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泥塑特色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艺术而言,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雕塑部分由于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保存到现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个,其中“影塑”456个。 从造型风格的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界线。改制前的作品风格较多地保留有外来佛像艺术的痕迹;改制后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北朝后期雕塑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身组合,逐渐演以隋唐出现的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组合。随着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减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组合模式被置于正壁。这也是外来文化逐渐民族化的过程。 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 敦煌雕塑在制作上分泥塑和彩绘两个过程,所以又称彩塑。泥塑阶段除几个唐代巨佛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头作身架,外面用谷草、芦苇或芨芨草捆扎身架,塑泥一般有两层,里层用草泥粗塑,外层用纸浆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毕,干后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后贴在壁上,经描绘后有浮雕效果,这种工艺兼有彩塑和壁画的功能,使得三维的彩塑和二维的壁画在石窟内的组合更加协调和浑然一体。 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 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 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

民间工艺 2015-11-26 10:54:50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译,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种佛教艺术品,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它以惩恶扬善,引导人心向善为主旨绘制。 唐卡的题材包罗万象,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等。它们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故被人们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品,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资料保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桑旦告诉记者,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需要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独立完成唐卡的绘制,首先学画素描就需要5到8年,上颜色也要学习很多年。 对唐卡的发展,桑旦充满信心。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带点徒弟、多画点精品,让数百年流传的藏族文化精髓更好、更广地传承下去。”

民间工艺 2015-11-23 13:57:38  
土家族工艺中的奇葩——西兰卡普

土家族工艺中的奇葩——西兰卡普

土家族工艺中的奇葩——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采花乡和湾潭镇,土家山民家庭里都有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土家语中的“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西兰”是“被面”,“卡普”即“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另一种传说是,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 土家织艺独特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土家女儿从7岁到13岁,每年冬季编织裤腰带上的图案,这样的图案汇集起来,就是织“西兰卡普”被面图案的基础。 土家姑娘在出嫁前1年,一般不下地劳动,在家里专织“西兰卡普”,最少要织两床,多的达8床。花名有“满天星”、“狗脚迹”、“四十八勾”等百余种。因此,土家姑娘自小就跟长辈学艺,出嫁时以全套织锦作为嫁妆。 体现土家民族文化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120种左右。 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朵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 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巴毕花、猫脚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椅子花等;以几何图案为题材的,有单八勾、二十勾、二十四勾、四二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字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 可见,西兰卡普的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看着织锦,我会想,土家人住在吊脚楼里,为什么要安雕花床,床上要放织的西兰卡普?或许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家园里,腊肉和雕花床,仅仅是一部分,而更广大的,是他们一生躬耕的土地。 他们住在吊脚楼里,囤积在脚地上的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铺在床上、囊尽各种风物的西兰卡普,才会让他们觉得,生活在这片贫瘠之地,日子还过得比较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农闲织几幅,铺在床上。 在这些土家女人手上,一架织锦机,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织出存在于山上田野的所有物像。虽然她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西兰卡普图案。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西兰卡普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民间工艺 2015-11-23 13:55:52  
民间艺术新起之秀磁州窑剪纸

民间艺术新起之秀磁州窑剪纸

民间艺术新起之秀磁州窑剪纸 林峰1959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4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设计学院,进修于清华美院。从小在窑区长大,小的时候只是觉得怎样跟伙伴们把泥巴玩好,长大后才慢慢对磁州窑这个民间瓷窑产生兴趣。 一般民间艺人多用书法、绘画来把磁州窑描述成书。现实中而像瓷枕品相好的真不好找,只能从书面上找到这种东西,自己根据清华大学老师的建议,如果磁州窑单纯用瓷器来发展,比较单调,可以用其他的工艺来发扬光大。 通过细细的揣摩觉得剪纸文化特别接近于磁州窑,用剪纸文化做出来会更加丰富。剪纸原来只限于窗花,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字画的形式。把磁州窑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效果不错,同时也得到了自己老师的赞同。

民间工艺 2015-11-23 13:53:41  
中国刺绣“活化石”——水族马尾绣

中国刺绣“活化石”——水族马尾绣

中国刺绣“活化石”——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以丝线缠裹马尾进行缝制。 据悉,水族马尾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水族地区现存的一种原始艺术,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以丝线裹马尾刺绣图案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现在,马尾绣产品远销新西兰、意大利等地,已成为水族同胞致富的新途径。

