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渭南市红星村阳光博乐幼儿园70余名儿童分别出现呕吐、肚子疼等症状,并被分别送往市内多家医院救治。医生诊断认为是群体性食物中毒,已对幼儿园中所食物品进行封存调查。小哲(化名)的妈妈王女士说,8月28日下午7时许,5岁儿子呕吐后,哭闹不止,赶紧带到医院检查。“没想到, 跟我孩子一样症状的还有几十个孩子,都是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 家长们纷纷议论说:“孩子平时都在幼儿园吃饭,今天下午3点在幼儿园吃的炒面,吃完后就出现不适了。”此时,40余名小孩已被安排输液,因为输 液室已满,部分小孩只好在外面输液。一位家长不停地在楼道内踱步,而输液室内孩子的哭闹声让他显得更加焦急。记者初步统计,发现值班医生桌上孩子看病的收 费单已有60余张。同时,在渭南市第一医院,还有16名小孩正在接受治疗。 // 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王永杰介绍说,孩子们的症状均表现为肚子痛、连续呕吐、精神状态较差。经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当晚10时9分,渭南 市高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亚莉说,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对幼儿园的库房、孩子当天下午所食物品进行了封存,并在医院对出现类似症状的儿童情况 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园园长在电话中说,可能是下午给孩子们吃的饭菜有点凉。”郭亚莉说,孩子们出现呕吐症状后,园方已将所有就读儿童叫到医院检查,目前 所有儿童情况稳定。(责任编辑:徐晓宇)
蒙牛再陷丑闻。据媒体报道,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以半价购买了3000箱生产日期为2011年12月份的蒙牛临期纯牛奶,将生产日期分别涂改为2012年5月19日和6月1日,并以45元/箱的蒙牛正品价格销往浙江浦江、义乌等地。擅自将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的数量多达3000箱。 据媒体报道,此次事件中蒙牛3000箱奶生产日期被改晚6个月。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与营养安全系主任、副教授何计国介绍,过期牛奶中滋生细菌与腐败分子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饮用过期牛奶可能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能会产生呕吐、腹泻等症状。 细微变质消费者很难鉴别 需专业检测 对消费者而言,一旦买到过期奶如何鉴别呢?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兴国指出,最简单的鉴别方式就是闻气味,牛奶因蛋白质含量高,较易发生变质,如消费者购买后发现牛奶变酸变臭,味道发苦,即可认定牛奶变质。"但并是不所有的变质奶都是会明显的变质特征。有些仅仅出现轻微变质,消费者无法从外观上来辨别,需要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检测才能识别出来,"王兴国介绍说。 何计国也认为,实际上,大部分过期牛奶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本质上的腐败。消费者会发现牛奶变酸,凝结成奶豆腐等现象,这是经过煮沸或其他方式的消毒都无法消除的。也就是说,一旦牛奶过期并发生腐败,就基本丧失了其食用的价值。 保质期外≠不能食用 保质期内也可能出现变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品牌的牛奶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保质期也略有不同。同时,包装也可以决定牛奶的储存日期。"但超过食品保质期不等于不能食用。"王兴国告诉我们,一些食品的生产日期设定为6个月,但在有些情况下,即便在一年内食用都是没有对人体无害的,只是品质会有所下降。王兴国举例说,罐头的保质期可达到几年以上。而生产日期只是企业为食品设定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界限。 但反过来,在保质期内,为何消费者有时也会购买到变质异味的牛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与营养安全系范志红教授曾撰文(夏天的奶为什么容易发苦?)称,这些都是因为细菌繁殖过度所造成的现象。牛奶中的细菌多半为产酸细菌,它们活动过度的结果,就是让牛奶分层、凝固。其实,最早的酸奶、奶酪等,也就是这样出现的,只不过如今的产品都是人工选择过的安全菌种,而自然产生的牛奶凝块则是杂菌们的产品。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最好不要食用。 此次事件将给蒙牛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蒙牛屡次冲撞食品安全红线,对此事件中为员工擅自修改生产日期。