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采简介

袁采简介

袁采,(?年—1195年),字君载,衢州信安(今浙江省常山县)人。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和《世范》三书,今只有《袁氏世范》传世。其详细事迹已不可考。他被誉为“中国历史倡女性同情论的第一人。”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生平3个人著作 基本资料1 本名:袁采别名:袁君载字:君载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衢州信安(今浙江省常山县)逝世日期:1195年主要作品:《袁氏世范》《政和杂志》《县令小录》主要成就:为雁荡山开发贡献甚巨 个人生平2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衢州府志》称其“登进士第,三宰剧邑,以廉明刚直称。”淳熙五年(1178年),任乐清县令。在乐清县令任上,为官刚正,并重建县学,纂修《乐清县志》十卷,后被称为乐清最早的县志。淳熙十年(1183年),任政和县令,据民国《政和县志》卷十二,时间是“淳熙间”。约绍熙元年(1190年)至三年(1192年),任婺源县令。曾三入雁荡山实地考察,纠正了雁山图的误差,撰写《雁荡山记》一篇,记叙了当时的雁荡名僧、建寺及新辟景观的史料,为雁荡山开发贡献甚巨。 个人著作3 袁采的著述中,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最受世人推崇。《四库全书提要》曰:“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明白切要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时人评此书“行之一时,垂诸后世也”。不仅教化乐清百姓,刘镇认为还可作“万世之范”,改名《俗训》。成书以来700多年间多次刊布,在西方汉学界也引起重视,并有译本。《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卷一睦亲,主要讲家庭和睦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卷二处己,论述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人一生当中经常遇到的富贵贫贱、成败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阐述;卷三治家,是持家兴业的一些道理,亦颇精彩。这本书论述立身处世之道不同与一般著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袁氏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进,甚至敢于反传统。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立身处世的原

人物百科 2021-11-06
唐仲友简介

唐仲友简介

唐仲友(1136—1188年),字与政,号悦斋,学者称悦斋先生,浙江金华人。莒国公唐俭第21世孙。绍兴甲戌进士,父亲唐尧封官至五品龙图阁朝散大夫,其兄唐仲温,1151年进士,兄唐仲义,1160年进士。与宰相王淮同乡,并有姻亲关系。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悦斋文集》等著作八百余卷。因被朱熹所弹劾,著述大量散佚,清代张作楠将其遗文汇编为《金华唐氏遗书》十余卷。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间(1174—1189年)知台州在临海时,所刻之书有《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昌黎先生集》等。其中《荀子》二十卷,为唐仲友于淳熙八年(1181年)在临海台州任上所刻。此书为二十卷本,版式半页八行,行大字十六,小字双行各二十四。刻成后,人称“宋椠上驷”,赞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现日本尚有藏本,举为国宝。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为官履历3相关记载4奇闻趣事 基本资料1 本名:唐仲友别称:唐悦斋、悦斋先生字号:字与政 号悦斋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宋人(汉)出生地:浙江金华出生时间:1136去世时间:1188主要作品:《悦斋文钞》《金华唐氏遗书》《帝王经世图谱》 主要成就:建中津桥,修葺桐山桥,修台州学宫 为官履历2 1136年出生与浙江金华。1154进士,通判建康府。1161年中宏词科,这一科目是进士的增加科,以文辞著称。1161年十一月担任从事郎,1164年正月初七任满离职,到秘书省担任正字。同年年底,其父唐尧封因为与权臣钱端礼不合,被朝廷罢免。唐尧封离开京都时“馆学为空",文人士子争相送行。第二年二月,钱端礼兼参知政事,得拦大权,唐仲友被放到湖南南岳庙任职。1170年,离京五年多的唐仲友回到建康,继续担任秘书省正字,此时王淮已颇有权势,钱端礼失势,侧面反映了唐仲友离职的政治色彩。1171年任实录院检讨官。1172年五月任著作佐郎,同年八月,担任信州太守,离开中央。1180年,从信州调往台州,因《信州志》失传的缘故,此间其作为不得而知。1181年修建中津桥,同年修缮白鹤山灵康庙,台州学宫(官学)。1182年,拨款给百姓修建桐山桥,桥没有建成因朱熹弹劾免职,八月离开台州,此后开坛讲学,再未担任 相关记载3 [明]黄宗羲《宋元学案·说斋学案》: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人也。侍御史尧封之子。侍御以清德有直声。先生兄弟,皆自教之。成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兼中宏辞,通判建康府。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试,除著作郎。疏陈正心诚意之学。出知信州,以善政闻,移知台州。尝条具荒政之策,请以司马光旧说,令富室有蓄积者,官给印历,听其举贷,量出利息,俟年丰,官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诳诱。从之。锄治奸恶甚严。晦翁为浙东提刑,劾之,时先生已擢江西提刑,晦翁劾之愈力,遂奉祠。先生素伉直,既处摧挫,遂不出,益肆力于学。上自象纬、方舆、礼乐、刑政、军赋、职官,以至一切掌故。本之经史,参之传记,旁通午贯,极之蚕丝牛毛之细,以求见先王制作之意,推之后世,可见之施行。其言曰:“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於心,稽之於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又曰,“三代治法,悉载於经,灼可见诸行事,后世以空言视之,所以治不如古。”痛辟佛老,斥当时 奇闻趣事4 说起唐仲友,立即就会遇到一个历史上聚讼不已、至今亦难以辨清而又无法完全绕开的问题,这就是朱熹何以要六上奏章严辞弹劾他。因为此事不仅对当事的唐、朱二人均有重大影响,而且影响到南宋儒学,并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状况,故而我们在此先加概括性叙述,并稍作分析。当时主要有下列几种传闻:一是说唐仲友与吕祖谦因学术上不合而结下怨仇,右袒吕祖谦的朱熹借机奏劾唐仲友。《吹剑录·四录》记吕、唐夙怨道:“东莱与唐悦斋同试宏词,问唐路鼓在寝门里、寝门外,曰:在门里。及试出检视,始知为其所诒。既而悦斋中选,东莱语之曰:只缘一个路鼓,被君掇在门里。”周密《齐东野语》则径谓:“朱晦庵按唐仲友事,或云吕伯恭尝与仲友同书会,有隙,朱主吕、故抑唐。”二是说就“恃才轻晦庵”的唐仲友与陈亮矛盾不和,仲友尝嘲笑陈亮学问粗疏,加以唐、陈二人争夺色妓,情场败北的陈亮遂向朱熹进谗言,朱熹据之而六劾唐仲友。《齐东野语》卷十七《朱

