这一天,而是在7月11到7月15。而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鬼节禁忌。下文中的“好兄弟”是古人对亡魂的敬称。 一: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鬼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好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二: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四: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八: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九:榕树放在家门口 在八卦灵异学中,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门口摆放榕树。 十: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节这一天。 十一: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十三:轻易的回头 当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在这一天尤其忌讳。 十七: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因为他会觉得你跟他一样都是独自一个,如果可以做伴的话会更好。 十八: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鬼节这一天在家对着镜子自拍更是危险,因为鬼兄弟很有可能会从镜子里面出来。 十九: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二十: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压床,而在鬼节这一天更是如此。 二十一:吹口哨 口哨与铃铛的声音对于鬼兄弟来说是同样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通常都会认为是他的伙伴在召唤自己。而如果最后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则很容易动怒,而后…… 二十二: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二十三: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二十四: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二十五: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风俗习惯 2016-02-09 09:56:07  
大年初一不能用扫帚?盘点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大年初一不能用扫帚?盘点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大年初一不能用扫帚?盘点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2、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4、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7、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8、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9、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10、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11、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1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13、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14、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风俗习惯 2016-01-31 21:07:47  
喝腊八粥画消寒图 小寒的那些必知习俗

喝腊八粥画消寒图 小寒的那些必知习俗

喝腊八粥画消寒图 小寒的那些必知习俗 小寒时节的明显特征是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刮西北风。这么冷的节气,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之外,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1、采购年货,准备过年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2、九九消寒,每天一笔 在故宫养心殿后殿,挂有一幅图,上书“管城春满”,下面如九宫格一般,从右到左,写有九个双钩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读起来诗不诗、词不词,如果不懂民俗,可能会一头雾水。 实际上这是从元代就已开始,从皇宫到民间都时兴的“九九消寒图”,有铜钱形、梅花形、文字形、葫芦形等多种。一般这么玩:冬至之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梳妆之时,每天用胭脂涂满一圈,等到八十一圈都涂满,原本雪白的梅花尽皆化身杏花,窗外已春回大地。 在诸多笔墨游戏中,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最为著名。据清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记载,此为道光初年御制。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 “管城”是毛笔的别称,有笔成春满庭之意。试想古时之人,每天不急不躁,安然落笔,怀抱对世间万物的珍惜怜爱,在寒冬飞雪中耐心等待春风送暖,这是怎样的精致雍容。 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所以“画图数九”的民俗与小寒节气有着密切联系。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怡情的养生方法。 3、腊八喝粥,各地不同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算熬好了。 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 陕西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 宁夏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作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4、熬制膏方,挤油渣渣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风俗习惯 2016-01-06 12:57:35  
汉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汉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汉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汉族”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一直众说纷纭。的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说法,有说是蒙古族的血裔、甚至有说是高加索人的后裔。更多的是说从汉朝开始.——{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但是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确切。汉朝开始对外交往中,一直称为“汉人”,而不是“汉族”。 真正汉族形成应该经历以下下几个阶段: 一、华夏族,以炎黄二帝两族为主的族民。因为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华山为中心而得名“华族”。后来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战争,终于融合为“华夏民族”。 二、经过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的战乱和迁徙,是民族得到较大范围的融合,华夏族的范围进一步加大。 三、到汉朝开始,才有了“汉人”的称呼。偶尔也称作“汉族”,但是绝非今日之“汉族”。主要地区包括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这时南粤(两广、福建、海南)地区都还只是“南夷”,还没有称作“汉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大融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北方的鲜卑、拓拔、羯、氐、羌族等都已经和中原地区的民族充分融合。加上两宋、夏、金、辽的大融合,汉族的原型基本成立。但在这些时期,都没有“汉族”的称谓,大家都是什么朝代就称为“大×臣民”。汉朝灭亡以后,很多人出于对强盛“大汉”的怀念,也经常自称为“汉人”。 五、真正的“汉族”是从元朝开始。在元朝直接管辖地区内,蒙古族人口因占极少数,蒙古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削弱汉族以及其它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把全国各族人民分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指原居住于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鲁、忙兀、克烈、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等部;“色目人”主要指回回、畏兀儿、康里、阿速、秃八、唐兀、哈刺鲁、吐蕃等各族;“汉人”,是指原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渤海、高丽及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南人”,指原居住于南宋境内的各民族人民;“南人”为最下等,因为这些地区最后被统一。后来为了与蒙古族对称,一般称“汉人”为“汉族”,元朝廷也习惯于此称呼,开始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用到“汉族”。“汉族”的称呼开始广为流传,并为大家所接受。 六、到明朝,取消了“南人”的等级和相应称谓,与“汉人”通称为“汉族”,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主体。“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

