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任法(1387年—1446年),思伦法次子,1413年(永乐十一年),代兄思行法任云南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开始与明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不断兼并各部,先后攻占孟定、湾甸、干崖、南甸、腾冲、潞江及金齿等腰三角形地。明以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行在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兵十五万进军麓川,发生“三征麓川”之役。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兵部尚书王骥督蒋贵等军南进。思任法败走缅甸。正统十一年(1446年),缅甸献思任法至云南,思任法绝食将死,仍被杀。 目录 1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1 本名:思任法逝世日期:1446年主要成就:云南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
方政,安徽全椒人。初袭济宁卫千户,从靖难军南下,以功屡迁都指挥佥事。 目录 1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1 本名:方政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安徽全椒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1439年谥号:忠毅
樊忠(1400-1449)陕西人氏,明朝名将,天生神力,勇武过人,因耍一手好锤,在英宗驾前担任护卫。因与宦官王振不和而愤怒击杀王振,出现在部分历史教科书中。 目录 1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1 本名:樊忠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陕西出生日期:1400年逝世日期:1449年主要成就:护帝殉国
沐晟(1368年-1439年5月2日),字景茂。明朝初期将领,黔宁王沐英次子。少年时代就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后来官任后军左都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承袭西平侯爵位,讨伐平定麓川。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命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与成国公朱能分兵进攻安南,沐晟从云南进攻,朱能从广西进攻。但朱能在途中因病去世,新城侯张辅接替其职,两人在白鹤会师,打下重镇多邦,并擒拿黎季犛,论功封黔国公。正统三年(1438年),麓川再次叛乱,沐晟和胞弟沐昂、都督方政会兵攻击,并攻下到高黎共山。正统四年(1439年)再次攻破其旧寨,战败退军,到了楚雄之后病逝。明廷赠他为定远王,谥号“忠敬”。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人际关系 基本资料1 本名:沐晟字:景茂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日期:1368年逝世日期:1439年5月2日主要成就:镇守云南,讨伐交趾祖籍:凤阳府定远县官职: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傅爵位:西平侯→黔国公→定远王(赠)谥号:忠敬逝世地:楚雄 人物生平2 沐晟是黔宁王沐英的次子,自少年时代起就不苟言笑,为人沉稳,非常喜好读书,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他。后来官任后军左都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沐晟的异母长兄、西平侯沐春逝世。沐春身后无子,故而由沐晟承袭西平侯爵位。等到他就镇云南的时候,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明惠帝朱允炆遂拜何福为征虏将军。何福继而攻破敌寨并擒拿刀干孟,招降敌军七万余人。当时诸蛮分割占据他的属地,沐晟一一讨平他们。把他镇守的地方分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在怒江以西设置屯卫千户所来戍守这里,麓川地区才安定下来。起初,岷王朱楩被分封到云南,岷王在云南多有不法之事,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建文帝即位之后将他削藩囚禁。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释放岷王归籓,岷王回到与云南之后更加的肆无忌惮,沐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岷王的作为。岷王非常生气,向明成祖朱棣上书进谗说沐晟的坏话。明成祖为之训诫沐晟,并赐书给岷王,称沐晟的父亲有大功 主要成就3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沐晟承袭西平侯爵位。当时何福已经战胜擒拿刀干孟、送归思伦发回麓川。当思伦发死后,其部族争先分抢,沐晟讨伐平定麓川。永乐元年(1403年),安南丞相黎季犛杀死国王,并向明朝谎称陈氏王朝无后,百姓推举自己当王,明成祖便赐其为王,但陈氏王朝老臣裴伯耆与原国王的兄弟陈天平入京阐明真相,成祖便派使者送陈天平回国即位,但黎季犛父子将明朝使臣与陈天平杀死,成祖大怒,命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与朱能分兵进攻安南,沐晟从云南进攻,朱能从广西进攻,但朱能在途中因病去世,张玉之子张辅接替其职,两人在白鹤会师,打下重镇多邦,并擒拿黎季犛,论功封黔国公。