人物百科 2021-11-06
汪应辰简介

汪应辰简介

汪应辰(1118年-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宋史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汪应辰所处时代:宋朝出生地:信州玉山出生日期:宋徽宗政和元年(1118年)逝世日期: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字号:圣锡谥号:文定 人物生平2 (宋史本传不著年岁。此依传中“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推算)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绍兴五年(1135年),年方十八中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和议,汪应辰上疏嘛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因而违反秦桧意,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秦桧死后,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因母老,出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母去世服毕后,除秘书少监, 宋史记载3 《宋史·汪应辰传》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时赵鼎为相,延之馆塾,奇之。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鼎出班特谢。旧进士第一人赐以御诗,及是,特书《中庸篇》以赐。初名洋,与姓字若有语病,特改赐应辰。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舍人胡寅行词曰:“属者延见多士,问以治道,尔年未及冠,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无曲学阿世之态。”应辰少受知于喻樗

人物百科 2021-11-06
唐慎微简介

唐慎微简介

唐慎微,字审元。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元佑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一说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遂为华阳人。唐氏虽语言朴讷,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唐慎微主要经历唐慎微,生于嘉祐年间(约公元1056一1063年)。元祐年间(约公元1086——1093年)应蜀帅李端的召请到成都,从此便定居成都从事医业。为了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贡献给社会,唐慎微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于元丰五年至六年(公元1082——1083年)间编写和出版了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部书出版不久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受到官家的重视和民间的普遍欢迎。唐慎微著作《证类本草》共三十二卷,六十余万字,是我国宋以前本草学集大成之著作。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布,沿用近五百年之久。该书使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除收载药物齐全外,还记载了药物性能功效、应用方法、药物来源、栽培训养、药材鉴别、泡炙制剂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证类本草》中,收录了仲景以来至北宋时期如《雷公炮灸》及《唐本草》、《食疗》等系列历代名家的方论、民间验方和自己的临证验之有效的处方,共三千余条,分别附于有关药物之下,便于医生在学习时使用。唐氏以此收载药房,开创“方药对照”研究之先河。成为后世本草学著作编写的范例。《证类本草》规模巨大、内容详博、药物众多、方药并举,集宋代以前中药学成就之大成,是一部研究中药学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对后人在现代中医药健康养生领域研究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不仅合并了宋代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著的《图经本草》的全部内容,而且旁征博引,精细考察,采用“图文对照”形式,辑录了宋以前各家医药著作,从而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神农本草经》、《本经集注》、《新修本草》、《炮炙论》、《开宝本草》、《海药本草》等已散失的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都依靠《证类本草》得以保存下来,利于后世辑复。《证类本草》载药1580种,其中新添药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主要经历3著作4轶事典故5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人物名:唐慎微别名:审元字:审元主要成就:撰编本草学著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代表作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擅长:中医药出生日期:1056年逝世日期:1136年所在朝代:北宋出生地:蜀州晋原 主要经历2 唐慎微,生于嘉祐年间(约公元1056一1063年)。元祐年间(约公元1086——1093年)应蜀帅李端的召请到成都,从此便定居成都从事医业。为了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贡献给社会,唐慎微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于元丰五年至六年(公元1082——1083年)间编写和出版了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部书出版不久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受到官家的重视和民间的普遍欢迎。 著作3 《证类本草》共三十二卷,六十余万字,是我国宋以前本草学集大成之著作。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布,沿用近五百年之久。该书使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除收载药物齐全外,还记载了药物性能功效、应用方法、药物来源、栽培训养、药材鉴别、泡炙制剂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证类本草》中,收录了仲景以来至北宋时期如《雷公炮灸》及《唐本草》、《食疗》等系列历代名家的方论、民间验方和自己的临证验之有效的处方,共三千余条,分别附于有关药物之下,便于医生在学习时使用。唐氏以此收载药房,开创“方药对照”研究之先河。成为后世本草学著作编写的范例。《证类本草》规模巨大、内容详博、药物众多、方药并举,集宋代以前中药学成就之大成,是一部研究中药学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对后人在现代中医药健康养生领域研究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不仅合并了宋代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著的《图经本草》的全 轶事典故4 唐慎微虽是“深于经方,一时知名”,但决不因此恃才傲物,作风非常朴实,为人治病诊断处方仍很谨慎。他终生热爱医学事业。不为官禄所动,当他完成《证类本草》的编著之后,尚书右丞蒲传正准备给他请官,唐慎微坚决的谢绝了,仍然埋头于他的医业。后来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和—个女婿都培养成为精通医理的名医。据同乡宇文虚中的回忆,元祐年间,在他还是儿童的时候,家里有位长辈患有非常严重的风毒病,请唐慎微治疗后很快就好了。但是,唐慎微指出,这病在一定的时候还要复发,可能仓促发作一时难请医生,于是预留方药,嘱咐他家里的人在某年某月旧病复发时,将预留方药启封如法治疗。果然,到了唐慎微预定的时间,宇文虚中那位长辈的病突然复发,家里人赶忙取出唐慎微预先留下的方药并依法救治,经过半月的时间就痊愈了。 后世影响5 《证类本草》三十二卷,收药物一千七百四十六种,其中有六百多种是前代本草书中未曾记载的。这部书受到后世医药学家的重视,后世的不少本草书都以此书为基础。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撰写也以此书为基础和蓝本,李时珍对唐慎微也有很高的评价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药物学著作而附有方剂的,实际是从此书开始的。因此唐慎微可以当之无愧的堪称是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人物百科 2021-11-06
李杲简介

李杲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著作5学术内容6临床应用7人物评价8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本名:李杲别称:李东垣字号:明之 东垣老人所处时代:金出生时间:1180年去世时间:1251年主要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调治脾土 人物简介2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经历3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著作4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学术内容5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 临床应用6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 人物评价7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后世影响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敬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己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人物百科 2021-11-06
张元素简介

