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的独特饮茶习俗 乌克兰人喜欢品茗,甚至到了无茶不欢的程度。乌克兰人从17世纪开始品茗,当时乌克兰已经被沙皇俄国并入。据史料记载,1679年沙俄与中国签订了第一笔购茶合同。当时茶叶价格十分昂贵,茶是仅有少数上流社会人士才气够享用的东方神饮,因此品茗一度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茶叶真正走入寻常黎民家,则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有人把茶装在大茶壶里然后背着它沿街叫卖,人们可以在街头随时来上一杯。在这之前,乌克兰人喝的主要是蜂蜜水、草茶和格瓦斯等。但自从接触到茶叶之后,便再也离不开了。 和中国人品茗截然差异的是,乌克兰人并不是直接将茶叶倒入茶杯或茶壶中冲饮,而是首先沏个“扎瓦尔卡”即茶引子。所谓茶引子,就是非常浓的酽茶。品茗的时候,首先向茶杯中倒一点点茶引子,然后拧开茶炊上的龙头倒入开水将浓茶冲淡,加上白糖和柠檬片即可饮用。 有趣的是,乌克兰地道品茗的方式并不是用茶杯,而是用小碟子。由于天气寒冷,如果用小碟子品茗,滚烫的茶水形成的蒸气会拂面而来,十分惬意。品茗时,茶炊的水始终咕咕开着,世界风俗网,因为他们认为最好喝的茶必然是滚茶。 乌克兰人品茗,还要配上丰富的茶点,如巧克力、果酱、蜂蜜、蛋糕、饼干等,甚至有时为了增加茶叶的醇厚味道还要添入香脂、白兰地或威士忌。
传统的冬至习俗 冬至的习俗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莆田人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对其重视的程度不亚于春节,而且经过代代相传,莆田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文化。莆田人是从冬至的前一夜就开始过节,凡外出者这天要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 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团聚搓汤圆成为一项重要活动。“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在古代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现在人们还会把冬至当做一个节日来过,而非是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北方会有吃饺子等习俗,南方会吃米团等习俗,还有些地区会在这一天祭祖。冬至同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节日的气氛已经慢慢变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一种民族文化将慢慢消失。
中秋节的起源与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每逢中秋,家人要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天上月圆,人间也要团圆。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黎族——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广西侗族——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总之,中秋节不仅是一个温暖浪漫、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我国各民族歌舞风情文化的再现。在这个节日里,月饼作为传统的中秋文化,在不同年代演绎着不同的内涵和风情,而月饼的变化,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延续,并折射着时代的发展。
收获的前奏——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小满节气的来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1]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节气的习俗 祭车神——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祭蚕——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 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小满节气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古诗中,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是最著名的一首。诗中写道: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此外,小满节气之后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而在田间地头中,到了小满时节, 农民们更像照顾蹒跚学步、时常跌跤的幼童一样,悉心照料着尚处小满还未成熟的庄稼。他们在麦田里观着天色,算着时间,盼望着饱满的青绿能带来沉甸甸的金黄。