在何计国看来,故意地涂改生产日期,特别是食品的生产日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虽然当事者的本意是想避免自身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却是毁掉商家与厂家的信誉,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王兴国说,企业篡改生产日期在食品企业中非常普遍,但对大企业来说,实属不该。相关违法人员必须应受到法律制裁。 // 消费者买到过期产品应及时向工商部门反映 据了解,这批遭篡改的数量多达3000箱,日期分别涂改为2012年5月19日和6月1日,并以45元/箱的蒙牛正品价格销往浙江浦江、义乌等地。何计国建议,如果消费者已经购买了该批次的过期产品,即便是没有保留发票或是购买凭证,都应该及时向当地工商部门甚至是销售商家反映。同时,这次事件发生后,工商部门应该立即查封该批次产品,有关生产厂家也应该立即召回该批次产品。如果过期产品已经对消费者产生了伤害,有关责任人应该给予适当的赔偿。(责任编辑:徐晓宇)
水中加入洗洁精桃子不久就变红 前晚,一实名认证为“成都华阳明川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微博用户称,21日当天,在华阳的一个库房,看到一名商贩将青桃子泡在加有洗洁精和不明粉末状的水中,不久后桃子变得又红又水灵。 该微博被众多网友转发,纷纷质疑商贩这种行为。昨日上午,记者联系上该网友,她说,当天,自己和老公是到华阳寻租库房,偶然看到商贩浸泡桃子的一幕。 “由于时间仓促,当时没拍照。”该网友自称不愿惹麻烦,拒绝透露姓名,但她多次强调,绝没造谣。随后,该网友告知记者她看到的事发准确地址。 加洗洁精洗桃子只为褪毛和亮色 昨日下午3点过,记者在华阳老电影院附近找到了网友所说的浸泡桃子的库房,此时卷帘门紧闭。邻近的居民张女士说,商贩可能还在睡午觉,平时差不多就是三四点开始清洗桃子。张女士证实,有几次的确看到水中有泡沫出现,但不知道具体加了什么物质。 下午4点过,从库房中骑车出来的女商贩自称姓李,夫妻二人每天开车到龙泉去买桃子。对于青桃经浸泡可变红的说法,李女士表示,“现在桃子都快过季了,熟的都没多少了,青的更不必说了。”李女士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浸泡,只是用水褪毛,考虑到顾客喜好,他们经常把桃子洗一部分,留一部分,放在车上分开售卖,“遇到天热,茸毛不易清洗时,才会用洗洁精。” 随后,记者在几家卖桃子的商贩处了解到,对于零售商来说,用洗洁精洗桃子比较普遍,目的主要是为了褪毛、亮色。 昨晚7点过,一名商贩在成都华兴正街卖桃子,其间,他用一条湿毛巾为桃子褪毛。他说,湿毛巾沾过泡了洗洁精的水,这样桃子清洗更干净,“很多人还直接用洗衣粉洗。” 长期食用残留物可致肝脏功能损伤 针对商贩用洗洁精和洗衣粉清洗桃子的做法,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李云表示,洗衣粉是由人工合成的洗涤剂,不能用来清洗餐具以及蔬菜和水果。如果桃上的洗衣粉和洗洁精残留物没清洗干净,而又被市民长期食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损伤肝脏功能。 // 为您支招如何辨别“洗衣粉桃子” 一般没有洗过的桃子表面会有一层茸毛;而被洗衣粉洗过的桃子,表面茸毛很少,摸起来很光滑,闻上去没有桃味,而是一种洗衣粉残留的气味。因此,选购时,最好购买表面有茸毛、颜色不太鲜亮的桃子。(责任编辑:徐晓宇)
网上爆料 细心网友发现:明明是啤酒瓶,却装起了香醋 近日,网友“chuj81”在南京本地一家论坛上发帖称,“今天早上姐去吃馄饨,正当吃得百般无聊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姐眼前的这瓶醋……乖乖,这造假还能造得有点水平啊!造得阿能勤快一点啊?真难得看见这么懒的造假专业户,连瓶子都省了。”帖子下面附的照片中,贴着“镇江特产香醋”标签的瓶子上,清晰可见玻璃上凸显的几个字“青岛啤酒”。 根据帖子的图片和描述,可以判断出,这名网友是在路边摊上吃馄饨的时候发现的上述问题,这瓶醋是放在桌子上的调料。 记者看到,醋瓶的商标上除了“镇江特产香醋”几个大字外,还写着产品标准号、人民大会宴会用品等等字样,而生产厂家则是“句容市三岔恒峰调味品厂”,生产日期是“20120305”。瓶身上清晰可见的几个凸出的字“青岛啤酒”显得与其他标签格格不入。 众多网友争论: 是低劣造假还是二次利用? 短短一天,这个帖子在网上点击率达到数万,获得了好几页的留言,网友观点各异。 一部分网友认定这是“水平低劣”的造假。比如有人谴责这种行为,称“造假已经到了无须掩饰的地步”;有人感叹“假得太离谱了,只能说这商家太笨”。还有网友指出,“不光瓶子的问题,还有标签上的‘人民大会宴会用品’,有这个大会吗?”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这可能只是玻璃瓶的二次利用。“未必是造假,从瓶子来说至多是为了节约成本直接使用的回收啤酒瓶。所谓造假是指冒用他人商标,假冒他人商品或制造名不副实的产品。”“这应该不属于造假,本来瓶子就可以二次利用的。”“像啤酒、醋、酱油等,玻璃瓶是回收再利用的,是节约能源。”“不假啊,以前都是这样的,只要里面装的是合格产品就行啦,国家对这块是没有禁止的,有点小题大做啦。” 还有网友幽默调侃:“说明环保意识很强,充分地利用了身边的各种废品。” 