正统三年(1438年),麓川再次叛乱,沐晟和胞弟沐昂、都督方政会兵攻击,军至高黎共山下再破敌军。 人物评价4 张廷玉《明史》:晟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之。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庄事如朝廷。片楮下,土酋具威仪出郭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晟久镇,置田园三百六十区,资财充牣,善事朝贵,赂遗不绝,以故得中外声。 人际关系5 沐晟亲属成员沐晟公爵世系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祖父沐超——祖母顾氏——父亲沐英明初开国功臣,总镇云南,封西平侯。死后获赠黔宁王,谥号“昭靖”。母亲耿氏追赠黔宁王夫人。——夫人程氏追赠定远王夫人。平辈异母兄沐春冯氏生。官至征虏前将军,袭封西平侯,继镇云南。谥号“惠襄”。异母弟沐昂官至右都督。死后获赠定边伯,谥号“武襄”。沐昶早逝。沐昕颜氏生。娶明成祖之女常宁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子辈儿子沐斌程氏生。袭封黔国公。死后追赠太傅,谥号“荣康”。女儿沐氏册封为赵王朱高燧妃,死后谥号“恭惠”。沐氏嫁武定侯郭玹。表格参考资料:沐晟承袭父亲沐英的西平侯爵位。在明成祖时因功进封黔国公,自沐晟起,黔国公共历十世十三代,至南明而爵绝。另,《明孝宗实录》称第三代黔国公沐琮的从兄沐璘、沐瓒代镇云南时亦袭封黔国公爵位,但此说仅见于此。今采《明史·功臣世表》说,不将二人列入世系。黔国公世系第一代:沐晟,字景茂,洪武三十一年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之后以军功封长兴侯。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不久却兵败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主帅,结果连战连败。燕王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从而畏罪自杀(一说耿炳文已在真定之战中阵亡)。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赠兴国公,谥号“武愍”。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历史评价4家庭成员5史书记载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耿炳文国籍: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濠州(今安徽凤阳)出生日期:1334年逝世日期:1403年职业:军事将领官职:大将军爵位:长兴侯 人物生平2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1356年),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敌军守将李福安等人,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明太祖得到长兴,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刘成、李景元为副手,守卫长安州。温祥卿足智多谋,因躲避战乱前来归附,耿炳文把他请入幕府,制订实施防御计划十分周密。张士诚的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此后,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当时城内只有守兵七千人,明太祖十分着急,连忙命令陈德、华高、费聚前来增援。谁知李 历史评价3 《明史》:“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蔡东藩:“炳文系偏将才,非大帅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见。然耿炳文败回真定,燕军攻城不下,三日即引还,意者其犹以炳文为宿将,未易攻取乎?” 家庭成员4 耿君用,跟随朱元璋渡长江,因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后与张士诚军交战中战死。耿璇(耿璿),驸马都尉、前军都督佥事,娶懿文太子朱标长女江都公主。耿瓛,耿璇弟,官至后军都督佥事。耿瑄,耿瓛弟,官至尚宝司卿。 史书记载5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罪惟录·卷二十五》
李景隆,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文帝时期,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拜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导致攻守形势逆转,坐罪夺职,召回朝中。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致使南京失守。明成祖时期,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4年),受到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轶事典故5人物评价6个人作品7家庭成员8史籍记载9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李景隆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盱眙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主要成就:靖难之役南军主帅字号:小字九江官职:太子太师爵位:曹国公 人物生平2 李景隆年轻时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明太祖的看重?