非洲最后野性——原始部落习俗 一、Hamer女人最美丽的哈莫尔族 奥莫河谷的美丽女人们 非洲传统野性最后的原始部落文化习俗--哈莫尔族Hamerf的女人最美丽 先来一个口味最轻的部落。Hamer族的女人是奥莫河谷的部落里最美丽的女人。她们大多赤裸上身,用一张牛皮或者羊皮裹在下身当裙子,头发编成无数的小辫子, 身上和头发上涂着牛油和泥土混合的涂料,油亮的棕色,就像欧洲妇女成天把本身关在日光浴室里做出来的效果。 她们大多五官清秀,气质高雅,总是站在远处静静看着你,眼神平静温和,没有其他部落的野性和搬弄。 非洲传统野性最后的原始部落文化习俗--Hamer哈莫尔族部落是一夫多妻制 Hamer部落是一夫多妻制,可以通过女人脖子上的项圈来区分婚姻状态和家庭地位,已婚的女子脖子上戴着两条粗粗的项圈,而底部伸出一个木椽头的项圈,只有第一位妻子才有权利带,她在家庭里地位高于其他的女人。 二、Karo在身上画画的卡诺族 杀马特都弱爆了好吗 非洲传统野性最后的原始部落文化习俗--在身上画画的卡诺族Karo 卡诺人喜欢在身体和脸上涂上各种花纹,在嘴唇下镶金属针和其他装饰物,有一种震撼、和谐、野性的美。卡诺女人通常带着贝壳和彩色玻璃珠子穿成的项链, 这些项链是她们的夫君和情人们赠送,所以从一个女人脖子上项链的多少,可以看出她的受欢迎程程度。 非洲传统野性最后的原始部落文化习俗--在身上画画的卡诺族Karo 卡诺男人向女人求欢示爱时,盛装披挂,并带上漂亮的羽毛,如果你是为了摄影去非洲,拍下这一幕会非常浪漫和震撼。
佛教本土化之范本——中元节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同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统节日 “盂兰盆节”名称的来历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可以说,中元节是佛教中国化的范本。 主要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年关的信号——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风俗。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节日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的传统饮食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中国南方地区已偏少,台湾等地则几乎没有。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 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忙碌着喜迎新年的事了。其实,年的起点与终点在民间有不同的习惯算法,但一般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因此,这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向腊月盼年的人们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号。过了腊八,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人们也开始“忙大年”了。姑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
春节的正式结束——头牙 闽南风俗,每逢农历初二和十六称为“牙”,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农历二月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称为“头牙”;每年的腊月十六,是最后一个祭拜日,称之为“尾牙”。尾牙表示一年的结束,而头牙就表示一年的开始。头牙过完,春节正式结束,一年忙碌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人们在这一天祈求上天在这一年都风调雨顺,祈望有个好收成。 春节的正式结束——头牙 谈到“做牙”习俗的来源,这得追溯到远古农耕时代。在闽地,春天实际上开始于农历仲春二月,在这个月中,寒流退去,草木复苏,播种和插秧等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旧时农民认为农田林果收成与土地神有很大关系,因此,以祈丰年、祭社神为主题的春社节也就被安排在这个月。由于中国古代又有以重日为节的习尚,所以,二月二实际上很早就被作为春社节。近世,汉族多以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的诞辰,故春社祭祀“土地公”也就定在二月二。 春社的祭祀对象主要是社神,社神即土地公。社神不止一个,且分有等级。在古代传说中,一国有一国的社神,一邑有一邑的社神,一乡一里也有各自的小社神。就其外延而言,社神是一个集体名词,是各地大小土地公的总称。在民间信仰中,各乡村、各区域甚至各屋舍的地基都有各自的土地公,因而土地公的祭祀非常普遍。尤其以工商之家和乡村为盛,甚至“田头田尾”都有土地公,人们在“土地公生日”都要办备祭品到田头园头祭祀,祈求丰收。 村民雇佣木工、泥工、石工等兴建某项工程时,开工之日,备办果品酒肴祭土地公,燃放鞭炮,称为“动工”。施工过程中,户主做牙时不但要备办祭品祀神,晚上还办酒席请工匠。逢年头牙、尾牙尤为隆重,酒席规格视工程规模而定,少者三道菜、多者十二道菜。 无论是“头牙”还是“尾牙”,“做牙”盛行于闽中,表面上看似带有那么一点点迷信色彩,但是不要以为那就是迷信。因其是一个土生土长悠久的华夏传统节日。