民间工艺 2015-11-23 13:50:54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蜡染是苗族女性特有的手艺,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2006年,蜡染成为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晨光从通透玻璃窗洒下,手工大师罗榜搞正拈着一支特制的钢刀,往边上一个盛满黑黢黢液体的桶里蘸了一下,然后极其熟练地在面前的卷布上画出一个抽象的图案。旁边游客夸赞她画得好,她停下钢刀,爽朗地笑出了声。 手工大师罗榜搞说蜡染技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活儿,作为苗族的一大特色,蜡染店在苗寨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她介绍,作画的蜡必须是蜂蜡,因为韧性好,染色必须用植物染料,布料必须是天然纤维,手摸在布上,颇有立体感。 蜡画上的图案全是苗族的图腾,如蝴蝶妈妈、阴阳鱼、苗龙、锦鸡等。蜡画是无底稿的,所有的图腾都在蜡画人的脑海里,她每次都是即兴作画。 走出手工大师罗榜搞的工作室,我看见还有刺绣工作室,工作室没有人,走到庭院中发现,原来工作室的主人在院中专心刺绣。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名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苗族刺绣造型和技法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静静的看着手工大师每一针一线,一个绚丽的图案就跃上来了,真的太神奇了。

民间工艺 2015-11-23 13:06:47  
福泉“工艺葫芦”

福泉“工艺葫芦”

福泉“工艺葫芦” 福泉市仁安堂工艺葫芦主要流传于福泉市城厢镇。相传六百多年前,张三丰来到福泉山修炼成仙,他把吉祥、平安装入随自带的葫芦里, 送与人们消灾免难、驱邪除病,镇宅降魔。从此以后,葫芦文化开始在福泉流传,工艺葫芦也因其象征幸福团圆、平安好运、吉祥如意,慢慢融入福泉人民的生活中。

民间工艺 2015-11-23 11:10:16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你有所不知的石屏紫石砚 在石屏县,有一座山名曰砚瓦山,此山就因山上盛产的砚瓦(紫石)而得名。据石屏县志介绍。 石屏城南砚瓦山产紫石,形如马肝,不柔不刚,颇发墨,可做砚材,旧时石屏紫石与大理点苍石,武定狮山石共称“滇中三石”,明代石屏知州余秉清有诗《碧山鸲砚》,称赞的就是砚瓦山的紫石砚,古诗写道: “南山美产胜端溪,磨琢功成世所稀。曾说昔年廉介士,行装未肯一持归。”从这首简短的诗句不难看出,石屏砚瓦山生产紫石砚的悠久历史。 在石屏县城玩古董字画收藏的李先生的小店里,砚台均不大,雕刻的图案丰富多彩,既有桃子等植物花卉,又有小鸟等飞禽走兽,工艺精良,历经上百年时光,色彩不褪,紫莹莹的,煞是好看。 时至今日,紫石砚虽然悄然无声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石屏,人们似乎没有遗忘这个文化珍宝,石屏的街道,就有一条被称作紫砚街。

民间工艺 2015-11-23 11:03:36  
看得见的收藏——宁波钱币

看得见的收藏——宁波钱币

看得见的收藏——宁波钱币 宁波有句老话:“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这指的是宁波江厦街一带在历史上钱庄林立,金融业繁荣发达。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宁波江厦街一带有160多家钱庄,而且这些钱庄还向北京、上海等地拓展。 当时宁波是东南一带惟一的金融中心,钱庄多过米店,繁荣程度不亚于后来的上海外滩,始建于1926年的钱业会馆是宁波钱庄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如今这种盛景虽然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宁波历史上的钱庄业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与利用。 宁波钱庄业倡导的“重然诺”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去弘扬,宁波钱业会馆碑记的第一句话,即为“大信不约”。宁波钱庄从山西票号、外国银行拆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放款,只要钱庄认为借款商号信用良好,放款时不论款项多大,都不需要任何抵押品或担保,而仅凭信用行事。作为“百业之首”,它更注意信用,维护本行庄的良好形象,故有“信用码头”之称谓。 宁波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庄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山西的票庄至今保存较好,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山西平遥古城里就保留了许多钱庄和票庄。 而宁波钱庄却风光不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宁波的钱庄文化遗产留存至今本来就十分有限,如再不加以发掘与保护,过不了多久,也许就会荡然无存。笔者曾发现某金融机构差一点把民国时期宁波某钱庄遗留下来的账册当成废纸卖给破烂王,幸好被及时阻止,才没有成为遗憾。 在旧城改造工程中也有一些与钱庄相关的遗存被清理掉了,这是一个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民间工艺 2015-11-23 11:01:17  
龙凤玉佩品相最多变

