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爆料称国内高龄奶牛依靠激素产奶 奶协否认

学者爆料称国内高龄奶牛依靠激素产奶 奶协否认

  专家称激素暂非必检项   早前,曾有消费者报称怀疑某品牌奶粉致婴儿性早熟。当时本报记者曾采访过中山大学毒理学教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杨杏芬,杨杏芬表示,从个案看,激素之类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生活环境中就存在不少,到底是来自食物还是环境需要再分析。杨杏芬建议市民如果怀疑孩子早熟,应尽早到儿科问诊,并对高度怀疑的食物如水、饮料、奶粉等暂停使用或更换其他品牌,再进一步治疗。而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当时表示,奶制品中的激素暂时还不是必检项目。   何兵:爆料为了提醒网友注意饮食健康   前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微博爆料称:“一次聚会,某同学告诉我们,国产鲜奶除少数品牌外,不能喝。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而且有奶牛反复超标挤奶,乳房发炎,服大剂量抗生素。女婴早熟就是这原因。”截至发稿时,该条微博被转发近50000次,评论9000余条。   何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听到同学的话时,第一反应是“不喝国产牛奶”。他表示,自己在微博上爆料就是希望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同时,也是提醒广大网友注重饮食健康。他指出,中国人口生育比率下降,不孕症增多,饮食不健康就是原因之一。   而对于网友的热烈反应,他解释说,一方面是由于大家关注健康,对此消息感到震惊;另一方面是对食品安全的不安,对此类事件表示气愤。同时,他还透露,自己爆料后,尚未受到压力,并表示,将继续为食品安全呼吁、呐喊下去。   奶业人士:奶牛使用抗生素期间所产的奶全倒掉   国内某知名品牌鲜奶生产商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听说高龄奶牛靠激素产奶的情况。而对于奶牛过度超标挤奶,他也予以否认,“现在都是自动挤奶,经过科学合理设置,奶牛快没奶时,就会自动脱杯,防止过度挤奶。”   他还透露,奶牛乳房发炎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在奶牛生病时注射抗生素,是国家允许的,同时,还有兽医对奶牛的病情进行控制和预防。他还强调,在奶牛服药期间,奶牛进入休药期,不能进行挤奶,也不能用于加工生产。   而当记者向中国奶业协会了解情况时,该协会工作人员表示,2008年以前确实存在高龄奶牛产奶的情况,但之后加大了劣质奶牛的淘汰力度,目前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高龄奶牛产奶少、质量差,没有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透露,为治愈奶牛发炎的确会使用一些抗生素,但在奶牛服药期间和停药一定时间内,奶牛产的奶都被倒掉。他还指出,女婴早熟与此并无直接关系。   网友评论·微博评论   “专家”又在忽悠?   @OleiLiya:我家从事养牛行业。我认为,何兵的说法不科学。高龄的奶牛即使有激素,产奶量也有限,肯定是送到屠牛场淘汰掉了。奶牛一般能产5~6年奶,5~6年之后,视产奶量而定。产奶量不能满足成本需求的奶牛,就会被淘汰,然后培养年轻的奶牛。“专家”又在忽悠。   奶牛老了还不退休?   @快乐的qianlima:奶牛也真不容易,这么大年龄了还不让它退休,还得工作。人类太残酷了!   养殖户不让奶牛休假?   @FMCG中国零售:国内的部分养殖户舍不得让奶牛“休产假”,所以他们会用激素来刺激产奶,全年无休。 //   少数品牌是什么牌子?   @鸣辉SAMA:老百姓想知道,这少数品牌是什么牌子!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山西9批可乐疑混入含氯处理水 被当合格产品销往市场

山西9批可乐疑混入含氯处理水 被当合格产品销往市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员工向记者爆料,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公司9个批次价值约500万元左右的可乐产品中,目前部分产品已被当作合格产品销往市场。   记者据此联系可口可乐山西公司,该公司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存疑产品均具有质监部门出具的合格报告,质监部门人士确认出具此质检报告,但称检测项目为常规项目,其中没有余氯的检测项目。   爆料人出示的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的内部邮件中显示:“2月8日晚发现PET2线处理水中有余氯。如果每一位测试人员每一批的产品都按要求进行成品口味测试的话,至少也有口味敏感的人可以提前发现此问题。   对于当时的情况,相关员工回忆说:“2月4号白班,生产部的员工上班以后,喝饮用水时,感觉到饮用水里氯味道特重,但是没有太在意,这个事情一直持续到8号晚上,八点以后有人反映,我们喝的水里氯味太浓是怎么回事,采样以后,发现饮水机里含有余氯味道特浓。对生产饮料用水进行采样测试,发现生产用水里边有大量的氯水,所以立刻停产。”   那么,生产饮料用水何来余氯?   公司员工:氯水是用来消毒的,处理水是用来生产的,3号夜班维修工,对管道进行改造后,两种开关同时开开,两种用水同时混到一块。   发现问题后,可口可乐公司对9批存疑产品进行封存。   公司员工:内部员工进行正品和有氯产品进行口味测试对比,有的产品感觉就不太合适。立刻通知仓储部,将所有的生产批次,九个班九个批次的产品共计12万多箱先进行隔离,等待下一步处理。   然而,时隔不久,这9批次产品却陆续解除封存,发往山西省的各地市场,这是什么原因呢?   公司员工:又过了一段时间,所有的产品陆续开始发货,但是生产员工、仓储员工对此事议论特别多,总经理召开会议说,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我们有质检报告。   可口可乐公司方面也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公司。   公司宣传部负责人高旭峰:因为我们的产品都是正常的,都是有质检报告的。   记者: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渠道,该发货就发货了,是这个意思吧?   高旭峰:对,是的。   那么可口可乐山西公司是如何对这批产品充满自信的?   高旭峰:我们内部的话肯定是每一批都检查,但是质检的话是抽查,我们都有山西省质监局一份关于产品的质量报告,我们的产品都是合格的,这都是国家权威机构出具的,这也不是我们自己出的。   记者看到了这份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报告,然而,这项包括18项的检验内容的报告里,包含了苯甲酸、甜蜜素、大肠菌群等18项指标中,却没有引发这次危机的关键内容余氯。   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刘宪萍证实,此份质检报告确实为中心出具。但她表示,余氯作为消毒液,属于化工产品,中心并不具备检测资质,故未对余氯对人体的危害做出任何说明。 //   刘宪萍:产品依据标准,标准里边有什么项目就检测什么项目,这个标准里边没有这个项目。   据了解,余氯作为消毒液,具有持续消毒作用,水经氯消毒后往往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尤其是会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形作用的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氯乙酸等。这12万箱余氯存疑产品是否能像可口可乐山西公司所说,对人体无害,期待权威部门给出正确答案,确保消费者免受其害。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警方查获新型地沟油 技术革新变身“牛油”上市