张元素简介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著作5学术内容6临床应用7轶事典故8人物评价9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元素别名:张易水国籍:金代出生地:金之易州(河北易县,今水口村)出生日期:1131年逝世日期:1234年职业:医生信仰:道教主要成就: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字:洁古文献记载:《医学启源》、《药注难经》 人物简介2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在元代成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主要经历3 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经典,医术大进,一次当时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多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自治不效,张元素前往诊候,刘氏对他十分冷淡,元素言之于医理,用药一剂而愈,使刘完素大服其能,元素由此显名。 著作4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学术内容5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尤其在药物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脏腑用药方面,更为突出。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 临床应用6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土实泻之,包括泻子、涌吐、泻下。土虚补之,包括补母、补气、补血。本湿除之,包括燥中宫、洁净府。标湿渗之,包括开鬼门。胃实泻之,包括泻湿热,消饮食。胃虚补之,包括补胃气以化湿热、散寒湿。本热寒之,主要是降火。标热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张元素还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用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同为极细末,用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不拘时日。本方系从《金匮要略》中枳术汤演变而来。《金匮要略》此方是 轶事典故7 行医之初,他没有什么名气。有一次,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刘完素病了,害伤寒八天昨不进东西,正不知该怎么办,张元素赶去探望他的病。刘完素有点瞧不起他,脸转过去冲着墙壁不作声。张元素说:“你凭什么对我这样不客气呢?”等到他诊完脉,说出脉情,又问是否服用的某种药,刘完素点头称是。张元素说,你这就错了。那种药是主寒的,只能越服越重。你的病情这样,应该服用某某药才能奏效。刘完素听了,大为叹服。按他指示的药服后,病很快就好了。张元素从此名声大震,与刘完素相差无几。后来,竟独成一家体系,形成了一个易水学派。 人物评价8 张元素医学思想的可贵之处,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他虚心研究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确地声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就是说,时代不同,具体气候和患病者的体质等情况不同,病情有变化,不能完全再按过去的处方用药。他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吸收前人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有了新的建树的。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后世影响9 张元素具体的医学成就对于后世影响广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脏腑辨证说。即从人的脏腑寒热虚实来谈病机辨证的学说。对于一般内科杂病的治法,主张先从辨脏腑的虚实着手。如对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脏的正常生理,然后列述肝脉在各种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进而定出较标准的药物和处方。其它脏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比前人的论述,更为深刻,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他的遣药制方论。即根据药物的特性处方的一疗病处方的一套理论。中医学上,把寒、热、温、凉看作药的气,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药的味,气与味合,而成药性。也就是药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张元素认为各种药物的气味厚薄是不相同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药物诸品分成五大类,这是他的创见。他还发明药物归经之说,取各药性之长,使它们各归其经。如同一泻药,有泻肝火的,有泻肺火的,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张元素拟定了制方的原则,共分“风、湿、暑

人物百科 2021-11-06
刘完素简介

刘完素简介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刘完素故后世又称其为刘河间。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至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之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著作5学术内容6临床应用7轶事典故8人物评价9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完素别名:刘河间出生地: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出生日期:1110年逝世日期:1200年职业:医家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六气皆能化火”学说代表作品:《素问玄机原病式》性别:男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擅长:用寒凉药治疗伤寒 人物简介2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经历3 刘完素自幼聪明好学、喜读医书。在他25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得了重病,曾经三次去请医生治疗,却都没有请到,致使母亲的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不久便病情恶化而死亡。这段不幸的经历,使刘完素悲痛欲绝,感慨万千,恨自己不懂医学而痛失母命,从此立下志向,专心学医。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 著作4 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建国以来,曾对刘完素著述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重新出版其部分专著,发表了不少研讨刘完素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论文,从而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了进一步总结整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国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借中国中医药 学术内容5 刘完素认为火热病机非常广泛,故而对于风、湿、燥、寒等一些病证,刘氏也从火热阐发,这样就形成了其以火热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其中,刘氏强调了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学说。刘氏认为风气与火热的关系十分密切,风有助火势之力,若已有火热之证,再兼有风气,则又可使火热病症表现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病理上的风,又往往因火热过甚而成。而且,风与火热之气,在病变过程中,又往往容易相兼为病,这样风与火热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对湿与火热而言,刘氏认为人体感受热邪之后,由于火热怫郁于人体之中,造成气机不得宣行,则津液不布,水湿不运,停于人体成为水湿之邪。此外,若湿气闭郁,阳气不得宣通,亦可以内生火热。湿与热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就燥与火热来讲,刘完素认为燥邪性属秋阴,属阴邪范围,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宜开通道路,养 临床应用6 刘完素不仅重视外感热病的病机与治疗的探讨,同时对杂病的证治亦十分重视。如对消渴病认为,“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已与后世分消渴为上、中、下消三种,上消多渴,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基本一致。而且对此病的病机认识也很有见地。他说:“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因此,在治疗时,刘氏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强调了清除肠、胃、心诸脏腑之热而补肾水之衰,是主要治法。若津液得生,燥热得去,则消渴自除。对于中风,在刘河间以前,多从外风论治。唯刘氏在“六气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理论指导下,在《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启示下,提出中风一病乃由内而生,并非外中风邪,而是阳盛阴虚、心火暴盛 轶事典故7 一、某次乡间行医,路遇一少妇难产“假死”,拟葬之。刘完素听说缘由,给其把脉,认为尚有救,便用银针穴灸。顷刻间,孕妇苏醒,产下婴儿。从此,“神医刘完素”大名远播;“一针救二命”为人乐道。其事迹,甚至被演绎成神话故事广为传播。二、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的女儿得重症,御医无策。帝传旨:各州府荐医。河间知府吴锐将刘完素推荐给皇帝。刘用三副中药将其治愈。章宗欲封其为太医,刘坚辞不受,并借故溜走,之后在保定一带行医授徒。 人物评价8 刘完素医疗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行医范围广阔。对内经、素问、运气多有研究,且见解精辟,并创“寒凉派”。他研究了南北方诱发疾病的不同因素,首倡火热论,将《素问·至真要论》中所讲的病机十九条大加发挥,将六气引起的21种病症扩大到181种,并指出有56种是由火热引起的,提出火热病理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刘完素与正定的李东垣、婺州朱丹溪、河南张子和并称“金元四大家”而居其首。一生贡献显著,著作颇丰,计有《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3卷、《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治病心印》1卷、《刘河间先生十八剂》1卷、《素问原机气宜保命集》3卷、《伤寒心镜》1卷、《伤寒医鉴》1卷。他首创的“防风通圣散”至今仍为治疗表里俱实及外科病毒之良方。时人称之为神医,成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后世影响9 刘完素主要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基础,他精研医理,把《内经》中的关于火热病致病原因的内容选摘出来,加以阐释,这就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他还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他所创方剂凉隔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对于《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他也有着精辟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善于运用五运六气的方法来看病。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气运,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疾病,因此,医生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灵活机变,具体分析。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后人为了纪念刘完素对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不断地为他修建庙宇,镌刻石碑,歌功