记者调查 酒瓶装醋到底算造假还是合法的二次利用?国家对于啤酒瓶二次利用有何具体规定?这个来自句容的生产厂家为什么要用啤酒瓶装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啤酒瓶用来装醋,没规定说不行 // 1996年啤酒瓶国家标准GB4544-1996颁布,规定啤酒瓶必须采用“B”字瓶。对于重复利用,有一个“关于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和包装的建议”,其中有两条非强制性建议,一是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二是建议采用托盘包装,以保证啤酒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南京市质检院的专家告诉记者,过去一些小厂家没有能力自行生产玻璃瓶,会采用回收旧啤酒瓶的方式来盛放产品。这种事是允许的。啤酒瓶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相对而言,质量和安全系数较好,因此,只要经过消毒,符合《食品包装材料国家标准》的啤酒瓶是可以装酱油、醋的,但是酱油、醋瓶不可用来放啤酒。 啤酒瓶装醋是否涉及侵权?一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徐律师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玻璃瓶上印有啤酒生产厂家的注册文字,则表明该瓶为啤酒生产厂家所专有,只能由商品的原生产厂家回收和复用。现在这种情况,使用酒瓶灌装醋,会有一定程度的混淆,可以说是侵权。但考虑到出售的不是同类产品,鉴于一般常识也都知道青岛啤酒不生产醋,所以也不能严格界定。
还在保质期内的蒙牛“未来星 ”味道有点酸 “我是来自农村的,对吃的东西也不算太讲究,一般都能接受。可是这样的牛奶怎么能给孩子喝?我孩子还不到3岁。”说起这件事,王女士依旧很愤怒。 8月10日,和往常一样,王女士的孩子在睡前准备喝一盒蒙牛“未来星”牛奶。“才喝了一口,孩子就不愿意再喝了。” 起先王女士还以为孩子是故意找借口,拆开后又不想喝了,没有理会孩子,要求他喝完。“过了一会,孩子就找到了爸爸,说这是酸奶,实在喝不下去了。”王女士的先生尝了一口,发现牛奶带了一股怪味。 在发现牛奶有可能变坏后,王女士就把牛奶的包装盒拆开,将牛奶倒入杯子中。王女士发现以前喝的时候是呈乳白色液体状的,口感也是偏甜的。而现在透过杯子可以看见,牛奶的表面有一点漂浮物。而留在包装盒里的部分已经很粘稠,类似于凝固状,一块一块的,感觉更像豆腐脑。“看着就很恶心,而且还会产生酸味,应该是已经坏掉了。”王女士说。 从拆开的牛奶包装上,可以看见该牛奶是今年6月5日生产的,常温下的保质期是6个月。也就是说,这款牛奶还在保质期内。 王女士告诉记者,这箱牛奶是7月下旬在上塘路的欧尚超市买的,因为现在是暑假,会有小朋友到家里和孩子玩,所以牛奶的消耗还是很快的。“购买后牛奶是存放在客厅里的,而客厅空调差不多24小时开着 ,所以不会是因为温度原因引起的变质。”王女士说。 “孩子当天夜里有点咳嗽,不肯吃饭。不过我们不敢认定说是喝这个坏牛奶喝的,但心里总是感觉有点不舒服。”王女士表示,如果是成人奶,也就算了,不过这个是宝宝喝的牛奶,这种质量让她们很不放心。 蒙牛回应:浓稠状有可能是变质 在怀疑产品有可能出现变质的情况后,王女士立刻拨打了蒙牛的客服热线,希望能得到解释。客服人员要求王女士将牛奶保存起来,24小时之内会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她进行联系。 第二天蒙牛的售后服务人员通过电话与王女士取得了联系。王女士告诉记者,打电话的人没有任何的自我介绍,一开口就直接讯问家庭住址之类的隐私信息。 这让王女士感觉很不舒服。而在之后的沟通中,工作人员甚至怀疑王女士是故意投诉。 这让王女士格外恼火,“现在是他们的产品出了问题,还那么牛。”之后,也有自称某超市蒙牛的业务员与王女士联系,但王女士直接表示不需要了,“这次就算我倒霉,下次不买他家的也就是了”。 今天记者也与蒙牛客服取得了联系。客服人员表示,这款蒙牛未来星是属于牛奶的范畴,而不是饮料。相比较纯牛奶,这款产品中只是加入了一些配料,并没有像一些饮料一样加水。 “只要是30度以下密封状态,牛奶在保质期内就不会变质。” 客服人员表示这款牛奶对于存放并没有特殊的要求,放在空调间也不会有影响。所以像王女士这样,只要室内温度没有超过规定,一般应该是不会出现产品变质的情况的。 对于如何判断是否变质,客服人员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口感上有明显不同,而且牛奶出现凝固或者类似于豆花的状态,就应该属于变质了,顾客就不要再食用了。“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可以拨打客服电话,会有专人和顾客联系。”客服人员说。 记者希望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王女士遇到的牛奶在保质期内变样的原因。客服表示她只能将信息传达给其他相关部门,其他具体情况她也没有办法做出解释。他们只有在看见变质产品,进行检查后才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变质这一情况。 不过客服人员表示,一般来说,如果一箱牛奶内出现1包或少数的变质,有可能是胀包的现象。也许是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造成了个别包装的破损,才会使空气进去包装内,出现变质的情况。 打电话不能解决问题 消费者希望蒙牛拿出诚意 截至记者发稿前,王女士再次和记者取得了联系。 “蒙牛公司现在不断给我打电话。” // 原来在得知我们的介入后,蒙牛公司根据王女士之前的投诉,找到她的联系方式,不断与王女士取得联系。 而蒙牛“后知后觉”的处理态度让王女士无法接受。“他们给我打了很多电话,就是不给我处理意见,一直问我想怎么样?”(责任编辑:徐晓宇)