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曹国公。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还曾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亲近信任。不久,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建文帝派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长兴侯耿炳文。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同年九月,李景隆兵至德州,调集各路兵马,进驻河间。朱棣对李景隆非常轻视,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却率精锐兵马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李景隆闻讯,率军围困北平, 主要成就3 李景隆早年以知兵著称,多次赴湖广、陕西等地训练军队,负责与西番的茶马贸易,曾参与明军北伐。后率军抓捕周王,协助建文帝削除周藩。靖难之役时,担任朝廷讨燕大军主帅,多次与燕军大战,前后统兵近百万。燕军渡江后,他主动开门迎降,使得明成祖顺利夺取南京。成祖继位后,以公爵受赏,位列靖难诸功臣之上。 轶事典故4 李景隆统率五十万倾国之兵北伐时,燕王朱棣不惧反喜,笑道:“李景隆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刻薄善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托付于他,纯属自坑。汉高祖大度知人,擅长任使,英雄都为其所用,也不过只能将兵十万。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赵括之败必能重现。”同时,朱棣又指出李景隆此次用兵的五大弱点:治军无军令军纪,上下不同心。南军将士不适北地霜寒,粮草军备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他笑对众将道:“李景隆有此五败,此战必败无疑。” 人物评价5 朱棣:①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②李九江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数子皆匹夫,徒恃其众耳。张廷玉:①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②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③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非独功茂,亦由其忠诚有以契主知焉。……论者谓诸王之遗泽,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增寿,与岐阳之有景隆,追溯先烈,不无遗憾。荣遇之弗齐,亦安见其有幸有不幸哉。蔡东藩:①景隆仅优文学,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误荐,建文误用,宜其丧师覆辙也。②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 个人作品6 李景隆曾在永乐年间监修《明太祖实录》。 家庭成员7 父亲:李文忠,封曹国公。兄弟:李增枝,初授勋卫,后任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兄弟:李芳英,官至中都留守司留守。女儿:李氏,嫁晋王朱棡次子朱济熿,初封平阳王妃,后封昭德王妃。曾孙:李璇,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史籍记载8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 影视形象9 2005年电视剧《大明天子》,卞涛饰演李景隆。2011年电视剧《洪武三十二》,袁伟豪饰演李景隆。
瞿能(?―1400),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父瞿通,明朝开国将领,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授官明朝四川都指挥使。建文帝时,任南军都督北上平燕王朱棣靖难之变。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介绍3靖难之役4史书记载5历史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瞿能别名:瞿都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淮行省庐州府合肥县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1400职业:明朝将领、军事人物信仰:大明王朝主要成就:平西番叛乱、大破月鲁帖木儿叛军、靖难之役代表作品:军事建置 人物介绍2 清嘉庆《合肥县志》载:“都督佥事通墓,在土山西南七里,洪武中谕葬,有碑铭,永乐初,以子白沟河之战仆碑。” 瞿姓起源于四川成都双流一带,宋时逐渐南渡,世掌盐业,《熬波图》中所总结的制盐技术及所订刑纪均乃瞿氏作为。瞿通一脉既为宋时南迁而寓居江淮间,世代耕织,安居乐业。元末,因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瞿通投靠了朱元璋,协助其取得了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权,建立了强大的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设立大都督府,统领各省军事。至洪武十三年(1380)为防止军权过于集中,朱元璋废大都督府,改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制京师及各地卫所(5600人为一卫)。