风俗习惯 2015-12-05 12:30:20  
白族三道茶蕴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蕴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蕴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下面就请跟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看看白族三道茶。 茶文化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 白族称这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将盛器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内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带香,苦尽甜来,白族人称这第二道为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将一匙蜂蜜、少许姜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为度。客人接过茶杯时,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趁热饮下,此道茶喝起来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因此,白族称此道为“回味茶”。 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据说,这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倾入茶盅,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捧盅,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 目前,白族传统“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谓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已经让品尝“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后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意义 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据说,这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倾入茶盅,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捧盅,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

风俗习惯 2015-12-05 12:16:40  
冬至全国美食大盘点

冬至全国美食大盘点

冬至全国美食大盘点 一、北方冬至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二、苏州人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三、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四、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五、江南水乡冬至节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六、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七、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27:33  
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冬至祭祀天地先贤的习俗,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按古籍记载的三献祭礼,向闽王王审知虔以敬拜。 古时兵民结合,常常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百姓习武校射,弘扬尚武精神。身着汉服的会员们手持弓箭,英姿飒爽,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勇武与儒雅并存的一面。 在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有特别的搓“米时”习俗,“米时”是一种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童谣,民俗都与这冬至搓“米时”息息相关。 搓“米时”时,需将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来回滚动,寓意“时来运转”,祈福来年好运,故而成为福州冬至传统中重要活动。活动现场,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围坐一起,一边搓“米时”,一边互相交流着与“米时”相关的福州童谣和其他冬至习俗。 传统的节日,拥有更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习惯,无论是穿汉服,还是过传统节日,都是我们应该去传承的传统。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25:42  
揭达斡尔族的别样婚俗“说亲先吃闭门羹”

揭达斡尔族的别样婚俗“说亲先吃闭门羹”

揭达斡尔族的别样婚俗“说亲先吃闭门羹”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 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达斡尔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从媒人到女方叩头订亲起,男方要向女方过两次礼。第一次为大礼,男方长辈带上礼品和未婚夫,前往女家。而女方则大门紧闭,由守卫在外的意味长者向送礼人提问,直到满意了才放行进门。 当晚双方举行宴席,姑娘则会躲起来,不和未婚夫见面。第二次是在结婚前一个月,双方商量婚期。这次岳父会叫姑娘出来,和未婚夫一起吃饭。 达斡尔族对离婚十分痛恨,一般很少离婚。在达斡尔语人有句俗语:“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离婚的男子要受到众人耻笑。 如果实在要离婚,则须举行离婚仪式,这个仪式也是十分庄重,丈夫必须跪卧在地上,让妻子从他颈部跨过。还要把一块白布缠在男家的烟囱上,用来象征丈夫已经死去。 红媒牵线结秦晋 达斡尔族青年男女的提亲,要由媒人出面,自由恋爱者亦如此。通常由男方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穿戴整齐,在帽子的右边挂一根新红布条,并携带礼品,前去提亲。如女方有意,则与媒人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 当媒人第二次来时,若女方表示完全同意,就提些办喜事所需的衣物家具等,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 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 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察恩特宴认亲人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 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歌声撒满迎亲路 结婚这天,新郎不去接新娘,而是由女方组织人送姑娘,新娘头蒙红纱巾,由五至七个男女青年陪同,清晨从女方家坐车出发,装上嫁妆及陪送的礼品,大家拉琴唱歌,欢声笑语撒满一路。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20:56  
三茶六礼习俗的由来

三茶六礼习俗的由来

三茶六礼习俗的由来 “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另一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莲子、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吃的方式也有讲究: 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后才可以饮。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注:这里的“昏”通“婚”)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一律改用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 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问名”是男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后,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以前是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 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纳征”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家。 聘礼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后来说的“要得发不离八”即由此而来。“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等,是男家聘礼后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去女家征求意见的仪式。这项礼仪多从简,在“纳征”的同时决定婚期。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礼仪十分繁杂,也有多种样式,各地各有惯例,不尽相同,大致是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 汉族地区大约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洞房花烛,男婚女嫁,无疑是人生值得庆贺的喜事。漳浦人的祖先是晋、唐时期的中原移民,包括婚嫁在内的风俗习惯基本上仍然沿袭中原文化。但经过千年的传承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地方特色。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17:29  
彝族的“老鼠嫁女节”

彝族的“老鼠嫁女节”