摊主回收一次性筷子 昨日上午7时许,正是用餐高峰期,朝阳区方庄东路《东北饺子馆》门前的早点摊,6张桌子已经坐满,每张桌上的筷笼里整齐地摆放着套着塑料套的一次性筷子。 记者随机打开几双筷子的包装,圆头、圆腿。几双筷子的筷腿都已经微微发黄,一双筷子的筷身甚至出现了青灰色的霉点。周师傅熟练地将食客吃完后留在桌上的一次性筷子收拾到一块露天的搁板上,再将脏的碗碟放在搁板下的大桶里。“这筷子呆会儿带回家。”“也能说是一次性筷子,但是这筷子能洗,洗干净就成。刚买来时才脏。”面对记者提问,周师傅承认自己反复使用一次性筷子,每天最起码用200来双筷子。 周师傅的早点铺对面是另一家早点铺。他家的筷子被收拾在角落的一个大桶里。面对记者关于筷子的疑问,负责面点的小伙子直言不讳。“大伙都这样,早点摊现在越来越多,光附近就有十来家,谁每次都用得起一次性筷子。都是洗了再用。” 洗完筷子晾干再装套 10点左右,周师傅开始收摊。他将散放在搁板上的筷子收拾到蓝色的大盆中准备回家,几只苍蝇围着蓝盆转,时不时落在一堆筷子上。周师傅家住在对面的胡同里——白墙子村。 卸完锅具,周师傅将装筷子的蓝盆直接搬进了屋里。约摸三四分钟后,筷子装在沥水篮中被端出来。“这是刚洗完的筷子吗?”记者问。“洗完了,用洗洁精洗的。现在得晾干。不晾干的话,装筷套后筷子会臭,粘在筷套上,还会发霉。”周师傅说。 在这条巷子里,除了周师傅家外,还有几家是做早点的,路边已经搁了几盆正在晾晒的筷子。“他们每天上午10点来钟收摊后就洗筷子。天气凉快的时候在屋外洗,热的时候在屋内洗。洗完后就将筷子搁外面,一直到下午才收,也不管落不落灰。”胡同里的居民宋女士告诉记者。 批发市场可单买筷套 记者来到白墙子村附近的弘善批发市场。“你这种一次性筷子1000双42元,单买筷套4元一把,一把1000只。”在查看了记者拿着的一次性圆头筷子后,批发商给记者报出了价格。 // 批发商称,周边好多卖早点的、开小饭馆的都是他的客户,“批发这种竹筷的最多。木质那种掰开的一次性筷子,合2分钱一双,虽然便宜,但是没法清洗,用一次就得扔掉。这种竹筷差不多3分多一双,但是好洗好晒。就算加上筷套的价格,也比木质筷子用完就扔的合适。” 对于一次性筷子能否反复使用,朝阳区卫生监督所向记者表示,从卫生监督角度讲,一次性筷子严禁二次流入市场,市民如有发现,可随时举报。(责任编辑:徐晓宇)
一次性餐具合格不到7成 今年6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与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组成调查小组,对北京、广东地区的批发市场、销售商、超市销售和使用的一次性快餐盒、塑料碗、生鲜托盘、豆腐盒、塑料水杯等进行调查,并随机购买了31种产品,送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合格的为20种,不合格的为11种,合格率为64.5%。其中涉及超市送检产品15种,而合格的只有8种。 该调查小组的相关报告称,深圳市有3家大型连锁超市销售的一次性环保餐盒和托盘中检出产品不合格,问题产品来自于深圳市群博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华博联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涉及沃尔玛超市深圳新安罗田店等。 所涉企业人士: “国际”组织严谨性待提升 8月8日会议当天下午,该检测报告及大会情况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官网上对外进行了发布。其中提及晶报与其他20多家新闻媒体“虽未能参会但同意会后发稿”,虽不清楚其他媒体的具体情况,但晶报在此澄清,“同意发稿”一说为子虚乌有。记者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官网上看到,该机构为香港社团,于2008年7月11日在香港注册。 针对检测结果,华润万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深圳根本就没有南大街店。记者致电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他承认是因疏忽而出错,把“东大街”写成了“南大街”,同时表示,所有的检测都是以“购买”的形式进行,未与超市方有任何交涉,但保留相关证据。检测报告的权威性也毋庸置疑,都是委托国家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记者在其官网上看到,检测报告均由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出具。据调查,该公司的确具有检测资质。 