警方查获新型地沟油 技术革新变身“牛油”上市

  “技术革新”地沟油变“牛油”   每次熬油时都很臭,村民都不敢开窗子   在浙江金华市婺城区苏孟乡桥头村的一幢民居,堆满了各种装有油脂块的编织袋和铁桶,有些油脂已融化并外溢到路基上,不时发出阵阵恶臭,房子四周围着警戒线。这就是3月21日警方破获特大跨省新型地沟油犯罪网络中,重要嫌犯李卫坚从事炼制、存储和销售地沟油的场所。   在这幢房子的周边装了一些摄像头。“你不要看这么幢房子,以前进进出出运油的车子很多,不少还是外地牌照的。李卫坚不但在房子里存放油脂块,还自己炼油,每次熬油时都很臭,我们都不敢开窗子。”一位村民透露,这里炼油已有五六年,起初李自己炼的较多,后来是外面运过来的多。   李卫坚靠这起家,生意越做越大,接着他鼓动亲朋好友集体加入这个地沟油犯罪网络。他们开始四处向个人和黑窝点收购由动物废弃物初炼的地沟油,价格从最开始的3000余元/吨一直飙升至案发前的近5000元/吨,而且收购区域也从金华本地拓展至浙江各地市。与此同时,李卫坚也在地沟油的炼制过程进行了“革新”,加入了牛角软骨,使得地沟油的味道更加近似于“牛油”。   此后,李卫坚开始充当起地沟油销售“掮客”,将这些油以7600元/吨的价格卖到重庆、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的多家正规油脂公司。仅从2011年1月到11月,李卫坚就获利1000多万元。在这些油脂公司中,有的是单纯收购后通过精加工成“牛油”,有些除了收购外本身也进行此类地沟油的熬制。   反复熬制地沟油能“以假乱真”   以“食用油”、“牛油”等名义卖给食品加工企业   接下来,各油脂公司都会将这些地沟油进行精加工,且加工方法基本类似。加工的过程,首先要把油脂加温融化,用水洗掉皮、毛等大块的杂物。去水去杂后,这些油脂中还游离着一些细小杂质和异味,就需要加入白土进行沉淀,吸附这些油的异味。即使如此,这类油脂还会散发恶臭,还需多次高温处理。   “这样反复熬制除了让地沟油没有异味外,更重要的是让地沟油的酸价降下来。这样做出的地沟油不但从外观、气味上能‘以假乱真’,甚至能逃过相关部门的常规检测。”知情人士说,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酸价越低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一般实用油的酸价在4以下,而这些地沟油的酸价往往超过20,但经过上述方法加工后,酸价就可降到4以下,甚至达到1。   由此,经过精加工的地沟油大部分被这些油脂企业用12500元/吨的价格,以“食用油”、“牛油”等名义卖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于饼干和火锅底料等的制作。不过也不乏有人直接以“猪油”卖给一些餐厅。   这些正规油脂公司,通过该方法获利巨大。如安徽省宿州某油脂公司,占地10余亩,全部工人仅20余名,他们除了向李卫坚收购外,自身也用一些鸡鸭、猪牛的废弃物熬制地沟油,并最终精加工成“牛油”。就是这么个规模不大的公司,公司台账显示1年的流动资金上亿元。   监管难题源头终端管控两难   仅根据国标进行质检,质检部门没有办法分辨出“地沟油”   该案专案组相关人员表示,相对于此前犯罪端主要是精加工环节而言,新型地沟油案从收集、初炼环节开始就有着明显的犯罪指向。例如该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李卫坚,为了让炼制出来的动物油脂在外观和气味上更接近牛油,他在熬制油脂过程中就故意加入牛角软骨,这表明李卫坚知晓油脂最终将作为牛油进入食品环节。   事实上,相对于泔水油制作的地沟油,动物废弃物炼制地沟油无论在源头的原料管控,还是后期对销售终端的严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   由于没有明确的检验指向物,仅仅根据国标进行质检,质检部门也没有办法分辨出“地沟油”,整个销售终端管控变得几乎不可能。而事实似乎真的如此,在此次查获的一家涉案油脂企业,去年其精加工的地沟油在当地质量监督局的年检中,油品质量被检测为合格。目前尚无对新型地沟油有效的辨别方式,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油用于食品制作,存在很大的隐蔽性。   “要明确是不是新型地沟油,目前唯一的方法只有查实地沟油从动物废弃物收集、炼制到销售的整个环节。”专案组人员说,这类案件往往存在涉及人员众多、跨省作案等特点,各级公安部门要做好协同作战的准备,才能将案件证据掌握得更扎实。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美国116人食用金枪鱼中毒 紧急召回近3万公斤海鲜