彝族的"老鼠嫁女节" 小小鼠辈怎值得彝民们顶礼膜拜呢?这得从彝族祖辈流传下来的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说起: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仅有伏羲姐妹因进戎芦而幸免于难。可是。当洪水退却后,他们却出不来了马上老鼠啃破戎芦,才将他们放出来,人类因此才得以敷衍生息。 古老的彝族山歌中至今还保留着“子鼠啃破红香木,露出王母绣花鞋”、“盘古出来开天地,伏羲姐妹闹人烟”.....之类的唱词。这大概是由老鼠救人祖先这一传说演化而来的,至今,还有彝民认为老鼠与人分享粮食是应该的,因为是它们使人类获得了新生。 一些地区的彝民甚至以为盖房、起屋后,如果没有老鼠作伴是件憾事。在他们看来。只有老鼠愿来之地才是吉地佳处,人住了才会粮丰财茂,吃穿有余,无灾无难。 更值得玩味的是,彝语中老鼠叫“黑”或“阿黑”,而日子叫“黑妮”,意即“老鼠的日子”。于是不难发现,在彝民敬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原始观念:人类(至少是彝族)的社会生活是从老鼠啃破戎芦放出伏羲姐妹时开始的。如此,则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农历干支年中,十二地支为何以子(鼠)为首了。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13:09  
日本人七夕的风俗

日本人七夕的风俗

日本人七夕的风俗 七夕,这个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节日,在日本现已被演化变成,具有自个民族特色的节日。与国内的“中国情人节”不一样,在日本七夕不带有任何和情人节有关的颜色。 在日本每个地域,都会有自个相应的七夕节的风俗,虽然演化自中国。今天,嘎嘎带大家简单的看看,日本的七夕。 七夕在日语里面读作:(たなばた、或许:しちせき)。原本是阴历7月7日的七夕,为了方便记忆,日本从明治改历开端,就改为阳历7月7日。在日本的古代,七夕还被写成『棚機』,所以现在许多人,都将七夕读作:たなばた。 虽然,日本的七夕现已和国内的七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是在日本关于七夕的故事,仍是有许多人晓得的。可是,人名和国内的称呼办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众所周知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在日本变成了《牵牛和织女》的故事。 在日本有三大七夕祭祀 仙台七夕祭 平塚七夕祭(湘南平塚七夕祭) 清水七夕祭 在日本每个当地,都演绎出自个独特的七夕,都有自个的特色庆祝办法。 七夕人偶 在长野县松本市,用人偶来装修房屋,来庆祝七夕。在新泻、山梨等地区,也有相同的习气。 在这些地区,一到七夕,各家各户就会做一些人偶挂在自个的门前,寓意希望『能缝制出越来越美丽的和服』、『可以将孩子顺畅的抚育成人』,有的当地还有代表『将和服借给牛郎和织女』的意义。 七夕纸衣(纸衣:かみごろも) 和七夕人偶相似,在仙台、京都,许多当地,还能看到这样的习气。一般在那里,七夕纸衣被当作驱除不详的办法。 承继古代人,为了可以防止在7月,这个马上就要迎来丰收的时节,碰到一些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人们一向延续着用纸衣来乞求风调雨顺。(在日本平安年代,七夕还被称为乞巧奠)。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09:31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回族非凡的见面礼节 “色俩目”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先说的一方说“安色俩目尔来库木”,意思是“求真主给您降福”;对方要回答“吾尔来库木色俩目”,意为“亦求主降福于您”。回族的这一习俗源于伊斯兰教。 据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圣子”说“色俩目”,人们纷纷仿效,并被看作是“圣行”。回族先民将这一礼俗带到中国,沿袭成为日常的祝安问候语。 回族双方见面道“色俩目”时,晚辈先于长辈,幼者先于长者,教民先于阿訇,客人先于主人。道“色俩目”时,一般要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问候发自内心;也有的地方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04:32  
回族特殊节日——阿述拉节

回族特殊节日——阿述拉节

回族特殊节日——阿述拉节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波斯、阿拉伯、中亚各族人等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 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正式传入中国。元明时期,各种不同来源的回回开始形成为一个民族。 阿述拉节——西北部回族节日。 节日习俗 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据说,阿述拉日的斋戒可以消抹一年的罪过.

风俗习惯 2015-11-20 16:01:03  
神秘的苗族蛊毒

神秘的苗族蛊毒

神秘的苗族蛊毒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 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飞蛊等。 虽然蛊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来,蛊就被认为是能飞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的神秘之物。造蛊者可用法术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甚至将其害死。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于庆历八年(1048年)曾颁行介绍治蛊方法的《庆历善治方》一书,就连《诸病而侯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

风俗习惯 2015-11-20 15:32:34  
苗族风情文化

苗族风情文化

苗族风情文化 1.赶年场。 农历正月。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与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激进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 2.三月三。 这是湘西苗族的激进歌舞节。这一天。参与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又称“清明歌会”相传 3.赶清明。 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一马平川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经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 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 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逢辰便是看龙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 4.看龙场。 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与。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事,非常重视。

风俗习惯 2015-11-20 15:29:52  
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

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

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 古代寒食节的几种习俗: 1、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3、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4、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此外,寒食节还有咏诗、插柳、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习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看出,寒食节在我国古代是相当重要的节日,而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 2015-11-13 17:06:08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