但所涉企业人士认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做法并不符合抽检应有流程,正规的抽检应告知超市方管理人员,双方对抽检产品进行备份和确认,一旦检测报告出来后,企业如果有异议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复检要求,否则检测结果无法令人信服。 市监局: 两企业抽检均合格 // 针对本次检测结果,市监局食品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材一直是重点监控的品种之一,去年在流通领域共抽检83批次,合格78批次。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脱色试验(65%乙醇)阳性,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些纸杯样品所采用的印刷油墨或印刷工艺不符合要求,在使用纸杯时油墨容易随着饮入的液体进入身体而危害健康,或附在手上造成卫生隐患。 今年到目前已抽检78批次,合格77批次,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蒸发残渣(正己烷)超标,生产领域共抽检93批次,全部合格。此外,从2011年至今,市监局对深圳市群博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共抽检6批次,对深圳市华博联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宝安餐具厂生产的产品抽检3批次,检测结果均为合格。(责任编辑:徐晓宇)
面包保质期内长霉 8月1日,谢先生在金凤成祥西坝河店购买了两个密封包装香肠面包,次日早上打开食用,“吃到第二个时才发现面包上有绿色霉菌。”谢先生连忙查看生产日期,发现面包还在保质期内。 “包装上写的保质期是4天,而该面包生产日是7月30日,还在保质期内,怎么会长毛呢?”由于第一个面包已被谢先生怀孕8个月的太太食用,因此他非常担心。 拒绝道歉惹怒事主 事后,谢先生拿小票和面包到金凤成祥西坝河店理论。店家没有争辩,提出给谢先生退换面包并10倍赔偿,但被谢先生拒绝。“我们并不是为退货来的。”谢先生要求店家道歉并彻查出售食品安全,可店家的态度让他很恼火,“他们拒绝了,还说食品保不齐会出问题。” 此后,谢先生多次和店方沟通,均无果。“他们一会儿说最高10倍赔偿,一会儿又说自己不能做主,要上报。”这让谢先生非常不满。 8月5日,谢先生和朋友相继在微博上曝光此事,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帮助。“这么多天都没得到一个合理解释。”微博被数千网友转发,网友在转发同时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加以重视。 工商部门仍在调查 // 记者昨日就此致电金凤成祥西坝河店,店员表示他们赔偿的最大限度就是1赔10,其他要求他们无权答应。 谢先生透露,8月2日他已拨打12315进行投诉。8月6日,谢先生接到西坝河工商所电话,负责处理此项投诉的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已去过该店检查。记者联系到西坝河工商所的张先生,他称:“现阶段我们还没联系到该店法人代表,只能先对该店做出书面整改措施。”张先生称,他们去该店检查时,发现谢先生购买的同一种类面包已全部下架,因此无法取证,只是先对该店提出整改要求。“目前处理流程还在进行中,但我们会尽快处理。”(责任编辑:徐晓宇)
据消费者郑女士反映,其于7月初在超市里购买了一箱旺仔罐装牛奶。7月19日晚上,郑女士拿起其中一罐旺仔牛奶喝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有只苍蝇。郑女士描述称,她是喝到最后一口时才发现有问题的。“都已经喝进去了,然后嘴巴 里有菜叶的感觉,直接反胃吐手上,才发现是个大头苍蝇。”郑女士说,还好当时把东西全吐出来了。 // 对此,记者致电旺仔牛奶的生产企业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其售后负责人汪女士回应称,产品有异物是不可能的。汪女士表示,旺仔牛奶的工艺,不管是铁罐还是利乐包装都是无菌装填,而铁罐包装是用高温杀菌的,如果真有苍蝇,汤里面煮20分钟就会煮烂掉。 对于旺旺公司的说法,食品安全专家表示,这是站不住脚的,苍蝇经过高温可能煮熟了,但不可能煮没了,因为奶制品不像有的产品需要经过粉碎碾磨。专家称,企业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第一时间检查自己的管理体制是否有问题。(责任编辑:徐晓宇)
抽检涉及53个品牌 今年6月起,《纸杯》、《纸碗》、《纸餐盒》3项国家推荐性标准正式实施。据介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与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在今年5月到8月间联合组成调查组,选取日清方便面、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等53个品牌84个样品送检,涉及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多家知名超市。主要检测纸桶内层、外层荧光性物质、杯身挺度和渗漏性能。 结果显示,在36个双层的纸质样品中,外层的荧光性物质大多含量超标,不符合食品用纸标准规定的“100cm2纸样中最大荧光面积不得大于5cm2”要求。