美国116人食用金枪鱼中毒 紧急召回近3万公斤海鲜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美国食品药品局4月13日称,美国20个州116人因食用冷冻黄鳍金枪鱼导致沙门氏菌中毒。   根据纽约州等20个州的事故报告称,目前有12人住院,死亡者数据不详。 //   据悉,涉事的金枪鱼来自美国海鲜进出口商MoonMarin。该公司在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地均有事业开展。目前,MoonMarin已召回约2万7千公斤的冷冻黄鳍金枪鱼。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吴裕泰等茶叶被指含违禁农药 中国标准远低欧盟

吴裕泰等茶叶被指含违禁农药 中国标准远低欧盟

  违禁药品危害性较大   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上述环保组织在北京、成都和海口对吴裕泰、日春等九个茶叶品牌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品种涵盖了绿茶、乌龙茶和茉莉花茶等,随后这些样品被送至第三方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不少茶叶都含有农业部明令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农药。其中,天福茗茶的碧螺春、张一元和吴裕泰的茉莉花茶等11份茶叶被检出含有灭多威,八马和日春的4种铁观音则被检出含农药硫丹。而在海南农垦的白沙绿茶上,则查出中国在2009年禁止的氰戊菊酯。   其中,八马铁观音被检测出含灭多威总量数值最高,达到了1.1mg/kg,日春802铁观音的硫丹总量则最高,为0.35mg/kg。   检测报告称,灭多威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剧毒农药,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严重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或意识不清,长期暴露于该农药中会破坏人的内分泌系统。   而硫丹对人类和大多数动物都有剧毒,且能在人体内累积,低量接触就能产生急慢性的影响。   氰戊菊酯则会使接触部位皮肤感到刺痛,接触量大时也会引起头痛、恶心,重者会抽搐或休克。   目前,上述茶叶品牌尚未对含违禁药品做出正式回应。   中国标准远低欧盟   除了检测出违禁药品之外,该组织称还检测出多种农药残留物。不过,在中国较低要求的农残标准衡量之下,这些茶叶农残均未超标。但当这些茶叶出口到欧盟时,却遭遇了欧盟的农残高标准门槛,出口量大受影响。   在上述组织检测出的这些农药残留当中,仅有4个具有国标。如按照中国标准,噻嗪酮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0mg/kg,以此标准来衡量,上述组织检测出的茶叶农药残留远未超标。在这些茶叶中,噻嗪酮残留含量最高的是八马茉莉花茶,为0.3mg/kg。   然而,若根据欧盟标准,八马茉莉花茶的噻嗪酮含量已经远远超标。欧盟对这一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定为0.05mg/kg。   欧盟对农残标准的高要求,也导致了中国茶叶出口受到影响。   据《宁波日报》报道,今年3月,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通报显示,中国输欧4批茶叶产品被欧盟成员国通报。被通报的茶叶品种有茉莉花茶、铁观音、绿茶、乌龙茶,这四款茶叶中的噻嗪酮等农药超出欧盟成员国的法定限量标准。 //   早在2011年9月与12月,欧盟两次出台法规,强化对中国输欧茶叶的口岸抽检力度。此外,欧盟近年密集出台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使得输欧茶叶市场准入资格日益严苛,农残检出率大大提升。截至目前,农残新标准已增加至227项。   对于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多数茶商尚无回应。日春茶叶媒体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该公司茶叶均符合中国政府机构的农残指标。不过仍将成立调查小组,对是否超标进行调查。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传小笼包肉馅掺食用明胶代替肉皮冻 省事又省钱