都督府中设左、右都督各一名(正一品),都督佥事一名(正二品),正是这一时期的军事体制调整,瞿通因军功显赫被升为都督佥事,累官正二品,可谓位高权重。不过上任不久,因年老体弱,伤病复发,于洪武中(1383)不幸辞世,葬于瑶英山下(今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卧龙山东 靖难之役3 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瞿能跟随李景隆北上讨伐朱棣。在攻打北平的战役的时候,和他的儿子率领数千骁勇善战的起兵攻进了彰义门,就在快要取胜溃敌的时候,李景隆命令让他们等候后方大军一同前来,于是便贻误了这千载难逢的战机,使得燕军在短时间内迅速修正补充,终因寡不敌众,瞿能父子率众被迫又退出了北京城。恰逢当夜天气寒冷,燕军便用水浇在城墙上,不一会水便凝结成冰,等到再次攻城的时候,因为城墙湿滑而未成功,最终,李景隆全军覆没。后来,瞿能跟随李景隆大军驻扎在白沟河与燕军作战,瞿能父子奋勇杀敌,骁悍难当,所向皆为所破。第二天在此作战的时候,瞿能等人更加骁勇,几乎擒获了朱棣,正在危急时候,朱棣假装召来后续部队来掩护自己,使得南军怀疑而不敢追击,因此朱棣才得以逃脱。天快黑的时候,瞿能等人又率领军队寻找燕军主力作战,同时全军高呼“灭燕”来涣散燕军军心,提升自身士气,一战斩杀燕军数百人。后来,南军将领俞通渊、滕聚等人 史书记载4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瞿能,合肥人。父通,洪武中,累官都督佥事。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挥使从蓝玉出大渡河击西番,有功。又以副总兵讨建昌叛酋月鲁帖木儿,破之双狼寨。燕师起,从李景隆北征。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已,又从景隆进驻白沟河,与燕师战。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日暝,各收军。明日复战,燕王几为所及。王急佯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薄暮,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诸将俞通渊、滕聚复帅众来会。会旋风起,王突入驰击。能父子死于阵。通渊、聚俱死。精兵万余并没。南军由是不振。 历史评价5 瞿能是靖难之役南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多次在南军士气底下的时候身先士卒,振奋士气,大破北军,最后英勇战死。相对而后投降的大将盛庸,平安等人,可说是有了身为一个武将的英雄气节。瞿通、瞿能、瞿陶(或史称瞿良才)一门三代为大明朝尽忠尽烈,真可谓“满门英烈,世代忠良”。明成祖朱棣念起瞿能威武英姿,对其各为其主,忠心耿耿的英勇壮举颇为赏识,遂令人传言,将以其感人事迹召示天下,令人收骨安葬,尸魂还乡。后明福王朱由菘在长丰县考察时得知此事后,心有感动,赐瞿能谥号“平阳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记,以传后世。清雍正七年,瞿能裔孙瞿恂奏请清庭,清皇敕赐在今合肥城中(现安徽省政府大院位置)建“瞿公祠”,春秋致祭。
盛庸(?-1403年),籍贯不详,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之一。建文年间,盛庸率军与燕王朱棣作战四年,前期多次将朱棣击败,并斩杀朱棣帐下好几个将领,后逐渐不敌。朱棣攻入京师后,盛庸举众投降,朱棣继续任用盛庸。盛庸辞官后,多次遭到弹劾,被指有异心,盛庸无奈,于永乐元年(1403年)选择自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成就4历史评价5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盛庸所处时代:明朝去世时间:1403年主要成就:多次击败朱棣官职:平燕将军 人物生平2 洪武年间,盛庸官至都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后,他又隶属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败于白沟河,逃往济南。燕兵跟随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与参政铁铉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盛庸等乘胜收复德州。九月论功时,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盛庸随即被命为平燕将军,任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铁铉进升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当时吴杰、平安防守定州,盛庸驻扎德州,徐凯屯于沧州,互为掎角。这年冬天,燕兵袭击沧州,破擒徐凯,掠其辎重,进逼济宁。盛庸率军驻扎东昌进行拦击,背城列阵。燕王率军直逼盛庸军的左翼,盛庸军不动。又冲其中坚,盛庸张开队列放进燕王,再以兵包围数重。燕将朱能率番骑来救,燕王乘机突围而出。但许多燕军被火器所伤,大将张玉死于阵中。只有燕王以百名骑 人物成就3 盛庸曾在济南、东昌两次击败朱棣,又在夹河之战斩杀燕军大将谭渊,使得燕军一度不利;为建文帝对朱棣的抵抗作出了贡献。 历史评价4 张廷玉:东昌、小河之战,盛庸、平安屡挫燕师,斩其骁将,厥功甚壮。及至兵败被执,不克引义自裁,隐忍偷生,视铁铉、暴昭辈,能无愧乎?蔡东藩: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若盛庸固明明奏捷东昌矣,乌得而言其误乎?曰,既诱燕王入围,何不仍用火器强弩,对待燕王。乃任其得救而逸,非误而何?或谓建文有诏,不杀叔父,盛庸不敢违命,以至于此。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使乘此得杀燕王,则燕军瓦解,大功告成,何至有再出之患乎?由斯以观,则李景隆固有误国之罪,盛庸亦不得谓非误国也。故吾谓盛庸之罪,不亚于李景隆。 