人物百科 2021-11-06
成无己简介

成无己简介

成无己(约1063~1156年),中国金代医学家。宋代聊摄(今山东茌平县)人,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著作4学术内容5临床应用6人物评价7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本名:成无己所处时代:宋朝出生地:山东聊摄出生时间:1063年去世时间:1156年 主要作品:《注解伤寒论》(10卷)主要成就:注释《伤寒论》 擅长:临床病症 人物简介2 成无己,聊摄(今山东省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公元1056一一1067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乙亥~丙子岁(公元1155一一1156),成氏尚存。享年九十余岁。成氏一生好学,七十八岁时撰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八十岁时注完众伤寒论。尤于伤寒注解,积四十年研究,其书方成,可见其功力之探。 著作3 著作有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 学术内容4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著书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例如,对《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一条,成氏解释说:“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肤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津脱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这里,成氏引证之两段《内经》原文,第一段是指《素问·灵兰秘典论》,第二段的《针经》即《灵枢》,又称《九卷》,出自《灵枢·决气篇》。成无己解释仲景之方,也以《内经》、《难经》的理论 临床应用5 成无己临证经验丰富,对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颇具经验。如其论述发热证,云:“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熇熇然散而成热者是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与烦躁相类而非,烦躁者在内者也。潮热之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之热,寒已而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成氏提出发热当与潮热、寒热、烦躁之间的鉴别。他说,“有谓翕翕发热者,此则轻重不同,表里之区别尔。所谓翕翕发热者,谓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故与桂枝汤发汗以散之。所谓蒸蒸发热者,谓若熏蒸之蒸,明其热在内也,故与调胃承气汤攻下以涤之。其发热属表者,既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其发热属里者,即阳气下陷入阴所致也。观其热所从来,而汗下之证明其辨焉。”成氏又从表里两方面既分辨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又解释其所以产生的不同病机,并提出治疗表里不同发热的方法。此外,成无己论战栗,分战与栗加以区分,其发生有内外之别。其论四逆,将四逆与手足厥冷相区别。其论 人物评价6 成无己精于医理,擅长临床,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这三种伤寒著作,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联系紧密,相得益彰。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知伤寒之用,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后世影响7 成无己医学造诣极深,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第—个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同时又结合临床应用,明辨伤寒常见症状之理,以便于临床诊断之用。在祖国医学的伤寒学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产生很大影响。

人物百科 2021-11-06
朱肱简介

朱肱简介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故后人亦称“朱奉议”。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著作5学术内容6临床应用7轶事典故8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朱肱别称:朱奉议、通儒字号:字翼中所处时代:北宋末年出生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出生时间:1050年去世时间:1125年主要作品:《南阳活人书》主要成就: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 人物简介2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 主要经历3 周密《齐东野语》载曰:“肱,祖父名承逸,为湖州孔目官。父名临,字正夫,皇佑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贤殿修撰。弟名彤,以学问道德著称乡闾”,朱肱则于元佑三年中进士。朱氏堪称儒学世家,里中称之为“一门三进士”,即临、服、肱三人也。朱肱中第后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御推官、邓州(今河南南阳)录事参军、奉议郎直秘阁等职。曾因上谏言“灾异”,并陈诉当政时弊,触犯曾布而罢官,乃隐居杭州大隐坊,究心医学。自《内》、《难》之后,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始订定辨证论治的规范,但乏人进行系统研究,肱则潜心研读《伤寒》,提问析疑,“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刊行首部专著问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复经修补,增为二十卷,并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当时朝廷大兴医学,“求深于道术者,为之官师,起肱为医学博士”,乃于政和四年负责朝廷医药政令。政和五 著作4 1、《活人书》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全书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2、《内外二景图》3卷3、《北山酒经》3卷 学术内容5 朱肱治伤冷从经络立论。着重六经方证的定位与定性题目的阐发,指出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伤冷脉法颇有研究,他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代诸方补而备之,其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一、从经络辨病位朱肱以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回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例如:“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冷邪,必发热而恶冷。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余经类此。朱氏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题目。他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冷邪未除。真气受毙” 临床应用6 朱肱不但医理精通,并且临床经验亦非常丰富。《泊宅编》曾载其在邓州长时“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证也,请进三服。至晚,乃觉满;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而视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剂,谓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之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滞在膈上,所以胃满而病自如也。因依法旋制,自煮,以进二服,是夕遂安”。朱肱于1118年在他的著作《重校证活人书》中绘制了6幅“经络图”,把经脉循行文字以图的形式予以展示。虽然它是以杨介《环中图》为主要绘制依据,但因论述经脉循行的早期文献,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书的现存本中都未见到经脉图,而杨介《环中图》长期以来也未见其宋刊本,所以朱肱绘制“经络图”在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经脉图的传承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使得经脉循行有图可依,不仅为后人学习、理解经脉循行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史料,也对后世绘制经脉图提供有 轶事典故7 在中医方剂中“小柴胡汤”是一味和解少阳,治疗少阳的常用方药。关于其起源和传说,和朱肱也有着密不可分的传说:传说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经过诊断之后,便给开了“小柴胡汤”的药方,并叮嘱服用三副就可治愈。因为当时“小柴胡汤”已经是世人悉知的名方了,朱肱就没有具体的再写什么。但是到了深夜,病人家属来找朱肱,说服药之后不仅没有见轻还出现了腹胀满的症状,朱肱便急忙再去复诊,检查了一下发现给病人服的药居然是“小柴胡散”的不是说的“小柴胡汤”,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散剂,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朱肱巧用小柴胡汤的事迹为医林留下思接千载的佳话,而朱肱其人其学,也以其颖异不凡而盛负重名。 人物评价8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扬厉于世,达到“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朱肱在伤寒领域的成就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