传小笼包肉馅掺食用明胶代替肉皮冻 省事又省钱

  爆料:小笼包里也加明胶   近日,明胶成了舆论关注的话题,果冻、老酸奶纷纷与明胶扯上关系,不少人闻之色变。昨天,网上又有一篇帖子引起公众关注,一位名叫“duoduo”的网友爆料,有人把明胶用在小笼包里。她介绍说,小笼包里肉馅要加肉皮冻,传统工艺程序繁杂,费时费工。所以好多店就直接用食用明胶代替肉皮冻,省事又省钱。   网帖中的内容引发热议,“恐慌派”的网友说,“现在真的是啥也不敢再吃了!”大多数“淡定派”的网友则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只要是食用明胶就没问题。   发帖人“duoduo”也认为,食用明胶没什么不好,最多没什么营养,就怕有的小店为了省钱采用工业明胶。她还举例说:“十多年前就听说台湾的鼎泰丰用明胶代替皮冻,因为明胶做出来的小笼包更清爽,也减少了肉馅里胆固醇之类的含量,更符合现代人的营养学观点。”她认为,没有什么工艺是绝对安全的,哪怕不用明胶,也可能有无良商家用病死猪的皮熬肉冻,同样不安全。   探访:小吃店齐否认   网友“duoduo”提到的“台湾鼎泰丰”是一家很有名的台湾老店,主营小笼包、烧卖、蒸饺等“特色”小吃。但南京并无鼎泰丰的门店,记者打电话到上海的一家鼎泰丰门店咨询,工作人员听到传言,颇有一些“躺着也中枪”的感觉。她答复说,鼎泰丰从没有使用过明胶,一直是用肉皮冻。   下午,记者走访了南京的几家汤包店,各家店的老板也都没听说过明胶能用在小笼包里。王女士在下关区姜家园经营小笼包生意已经20多年,她把记者带进店里,展示一盆肉皮冻。她告诉记者,只有慢慢熬出来的肉皮才能凝成上好的肉皮冻,这虽然是小笼包最费事的步骤,但严重影响口感,马虎不得。她介绍,肉皮在菜场里卖得并不贵,店家常年批发,每斤只要3元。回到店里后,要先把皮上的肥膘刮除,再放进绞肉机切碎,放进大锅里煮两三个小时,再冷却凝固。一锅肉冻会凝成一大块,再切小放进绞肉机,肉皮冻的碎末最后拌入肉馅里。   她说,小笼包的用料成本会比大肉包更便宜,但价格往往还要超过大肉包,就是因为人力成本、燃料成本太高,她的店要3个人忙五六个小时,才能做好一批肉皮冻。如果哪家店用明胶代替,能省下不少人力成本。但她同样表示忧虑,单纯的明胶无味,不可能完全代替肉皮冻,势必还会加入肉味香精,这就更不利于健康了。   明胶网上卖得挺火   记者来到白云亭、长虹路两家大型调味剂市场,在货架上都没有看到明胶在售。如今,“明胶”在市场里成了敏感词,很多店家一听,连连摇头说“没有”。   随后,记者又来到新街口写字楼里的一家西点烘焙材料店,店家给记者推荐了两种与明胶作用相仿的食用胶。但店家表示,这两种食用胶主要用在西点上,果冻、布丁、慕斯蛋糕都必须用。   记者在淘宝上搜寻了明胶的信息,发现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有的店家在“食用明胶”后面特意标注了果冻、肉冻、火腿肠、皮冻、灌汤包等关键词。店家称,明胶可以用于灌汤包,很多餐馆都会从网店购买。一位上海店家的销售记录显示,已经卖出131件。   食用明胶是使用最广泛的增稠剂之一,火腿肠、烤肠外包装上,有的是标注“增稠剂”3个字,有的则注明“卡拉胶”“食用胶”“明胶”等具体成分。   而在餐馆里,顾客想获知食品的成分就较为困难,没有餐馆会承认用到这些食品添加剂。   专家观点:   使用食品添加剂须标明   明胶广泛用于食品领域,是否存在危害?又是否应该明示呢? //   南京市质检院食品检验室的专家告诉记者,明胶是由煮过的动物骨头、皮肤和筋腱制成的。它属于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允许的物质,关于使用量的限额,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表A.2《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40项为“明胶”。这也就是说,国家在允许明胶在食品中添加使用的同时,并未明确其具体的安全使用量,可按生产需要使用。不过,后面附加了一张表,巴氏杀菌乳、原粮、生鲜肉、新鲜蔬菜等都不能使用明胶。   专家说,虽然明胶是公认比较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但按照国家公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明胶也不例外,只要食品中用到,无论是小笼包,还是火腿肠,都应该标注出来,向消费者明示。否则,销售者就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违法了国家的相关规定。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台湾抽查显示甜甜圈含铝恐致痴呆 内地有连锁店

台湾抽查显示甜甜圈含铝恐致痴呆 内地有连锁店

  -市场探访   面包坊里待售的甜甜圈无成分说明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南京新街口的一家面包坊,看到甜甜圈等面包产品整齐地摆放在面包架上。但是,现烤面包产品的商品标签都没有。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公司要求除了成品外,店里现烤的面包都不能使用外包装。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新街口另外几家面包坊,发现这些店铺里待售的甜甜圈等都是没有外包装的“裸体”产品。在产品标签上除了注明品名、价格和保质期外,都没有注明产品成分。   -专家解读   甜甜圈铝超标,不多吃就不用太担心 //   对于甜甜圈等食品检测出铝含量超标一事,金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必太恐慌”,“假设1公斤食品里含铝100毫克(我国对铝残留量限定标准为小于等于100毫克/公斤),这已经是”铝含量很高“了,但有谁会一次吃1公斤的油条呢?”金教授说,如果担心甜甜圈、油条里铝含量超标,可以选择少吃或者不吃。   金教授告诉记者:“铝含量超标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铝制容器;另一个就是添加剂。不过油条中加明矾,这已经是古老的工艺,一直在使用。明矾中肯定是含铝的,虽是古老工艺,我还是建议相关生产厂家尽量少用。”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皮革水解蛋白的悔过书