龙凤玉佩品相最多变

龙凤玉佩品相最多变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之一,是国家、帝王以及男性阳刚的象征。龙的形象集中了虎、蛇、鹰、鱼、牛等九种动物的特征,能适应陆上、水上、天上等各种环境。 在中国人心目中,龙几乎无所不能,因而把龙视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 凤鸟的起源也很早,它是女性的化身,是阴柔美的代表。凤鸟是由鸡的头、鸳鸯的翅、孔雀的尾、仙鹤的脚组合而成的神鸟,古人把它视为百禽之王。认为它具备仁、义、德、顺、信五德,象征幸福、和美、团圆。 龙与凤阴阳相对,其组合既代表阴阳和谐,又代表男女相生相合,故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之说。因此龙凤佩最受人们喜爱,自然成为中国吉祥含义最丰富的佩饰。 龙凤玉佩可细分为龙形佩、凤鸟佩、龙凤组合佩、夔龙佩、夔凤佩等几种。而最早的龙凤玉器造型并不具备后人所描述的形态,其形象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玉龙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猪首龙形;二是“C”字形龙。红山玉凤鸟的形态为一侧面展翅的凤鸟。商代的龙凤玉器开始雕琢纹饰,西周、春秋时期的玉龙凤多为浮雕,纹饰更加繁密,更富装饰性。战国、汉代的龙凤玉佩风格大变,形态多变,雕刻技艺高超。 和战国、汉代相比,魏晋时期的玉雕工艺水平大为下降,玉雕作品缺乏神韵,龙凤玉佩呈现线条简练、体态丰满的特点,但线条涩滞,缺乏战国、汉代玉佩线条有力、流畅的风格。而且在随后的历史中这种特点渐成主流风格,直至明清,无多大变化,浮雕龙凤图案题材的玉器也大体如此。到了明清时期,龙凤纹饰基本作为其他玉器的装饰,但也有少量龙凤玉佩饰。 夔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象似龙,只有一足。如果画成龙则为夔龙,画成凤则为夔凤,夔龙、夔凤佩主要流行于战国和汉代。

民间工艺 2015-11-23 10:59:07  
苗族服饰之最

苗族服饰之最

苗族服饰之最 最华丽的苗装 要数台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 穿裙最短的 是雷山桥港苗族。不盈6寸的超短裙,无下罕见,但却是世居深山的桥港苗族女子喜爱的裙装。桥港苗女,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大。短裙外,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 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穿裙最多的是台江岩板苗。岩板苗族女子身着右衽大襟短衣。自制的细褶短裙达30至40条之多,裙厚近40厘米,以显示自己富有和聪明。 其身前系一条织花长围腰,垂至脚面,腰间缠4至5条花腰带,均系结飘于身后,裹绑腿,穿花鞋,服式较奇。 最华丽的男装 是榕江八开地区苗族男子祭祖时,穿戴的盛装极为华丽并民族特色浓郁。他们头上戴着象征闪电的银鼓钉头箍,据说其有驱邪避鬼的威力。 最古老的男装 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最长的头帕 是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其包头帕长3至4丈,在头部缠成大盘并缀以鲜花或插上羽毛,非常独特。 最大的银角 是雷山西江地区苗族少女盛装时戴的银角,是苗族最大的银角,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角上錾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

民间工艺 2015-11-23 10:56:04  
传统手工,扎风筝

传统手工,扎风筝

传统手工,扎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民间工艺 2015-11-11 16:36:34  
中国毛笔工艺鉴赏

中国毛笔工艺鉴赏

中国毛笔工艺鉴赏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 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笔管上。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 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 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 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 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达到了鉴赏的条件。 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