人物百科 2021-11-06
严用和简介

严用和简介

严用和,字子礼,江西庐山人,约生活于1199至1267年,于南宋庆元至咸淳年间,享年大约七十余岁,临证数十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疗经验。著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行世。严用和所撰的《济生方》,原书共10卷,载近70种病证。每病则立论在前,附方于后,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严用和重视脏腑、尤重脾肾,临证重视调理气血阴阳的学术思想。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著作5学术内容6临床应用7轶事典故8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严用和字号:字子礼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庐山(今江西九江)出生时间:约1199年去世时间:约1267年主要作品:《济生方》 人物简介2 严用和,约生活于1199至1267年,南宋医家。字子礼,庐山(今江西九江)人。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于十二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复真),言传身教,尽得其传。严氏病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十卷,后又撰成《济生续方》八卷,于后世有一定影响。 主要经历3 严用和12岁受学于名医刘开门下,17岁开始行医。他行医50余年。认为世变有古今不同,风土有燥湿差异,人的体质也强弱不齐。若一概执古方以疗今病。往往柄凿不入。疗效不理想。因此他本着“师传济生之实意”、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前人理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经过30余年长期观察体验。“裒所学已试之效”。著成《济生方》10卷(1253年)。书中博采历代经典和各家之说。并引录《和剂局方》、《三因方》中部分方剂。收载补充了崔丞相灸劳法,以及嵇太夫治疗疮疡疔毒的经验等。即使民间有效单验方,亦广为搜集。后又经15年的再实践,更臻完备,于是复著《济世续方》8卷(1267年)。严氏积累长期的医疗经验,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为可佳。 著作4 《济生方》南宋医家严用和于公元1253年所著,十四年以后以后又作《济生方续编》可惜两本书的原本均已亡佚,后来纪晓岚从《永乐大典》中收集了一些条文,但仍是残缺不全。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是根据《医方类聚》、《普济方》等多种医书,并参照日刊本《济生方》等重新整理,将《济生方》与《续方》合二为一的辑复本,有医论85篇,方520首,内容较前一版本充实完整,基本接近原貌。198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名《重订严氏济生方》。 学术内容5 严用和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其著《济生方》中,该书内容丰富,既有论,又有方,分别外感和内伤杂病,旁及外、妇、五官诸疾。但以杂病为侧重点。重视脏腑辨证。详究脉因证治严氏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从人体生理、病理特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按照虚实寒热各型证候,作为立法疏方的依据。特别是“脏腑虚实论治”各篇,对辨证及治法尤多阐发,如“肝胆虚实论治”篇,先论肝胆的生理特点及病因。继则论述肝胆寒热虚实的病证表现及治法,他从脏腑功能出发,阐其常而识其变,对脏腑病变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法等。论述得非常精辟扼要,提纲挈领,使人一目了然,故后人评价严氏方论“微言精要,信为司命绳墨”,比较切当。严氏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还强调脉因证治的完整性,如“便血评治”篇指出:“脉来浮弱,按之带芤者是下血也。”其病因“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劳损。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其证“血色鲜者风也;色如小豆汁者寒也;浊而 临床应用6 严氏撰著《济生方》,据其多年心得,结合临床实际、广采古人可用之方,兼收已验之效方,以杂病各门为纲,下列总论,病源,病机,再附主方,每方详述主证,组方,炮制,服法等,条分缕析。纲目清晰,方论结合,议论丰正。书中收方广泛,汉、唐、宋以来诸家名方及民间验方均有采录,其中尤重《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二书方论,对所摭常用古方善于化裁,如仲景治疗肾虚的肾气丸,经严氏加味牛膝、车前子后,扩大了原方适应范围,腔之成为治疗虚(肾虚)实(水湿)挟杂证的名方——济生肾气丸。严氏创制新方,讲究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平正稳妥。如归脾汤、小蓟饮子等,由于制方既切实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刚,兼顾全面,故很受后世医家推重。 轶事典故7 “牙刷”一词最早见于文献应该是南宋严用和著的《严氏济生方》中的记载:“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但是《严氏济生方》里面只是简单提到“牙刷”一词,并没有具体来写。而郭钰的《郭恒惠牙刷得雪字》则详尽介绍了牙刷的形状、材质、做法等,让读者读了知道当时的牙刷形制已经完全是现代牙刷的形制了。 人物评价8 严用和着实为一代学术精湛、求是务实的医学家。所撰《济生方》立论精当,辨证简明用药善守法度,制方不泛不繁,既有继承性。又有创造性。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方书。

人物百科 2021-11-06
张从正简介

张从正简介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医学家,四大名医之首。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人。[1-2]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儒门事亲》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代表作品4学术思想5临床经验6学术评价7后世影响8文献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张从正别名:张戴人、张宛丘所处时代:金代民族族群:汉出生地: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民权县) 出生日期:1156年逝世日期:1228年主要作品:《儒门事亲》主要成就:金朝四大名医之首、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号:字子和,号戴人职业:医学家享年:72岁 人物经历2 金贞元四年(1156年),张从正生于金朝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张从正因家乡民权为春秋时期戴国,而自号“戴人”。十余岁时承庭训,跟随父亲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二十余岁悬壶应诊。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汴京、归德府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张从正后来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又有人称他为“张宛丘”。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 代表作品3 在学术上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思想4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反 临床经验5 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应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由于病邪在上,均可用吐法。当然,他所称吐法,不仅仅指涌吐而言,“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具 学术评价6 张从正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创“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情志治疗方面很有特色,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张氏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后世影响7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文献记载8 毛德西.《从考城沿革谈张子和故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1987年03期:“张从正,金代睢州考城郜城人,郜城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吴屯村。”.关于张从正的籍贯,张从正在自己的著作《儒门事亲》中就已说明:“考城之郜城,戴人之乡也。”

人物百科 2021-11-06
陈自明简介

陈自明简介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另着有《外科精要》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学术内容5临床应用6轶事典故7人物评价8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本名:陈自明字号:良甫 药隐老人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抚州临川(今属江西)出生时间:1190年去世时间:1270年主要作品:《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主要成就:辑成《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擅长:外科、妇科 人物简介2 陈自明(1190—1270年),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一作良父,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汉族江右民系。陈自明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14岁即已通晓《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并将名家医论与祖传经验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主要经历3 他于嘉熙年间(1237—1240)任建康(今南京)明道书院医学教授之职时,我国中医妇产科尚不完备,也没有专著。医书《大方脉》虽有涉及,但内容简略,或有论无方,或有方无论,医家难以为据。他认为“医之术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症,则又险而难”,因此,潜心钻研中医妇产科,遍览医籍,博采众长,结合家传验方进行整理,于嘉熙元年(1237)编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24卷。陈自明还精通外科,于1263年著有《外科精要》3卷传于世。该书对治疗痈疽极有创见,认为“外科疮疡”不是单纯的局部病变,而是人体脏腑气血寒热虚实方面盛衰变化的后果,在治疗上不能满足局部攻毒,而应着眼于内外结合,服敷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 学术内容4 陈氏对妇女的生理特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均进行了总结,可见其学术思想的概况。他强调了妇女月经的先天来源,突出了冲任、天癸与月经的关系,同时亦不忽视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月经产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将妇女的生理发育和病理变化分为三个类别,即室女、已婚和七七天癸尽数之后,即青春未婚期、已婚期、绝经期三个阶段,来归纳分析不同的病证。即室女期,由于青春期的变化,思虑积想等情志变化为多,故其病多在心脾。而对于绝经之后的胞宫出血,则多考虑肝肾虚热。至于一般的月经失调,则认为多与冲、任、肝、脾有关。对于妇科诸病的病机,陈氏抓住主要病理变化,注重气血逆乱,经脉逆行,五脏功能失常,生化告竭等方面,可谓治病求本。陈氏论述外科,强调火热为病变之主体,将痈疽的病因总结为“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煿,服丹药。”即对痈疽的病因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加以归纳,或责之人体虚弱、肾气 临床应用5 对于妇科病证的治疗,陈氏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如对于情志所伤而致的经闭,他反对盲目滥用凉血行血之剂,主张患者必须改易心志,同时用药扶持,可用柏子仁丸(柏子仁、牛膝、卷柏、泽兰叶)、泽兰汤(泽兰叶、当归、芍药、甘草)等制虚火,益阴血;对于风冷客于胞络,而月经不利者,主张以牛膝散(牛膝、桂心、炒赤芍药、桃仁、玄胡索、当归、牡丹皮、木香);经行腹痛者,宜温经汤(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桂枝桃仁汤(桂枝、芍药、生地黄、桃仁、甘草)。对于妊娠诸病,陈氏又根据其特点去治疗,如妊娠小腹痛者,用紫苏饮(紫苏、当归、灸甘草、大腹皮、人参、川芎、橘皮、炒白芍药、姜、葱)、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妊娠心腹胀满,用下气汤(羌活、炒赤芍药、炙甘草、摈榔、青皮、大腹皮、陈皮、赤茯苓、姜半夏、炒桑白皮、桂心、紫苏梗)等。虽然治疗的方法多种,但陈氏在治疗时 轶事典故6 相传当时有一乡妇怀孕得病,一到中午就痛苦不堪,泪流不止,很多医生束手无策。陈自明知道后遣人告诉其家属:这是内脏燥热引起的,应用大枣汤治。病人家属不信,请人查证医书,正如陈自明所说,用此方一剂病就好了。成年后,医术精进,名扬四方。 人物评价7 陈自明的医疗思想非常积极,他认为“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他的医德非常高尚,治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随到随诊,对特殊困难者,不取分文。对于一些贪人钱财的庸医,斥为“用心不良”。当时有的医生得到一两个验方,便秘不外传,有的还将常用的验方改头换面当做祖传秘方,予以炫耀。陈自明十分反对这样做,将自已家传的许多验方揉合于上述两书中,公之于世,因而深为人们所称道。他在《外科精要》自序中说:“仆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既又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暇时闭关静室,翻阅涵泳,究及末合”。于医学理论加以深刻探讨,对中医妇科与外科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和全面的总结,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已佚,仅在《医方类聚》一书中存有散在内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妇产科专家。 后世影响8 陈自明总结了宋以前妇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阐发了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颇具特色,对后世妇科学的发展很有影响。明代王肯堂著《女科准绳》、武之望著《济阴纲目》均受其不少的影响。对于外科痈疽的治疗,他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到预后,均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其中,强调整体治疗,注重阴阳分证,注意保护脾胃,主张内外合治,是其主要成就,颇受后世医家的赞赏。如汪机著《外科理例》,王肯堂著《疡医准绳》,均大量采录陈氏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大。