皮革水解蛋白的悔过书

  日前,农业部下发“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计划)和“农业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两个文件。此次安全监测计划提出,除所有抽检样品都必须检测三聚氰胺外,其中30%的样品还要检测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实际上,去年农业部也如此要求,只是表述为三分之一。前年,卫生部就发布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皮革水解蛋白名列其中。这种我们并不陌生的皮革水解蛋白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顶风作案的皮革水解物的悔过书吧   原以为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最安全的时候,以为所有的监测目光都聚焦到三聚氰胺上了,以为善良的人们会天真地以为奶业处在空前危机后的最安全阶段而放松警惕,唉,没想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还是并没有被大家遗忘。我的故事很长,且听我慢慢说来——   我,皮革水解蛋白,粉墨登场,是有一个大背景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皮革工业这种污染严重的公害产业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成了皮革加工中心,全世界每年产生数量巨大的皮革固体废弃物,而我国就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都是铬革渣。把这些铬革渣合格加工,获得饲料主管部门发出的“批准文号”之后,允许添加到饲料中,这是全世界都通行的。但是,通过加到食品中来变废为“利”,则无论何如都是违法行为。2009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二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我就位居榜首。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就和三聚氰胺踩着同样的节奏,先是在动物身上栽了个跟斗,那些养鸡户把当时叫做皮革肉丝粉的我来喂鸡,鸡半个月内大批中毒死亡;那时候牛奶造假还在初级阶段,也就兑水这样的雕虫小技而已;1995年以后,往鲜奶中掺尿素、食盐、滑石粉等等就悄悄上演了;2003年,消费者就被警告过,你们扔掉的破皮鞋,很有可能在经过一系列程序之后化为“牛奶”的一部分,那说的就是我了。因为我本身气味与奶粉无异,颜色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故而很难被消费者发现。当然,检测机构要发现我是小菜一碟的。   作为饲料,我的优点是蛋白质在干重中含量高达80%以上,我的缺点仅只是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蛋白利用率不够高,严格来讲,我如果是各项检测指标合格的饲料,那么对人体健康也不该有太大危害,那些成批死亡的鸡群,是死于我身上没有脱干净的重铬酸盐。我就来告诉您那些铬是怎么和我纠缠不清的吧。   通常我还不是用你们扔掉的破皮鞋来做的,破皮鞋最多只是一部分,大多都是用皮革厂制作服装、皮鞋后的下脚料生产出来的。鞣制皮革时需使用铬制剂,从铬革渣中走出来的我,需要经过碱法、酶法、酸法、氧化法等各法之一、或者法法联合才能脱铬提胶,严苛的脱铬工艺既增加了成本,还影响我的蛋白含量和得率,所以皮革糅制、染色过程中添加进来的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等有毒物质不一定被严格祛除。实际生产流通中,出身干净的我有多少是依靠企业血管里流淌的道德血液多少来决定的,所以不敢期望太高。因为脱铬不彻底,我就是有毒之身了,被加进牛奶等食品里,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那些可怜的死去的小鸡当时的状态是这样的: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贫血、消化道粘膜严重受损。至于人类,经由消化道长期微量摄入之后,重铬酸盐的最大危害是致癌。   我想给大家说的一点是,无论三聚氰胺,还是皮革水解蛋白,究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以达到检测标准。变相蛋白质含量增加的歪门邪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伪劣蛋白质的十面埋伏中,消费者可是要擦亮眼睛,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我在奶业这里常常是刚出江湖就被擒拿归案,匿名举报之后的反应速度和力度都还是值得称赞的。 //   全国各地对可能有我的身影出没的食用明胶和食用蛋白质制品生产经营单位,都进行了、或正在进行拉网式检查,法网恢恢,所以,大家不必惊慌,至少暂且我是不敢在奶业江湖上多多露面了。但是我的另外一个孪生兄弟食用明胶,改个称谓,降低级别,就叫工业明胶,大大方方继续生产,然后继续进入食品的产业链。食用明胶的需要量是工业明胶的两倍,肉冻、果冻、糖果、香肠、冰淇淋里都能有我的身影,粉丝、罐头、方便面里也少不了我做粘合剂。还记得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初,各种新兴食品企业如火如荼大干快上,用皮革提炼出来的低成本、含蛋白、用途广泛的食用明胶,就成为牛奶、火腿肠、果冻、冰淇淋等一系列新生食品厂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国家对食用和医用明胶的制造有着严格规定,必须要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而且必须用全封闭的流水线进行烘干和粉碎,但是,我,脏,我来路不明怎么了,梳妆打扮一番,您吃得倍香,完全看不出来。架不住我的价格便宜呀,所以,直到现在依旧还是一些不法食品企业求之不得心常爱的地下宝贝。   呵呵,揪我、查我,都是老歌新唱了,希望这次令行禁止,我和我兄弟能彻底退出食品江湖。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街头鲜豆浆曝为香精冲调 长期饮用可致头痛恶心