史籍记载5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刘三吾(1313—1400),初名昆,后改如步,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仕元为广西静江路副提举。入明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以茹瑺荐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刊定三科取士法,为御制《大诰》、《洪范注》作序。三十年主考会试,以会试多中南人,坐罪戍边。建文初召还。不久即卒。(概述图片来源:清顾沅辑《古圣贤像传略》道光十年刻本)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明史文载4诗作选摘 基本资料1 本名:刘三吾所处时代:明出生地:湖南茶陵出生日期:1313年逝世日期:1400年字号:名昆 生平简介2 刘三吾,明初大臣。元延佑五年(1313)戊午正月十八亥时生,建文二年(1400)庚辰八月十七日巳时殁,葬茶陵石陂大塘坪盆形,陵墓现存。又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系出宋楚国公之裔,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三吾之父平野曾任翰林学士,有《平野先生集》行世。三吾之兄刘耕孙、刘焘孙均在元朝为官,后遇寇乱被杀。三吾避寇广西,授靖江教授,后迁靖江儒学副提举。明洪武元年(1368),明兵攻克广西,于是归隐故里,潜心著述。明洪武十八年(1385),73岁的刘三吾由茹瑺举荐,“以文学应聘”入朝,授左春坊左赞誉,后迁翰林学士。因其“博览善记,应对详敏,屡承顾问,悉多称旨”,朱元璋常向他请教治国安民之道、选贤任能之策,并委以刊定典章礼制及三场取士之法的重任。其间,主纂的《存心灵》、《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深受朱元璋的赞扬。当时,朝廷征召了一批称之为“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的元朝遗臣 明史文载3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兄耕孙、焘孙皆仕元。耕孙,宁国路推官,死长枪贼难。焘孙,常宁州学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尝赐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燕享,赐坐殿中。与汪睿、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 诗作选摘4 【登城感事】华表愁闻鹤语声,女墙自照月华明。在秦本有关中险,散楚其如垓下兵。百战山河唯骨在,万年壁垒为谁城。兴来不敢闲登览,只恐新亭感慨生。【与先复初州判】左身瘘痹耳仍聋,近被刀伤更怯风。亦有将军怜杜甫,岂无高弟念王通。弊庐漫枉过朝使,束帛终难强病翁。欲涉湘江采蘅杜,美人遥隔暮云中。【哭伯兄存吾推官天历庚午,进士署高城门曰:"身随下士同甘苦,誓与高城共死生。"】寸心忠厚古人流,两鬓风霜为国忧。黄甲题名前进士,白头死难古宣州。高城留得苌弘血,故友应同李黼游。弱弟自惭无气力,未能申请达宸旒。【哭从兄益吾教谕】多年大治之官去,近日哀音始得闻。蜗角祇缘争战久,鸰原遂有死生分。可怜怕道终无后,谁忆中郎所著文。想见散花洲渚上,至今犹自结愁云。【追挽海清臣全子仁两尚书】郁姑台下战多时,变起萧墙遂不支。杞子方通北门管,汉家已拔赵军旗。孤忠不遂尚书志,一死啀期圣主知。想见江东桥上路,至今犹自血淋漓。【吊邓左丞
韩克忠,男,汉族,1960年11月出生,籍贯吉林长春,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专业,198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履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韩克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吉林长春出生日期:1960年11月毕业院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人物履历2 1984年07月至1989年07月,任吉林省审计局财政金融审计处科员;1989年07月至1991年03月,任吉林省审计局财政金融审计处主任科员;1991年03月至1994年06月,任吉林省审计局财政审计处副处长(1991年07月至1992年07月,下派任榆树市五棵树镇党委副书记);1994年06月至1995年02月,任吉林省审计厅金融审计处副处长;1995年02月至1996年11月,任吉林省审计厅金融审计处处长;1996年11月至2003年03月,任吉林省审计厅财政审计处处长;2003年03月至2005年10月,任吉林省审计厅助理巡视员;2005年10月至2007年05月,任吉林省纪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副厅长级);2007年05月至2007年06月,任吉林省纪委常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2007年06月至2008年07月,任吉林省纪委常委;2008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省白山市委常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多记佛老二家故事。《仙佛奇踪》书序中介绍,他“幼慕纷华,晚栖禅寂”,说明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修道求仙。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考证3作品示例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洪应明别名:还初道人国籍:中国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职业:明代思想家、学者信仰:佛。