人物百科 2021-11-06
许叔微简介

许叔微简介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白沙人,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著书存世较少。此外,尚有《活法》、《辨证》、《翼伤寒论》等书,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著作5学术内容6临床应用7人物评价8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本名:许叔微别名:许学士所处时代:宋代出生地: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市)出生日期:1079年逝世日期:1154年主要作品:《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主要成就:经方派创始人之一字号:知可 人物简介2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真州白沙(今江苏省仪征市)人,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许叔微心慈近佛,志虑忠纯,遇事敢言,为人豪爽,弃官归医,终享“名医进士”之誉,百姓奉为神医。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普济本事方后集》传世,另著《活法》、《辨类》、《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现已散佚。 主要经历3 元按五年(1090年),因父母双亡,再加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真州疾疫大作,许叔微上门为百姓诊治,十活八九。后南渡居常州,又迁太湖马迹山(今无锡马山)。绍兴二年(l132年)中进士,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因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忠良,退隐乡里,行医济人。与抗金名将韩世忠过从甚密。岳飞被害后,韩世忠自请解职,移居苏州,常渡太湖访许叔微,共抒忧国情怀。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一见解对后世进一步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座用,很有启发。 著作4 他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续本事方》1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治法》、《辨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 学术内容5 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一见解对后世进一步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座用,很有启发。《伤寒百证歌》,是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以便后学记习,遇有“有证无方”者,就以《千金》等所载之方补上;有议论不足者,多取《巢氏病源》及朱弘、孙尚、孙用和等人言论加以发挥。《伤寒发微论》共22论。第一论列举伤寒72证,详加阐释。第二论以下多为作者心得的零散札记。《伤寒九十论》,每论首记病例症状及治疗经过,加以评论,颇似今日之病案讨论。《普济本事方》是“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心意,录以传远”的著作,按病分为23门,收录300余方;每方首列主治、方名及药味分量,次录治法 临床应用6 1143年,64岁的许叔微,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题为《普济本事方》”,全书10卷,为23门,包括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病等脏脏常见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伤寒时疫,旁及针灸,靡不悉备,每门分列数证,证下系方若干,共收录330余方,每方均简述主证、病因、病机、用药、炮制及服法,或载医论、病案、灸治、煨治法等内容。是书文字简明,辑方切于临床,为许氏多年“刻意方书”所积累的验方汇编,书中用医案医话形式写就论证73则,见解精辟,如认为惊悸多魇,通夕不寐症属肝不藏魄,不治心而治肝;对阴毒证由浅入深分为始得、渐深、沉困三候,以正元散、玉女散、灼艾脐中等方药分治;言气厥不可作中风候;益肾宜用滋补之品;治积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对积证依病情分为酒、肉、血、气、水、涎、食七类,分别治疗;鉴别肠风、脏毒、血痔之不同的论点皆颇有见地。取名“本事”,意其所记 人物评价7 许氏的《百证歌》、《发微论》、《九十论》奠定了其在伤寒学术领域的地位,被后世尊为经方派的代表、清·陆心源“重雕元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叙”称:“宋时为其学者有成无己之注、李柽之要旨、王宝之证治、韩袛和之微旨、庞安常之总病论、朱翼中之活人书、钱文礼之百问歌,虽皆各有所长,而知可之书,为最能得其意,”又称“发微论探微索颐,妙悟神通,于以叹知可之学之深且邃,非薄技偏长执一是之见者所能及也”;清·徐彬曾有“古来伤寒之圣,唯张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发明者,唯许叔微为最”之语;清·俞震在《古今医案按》赞曰:“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辞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 后世影响8 许叔微对金元四大家的临证和温补学派的形成也有巨大影响。清代名医叶天士奉《普济本事方》为至宝,视同“枕中秘”;晚清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引述许氏论述、化裁许氏之方每每可见。叶氏治疗杂病的经验、对脾胃学说的阐发、对奇经八脉用药的探讨和久病入络说的提出等卓越成就,大都是汲取许氏的思想和观点发展而成的。叶天士曾赞许氏:“盖士而精于医者也。观其用药制方,穷源悉委,深得古人三昧。苟非三折肱,良不易辨。盖其心存普济,于以阐发前人之秘,以嘉惠后人者,厥功伟矣”赞曰:许公彬彬,孝悌忠纯,愿大才高,济世活人,矢志如一,救苦存悯,不为利回,不畏权淫,承前启后,仲景始臻,方剂医案,发明创新,乐道遗名,万世永存!