民间工艺 2015-11-11 16:33:57  
民族扎染工艺

民族扎染工艺

民族扎染工艺 扎染的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民间工艺 2015-11-11 16:31:25  
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竹丝扣瓷

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竹丝扣瓷

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竹丝扣瓷 编好的竹丝扣瓷不论是竹丝本色,还是增饰的别色花纹,或者是编织上的蛟龙戏珠,色泽雅致,清新自然。竹丝扣瓷工艺品不松不裂,不受虫蛀,只要注意防潮,经久耐用。 【制作流程】:一、取竹。 一般是选择两至三年生光滑无斑的上等慈竹。经验丰富的师傅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做竹丝扣瓷的好料,看竹节上的竹毛是朝上还是朝下生长就能分辨哪些是苦竹哪些是甜竹,而苦竹更适合做竹编。其中挺拔,竹节长的则是好料。 二、刮青。 刮青要快,要在竹子表明水分充足的时候刮掉青色的胶质层,露出白竹胎。 三、分竹。 分竹块趁竹子新鲜的时候,又嫩又脆更容易下刀。依着竹筒的圆心,将竹子分成等宽的竹片,分完块还要分篾。用一块平口的竹块削下竹篾。削下的竹篾要再用刀刮十几遍至薄透才算完。 四、吹干。 将竹篾悬挂在通风处晾干。 五、分丝。 竹篾干透后用自制的工具按在竹篾上,将竹篾一抽就分出了竹丝。 六、编织。 接着就可以用竹丝编织了。制作瓷胎竹编工艺品时,艺人怀抱洁白光滑的景德镇瓷器,小心翼翼地用五彩竹丝一层层编织。 长长的竹丝像毛线一样,在艺人的手指间显得既柔滑又听话,起底、翻底、翻顶、琐口……按照一道道工序编织下来,一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就算完成了。 平乐瓷胎竹编在编织的过程中,由于工艺精湛,从外表上完全看不见竹丝与竹丝之间的接口。

民间工艺 2015-11-11 16:29:29  
将要失传的手工艺,扎龙头

将要失传的手工艺,扎龙头

将要失传的手工艺,扎龙头 浦城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置县史的古县城,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岁末年初闹龙灯的习俗。龙灯,由龙头、龙肚、龙尾三部分组成。 制作一条龙灯,最难的部分就是扎龙头。因此,“扎龙头”作为一种谋生手艺,在浦城城乡一些“纸马店”艺人中曾世代传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舞龙灯这一传统活动的逐年淡化,相应的“扎龙头”手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周兴贵文/摄练师傅(右)在家人的协助下扎龙头“三年了,就年初又接到一笔订单。”昨日,在浦城县和平路三山会馆附近,笔者见到了练成强。提到扎龙头的手艺,他既自豪又沮丧。自豪的是自己有着一手绝活。 沮丧的是,“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如今,退休在家的他,只是偶尔遇到有人订做才操起老手艺。龙腾千里看龙头练师傅今年58岁,祖上三代都是开纸马店的。 年轻时,他曾跟随父亲学“扎龙头”手艺。如今,在县城为数不多的扎龙头手艺人中,他算是小有名气。练师傅介绍,龙灯一般由龙头、龙肚、龙尾三部分组成。 龙灯的长短取决于“龙肚”的数量。常见的有11节或13节不等。一条完整的龙灯,只要用一块长绸布将前述三部分相连,就算大功告成。龙肚、龙尾比较简单,一般的村民自己都会扎。最难的工序就是扎龙头,龙头的工序繁复,不是专业人士干不了。 练师傅说,扎龙头的主要材料是竹片和绸布,工序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十分费时繁复。劈竹篾、扎粗坯、装灯饰、糊纸、上色……一个完整的龙头,两人合作,前后需要花10天左右的工夫 可今非昔比,由于舞龙灯耗费时间,现在基本荒废了,所以相应的活计也没了。由于没有市场,他20多年前就改行当了搬运工人,“没办法,要吃饭啊。”据了解,在浦城县如今只有一两位会扎龙头的手艺人,“这门手艺到下一代估计就要失传了。”

民间工艺 2015-11-11 16:26:26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