道代表作品:《菜根谭》、《仙佛奇踪》 人物考证2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四川新都(今新都县)人,后到南京求仕且在南京居住。冯梦祯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从早年的热衷世事,到后来的归心事仙佛,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论人生与大道。史家称他“有仙佛奇踪”。说起,洪应明,大家只会记得他写《菜根谭》的伟大。其实,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甚至被一文钱逼得没路可走呢!在这时候还能把持节操和品格,坚守理念,甘于淡泊,才是真正的伟大的人。洪应明早年是一位热血青年,热衷世事,到后来,他却归心事仙佛,并著有《仙佛奇踪》四卷,由此,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洪应明住的地方,土质很差,农 作品示例3 其名句(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摘录:孤云出山岫孤云出山岫,去留无所牵;朗月悬高空,静躁不相干。水流岸无声水流岸无声,喧处得寂趣;山高云不碍,有时入无机。二、《仙佛奇踪》《仙佛奇踪》又名《月旦堂仙佛奇踪》,共八卷。明代洪自诚撰。除《四库全书》及《正统道藏》收入外,民国陶氏刊本是徽派版本月旦堂的重印本比较著名。此书前四卷属道家,后四卷属佛家,共狩收入历代仙真一百人,每人一传一画。末尾附录养生、精修等文辞,对于研究和探讨古代哲学和养生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此书成于万历三十年(1602),前二卷记仙事,自老子至张三丰共记六十三人事;后二卷记佛事,载西竺佛祖释迦牟尼以下十九人、佛祖达摩以下四十二人事,并有绘像。反映明人奉道近佛风气。因其多为里巷传说,世俗之谈,故《四库全书总目》视之为“荒怪之谈”,而附于小说家类之中。内有108幅人物版画,颇为精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事略3主要成就4轶事典故5历史影响6历代评价7亲属成员8后世纪念9艺术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汤显祖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临川汤家山出生日期:1550年9月24日逝世日期:1616年7月29日主要作品:《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主要成就:戏曲创作字号: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生平事略2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原居临川文昌里(今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汤家山),后移居沙井巷,建“玉茗堂”(内有揽秀楼、清远楼、毓霭池、金柅阁等),故又自号清远道人。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多满腹经纶的学者;母亲也自幼熟读诗书。祖辈的认真求学的态度,在汤显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汤显祖天资聪慧,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但是,当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1577)、万历八年(1580)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 主要成就3 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戏都与“梦”有关,都以“爱情”为主题,所以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这四部戏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牡丹亭》写一个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语)。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在 轶事典故4 《牡丹亭》已经上演了四百余年,汤显祖娓娓描述的爱情故事,征服了无数观众,尤其是那些情窦初开的青年。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俞二娘(俞二姑)。用眼下的流行语来说,她是一位“超级粉丝”,与当今的追星族相比毫不逊色。有一条为昆曲研究者奉若至宝的史料,记录在明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里:“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俞二娘在读了《牡丹亭》以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终前从松开的纤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戏本,而且“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汤显祖得知消息后,挥笔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汤显祖逝世150年后,与他同为江西人 历史影响5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5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比较通行的是1964年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 历代评价6 明代沈德符:“才情自足不朽。”