人物百科 2021-11-06
石介简介

石介简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简介3学术贡献4教育贡献5历史评价6学术著作7相关文献8人物墓葬9代表诗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石介别名:石守道,石公操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005年(景德二年)逝世日期:1045年7月22日(庆历五年)毕业院校:应天府书院职业:思想家、教育家主要成就:理学先驱 宋初三先生 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提举应天府书院,主持太学出生地:兖州奉符(山东泰安)信仰:儒家道学代表作品:《根本》《庆历圣德颂》《中国论》《怪说》世称:徂徕先生学派:泰山学派祖籍:山东乐陵作品集:《徂徕先生全集》性别:男朝代:北宋 生平简介2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天圣八年(1030),二十六岁的石介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石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生。故里在今泰安市徂徕镇桥沟村。其地,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石氏家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石介时,家族日益繁茂,至其父辈已十六院。据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石介“世为农家”,父亲石丙,“专三家《春秋》之学”,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御前擢第,仕至太子中舍”。石介少时所受的教育已不可考,但精通三家《春秋》学的父亲对其以后的治学方向产生了不 学术贡献3 宋初百年儒学复兴的历程是从重建道统谱系开始的,石介于儒道久丧之后力挽狂澜,将北宋儒学的承袭脉络直追系到韩愈、孟子,其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功绩尤值得后世肯定。石介以道统谱系的方式开始了“拯五代之横流,扶百世之大教,续韩孟而助孔周”的自觉努力,为北宋儒学的复兴导夫先路。石介是北宋庆历之际为儒家争“正统”、排斥佛、道二教和抨击四六时文的思想家。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后来理学的形成起了筚路蓝缕之功。所以宋代的理学家对石介的评价一向很高,如“二程”就十分尊崇石介(《朱子语类》)“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朱熹更称赞石介“发明一平政底道理”,是超过韩愈仅次于“关、洛诸公”的“第一等人”。是一个“刚介”的有“不动心”的人等等。石介几乎言必称“道”,“尧舜汤文武之道”排列出了一个比韩愈要详尽得多的儒家“道统”的名单,其中包括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汤、文、武、周公、 教育贡献4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景祐元年(1034),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景祐二年(1035)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其为“信道堂”。其旧址今在泰安城内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后来由于岱庙扩建,信道堂址并入岱庙院内,于是又到泰山中麓凌汉峰下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聚徒讲学,这就是“泰山书院”,又称“泰山上书院”。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庆历二年(1042)以后,石介、孙复相继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泰山书院主持乏人,渐趋衰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其旧址重建书院,嘉靖间,为祭祀孙复、石介二人建有二贤祠,隆庆间,增祀胡瑷,称三贤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把泰山书院修葺一新,重现古老风貌,与大兴书院讲坛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评价5 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石介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儒家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以振兴儒学。泰山书院复兴儒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石介的道德节操,学术贡献世代钦仰,欧阳修、苏轼、朱熹、黄宗羲等都对其评价甚高。欧阳修说:“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能使鲁人皆好学。”苏轼称他“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刘概说他“生前谤议风霆震,死后文章天地齐。”朱熹称他是“刚介”的有“不动心”的人。“……若非关、洛诸公出来,便是第一等人。”黄震称他:“徂徕先生学正识卓,辟邪说,卫正道,上继韩子以达孟子,真百世之师也”。叶适 学术著作6 据各种史料记载,石介曾著有《易口义》十卷、《易解》五卷、《唐鉴》五卷、《三朝圣政录》二十门等,均已佚。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石介诗四卷,以清光绪十年刊潍县张次陶藏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五十五年燕山石氏刻本(简称石本),康熙四十九年徐肇显刻本(简称徐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剑舟居士钞校本(浙江图书馆藏,简称剑本)等。 相关文献7 石守道为举子时,寓学于南都,固穷苦学。王侍郎渎闻其勤约,以盘餐贻之。石谢曰:“甘脆亦某所愿,但日享之则可。若止修一餐,明日何以继乎?朝享膏粱,暮厌粗粝,人之常情,某所以不敢当赐。”石介作庆历圣德诗,有云:“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孙复闻之,曰:“介祸始此矣。石守道墓在奉符,太和间墓崩,诸孙具棺葬骸骨,与常人无异,独其心如合两手,已化为石。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历郓州、南京推官。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御史台辟为主簿,未至,以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罢为镇南掌书记。代父丙远官,为嘉州军事判官。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葬五世之未葬者七十丧。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介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介为文有气,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 人物墓葬8 石介去世二十一年后,谤言渐熄,其家族才正式安葬石介,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即撰于此时,其铭文以石介与孔、孟相比,推崇至极。患难朋友,一片真诚,更非一般谀墓之文辞可比: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皇皇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徂徕先生石介墓铭》(志略)欧阳修撰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汶河东岸,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拜祭诗碑。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茔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毁,碑碣散佚。重立徂徕先生墓碑记铭维斯片壤,为有 代表诗作9 【岁晏村居】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游灵泉山寺】寺远离朝市,同游并结軨。堦垠盘石磴,殿影落青冥。地胜松筠众,山名草药灵。洞门深数里,桧树寿千龄。疑有神仙聚,甯容魃魅停。年多养龙虎。早已蛰雷霆。石上生苔藓,岩阿长茯苓。晴云出幽窦。阴雾滑疏棂。露滴茶芽润,烟蒸竹汗青。餐霞充道味,采术验丹经。直拟升高处,何妨陟绝径。遐观际寥廓,下视何羶腥。自被利名染,无因肮腑醒。晨兴看桉牍,夜坐守窗萤。龌龊遵前训,兢兢视此铭。沉冥若笼鸟,囚紧似拘囹。有愿栖云壑,相随步翠坰。平生山野性,暂喜据梧瞑。【访田公不遇】主人何处去,门外草萋萋。独犬睡不吠,幽禽闲自啼。老猿偷果实,稚子弄锄犁。日暮园林悄,春风吹药畦。【初过大散关马上作】柰何山色牵吟思,旋被江声破睡魔。吟思睡魔两相战,谁知马上有干戈?