这是几千年积淀来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更闪耀,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从黄土地上带来的风俗——鲤鱼灯舞 鲤鱼灯的来源 大埔鲤鱼灯舞最早的活动地为百侯镇的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从陕西带回。杨缵绪,清康熙辛丑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依此计算,大埔侯南村的鲤鱼灯舞始于240多年前。 鲤鱼灯舞 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它寄物寓言,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时,人们还把鲤鱼祝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汉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人们用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新的岁月寄于美好的期望。 鲤鱼灯舞代表作 广东省大埔鲤鱼灯歌舞的代表作是《鲤跳龙门》。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群鲤嬉春”美于形,金鳞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于表情,亲情融融,以情感人;“鲤跳龙门”富于想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土家风情过大年 邂逅新传奇天门山 1999年,世界特技飞行大师架机穿越天门洞的壮举轰动全球,此举填补了人类驾飞机穿越自然溶洞的空白,更将这巍峨传奇的天门山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直被当地人奉为圣山,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的天门山,早在三国时期,就以天门洞而得名。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好似仙境。 堪称世界一绝的天然穿山溶洞——天门洞,遥看千里山川,仰望万里云天,视野无边开阔,仿佛翱翔于太空之上。天门山群峰高耸,依天拔地,气势凌空独尊,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天门吐雾”、“天门霞光”的奇观,让你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浓墨淡彩最爱凤凰 凤凰,一座清幽的古镇,像是一幅秀丽灵性的古镇图。清澈的沱江水从桥下流过,周围的吊脚楼显示出她静谧的古韵,虹桥、夺翠楼、万名塔、遐昌阁令人目不暇接。 沿着城楼泛青的古城墙,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岁月将它打磨得平滑而坚实。著名的《湘西剿匪记》《边城》《血鼓》等数十部影视剧在此拍摄。凤凰宛若一副浓墨淡彩的水墨山水画,需要你慢慢品味。 逍遥芙蓉镇 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小城的凤凰古城——芙蓉镇,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因当年拍摄了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而得名。 古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青石板长街从码头依山蜿蜒而上,奇特别致。漫步在年代久远的吊脚楼、石板街、老码头,品尝“刘晓庆”的米豆腐、田螺、蒿草粑、灯盏窝桂花鱼,都是一种享受。芙蓉镇淳朴浓郁的民风,秀美风光令我们流连忘返。
满族习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起鼓活动所展现的是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苗族神鼓的做法非常讲究,酷似现在的电脑,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是硬件制作,这一步的工作几乎都在野外完成,首先取来上等的整木。 按规定的尺寸锯断并把中间刻空成圆桶形,将预先准备好的黄牛杀死,用黄牛的皮把圆桶的两头紧紧蒙住,然后取藤条捶打,直至牛毛掉净;第二步是软件驱动。 管事的人受起鼓人的委托将神鼓从野外背回起鼓人的家中,人们击响神鼓吹奏芦笙驱动神鼓。一个鼓只有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才能使用。 苗族神鼓的来历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候,人世间江河泛滥,山野平原洪水滔天,致使人烟灭绝。所幸的是,人类一先祖在洪水到来之前,取木制鼓,将姊妹两人藏于鼓中,才使得人类得以幸存。 鼓在危难的时候拯救人类于生死之间,因而倍受苗族人民的尊重,被视为神鼓。 象远古时候抵御洪水泛滥一样,过去,只有遇到战事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才去敲打神鼓,以其鼓声动员人们齐心协力抵御困难。就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神鼓随着人类的文化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屏边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在屏边县的苗族山村,神鼓多在老人过世的时候敲打,以示怀念。后来,人们赋予了神鼓新的内涵,在击鼓念别过世人的同时,人们总结其经验,以鼓励后人,团结拼搏,继续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曾有人提议,再赋予神鼓一些鲜活的内容,以提升神鼓的艺术品位,通过神鼓活动,激励苗山人团结奋斗,与时俱进,脱贫致富奔小康。