明代吕天成:“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明代王骥德:“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清代张廷玉等《明史》:“意气慷剀”,“蹭澄穷老”。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几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1964年,徐朔方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 亲属成员7 祖父:汤懋昭(精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祖母:魏氏。父亲:汤尚贤(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母亲:吴氏。兄:汤寅祖、汤会祖、汤儒祖;弟:汤凤祖、汤良祖。妻:吴氏、赵氏、傅氏。子:汤士蘧、汤大耆、汤开远、汤开先。 后世纪念8 文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纪念活动1982年10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2006年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暨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汤显祖研究会正式落户遂昌。纪念邮票2015年4月4日中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汤显祖。贵生书院贵生书院在徐闻县徐城镇旧城内。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贬任徐闻典史时,有感于当地士子轻生,因而倡建此书院。书院前有明代石道,全长732米,宽4.6米,东西走向,路面有牛车车轮辗成轨迹2道,深达13厘米。沿石道西走300米有学宫,建于明,仅存大成殿,清代经多次修建,1986年重修,现完好。书院和石道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建筑为了纪念汤显祖,临川市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 艺术形象9 汤显祖曾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出现在蒋士铨的传奇剧本《临川梦》中。《临川梦》汤显祖的主要事迹为题材,讲述汤显祖的故事。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洪武初为凤翔同知。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虽寸冈尺堑,而千篁万玉,雨叠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题语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谓不可复得也。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人遂以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宋克的书法,在明代颇享盛名,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宋广合称三宋。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艺术成就4传世作品5急就章 基本资料1 本名:宋克别名:南宫生所处时代:元末明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日期:1327年逝世日期:1387年字号:仲温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物生平2 宋克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之中,他身躯魁梧,有侠义之心,少年时即博涉群书,家中蓄养宾客,喜饮善博,好施钱财,至成年时,适逢元末动乱,思自树功业,谢客学兵,欲北走中原,举旗起事,不意中道受阻,遂溯江游金陵、会稽等名胜山川之地,归家后乃发愤攻读,时张士诚据吴,慕其名欲招为幕宾,克乃谢辞,于家中辟一室,内藏历代法书碑帖,周彝汉砚,曰游其间以自娱.在这一段时期中,他沉酣书法,十分用功,据《明史·文苑传》谓:“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他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直至晚年洪武初始得到一个陕西凤翔府同知的小官,不久便辞官还乡,与当时的名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交往,以诗画相酬答。 艺术成就3 宋克处元末明初,少年英俊,磊落清爽,常以李太白、苏东坡自比,任侠使气,闻鸡起舞。其聪慧过人,博涉经史,长于丹青,尤善画竹,今尚有《万竹图》传世。诗文亦名于时,与吴门文士高启、张羽、徐贲、陈则等为友,时称“十才子”。曾从元康里之入室弟子饶介学书,所传皆二王草法,故仲温特别钟情于草书。草书流走畅贯,挥运自如,似飞剑狂舞,潇洒纵横,十分契合于宋克"任侠使气"的性格。宋克学书取法甚高,楷宗钟繇,行书慕二王,章草学皇象之《急就章》,笔力清峭劲拔,笔意圆融洒脱,尤其是他的小草和章草,冠绝一代,吴宽评其书谓:“一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翮可爱……仲温书索靖草书势,盖得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其书出于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擅长楷书、草书,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 传世作品4 传世墨迹有章草《急就章》、《公讌诗》、《李白行路难》、《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刘桢公讌诗》、《形增影古诗》、《书孙过庭书谱》等。