人物百科 2021-11-06
夏竦简介

夏竦简介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夏竦因父亲夏承皓死忠之事,被录官丹阳主簿。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选为国史编修官,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又参与编写《册府元龟》。天禧年间,出知黄、邓、襄等州。遭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宋仁宗天圣年间,历知寿、安、洪等州,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拜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升为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尚书左丞。景祐年间,出知青州,支持守城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是一般认为的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入朝迁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主持对西夏战事。改判河中府,升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庆历七年(1047年)入朝拜相,旋即改授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平章事。皇祐元年(1049年),进封郑国公。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病逝,获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号“文庄”。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史料记载9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夏竦别名: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州德安县出生日期:985年逝世日期:1051年主要作品:《文庄集》、《古文四声韵》主要成就:历职地方,颇著政绩;措置西北,防卫西夏字号:字子乔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等爵位:英国公、郑国公谥号:文庄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人物生平2 夏竦从四年时开始读书,年少时就很有才华,超迈不群,出类拔萃,写诗作赋,非常敏捷。12岁时,夏竦作《放宫人赋》,援笔立成,而且赋也做得好。夏竦17岁,随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诗:“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维扬(今江苏扬州)树,远水南回建邺(今江苏南京)船。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季鹰死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北宋王辟之说:以后之题诗没有超过他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亲夏承皓率领宋兵抄近从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与契丹军队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领宋兵向契丹军队发起攻击。在战斗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伤,卒于战场。朝廷抚恤夏承皓家属,赏夏竦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终于看见宰相李沆一队人马退朝往回走,于是拦住宰相李沆的马头,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李沆读到诗 主要成就3 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洪州,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主持对西夏战事。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夏竦以文学起家,为文章典雅藻丽,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元龟》。夏竦好学勤读,即使在军政事务繁忙时,也手不释卷,在就寝时还用手指在身上比划研究古文奇字。庆历四年(1044年),夏竦编著了古文字的字汇《古文四声韵》一书,按韵编排,是当代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宋神宗 个人作品4 夏竦著有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今多有散佚。 人物评价5 王珪:①公少好学,自经史百氏阴阳律历之书,无所不学。其学必究古今治乱天人灾变之原。其为文章,闳衍环丽,殆非学者之所能至。凡朝廷有大典册,屡以属之,其誉满天下。虽出临军伍,入干机务,未尝辄废书也。祥符中,郡国多献古鼎钟盘敦之器,而其上多蝌蚪文字,公乃学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画侵肤,其勤若此。所治有风迹,为民立伍保之法,而盗贼不敢发闾里。又善遇士卒,其疾病饮食,自拊视之。在陕西,尝上十策,若结熟羌、增弓手、练强弩、并小寨、绝互市之类,皆当时施用之。公自以材器高,未尝过许人,故士大夫遥生惮疑,而少己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贵执自安也。②始以孤童,朅来京师。乃赐之防,大放厥辞。于皇仁宗,英照四方。擥收群豪,寤寐弗忘。帝曰汝咨,东宫旧臣。左右予躬,道徳循循。乃服大僚,显允文武。岂无嘉谋,告于帝所。西方用兵,战屡不克。天子悔之,莫如公画。位隆隙开,公岂不畏。卒遭谗言,不相虖内。凡今在位,孰遇如公。尚复公 轶事典故6 夏竦知安州时,宋庠、宋祁兄弟正值青春年少,夏竦看出他们有才华。一天,夏竦命他们作落花诗。宋庠作一联:“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联:“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夏竦说:“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须作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近臣)。”后来都被他说中了。到后来,夏竦在河阳听说宋庠、宋祁兄弟同举进士,特写一纸贺信:“所喜者,昔年安陆已识台光”。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时,夏竦见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范仲淹给夏竦写了封《谢夏太尉启》,启中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 亲属成员7 父亲:夏承皓岳父:杨蜕(太平兴国杭州状元杨蟫之弟)嗣子(嫡长子):夏安期孙:夏伯孙、夏伯卿,孙女之一嫁通判吕邱壁、一嫁南宋抗金名相吴玠之子。“内外诸孙百人”。孙女适观察使赵世覃……适防御使赵仲戡、……适防御使赵仲汾……适团练使赵叔盎、适右监门卫将军赵仲珣……适率府率赵仲扩。曾孙:有夏忱、夏怿等十余人。 史料记载8 《华阳集·卷四十七·夏文庄公竦神道碑》《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 影视形象9 2024年电视剧《清平乐》:冯晖饰演夏竦。

人物百科 2021-11-06
王怀隐简介

王怀隐简介

王怀隐,古代医家名。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其初曾为道士,居京师津隆观,并以医术知名。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诏其为官,初任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并尝治愈吴越王之子钱惟浚之疾,深受赏识。时太宗留心医药,尝以所藏之方千首出示,并命翰林医官院搜集各种方剂达万余首,由王怀隐会同副使王祐、郑奇并医官陈昭遇等人共同整理编次,以病归方,每类之下,以《诸病源候论》冠之,次列方剂,得一百卷,于淳化年间刊成,太宗亲为之序,是为《太平圣惠方》,其中资料甚多,有些系古医籍佚文,甚可珍贵。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著作4学术内容5轶事典故 基本资料1 人物名:王怀隐代表作品:《太平圣惠方》所在朝代:北宋出生地:宋州睢阳 人物简介2 王怀隐,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 著作3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收集方剂为主的,综合性的大型医学著作。总结了唐宋之间广大人民的医疗经验,也是诸家名验方的一次大汇合。全书100卷,1670门,集验方16834道,约280万言。一卷为总论,包括诊断、脉法和用药法则;三至七卷为五脏六腑之病及治方;八至十四卷为伤寒及其治方;十五至十八卷为时气、热病及其治方;十九至三十一卷为风病、痨病及其治方;三十二至三十七卷,为眼、口、齿、喉、鼻、耳等病及其治方;三十八至三十九卷为服石和解毒;四十至五十九卷为头、胸、霍乱、消渴、水病、黄疸、淋痢等杂病及其治方;六十至六十八卷为外科疮疡;六十九至八十一卷为妇科病及治方;八十二至九十三卷为儿科病及治方;九十四至九十八卷为神仙、丹药、食治、补益等;最后两卷为明堂针炙。 学术内容4 王怀隐等人“搜隐微,求妙删繁,探赜要,诠括简编”,撰成《太平圣惠方》一书,书中强调医生治疗疾病必须辨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务使方随证设,药随方施,并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王氏等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在每门之下先引《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然后汇集方药,体现了理、法、方、药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王氏等重视脏腑疾病,把“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虚实寒热、主证诸方,均作了论述。计有13种肝胆病方,14种心与小肠疾患,18种脾与胃疾患,14种肺与大肠疾患,16种肾与膀胱疾患。如肝脏病,即记有治肝虚补肝诸方,治肝实泻肝诸方,治肝气不足诸方,治肝脏中风诸方,治肝风筋拘挛诸方,治肝壅热头目不利诸方,治肝气逆面青多怒诸方,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诸方和治肝风冷转筋诸方等,然后又根据每一类型中所出现的不同症状,施以不 轶事典故5 一天,名医王怀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又瘦又瘪,便问伙计:“这些蛀小麦是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这时忽来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说:“我娘子近来常常发怒,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甚至还伤人毁物,请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望闻问切之后,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临行时,又补充道:“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湿透衣衫。”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五日后,那妇人病愈,前来拜谢王怀隐。他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

人物百科 2021-11-06
< 45 46 47 >