另外,放置在纸杯、纸碗、纸餐盒内的合格证小标签,也被检出荧光物质含量极高。 有害物或可渗入食物中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昨天分析指出,方便面桶、奶茶杯等纸质容器外层纸之所以荧光性物质超标,很有可能是使用了非食品级用纸、甚至有可能是废纸,不排除有害物质会通过口、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也可能渗入到食品中,长期积累对健康造成危害。 董金狮表示,目前我国纸制品标准中并未对纸桶外层纸有明确要求,一些检测机构一般也只检测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内层荧光物质的含量。企业为降低成本,很容易使用非食品级纸。以一个方便面桶为例,外层用纸克重为9g,如用食品级原纸代替外层的再生纸,一个纸桶的价格就会提高约5分钱。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双层纸的要求,对方便面桶、奶茶杯等纸制品内、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卫生指标作出明确规定。 ■ 部分问题产品 ●京客隆田村店销售的卡布奇诺(咖啡味)纸杯 ●沃尔玛知春路店的香飘飘奶茶(香芋味)杯 // ●欧尚金四季店销售的今麦郎上品酸豆角排骨面桶、五谷道场原蛊鸡汤面桶 ●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桶 ●北京7-ELEVEN便利店曙光花园店销售的苏伯紫菜蛋花汤杯
食客 剥开锡纸发现好多蛆虫 昨日12时许,刘先生等人与客户来到巴国布衣国贸店吃饭。13时40分许,宴席快要结束时,一位食客出于好奇,剥开了菜品“风味烤羊腿”中裹在羊骨头上的锡纸。“揭开后好多只蛆虫在里面爬,恶心死了。” 昨日14时40分许,记者赶到巴国布衣时,看到四五只长两三毫米的蛆虫在餐桌上爬。一位食客称,刚剥开时发现了十几只。 据介绍,事发后,店面经理提出餐费打八折,但被刘先生等人拒绝。 地区经理 当场道歉称饭店负全责 随后,巴国布衣北京地区总经理王煜辉赶到餐厅,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当场给刘先生等人道歉,称巴国布衣对这件事负全部责任,不会进行任何狡辩和推脱。 同时,王煜辉提出了饭店方的赔偿方案,包括免单、向刘先生等人的客户登门致歉等,此外,如果当桌顾客半月内出现健康问题,巴国布衣负责安排专人、车辆陪同就诊,并负担医药费。 // 刘先生当场未对该赔偿方案表态。他表示,要回去跟相关领导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巴国布衣在北京共有4家分店。据其网站介绍,该企业曾连续10年获得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餐饮百强”称号。(责任编辑:徐晓宇)
近日,游女士打开从超市买来的一袋双汇“润口香甜王”玉米肠,和7个月大的女儿分吃一个,没想到自己吃的那一半里竟然有一截白色的东西。游女士赶紧从女儿手中把肠拿过来,并将自己吃的那半玉米肠剖开,一截像白色塑料般的带子弯弯绕绕地穿在玉米肠中。两个小时后,游女士和女儿都开始拉肚子,女儿开始发烧。游女士和老公立即带女儿去看医生,医院诊断为病毒性感染,但表示不一定和火腿肠有关。游女士当即按火腿肠上的客服电话打了过去,想讨个说法,并要求5万元赔偿。几经交涉,游女士获得3000元补偿。 双汇集团回应称,经排查该批次产品检验合格,被投诉产品属个案。玉米肠出现不明塑料绳可能因为原料修整工序修整不彻底,导致原料包装袋上的塑料绳残留在原料肉中,公司使用的原料编织袋包装袋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人体无害。 // (责任编辑:徐晓宇)
鱼翅是海味八珍之一,价格昂贵。然而,记者近日探访发现,不少酒店鱼翅菜品价格差别巨大,从每斤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价格乱象背后,一条售卖人工合成鱼翅的黑色利益链逐渐显现,无生产日期、无检测合格标志、无进口标识的“三无”人工鱼翅,被酒店以几十元价格购买后,转手变成数千元的高档食品出售。业内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消费者对鱼翅营养价值的认知也存在误区,即使是真鱼翅,其营养价值也仅相当于“猪蹄”“鸡皮”,不健康的鱼翅消费观当休矣。 二十元“素鱼翅”变千元海珍 记者在广州、济南等地以开办酒店为名暗访发现,除了动辄几百元、上千元一斤的真鱼翅,市场上还有另外一种塑料袋包装的“素鱼翅”(人工合成鱼翅),里面是金黄色的干“粉丝”,只需20元就能买上一斤。 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名誉会长王少波介绍,中国是世界鱼翅进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鱼翅越来越成为餐桌上人们青睐的“美食”。据业内人士介绍,鱼翅是鲨鱼的背鳍、尾鳍等去皮肉制成,价格昂贵,由于品质不同,一般1斤去骨的真鱼翅批发价售价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不少不法商贩动起了“歪主意”。 