街头鲜豆浆曝为香精冲调 长期饮用可致头痛恶心

  记者假装“进货”豆浆香精40元一桶   豆浆香精桶外明确标注“本品不可直接食用”   昨天上午,记者首先来到南京长虹路批发市场,找到两家专门销售食品添加剂的店面。   其中一家的豆浆香精已经卖完,店主说,清明期间厂家没发货,店里的豆浆香精前一天被一位老客户全买走了。   在另一家食品添加剂商店,得知记者准备“做豆浆生意”,女老板心领神会地拿出一种1公斤重的桶装豆浆香精,售价40元。记者看到,豆浆香精为白色粉末,打开包装桶就能闻到一股浓重的香甜味。其应用范围写道:适用豆浆香气制品的加香、增味;配料一栏则很含糊地写道:食用香料和食用香精辅料;而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着“本品不可直接食用”。   记者买了一桶豆浆香精。老板还主动教了记者赚钱方法:如果想“做”出好豆浆,推荐再买一种复合甜味剂。“味道非常甜,相当于蔗糖的100倍,和豆浆香精一起兑,豆浆会又甜又香。”   随后,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除了豆浆香精以外,还有豆浆增稠剂和甜味素:增稠剂是为了让豆浆更好看,且不会因为加水太多而出现豆浆分层的情况;甜味素的口感接近于糖,但价格却比糖低廉得多。   总体来说,豆浆香精、增稠剂、甜味素这三大豆浆“伴侣”,是目前南京市场上部分豆浆店常用的添加剂。此外,还有消泡剂可以防止加工豆浆时产生大量气泡。   用了豆浆香精一杯“变”6杯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场上的黄豆价格在2.5元/斤左右。南京一家菜场附近的一位卖豆浆10多年的刘女士说,质量比较好的豆浆一般是1斤黄豆配9斤水,磨出10斤豆浆。再加入糖等调味剂,算上水费、电费等附带费用,一斤好豆浆的成本价格在0.3元左右。而一般早餐摊点销售的塑料杯包装,一斤豆浆可以装两杯,售价是1.2元——也就是说一斤豆浆的利润是2元左右。   那么,用了豆浆香精能多赚多少呢?卖香精的女老板热心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按你说的1斤豆子做10斤好豆浆,用了豆浆香精,我保准你在这10斤好豆浆中再加50斤的水也没有问题!”照此说法,10斤豆浆在豆浆香精的作用下能扩成60斤,产量变成6倍!“按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豆浆闻起来香,但喝起来稀,所以可以买点增稠剂和甜味素,调和一下。豆浆可以卖得贵一点,利润还是很可以的。”   那么,用了豆浆香精,是不是像店主和网上所说的那样,加点水就成为一杯鲜豆浆呢?记者对此进行了实验。   豆浆香精+水,兑不出鲜豆浆   记者往杯中的纯净水中放少量“豆浆香精”,白色粉末遇水迅速溶化,纯净水溢出阵阵豆香味,适当搅拌后纯净水依然清亮。虽闻着有豆浆香味,但口感却没豆浆味。记者接着往水中放更多豆浆香精,但口感和颜色均未发生改变,还是一杯散发着豆香的纯净水。   品牌豆浆   隔夜凝成“胶状物”   在珠江路附近,记者在某品牌店买了一杯3元左右的甜豆浆。将豆浆倒进同样的透明蓝色水瓶,颜色明显比前两者更黄,豆浆表面的泡沫和家磨豆浆相当。和豆浆香精调的“香豆浆”相比奶香味更淡,没有豆腥味。口感爽滑,比家磨豆浆更粘稠,但喝下去的黄豆味偏淡,豆香不如家磨豆浆。将品牌豆浆放置一夜,在杯底凝结成一层黄色半透明凝胶状物质。   厂家揭秘——   豆浆香精里面压根没黄豆   相当于“鸡汤里加鸡精”   昨天,记者电话联系了“豆浆香精”的生产厂家——广东一家化工工业公司。   “豆浆香精里面没有任何黄豆提取物,都是香精勾兑加入一些葡萄糖啥的。”工作人员表示,只靠香精加开水兑出豆浆的口感、颜色、浓度确实不可能。豆浆香精放入豆浆中,能增加豆浆的香味。就像往鸡汤中加入鸡精,鸡汤能变得更鲜美。所以,哪怕味道淡一些、差一些的豆浆,用了豆浆香精后,也能闻到浓郁的香味。   记者“推销”豆浆香精   到底用不用香精,老板们“自招”了 //   昨天上午,记者拎着一桶“豆浆香精”,以推销员的身份,先后到文体路、泰山路、长虹路等地的9家卖豆浆的推销豆浆香精。   有早点摊承认用了香精   在长虹路附近的一家流动早餐摊点,一名卖煎饼兼卖豆浆的女老板和记者聊了一会儿。记者拿出豆浆香精加价10元,开价50元一桶,女老板叹了口气说:“长虹路大市场就在前面,我自己不会去买啊?你这价格太不地道了。”记者辩称这是最新款添加剂对人体无害。记者询问她用的香精多少钱,女老板说只要20元。记者装作业内人士的样子说那是工业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你这个产品对人就没有害了?”女老板以价格太高为由不再搭理记者的推销。