均为墨林所宝,翰中精品。著作论述著作有《高启南宫生传》、《无声诗史》、《丹青志》、《珊瑚网》、《六研斋二笔》等。 急就章5 《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游,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33年)官黄门令。《急就篇》书名据宋王应麟解释是:“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这部书在魏晋间很流行,当时的书家往往多有写本。历代章草《急就章》写本,以传为三国时皇象所书最古。宋克临习章草书,即从此书得法。《急就篇》在唐以前,因为辗转传写,内容颇多讹脱。《急就章》的书体,在当时是从隶书解化出来的一种新兴草书,人们把这种草书叫做“章草”,章草后来又经过演化变革,成为流传到现今的草书——“今草”,这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宋克所书急就章,不只一本,现存的就有故宫藏本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就故宫博物院藏本而论,此作笔势劲健,风貌简古。从他“聊以自备遗忘”的自识,结合全篇精绝谨严的面目,可知这是宋克经意临摹,以兼备古法之神与形的得意之作。对此,王世贞的一则评价颇为中旨:
唐肃(1318~1371,一作1321~1374),字虔敬,号丹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初文人、官吏。与谢肃齐名,人称“会稽二肃”。与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著有《丹崖集》。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文艺成就4人物轶事 基本资料1 字号:字虔敬,号丹峯出生地:越州山阴出生时间:1318去世时间:1371主要作品:《丹崖集》主要成就:“会稽二肃”、“北郭十友” 人物经历2 通经史,兼习阴阳、医卜、术数。少与上虞谢肃齐名,称“会稽二肃”。九岁入郡庠,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举乡试。张士诚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升任迁嘉兴路儒学学正。张士诚败亡,按例赴京,以父丧还。洪武三年(1370)用荐召修礼乐书,擢升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兼国史编修官。其年秋,任科举分考官。因为早朝无故缺席免官。明太祖重才,再召入。洪武六年(1373),在朱元璋面前用横筷礼,犯“大不敬”罪,发配濠梁,卒。 文艺成就3 与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为文简洁疋奥,诗学盛唐,书工篆书、籀书。善画山水,格力高妙,兼善画石。尝作梅石图自赋诗以美之。著《丹崖画谱》。 人物轶事4 洪武四年(1371),有外邦呈珍禽海东青,朱元璋命群臣献诗,宋濂有“自古戒禽荒”语,唐肃亦呈一绝句,有“词臣不敢志归谏,却忆当年魏郑公(魏征)”语。
高逊志(1342年—1402年),字士敏,号啬庵,徐州萧县人。元末,为鄮山书院长。洪武寞妆,徵修元史,入翰林。累迁试吏部侍郎,以事谪朐山。建文初,召为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得王艮、胡靖等,皆为名臣。靖难后,遁迹雁荡山以卒。高逊志为文醇雅,成一家言;亦工诗,与高启等称“北郭十友”。著有啬斋集二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高逊志字号:字士敏,号啬庵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归德府徐州萧县出生时间:1342年去世时间:1402年主要作品:《元史》主要成就:鄮山书院院长,修元史 人物生平2 高逊志是宋太尉高琼的第14世孙。1342年生于萧县,字士敏,号啬庵,他从小好学,知识渊博,文章典雅。曾拜贡师泰、周伯琦为师。至正乙未(1355),25岁的他就被荐为宁波鄮山书院山长。他看到元朝政权残暴腐败,便毅然辞职,浪迹苏、嘉五年,庚子(1360)七月,定居嘉兴新丰高家埭。高逊志不愿仕元,绝意仕途十五年,常与牛谅、陈世昌、徐一夔、周棐等志士谈论国事,曾以“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犹有未招魂”为韵,题诗寄志。1364年重阳,他又与上述诸友登临广福寺,满怀悲愤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地方精英,本应为国效力,怎奈生不逢时。明洪武二年(1369),高逊志以秀才身份欣然应荐入仕。1370年,被安排与赵埙等续修《元史》,同年4月,授予秦府纪善。因才学出众,不久就升为翰林院编修,历侍讲学士。癸亥(1383)代理吏部侍郎,因与权臣政见不合,遭排挤被贬谪到山东朐山。胞弟濮州同前来探望时,高逊志以杜甫自况,作《龙 人物评价3 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太常避兵洁身,去其官,走永嘉山中,是秋穷饿以死,誓作西山饿夫,不失古大臣之义欤!”秦府纪善周是修:“学足以为王者之师,才足以为当时之杰,道足以为圣贤之徒,行足以为后进之法”。
[约公元一三七五年前后在世]字唐卿,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在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1 本名:余尧臣字号:字唐卿出生地:永嘉出生时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