在济南市海鲜大市场,一家鱼翅经销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按不同的部位,一般把鱼翅分为金勾翅、牙拣翅(主翅)、背翅(只翅)三类,其价格会根据鲨鱼品种、鱼鳍部位、形状大小、水分含量、出翅率等因素来确定。一般饭店大多使用牙拣翅,每500克批发价格约在600元至800元,经过专业烹调、算上人工和调料等成本,一碗货真价实的鱼翅汤成本价大约在60元左右。 “如果用真鱼翅做一碗鱼翅汤,酒楼里每碗价格至少在150元以上,我敢说,卖几十块钱一碗的鱼翅基本都是‘素鱼翅’制作的。” 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一位副会长告诉记者,一袋重量500克、售价20元的“素鱼翅”,可以煮出供十几人食用的鱼翅汤,一碗“素鱼翅”汤的成本仅几元钱。 记者在广州一些酒店走访发现,各家酒店出售的鱼翅汤价格差异较大。例如,一些五星级酒店的鱼翅汤标价498元甚至698元一份,据此推算,一斤成本20元的素鱼翅能被加工成6000元至7000元的高档鱼翅,而一些大排档、路边摊竟然也有鱼翅产品,一碗菜单上图片与五星级酒店差不多的鱼翅汤最低只需要48元。 安能辨“我”是真假 “鱼翅本无味,全靠汤来煨”。广州、济南等地的厨师告诉记者,让假鱼翅能够以假乱真的关键在于做法和汤汁。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副会长杨智强告诉记者,由于鱼翅单吃并不好吃,本身还略带腥味,一碗鱼翅汤的“美味”来源主要是它的配料———火腿、老鸡等熬出来的汤汁。而加上汤汁后,鱼翅原味掩盖在汤汁里,吃起来完全感觉不到真假鱼翅的不同。 记者调查发现,真鱼翅呈鱼鳍状,而人造鱼翅干品多盘成粉丝状,因此从外形上比较好分辨。然而,据一些烹饪鱼翅的厨师介绍,这些连鱼肉都没有的“素鱼翅”,却能以假乱真,经过专门烹调后,专业的厨师都很难分辨出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市场上消费的鱼翅中,约四成是靠“素鱼翅”来支撑,其加工原料主要是“食用明胶”,成本低廉、利润惊人,“其中以日本生产的‘素鱼翅’最能以假乱真,各种汤、料全部备齐,不需发制即可直接入锅,做好以后就是美食专家也很难辨明真假。” 山东省鲁菜研究会会长王兴兰告诉记者,有些“鱼翅”看着规格整齐、色泽白亮,然而其中到底有无“翅”尚是未知数,可能已经被抽光了“翅”仅剩几根“软骨”;多数酒店老板只关心营业额,不关心鱼翅真假,只有负责进货的厨师长才能掌握这一“秘密”。 // 据广州市某酒店副厨刘师傅介绍,价格低的基本可以确定是假货,因为真鱼翅的成本不会下跌到几十元一斤,但价格贵的也不一定就是真鱼翅。“比如鱼翅捞饭中一般把浓汤和米饭拌在一起,即使常吃鱼翅的消费者也分不清真假,不排除一些高档酒店也以此牟利,毕竟用假货可以赚取几十倍的收益。”他说。 记者询问,这些“素鱼翅”从哪里来、如何进口的,卖给了哪些酒楼,销售人员拒不透露。 记者在济南市海鲜大市场和广州市多家鱼翅经销店的销售人员口中了解到,目前还没有听说山东有直接进口、生产加工鱼翅的,山东的鱼翅都是从广东直接进货,一次进货量多则几百斤,少则不足百斤。
7月20日,广州市工商局公布2012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其中光明乳业2月23日生产的50%减脂奶酪抽检及4月23日生产的125克黄油抽检个别指标异常。本次抽查的是该批次840片50%减脂奶酪,其中有2片菌落数超标,10块黄油,其中1块菌落数超标。 对于产品被广州市工商局抽检不合格,光明乳业称公司进行了过程原因分析,认为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 光明乳业称,公司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运输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以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已是近期光明乳业曝光的第三起质量问题。先是6月20日有媒体报道安徽颍上县6名小学生饮用光明牛奶发生不适。紧接着再被曝出光明乳业6月26日上市的950ML优倍牛奶渗入清洗液体。再到如今的奶酪、黄油菌落超标,光明乳业深陷产品质量漩涡。 在广州市工商局网站通报抽检结果后,光明乳业发布致歉信,就近一个月内发生的三起质量问题进行通报和道歉。光明乳业对消费者表示了歉意并称将彻底对全国工厂及流通系统等每个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 // 光明乳业如此密集的乳制品安全事件,不能不令人对公司的产品质量管控心生忧虑。而位列乳业三巨头的光明乳业频频曝出乳品安全问题,在令消费者大跌眼镜的同时,更令大众本就脆弱的乳品安全神经再度绷紧。 有分析认为,近年来光明乳业的很多竞争对手均陷入了质量安全漩涡。然而,近期连续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仅让光明乳业失去了扩大市场份额的大好机遇,而且其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也将受到影响。(责任编辑:徐晓宇)