健康饮食 2021-09-09
连云港1家食品厂被曝光购销地沟油受调查

连云港1家食品厂被曝光购销地沟油受调查

  4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公安部摧毁了一个窝点在浙江金华市的特大跨省地沟油犯罪网络,节目中点名曝光了连云港市康润食品配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润食品厂”)从该窝点购销大量新型地沟油。记者昨天赶往被曝光的康润食品厂进行实地调查,该厂一负责人否认使用购买来的新型地沟油生产食用油。据了解,该厂已经停产半个月,目前由警方每天派专人看守,负责人王成奎也已被警方控制。   食品厂2个月购销40吨新型地沟油   据央视报道称,所谓的新型地沟油是指一些小作坊将劣质、过期、腐败了的动物皮、肉、内脏经过简单的加工提炼后生产出来的油脂,原本这种经过加工提炼的油脂应该用于工业生产,但是被黑心商人卖给正规的油脂公司用于制造食用油。节目中,办案人员特别提到了连云港市康润食品厂。   参与调查的央视记者拿到浙江金华其中一家被查工厂的销售表,表中显示连云港市康润食品厂在2011年11月和12月,分三次从该厂购买了40吨新型地沟油,每吨以7500元左右购进,经过自己加工后再以每吨12500元价格卖出,平均每吨获利5000元,利润与过去的地沟油相当。   厂长儿子否认将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   据了解,连云港市康润食品厂位于该市东海县桃林镇。资料显示,该厂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动物油脂、骨汤、骨油深加工的食品企业,其产品广泛地应用于方便面、调味品、速冷食品、微波食品、糖果、乳制品、冷食以及中式糕点等。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了桃林镇,经过多方问询终于找到了康润食品厂,厂门口的墙上记者没有见到任何有关企业名称的信息,工厂大门紧闭,在传达室门口,记者碰到了该厂负责人王成奎的儿子小王。   小王告诉记者,康润食品厂生产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生产动物饲料,一块是生产食用油,小王承认厂内确实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从浙江金华买了一批成品油。“这些油看起来是有点差,但是考虑到生产成本,我们还是买了,都是对方送货上门的,我们用这些油主要生产动物饲料,根本没有用来加工食用油。”小王还表示,公司的所有产品都是经过严格检验的,并且有相关证书,因为办公室暂时被封,所以无法拿出来给记者看。“我们的产品有的出口,有的销往北京,如果没有经过检验,怎么卖得出去。”   食品厂已停产半个月,警方正在调查   据小王介绍,食品厂自3月21日被查后就一直停产,至今已经半个月过去了,还在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小王强调食品厂只是暂时停产接受检查,并没有被查封,因为厂内的相关执照等都没有被吊销。 //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目前,连云港警方正加大力度调查康润购销新型地沟油一事,并对该厂实施看管,每天都有警察在厂内进行严格把守,该厂的主要负责人王成奎也已被警方控制,正在接受调查。   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食品生产厂家,怎么会出现使用大量地沟油这种违法行为呢,该厂是否办理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每年的年审是否合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找到了东海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该局副局长薄雷明表示,事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就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因为目前事情还在调查之中,所以不方便接受采访和提供相关证明。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麦当劳肯德基误导消费者 脂肪含量远高于宣传

麦当劳肯德基误导消费者 脂肪含量远高于宣传

  印度《经济时报》日前报道称,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CSE)对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百事可乐以及雀巢等知名品牌的产品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这些受消费者欢迎的“垃圾食品”都包含高水平的反式脂肪、盐以及糖,且远远高于商家宣传的含量,不仅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系误导公众。   报道称,吃一餐薯条和汉堡,基本就摄入了一天所需的脂肪,盐和糖也几乎达到了最高限量。而这些食品可能会最终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病症。   我们的油不含反式脂肪 //   麦当劳美国总部新闻发言人丽莎今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印度和中国,麦当劳使用的都是棕榈油,就因为它不含有反式脂肪。所以对于这一报告的调查结果,麦当劳觉得“非常不可靠和值得怀疑”。   目前麦当劳正在密切关注这一调查,因为其结果与麦当劳公司自己的研究测试结果完全矛盾。此外,百事的发言人也对这一报告结果进行了否认。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媒体曝炒新茶添蜡油成潜规则 业内称专业茶油无害

媒体曝炒新茶添蜡油成潜规则 业内称专业茶油无害

  有消息称:炒茶添加“蜡油”危害健康   昨天一则消息令众多茶友们为之揪心,该消息披露称,南京有茶厂在炒新茶的时候竟然添加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蜡油,而这种蜡油是一种外包装上标注为“制茶专用油”的白色油棒状的东西,根据所谓的业内人士披露,添加该物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蜡油融化后附着在茶叶的表面,凝固后,可保持茶叶形状好看,使得卖相好之后加价。   该消息强调说,古代也有蜡油,但是都是用天然乌桕叶制成的,而现在这种乌桕油价格高,所以茶叶生产厂家都用不起了,因此就开始暗中使用这种不明蜡油,而这种蜡油对人身体有害甚至威胁生命。   记者调查:确实有制茶油棒,来自杭州茶研所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城东的一家茶厂内,这里的工人师傅正在紧张地对当天采回的茶叶进行炒制。   “你们这里在炒制的时候会用蜡油吗?”记者向这家茶厂内的一位负责人询问,对方摇了摇头,表示并不明白记者的意思。   记者随即提及是否知道一种名为“制茶专用油”的东西,这位负责人肯定地点点头,并不隐瞒地从厂房内拿出了一个白色固体棒状的东西。记者接过来一看,果然上面写着“制茶专用油”几个字。   “这个专用油给用吗?”记者有些疑惑地问这位负责人。   负责人回答说,当然给用了,这可是杭州茶叶科学研究所提供的哟。他介绍说,这种制茶专用油的主要成分就是从天然的乌桕叶中提炼而成的。   “这个东西的使用频率高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般不怎么用,手工炒茶一般一锅要花70多分钟,通常情况下一口锅在炒了三四锅之后会抹一点,主要起到润滑作用。   对话茶协秘书长   蜡油真的有所说的那么可怕吗?记者昨天专门采访了南京市茶叶协会秘书长李松,对于昨天传出的蜡油成为炒茶叶卖相好的潜规则,李秘书长有话要说。   1、炒茶用的油对人体有害?   “制茶专用油”用了几千年,国家批准销售的   李松指出,“蜡油”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看起来像蜡烛一样,但实际上是固体的油棒。与石蜡相比是两回事,从外观上来说,很相似,遇到高温就会融化,变成油状的物体。而其准确的名称就应该叫做“制茶专用油”,中国几千年的炒茶,都是用的这种产品。   其通常的生产原料就是从乌桕叶中提取的乌桕油,都是纯植物提炼的。只要是产茶的主产地就都有销售的,就连南京下关的茶叶批发市场都有卖的,因为是国家批准销售的,自然就是公开的,这并不是什么行业潜规则。   2、用“蜡油”就可以增加卖相?   多用油会使茶叶变黑,而且泡茶有油花影响卖价   “这是不懂的人所说的外行话。”李松纠正说,看到这种说法让他感到可笑。因为每一次在做炒茶培训的时候,专家们都会强调,“要少用制茶油、慎用制茶油。”   因为制茶油是油性的东西,油性的东西在锅里一抹之后,纵然工人擦得再干净,锅内还是会有油的残留。因此在油的作用下,茶叶就会明显地变黑。所以用制茶油炒的和不用制茶油炒的,外观颜色肯定不一样,前者会变黑。而且在泡制的时候前者还会飘着一层小油花,这样一来有油花的茶叶,喝起来就会非常不舒服,严重影响名优茶叶的品质和卖价。因此一般情况下,炒茶企业都不会用这个东西的。   而抹油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一下手工作业的辛苦程度,因为锅涩人很费劲,而润滑之后方便操作,这与增加卖相根本不搭边。 //   3、制茶专用的乌桕油很贵买不起?   很便宜,一斤制茶油不到4元钱   “一根500克的固体状的乌桕油才不到4元,怎么能说用不起呢?”李松说,为了方便使用,生产厂家会把乌桕油制成固体销售,而一根500克的固体“制茶专用油”的油棒价格在3.5至4元,这个东西非常耐用,一个人一口锅一个季节最多用三分之一。