东莞“卖身节”其实是一种风俗 大人小孩全副武装齐上阵 现在东坑卖身节的主要活动就是泼水狂欢,二月初二那天,在大街上到处可见泼水狂欢的人们。 在这些打水仗的人群当中,三四岁的小孩子也为数不少,他们由父母带着参加,战斗力还很不错呢。只见水池旁,一名三四岁的小朋友拿着水枪和一群少年“战斗”。 小孩拿着父亲早已经装满了水的水枪用力朝着人群狂射,把少年“打”得节节败退,在旁观看的群众大叫:“这个小朋友好厉害!” 上阵不离父子兵,卖身节打水仗自然也不例外。一对父子带着一桶水偷偷地躲在花丛中,把水枪注满水,等“敌人”走过时突然站起来拿着水枪一阵乱射。
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有从妻居的习惯。婚恋方式因支系不同而有所不同。抢头巾是拉祜西(黄拉祜)男青年主动向女青年求爱的一种形式。 拉祜族的抢头巾风俗 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笙和口弦(响篾)在寨庙、寨场附近结伙开展对歌活动,用歌声试探对方心意,觅寻中意的伴侣。 一旦发现其中有相互有意者,大家便会停止对唱,支持那对男女对歌谈情,并为其出主意编歌词表达心声,暗中开展竞赛。有时还有人帮腔代唱,使俩人越唱越有情,最终成为情侣。 每年春节和火把节来临时,拉祜西都要开展跳歌活动。特别是过春节时,全寨男女老少在寨场集中跳歌,跳歌的时间有的长达十多天。青年男女趁跳歌之机谈情说爱。 小伙子往往间夹在姑娘中间,与姑娘握手同舞,用耳语挑逗,以手指表达感情。小伙子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一直与她握手共舞,并作出许多爱慕的暗示。舞曲完时,伙子会伸手抢去姑娘的头巾,离开寨场,引姑娘与他单独幽会。 姑娘若对伙子有意,便会相跟而去;若对伙子无意,可追去抢回头巾,也可不加理睬,事后托人送点礼物给抢头巾的伙子,再索回头巾;伙子接到礼物,也应以礼回赠,将包头巾归还姑娘。 男女青年经过公开谈情和幽会,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要互赠定情信物。男方父母要及时托媒人带上米酒、茶叶、烟草等礼物到女方家求婚。求婚一般都要经三次登门,方能得到答复。 女方父母见媒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相求,便收下礼物,表示同意联姻,并择日举行婚礼。
广东汉乐礼俗 广东汉乐起源 七百多年前,中原古汉乐从中原流传粤东等边远山区,并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很具特色的音乐流派,成为广东省的三大乐种之一。 广东汉乐的定名 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 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由众多音乐家研讨后,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的类别 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 广东汉乐的乐器 广东汉乐的传统乐器分为两大类。一是文乐类:有头弦(俗称吊规子)、提胡、椰胡、低音胡、笛子、洞箫、唢呐、笙、月弦、三弦、洋琴、琵琶、筝 二是武乐类:有正板(片鼓)、副板(片鼓)、小鼓、大鼓、堂鼓、戥子、小钹、碗锣、当点、马锣、小锣、铜锣、大锣。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清朝中期,广州一口通商的繁盛,造就了大批富甲一方的商贾,也造就了学贯中西的西关小姐。在中西文化的融汇中,在浓郁的西关民俗风情中,烘焙出一代又一代贤良淑德、内秀外美、求索进取的西关小姐,并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成为西关文化中亮丽的一族、美丽高雅的女性形象代表。 西关小姐行善最乐 西关大户人家的小姐,由于饱读诗书,心地善良,生活富裕,同情社会上的贫苦人家,一些对做善事、捐款等善举十分热心。据西关大户钟家花园的后人回忆,钟家的大女儿曾捐善款白银千元以上,取回荷兰水(汽水)一支十分高兴,认为是帮助了有困难的人家。 早在清代十九世纪,沙面就有一艘基督教的福音船,叫“医光”,船上有两位西关女子,每周有两天上船为水上居民义诊,为水上妇女接生,有些西关小姐还自习中医,熟习“验方新篇”等医书。 以民间验方,经常为相熟的人家、同乡同事作家庭保健顾问,至老不悔。在封建社会缺医少药的环境中,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西关小姐的社会交往 西关小姐不是一个社会团体,无固定的联系,她们之间的维系,受历史条件限制,社交圈子有限,女子间互相认识机会不多,主要是邻里间往来,被称为“街坊姐妹”,由于联系与往来方便,故她们的往来一般比较密切。直系或旁系长辈的子女的交往,大家庭称之为“世交” 一般家庭为免于自己的子女过于闲闷,往往乐于让她们互相联系、交往。亲戚间的来往,这里是指同宗同族姐妹间的往来,由于是亲戚,近亲者当天不便回来的还可以在对方家中小住,甚至延至半月的光阴。 疏远一点的还可以互结金兰姐妹,亲密交往。另外因为共同爱好,如对古典文学、诗词、琴棋的共同爱好,为互求学问或书画艺术作品而亲密交往。有人把西关小姐的交往比作琴棋书画的交往,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