昨日本报报道了近一段时间,汉中连发多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共有17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昨日,记者又从汉中市3201医院获悉,一个星期内,医院陆续收治了蘑菇中毒的3名儿童,其中1人死亡。另外,洋县死亡1人。 据汉中市3201医院一儿科医生介绍,截至目前,因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毒,医院收治了3名儿童,最小的8岁,最大的10岁。其中,最小的唐松华家住宁强县,他吃的蘑菇最多,致使全身弥漫性出血,26日经抢救无效死亡。家住南郑县的王成林10岁,情况也不容乐观,经诊断已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等症状,极其危险。另外一个孩子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 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机制。27号下午5点,汉中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县区、乡镇、村组连夜组织干部逐村逐户,通知每户村民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并发布公告,告知广大群众不要购买、食用野生蘑菇;卫生系统组织专家组全力救治中毒患者;工商系统迅速行动,在农贸市场、商店、超市严禁销售野生蘑菇;立即通知全市所有餐饮企业、学校食堂、幼儿园不得采购、加工野生蘑菇。(责任编辑:徐晓宇)
吃烧烤小心鱿鱼有毒 长沙商贩日销毒鱿鱼百斤7月26日,长沙月湖小区,烧烤摊主说现在卖的都是没漂白过的老鱿鱼,卖相不好,但很安全。 烧烤鱿鱼一直是夜宵摊的招牌菜。如果碰到一家鱿鱼,看上去白吃起来脆,你可要小心了,十有八九是被化学物质泡过的。今天上午,长沙市西长街销售冻货和水产品的彭威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长沙市开福区检察院起诉。 “三四年了,鱿鱼、毛肚等产品平均一天的总销量至少上百斤。”彭威交待,加工后的鱿鱼,除工商部门查获的,其他大部分已流入长沙及周边等地的菜场和饭馆。 “双氧水”美容,鱿鱼又嫩又脆 2007年,娄底人彭威在长沙市开福区西长街杨家巷开了家水产店,后来听说工业用火碱和双氧水加工浸泡后的鱿鱼又白又大,彭威便偷偷加工生产鱿鱼、毛肚等水产品。 “鱿鱼解冻后放入水槽,加双氧水、烧碱等,过两小时再泡进清水,捞出来就可以了。加工后变得白净透亮,吃起来很脆。”通过彭威简单加工后,这些“美味”平均一天销量上百斤。今年3月被查获时,彭威有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厂房,除了堆满冻货和水产品外,还有不少双氧水和工业用碱。 “不加双氧水,鱿鱼没人要” “我也吃的,只是加工时要注意,那些水沾到了对皮肤不好。”法庭现场,彭威推翻了曾经交待过的“自己从不食用加工后产品”的说法。 “手都不能沾,你认为能吃吗?”公诉人问。 “不加双氧水没人要啊!”彭威说,加工后的鱿鱼等产品卖相好、价钱便宜,生意自然也好一些。 庭审中,不管公诉机关如何举证, 彭的两名辩护律师都认为彭无罪。即使在彭交代添加剂来自化工店、并承认对身体有危害后,第一辩护律师仍坚持,“没人规定化工店不可以销售食品添加剂吧?他加的就是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第二辩护人则认为,彭只需要接受道德上的指责,但也提出“希望法院判他缓刑”。法院宣布择日再判。 记者调查 “化学鱿鱼”成行规,烧烤摊上已失宠 7月26日下午,长沙市开福区西长街,记者在这里没有发现卖鱿鱼的店铺,其他店老板说,彭威出事后,水产老板就都没做了,但记者在紧邻的永兴街 倒是找到不少水产店。 在永兴街口一家无牌冻库店,记者说需要干鱿鱼做烧烤,老板说:“你把干鱿鱼放在冷水里面泡一下就行,一般二两重的干鱿鱼泡后可以发到七八两。”他又补充一句,“不要怕颜色不好,你用工业碱水泡嘛,跟新鲜的一样。” 一家干货店女老板说,这是行内套路。“放心吧,大家都这么做,没听说吃死人。” 26日晚,记者在多处烧烤摊发现,随着对有毒鱿鱼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摊点都不做烧烤鱿鱼了。 晚8点,长沙市开福区二马路附近,做烧烤的孙老板说:现在没有便宜鱿鱼进了,以前二三十元一斤,现在最少要60元。但顾客只肯出8元一条,根本没利润,干脆不卖了。记者注意到,这里最火爆的四家烧烤摊没有一家有烤鱿鱼卖,只在一辆流动小推车上看到了又白又嫩的鱿鱼,老板娘承认鱿鱼是碱水泡出来的,来吃的大多是小孩子,“两元钱一串,不泡就不白,不好看。” 在开福区月湖小区,“常德烧烤摊”老板告诉记者:“鱿鱼用碱水泡过后对人体有害,现在有关部门经常来查,现在的鱿鱼就都不去皮了。我这鱿鱼你放心吃,不好看,但绝对安全。” 支招 “看、闻、摸”识毒鱿鱼 据介绍,双氧水、烧碱等化工原料发出来的鱿鱼,吃了轻则对肠胃造成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影响到肾脏、肝脏功能。我们该如何鉴别呢?办法很简单:看、闻、摸。 “看”。如果水发食品色泽过白,失去原有的正常颜色,而且体积肥大,或者在加热后迅速萎缩,说明使用过有漂白作用的化学剂; // “闻”。如果闻到浓浓的碱味或刺鼻的味道说明有问题; “摸”。如果手感过于光滑,质地很脆,一捏很容易碎,有可能含有烧碱或甲醛。(责任编辑:徐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