健康饮食 2021-09-09
星巴克用胭脂虫减少人造色素 或令哮喘者过敏

星巴克用胭脂虫减少人造色素 或令哮喘者过敏

  咖啡里有虫子?美国有线新闻(CNN)今晨报道称,星巴克(微博)连锁咖啡店为了减少使用人造色素,宣布改用胭脂虫提取物为草苺星冰乐饮品加色。   专家指出,这种昆虫着色剂可能会令哮喘患者过敏。   报道引述星巴克的声明称,采用了胭脂虫提取物为草苺星冰乐加色,以胭脂虫的天然色素取代人造色素。胭脂虫主要来自墨西哥和南美地区,晒干后被用于红色饮品的食用染料。   星巴克重申,以胭脂虫加色的做法对人体无害,已经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证实安全。   有专家指出,这种加色方法虽然被广泛用于果酱、酒精饮品等,但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现,胭脂虫可能令部分哮喘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星巴克用胭脂虫提取剂作为着色剂的消息还激怒了一些素食团体。让这些素食主义者吃惊的是,当他们在星巴克中特意点一杯不含牛奶的草莓味饮料时,他们原以为是不含任何动物产品的,事实上却不是“素食”。   小介绍 //   胭脂虫,寄生在多刺的仙人掌上,通常形成集群,背有白色蜡粉和丝线状覆盖物,明显易见。   胭脂虫体内含胭脂红酸(C22H20O13),可以制成胭脂红色素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中。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贵州否认学生食物中毒 称属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贵州否认学生食物中毒 称属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昨天中午,贵州织金县八步小学学生在食用早餐后集体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86人送医院治疗。目前事件原因已经查明,该事件属个别学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   据介绍,由贵州省、毕节市疾病控制中心组成的专家组调查后表示,该中毒事件与学生食用的面包和牛奶无关,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是学校个别学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个别学生因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呕吐,造成现场所有学生情绪异常焦虑、紧张,使他们产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觉。 //   目前,仍有7名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学生及学生家长情绪已经平稳下来,八步小学课教秩序一切正常。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白砂糖+玉米淀粉+添加剂=“红牛”饮料

白砂糖+玉米淀粉+添加剂=“红牛”饮料

  使用白砂糖、玉米淀粉以及添加剂就可生产出知名功能饮料“红牛”?记者今天从省质监局获悉,日前顺德陈村市监分局接到环运分局线报后,联合派出所出动执法人员,快速端掉一红牛饮料制假窝点。据了解,该制假窝点位于一花场内,位置十分隐蔽。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发现,一条由不锈钢大桶、气炉、压瓶机等设备简单拼凑而成的饮料生产线就隐藏于外表平常的仓库内。在杂乱、阴暗潮湿的环境内,堆放着白砂糖、玉米淀粉以及添加剂等原材料,现场还有一箱箱包装好的“红牛”成品饮料等待出货,大量带有“红牛”标识的空罐及包装箱存放在仓库内。 //   执法人员依法扣押生产设备一批、“红牛”饮料1932瓶、带“红牛”标识空罐6970罐、包装箱570个及原材料一批,货值2.5万元。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贵州织金70名学生食用牛奶和面包早餐后中毒

贵州织金70名学生食用牛奶和面包早餐后中毒

  3月29日上午,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发生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约70名学生当天食用早餐后出现呕吐、肚痛等中毒症状。   据东方早报报道,八步镇纪委书记王子铭表示,目前有中毒症状的学生已被送往当地医院接受救治,截至昨天20时许,仍有10多名学生留院治疗,“没有出现死亡现象,目前学生没有生命危险。” //   王子铭称,该早餐属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本周一开始实施,营养餐主要包括牛奶和面包,事发后,有关部门已封存剩余早餐,并提取样品化验。同时,织金县要求全县停止学生供餐计划,当地有关部门正在就此事展开调查。王子铭表示,“当天学生吃的是蒙牛牛奶和面包,但事故具体原因还在调查,织金县蒙牛产品的主管已经到学校等地了解情况。”有关部门已封存了进入八步镇的所有剩余营养餐,并提取样品化验,“供餐单位有关负责人也在配合调查”。 (责任编辑:徐晓宇)

健康饮食 2021-09-09
<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